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周刊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优秀新闻实习周记

  早上赶到电视台已经是8点半了,领我们进去的主编先是给我们介绍了生活频道的大概情况。生活频道有六个栏目,分别是《一帮到底》、《生活帮》、《做客》、《八点听书》、《新闻快线》、《就你不知道》。除了就你不知道是周播节目以外其它栏目都是日播。前一天晚上我就在网上大概了解了下生活频道各个栏目的信息。之前在公共频道《新故事客栈》实习过,《新故事客栈》每天播出的主要是一些汇编故事,我对那种每天窝在办公室的工作方式很是反感。所以我就一颗心坚定要去《生活帮》跑新闻。年轻人,总想多出去跑跑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追求新鲜感。当主编询问我们都打算去哪个栏目实习的时候我毫不犹豫选择了《生活帮》,之后几天工作也的确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一天我就跟随师傅出去跑新闻。师傅是一个对工作充满激情,对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的一个人。我亲切的称呼师傅为勇哥。在我印象中,勇哥永远都是用小跑代替走路,以至于每次我跟着勇哥都很吃力。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勇哥这样做是抓紧时间赶新闻做片子。

  生活帮给我们实习生感觉就是压力很大,在这里,师傅会很快教会我们最基本简单的工作并把这些工作放给我们。例如敲唱词。记得勇哥跟我说过,每一个实习生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帮助师傅把做好的片子唱词并高质量的敲出来。第一次敲唱词的时候由于不熟悉操作方式很是吃力,尤其是遇到很难听懂的方言同期声要来回听很多遍才能敲出来。可慢慢发现,自己敲唱词的速度越来越快,快捷键也越来越熟悉,再难听懂的同期声也不是问题了。我想啊,这或许就是熟能生巧吧。

  类似于敲唱词这样的简单工作还有很多,例如上载、送配音、剪同期、举话筒、发关键图、打印。可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任何一项这个片子都无法完成。我抱着工作当中无小事的态度去努力完成这些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小事情。我心想,我要一步步的脚踏实地向前走,去学会更多的小工作,以至于有一天我能够把所有这些小工作串联起来,做出属于自己的片子。

  实习周记二

  如果说速度就是新闻的生命,那么速记无疑就是健康生命的维生素。如果说要我证明的话,我现在只能想出两个论点: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2、细节决定成败。

  我发现,一般的事件,采访完之后,留在脑中的信息会急减少,时间越长所能记得的就越少,如果当场没有能够快速用笔记下来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另外,不能依赖录音,这是我第一次整理录音后的感受,整理稿子依赖于录音的话,我第一次的下场就是一个字不动地打下来,耗时长不说还说不清,记者的评语是“这怎么就成了名词解释了”。还是要靠当场用笔记下来。记得有一次报社做了一个网络直播,我得工作是在一旁把记者与嘉宾半小时的对话记录下来。开始,我认为,这很简单啊,没有比采访更简单的了。还蛮不以为然的认为记者在直播前叮嘱我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来:都有录音了还用得着用笔记吗?结果我错了,大错特错。那次,我花了4个多钟头才把这半小时的录音整理下来,而且是在不需要对谈话做修改的基础上。真的不需要修改吗?当然不是!谈话不等于写文章,总不能把那些口水话都写进去把?而且,这些嘉宾都是第一次上镜头做直播,一个是说话小心,再者很多话模棱两可,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又讲的飞快,如果当时不考虑这些预期的麻烦并飞快地用笔记下来的话,靠录音是要吃瘪的。后来一个同学介绍了他的办法,就是听一遍,然后凭着这点大致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笔录整理稿子。

  第二点,我认为也是更重要的,细节。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只一点,就决定了细节的重要性。对于我这种菜鸟,如果不靠笔把尽可能多的细节记下来的话,在整理稿件时只会捉襟见肘。更何况,摆不出事实,怎么称之为新闻?我可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场用笔记下来,好多报社记者工作了十多年了在采访时都不会自负甩掉笔和纸,更何况一个入门级菜鸟?事实上,很多时候,采访时对事件有了大致了解,甚至腹稿也打好了,但是整理起来时,仍旧得依靠一个个白纸黑字的细节。即使记忆力再好也还得和笔录对照一下才行,这可不能拿来开玩笑。

  但是,在速记上,有经验的记者就真的是道高一丈了。速记,不仅讲的是速度,更加讲究质量。往往一个很小的采访,我会记下密密麻麻的5页纸,看看记者那比我的还小的本子上却希希松松地记下不满1页,而且还想教师黑板上老师的板书一样有条有理。反观自己的,事后来看,不仅很多字连自己都不认识,而且杂乱无章,反受其乱。报社记者们采访完后立即都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腹稿(从他/她们指点我这篇稿要从哪些方面来整理可推断出是这样的),或许跟他们的速记功底密切相关。

