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作文

  我认为读书应如陶渊明先生所说“不求甚解”。在读书时不应在字词上过分细究,领会文章大意,大的轮廓就行。尤其是在读课外书籍时,更应如此。

  《魏略》中曾记载,诸葛亮曾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一同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务于精熟,追求把一本书吃得透彻,而诸葛亮看书则“观其大略”领会书中大意,不去追究细枝末节。一天诸葛亮对其他三人说,倘若他们入仕,那么此三人最高的职位便是刺史郡守。后来历史也告诉我们,诸葛亮官至蜀汉丞相,而此三人最后只任郡守这一级的官职。可见,诸葛亮这种提纲挈领式领会精神实质和要点的“观其大略”读书方法要比“咬文嚼字”这种方法更高明。

  诺贝尔物理奖学金获得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往往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对于那些课外书籍,尤其是自己专业之外的书籍,不可能永远不接触,知识是贯通的,只专攻于自己的专业便想达到新的境界几乎不可能。很多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学位的标签不只是属于自己专业的。例如著名的达芬奇,多数人可能对他认识只限于“画鸡蛋”,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画家。但事实上他的涉猎非常广泛,在除绘画之外的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由此可见,想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走的更远便不能只学自己专业上的知识。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更何况隔行如隔山。一个人不可能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研究自己不擅长的专业上。倘若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攻克这些,即使你天赋异禀,这对于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显然是巨大的考验。此时“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便发挥出其优势。快速的领会文章大意,搜寻到与自身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这有助于开拓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性和散发性思维。对自身专业的研究实在是百利而无害。

  如此一来,在小细节上或者部分上的“不求甚解”实际上对于整体来说便是“求甚解”。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籍或者获取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时,应做到“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读后感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想一下子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作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拓展:不求甚解造句

  1、每当爸爸在叫小明做事的时候,小明总是不求甚解,做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罗雪茵)

  2、我们学习不要不求甚解、自以为是,要虚心接受。(黄宇威)

  3、小民学习从来都不会不求甚解,果然他这次考试得了100分。(黄宇威)

  4、妈妈给我出了一道数学题,我不求甚解地做完了,结果被妈妈批评了。(吕慧雯)

  5、我对地球为什么总是要绕着太阳转不求甚解,结果妈妈上网查了才告诉我是怎么回事。(陈薇)

  6、考试检查的时候不求甚解的人是永远考不出好成绩的!(王小凤)

  7、我对这道复杂的题目不求甚解,妈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地跟我解释。(陈薇)

  8、小兰各科都彻底了解,从不求甚解。(劳淑盈)

  9、妈妈说:“你理解透彻了书里的一字一句了吗,不能不求甚解哟!”(丘盈盈)

  10、每次对小云姐姐公布的成语造句不求甚解,就不会有我的作品在深圳晚报上出现。(刘烨君)

  11、老师说:“你们上课心不在焉,作业马虎了事,不求甚解的话,考试就会吃尽苦头。”(李恺玥)

  12、妈妈说:“如果一个人对不懂的地方不刻苦钻研,而不求甚解那他就不会成功。(陈治涛)

  13、我班才女丘盈盈的学习很认真,她从来都不会不求甚解。(刘志鸿)

  14、我对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刨根问底,但他却一目十行,对内容不求甚解。(刘烨君)

  15、小红做事不求甚解,所以成绩不好。(陈治涛)

  16、爸爸说我虽然天天看书,但从不做笔记,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不可取的。(李恺玥)

  17、《水浒传》里的一字一句需要我们去刨根问底,不求甚解是读不懂的。(丘盈盈)

  18、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要不求甚解,要细心和耐心地学习写作。(刘志鸿)

  19、我考试时不要不求甚解,要认认真真地读题。(刘志铭)

  20、我们要好好学习.不懂不能不求甚解,要刨根问底。(刘翠柳)

  21、小明对语文书不求甚解,考的自然就不好。(陈笑)

  22、我对轻的东西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不求甚解,结果还是好朋友上网查了之后才知道。(吴宇航)

  23、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不能不求甚解。(詹官瑜)

  24、阅读练习的时候,我不求甚解马马虎虎地读了一下,结果被扣掉了冤枉的两分。(梅妮)

  25、我们做事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要不求甚解。(丘盈盈)

  26、这次考试成绩出来了,不求甚解的同学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27、星期天的作业我不求甚解的快速就做完了,后来被爸爸发现来严厉的批评了我。

  28、第一次看《爱的教育》时,对里面的内容不求甚解,看多几次,才渐渐了解其中的含意。(付鹏)

  29、刘老师对不求甚解的同学很不喜欢。(陈治涛 )

