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范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如何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法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3)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应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有多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文献综述范文

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 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文献综述

  摘要:在我国实施新课改这一大背景下,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在进行着改革创新,教师在实践中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革新甚至到自身教学专业素质的提高,在各种教育评价体系中,最为突出的是作文教学的评价问题,语文教师们多年实践经验体现这作文评改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状:传统的作文评价中,学生呕心沥血地赶任务,教师案前的作文堆积如山批量修改,因此,学生在写作中得到的不是兴趣,也不是对写作由衷的热爱,而是受到了对写作的厌倦、恐惧等消极影响,而老师呢,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远远赶不上他对学生的期望,再加上作文批改数量庞大、作文考试学生普遍低分等压力,学生和教师本是教学互长,互相扶持,哎!让人不得不感叹:师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么究竟教师应带着怎样的心态去评价一篇学生的习作、采用何种方式去评价以及评价时采用什么样的评语等作文批改措施才能使师生双方都在写作方面互利共赢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作文教学;作文评价;作文批语

  在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是重点科目,而作文占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可谓是重中之重啊,当然,教育改革创新也就少不了作文教学这一方面啦。而在作文教学革新中,作文的评改工作又是比较突出的一方面。新课标要求:“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就要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作文的指导,而且不可忽视对学生作文评讲这项工作。

  多年来,我们评价学生作文往往是以自己的标准和成人的眼光为尺度,所以,更新作文评价观已迫在眉睫,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生活,珍视学生的体验和心情,尊重学生的言说方式 ,关注学生的“童年经验”。对学生的作文不要求全责备,要尽力发现发掘学生作文中的优势和特长,充分肯定并推动其进一步发展。1(P53)

  那么究竟教师应带着怎样的心态去评价一篇学生的习作、采用何种方式去评价以及评价时采用什么样的评语等作文批改措施才能使师生双方都在写作方面互利共赢呢

  第一、 评价的心态在进行创新。

  学生怕写作文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教师要把握小学作文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序训练;积极创设写作情景指导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写作情感,指导融于激励中,以教师外用促进学生内用,帮助树立信心。2(P28)

  作文评改的传统模式主要在于三看:看立意、看结构、看语言。教师存在着:“重指导,轻评改”的欠缺,以自己为中心进行作文评改,忽略学生这一主体,导致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怎样评改作文,即作文评改的能力相当差。对此教师稍作调整,把作文的评改权还给学生,评价的主体内容是看学生通过作文,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作文能力得到了多少提升。在新课程标准实践下,许多语文教师都采用了赏识评价,并且收效甚大。

  1.用激励的课堂语言去感染启发。

  写作写作,重在“写”,写为重点。于是布置作文、布置日记、课外随笔和摘抄名言名句成为了老师作文训练的不二选择。于是学生赶任务,写不出高水平习作;教师面对如山作文,不知何去何从。作文作为一项综合实践,它要求有丰富的生活,要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趣3(P137)。而现实的状况是:学生由于生活不丰富,或由于不能观察生活而感到没有可写的东西,没有作文兴趣,因而影响到运用语言去写作的能力。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来,就“惧作文”以到“厌作文”,这样的恶性循环,不仅严惩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果,也影响了语文教学(因为作文是综合语文能力的实践)

  2.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耕耘的成果。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的作文教学策略中提到过:用心理能力的培养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其中提倡:作文评改要求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自我修改。4(P251)评改作文时,对学生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有创新的地方,哪怕很微小,教师都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的条件之一,而心理自由往往是“心理安全”的结果。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怕别人的讥讽,不需隐瞒自己的见解。鼓励性评价正是学生“心理安全”的保证。写作能力与欣赏能力息息相关,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而不要用作文大家的评价角度去对学生的作文挑一些类似句号等与整体思路关系不大的错误,将“作文欣赏”进行到底5(P36):

  (一)、将“批改权”交给学生----既问“耕耘”,又问“收获”

  (二)、将“发言权”交给学生----听说读写水乳交融

  1、读: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评读出来

  2、赏:名篇欣赏

  (三)、将“荣誉权”交给学生----作文欣赏的“发动机”

  第二、 评价的方式也在创新: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学生写,教师批改,这样一来,学生养成了信赖教师的坏习惯,自己对作文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其实,作文的写和评是分不开的。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可以是多元化的,而评价的手段可以是多样化的,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它是黑猫还是白猫,允许多元化的、多样化的评价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在作文课上的收益和写作的水平。其实在很久以前,我们就很向往能达到魏书生老师的那种不用出试题、不改作业和不评改作文就能把学生教好的美好境界。

  首先,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上,可以是多元的。6(P16)

  1. 自评

  教育家桑德(Sand,O.)提出要“从单纯的教师评价改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库克(W,Cook)则明确表示:最有效的评价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自我评改习作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修改中得到提高和发展的。7(P25)教师可以通过“品读”、“示范读”和“赏读”等方法去调动学生的自我修改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8(P32)

  2. 互评

  学生互改可以分小组(一般以4人为宜)进行。在小集体讨论时学生因地位平等地,心理上不受威胁,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激发状态,而且相互启发而集思广益,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互改时独立思考,提出不同意见,展开争论。互评过程中往往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会存在着许多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分数偏低的现象,其实,有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文章看不出一丝的灰尘和瑕疵,但对别人的文章却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而作文评改创新中正是需要这种细心挖掘的能力。

  3.集体评:语文调查显示,学生最怕的是作文,最不喜欢的是写作课。有没有一种作文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作文课呢?有这么一个作文教学的案例9(P107):

