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改写课本剧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刘姥姥进大观园周记

  课余之时,我经常阅读少儿版《红楼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同时,对人物外表、性格亦描绘得栩栩如生、有声有色。书中的人物众多,关系亦错综复杂,令我这个只有三年级阅读水平的小学生,感到难以完全理解,尤其是第一回对神石的描述,虽然我多次阅读和家长的讲解,但我还是觉得像雾里观花,令我觉得作者的写作能力高深莫测。

  在这部小说中,虽然作者对刘姥姥描述不多,但是我却对她的印象最深刻,然而,我对《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回,印象也是最深刻的。这一回主要叙述了刘姥姥游大观园,拜访贾母。吃饭前,为了哄贾母开心,凤姐和贾母的贴身丫头鸳鸯暗暗商量好了,要拿刘姥姥这个乡下人来取笑。所以,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和鸳鸯单拿一双用黄金镶成的象牙筷子,然后又拣了一个鸽子蛋给刘姥姥吃,刘姥姥幽默的言语惹得全屋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而凤姐和鸳鸯这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换得贾母的开怀一笑,在这样一个场合中就算是拿自己这个乡下人来取悦贾母这高贵的皇亲国戚似乎也认为是一种难得的荣耀。这样的场合,表面看来好像觉得刘姥姥很幽默、诙谐,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但是,再深一层思考,这样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大观园,是多少贪官污吏刮取回来的民脂民膏,大观园里的人们生活穷奢极侈,与农村里清苦的生活相比,可谓天渊之别,简直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通过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我认识到大观园所有这条件优越的一切在一个乡下人的眼里看来是多么的尊贵、高不可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的贵族和平民生活的天渊之别。所谓上流社会的人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普通人生活的艰苦,而普通人也很难能想象得到这些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贵族生活条件是多么的优越。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觉得很可悲。

刘姥姥进大观园改写课本剧

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终于住上大宅子了,三进的套院,金雕玉砌,描龙画凤,门口还有一对石狮子,是那种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风格,红砖绿瓦,荷塘鱼池都是分开的,影壁的砖雕更是惟妙惟肖。当然家丁婢女也是不能少的:守门传唤七人、侍弄花草七人、打扫修缮七人、采购买办七人、浆洗缝补七人、后厨烹煮七人、贴身侍奉一人、财务管账一人、管家主事一人、弹琴奏曲一人、歌舞编排一人、抱狗遛鸟各一人,男男女女的七七四十九人排开两列,就只为恭迎刘姥姥一人,这阵杖虽比不及《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可老太太绝对是比里面的刘姥姥幸福多了。

  出灵的队伍吹吹打打的从王家屯儿东头走过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被这糊扎的精巧绝伦的“宅院”吸引住了,八个壮汉抬着刘姥姥的棺椁走在中间,打头的是刘姥姥的大儿子扛着灵幡,小孙子抱着老人家的遗像,跟在灵柩后面的就是那座宅院了,然后是跟着一路走一路有节奏地哭灵的女眷,再后面便是看热闹的人了,乌泱泱的一片,几乎是全村出动,不知道为什么,始终觉得那天的唢呐声特别喜庆。

  刘姥姥搬来王家屯儿才不到三年,跟村里人也总是处不来,这老太太大嗓门儿,三句话不来就叫嚷开了。刘姥姥的女儿是这村里的老户,家境一般,丈夫是个酒鬼,还好赌成性,赌输了动不动就撒酒疯对一家老小非打即骂,唯独是对这个没文化的丈母娘礼敬有加。

  听说刘姥姥的老家在东北,一到冬天就会冻掉下巴的小村庄,刘姥姥很小就没了父母,在姨妈舅父们家里轮着长到9岁就被送去大户人家做童养媳了,17岁那年她的“小丈夫”娶了心仪的姑娘,刘姥姥就被一车麻杆换给大她18岁的长工当媳妇了。长工对这个小媳妇还算疼爱有加,他们在一起过了刘姥姥这辈子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刘姥姥给长工生了三个孩子,一儿两女。只是好景不长,刘姥姥29岁那年长工进山里伐木被倒下来的大松木砸到当场就走了,刘姥姥见到时眼睛还瞪的圆滚滚的,嘴角和衣襟都是冻成冰柱的血。后来刘姥姥就成了刘寡妇,一个年轻的寡妇独自抚养三个儿女长大成人。至于她经历过什么,是否吃过很多苦王家屯儿的人都不得而知,只是常常会看见一个瘦的皮包骨头的老太太,驼着背用都是大骨节的手牵着小外孙去村口的沙堆旁玩。