  30、读书不求甚解,做事只求敷衍了事的人,将来会受到社会的淘汰。

不求甚解的意思和故事

  出处:晋代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意思: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了解一个大概,不死扣字句。现多指学者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20岁那年死了父亲。当时,陶渊明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一家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他不羡慕荣华富贵,却喜爱闲散清淡的田园生活。他在耕作之余,勤奋读书,觉得很自在。

  陶渊明二十几岁,在江州做了个名叫“祭酒”的学官。他看到官场的丑恶情形,非常失望,没过多久,他就辞官回家。他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柳阴下是他经常饮酒赋诗的场所。

  陶渊明读书,主要在于领会文章的要旨,不在于在字句上花功夫。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记进了他的读书生活:“好读书,不求甚解……”

成语典故: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这则成语的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现在则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又名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靠着微薄的田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

  尽管如此,陶渊明不羡慕荣华富贵,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十分自在。大概二十八岁那年,陶渊明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不求甚解作文

  来的不寻常

  几千个精子与卵子结合,又有几千个卵细胞竞争,只有一个卵细胞脱颖而出,经过不断的努力后又长大了,破壳而出,你来到了世上,你真的很勇敢,很坚强,不畏惧人间的痛苦与烦恼,毫不犹豫的来了。你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遇到挫折·坎坷,毫不畏惧。你真的是穷且意坚。你来得真不寻常。

  真的是赤裸裸的来了吗

  走得更不寻常

  科学家·发明家,生物学家……你们走的又何尝寻常呢?爱迪生生前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发明了两千多项东西,并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身在监牢。爱国志仍不穷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让更多的悻悻学子体会到了爱国情。毛泽东·周恩来逝死抗日,冒着弹雨腥风,为我们打退了猖狂的日本鬼子。又有多少抗日英雄用自己的鲜血来捍卫国家。欧阳修被贬滁州,放下个人恩怨,为滁州人民建造了一个政通人和·社会和谐的社会。陶渊明看不惯世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永存。

  他们难到走的寻常吗

  日出·落日都很美,难道我们为了弄清为什么会有日出·落日而不去欣赏吗?所以我们只要欣赏到日出·落日的美,就已经满载而归了。又何必去探求呢

  不求甚解,也很真。

关于不求甚解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又名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

  陶渊明靠着微薄的田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

  尽管如此,陶渊明不羡慕荣华富贵,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

  他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十分自在。

  大概二十八岁那年,陶渊明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

  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

  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东汉时,有一个叫杜密的人,字周甫。

  他为人稳重质朴,少年时就显示出了特有的才华。

  后来,杜密被司徒胡广所赏识,任为代郡太守。

  杜密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且善于知人善任。

  杜密去官回到家乡以后,对政事依然十分关心,经常向太守举荐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

  当时,有一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老乡,也由蜀郡告老还乡。

  刘胜的为人和杜密正相反,他明哲保身,不问政事,对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一概不管。

  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称赞刘胜是个清高之士。

  杜密知道王昱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称赞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

  便对王昱说:“刘胜地位很高,受到上宾的礼遇。

  但他知道好人不推荐,听到坏事不作声,就像冷天的蝉一样,哑口无言。

  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但对国家不负责任。

  这样的人其实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接着,杜密又说:“我发现贤人就向你推荐,对违法的坏人敢向你揭发,使你能赏罚分明,不也是为国家尽了一点力吗!”王昱听了这番话,很是敬佩,便愈加厚待杜密了。

不求甚解

  陶渊明,晋代诗人,喜欢随其自然。

  他穷得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有时冬天还穿着单衣,却怡然自乐,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当过一个小县令。一次郡守派人来视察。县吏提醒他要去迎接,他正在饮酒赏菊,有些不情愿。县吏又提醒他要穿官服,系冠带,不可违了体统。陶渊明长叹道:“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呢?”就辞官回家了。

  他家有七八间草屋,门前有五棵柳树,他就自称“五柳先生”。

  他喜欢读书,但不抠字眼,只要领会意思就可以了(“不求甚解”)。他在《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写的诗就象他的为人,平淡、自然,如同天成。

  “不求甚解”现在却多指学习不认真,或不深入了解。不过“求甚解”的却很少有谁写出陶渊明那样的诗来。

不求甚解

  这个成语,出自大文学家陶渊明之笔。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期。爷爷陶茂官曾做到武昌太守,只是老爹陶逸命运不济,在安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一带)太守任上死得早。那阵子小渊明才八岁,靠着祖荫和上辈子留下的一些田产,紧紧巴巴地过日脚。人倒是长大了,可家业荒得也差不多了;所幸读了一肚子经史典籍,写得一手妙笔惊俗的好诗文,也很有一股子济世救民的大抱负。只可惜,咱这位饱学的陶姓五柳先生太过于好酒了。都快到而立之年了,显见得穷困潦倒,居处壁裂顶漏,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短褐烂衫,三天两头揭不开锅,哪还有钱打得起酒呀!好在先生人缘不赖,口碑甚佳,亲朋故旧全都乐意招待他;他也满有酒德,虽说到了人家酒不喝罄不算完,可是喝多醉也不闹哄,总能自觉地返回自家去。

