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回乡偶书课件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㈣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三、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遇

  《回乡偶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2.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2.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你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3.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回乡偶书

  我16岁考上了进士,离开了家乡。出门前,父母和乡亲们一同给我告别,我挥泪与他们告别,告别家乡的一切。

  我一生平坦,升官加职很快。即使给父母写了很多书信,也不能表达我对父母、对家乡的爱。

  七十年后,我已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了。年老体弱的我不能再做官了,皇上赐我礼部尚书,让我回家养老。再回乡中途,我想:不知父母亲是否还在?不知我的伙伴是否还在?不知我当时掏的鸟窝是否还在?踏进村门,我吸收着生我养我地方的新鲜空气,望着熟悉的环境,让我感到非常幸福。我抚摸着那棵大柳树,品尝着那条小溪,踩踏着家乡的家门,十分舒心。

  我看到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不禁想起了儿时与伙伴们追蝴蝶、套蜂窝的情景。一位穿着红色肚兜的小孩子蹦蹦跳跳的跑过来对我说:“爷爷,您是哪里人?来这里要做什么呢?”我听了非常惭愧,脸羞红了,尴尬地说:“小朋友,我和你一样,都是本地人。”“那我以前怎么没见过您呢?”小孩子一脸疑惑的问。“我儿时便去外地做官,几十年没有回来了,也难怪你不认识我。”说罢,我便伤心地离开啦。

  来到家,我看到熟悉的房屋,却没有看到父母那忙碌的身影,十分疑惑。问了旁人才知,父母在几年前就因病去世了,我痛哭不已。大哭一阵后,我自我安慰道:人总是要死的,爹娘,你们安息吧。我感到一股诗意油然而生: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一路上欣赏着祖国的秀丽山河,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到家,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认识我.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回乡偶书

  古时候有一位出名的诗人,名叫贺知章。他很小时候就随着父母离开了他的家乡,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贺知章就在那个地方成长、长大。多年离开家乡的贺知章虽然没回过家,但是,他依然很开心,因为他家乡的话音没有变。当他变成一位白头发老的老人时,他就开始惦念着他的家乡了。他回想起童年时在家乡与伙伴们玩耍、奔跑,回想起在家乡过年那喜气洋洋的气氛。从那以后,他就一直盼望着回到家乡了。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贺知章抓住这个机会,回到了家乡。

  贺知章到了自己的家乡时,走在家乡的小路上,他闻到了以前家乡那果树上的果实的香气,看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当他正在休闲的走在小路上时,几个小孩子突然把贺知章围了起来,上下打量着贺知章。有个小孩子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的呀?我们怎么不认识您呀?”贺知章笑着说:“孩子们,你们当然不认识我啦!我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来的。”于是,贺知章就向这几个小孩讲述了他去的那个地方,并且还说起他小时候还没有走的时候的事情,这几个孩子听得着了迷,就继续津津有味地听贺知章讲。

  听完贺知章的讲述后,这几个孩子的其中一个问:“那您还会走吗?”贺知章没做声,只是笑了笑。又一个孩子问:“老爷爷,您去的那个地方好不好玩呀?”贺知章点点头,表示蛮不错。又一个孩子问:“您能在这里住吗?”贺知章再次点点头。孩子们就这样一一问下去,贺知章要不就点点头或摇摇头,要不就做出两句回答。

  贺知章就在这里住了几天,他下定决心,以后都不要再走了。从此以后,贺知章就一直在他的家乡里生活。

回乡偶书

  抬头望着皎洁的月光,又勾起了我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不知家乡的月儿也似这般明亮吗?也是时候该回去看看了。”我捋着胡须,喃喃自语道。

  第二天早上我毅然决定回家乡去看看。坐在马车上,我归心似箭,心情无比激动。少年时便离家,如今我已是白发苍苍,日思夜想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带着满怀的期盼,路途的颠簸也变得不再那么难耐了。

  终于,经过长途跋涉,马车停了下来。我赶紧走下来,家乡那条清澈的小溪远远地映入眼帘,天空还是那样的湛蓝,树木还是那样苍翠……眼前这绵绵不绝的美景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正在我陷入回忆的时候,一声甜甜的童音飘入耳畔:“老伯伯,您从哪里来啊?”我定睛一看,只见两个穿着嫩黄色衣裙的小孩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的看着我,我弯下腰笑着用家乡的口音对他们说:“我从很远的地方来,但我以前也是这里的人啊!”他们不解地摸了摸小脑袋异口同声地说:“你也是我们这里的人吗?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呢?”听到这里,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十分伤心,一时间不禁老泪纵横。我亲爱的故乡啊!我应该早一点回来看你的!

