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谜语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和饺子相关的历史典故

  张仲景发明饺子的典故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张仲景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河南省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女娲造人说

  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苏巧生发明饺子典故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名厨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手艺高的厨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竟不知该怎么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作最后一样饭给皇上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冬至吃饺子传说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关于饺子的谜语

吃福饺子的“秘方”

  我们家乡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大年初一,家家户户要包饺子吃,并且在一些饺子里要包上大小不同的硬币,要是谁吃出的硬币最多,那么就认为谁的福气最大。 春节时,我们家里也要吃“福饺子”。大家商量定: 谁吃出的硬币最多,奖赏五块钱。这下可热闹了。大姐姐偷偷地在包硬币的饺子上做了记一号;二姐也偷偷地把包硬币的饺子包成一种奇特的样子。只有我在一旁默默不语,老老实实地包饺子。爸爸看了我一眼,笑着问:“你在想什么呢?”我笑着说:“我想,我一定吃出硬币最多。”“别吹牛。”两个姐姐不服气地说。“别吵了,一会儿自有分晓。”

  爸爸说罢,锅开了,便进厨房下饺子去了。 饺子熟了。我急忙揭开锅盖,对两位姐姐说: “今夭我来捞饺子!’’二位姐姐心想,不管谁捞,她们址少也能吃出儿个硬币来。我记浮在水面上的饺子给爸爸、妈妈和两位姐姐各捞一盘,然后把沉入锅底的饺子给自己捞了一大盘。两个姐姐在自己盘里寻来找去,看有没有自己做记号的饺子。谁知,找了半天,连一个也找不到。这下子两人可急坏了,四只眼睛都向我的碗里膘过来,见我的盘里有好多是她们做记号的饺子,但又不好意思。我心里偷偷地发笑,低下头不言语,只管吃。我把吃出的硬币一个一个放到饭桌底下,还装着连一个硬币也没吃出来的样子。饺子都快要吃完了,爸爸和妈妈奇怪地问道:“怎么,谁也没吃出硬币来?”这时我从桌下取出一把硬币说:“你们看这是什么?”

  爸爸妈妈一见,更觉着有些蹊跷,便问:“怎么只你一个人吃出了呢?” “可能是我的福气最大吧!”我笑着说。妈妈有点不相信,把剩下的一盘饺子都用筷子扎破,可是,里边一个硬币也没有。 两位姐姐吃完饺子,无精打采地放下筷子。我向爸爸要了五块赏钱,心想,五块钱能买好几本自学参考书呢! 于是,我在锅台上取了烘干的爆竹,直奔大门外,和别的孩子放起迎春鞭炮。当我回来取香时,只见爸爸正在比比划划地给妈妈和两个姐姐讲什么,大概是在揭露我的吃福饺子的“秘方”吧。 妈妈和两个姐姐都惊喜地笑了。喂,你知道这秘密在哪儿?你能用科学的道理说明它吗?也许,你以为,我真的比两个姐姐有福气哩

伤牙的幸运饺子

  过年了,家里面总是会发生些有趣的事情吧!这些事情定都让你们难以忘怀吧。当然,我们家发生的这件趣事也让我难以忘怀。

  “过年了!”我大声欢呼,但我高兴的还不只是这件事情,还有就是我们要吃“幸运饺子”意思就是只要我们家人谁吃到了“幸运饺子”就意味着谁今年会得到好运,而“幸运饺子”的标志就是馅里面有硬币,就是这件事情让我兴奋不已。

  我无时无刻都都在问妈妈:“妈妈,饺子好了吗?”“还没呢,急什么,又不是不给你吃。”我坐在凳子上迫不及待地想要马上吃到饺子。“好了,吃饺子了!”妈妈喊道,其他孩子听到了也和我样争先恐后地冲向饺子。但是饺子这么多,那个才会是真正的“幸运饺子”呢?为了赶忙吃到幸运饺子,我狼吞虎咽地吃着饺子,但是依然还是迟迟没有吃到“幸运饺子”,我开始怀疑起妈妈有没有放”幸运饺子”,但是我依然还是在继续吃饺子。

  这时候,只听“咚“声,我的嘴巴里吐出了块硬币,我欣喜若狂:“耶,我终于吃到了幸运饺子了!”我兴奋不已,但是与此同时,我的牙齿也因为用力咬到了硬币而感到疼痛,当我去漱口时却惊奇地发现我的牙齿出血了。

