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意义与前景展望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校企合作会议讲话

  志们:

  从放寒假以来,我们举办了系列的教学专题活动。今天的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是这次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

  今天会议的主题非常鲜明:深度推进校企合作而不是一般推进。刚才,各系部的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有的意见具有建设性、独创性,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

  怎样才能深度推进?深度推进需要我们做哪些工作?深度推进何时才能实现?深度推进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管理、培养模式带来哪些变化?深度推进对我们教师、学生有哪些细辛脑的要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岁末年初,教育部、教育厅出台了许多重要文件,有很多新的精神。比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中职教育的改革方向: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提出了五个对接: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等。

  通过学习,我有几点体会:

  一、职业教育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来。

  回到问题的原点:国家为什么要举办职业教育?为什么各国都举办职业教育

  以五个对接为例。为什么要提出五个对接?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五个对接?我的学习体会是:

  1.人才培养必须全程贯穿校企合作。

  2.课程改革必须全面融合校企合作。

  3.师资队伍必须全员参与校企合作。

  这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要求。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到了企业不能适应企业需要?为什么他们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能单纯怪学生不懂事吗?能单纯怪教师没有教育好吗

  我以为,还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模式问题。

  要建立适应企业需要的、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人才模式,就必须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二、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

  1.校企合作没有统一的、放之学校而皆准的模式。

  不同的专业对应的不同的职业岗位,会有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餐饮服务,学生完全可以工学交替,学做合一。而护理专业则必须到第三年或第四年才可以到医院见习。

  2.校企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放到企业。

  企业存在用工荒,存在季节性用人。我们不能简单地对接(当然不排除为企业排忧解难)。

  我们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有配套的措施、完整的方案。

  3.人才培养方案与深度推进校企合作的关系

  初级阶段:根据校企合作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临时做出调整。

  中期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了校企合作的要求和内容。

  高级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与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为一体,无法截然分开。

  这就需要每个专业认真筹划,深谋远虑,创新思路,大胆实践。

  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敢于尝试新的合作形式和路径。

  三、校企合作并不排斥学校教育

  强调校企合作,弄不好会造成一种误解:学校教育、学科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变得可有可无,逐渐被弱化,学校不像学校,教师不像教师,学生不像学生了。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学校不像原来的学校了,但学校毕竟是学校,是新型的学校,是真正的职业学校;

  教师也会有所改变,但教师毕竟是教师,依然起着主导作用。

  学生也会有所变化,学生不仅是学生,而且还是准员工,两种身份。

  我很欣赏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的一些观点。他有一段话,我极为赞同。他说:

  中等教育可以分为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中等教育两大类,它们的性质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但是它们都处于中级阶段,无论是从整个教育进程来讲,还是从个人成长发展的阶段来讲都处于尚未成熟、趋向成熟阶段,都有一个继续发展的问题。从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出路上来讲,中等教育是有双重任务,即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为就业作准备两种任务。

  职业教育总认为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毕业后就业。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因为,毕业后就业并不等于从此中断学习,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还需要不断学习,何况不能排除个别的毕业生继续升学的可能性。因此,中等教育的任务就是打基础。

  我认为要打好下列三方面的基础:(1)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这种学习包括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也包括终身学习。(2)为将来接受职业训练或者为完善职业训练,提高职业技能打基础。(3)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基础。这里面包括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格的初步形成,心理品质的发展,体力的增强,生活能力的培养等等。

  《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选》257-260页

  顾先生的这一段话,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四、对几个问题的看法

  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常常听到大家议论这样几个问题:

  1.我们没有社会关系,谁都不认识,怎么和人家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的同志还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实在太不应该了,因此,这个问题我不愿意回答。

  2.企业不主动、不热情怎么办

  在刚才的发言中还有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在目前阶段,企业不主动、不热情是正常的、普遍的。要分析原因,恐怕涉及到体制方面的因素。德国为什么双元制搞得好?不是企业主动支持教育,而是政府出台政策,每个企业必须缴纳一笔可观的职工培训经费,如果自己培养学生,这比经费可以不再缴纳。除了体制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们的职业学校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到企业去,能为企业做什么?如果你什么都做不了,企业为什么要积极主动

  另外我们与企业谈校企合作,也要事先做个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这个企业用不用人?有没有可能用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这个判断有两种结果,一是企业用人,而且可以用我们的毕业生,那么,我们肯定有机会。有了机会还谈不成合作协议,那就说明我们不行,与其他职业学校比,我们没有优势。另一种结果是企业不需要人。这种结果也并非没有校企合作的可能。因为,这个企业现在不要人,不等于永远不要人;即使这个企业不要人,也不排除学生实习、见习、教师挂职锻炼等可能性。

  我在《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中谈了一个观点:求人不如强己。只有把自己做强,才有了校企合作的本钱。

  3.校企合作与我们的管理制度有矛盾怎么办

  这个问题是我们已经面对而且还将继续面对的。只有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必然和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冲突。怎么处理

  我认为,有两个“不可取”:

  第一,以不变应万变,不可取;

  第二,完全跟着企业变,不可取;

  我的看法是:要妥善处理好“坚持培养目标”与“竭诚为企业服务”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我提出32个字,供大家参考:

  立足合作,放眼未来;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紧密合作,深度融合。

  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总而言之,既要注重当前合作,又要考虑长远;没有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就不会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效果;那么紧密合作、深度融合也就谈不上了。

  所以,我坚持这样的看法:

  我们可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但我们绝不用改变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来换取校企合作;

  我们应该放下架子,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尊严,没有尊严的校企合作是不会长久的。

  学校没有尊严,教师下企业就没有地位,学生实习就业就没有保障。

  时间关系,只能讲个提纲,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志们指正。

  谢谢大家!

校企合作的意义与前景展望

校企合作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响应国家关于校企合作的号召,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及高等教育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功能,更好的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多空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与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仪式今天隆重举行,首先,我代表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全体同仁向在座的各位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真诚的感谢!

  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现在企业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仔猪繁育、养殖宰杀、肉制品加工、食品配餐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企业,波尼亚是中国肉类50强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成为20xx年奥帆赛肉食品指定供应商。

  波尼亚肉制品还分别被评为“青岛名牌”、 “山东名牌”; “波尼亚”商标被认定为“青岛市著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此外波尼亚还荣获“中国肉类工业影响力品牌、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肉制品品牌、中国最受尊敬的十大肉制品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公司下设8个中心和2个职能部门,以及临沂波尼亚屠宰厂、青岛即墨养殖场两个分支公司,公司现由职工2034人,公司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广纳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善待人才”的人力资源策略以及“诚信、感恩、结果、合作、分享”的良好工作氛围,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理想的事业舞台;优厚的薪酬福利待遇及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了公司与员工个人共同成长的企业内涵。

  然而,企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才,企业的战略实施离不开智慧,我们争取到了本次校企合作机会,我们将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平台。我们相信只要真诚合作,必定能达成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最后,让我们为“推进校企合作,践行工学结合,造就应用人才”的目标共同努力,希望本次合作能够圆满成功,预祝我公司与贵校合作愉快!

  谢谢大家!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个人优势劣势自我评价

自我优势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