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想到少年刻苦学习得志到做官的情景。一眨眼,在朝廷做官已经五六十年了。今年八十有六岁了。可他怎么也改变不了家乡的口音。他一照镜子,看见他两鬓都已变白了,再也不像出任时年轻气盛了。因为自己经老了不能再为朝廷做贡献了,所以皇帝下旨辞退贺知章的官职,返回家乡见到思念已久的亲人。

  贺知章喜出望外,他期盼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骑在自己的白马上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到了终于到了,我终于回到了我的故乡”。贺知章眼里流着热泪,这时忽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群孩子,孩子看着白发苍苍的贺知章疑惑地问:“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我怎么从来都么见过你呀?”贺知章听了这话怔住了,这时才说话:“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只是因为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老了才回来,对这里很不熟悉。”孩子问他:“那你还走不走了?”贺知章回答说:“不走了再也不走了。”有一个小孩说:“我爷爷跟我说过,他有一位儿时玩伴叫贺知章,您跟我去见我爷爷吧。”和贺知章跟小孩回到家见到了和自己分别了多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了,一起谈了当官的过程、经历,当天晚上贺知章就激动提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一阵风吹跑了夏的炎热,送来了秋的清凉。人们就开始品味秋天。而年少的贺知章却毫无心情去品尝这美丽的季节。年仅29岁而才华横溢的他考中了进士。要离开家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做官了。临行前,他收拾好了自己小小的行囊,转身跪在了父母面前。“爸,妈,这次我一走,就不知何时我们再相见了呀!要不……”“孩子,没事的,你不用担心我们,去吧,等到了京城,你就前途无量了。”贺知章的父亲连忙把他扶了起来。于是,贺知章踏上了去做官的路。而他却不知道,他这一去,就是几十年。

  杨柳依依,大雁南飞。贺知章经过皇上的批准,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他回忆着少年时在故乡发生的一幕幕。终于他回到了故乡。而此时的他,头发已经花白,长长的胡子也白了。但他的浙江的口音仍旧没有变。

  他在村口就下了马,牵着马走进了小村庄。啊,一切都没有变。土壤仍旧肥沃,树木仍然翠绿,河水仍旧清澈。他享受地闭上了眼睛,再次回忆起了家乡的一幕幕。忽然,他睁开了眼睛,好像感觉到了什么。原来,他走到了老槐树下。这里是他儿时玩耍的地方。现在,还有儿童在这玩耍。

  看到他来了,正在玩耍的孩子们放下了手中的东西,笑嘻嘻地问:“爷爷你先从哪来的呀?来我们这玩吗?”“我就是这里的人啊。”贺知章说。“可我怎么没见到你呀?”“唉,我离开这里已经好几十年了。”贺知章捋着胡子,感叹地说道。

  不知不觉,贺知章回到了家中,心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前奏

  翻来覆去,我怎么也睡不着。 真希望一眨眼就能度过这个难熬的晚上,可心情的激动却压制住了浓浓的倦意。。。好容易坐上回乡的汽车,心情却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看见,爷爷奶奶、熟悉的老屋和那微波荡漾的水库,都在向我招手。。。。。。

  渔趣

  回到奶奶家,唯一一件不能不做的事就是钓鱼了。虽然我最多只能帮老爸拿拿鱼食,打打下手,但看着桶里活蹦乱跳的大鱼,我也能分享到收获的快乐。

  “鱼来啦!准备提杆!” 我小声地提醒老爸。老爸却并不紧张,只见他屏气凝神,两眼专注地紧盯着浮标。突然浮标向下一沉,爸爸猛地把鱼竿向上一提,一条肥硕的大鲤鱼扑腾着露出了水面。“挂住了!”我激动地喊道。“别叫!”老爸瞪了我一眼说:“方圆一公里的鱼都被你吓跑了!”我吐了吐舌头,朝爸爸做了个鬼脸。看来,今天中午有水煮鱼可以解馋了。