世界新闻周刊

看新闻周记

  每天的新闻爸爸妈妈都在看,你看了吗

  你知道吗?如果你想知道国外的事情,你就看新闻三十分,如果想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就看新闻三十分,想要知道孟州的事情,那就看孟州新闻。

  新闻就是我们的小天地,想要知道什么事就进到这个小天地,看一看查一查,你的小天地就会装满许多知识,你想什么时候用,你就什么时候用,他就是你的东西了。

  爸爸妈妈看新闻的时候你可要看哦。

新闻作文

  周克华在重庆被击毙那天,作家邱华栋在新浪发了一条微博:“周克华被击毙了,可他为什么这么仇恨社会?……他这么干,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新闻结束的地方,是文学出发的地方。”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不少经典作品最初的灵感来自新闻报道。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来源于一则关于一个小镇上少妇的挥霍、出轨和自杀的简短新闻。如果说,包法利夫人的原型在新闻里满足了读者对财富、自杀等狗血情节的兴趣,福楼拜在小说中则是在追问关于欲望、享乐、欺骗、背叛、忏悔等更多有关社会和人自身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像新闻报道的故事一样容易解决,而是包含无数的矛盾、不解、缺漏……文学的意义,恰恰在于它触及了深渊般的真实--那个创伤的核心。

  现实社会中,新闻关心的只是恶魔的行为和事件,而文学关心的是恶魔的心理、环境、成长……相对于新闻的刻意简要,文学彰显故事的繁复与错裂。原来新闻中的单一情节在文学中必然引向更纠缠的人际网络。这些形色各异的纷杂线索和层次比起表面的“事实”更具“真实”。也可以说,“真实”不是新闻所呈现的现象,而是现象之下无法被简单事实及其逻辑所容纳的无底深渊。

  而作为问题的文学,正是站在悬崖上,注视着那些悬浮或撒落在深渊里的生活碎片。

  当前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是对于震撼性事件的报道。但新闻报道往往浅尝辄止,甚或欲言又止。前几天在微博里看到有关哈根斯塑化人体标本展的消息时,我问了一个和邱华栋十分相似的问题:有谁会来写这个题材吗?莫言、余华,还是阎连科

  素材运用:新闻的终点就是文学的起点。

  不断挖掘那个新闻背后的真实,或许是一个文学写作者能够不辜负时代的方式。遗憾的是,这样的文学作品已经缺席很久了。

观《新闻周刊》后感

  新一轮财税改革改革“开头炮”打响,预算开支等重大经济使用情况放在阳光下,让财政公开,并采取了地方债务,地方偿还,国家无需偿等一系列新措施。

  本周人物小雯的遇害,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用二十万元寻找女孩小雯,小雯本来是去奶奶家吃喜宴,可没想到吃过饭后,小雯被人拐跑了,等抓到凶手时小雯以被杀害。我想社会应该意识到发生在农村的刑事案件应嗯给予一些措施加以整治。

  昆明的明通小学前段时间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导致明通小学短暂的关闭。这几天明通小学复课,取消了午休,学生放学分时间段进行,避免再次发生踩踏事件。

  云南这一年来,到目前为己经发生了几次地震,而且一次比一次强,都在六级以上。云南的景谷,在是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十月七日的晚上,发生了6.6级的地震。所幸的是人员伤亡并不大,只有一人死亡,324人受伤。各地人民都在对云南的地震频发而产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地区的地震如此频繁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这绝对有人为因素和一些自然因素导致而成的。可我们对如何减少地震的来袭却一点主意也没有。

  地震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点的好处,它能使人家破人亡,让我们过不上平静、安稳的生活,整天的提心吊胆。所以我们要对房子的建筑用心,即使不能保证地震时它完全不倒,但也不要让它完全倒。

新闻周刊读后感

  这次看完,感觉这个节目衔接性很强,与上周联系紧密。视线追着转了一圈,一方面展现了中美的友好和美好前景,另一方面也分析了中美的隐性问题,让我们看到中国这世纪头十年快速的发展,也得到了奥的赞誉,高兴之余留给我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先说说节目吧!节目中安排完美国就说台湾,最后关注中国内陆,整体框架明确。以后做节目也应该学习这些。内容上涉及到了中美关系,环境问题,高科技等等····是节目有看点。关注的侯耀华有头没尾,我感觉应该再多点东西。最令人揪心的还数后边的报道了,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那些小孩的悲惨难道没有贫穷的诱因吗?这些都让我不仅仅是在看节目了,想到更多的是问题。中国的社保,中国的制度。我们家乡在三年前就发生了类似事件,家中三人都死了,全村的玻璃都震碎了,《新闻周刊》不仅是做节目,留给观众感动,让有能力的人去帮助别人。其中对儿童,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报道,让我们知道关爱小年龄孩子对他们一生的影响。

  做新闻人就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新闻人,还有一点节目前边有高度,后边是百姓间的事故生活而已,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采编报道的内容几个方面都要具备,这才可以让观众喜欢。

新闻的周记

  新闻播报时间到了!想知道我这个小记者要播报什么新闻吗?今天我一共要播报两条新闻。大家可要听好了。

  新闻一:

  长安中心小学室内球场前的草地上的桂花 树下长出了一棵小桂花树。这棵小桂花树高约30厘米。它是大桂花树的种子掉下来长成的。这棵小桂花树可真可爱!