  东阳小学的蔡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作文水平以及学生的意愿,将初三(8)班分成14个“作文集体”,每个月进行两次“集体作文”活动。该班有个作文成绩一直不理想的A学生,在蔡老师的辅导下负责担任这项活动的执笔人,从不断的写作实践中,由难而易地完成了任务,得益非浅,成为走上作文成功之路的一个典型。10(P113)

  4. 师评:教师有意地品读,将自己侧重的地方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意味到写同类文章应该侧重的不同地方。11(P88)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的评价手段可以是多样化的。

  1.通过书面的批改,这是一般的方法,在这里就不多例举了。

  2.以读的方式来品评:以品读等方式,进一步感悟语言中的经典词句等的美。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1)、日常学习中的阅读

  (2)、摘抄用词准确、表地道的精彩句子或段落

  (3)、背诵经典句段

  3.议论评:可以开展一个小组,对一些错误的范文进行批改,从中同学间、师生间交流自己批改的意见。

  4.比较评改:可以对比一些类似文体的优秀文章的规格,自己检查出自己的毛病;又或者将自己以前发表过的同类文体和现在的习作相对照,发现自己写得不好的地方。12(P75)

  5.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利用档案袋评价法来评价学生的作文的作法。就是把学生所有的作品按照文体或都发表时间等集中收集,在不断的作文教学中让师生都可以得到借鉴和反思。13(P65)

  除评价的主客体和评价的手段方面,还有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第三、 作文教学的评语也在创新:

  传统的作文评改过程中,由教师一人操办整个作文批改的过程,每日案前堆积如山,自然效率不高,而学生呢,每次看到作文本上“优良中差”的枯燥无味的评语,不但对写作没兴趣,就连看老师的评语都提不起劲,因为都是同一个老师改的,“优良中差”四个字中的一个肯定会有,或许还会有几个老师特别“恩赐”的错别字。久而久之既厌倦评语,又厌倦了写作,评语等真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那么,怎样让这些“鸡肋”多些色香味、作文评语多些吸引力呢?14(P66)

  1、评语易整体易懂而切忌笼统抽象

  2、评语易启发探讨而切忌武断批驳

  3、评语易欣赏激励而切忌贬低训斥

  4、评语易幽默风趣而切忌枯燥无味

  5、评语易以情动人而切忌错误指导

  6、评语易大胆创新而切忌千人一面

  (1)、作文点评要点面结合:外教对学生作文的批改给予教师的启发:忽略标点符号等小错误重视思维模式,评语中加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非ABCD单纯的等级判定或千篇一律、干涩简单的几个表扬,而是一种真诚的、朋友的分享。不要一味地看学生的错字和标点。可以在做这项工作之前看看他们的整体效果是怎么样的,不要为了一两个小错给教师带来的烦燥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让85分成为习作的平常分:很多语文老师给学生习作打分很难打高分,倒不是他们有意为难学生,而是学生习作的水平确定不高。作为教师的都希望自己教的学生能写出好文章,然而,难得打高分的做法是否有助于写出好文章呢?要知道,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比直面的冷批更能让人反省,有了高分,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就会有一种“好上加好、锦上添花”的意愿,打分可以按自评40%,互评20%,师评40%的结构来进行,避免传统教师“独断专制”。

  (3)、多点人性化的符号,少些冷漠的批判。似乎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对的地方就“√”,错误的地“×”,是不是可以在学生写错的地方标上“△”,在他们写得好的地方加上“﹡”,在觉得他结构好的段落用“★”标记呢?这样多符号的批语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弥补了长期以来“√”、“×”的枯燥不足。

  (4)、多用哲理性的批语:语文教师应该体现着一定的语文修养和功底,利用一些名人名言或者名句,让学生在作文批语上,甚至在其他地方真正地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提高对自己文学修养的要求。

  例如:在学生写作中情节跌宕反复等精彩处可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发现学生可以写得更好,可以更加完善表述时,可以这样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起到暗示学生的作用,又起到激励其自我修改的作用。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们对作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这一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而她们也确实创干出了成绩,以上是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作文评改创新方面的综述,当然,在赏识作文评价方面等地方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例如:赏识是否可以滥用,又或者说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伪赏识等问题。15(P1)总的来说,我们对作文教学中的评改有更高的期待。但是,新的事物需要不断地与社会教育实践相融合,需要一些融合的时间和过渡的阶段,也需要广大人民对教育不断地关注、提出新意见、新见解。

  参考文献:

  1 欧秀蓉(重庆市石柱县石柱中学), 当前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发表于 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2期 P52

  2 秦牮(广东省珠海市拱北小学), 消除学生障碍之对策 ,发表于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6期 P28

  3邱济隆、李建华主编, 北京四中,教师教育科研论文选(1997-2000)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李家声(北京四中语文组), 遵循规律,搞好作文教学

  4吴立岗主编,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5 袁慎怕(湖北阳新县东春中学), 将“作文欣赏”进行到底 ,发表于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期 P36

  6马增福(刑台市教育局普教教研室), 创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发表于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年第9期 P16

  7吕留莲(浙江市福泽市第三中学), 学生自我评价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发表于 教学月刊2006年第1期 P25

  8 项平(南京市玄武区教研室(江苏南京)), 品读----提高自我评改能力的催化剂 ,发表于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年第1期 P32

  9 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录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韦腾龙(东阳中学) 在集体训练中稳步提高----“集体作文”教学法个案

  10杨秀珍, 以生为本,突出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表于 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7-8期 P113 11

  吴海霞(上海市第十中学), 作文评改的模糊识别法 ,发表于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第2期 P88

