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登鹳雀楼读后感

  古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以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将琅琅的诵读、动人的诗画带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神韵和美感,在经典的陪伴下快乐成长。

  对对子——读诗悟意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里面的对仗非常讲究,许老师从对仗入手教古诗,别具匠心,教学新鲜又有趣。课堂中许老师从鲁迅小时候对对子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了解了对对子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对对子的兴趣,并趁热打铁让学生连线对对子,拍手读对子,在感受了对子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读古诗,感受读诗的乐趣。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古诗意就自然显现了。

  简笔画——披文入境

  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副动人的画卷,一个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意呢?许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以画代讲,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感悟。在对诗歌内容了解以后,许老师借势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自读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诗中描绘了“白日”“山”“黄河”。怎么画出这山这水这一轮红日呢?诗中的哪个字告诉我们了?学生在读诗感悟中又发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教师就这样带领学生边研究古诗边画画,根据学生的指导画出诗人登鹳雀楼看到的美景。此时再让学生看图反复诵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黄河水滚滚东流的磅礴气势,太阳依山而落的壮美。

  送祝福——拓展延伸

  几个轮回,壮观的黄鹤楼美景已印在学生的心中,融入了琅琅的诵读之中。当然学古诗不仅要了解字面的意思,表达的意境,还要和诗人对话,看透诗人内心蕴藏的动机。“更上一层楼” 表面上是说诗人还想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再登上了一层楼,实则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有了这层铺垫,许老师把学习延伸到了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让学生用“更上一层楼”来祝福他人。学生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练习说话,想象表达,对图片中的人物送祝福,对老师送祝福,把古诗学习的外延扩大,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古诗教学要充满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重古诗的拓展和延伸,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把古诗教活教美。

  【知识扩展】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物生平: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王之涣《登鹳雀楼》写作手法

  导语: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春游鹳雀楼作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天我来到了大诗人王之涣笔下的鹳雀楼。

  在微风的吹拂下,我们一家人踏进了鹳雀楼的大门。“哇!”在这万物复苏,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春天,到处开满了鲜花。鹳雀楼也不例外,满院的鲜花纷纷盛开,像一个个笑脸,争着欢迎我们。

  继续前进,我们来到了一座桥上,在栏杆上有许许多多雕刻而成的小狮子,有的张着血盆大口,有的嘴巴紧闭着端庄地蹲在那儿,有的则侧卧着,有的闭目养神,非常惹人喜爱,引人注目。

  走下了桥,我们跟随着人群来到了鹳雀楼的脚下。走进第一层,里面摆放着几个红木家具。走进第二层有许许多多商家在卖小商品。有竹板、喇叭等各式各样的玩具。我经不起诱惑,便购买了一个竹板,一路上敲打着。来到了第三层是卖一些饰品的,如丝巾,帽子,小雨伞等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我又买了一顶帽子,用来遮阳。再往前走,我看到了柜台上摆放的贝壳包包,甚是喜爱,于是央求妈妈又给我买了一个,我欢天喜地的背着它继续来到了第四层。

  到了第四层,映入眼帘的便是用大石头雕刻的彩色雕像,他们个个有两米多高。而且每几座雕像组合在一起,就会是我们熟悉的有关运城经典故事,有司马光砸缸,女娲补天等等。个个都雕刻得生动形象,不禁让我回想故事,浮想翩翩。

  到了最顶层,我急忙跑向栏杆处,想赶快体会一下诗人王之涣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放眼望去,一切景物一览无余:小桥、花坛、一辆辆的游览车来回穿行。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快看!”我耳边传来的一句话吸引了我,我随之望去,奔流不息的黄河,就像一条银河展现在我的眼前,令我感叹不已。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下了山,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鹳雀楼,期待与它再次相遇。‍

登鹳雀楼

  今天,我登上了山西永济县的鹳雀楼。我向远处眺望,看见了傍晚的太阳挨着雄伟的中条山逐渐落下,还看见滔滔的黄河奔腾着,狂笑着,朝着大海流去。

  如果我想看得更远,就必需再上一层楼。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这也好比我们的理想,如果理想远大你就会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登鹳雀楼

  今天,我们来到了山西运城,来参观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山西风景好,地势又高,我想,当我登上楼顶时,一定会被祖国的壮丽山河所震惊、陶醉。好了,大家快随着我来到这里吧……

