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语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三部分是“治国”。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良心可以抛弃了。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多则惑”可以从我们生活中的选择问题解释。当生活中出现一些事情必须要让我们做选择,选择只有一个,我们不会多加考虑,而会从一而终。如果选择有多个,选择之初会多加思虑,斟酌再三。最终确定后,如果事情的发展并不如自己所料,往往会幻想着那条为选择的路,甚至会希望自己生活在为选择的路中,因此烦恼、迷惑、悔恨就滋生了。

  诚然,老子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现代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有些思想,我不怎么赞同。例如,老子说到“曲则全,枉则直”即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直。而我觉得委曲不一定能全,屈枉不一定能伸直。拿我生活中的意见小事来说吧。有位大妈跟我诉苦说,她一家子是与另一家人合租住在一个院子里,院子里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卫生间是两家人公用的,理应是两家人共同打理卫生间的卫生,可从始至终,只有大妈一个人去打扫卫生间。

  大妈就埋怨了,难道只有她这一家子人需要去卫生间,另一家人就不需要去了吗,难道他们就不怕脏?大妈虽然在抱怨,但,确实是委曲求全了。两家人表面看上去还是和和睦睦的同住一个院子。但是,这“全”底下,难免会存在大妈对另一家人的芥蒂,而且这个芥蒂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大妈可能会逢人就诉苦,并且很有可能这种埋怨的诉苦会变相为说人是非。另外一家人会觉得大妈人好“欺负”,是个老好人,这种想法可能会刺激他们进一步剥削大妈的“好心”。这样下去,看似波澜不惊的院子,实则暗藏汹涌,随时都可能爆发激烈的争吵。这样看来,委曲成全了吗

  所以我认为,“委”不一定能“全”,“枉”不一定能“直”。

道家经典语录

道德经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61章感悟心得体会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历代的释意无数,而我以为皆难着边际,无以更深刻的对老子思想与道德经进行阐释。我从道家修身根本出发,得出新论如下: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

道家经典语录

道德经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后来逐渐地了解到,原来,这是英雄失志、身经多难之人的酸鼻肺腑之言。我起初不过只是望文生义而已,日后时时想起,仍觉其意无穷,但究竟于个中深味,却也难以依托于言辞。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后来逐渐地了解到,原来,这是英雄失志、身经多难之人的酸鼻肺腑之言。我起初不过只是望文生义而已,日后时时想起,仍觉其意无穷,但究竟于个中深味,却也难以依托于言辞。

  及至读到《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余言,并行其中,才又发现刚柔之论——“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柔弱之水,也可穿山凿洞;无形之风,且能移山填海;轻盈似雪,尚可弯枝折树;而细小如雨滴者,更能涌出滔天巨浪。仁者既能如山,智者也可似水。唯有云雾,才可来去群山峻谷,自由如风;唯有退却,才可消磨强兵,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柔情,才可化解铁石心肠,饶是万般情愫又如何;唯有静观,才能勘破三春景不长,草木逢春向朝阳;唯有等待,才可果实盈筐。唯有一无所求,才能无所不惧,唯有一无所有,才能无所不有,无所不克方得无所不益,无所不益才可无所不惧。

  唯水而已!

  可以高贵强大,却宁可雌伏卑微。明知是非曲直,却愿意忍气吞声。明明含冤莫白,却甘愿忍辱负重。这应该就是老子所说的“恒德”吧。而老子认为,水,具备了这样的恒德。

  不过,可惜了啊,棱角分明的我,可是当不得他笔下的一团水呵!毕竟,上善若水者,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吧

  即便是有人如水者,不也得落于尘埃,归于尘埃么?回头想想,泰戈尔不是说过么:“人无法在历史中凸显出什么,人只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而已。”大家都一样吧,不过,难道是因为这样,所以有人说众生平等么

  同学说很想去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也心怀向往。很想知道,当我们置身于宏大辽阔之境的时候,我们自身,究竟处于多么渺小的地位,那个时候,人们涂脂抹粉的自私自利之心是不是会化为乌有?人们处心积虑的烦忧争斗之心是不是会戛然而止?骤然回首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发现我们的家园特别美好,而世界竟如此多娇!