  说到陶渊明性嗜酒,人们不能不感叹他的外公孟嘉。陶渊明的外公行为冲淡自然,颇有老庄之风,临事机变洒脱,以盛德服人,甚得仕宦器识。其人天生擅酒,早年桓温挂帅征蜀,连战皆捷,打到巴楚龙山,正赶上重阳节,便大摆酒席欢宴群僚。酒宴上孟嘉是一杯接一杯地豪饮,山风吹落了头盔也毫无反应;有人欲提醒他,桓温立刻语示左右,切莫惊动,想看看他醉后的举止形态到底如何。只见孟嘉又喝了好一会儿即起身如厕,桓温立命侍从拣起头盔放置孟嘉坐处,又令快手文人书写讽喻之辞搁于盔边。孟嘉返回,见盔边的文字后取过纸笔边饮边答,须臾而就,其文字迅捷华美,绝无醉意,令桓温及四座无不叹服。众所周知,我国向有“杜康造酒刘伶醉,一醉三年”的传说,而这位刘伶即是晋代最大最知名的豪饮酒狂,只是刘伶每饮必醉,因此得了顶“醉鬼”的堂皇桂冠。如此看来,陶渊明的外公比之于其前辈刘伶,能饮“多不乱”,真可谓青出于蓝,更胜于蓝了!陶渊明无疑自母体育胎时,就得了外公孟嘉“酣饮”因子的遗传。

  其实对陶渊明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还得说是他的曾祖父——东晋勋臣、一代儒将,官拜大司马的陶侃。

  陶侃生于东吴末叶。吴亡,举家迁徙浔阳。不意晋世更乱,荒淫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将灭亡的魏、蜀、吴三国后妃美人及达官贵胄的佳丽统统抢入后宫,蓄养椒房成千上万,忙活得老东西上哪屋睡觉都不会抉择了,竟然坐辆羊拉的彩车,任羊停在哪房门前就在哪房中鬼混;尤其令国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炎立太子,居然挑了个先天痴呆的傻儿子,也就是后来被凶残歹毒、乱政专杀、满世界拉面首填其欲壑的又黑又丑的恶皇后贾南风鸩死的亲夫晋惠帝司马衷;傻皇帝的确傻得可人,拉尿不知,饥饱不懂,禽畜不分,任人捏咕。他在位二十来年,贾南风日夜折腾,司马家诸王也不含糊,争权夺势的“八王之乱”足足打了近二十年,黎民百姓遭浩劫天殃,难觅生路,只有黄泉一条道好走。水深火热中,年轻志高的陶侃与贤惠的寡母过着贫苦艰辛的日子。为了陶侃的前程,慈母甚至剪断长发换钱待客,祈望客官能为儿子延誉,使之所学有归,得展抱负。陶侃崇尚儒学,纤密好问,能文善断,事母至孝,于国忠勇,从一个小小的县吏,凭着勤奋干练直升至龙骧将军。他不畏权贵,在武昌任上,闻听长江屡屡有过往商船遭强匪抢劫,伤民无数,搞得郡里恐怖,人心凄惶,便挑选数十高手扮作商人随船预伏,果然擒获强匪二十多人,一审竟是皇亲、西阳郡王司马羕命将士化装所为,同时审出了历次抢劫财物的豪巨。案情是弄清了,可衙中人吓坏了,都劝陶侃赶紧放人赔罪了事。陶侃却大义凛然地说:“我为朝廷保境安民,漫说他郡王亲兵犯法,就是羽林军违法,我也一样治罪!”当即将所擒“盗匪”枭首示众,并亲率官军包围郡王府,逼司马羕交出了所抢的财物,把个司马羕治得服服帖帖。陶侃统军四十余年,所率大军南征北战,平叛定乱,拯救东晋皇室于危倾,却居功不傲,勤政理民。他雄毅有权,明悟达观,行军不扰百姓,服夷政出宽泛。当时名流如谢安等人,无不赞“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陶侃受封长沙郡公、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等显职高位,朝野俱皆叹服……陶侃勋德如此炳耀,却独有一奇,就是在酒鬼辈出、酒徒糜烂的两晋时代,独其能节制少饮,无论任何场合,谁人相劝,决不过限。人问其故,他含泪答说:“年轻时,我因醉酒失态,慈母痛心不已。其后母亲仙逝,我跪灵立约发誓,决不因酒误事,故而不敢越轨。”