  12王金华(河北省迁西县教育局教研室), 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发表于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4期 P75

  13 陈郁新(江苏省如东县长沙初中), 将生活写入作文,建立新型评价模式 ,发表于 中华活页文选2006年第2期 P65

  14 魏志刚, 关于作文批语 ,发表于 教学随笔2006年第1-2期 P66

  15蕙长虹(济宁师专数学系), 当代美国高中教育的得失与启示 ,发表于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8期 P1

  16 耿红卫,张丽娟.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2-25

  17 张小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07

  18 韩丽晶,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19 石启奎,徐西遵.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课程(教师版). 2006/08

  20 俞永军,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作文教学研究. 2004/06

  21 冯 静,中学语文作文教学_亚健康_状态的现状及对策. 昌吉学院学报. 2002/01

  22 程行军,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 新课程(小学版). 2007/08

  23 曾燕美,试析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1

  24 杨恒,浅谈中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 中学语文. 2008/27

  25 李秀英,浅议如何突出写作课教学的主体意识.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26 张柱,金字塔的启示_提高语文水平要从多读书抓起. 教学与管理. 1995/03

  27 郑敬霞等,百科知识阅读与初中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 2009/14

  28 贾振海,胡秋艳.关于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的探索. 克山师专学报. 2003/02

  29 毛月娥, 想象模仿实用_浅谈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02

  30 乔仲贤,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甘肃教育. 2009/14

  31 王玉华,让语文教学扬起思想品德教育的风帆.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5

  32 张朝昌,巧用蒙太奇作文展新姿.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008/02

  33 张艳,新课标下的个性化写作教学探索.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1996/03

  34 钟巍,网络环境下主体回归的作文教学. 上海教育. 2005/08

文献综述范文

  从历史考察、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虽然分析方法和角度各异,使用的数据也跨越不同的国家和省市,但是基本上都认为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给我国金融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有益启示是:不能单纯通过扩张金融******机构来促进金融发展;法律环境的完善有利于金融发展;政府的政策监管不可或缺.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金融体系;文献综述;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5-0028-06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如果不存在任何交易成本,则金融机构的存在与否无关紧要.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市场通常是不完全的,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很高,高到一定程度时交易量会低至零.但是如果存在着金融机构等金融******,就能够减少市场的摩擦,使得交易成为可能.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防范和分担风险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并通过有效的支付系统使双方的交易成为可能.

  最早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进行讨论的是Schu(1912),他指出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为了进行更好的创新,就必须进行借贷.在这个过程中,功能健全的银行会向最有可能在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取得成功的企业提供融资并进而促进技术创新.即金融体系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进而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1969)从经济史的角度指出,金融的发展(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通过促进大规模投资的资本流动对英国工业革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英格兰的金融体系通过巨大的资本集聚推动了经济增长进而促使工业革命的诞生.

  Rousseau&Sylla(1999)从1790~1840年间美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史中发现,尽管实体经济部门在美国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融方面的变化才是美国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为棉花的种植、运河的开凿、工厂的建立、铁路的建设、蒸汽动力机器的广泛使用都需要新的融资方式的支持,而在这些激发美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事件发生之前,美国的金融系统就已经发生了革新和扩展,形成了现代金融基本体系,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对美国经济的早期增长和现代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述学者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他们根据对历史事实的考察,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条件,即金融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增长.当然,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切关系,我们依然需要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加以证实.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一)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

  Sha)和Mackinnon(1973)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进行研究,二者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出发,认为金融抑制大大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提出了必须进行金融深化的政策主张.

  Sha)不同意传统的货币财富观念,他强调对于私人部门而言,货币是财富,但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货币却是金融******.货币的运行体系通过发行供给者愿意持有的真实货币和其他非货币金融债券,同时购买投资者愿意发行的初级债券,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整合,从而有助于动员储蓄,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提高投资回报率,因而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Sha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快速发展,首先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通过市场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实现利率、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消除金融抑制.他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结构的扭曲和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是由政府的干预扭曲造成的,要想使金融得到深化,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就必须消除政府的干预,并使利率自由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只有这样,有组织的金融市场才会得到发展,体制以外的资金才会回流到体制以内,金融就会得到深化.该理论更加强调价格变量是同经济增长更有关联的金融因素,相应地认为以实际利率和汇率表现的金融自由化将推动经济增长;而金融抑制,特别是以低于均衡水平的实际利率和高估国内币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就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Mackinnon(1973)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割裂的,大量的经济单位由于其所处的技术条件大不一样,因而资产的回报率也不一样;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是不完善的,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其稀缺资本流向了一些拥有特权而又没有良好投资机会的阶层,导致资本与投资机会失之交臂.一方面,急需资金进行投资的个人得不到足够的资金进行发展;另一方面,资金又在特权阶层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由于资本市场严重分割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内源融资型资本积累变得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货币成为储蓄者进行资本积累的金融管道.私人储蓄对于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及其稳定性相当敏感,因而高利率能够提高投资和资本存量的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尤其是人为地压低名义利率,造成真实利率不能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扭曲了资源配置,同时导致银行和货币体系的规模很小,加剧了银行信贷配给的不足.因此,他主张要获得金融发展,就必须消除金融抑制,实行各种以促进金融深化为目标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尤其是放松利率管制,推行利率市场化.同时要放松金融体系的进入限制,减少行政干预.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并没有确定金融结构的问题,它强调的是市场化的形成和完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深化其实也意味着金融结构的进步,所以是与金融发展并行不悖的该理论的主要政策含义是政府金融部门的规制(高额储备金的要求、利率上限等)阻碍了金融的发展,并最终使经济增长率下降.金融深化理论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20世纪70年代拉美很多国家实行的金融改革基本上是以放松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直接管制为核心展开的,具体措施包括废除政府对贷款的直接管制、取消利率上限、允许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创新,鼓励对国有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革,借此改变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拉美和亚洲掀起的更大范围的金融改革和金融自由化浪潮,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了金融深化的进程.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

