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简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佛乎释迦牟尼散文

  说到佛,不得不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前624--前544,或前565--前486)。他原叫乔达摩·悉达多,迦毗罗卫国(今属尼泊尔)国王净饭王长子。娶妻生子,二十九岁出家。做了六年苦行僧(当时流行的宗教修行法),毫无所得。于是放弃苦行,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终于一夜彻悟成佛。接着创教、说教、传教,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去世。

  那么释迦牟尼所创的佛教究竟是怎样一种宗教呢?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南亚次大陆先后出现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宗教:先前的吠陀教、婆罗门教,稍前的耆那教,然后佛教及稍后的印度教。它们的主要教义及仪式大同小异,都宣扬造业、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它们都信神,只不过佛教别出心裁,换一个名称把神改为佛而已,实属换汤不换药。佛教本身就是从婆罗门教演化出来的。同样从婆罗门教演化出来的印度教里的众神,佛教里几乎全都有。只不过主神大梵成为佛的侍从;反过来佛又是主神毗湿奴的化身。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也坦言:“佛教并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神祇……后来有些神祇被吸收到佛教中来成为护法神……也应当承认到后来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实。”也就是说,佛教即神教。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了神佛不分、佛堂里有神祇的怪事。佛教的善男信女到神庙拜佛、请佛和求佛,恐怕比到佛堂还要多。有的甚至到道观里做佛事,声称“释道是一家”。至于民间各地供奉的佛更是五花八门,正如俗话所说的“各司各法,各地各菩萨”。有趣的是,这些佛呀菩萨的,有的甚至连小神都算不上。

  我们注意到,释迦牟尼“经历六年之久……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个夜里……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赵朴初语)。这就是说,释迦牟尼在成佛夜之前,修行还是归零的,成佛就是毕其功于该夜。这真是全人类的福音!大家都不要再走弯路了。学习释迦牟尼,全人类一夜之间皆成佛。遗憾的是,释迦牟尼没有透露成佛秘诀。相反,让他的信徒们干一些看来好像与成佛不相干的事。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释迦牟尼那一夜究竟干些什么才成佛的。是念经?但那一夜佛经还没有编出来(佛经都是释迦牟尼死后跨度很长时间陆续编出来的);即使释迦牟尼已有腹稿,最多也只能算是部分草稿;如果全部佛经都要念,那一夜也念不完;如果佛经有那么大功能,佛教徒们天天念,年年念,怎么还是成不了佛?更何况念经者不懂经文,又用方言念,念给谁听?是拜佛?那一夜佛还没有诞生呢!退一步说,就算已有过去佛,但佛堂供奉的基本上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等现在佛呀!信徒们长年累月地拜佛,也不见有任何效果啊!如释迦牟尼那一夜在拜佛,干嘛隐秘不说呢?是吃素?可那一夜不是用嘴巴吃东西,而是动脑筋思维啊!剃发、求戒、穿袈裟、烧香、敲木鱼、托钵乞食及做道场法事等,显然都不是在该夜所为。树下也无法面壁;从那些数年甚至几十年面壁都无法成佛来看,那一夜不可能在面壁。释迦牟尼该夜是在树下作跏趺坐(盘脚打坐),尽是苦思冥想,不可能涉及道德行为(其实要做行为也来不及)。因此成佛与否想必与人之为善为恶之类也无关。

  没有必要再这样分析了。好在成佛与否,没有谁主宰,没有谁仲裁,无需审批,也不可能有秤称斗量的标准。佛家的“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及“三法印”也无法充标准,因这里压根就没有一项是实质性的、可以量化及可操作性的。况且,就算有标准,没有人把关还是等于零。另外,成佛与否也不会从人的形体、声音、行为和能力之类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断定,是否成佛,自己或他人谁也无法知道(包括释迦牟尼本人)。所谓的佛显然是虚构的!释迦牟尼这个佛,要么自封,要么是其弟子加委。如果佛家对此有异议,那么我可以赠君一法决狐疑:你反思,通过修行,你的(道行)积累了多少(斤)?离成佛还有多少(里)?括号内是我姑且填上,如觉不当,任你更换。但无论如何,必须说清楚做出结论的依据!也就是说,有一个一听就明白的清晰的量化关系、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这样,你就会看到自己修行的量的成果,增加继续修行的信心,不会觉得成佛可望不可及了。如果你找到其他地球人帮你做结论也行(此法其它宗教也可试用)。但我断定,你不可能做出这种结论的!