  到了楼的底下,从下往上看好像看不到顶,高高的楼插入云霄,他有伟岸的身姿,在它面前,我显得很渺小。在楼底下,你好想拍一千张照片来表示激动之情,拍着拍着,跳着跳着,说着说着,不知不觉进入了鹳雀楼,哇……

  鹳雀楼一共有六层,楼层不多,但间距很大。里面宽阔又亮堂,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文物,也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眼睛都花了,伴着导游姐姐的讲解,不知不觉地走向二楼……『本资料来自』

  我蹭蹭蹭爬到二楼,二楼有一个关公的雕像,也就是关羽,我发现,山西各地好像都有这个雕像,手拿大刀,目视前方,眉毛翘起,一副威风的样子。我们还看见了司马光,他正举着石头,不慌不忙地将缸砸开,旁边一个小孩子顺着水流下来,浑身都湿透了,我知道这个故事,但经过这个故事我对它有了新的认识,遇到危险要想办法,不能坐以待毙……我还看到了一些著名人物的雕像,有柳宗元、王之涣等,这里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三、四楼也一样,讲了山西的厚重文化,在这两层我就不多说了,哈哈,大家快随我登顶吧!

  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忘了告诉大家,鹳雀楼就在黄河边上呢!黄河边的风比大海的风更凶猛,虽然有时风看似很“温柔”,但其实柔中带刚,森林、平原、森林、平原,一块一块的将山西打造的完美无双,这令我想到王之涣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呀,将鹳雀楼写的生机勃勃,将黄河写的有声有色,充满情趣,将山西一下子点活了。这,也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虽没有美国发达、没有澳大利亚景好,但,永远印在我们心里的,永远是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观足了美景,我又匆匆匆跑下来,站在远处,看着这高大的鹳雀楼,我激动极了,我认为,这里一定能把人迷惑住,这里就是观赏风景的天堂!再见了,鹳雀楼!

游鹳雀楼

  阳光正好,蓝天依旧,万里无云。趋步前行,不多时,一座历史名楼跃然眼前,心生向往,便去观楼。

  远望,楼高七层,朱漆红瓦,恢弘大气,似有王者之风;近看,雕栏玉砌,虽庞大巍峨,仍不妨碍它的精致美观,各类饰品均匀地排放在房檐四周,小巧玲珑,衬得古楼越发朱红,大气。趋步上楼,第一层是宽敞的大殿,高约5米,长宽不可计量,迎面走入,寒风扑面,却不是那种刺骨的寒,而是一种悄怆幽邃的空寂。大殿四周,朱红色的柱子似能擎天,任凭风吹雨打总是屹立不动,稳稳地支撑起了整栋楼的硕大楼身。大殿正前方,隔着玻璃,一副三维图像清晰可见,古风古色,似梦回古时,把酒临风,登高望月,月圆风萧,顿生咏怀之情。

  走马观花地浏览完一层大殿,缓步沿着通道向二层前行,通道不宽也不窄,高度也足以让一个七尺大汉昂首通过。缓缓迈着脚步,静静地,悄悄地,唯恐打扰了它的寂静与闲适。认真聆听,可以听见风声在外呼啸,似也能听见这座古楼的心跳与呼吸。

  慢慢地,时光似已过去千年,又回现代,我的脚迈上了第四层的地板,第四层比一、二、三层都要亮了许多,阳光透过外面的走廊映照进来,整层都被照得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悄悄迈进走廊,迎面风声呼啸,趴在护栏边,极目远眺,四周景色尽收眼底,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游人如织,黄河如带,我竟也是醉了,久久沉浸其中,顿觉心旷神怡,恨不得仰天长啸,一抒胸臆,将烦恼与困苦,淹没在这风中,埋没在这历史的洪流中。

  月有阴晴圆缺,遗憾的是,我只得浏览六层,第七层游人禁入,终也是不能屹立于鹳雀楼之巅,与王之涣一道,共赏千里景色,心中不免生出几分遗憾。已而夕阳在山,便兴尽而归。

  登鹳雀楼,醉于鹳雀楼,憾别鹳雀楼,不觉梦回千古……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留下的千古名句。今年暑假,我有幸目睹了鹳雀楼的雄姿。

  鹳雀楼是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20公里外的黄河边。步入鹳雀楼景区,我们首先来到了鹳雀广场。据导游介绍,整个广场占地近十万平方米,气势十分宏伟。站在广场中央面向大楼拍手,就能听到“啾啾啾”的回声,像是鹳雀的叫声,真是太奇妙了!在场的男女老少都被这奇怪的现象吸引住了,争相拍击手掌,聆听着“鹳雀”的叫声。抬头仰望,只见鹳雀楼共有六层,连同那坚实的台基,总高度为73米,就像一座小山丘一样矗立在黄河岸边。楼顶有两只相向的鹳鸟头,中间是一颗宝珠,显得既美丽又活泼。