  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

  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作者不随前人踪迹,大胆质疑“禅诗”的正确性。 使我们必须在“王维禅化”这一观点上做出省察。

  刘军(2008)通过《佛教与隐逸——王维诗歌浅论》中解读了佛教与诗歌的合流和王维与生俱来的隐逸理想佛家的信仰。作者认为王维是“把入世法和出世法连接了起来——亦官亦隐”,他的为官是以亲情为重,以“官隐而隐,以居士奉佛”。作者还总结了隐逸诗歌的变化:世界的由狭窄而宽广,画面由单一而多样;诗歌中隐逸思想的加入,自然环境和心境的冲淡;佛教意象以及“空”、“静”的艺术境界。平淡、自我消解、灵性的隐现是其与以前隐逸诗歌的不同点。另外,“隐逸诗出了空明超逸一面外也有沉重深厚的一面:哀伤与解悟”。王维是大唐的清音,宣示对于人世的超越。作者从隐逸的角度出发解读王维的思想和诗歌,但是我不认可“王维隐逸的理想是天生的”这一说法,因为少年时的王维同样朝气蓬勃的且有很多进取诗歌。但是文章关于佛教思想对王维的影响分析很透彻。

  孙楠、王茹君(2009)在《空观不空》中从王维佛教思想的来源、山水诗的禅味、生命意识三方面进行分析,着重论述了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味和生命意识。作者总结了诗中的禅味:一是悠远静谧、物我冥合的空灵之境。代表作是《鹿柴》《鸟鸣涧》;二是无执无滞、随遇而安的自在之境,这是禅宗与老庄思想结合的结果。代表作《终南别业》。同时他们认为王维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诗歌所真正追求的思想与禅宗思想是相悖的,并对其生命意识的形成从儒释道三方面做了阐述,总结出生命意识的表现即:诗人择取的物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选择的色彩在青白的基色之外也有极具表现性的色彩;诗人在空寂后隐藏着对现实的忧愤和不能忘怀于世的感情。最后作者总结到“禅宗只成为他表现艺术的一种 方式,他骨子里实则依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我认可作者的观点,从他的《辛夷坞》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更何况是人世。

  杨晓慧(2010)在《试论佛禅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积极影响》一文中,总结了佛禅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贡献。首先,培养了诗人一种安详的心境。作者通过分析其早期和安史之乱后的作品少有山水诗得出:山水诗创作多于天宝年间是其无心仕进、流连山水,加上受佛学影响形成宁静和平的心境的结果。这种心境使他专注于感悟自然,因而对景物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使他神思飞越,写出诗境或听觉上都超越常理的诗。其次,开启了山水诗寓有禅意的新境界。作者认为禅意表现在追求空淡、静寂、绝俗的境界,这是王维诗禅意的根本所在。再次,山水诗总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意趣和“随缘任运”的思想,《终南别业》是最具此特点的作品。此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对禅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应坐实,因此没有论述。我认为作者可以说出自己的见解,毕竟禅意是王维佛家思想的核心所在。

  代军诗(2008)在《王维诗歌的禅理意趣探究》中对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进行了自己的理解:“一是,诗中流露出的人生哲理,体现出禅宗认为的生灭无常,万物在生生灭灭,无穷无尽之中;二是,表现在追求空与寂的境界。代表作是《竹里馆》。同时诗人通过动静结合,以动态衬托静态流露出禅趣。王维所追求的“空寂”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生机,是内心与外物和谐统一的超脱;三是,禅意内容多为一种无我境界。诗人多以无待、忘我、互静、超然物外入诗。”这些禅理意趣给予读者启发或心灵上的洗礼。此文作者不同于上文,对禅意给出了解释。关于禅意的解释,许革晨(2008)在《王维诗歌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多样化诗风评述》中也指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追求寂静清幽的意境。还表现为无我之境。同时也常常流露出随意去留,但求适意的理念。

  张丽娟(2010)研究了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的主要特征。她认为佛教思想主要表现在禅悟性方面并且其更倾向于南禅的顿悟。禅悟还体现在他全力奉行佛教的“空”。其次,佛教思想也体现在圆融性上,即以佛教思想为主线,也渗透着儒家、道家精神,三家精神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圆融一体。再次,佛教思想表现为生活性,呈现出居士佛教的特点。有很多作品都是对佛教生活的写照。第四,地域性。佛教思想与长安及终南山有密切关系。长安城是多发之地与见证之地,而辋川为隐居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滋养。第五,审美性。王维对佛教的理解以及由此理解呈现出来的佛教实践均具有审美意义。

  此外,孙金荣(2010)的《再论王维的禅宗思想及其诗歌的禅宗意象》中也指出王维诗歌“空”“静”的特点皆因禅宗。同时他也认为王维并不是一个彻底的佛教徒,因其还对社会政治有所关注。

  二、道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老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唐代“三教并重”的文化背景使得道家蕴涵的人生价值理想、丰厚的人文精神以及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

