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课件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望天门山李白课件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为大家分享了望天门山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望天门山课件

望天门山的课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师配乐朗诵

  2、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      楚      孤        帆

  (2)   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四:分析诗文。

  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生:没有。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生: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长江。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青山绿水的心情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五: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板书:美丽的山水真情)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六、 古诗拓展:

  1.大诗人李白对天门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还写过《天门山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

  2.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七、交流展示:

  展示课前收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八、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九、作业:

  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长春版望天门山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个别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出《望天门山》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奇幻美妙的童话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一起去感受现实生活中大自然山水风光的别样魅力!(一起阅读单元导读) 进入新课学习: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第一首就很了不得了,它是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写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描绘天门山美丽风光的《望天门山》。

  二、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及时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建有游侠、隐士、道士等人的思想气质。儒家、道家、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留给后世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也反映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报复,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

  1、分三个组来读,比一比,哪组读的更好。

  2、要求:正确、响亮、有节奏。

  3、全班一起朗读。

  四、学习《望天门山》

  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教给方法:

  a—读出节奏感。

  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

  五、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2、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语文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同学来读读。女同学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哪个同学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春节放假通知

党员转正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