  当然,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成佛有什么好?首先,释迦牟尼从成佛到死,根本没有表现出令人羡慕和令人神往的任何一点“好”来!退一万步来说,释迦牟尼死后,“佛”还存续。那我们必须找到他,证实他是否快乐生活。他现在在哪儿呢?释迦牟尼临死也没有交代到哪儿去找他。但我们现在是信息时代,整个地球看成一个村。如佛存在,不难找到。在山洞、海岛,还是天空?在大气层内,还是在外星球?但由于佛一直无形无声、无影无踪,全世界的人都无法知道佛具体在哪儿!成佛之好也就无从谈起了!

  反过来说,如果佛存在的话,他早就该把纷争不断的各宗各派,去伪存真,铲除山头,统一成一个正宗出来!他还能坐视十二世纪末佛教在印度绝踪六、七百年之久(十九世纪才依靠进口传入,原产地换成了斯里兰卡)?古今中外的禁佛、毁佛,佛怎么连自己的真身都不保呢?最可怜的还是南朝皇帝萧衍(梁武帝)。原本励精图治,社会发展。自从沉溺于佛教,全国性地兴佛教、建寺庙。他本人三、四次舍身进寺庙当和尚。因此无心打理朝政,招致侯景叛乱。侯景起兵时只有八千兵马,由于得到很可能已经信了佛的百姓的拥护,猛增到十几万人,竟迅速打败了梁朝三十万兵马。八十六岁的梁武帝成了阶下囚(软禁),饥病而死。下场可悲!梁武帝如此笃信佛陀,这佛陀怎么一点也不护佑于他呢

  事实证明,佛既不能显示“好”于人,又不能护佑人!这也许是十二世纪末在佛教发源地的(古)印度佛教灭绝的原因吧!另一种情况也很能说明问题:佛教一传出国外,(古)印度基本上就不是佛教活动的中心。这印证了一句俗话:近佛远显灵。佛在当地不怎么灵验;外地却传得活灵活现。原因是,当地当时的人知道底细。就像离开释迦牟尼时代较远的大乘派一样,任意超越“小乘”把佛教的广告打得更响。再加上《西游记》之类神话故事的影响,佛给人以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长生不老和极乐享福的印象。但不管怎样,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所谓的佛,只有唯一的释迦牟尼是历史人物。那释迦牟尼又是怎样一个“佛”呢?其实,释迦牟尼成佛后,吃喝拉撒一件也不能省;离开弟子和赞助商的经济支持就寸步难行;生老病死(除了已生外)一样也无法规避。特别是,释迦牟尼生前(适逢雨季)大病了一场,又遭食物中毒导致腹泻,当夜亡故。临死有遗嘱,弟子也有为之捶胸顿足的。因此,释迦牟尼这个“佛”确确实实与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

  也许佛家会说,释迦牟尼去世不叫死,叫“涅槃”。这种说法颇有点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这不叫偷书,叫“窃书”。如孔乙己无法说出窃书与偷书有什么不同一样,佛家也根本无法说清楚释迦牟尼的死与普通人的死有任何实质上的不同!

  综上,所谓佛,是虚幻的,并与其它宗教的神没有根本的区别。打回原形,佛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普通人!

释迦牟尼佛简介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王舍城说法时,城中出现了一个名叫“鬼子母”的女人,这女人生了许多孩子,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却喜欢偷吃别人家的孩子。王舍城时有孩子丢失,引起百姓极大恐慌。佛陀为解放无辜幼儿,就将鬼子母最小的,也是她最爱的儿子偷着抱到竹林精舍。鬼子母失去最心爱的小儿子,痛不欲生,来精舍求佛陀帮助。佛陀说:你爱自己的孩子,别人也爱自己的孩子。谁失去孩子都是与你一样的伤心啊!这是因果报应。鬼子母听到佛陀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罪恶,说只要能找回自己的爱子,她决心悔改。佛陀将孩子还给鬼子母,并为她规定了五戒: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吃不应吃的东西。从此,鬼子母做了天下孩子们的保护者。

  在舍卫城北郊的萨那村庄里,住着一个力大无穷的汉子名叫央哥马罗,他信奉一种邪教。但总是不能修练成功,他的老师告诉他,如果在一天之内杀100人,用被杀的人的小手指做成花环戴在头上,就能受到神的保佑而得到永生。于是央哥马罗从清早起就疯狂地见人就杀,眼看日落却只杀了99人,这时他母寻他吃饭,他成道心切,欲杀自己的母亲,这时佛陀出现在他的面前,教导他说:你怎么能信仰教人作恶的神呢?世上哪有杀人者会得到永生呢?央哥马罗恍然大悟。但自觉杀人太多,欲一死赎罪。佛说:你一死反而不能赎罪,只有放下屠刀,从此行善,即能赎罪,亦可成佛。央哥马罗拜在佛陀脚下成为佛弟子。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出于这个故事。

  还有—个妇女,丈夫抛弃了她,她唯一的一个孩子又得病死了。这个妇女痛不欲生,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发大慈悲,无论如何要救活她的孩子,否则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