  张华(2008)在《“诗佛”王维诗歌中的老庄思想探微》中写道:“王维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地位的,对其思想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一方面采取儒家倡导的入世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道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是王维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道论’为依据,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竹里馆》是很好的代表。诗歌以“超以象外的特征体现了《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维摆脱物欲的束缚,返还心与道合的先天境地,这是庄子的‘心高’”。庄子哲学中的“无己、无功、无名、外物、外天下、外生死”的精神体现在王维身上就是对庸俗主义、现实世界、物质局限的超越。另外,作者指出王维亦官亦隐包含着庄子“无用之用”的生命境界,把“道”视为心灵境界。⑩作者用道家的诸多思想与王维诗歌中的思想相联系,运用山水诗进行解读,分析很有力度。

  赖爱清(2010)在《从“归心”看王维诗歌的本真之美》中从三方面对王维道家思想进行探究。首先是本真的审美主体。王维和他的朋友都是“天机清妙者”,就是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归心之境。本真也是顺其自然,无所凭依。王维山水诗的表现题材也是如此。本真的人还要求真纯率性。其次是忘我的观照过程。王维的诗歌是内在生命与自然高度默契而生成的无为状态,是虚静后表里澄澈的最高境界。山水诗中对大自然的生命观照不仅停留于对山水景物的摹写,也是对宇宙生命的感悟。作者例举《归辋川作》说明了审美主体将自己的心境和山水完全融合。再次是“归心”的自由境界。“归心”使得王维的诗作散发着独特魅力。归心的自由境界体现在自然生意上。诗人通过主观体验使诗中的物象成为自己心象的寄托。最后,作者总结到: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催生了“韵味说”,美学也转向了对“取境”的追求。从此,意境和境界成为诗学评判的标准。作者运用美学理论对王维的老庄思想进行解释,并且最终把诗人的审美归结于“归心”之境。

  孙明材(2004)在《道家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新探》中,总结了三方面影响。第一,营建了适宜的创作心境。涤除一切私心杂念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虚静状态是诗人最佳的写作状态。这正是道家给予王维的。第二,促成了两种范性的审美思维。道家思想成就了王维一个既能写“有我之境”又能写“无我之境”的豪杰之士。首先,以我观物受老子理想化色彩的社会政治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君主、臣子的理想化和对农民形象、农村景象的理想化。其次,以物观物的“以明”观照方式。王维吸收庄子的齐物思想,观照大自然,使其得以创作出大量山水诗。另外,道教神仙思想也影响了其诗歌。但这与山水诗无甚关联。作者以清晰的脉络解释了道家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但是对其贡献最大的山水诗缺乏详细论述。

  武军(2006)在《试论王维自然诗中的生态智慧》中以现代人的生态理念解读道家对王维的影响。作者指出,“道教的生态观主要表现为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物同源是道教生态观的重要思想,强调人和自然是统一整体。”王维与道士有密切交往也受到道家影响。例如《秋夜独坐》就显示了他由“禅”转“道”。其诗歌中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无为而治”“委身自然”等情绪。作者总结出,王维的生态观是佛、道生态智慧的融合。作者研究道家的生态智慧这一角度很新颖,但是没有充分展开。

  王继承(2007)在《王维山水诗境与庄子思想》一文中指出王维山水诗境的形成与庄禅的交互影响最为相关。“王维去掉了庄子傲世的锋芒而对其‘婆娑数株树’的境界情有独钟。诗人好清净厌人事的心境是庄禅的共同影响。”王维所用庄子意象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引述遗世而行的高人逸士。二是描述厌人世的内心感受,化用庄子厌烦世事意,表达归山向往。三是流露欣园林谐万物的适意自足。作者总结到“‘物任其性, 事称其能, 各当其分’是庄学的理念, 也是王维山水诗境中物物亲谐的生发点。而禅以‘无念’为宗, 讲求‘直悟本人之本心’, 正是两者相辅相成构成王维独特的人生态度。”王维既未迷失在抽象佛道之中,又能摆脱为具体物象所累,所以才有了其诗境虽静寂却包含无限生意的别具一格。

  宋玲(2010)在《王维诗文道教意识探微》中分析王维作品中折射出来的道教思想。一是,慕道求仙的言行。诸多诗歌表明,他和道士们多有来往。丹药、仙境,都反映了这一意识。二是,频繁使用的道家典故。这些表现在除山水诗之外的诗歌中,不做叙述。三是,乐天安命的隐逸生活。这一点影响了王维亲山谐水的诗作。作者以《辋川集》中对“漆园”的吟咏为例证,说明折射以庄子寄意。最后,作者总结出王维的信仰是融合了佛道的复杂思想。我认可作者做的总结,王维诗歌中表现了诸多不一致性和复杂性,要全面理解不可偏执佛教一端。

  王志清(2006)在《道学视阈的王维解读》中也以庄子虚静主义分析其对王维审美直觉和创作灵感的影响。反映其虚静精神的诗歌也自然呈现出空灵澄澈、素淡阴柔的清远品格。王维山水诗的取境、运思和情氛渲染,无一不可寻绎出道学意蕴。

  三、儒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王维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但是,儒家思想更多的体现在王维前期的诗歌中。如边塞诗、政治诗等,山水诗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大。以下简要例举一些文献作为参考。张海蕴(2008)《论儒家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儒家政治道德观念、儒家诗教说的体现“诗可以怨”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作者所例举的作品多是边塞诗、赠答诗。

  熊慧玲(2010)在《论王维诗歌创作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仁”为中心解构》中概述了王维追步儒家思想的背景,以及王维诗歌中传承的儒家“仁”的思想,即孝亲思想、忠君爱国思想、重视修己。作者特别指出,“山水诗中‘物我两忘’之感再另一层面上阐述了儒家生态价值体系。合理利用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同时这种‘万念皆寂’之感也和王维的内修有关。”作者提到了儒家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但是很泛华。此外,许革晨(2008)在《王维诗歌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多样化诗风评述》中也从修身、治国、平天下等君臣父子伦常关系角度进行论述。

