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忧后乐议论文600字初三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范仲淹先忧后乐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个品德十分高尚的政治家叫范仲淹。他从小心怀大志,希望将来能做治国安民的宰相,为国家出力;或者做一个医生,为百姓治病救命。他对人说:“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于国家的事,我就愿意做。”后来,范仲淹做了官,还真当了一段时间的宰相。他为官清正廉洁,很

  受好评。有一年,他到泰州做管盐仓的小官,见海水泛滥上岸,百姓受难,就提议修海堤,还亲自参加运土、夯土。不料母亲去世,他按规定回家服丧。可身在家中,心在海堤,他不断写信去帮助出主意。海堤修成了,当地人们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几年以后,范仲淹进京城做官。他看到不对的事就批评,还主持改革,结果得罪了人,好几次被贬职排挤出京。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做出了成绩。他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财产办了许多义庄、义田、义宅,救济穷人,还办了一些不收钱的学校,让没钱的穷人子弟上学,可他自己的孩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他写了一篇叫《岳阳楼记》的文章,作了回答,表示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是说,一个爱国爱民的人,要甘心情愿比别人先吃苦,比别人后享乐。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忧后乐议论文600字初三

“先忧后乐”令人景仰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本意是忧国忧民而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这种伟大、崇高的精神,不仅封建社会里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大臣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国家的主人翁的我们更需要。

  战国时代,列国纷争,战火连天,老百姓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孟子深感忧虑,提出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与天下人同忧同乐;海瑞一生两袖清风,关心百姓,无论是饥荒还是水灾,都时刻奋战在一线,冲风冒雨,亲劳胼胝;近现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孙中山先生为实现“天下大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实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鲁迅先生忧虑国民精神的衰落,弃医从文,用他笔下的文章来唤醒沉睡的国人。像这些仁人志士,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僻处江湖,他们担忧的都是百姓,都是国家。

  “先忧后乐”令人景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少数人口是心非,嘴上一套,行动一套。东汉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他却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的人天天装得忧国忧民,其实,“一家之不忧,何以忧天下?”你连给自己家人一个安定的生活都做不到,怎么去安定天下?怎么去“忧”天下?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范仲淹尚且具有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当今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我们更应如此。倘若人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来要求自己,并切实付诸行动,我们的国家何愁不富强,民族何愁不兴盛呢?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

天生我材还是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