  佛陀说:要救活你的孩子,你必须去找到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一个人的家庭,向这家人讨来一粒芥菜籽,就能救活这孩子。这妇女走了无数的家庭,但没有一个家庭是从来没有死过一个人的。最后这妇女明白了:人总是要死的,每个家庭都经历了死去亲人的痛苦。佛陀教导这个妇女说: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要想解脱生死的烦恼,唯皈依佛门,达到正觉涅磐境地。于是这位妇女皈依佛陀,成为比丘尼。

  释迦牟尼佛在北方传教时,听说迦尸弥罗国有个十分优秀的青年,名叫毗舍先。他经常用谷物喂鸟,孝敬父母,经常为父母按摩捶腿。他的老师腿部受伤,他热心去帮助治疗。他的妻子也十分贤惠,把家庭生活安排得很好,还经常买回书籍让丈夫学习。毗舍先非常勤劳,每天夜里还起来为牲畜加添饲料,牲畜长得十分肥壮。佛陀十分赏识毗舍先持之以恒的善良行为,就吩咐大迦叶前往化度他。毗舍先非常虔诚地听了大迦叶的种种教诲,明白了佛教的许多真谛,就皈依了佛陀,后来成为著名的在家弟子。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方游历传播佛法时,在一个村庄说法完毕坐在一棵树下静坐禅定。这时走来一个贫穷的少女,她受到佛法的感召,对佛陀十分崇敬,一心想供奉给佛陀一点礼品,但少女是一个给富家当佣人的,一点钱财都没有。少女只好去采集了一些鲜花,供献到佛陀的面前,但少女总感到礼品太轻,心里羞愧。佛陀对少女说:布施多与少都是善举,只凭自己的能力去做就是了,千万不能轻视小的施舍,只要是出自诚心诚意,所创造的福田是同样的。少女领会佛的教诲,出家成为比丘尼,法号(出家后起的僧名)妙花。

  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心诚则灵。

  有一位比丘,平时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漠不关心,从不给予帮助。当这位比丘年纪大了,病得全身生疮,十分痛苦时,大家也是都不帮助他。佛陀得知老比丘得病后,亲自带领弟子阿难陀来看望老比丘。佛陀为老比丘擦洗全身,为他上药,并安慰老比丘安心养病。

  佛陀针对老比丘这件事教导众人说:老比丘过去不帮助别人,才有今天别人不帮助他的后果,老比丘是做错了事。但你们不帮助病人也是不对的,这违背了佛门救苦救难的精神,今后一定要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古代印度所实行的种姓制度中,把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从法律上给予一种名叫旃陀罗的贱姓,地位最低贱,只能从事下做的职业。在舍卫城,有个旃陀罗姓名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这在当时是很伟大的平等的民主的改革精神。因为当时从事宗教职务被视为最高贵者。这体现了佛陀的“不舍众生”的宗旨。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就发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和“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平等主张。因此佛教受到当时被奴役的下层人民的欢迎。经常有农奴、佣人逃到佛陀处寻求保护。佛陀在舍卫城就曾教诲一个残酷虐待佣人,名叫诺纠玛拉的女主人。释迦牟尼当时明确主张,主人一定要给佣人一定的自由权。他的这种主张,对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起到了缓和作用。

  释迦牟尼在北方传教时,听到焦沙罗国的国王要屠杀大量的牲畜。于是他立即赶到焦沙罗国去见国王问他为什么杀生。原来国王经常做恶梦,婆罗门教徒让他杀大量的牛羊祭鬼神。佛陀对国王宣讲佛法,告诉他要爱惜一切生命,发扬善良慈悲之心,心情自然平静,不生邪念,魔鬼就没有机会侵扰。人的欲望,太强、烦恼太多,恶梦才多。要解脱烦恼,就要修习佛法,使自己觉悟。

  焦沙罗国王接受了佛陀的教诲,皈依佛陀,成为佛教弟子。

  释迦牟尼说法时经常教导人们要“生财有道”。就是要有正当的劳动,正当的经营手段取财,绝不能取用不义之财。

  释迦牟尼在舍卫城说法时,在听讲中有一位妇女,向佛陀讲述了她自身的悲惨遭遇:这位妇女的丈夫很爱她,他们有两个儿子,有自己的田地和房子,生活十分美满。没想到灾难接连降临这位妇女身上:房屋被烧毁,丈夫被毒蛇咬死。一个儿子被大水冲走,另一个儿子又被老鹰抓走。这位妇女从最幸福的人一下变成了最不幸的人。她痛苦得不能自拔,请佛陀帮助她解除痛苦。佛陀就以这个妇女的遭遇,来说明四谛中人生皆苦的道理,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佛理,觉悟明理,才能认识这个世界,才能掌握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脱离苦恼。这 位妇女得到佛陀的启发,出家成为一名比丘尼。

