电影《大学》观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大学》的读后感

  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时,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听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只是在脑子里轻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大学》读后感。在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觉得《大学》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大学》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大学》一直在教给我们“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详细地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诚意,这样别人才会相信自己,我们还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不至于出去不讲礼貌,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好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坏孩子,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所以我们要讲礼节,要修身,读后感《《大学》读后感》。古人说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却是那么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和我们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性,其次才是学习和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性,小则影响自己的人生,长大对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简单了。

  《大学》——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第一本接触的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书,现在已经牢牢地装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

电影《大学》观后感

《大学》读后感

  这个假期,因为我眼睛扩瞳,所以看不清近处的字,怎么办呢?我急得愁眉苦脸。

  就在这时,我的妈妈想出来一个办法说:“我和姐姐给你读书,你要非常认真地听。”我点头表示同意。

  读了一天又一天,一夜又一夜,书终于读完了。

  我感觉我们应该同情高尔基,他十一岁就被迫离家出走,到城里一家“时代鞋店”当学徒,认识了表兄萨沙;在轮船后舱当洗碗工,监工等等。艰苦的生活没有打趴下高尔基,反而把他锻炼成一个坚强、正直的人。

  作者很喜欢读书,还向“玛尔戈王后”借了书,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圣经》、《巨灵》、《君主论》等等,自己也写过诗。世界优秀文学像雨露一样,滋润着他的心田,使他不致枯竭。

  1884年秋,高尔基去喀山大学学习,但梦想很快就破灭了,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打工,他认识了小偷巴什金,他原来还是师范学校的学生,高尔基还结识了很多农民、城市平民,在喀山的一段生活对他有着重要影响。

  高尔基的书反映了沙皇的黑暗统治和女人的卑贱地位,同时我也领悟到在逆境中成长,可以磨炼人生。

电影《大学》观后感

《大学》读后感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这是它的核心。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盲目追求名利,脸面。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小说,或是不良影片。

  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其余次之。其次做人要讲诚意。“所谓诚意,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心慎独也。”又曰“君子之要,诚意为主。”做人要诚意,可是诚心诚意去修养道德却很艰难。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学问。做学问讲究致知,格物。“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诚其意,正其心”诚意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

  最后我们简单谈谈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我们要齐家。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连自己家族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作为大学生,我们为自己的目标,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应由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必能实现你的伟大目标。

  《大学》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话来讲,“《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读《大学》有感

  看了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匡亚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同情她那坎坷的身世,羡慕她那不平凡的文采,更喜欢她那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不甘屈服的倔强劲。从她那单薄瘦弱的身架以及常常流露出一丝倦意的文气的脸上,也许给人以软弱驯服的感觉。然而,仔细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却又无处不体现出她性格上的特点—倔强。

  影片一开始,高干的女儿辛甘“侵占”了原属于匡亚兰的下铺,如果是碰上了胆小温顺的夏雨,可能就自认倒霉,拉倒了事。而匡亚兰却不服气,她把辛甘的东西一股脑儿扔到上铺,并据理力争:“我从不欺负人,也不许别人欺负我!”这简短的言辞,鲜明地表现了她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在她的眼里,当今社会的什么权势、地位,一概不用畏惧,必须与之抗争,底得平等。

  她—可爱的匡亚兰,就是凭着这股倔强劲,考人高等院校,凭着这股倔强劲,边劳动,边学习,用劳动所得供自己上学,她从不向同学流露自己有什么困难,更不向组织伸手要助学金,她退还了生母寄来的作为偿还心债的三百元钱,她宁可继续拉砖头,用自己的汗水换来徽薄的报酬。有人说她太倔了,应该向组织求助,应该接受生母的帮助。我却认为匡亚兰的可贵之处正是她的这股倔劲。她无论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都能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自力更生。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称赞、学习并大力提倡和发扬吗?今天,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中,就有那么一些人,考上大专院校以后,思想上不求进步,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或者伸手向家里要钱,或者要求组织照顾。他们不是在开拓前进的道路,而是在征途上摘取已成熟的果实。这些人与匡亚兰的精神相比,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呢!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正要建设“四化”,更需要发挥亿万人民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可爱的祖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这一代青年都具有匡亚兰那种可贵的精神,那么,何愁“四化”宏伟蓝图不能实现?何愁我国—这颗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明珠”,在不久的将来不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异彩

大学生电影观后感

  中国现代历史即将步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回顾了这一部精彩的电影;