  刘姥姥来村里那天同样是惊动了全村,因为这个小村庄从来没来过那么豪华的轿车,要不是村主任说大家根本没几个人认得什么是奔驰轿跑的,村里人也是在那天才知道二妮儿有个那么有钱的哥哥的,二妮儿是刘姥姥二女儿的名字,她总是说妈妈偏心,让她和妹妹早早地就辍学外出打工,只供哥哥一人读大学,害得自己少不更事时看错了人嫁错了汉。尤其是见哥哥家的房子越住越大生意越来越好钱也越传越多她更是怨恨她这个偏心的妈妈了,所以,二妮儿对母亲的感情很淡,之所以同意把她老人家接来估计也只是为了哥哥每年给她那数额不小的“辛苦费”。

  其实,来王家屯儿之前刘姥姥是在大儿子家住了小半年的,听说是因为这老太太不会用马桶老是忘记冲水跟保姆处不来才到二女儿家的,也有说是她儿媳妇吃素家里总是见不到肉星儿老太太馋嘴就待不住的,甚至有人讹传是小孙子老跟奶奶比武刘姥姥打不过就气跑了。更多的人都说这老太太脾气不好不会享福,我想也是,刘家大哥逢年过节都会给刘姥姥送钱送穿的戴的,样样都值不少钱呢!却从没见老太太笑过,总是扯着嗓子骂孩子们不孝顺,然后村里人都说她身在福中不知福。

  刘大哥送母亲来王家屯儿那天是冬天,刚下过雪的路特别滑,车没办法开进二妮儿家院里,老太太愣是拄着拐棍甩开儿子闺女预备搀扶的手自己从屯东头走到西头的。“二妮儿娘家来人了”大家伙像看戏一样围观刘姥姥他们一行人,估计村里的老人看到那个穿着一件黑色貂皮大衣,带着明晃晃的金耳环金戒指的富家老太太时,肯定是羡慕死了,搞不好还会嫌弃自家孩子没出息不孝顺呢!看着人家大包小裹地一样样吃的用的简直就是地主婆下乡视察的架势,于是村里人又开始议论二妮儿难能可贵的勤劳,因为这是二妮儿娘家第一次来人。

  村里来了个有钱人家的老太太这件事很快就不新鲜了。二妮儿的丈夫依旧好堵依旧酗酒,孩子依旧每天哭闹,不同的是,老太太的大衣金饰都穿戴在二妮儿的身上了,听说刘姥姥死活不要那些“啰里八嗦”的东西的,二妮倒是没太嫌弃自己母亲穿戴过夜就笑纳了。

  刘姥姥的小女儿直到她死都没出现过,只是听说那丫头比她姐姐更记恨自己的母亲,自打结婚后从来都没回来过,跟哥哥和姐姐都没有联系,这也只能怪刘姥姥当年太偏心,要是肯多吃点苦多遭点罪把这三孩子都供成人也就不会有这解不开的心结了。

  刘大哥很少亲自来村里看望母亲,第一年来了两次,后来就几乎没出现过。刘大哥来看望母亲的时候二妮儿一家对老太太无微不至,不来以后就不那么好了。经常能听见刘姥姥坐在院子里骂她老伴儿,骂她为啥不早点把她接走,有一次还撞见她骂着骂着就哭了。记得唯一的一次与刘姥姥聊天,她就说“丫头,长大了别赚大钱,也别嫁太远,多抽空陪陪家人才最重要”,那时候是我跟爸爸吵架正生气,她还劝我说“没有不疼孩子的父母,要是但凡有一点可能父母都不舍得任何一个孩子受委屈。”,她还说自己没赶上好时候,也是命不好,对不起两个女儿。刘姥姥说孝顺不孝顺都是发自内心的,也只有心知道。老实说那天我真的觉得刘姥姥不过也就是个人到暮年的老人,觉得她的内心无比的孤独,觉得她好像有很多很多话没说……