  新闻二:

  今天校园里有个四年级 的同学穿反裤子了!他是在课堂上发现的。一下课,他捂着屁股立刻跑到了洗手间换了回来。这个同学也真粗心!你们猜一猜他是谁?(悄悄告诉你们,这个同学就是我。)

新闻的周记

  瞧瞧!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干什么?看看他们手中有的拿报纸,有的拿着打印的资料,还有的捧着手抄的本子。没错,同学们正在小组交流昨晚搜集的新闻稿子,每人交流一则新闻,比比谁的新闻稿最有意义,发言最自然大方、清楚响亮!

  热火朝天的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举行了班级“小小新闻发布会”。在陈佳佳得体精彩的主持下,每位代表的表现可圈可点。有的声音洪亮似铜钟;有的仪态大方,信手拈来;有的自信泰然,都能和少儿频道优秀新闻主播相媲美了。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最近发生的矾山娱乐设施倒塌事故,林金豪、周晓洁、朱安琪和陈莉莎的新闻内容虽然都是同一个主题,但是他们却另辟蹊径,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不重复却同样精彩地展现了自我风采,分享了学习成果。获得底下的观众们一致好评!

新闻的周记

  昨天,我去上了一天课,不是在学校,也不是在培训班,你猜想不到是在哪吧?我是在《现代金报》社上课。老师们给我们共上了六节课,其中第一节课最令我难忘。

  新闻,从来没有一个能让人完全信服的定义,只有一个最朴素的也是最被认可的定义:新闻是新近的。我仔细地听老师讲着,生怕落下一个字。老师说,其它国家和时期,也有许许多多见解,例如:

  新闻是能让女人“哇哦”一声的东西。(美国)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西方国家)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90年代)

  作为小记者,要和时间赛跑,要向假新闻说“不”!我还学到了几个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知道了新闻价值的判断,有一定的规律性。

  今天的课,让我学到了许多如何写新闻、如何拍照的知识,让我向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关于新闻的周记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看新闻,不一会儿,有一个新闻叫两会召开时间2015年,其中1条是这样的3月8日10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韩联社记者:朝鲜最高领导人已经确定去俄罗斯出席五月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活动,但是他迄今未访华,朝中领导人今年是否能实现会晤?六方会谈是否还有恢复的可能

  王毅:中朝是友好邻邦,中国人重信义、讲情义。我们珍视中朝传统友谊,致力于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中朝关系有着牢固基础,不应也不会受一时一事的影响。至于两国领导人何时会晤,这要看双方的方便。

  半岛局势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中方为此发挥了建设性作用。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当前,半岛局势又进入了敏感期,我们呼吁有关国家保持冷静克制,多说正面的话,多办积极的事,为重启六方会谈继续营造气氛,积累条件。

一期新闻周刊

  刚才看了《新闻周刊》,是讲贵族罗甸的孩子们,用上了食堂,住进了宿舍。这些孩子们,此前需要自带柴火和米面,下课后自己生火作饭,而住宿则是学校周边的民房,甚至地下室。现在国家每年补助每名小学生675元,上学期间每天午餐和晚餐由学校免费提供,标准是1.75元/顿。因为经费有限,孩子们多数不吃早餐,更是与牛奶和鸡蛋无缘。一个孩子说食堂吃得好,在家里一年多才能吃上一顿肉。

  学校食堂是3位好心人捐助的,共花费60万元。每当看到贫困山区人民过着艰苦的生活,我就觉得自己生活得太奢侈,也为没能帮上他们而惭愧。这些年来,一年忙着往上走,往前跑,而没有看到那些普通人的生活和贫困山区的人们。现在不是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吗?我们应该多看看普通百姓的生活,看看那些辛苦生活的人们,特别是吃不上早餐的“祖国的未来”。

  1999年,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到天津蓟县山区下乡,看到那些孩子家里的贫困状况,拿出了身上仅有的50元钱,留给了那家孩子。临走前,他们热情挽留,大家吃了农家饭,但丰盛程度让我们内疚。我们是来学习的,是来尽一份力的,不想给他们添麻烦,但老乡家又是烧鸡,又是炖鱼,那是我上大学后吃到的最好的一顿农家饭。

  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也是一个容易义气用事的人,如果回到国内,到了贫困地区,我想我会感动,会捐款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营销策划案例

中式婚礼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