  不难看出,陶渊明身上明显地附着先人的影子。他景仰曾祖,亦钦慕外公,骨子里既有儒家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有道家无为遁世的无奈。他也曾经苦苦奔走于官场。然而东晋已然成了只烂透的地瓜蛋,从内里往外淌着腐水,裸露着败相,显见得难容忠耿正直的才干志士。因此“少有高趣”的陶渊明进入仕途,遇上个有点儿人味的主儿拉巴他一下,也只是给他个闲差,蹭碗饭吃罢了。就这样蹉跎过了不惑之年,才当上个仅仅坐了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

  东晋的彭泽县城在今天江西九江市东面的湖口县柳德昭村,北边靠着长江,南面卡着鄱阳湖的湖口,过了湖,往西南翻过庐山就是陶渊明的家乡。这时的陶渊明虽说早已看透了皇家官场的黑暗腐朽,但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给家乡百姓做点儿好事,他还是到了县官任上。到了任,他并没急着应付县内的官绅豪富,而是一身粗布衣裳悄悄地察访民情去了。谁都知道陶渊明最爱喝酒,而今喝得更邪乎,且沾嘴一准儿醉,而且还成心要让人们看见自己的醉态。他这种沾酒就“醉”的形象在今天看来,决不是好事。可是在东晋苟延残喘的年月,大多正直而有才能的官员无不用酒来浇灭胸中的窝火,同时又用沉迷醉酒来麻痹皇帝及其走狗的猜忌和监视,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过是个酒肉之徒,既没野心,也无反心,从而放松对自己的疑戒,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这天,走得天已尽黑的陶渊明,早已错过了饭点。夜半时分,又累又饿的陶渊明和一个随从吏员总算走到了县城西门外的江桥镇,发现镇边一家豆腐店还亮着灯。二人敲开门进去,原来店家正在磨豆腐。陶渊明说明了来意,店家一听是自己心仪已久的大诗人陶县令,忙置酒备办了几样豆腐菜,端上来歉疚地说:“家里穷,没有鱼肉,几盘豆腐小菜,请大人将就着用吧!”望着面前洁白如玉的豆腐和红根嫩绿的拌菠菜,陶渊明不禁脱口赞道:“清香白玉版,红嘴绿鹦哥。妙不可言呀!”并邀请店家同坐共饮,不住地夸赞酒香醇正,豆腐筋道味美,还问了豆腐的制作、品种和店家的生计情况,直劲儿说这酒喝得痛快,不会醉人,走时连声道谢,坚持付足了酒饭钱,感动得店家直呼陶大人清廉,陶大人真是青天呀!而陶渊明却摇摇头,指着店家新做的豆腐慨叹道:“豆腐,我七尺男儿尚不如你清白!在这浑浊肮脏的官场,我还要‘为五斗米折腰’,屈事那些权贵小人,真是愧对百姓啊!”没过多久,店家果然听到陶县令挂印归隐田园去了。原来上头派了个芝麻粒儿大的狗官儿下来视察,非要陶渊明官服官帽穿戴齐整,恭恭敬敬地去拜见他。陶渊明心说,什么玩意儿!要我穿戴好拜他狗东西,干脆说你想要我压榨百姓,拿肉包子喂你这条恶狗,得了呗!陶渊明一气,就摔了乌纱帽,携妻小回家乡去了。

  陶渊明回到家乡,亲自下田耕种收获,安贫乐劳,自食其力,饱享田园风光之趣。但他仍旧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农耕之余亦勤于笔耕,写了不少传扬后世的好文章。其中他十分得意的一篇就是《桃花源记》,那上面表述的即是他一心向往的远古无怀氏和葛天氏时代那种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的淳朴自然、平等无欺的理想世界。

不求甚解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因不满当时吏治的腐败就辞官归隐山林,过着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他热衷于读书,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其中这样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典故】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释义】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学习不深入

  【相近词】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相反词】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英文】donotseektounderstandthingsthoroughly

  【其它使用】

  ◎ 值得重视的是,目前许多学生学得很死,读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这一句话如果不以具体事实证明,学生怎会明白!至多只是让学生象鹦鹉学舌一样,做不求甚解的强记。

  ◎ 的人就拔下草让中文系的一一识别出来,中文系的学生就乐呵呵说,吾等皆好读书不求甚解者,

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有一学习习惯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可翻译为:喜欢读书,不在字句翻译上下过功夫。每当领会到其中独特的意思,便高兴的忘了吃饭。

  而我对他这种“不求甚解”的精神不大赞同,学习知识本应是把每一处地方都弄透彻、明白,才能很好的运用。若放弃基础一味的追求深层的意思,不但意思领略不到。还会把一些概念弄混。

  但五柳先生是一位在学习上很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有他可取之处。那么是否文中的“不求甚解”是对于达到一定成度的人来说的?是否在不同学习阶段要有不同方法?是否应该针对自己来选择学习方法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宣传片策划方案

我爱我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