  第二天,老爸买回来一大堆猪肝。 看着我的馋猫样儿,爸爸忍不住笑着说:“这可不是给你吃的,这些猪肝要用来钓甲鱼。”在我百般央求下,老爸才答应带我一起去钓甲鱼。他把绳子的末端固定在沙地上,然后将穿了针的猪肝丢进水塘里,接着就去收之前放下的诱饵了。我发现,昨天投放的饵食中,有一个鱼线明显绷紧了。老爸小心翼翼地拉起鱼线,果然,一只甲鱼正张牙舞爪地挣扎着。我得意地提起战利品,心里美滋滋的。

  失败的“小偷”

  奶奶家的土鸡蛋一直是我的专供品,爷爷奶奶自己一个也舍不得吃。在老家的这些天,每当任何一只母鸡唱起欢庆的歌儿,我就会立即把它赶走,从鸡窝里掏出热乎乎的鸡蛋,然后飞也似的跑去交给奶奶。

  不过,今天我起了“歹心”。想起作文书里描写的兄妹俩偷吃鸡蛋的情景,我也想照葫芦画瓢,偷个鸡蛋来尝尝鲜。

  趁家中无人,我找来一根针,偷偷从鸡窝里摸出一个蛋,小心翼翼地用针戳着鸡蛋壳,打算戳个小洞,然后直接将蛋清和蛋黄吸进肚子里。可鸡蛋圆溜溜的,滚来滚去,怎么也戳不破。正当我手忙脚乱时,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本来就紧张兮兮的我吓了一大跳,一不小心失手把鸡蛋弄掉了。鸡蛋摔碎了,蛋清和蛋黄流了一地。吓得魂飞魄散的我连忙抄起一条抹布,想要消灭“罪证”,却被恰好进门的老爸逮了个正着。蛋没吃成,还挨了顿臭骂,真是“偷‘蛋’不成蚀把米”呀!

  尾声

  乡间的乐趣远不止这些。扯花生、摘板栗、网小虾、喂鸡。。。这些城市所没有的生活细节,具有城里孩子感受不到的独特韵味,让我陶醉,让我难舍。。。。。。。。

回乡偶书

  啊!终于到家了,都六十年了,变化真大啊!咦?我小时候经常爬的白杨树还在啊!真让人怀念啊!

  一位两鬓斑白,满面风霜的老人站在村口,只见他牵着马慢慢走进村里。他到处寻家,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个角落,有一座老屋被拆了,他以为是他的房子,就连忙走过去。他用手摸了摸房子的柱子,眼睛里全是眼泪,突然一颗晶莹的泪珠滚落在地。他一边坐在台阶上哭,一边自言自语:唉!是我不好,没能经常回来,房子都没了。

  可是就在他放弃想走时,突然来了几位小朋友,走到他跟前问道:您是谁?我怎么没见过您?难道您是这栋房子的主人?只见他摸着胡子说:我也不清楚,可是我却怎么找到找不着我的房子。孩子们对他说:我家旁边也有一栋六十几年没人住的房子,听我爷爷说还是他朋友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笑和从何处来没有表现,另外孩子们的衣着外貌也可点面结合地写写!)

  说到这里,沮丧的贺知章把眼泪收了回去,慢慢地跟着孩子们走。到了,那孩子赶快跑进家里和爷爷说:爷爷,外面有一位来找家的老人。爷爷听了连忙走了出去,贺知章见了赶紧介绍自己,可老爷爷听见贺知章三个字时格外惊讶,他拥抱着贺知章说:啊!我的老朋友啊,我们有多久没见过面了。你这一走就是六十年。来来来,今天我请你喝酒。

  贺知章十分感谢孩子们,于是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就这样,贺知章回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班教案反思

诚信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