  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述说的电影,强烈的带入感,犹如身临其境,那一段黑暗到极致不堪回首的历史,换成新时代的我们谁能承受的起;我似乎置身在这一个时代,看到了懦弱政府、列强压迫下仍不妥协,在巴黎和会上虽深受嘲讽但仍上台演讲的顾维钧,用笔直的身杆、冷静智慧的头脑、铿锵有力的声音,短暂的发言让整个局势逆转,虽然结局依旧难以改变;压抑着的愤怒,身处高位却因当时的北洋政府懦弱,也是这一天,1919年5月4日,整个中华民族愤怒了,担负着一个时代希望的先进青年开始反抗,游行示威,哪怕被懦弱的北洋政府为了讨好列强而逮捕,也一直未曾停止;我不会忘记,凡尔赛条约签订仪式上顾维钧那低沉的声音吼出来的对列强的质问及警告“我很愤怒.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所以这份合约我拒绝签字,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民永远会记住这沉痛的一天”,说完便转身离去,这一天我们没有签字;为了这一天我们牺牲了多少像肖克俭这样的优秀青年,他们在这祖国最黑暗的时刻,将自己燃烧,犹如这破晓的晨曦,照亮这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一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青年该有的勇敢、奉献以及自信,他们背负着一个新时代的希望,为了这个希望,为了民族的未来,他们站在各个不同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展示着我们国家不屈的铮铮铁骨;他们原可以凭借着拥有的过上安逸的生活,可如果没有他们从这一天站起来,我们的国家还会要在黑暗中彷徨多久,是什么他们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引路灯,是这一腔爱国热血,是这一副永不屈服的铁骨,是这电影里陆总长说的“良心”;如果他们不站起来,这懦弱的北洋政府还要继续懦弱多久,这片土地会被列强瓜分、霸占,我们多少中华儿女将陷入深渊。

  这一百年来,我们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趴了臣服于美帝的国民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我们的大国风采;走在复兴的伟大道路上,作为青年的我们是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强大的祖国使我们不需要再像一百年前的他们举步维艰,我们依旧是那时青年,延续着这一百年来前辈们的精神,我们分布在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奉献自己。

  回顾电影,总会有许多感触,青年是时代登台的表演者,复兴的重任已然向我们肩膀转移,这条路是宽敞光明的,是无数前辈奉献自己为我们探索出来的,我们也必当奉献自己,为以后的路继续领航。

大学生的观后感

  今日,我有幸的看到了令我十分感动的一部电影《集结号》。这部电影主要写一个团结的同志,为了把敌人杀掉,为祖国效力,不惜牺牲自我,这是多么的伟大呀!

  当我看到指导员被敌人炸成两半的时候,我楞住了,同志们赶紧为指导员报仇,同志们把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最终,敌人义无返顾地投降,但同志们不肯,其中一个同志向敌人打了几抢,以解心头之恨。我真是又高兴又悲痛!

  当我看到茂盛同志为了炸掉敌人的坦克,不顾一切地接进坦克车,突然,他被敌人打死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又坚强地爬了起来继续向坦克车走去,他拧开了手榴弹,连人带弹扑向坦克,把坦克车给炸了。他的举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效忠祖国,不怕死的精神,使我十分感动,我被他完全征服了,觉得祖国培养了这样的英雄好汉,我为祖国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

  当我看到连长在放炮的时候,耳朵被坦克的炮弹炸聋了,之后,因为打仗的原因,这个团的人数越来越少,最终,全军覆没。我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感觉我们此刻好的环境就是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和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为了自我的私心而去杀害他人。谁不是爹娘生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必须要好好报效祖国,不会让那些为我们此刻有好的生活环境而献身的革命烈士白白牺牲。

大学生观后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它之所以强大,少不了抗争时期每个人的汗水与鲜血。“如果一个人是完整的,那么这个国家就是完整的”。

  或许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也随之改变,可人们究竟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呢?我们抗争时期的小英雄王二小或许早已被周杰伦等人所代替了,但他们的事迹是永垂不朽的,中国民族的发展也少不了他们的存在。

  什么是幸福?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却困惑万千。对于抗争时期的人民来说,消灭日本人是他们的最大幸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他们的梦想。梦想支持着他们,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因此他们团结一心,努力奋进。可当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的表现又是什么呢?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吗

  以前的学生虽然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但他们却站在阳光下努力学习,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中国将来更强大,受世界瞩目。可现在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却不利用,看着课本只是发愁,家长逼着学生读书,也只不过如行尸走肉而已。当老师讲着王二小、赵一曼等人的英雄事迹时,学生也只是笑他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不明白抗战时期的艰辛与苦难。他们知道的只是在母亲怀里撒娇、亲昵,去卡拉OK唱歌,他们认为这才是幸福。

  在当时世界列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中国人就这样被欺凌,被侮辱!祖国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祖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

  不屈的中华儿女始终没有放弃争取民族解放,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报效祖国!终于使新中国以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苦难…荣辱…血泪…我们也只能在书上看到,却不能体会。百年血泪、百年抗战,使我们摆脱了耻辱,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身为中华民族的儿女,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吧!努力奋进,共创民族的辉煌!