  毕宝魁(2009)在《谈王维的儒家情怀》中得出了一个结论:王维终生以儒家处事方式行事,其思想本质和主流也是儒家的。他把佛教作为心灵痛苦的避难所,认为佛教有助于王化,对于儒家追求的王道政治有帮助而已。“佛教只不过是他消解内心痛苦的灵魂避难所, 并不是灵魂皈依之处。他的灵魂深深扎根在儒 学的沃土中, 他属于内儒外佛型的文人。” 作者虽然未涉及山水诗,但是文章中的观点很另类。我们大多认为主导王维的思想是佛禅,作者却认为这不过是种外在形式。虽然作者分析的也有道理,但我不是很认可。

  周薇(2007)在《王维思想中的儒学积淀》中提到了儒家思想对其山水诗的影响。作者认为“不少诗作中体现出类善合一的美学思想,从施政的实践中超脱出一种恬淡潇洒的人生锋范与人格魅力。王维的山水诗以儒家厚德载物的思想为体绽放的禅趣之花”。同时,作者认为王维吸收的南禅融入了儒家文化因素,不求苦修,但求顿悟地乾坤的冥和。这种希图通过天人合一使人性从神性的启示中,获得人性的净化与升华的方式是对儒家立足于人之存在,谋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 界的继承。 作者强调了王维思想的多元性,也阐述了儒家对于山水诗的一些影响。

文献综述怎么写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应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有多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文献综述范文

  经济学开篇就告诉我们经济学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研究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金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效率的研究必然成为金融领域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市场国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间接融资的典型代表,其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信贷资金资源在社会中的配置效率,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产出.因此,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也必然成为经济学界大多数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银行效率的概念

  纵观国内外有关银行效率的理论和研究文献,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究其原因主要是效率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和复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银行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投入和产出或成本和收益间的对比关系(刘琛等,2004).它反映了商业银行对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商业银行产出、成本控制和竞争等能力水平的集中体现.

  根据不同的标准,银行效率可划分不同的类型:参考企业效率的划分标准,银行效率可划分为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等(法雷尔,1957);按照商业银行效率问题研究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规模效率、范围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按照效率结构划分,商业银行的效率包括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效率①,其中,X-效率是指除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之外的所有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总和,可以用来评价商业银行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委托 成本的大小等(王聪等,2007).

  以上三种划分标准,本文比较支持按照效率结构标准来划分银行的效率.首先,虽然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各自的定义界限比较清楚,但在实证分析中两者对效率的贡献却很难划分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其次,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特别是技术效率,本身就很难定量描述,更不要说去度量其对效率的影响问题.在处理技术效率问题时,学者们大多采用在模型中加入时间变量,以此来考察技术进步对效率的影响,但是时间变量能否有效代表技术变量本身就是存在争议的问题.所以,本文比较赞同将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结合在一起分析的X-效率划分方法,这也是更加科学地进行实证分析的需要.

  二、研究银行效率的效率前沿函数——非参数法和参数法

  目前,研究者大多采用效率前沿函数来评价商业银行效率的高低.这一方法通过考察观察值和效率前沿面的距离来确定该生产点的效率,因此,它刻画的是一个相对效率(法雷尔,1957).在对银行效率研究的文献中,运用何种方法来估计效率前沿面颇有争议,研究者通过综合分析130多篇有关金融机构效率的论文(伯杰和汉弗莱,1997),根据是否需要估计效率前沿函数中的参数,将前沿效率分析分为非参数估计和参数估计两种方法.非参数估计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 、无界分析(FDH)和基于松弛变量的度量方法(SBM)(托恩,2001);参数估计方法包括随机前沿方法(**A)、自由分布方法(DFA) 和厚前沿方法(TFA)(伯杰等,1993).

  (一)非参数法下的银行效率

  非参数法是在法雷尔的前沿函数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它利用线性规划及对偶原理(乔根森,1986),通过分析样本商业银行的投入产出组合和前沿效率组合的距离来评价效率水平(库珀和 罗兹,1978).和参数方法相比,非参数法的优点就是他们不需要事先就效率前沿函数形式和无效率分布进行假定,而且样本空间需求也比较少,容易进行检验分析.但他们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首先,模型中没有包括随机扰动项对效率的影响.如果存在随机误差,估计的前沿效率可能偏离实际的前沿效率(伯杰和汉弗莱,1997).其次,模型中忽略了价格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即只说明了技术效率,而没有说明配置效率的情况(伯杰和梅斯特尔,1997).

  DEA方法是非参数分析方法的典型代表,其特点基本和非参数法一致.同时为了更加有效地使用DEA方法研究商业银行利润效率,还可以使用标准利润效率和替代利润效率.毛德斯和帕斯特(Maudos和Pastor,2003)运用DEA方法对1985—1996年间西班牙的银行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班牙银行利润效率低于成本效率,替代利润效率低于标准利润效率,这表明在西班牙金融市场定价方面市场力量的存在.杨大强和张爱武(2007)从标准利润效率和替代利润效率角度,运用DEA法对中国商业银行1996—2005年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业存在较为显著的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而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增长明显快于国有商业银行.和DEA方法相比,FDH方法只是缺少了一个生产凸性假定的约束条件,他实质上是DEA的一种特例.邱兆祥和张爱武(2009)采用FDH法测算了我国商业银行1999—2003年间的X-效率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和DEA法、**A法相比较,FDH法所估计的有效率的商业银行数量更多,银行业效率水平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国有商业银行的X-效率指标在样本期内都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文章指出产生和DEA法、**A法估计不一样结果是因生产凸性假定放宽所致.