  但我毕竟不智不勇,但我毕竟有畏有惧。

  老子说,得到只是或然,失去才是必然。京芷卉说,我就知道,我得到了一样东西,就必定会失去另一样的。然而,即便如此,那又怎样?不战而胜,不讲能明,不招自来,不求乐应,这样的事情难道是人力可为的么?若然不是,那么,我们还要去勉强谁呢?人能左右的东西,当然有限至极,满足了期待的,当然心怀欢喜,失去了可贵的,自然伤心不已,若无人之常情,则人何之为人

  老子之言,有大慧,有大愚,有大勇,有大怯,有所为,有所不为。圣人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一朝悟道实不足惜;俗人本自活于道中,喜怒哀乐终须有,又何须悟道

  我们毕竟是俗人,俗而又俗之人,只需知道,而不需悟道。

  一位智商200的人在毕业典礼上这么说:“我深知我不是个可以给别人幸福的人,那么,我就先让自己开心吧。我自己开心,让他人幸福。”

  当时听到了这句话,我竟当场呆住。时时回忆的时候,我竟也不明原因,也许话语太过贴切,太难让人静心弗思若止水了吧,谁知道呢

  最简单而又最深远的道,总是藏匿于生活之中的吧。所以,大家都要好好的,要开开心心,自己开心,也让他人幸福。

道家文化读书笔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结合一下该书的成因,我们就能知道,老子心底还是希望给碌碌无为或者忙碌妄为的人一点指点。

  什么是常道?常道就是驱动万事万物运行的力量,它无法解说原理,只能以心体会。可以解说原理的就不是常道。 什么是常名?常名就是事物的实质。“非常名”是指物之指,并非是所指之物。

  人和动物野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心智,而动物只有欲望。心智的发展带来了衡量道德价值的判断力(儒家),和破除人类中心论,到达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人类是地球上现存唯一有思考能力的生物,这样给予人类一种大局观,打破人类原有的认知限制和人造价值观念,上升到一种大气的世界观上,去俯视万物和自然,从而感悟道无所不在。

  随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在说名:

  在天地混沌之时,无“名”可言,而等到“名”出现了,也代表了万物的诞生。

  再后,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无为。

  单纯以欲望驱动行为,那和动物没有区别。所以,要经常忘记动物性的驱使的欲望进入理性淳朴的状态(道家这一点后来发展成为精深独到的养生术,堪为国学精华之圣);但也不可完全脱离实际,常在欲望显然的时候,自我观察,这样才可以明白欲望的性质(简单来说就是体验无欲与有欲的义理,明白人之常态)。

  老子主张出世,是为了让人们明白,学会出世才懂得入世;同样,入世才能懂得出世。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功成而弗居,才算万代功名,如同天地恩德一般。

道家经典语录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进入QQ,只为缘而来,为朋友而来,为美好的心情而来,又何必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纲上线,轻松事要严肃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所以,不应该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认识。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

  问题”相通的。但是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还给我们提供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这个句子详细地指出了人应该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人类应该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标准,审视自己的心灵。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时机。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祸和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发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祸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乐,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应居安思危,因为灾祸随时可能降临。同样,面对不愉快、灾难也不必绝望,因为灾祸背后常倚伏着幸福。但福祸谁都不能说得很准确,所以到最后还不如和谐地去面对一切,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地思考问题,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会带给我们和谐以及待人的宽容心。

  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许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教对联

  对联,中国得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得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得中华语言独特得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下面是关于道教对联大全,请参考!

  上联:众妙无門是谓玄之主;

  下联:群魔尽扫是谓武之真。

  上联: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下联:人道的修,仙道远矣。

  上联:以三十六的而成道德;

  下联:得八十二化以的d龟蛇。

  上联:以仁义为巢风仪阿阁;

  下联:与天人合机象拱宸居。

  上联:移来福地在千界;

  下联:借得武当一统天。

  上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联: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联:位镇北方,凛凛英风贯日月;

  下联:精分水性,腾腾杀气肃乾坤。

  上联:万道祥光归紫府;

  下联:千条瑞气贯黄庭。

  上联:脱俗归真,须向吾門求觉路;

  下联:超凡入圣,更宜此地问玄津。

  上联:天雨大,不润无根草;

  下联:道法宽,要度有心人。

  上联:天近元門,上极斗牛之气;

  下联:云开的道,永依日月之光。

  上联: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

  下联:圣贤的教,修身可以齐家。

  上联:太极还从无极始;

  下联:三元总自一元生。

  上联:身居坎位,玉相凛凛威宇宙;

  下联:面向的宫,宝剑辉辉镇乾坤。

  上联:上帝垂的因人施雨露;

  下联:天官赐福随时降祯祥。

  上联:扫荡妖氛,清平国土三界外;

  下联:阐扬正数据,福利邦家万法尊。

  上联:瑞映八方世界;

  下联:恩覃十部阎君。

  上联:瑞气早呈云锦至;

