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这次我参加了20XX年初中历史科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在培训中,先后听取了几位骨干老师关于新课程课标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施的初中新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具体环节进行着诸多思考。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人才培养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从客体走向主体,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讲授力求新颖,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艺术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我要学”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艺术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四、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

  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初中历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历史》一书,带我似乎见证了尧舜禅让、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诸侯争霸,目睹了秦王统一中国、三国鼎足、南北朝并立,亲历了隋唐两宋的兴衰、元明清的盛世雄风,直到沐浴在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呼声中。这一切,填补了我脑海中的很多知识空白,加深了对祖国悠久灿烂文明史的认识。使我强烈的感受到祖国历史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时无刻不让炎黄子孙自豪!

  尤其是那些大人物,他们使历史更加辉煌,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孔子的大智慧,屈原的高洁,秦始皇的雄才伟略……这些诗人、军事家、政治家都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他们身上有太对太多看不完的故事、学不完的知识。

  现在的我很想去西安的古城墙走走,看那厚厚的砖墙承载了多少智慧和艰难。

  作为崭新世纪的新一辈,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为我们谱写的历史填上辉煌的一笔吗

初中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表及里,进而发现历史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

  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兴亡的戏剧性,又饱含各种人生哲理。它跌宕起伏,富有情节又耐人寻味,也包含许多发人深省的悬念。如此生动具体的历史,为何在教学过程中却找寻不到学习的乐趣呢?最终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教材的“繁、难、多、旧”,而新教材对准上述四种病症,改变了这种格局,化“繁、难、多、旧”为“简、易、少、新”为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增添盎然生机,寻回本应该属于历史课的独特魅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感触颇多,其中最大的体会是: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师生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新教材中设置了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意在以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能力,为师生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多吸取些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使之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在我们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低效”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也厌教,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构建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

  一、师生关系融洽化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应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面对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设置合理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目标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难以实现。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

  三、课堂教学情景化

  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历史知识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又不能再现,更不能重演,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让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师要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想出多种办法拉进逝去的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保持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问题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问题化,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在知识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德育的渗透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拓展等方面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7月13—14号,我参加了宁夏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关于做好“三科”教材培训工作的讲话视频;聆听了张静老师有关于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介绍和教学建议;同时学习了丁丁老师关于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案例展示及评析。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了解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

  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

  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史料研读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

  经过这次培训,我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及部编历史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争取将部编历史教材的理念充分的融入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中学听历史课心得体会

  福源中学听课心得体会

  XX年10月28日前往鹤壁市福源中学听课,短短两节课的时间,收获良多。

  第一节崔悦老师讲的“血肉筑长城”。首先这节课条理清晰,每讲述一个环节用彩色纸张,上面用毛笔写有课文分标题;其次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歌曲动画非常贴合主题,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第三,在每一个小标题的讲述时总有很多的史料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共产党平型关大捷中讲述平型关地理位置险要的图片,讲述歼灭的是日军的甲级师团,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平型关大捷的重要性。台儿庄战役中讲述台儿庄地理位置重要,及战士们的英勇作战,加深学生的理解。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四个标题都是用表格形式归纳总结,重难点清晰,凯旋之歌部分用丰富的史料,使学生理解日本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二节课袁媛老师讲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开篇用一段动画来展现汉武帝恢弘壮阔的一生,不仅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并使得学生对汉武帝的功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入正课。简单介绍汉武帝的一生。首先出示材料对比中央和地方的实力图表,出示诸侯王着金缕玉衣下葬,但是汉初礼法是皇帝才能穿金缕玉衣,诸侯只能穿银缕玉衣,提出问题:说明了什么?学生轻松概括出来地方实力超过中央。教师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汉武帝你会怎么做?小组活动:演示“推恩令”,使学生在活动深刻领会推恩令政策的巧妙之处。又用表格来展示汉武帝进一步加强对地方通知的措施,使学生感受到“巩固大一统”的主题。在第二个小框题——统一思想部分,出示背景,提问学生:如果你是汉武帝,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讲述董仲舒的思想,并让学生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两位老师的历史知识都很深厚,但又各有所长,崔老师的论从史出,课堂中运用的史料十分丰富且形式多样,但是学生活动较少,学生回答不积极。而袁老师就弥补了这一缺憾,史料切合课文主题并有多样的课堂活动,主线明显,学生学有所得。而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高标准要求自己,争取不断进步。

初中历史课随笔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让学生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中学历史教师读书笔记

  对初学历史的学生来说,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是空白的。无所谓有趣或无聊。刚刚成为历史老师的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这就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的师傅建议我看看袁老师讲课的视频,看了之后确实启发很大。袁老师讲课有激情,有趣味性。后来我看到《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这本书,虽然不能详细地了解历史,但是两本书介绍了大约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让我了解了一种的文学方式,用流行的语言来介绍过去的事。这两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幽默的语言无处不在。教会了我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历史。

  袁老师说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一针见血,十分的简洁。不能说他不学术,也不能说他没道理,但从他口中喷涌而出的历史事件总像沸腾的熔岩。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它仿佛就是一件产品,看你怎么包装他,让学生接受他。不同的包装会出现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而像袁老师这样的包装,就将历史这玩意变精彩了,使人有兴趣读下去。在这两本书中,有那么一种魔力,吸引着我。

  历史最好的地方就是他代表一种过去,既然是过去,那么它有些东西无从求证,可以容我们进行无限的猜测。无论是谁,都能对它做出评价,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想说的东西,在历史的大世界中,拥有学术的自由。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做出自己对历史的见解。而这两本书便是如此,袁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历史这玩意的独特见解。

  他不仅发表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更是用这两本书深深影响了我对历史的看法。以前觉得历史的感觉是严谨,求真或呆板,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历史的看法,历史可以很好玩。遨游在历史这个大海洋中,需要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就是要像袁老师那样,他就可以与众不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读历史。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学习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体会到乐趣。

  总的来说,我应该感谢这两本书,是他们让我对历史有一个全新的看法。也感谢袁老师,是他用幽默的语言来修饰历史,让一本说历史的书变得饱满鲜艳,像含着满口的跳跳糖一样充满惊喜。历史代表着过去,可历史对我们的影响还在继续。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刍

  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时间、空间跨越性,有些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模式于一体的优点,视听结合,化静为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笔者在上课之初先总结了上节课学过的知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危机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迎来了1932年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进行了一次“激烈的PK”(多媒体展示胡佛VS罗斯福的图片),PK的结果是罗斯福胜出(多媒体显示:罗斯福以“新政”为赢得竞选)。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罗斯福的生平和成就。

  最后,笔者说:“罗斯福是如何利用‘新政’领导美国人民度过经济危机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这样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中国历史悠久,有数不胜数的历史典故,学生对这些历史典故非常感兴趣。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利用历史典故进行课堂导入。例如,教学《林则徐禁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入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林则徐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背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编制,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注意将历史事件与时事联系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利用时事进行导入,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近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为切入点,引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除上述几种导入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尝试采用复习导入法、诗歌导入法、幽默导入法等。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课堂导入方法,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中学历史教育随笔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几点认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教师应该是以一个导演的角色出现,而不可成为剧本的“单放机”。每一课的学习都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任务。“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堂上也可以编排课本剧。也许按老规矩这样做是不合要求的,可现在是新教法了,完全合乎情理。如学习“奴隶的悲惨生活”,就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奴隶的一天”来体现奴隶牛马不如的生活,学生也会很感兴趣。这种打破常规式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使这部分知识在表演中得到落实,岂不两全其美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怎样学好高中历史的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