  非参数分析方法中还有一种基于松弛变量的度量方法,即SBM法,该方法是DEA分析方法的改进.在采用传统的DEA方法分析银行效率时,因可能存在松弛投入和松弛产出,整体比较银行的效率将变得更加困难.SBM模型就是建立了一个将松弛投入和松弛产出纳入模型中的效率单一值评估方法(托恩,2001).如果一个银行根据托恩的评价标准是有效的,那么在DEA模型中X-效率值θ等于1,即在BCC也是有效的(班克等,1984).德雷克等,(Drake等,2006)采用SBM法分析了香港银行业效率的变化情况.他们应用弗里德等(Fried等,1999)的4步控制法,测算环境外生变量对松弛投入变量的影响,并对投入变量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得不同环境下的银行效率具有可比性.甘小丰(2007)也应用弗里德(1999)的SBM方法分析了我国国内16家商业银行的效率,结果表明,若不考虑经济周期和产权等外生变量的影响因素,2005年银行效率估计值显著性低于1995年;若考虑了以上的诸多外生变量影响后,结果相反.

文献综述

  一、前言

  本人对宋朝的历史有一定的研究,虽然方面比较杂但是我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献综述让大家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宋朝,宋朝是我国历史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对宋朝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们都是褒贬不一,但我是对宋朝持有肯定的态度。

  二、关键词

  军事实力、科技、弱宋

  三、摘要

  这篇文献综述将对宋朝的科技发展和军事发展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及宋朝科技和军事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一定的阐述。

  四、主体

  1.1宋朝的科技发展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宋朝时期的科技发展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术、火药。其中除了造纸术、火药并不是在宋朝发明的其余2项伟大的技术都是在宋朝发明的,指南针这一技术为地质勘探、旅行冒险、航海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它为无助的迷失方向的船只指引了通向陆地的准确方向,为探险家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同事提供了指引回家的道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船只准确的提供方向,为抵御金朝、元朝海上入侵的宋军船队立下汗马功劳,林林总总,不得不说指南术是重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是宋朝平民毕昇发明的,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昇(约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1】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他同样也发明了印刷术可惜已经被毕昇领先400年了,虽然古登堡的印刷术掀起了欧洲印刷界的风暴,然而中国比古登堡他所在的欧洲早400年脱离了“千辛万苦制造羊皮纸(我看过一个BBC关于如何制作羊皮纸的纪录片,那部纪录片里很详细地介绍了羊皮纸制作的艰辛,况且当时还没工业革命,全部靠人力,只凭想象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制作的艰苦。),使用羽毛笔蘸上墨水苦苦抄写文稿,不光耗时还耗费人力物力,而同样都是十一世纪时期的东方大陆的宋朝却在毕昇的努力下,攻克了印刷的难关,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而在当时,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是最先进的技术,宋朝之后的朝代都受益于宋朝活字印刷术,使得文化借助这种方式得以快速传播,不得不说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带动了科技发展也潜移默化的提高着宋朝百姓的文化素质水平的发展。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隋代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古代炼丹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

  中国发明了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值得一提的是竟然许多人相信中国无科学的说法,什么制火药就用来做烟花,创造指南针用来看风水),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在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2】宋朝时期火药被宋朝军民玩的很熟练,但是大部分火药却被应用于娱乐,最广泛的是烟花,火药这项重大的发明产物虽然玩得熟练但是依旧没有受到宋朝朝廷的重视,成为了烟花的主要制作原材料。但是总体而言,宋朝的发明是造福人类的,在当时让我们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宋朝普及程度已经到达前所未有的境界,可惜游牧民族毁掉了宋朝,但是让我们进行一个“异想天开的假设”——没有元朝和金朝,宋朝会是怎么样的呢?最有可能的是:宋朝是第一个世界上进入近代社会的国家,它也可能会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近代社会的东方国家。

  1.2宋朝的军事发展

  自火药发明以来到宋初,火药中硝石、硫磺、炭的配比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基本统一,其配比也有了书面规定,这在火药的发展史上是很大进步和发展的。根据刘旭先生的《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记载,火球火药在燃烧后中心温度可以达到1300摄氏度,可以想象被火器击中的士兵多么痛苦。由于耶律德光的孤注一掷,击败了试图攻占幽云十六州的宋朝北伐军队,宋太宗也因此屁股中箭,被迫撤退,从此宋朝只能依赖大力发展步兵和武器来阻挡游牧民族的入侵。《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凡砲,军中之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守宜重,行宜轻,故旋风、单梢、虎蹲,师行即用之,守则皆可施也。又阵中可以打其兵,中其行伍,则不整矣。”【3】旋风、单梢、虎蹲这三种都是宋朝北宋时期常用的守城投石机,它们的射程可以达到75米至120米,【3】可以打击近距离攻城的敌人,但是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应用到保卫东京的开封战役中,主要是因为宋钦宗的昏庸无能以及蔡京的大错特错的指挥。

  宋朝军事发展是很好的,但是指挥的基本都是纸上谈兵之徒,除去那些爱国将领,比如岳飞、韩世忠、折可存、种师公一些爱国将领以外,都是像“三姓家奴”——郭药师那样的将领了,这些人不懂兵法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我用范雍举例,范雍他不懂兵法,上了李元昊的当,使得李元昊诈降成功,成功建立西夏政权,对宋朝西北部形成威胁,并且宋夏战争中范雍更是一味冒进,险些把范仲淹送到西夏人手里,并且他的错误指挥使得洛水川、定水口两场关键战役里宋军被前后夹击,狼狈而逃。范雍也因此被革职,不过他唯一的正确做法是让一位叫狄青的著名将领戴罪立功,在后期战斗中和种氏家族一起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宋朝不利局势击败西夏。