纪录片《大学》观后感

  12月18日在学校组织的观看《大学》影片活动中,我感受颇深。这部时长一百多分钟的影片,记录了清华四人的选择与追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论是刚入学的新生严韫洲,还是毕业博士宋云天;还是留学归来的教师蔡峥,还是一直坚守的钱易院士。

  从学生到老师,一代又一代人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所大学,也同样被这所大学所影响。

  “大学之大,非未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年至耄耋,即使过了退休年龄仍坚守方寸讲台。半世纪的清华教龄,一辈子的教师生涯。承受与承担,诠释着教师的精神,诠释着什么是中国脊梁。清华水利系博士生宋云天,放在哪不是香饽饽。却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农村,从基层干起,励志造福一方百姓。他决定一生的选择,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又需要多少家人与朋友的理解?还有严韫洲,还有蔡峥。他们哪一个人的事迹,不应被他人记得,不应让他人感动

  影片结束,一幕幕离不开“清华大学”几个字眼。何人不憧憬着这所全国顶尖的高级学府?又有几人不因你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或学生,而高看你一眼?可再多想一步,清华如此响亮的名号,又何尝不是担在一位又一位清华人的肩上。“平凡却不平庸”,值得关注的有时并不是清华大学。更有那顶着“清华”荣光却仍低头无名干事的人。长河绵延,生生不息,几世留芳,而那顶着伴着璀璨荣光的珍珠,却甘愿化为水滴汇入长河的,才更值得被赞扬。

纪录电影清华大学观后感观看《大学》心得体会

  “理想”,这是纪录电影《大学》留给我的印象。无论是刚刚考入清华大学的严洲,还是博士毕业生宋云天,无论是旅美青年教师蔡峥,还是荣院士钱易,他们的眼睛里,都喑藏了对理想的坚持,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理想的光茫。

  梦想可以天花乱坠,她是纯粹的狂妄的浪漫主义者。理想则不然,她是更加理性的,是摆脱不了现实又放不下梦想的人,是八岁的少年最常见的模样,纵然如此,理想亦是难以实现的哪怕是为此作出尝试,也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一点,在宋云天和蔡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去基层政府,服务造福一方姓。”这是宋云天的理想。父母,老师,女朋友的建议,奶奶的心疼与劝告,留校面试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纠结,一次又一次的犹豫,即使影片的内容有限,我们仍能从中见这个选择背后的艰难。“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样,可能会不被理解,甚至会被误解,但依然要坚持自己的路。”这是宋云天的答案。

  “想要领先就要有自己的设备和技术,中国一定要有人做。”这是蔡峥的理想,“有可能最后我们没有做成功,但是我还是要坚定地做下去。”这是蔡峥的勇气与信念,也是他加入清华大学天文系的动力。

  宋云天热爱人民,蔡峥热爱祖国,他们选择了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这份热爱,是因为他们同样热爱着自己的理想。拥有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即使旁人只能看到过团火燃烧时的烟尘,我们也无法舍弃这团火带给我们的温暖明壳。

  影片结尾,四人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代表着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那我们呢?电影监制、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曾说:“这是一部清华题材的纪录电影,但又远不只是与清华有关的电影。正如其名《大学》,它是写给大学的一封情书,也是大学写给观众的一封情书。”对我们来说,大学是近在咫尺的第一个路口,它通往理想,又或许是别的什么地方,这全凭我们自己选择。我们应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成就有意义的人生”,哪怕做不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也应当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大学》观后感

  大学,莘莘学子奋斗数载的目的地与寄寓不凡理想的玫瑰园。怀着对我国最高学府的敬意与憧憬,我们通过《大学》这部电影瞥见了未来的一抹光影,领悟着如何让人生更精彩的哲理。

  该片以清华园为背景,从四位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典型人物的角度进行叙事,真实记录他们的梦想与坚持,抉择与坚守。

  高考:通往理想的彼岸。应届考生严韫洲,顺利通过了清华领军计划的考核,母亲的兴奋与感动溢于言表。这不禁让我想起事事操劳忧心的父母和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默默支持的许多人。我们接受着无私馈赠的爱,同时也应承担践行爱、守护爱、传递爱的责任。

  择业:奉献中的璀璨青春。宋云天,放弃留校任职的机会选择下基层,将造福一方百姓作为人生梦想。他不被潮流裹挟,顶着外界的压力坚持初心,用奉献为青春附上最靓丽的底色。“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博大胸襟,甘愿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精神,使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励着我们矢志前行。

  成事:用坚韧与创造书写传奇。旅美十年的哈勃学者蔡峥说:“中国一定要有人做!”他为了建设光谱望远镜几度碰壁,面对质疑与轻蔑,他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愈挫愈勇,用坚持不懈与专业素养博取国际天文界的信任,最终获得了成功。前路征程漫漫,绝非康庄大道,唯有身乘坚韧不拔之志,才能在黑暗中寻找到一抹光亮。

  荣休:树人拳拳之心不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钱易教授身处耄耋之年仍奔走在教学一线,九十分钟的课程全程站立,这份坚守与付出令人动容。纵使在环保领域中颇有建树,她仍怀着一颗谦逊之心,以踏实与勤恳著称。荣休之后,她依旧坚持工作,散发着光和热……生命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奔跑,心存热爱便能抵达远方。作为新时代的接力人,我们奋斗不止,责无旁贷。

  大学,一个美好而充满魅力的代名词,在躬自领略它的美丽之前,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愿我们能将前人的精神汇聚成信念之塔,指引着我们奔向璀璨的梦想之地!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最免费

大学观后感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