  鹳雀楼的每一层楼都布置着不同主题的展览。第一层展示着许多与鹳雀楼有关的历代名家字画,第二层树立着黄河故地的名人塑像,其中有擅长治水的大禹,有威风凛凛的关公,有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最令人难忘的要数第三层了,里面摆放着许许多多的彩塑人物场景,这些彩塑惟妙惟肖,如同真的一样,其中有酿酒、织布、晒盐等,生动再现了古代黄河流域人民生活的场景,是源远流长华夏历史的见证。再登上第四层,里面展出的是当地出土的历史文物。刚进入第五层,就有一座惟妙惟肖的小鹳雀楼模型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座小鹳雀楼是用核桃木雕成的,和真的绝无两样,真是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看完这座小鹳雀楼,我们又上了第六层,走到楼外栏杆边放眼望去,晋南大地一切美景尽收眼底:远方的汽车像小甲虫在爬行,楼房就像火柴盒一样……转望西南方向,只见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向远方,远方的华山依稀可见,我终于找到了“千里目”的感觉。回头一看,身后矗立着一尊王之涣的塑像,他一手提笔,一手握纸,正挥笔在纸上写着《登鹳雀楼》一诗。

  望着浪涛滚滚的黄河,站在诗人王之涣的塑像前,我再次吟起了《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游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早就熟背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今天,我总算是有幸亲眼目睹了!

  真不愧为四大名楼之首!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雄伟,高大。

  导游阿姨说,鹳雀楼总高73。9米,其中,光基座就有16。5米呢!总面积竟达33206平方米!楼身面宽7间,进深5间,外观3层,可利用空间为6层,形成了“四区十二点”的空间结构,是一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刚刚下车,天空便下起了蒙蒙细雨,圆润的雨珠顺着刚刚萌芽的柳叶滑了下来,柔柔的滴落在芬芳的草地中。远远望去,高大的鹳雀楼矗立在绿色的国度之中,周围有好多景观树,让园艺工人那双灵巧的手修剪成许多美丽的图腾,给那被丝丝浓雾包裹住的人间凌霄殿增添了几点神秘色彩。

  在鹳雀楼前,有一块不算大的广场,上面铺满了一立方分米的彩色小方砖,一层一层向外铺开,像一朵美丽的雏菊,在雨中傲然怒放。别看它不大,可奇妙得很呢!只要站在上面拍拍手或者跺跺脚,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鹳雀的叫声,记录了鹳雀的生长过程,及它们生老病死的不同声音,很是有趣。

  人常说,在鹳雀楼顶鸟瞰能看到黄河美景,我一路跑上楼顶——真高呀!我这不常运动的人呀!被累得气喘吁吁~~~终于到了呀!我猛地眼前一亮:好美——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更加暗淡,黄河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好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画面!

登鹳雀楼

  今天我们一家人开着车去参观位于山西省的鹳雀楼和普救寺等名胜古迹。

  一下车雄伟壮观的鹳鹊楼就呈现在我眼前:一片绿色的海洋中间开着黄色的小花花的上面是一座弧形的石拱桥.我们走过了石拱桥就到了鹳鹊楼的脚下.我迫不急待的登上了石阶。楼共有八层第二层的陈设厅里有女娲补天的雕塑、有一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像还有大禹治水的像.三楼是古代怎样酿酒冶铁的故事。四楼有一个龙头蛇身的怪物在水中传说谁能把硬币投进龙头上就能中状元成为人上人。投到龙身上能保一生平安投在蛇尾上就能丰衣足食。我也想试一试我的运气,投了一次不中,再来一次啊!我投到了龙头上!我高兴的欢呼着跳跃着。完了我们又驱车前往普救寺。

  普救寺的门前有一百零八个陡峭的石阶它代表着人生有一百零八个困难每走上一个石阶表示少了一个困难走完了一百零八个石阶表示消除了一百零八个困难。上完台阶就看见直径为三米二的水牛皮做成的大鼓敲四下表示平平安安我敲的声音震耳欲聋……

  参观结束了随着爸爸的发动车子的声音我们渐渐离开了在夕阳余辉下显的高而雄伟的鹳鹊楼和普救寺。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p#分页标题#e#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五年级家长会

安全生产责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