  我要说明一点:中国最早的**是南宋时期发明的,由襄阳太守陈规发明的,但是当时的**操作十分繁琐需要2-3或是3-4个人才能操控一只**,他所撰写的《守城录》一书成为了宋朝南宋时期主要的军事学习书籍,用于城池的防守,而南宋时期是全面防守时期,**由于操作繁琐并未大量普及,唯一一场有关**记载的战斗是陈规用**进行的实战实验——清剿襄阳城的土匪。弩,也是宋代主要依赖的武器之一,唐代的步兵和骑兵非常强大而宋朝就不行了,由于宋朝步兵的孱弱,弓弩兵在宋朝军队的比重中达到60%,神臂弓是弓弩中十分重要的武器之一,但是它并没有收录《武经总要》之中,因此失传了。《宋史*兵志》记载,神臂弓射程达到“射240余步,入榆木半苛”,也就是射程达到360米,扎入榆木半个箭杆深,虽然有所夸张但是也足以说明神臂弓的威力不容小觑,在战场上被宋军的神臂弓射中,死亡概率是非常大的。在金朝攻打太原的战役里,金朝骑兵穿上双层盔甲进行冲锋,但是被神臂弓射中而死的人仍然不在少数,即使是双层的铁质盔甲也没能阻挡住神臂弓的“一发致命”啊。虽然太原被金朝最终占领,但是金朝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几十万人的军队死伤大半,大部分士兵都是被神臂弓击杀的。床弩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老古董被宋朝人重新翻出来升级改造,宋军使用的床弩共有六种,典型的床弩也需要拉动三张大弓,使用绞车上弦,7名身体强壮的士兵共同操作,弓箭长度达到2米,最大射程比神臂弓短一些,估计也有250-300米的射程,床弩的箭重量很大堪称“巨箭”,甭管射中哪里都是非死无疑,澶渊之战辽军将领萧挞凛(《杨家将》里的萧天佐,历史上是他围困杨业的宋军迫使其兵败自杀)被澶州城的守城宋军用床弩射杀,1004年的澶渊之盟就此诞生促成了宋辽边境50年相安无事。而在宋史中,萧挞凛是被床弩击中头部“爆头”而死,按照床弩的威力,甚至把萧挞凛钉在地上都是有可能的。【4】

  1.3火药技术的完善

  宋代,火药的研制技术和配比技术已经趋于完善,大大增加了其中硝的含量。宋代火药中硫和硝的比例从唐代硫硝的比例 1:1 增加到了 1:2甚至 1:3,这与近代的黑火药的硝占四分之三的比例十分相似。在火药中还加入其他易燃、易爆及有毒原料,使火药的威力大大增加。同时,在宋代火药也进入了实用阶段,以火药为主要原料的兵器也应运而生,如:火箭、**、火炮等等。火箭是在箭头的附近撞上火药制成燃烧物;火炮抛石机把火药制成爆炸物抛向远方可以说是中国大炮的雏形。宋代火炮、火箭等武器成为了北宋末年抗金的战斗中一项重要的军事装备,并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南宋末年荆淮一带,宋军有火炮十多万只。每次作战天崩地摇,烟气满天,可见当时的火炮的威力之大。“以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火点著甲铁皆透。”南宋初年在抗金的斗争中,创造了一种“长竹竿**”即:把火药装进长竹竿里,临时点燃以伤敌人。**的制造技术从北宋末年到南宋末年有了长足的改进。它可以说是开创了近现代枪炮等管状武器的先河,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兵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突破。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5】

  1.4 宋朝科技发展与军事的关系

  科技的发展使得宋朝在面对其他民族的入侵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火药的发明让宋朝可以更有力的作战,军事水平也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渐提高,军事素养也逐渐提高,宋朝武将运用火药来杀伤敌人,科技发展与军事实力成正比,大力发展科技并将其用于它擅长的领域,这样才能让军事水平提升,宋朝光辉般的科技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宋朝的敌人,由于他们对宋朝不断的袭扰攻击,“逼迫”宋朝大力发展科技,而科技运用在军事领域才让宋朝面对他们的时候,得心应手。

  五、结语

  这就是我对宋朝科技和军事领域的看法,通过网络的力量我进一步了解了历史也让我更加深爱历史,有人贬低宋朝:宋朝对外作战胜率只有60%。其实不然,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唯一一个统治中原超过300年的朝代只有宋朝了,达到313年,弱宋弱宋其实不弱,只有它敢于和外来游牧民族作斗争;只有它打爆了西夏政权,迫使西夏对宋朝称兄道弟,俯首称子(第一次宋夏战争中,狄青击败西夏,第二次进入西夏平定西夏王族叛乱,两次都是最终逆转取胜);只有宋朝坚守孤城与元朝抗衡,元军苦打襄阳长达6年,元军东路南下精锐折戟平庐城(今安徽合肥),元军苦打钓鱼城长达39年直至南宋被灭依旧未能攻打下来;崖山海战十万宋朝遗民不甘心成为元朝俘虏,跟随皇帝一同跳海自尽,这一切的一切都彰显出宋朝子民的顽强与英勇不屈,不能以片面之词来衡量一个伟大的朝代,它对中国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这就是宋朝,一个充满血性、不屈不挠的宋朝!

文献综述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文献综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