  刘姥姥死于突发心脏病,也有人说那老太太是吃错药中毒死的,说她那些天老是闷闷不乐。邻居说刘姥姥去世前晚二妮儿家发生过争吵,好像是二妮儿的丈夫输了一大笔钱回家打媳妇儿,于是二妮儿就又哭着埋怨起母亲的偏心害她嫁了个没心肝的,听说去世当天还有人看见老太太去河边给老伴儿烧纸……

  刘姥姥是冬天来的王家屯儿的,也是最冷的一个雪天走的,没留下啥特别的事迹跟故事,大家就只记住了一个嘴硬心软的老太太,还总拿她跟《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开玩笑。

  记得刘姥姥下葬那天惊的树林里的乌鸦不停的叫,哭声也跟着唢呐的悲凉此起彼伏,好像是半路的时候刘大哥的媳妇还因为冷跑回去穿了件大衣,一路上的吹吹打打,一路上的哭哭啼啼,也是一路上的七嘴八舌,有人说这老太太也算没受什么罪,有人说刘姥姥养了一个好儿子,有人说她的子女也未必是真的孝顺,毕竟再风光隆重的葬礼也只能是给活人看的戏,刘姥姥什么都感觉不到了,至于孝顺与否也被刘姥姥带进了棺材里了,这个问题也只有她一个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吧!

  见过停灵时的刘姥姥那些人都说,这老太太走的时候腰板是直的,仔细端详下像是睡着了一样,还睡的很安稳,甚至有人猜想她年轻时应该挺漂亮的还是得高挑的姑娘,只是后来驼背得严重看不出来了。是啊!都只是猜想,没有人知道一个守了将近40年寡的母亲是如何把三个孩子养育成人的,也没有人知晓刘姥姥是不是度过一段艰难到连死都想过的时光。她的儿女们偶尔会想到吧!毕竟他们相依为命了那么些年。

  刘姥姥走的那天刘大哥一直沉默自始至终也没讲过话,二妮儿有几次哭的差点背过气去,或许,他们是真的难过多一些吧!也可能会有后悔与自责吧!希望终究他们能懂母亲的孤独与无奈,希望小女儿听说母亲去世的消息时心中的怨恨能够释怀,要知道这世上最无私的爱是父母给的,他们有时候也真的无能为力。

刘姥姥进大观园续写

  刘姥姥带着贾府众人给的财物高高兴兴的离开了,她没想到这阔气的府里大小姐们都这样大方,她和板儿走在回家的路上,提着一大袋银子,板儿说:“我们家富了,不如打个马车如何?”刘姥姥说:“不好不好!如果被马车夫知道我们发了横财,把我们打劫了就得不偿失了。”就这样,他们走到了天黑才回到家。

  一回到家他们就把门关好,像做小偷似的就把银子放到米缸中。然后就开始了他们的消费宏图大志,第二天他们给自己买了好几件富丽堂皇的衣服、置办了几个大宅子、雇了几个丫鬟。板儿当上了小少爷,过着皇子般的生活,每天都会有一个大厨为他们做饭,每天都吃着大鱼大肉。冬天喝的是热茶,夏天喝的是从北方运来的冰泡着的酸梅汤,滋润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他们忘记了劳动,几乎再没有下过田。米缸里的银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天一天地减少,眼瞅着已经不到四分之一了,然而他并没有节制,反而过起了更奢侈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米缸空了,他们才发现不知不觉还欠了一大笔钱。他们只好想着重操旧业,先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家里的地早已经被另一个富商买走了,刘姥姥早已经习惯了富丽堂皇的生活,经不起风雨的折磨,自尽了,板儿也流落街头,无依无靠。

  唉,都是横财惹得祸!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初中学好语文的方法及技巧

《西门豹治邺》写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