  下联:祥光瑞自月底天。

  上联:人间文字无数,全凭阴骘;

  下联:天上主司有眼,独看心田。

  上联:乾元启运三阳泰;

  下联:坤满福地降吉祥。

  上联:弃天子不为,立定脚跟归大道;

  下联:视其神固有,高坐帝位主重玄。

  上联:利锁名缰,笼络许多好汉;

  下联:晨钟暮鼓,惊醒无限痴人。

  上联: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

  下联: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

  上联:进青山白云道院;

  下联:出绿水野鹤人家。

道教的对联

  上联:诸恶莫作

  下联:众善奉行

  上联:读书志在圣贤

  下联:为官心存君国

  上联:读书需用意

  下联:一字值千斤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

  上联:天上独推孝友

  下联:人间共仰文章

  上联:德配天地称未有

  下联:道冠古今集大成

  上联:近朱者赤

  下联:近墨者黑

  上联:百善孝为先

  下联:万恶淫为首

  上联:海纳百川

  下联:有容乃大

  上联:家国一体

  下联:荣辱立命

  上联:花无千日好

  下联:花无百日红

  上联:利锁名缰,笼络许多好汉

  下联:晨钟暮鼓,惊醒无限痴人

  上联:人间文字无数,全凭阴骘

  下联:天上主司有眼,独看心田

  上联:文明气象参天地

  下联:斡墨英华贯古今

  上联:一身正气垂天地

  下联:两袖清风鉴古今

  上联:忠心依日月,正气壮山河

  下联:大义参天地,精忠贯古今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

  下联:无益身心事莫为

  上联:精诚所至

  下联:金石为开

  上联:莫道君行早

  下联:更有早行人

  上联:忠言逆耳利于行

  下联:良药苦口利于病

  上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下联: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上联:传家有道惟忠厚

  下联:处事无奇但率真

  上联:千经万典

  下联:孝义为先

  上联:忍得一时之气

  下联:免得百日之忧

  上联:黄河尚有澄清日

  下联:岂可人无得运时

  上联:天地君亲师,大恩难报

  下联:仁义礼智信,至德当修

  上联:根深不怕风摇动

  下联:树正无愁月影斜

  上联: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

  下联: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

  上联:知足心常乐

  下联:无求品自高

  上联:钱财如粪土

  下联:仁义值千金

  上联:事到盛时清警省

  下联:境当逆处要从容

  上联:闲坐不知披星戴月苦

  下联:美食哪晓吞糠咽菜寒

  上联:任他桃李争春色

  下联:凭我松雪耐岁寒

  上联:枯木逢春犹再发

  下联:人无两度再少年

  上联:海为龙世界

  下联:云为鹤家乡

  上联:酒后成诗雅

  下联:茶余悟道深

  上联: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下联: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上联:酒中不语真君子