  有一年,释迦牟尼的家乡一带遭到了较大的旱灾。释迦族人要引沓提河水灌田,沓提河对岸的考利亚族人也要引沓提河水灌田,因这是一条界河,于是释迦族与考利亚族人之间争水,眼看就要发生流血的争斗。释迦牟尼闻讯,立即赶到沓提河边,向就要动武的两族人说:是河水重要还是你们的生命、鲜血重要。就是争到了水,没有了性命还有什么意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才是人类的大智慧。

  在佛陀的教诲下,两个民族经协商互相利用河水,避免了一场流血的冲突。

  释迦牟尼十分重视众生的教育事业。佛陀要求僧团,每日不但要学习教义同时进行修持(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还要学习文化知识。因为没有文化知识就不能很好学佛。古今中外,许多大的寺院里,往往设有佛学院,以培养造就佛教事业的接班人才。佛学院课程的设置一般都有佛学课和文化课两方面。佛学课教授经、律、论及佛教史;文化课有语文、科学知识、时事政策。学习外文也是重要课程。还有重点研读巴利文、梵文等,为译经文的需要。佛陀还主张提高民众的教育,告诉弟子们在传教的同时,也要传播文化知识。

  在释迦牟尼建立的僧伽内部,并不是平静的。释迦族的皇亲中,有7位王子随释迦牟尼出家。其中一位名叫提婆达多的王子,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他在王舍城培植个人小集团势力,他以学习神通变化法和极端苦行修练为号召,掀起反释迦牟尼风潮,目的是要求释迦牟尼将领导僧团的权力交卸给他。提婆达多为争夺领导权不惜多次采取暗杀手段来害佛陀。有一次,他躲在山上,当佛陀从山下走过时,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大石头推下来。按照当时的情况,佛陀是必定要被石头砸到的。但却出现了奇迹,石头竟丝毫没有伤着佛陀。

  释迦牟尼从35岁成佛以来,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宣传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佛陀亲自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的恒河流域,大致是北到迦毗罗卫,南到王舍城,东到瞻波,西到乔赏弥。但是,斯里兰卡和缅甸都有佛陀曾经到过并留下足印的传说。

  释迦牟尼经过几年的苦行和几十年风雨中奔走传教,讲经集会3万余次,化度众生无数。佛陀到了80高龄的时候,衰老的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了,他自知舍寿的时间快要到了。但佛陀还要抓住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弘扬佛法尽力去做。佛陀从王舍城出发,向北方游行,做他最后的教化活动。

  佛陀在离开王舍城的时候,对王舍城的弟子们提出要求是:今后要依靠自己,要依靠佛法,而不要再依靠我了。

  佛陀是以自己的行为,宣传佛法是对众生平等的。

  释迦牟尼在毗舍离度过了雨季,又带病行至拘尸那迦城外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那里有一片娑罗树林,佛陀与阿难陀走进树林。他叫阿难陀在两棵娑罗树中间铺上草和树叶,又将僧伽梨(大衣)铺在上面,然后佛陀头向北方、面向西方、右肋而卧、头枕右手。这是佛陀所选择的僻静的、荒野的地方,来作为他涅磐的处所。

  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躺着,将要进入涅磐了,这时来了一个外道(其他教派)僧人,名叫须跋陀罗,在外道教派中是位很有学识和道德的长者,他听到佛陀在娑罗林中即将涅磐,特地赶来请教佛陀传授正法,以求开悟。阿难陀坚决不让在这个时候再有人去打扰佛陀。但佛陀不愿舍弃任何众生,他让须跋陀罗来到床前,用最后气力,向他讲解了无常、无我、涅磐寂静的三法印和八正道等佛法根本知识,使须跋陀罗迷津顿开,成了佛陀在世收的最后一位弟子。

  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即将涅檠的弥留之际,向弟子们所作的最后的叮嘱是:不要以为你们失去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

  佛陀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摩竭陀国人和释迦族等将佛陀的舍利(火化后的佛的遗体)分成八份,在他们各自的本土上建塔安奉。这是有佛塔的开始。

  关于释迦牟尼的涅磐日,有很多不同说法。我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486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东南亚各国(南传佛教)则以公历五月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佛的诞生、成道、涅磐都在这一天。

  释迦牟尼在世所收的弟子,分在家与出家。在家弟子太多无法统计。分散在各地的出家弟子也没有计算。只就常跟随释迦牟尼身边并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就有1255人。这其中有10人是被公认学有成就,各有专长。所谓十大比丘: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迦诲延(论议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

  以上这十大比丘,其中有几个人的塑像,在寺庙中是多有供奉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雨露计划官网

诚信考试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