  下联:财上分明大丈夫

  上联:弘扬道教传统文化

  下联:服务三个文明建设

  上联:弃天子不为,立定脚跟归大道

  下联:视其神固有,高坐帝位主重玄

  上联:扫荡妖氛,清平国土三千界

  下联:阐扬正教,福利邦家万法尊

  上联:进青山白云道院

  下联:出绿水野鹤人家

  上联:道高龙虎伏

  下联:德重鬼神钦

  上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

  下联:朝吟夕诵,唤回尘环梦迷人

  上联: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

  下联: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

  上联:天雨大,不润无根草

  下联:道法宽,要度有心人

  上联:福地名山,无点真心难到此

  下联:蓬莱胜迹,有些诚意自可游

  上联:黄鹤归来,为带松花香道院

  下联:白云飞去,故留秋月照丹台

  上联:脱俗归真,须向吾门求觉路

  下联:超凡入圣,更宜此地问玄津

  上联: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下联:人道不修,仙道远矣

  上联:扫地焚香,此外红尘无心到

  下联:操琴读书,个中滋味少人知

  上联:痛饮读离骚,放开古今才子胆

  下联: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上联:无上三尊,为乾坤之主宰

  下联:混元一气,为造化之根源

  上联:赤手换银河,公去大名垂宇宙

  下联: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雄

  上联:事非日日有

  下联:不听自然无

  上联:作恶多端,入庙烧香未免有益

  下联:问心无愧,过门不拜倒也无妨

  上联:小善不积,难成大德

  下联:小恶不止,终成大错

  上联:闲谈莫论人非

  下联:静坐常思己过

  上联:颢气絪缊,一元资发育

  下联:神功覆帱,万汇荷生成

  上联:碧瓦护风云,别开洞府

  下联:丹霄悬日月,近丽神皋

  上联:日丽瑶台,云飞画栋

  下联:香凝宝殿,乐奏钧天

  上联:举步艰危,便把脚跟立稳

  下联: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上联:展太极图,不外九宫与八卦

  下联:施大法力,能教一炁化三清

  上联:极目太华高,偌大乾坤撑半壁

  下联:荡胸填海阔,无边风月倚层楼

  上联:具极大神通,一气三清,拯尽四洲黎庶

  下联:显无边法力,离龙坎虎,修成万劫金仙

  上联:宝殿巍峨,睹金相庄严,已接三清法界

  下联:天吾缥缈,觇玉容整肃,如游九府神宫

  上联:先天地生,溯阁中万古灯传,极本无极

  下联:为道法祖,仰云际五台鼎峙,玄之又玄

  上联:于今百草承元化

  下联:自古名山待圣人

  上联:隔断红尘三十里

  下联:直上江源第一峰

  上联:小憩自然凉,何幸今生来福地

  下联:登临勿谓苦,会当绝顶看朝阳

  上联:钟敲月上,馨息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

  下联:鸟送春来,风吹花去,是人间不是人间

  上联:峰抱三方列

  下联:潮迎一面来

  上联:花暖青牛卧

  下联:山空碧水流

  上联:紫气东来三万里

  下联:函关初渡五千年

  上联:未许田文轻策马

  下联:愿逢老子再骑牛

  上联:问青牛何人骑去

  下联:有黄鹤自天飞来

  上联:万丈金身开翠壁

  下联:五千文字閟瑶缄

  上联:以仁义为巢,凤仪阿阁

  下联:与天人合机,象拱宸居

  上联:柱下扫玄风,仙史已孚七十字

  下联:关中统紫气,道经曾著五千言

  上联:白发髟髟,八十载腹中宁非幻妄

  下联:青牛湿湿,五千言书内毕竟精微

  上联:紫气满前程,从函谷关来,闻道者非徒尹喜

  下联:丹经流妙说,上昆仑山去,尽头处乃号天尊

  上联:功德在人间,乾元资始,品物流门,柱下函关原一气

  下联:虚灵是道体,梵相有为,忝珠尽挹,降生说法见三清

道长心经

  本人复姓神石,双名道长。不要以为我是金庸笔下五当派的一个牛鼻子(况且他也不一定编得出我这么帅气的名字,神石道长,啧啧)吾乃神仙!(做梦)嗨,曾经沧海难为水,也许我的前生是也说不定。

  吾爱写作,这绝对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虽说真理的99。99%是瞎掰,虽说事物总是曲折前进的。但这个事实就是事实,摆在我面前我绝不允许它走一步歪路。

  关于文章,我酷爱那些平平白白,真真实实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懂,而且回味悠长。反之,我酷不爱那些充满很深哲理的文章,通常看完一篇,我的大脑细胞就会累死300多个。因此,我反对写那些哲味很浓的文章,不仅让人看着费劲不说,而且一个不小心写成白痴文字,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呀。我暗自庆幸我的文章没有走上这条歪路(歪路一词不准确,若是你有鲁迅的才华,那么这条歪路你是可以放心大胆的走的。)。如果你有小学的文化水平,那就请你放心的用2000字/分的速度去读我的文章吧,百读无不懂。(读一百遍当然懂了)同时我很喜欢汪曾祺的文章,也很佩服他能把现代文和文言文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也曾一味模仿过,写白话可以,一加文言便狗屁不通了。

  对于爱情,我总是忍不住要说两句的,中学生是否可以有爱情?这个爱情的保质期到底有多久?也许中学生的爱情痛苦的是追求,快乐的是分手。我很难过,因为我痛苦过,却没有得到快乐,我的痛苦没有结果,所以我也走不到快乐的那一步。可像我这么倒霉的人毕竟能有几头?对于我的话你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总而言之珍惜眼前也就对了。(眼前指什么?是爱情?是友谊?还是金钱?我说过我的文章没什么深刻含义,眼前就是指你眼镜的度数。)

  说了这么多,大家或许已经烦了,可我的话匣子才刚刚打开,如果你不揍我,那我就继续说下去……什么?那好吧,不说了。可我还是要说最后一句――别拉我,大庭广众之下拉拉扯扯成何体统?――道长心经惊人一语――哎呀――打不过,跑!――好啦好啦――若给稿费就不用通知了,直接邮过来便可。哎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祝福老师的话

圣诞老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