  这次的吃幸运饺子让我知道了吃饭不能狼吞虎咽,而要细嚼慢咽,因为这次吃到的幸运饺子吃到了硬币而伤到了牙齿所以这件事才让我记忆犹新。

惊喜饺子,热闹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多姿多彩的春节,我们这儿春节的习俗也不少: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贴春联,贴“倒福”。今天,我要讲的是吃饺子时的趣事。

  吃饺子,可不是一般的饺子,有些饺子里裹进了糖、红枣和铜钱。吃到糖的饺子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吃到红枣的饺子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好运早来;吃到铜钱的饺子就会在新的一年里财运滚滚。外婆把带有三种“祝福馅”的饺子各裹了六个,“六”是个吉利的数字。

  随着外婆的一声令下,我和爸爸妈妈三位参赛选手的“惊喜饺子”大赛拉开帷幕。我迅速找准目标,拿起筷子向盘子里伸去。谁知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爸爸。唉,遇到强劲对手,只能退让三分。当我从另一个碗里夹起一个饺子,刚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时,只听见“吱嚓”一声,爸爸把一枚铜钱吐了出来。糟糕,我已经比对手落后了,我的赶紧追上比分呀!

  可恶的妈妈也比我领先一分,因为她咬到了一个红枣。正当我愤愤不平,想要扭转乾坤时,好运悄然无声地来到我的身边——我也咬到了铜钱!我欣喜若狂地团团转,但没有想到,危险也来得如此突然——

  “什么?就剩下十个饺子了!”我瞟了瞟敌方情况——爸爸,两个铜钱,一个红枣;妈妈,两个铜钱,两个红枣。我细细一算,哈哈,十个里面还有三个红枣和一个铜钱!我狼吞虎咽地吃着,直到吃完,满意地打了个饱嗝。可是……一种不祥的预感似藤蔓般在我心中蔓延着。我一个也没吃到!

  “小傻瓜,还有一碗呢!”只见外婆指着她身边的大碗,哈哈大笑着……

  这就是我们慈溪的过年习俗——包饺子。我在睡梦中喃喃道:“新年,真好……”

老天爷的幸运饺子

  你知道什么是幸运饺子吗?嘿嘿,被我问蒙了吧?幸运饺子其实就是一种游戏,一些人在一起吃饺子,谁能吃到那个里头装着铜钱的饺子,谁就能心想事成。其实,只是最多博得一乐罢了,好事也没什么。

  老天爷也一时心血来潮,想玩玩幸运饺子的游戏,不过只有一只饺子里有铜钱,吃到的人可以满足他(她)一个愿望。

  消息传到人间,谁不想吃到啊!我邻居胖瓜的方法就是:吃!不停地吃,最后铜钱没吃到,把自己的肚子吃成了一个大西瓜,听见饺子二字就想吐!而我表姐沁怡的办法就聪明多了,她不吃,她买,她一只一只地剥开饺子,寻找着铜钱。可是家里头饺子又没人吃,臭气熏天,邻居差点砸她的门。

  这时饺子生意好做啦!还不时传来消息,什么张三吃到这枚铜钱啦!李四找到幸运饺子了,结果又被踢翻了。原来张三一吃到饺子里头一个硬硬东西,便就说自己吃到了,吐出来一看,原来是没剁碎的猪骨头。

  李四他倒是真的在饺子里头吃到了一枚铜钱,于是,他说了一万变自己的愿望,口干舌燥也不见有什么反应,原来,是他老婆想试探他一下放的。

  演了好几出诸如此类的戏,许多人都开始怀疑,到底有没有幸运饺子呀

  当然,老天爷是不会骗人的,因为我就吃到那枚铜钱了。

  那天,我去超市买饺子,回来放在微波炉里头一蒸,立刻香味四溢。我因为太烫,小心翼翼地剥开了一只想凉一凉,谁知,刚剥开一只便发现了一个晶亮亮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枚铜钱,张三李四的事儿发生多了,我也就不信了,以为是做饺子的人开的玩笑,便准备扔了。忽然,一个扇动着翅膀的小男孩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是天使,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

  “天使!”我一惊,“满足我一个愿望?”

  “是呀,”小天使催促道,“快说吧!”

  “说什么?”我一时缓不过劲儿来。

  “你要很多钱吗?”

  “不,不是自己赚的不踏实。”

  “要做大官吗?”

  “不,我没那能力,会搞得一团糟!”

  “那你总得有个愿望吧!”

  “对,我要我活得健康!”

  一道金光闪过,天使不见了,我感到自己强壮了好多。但愿他说得是真的。

年夜饭包饺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啦,过年啦,盼望着,盼望着,新的一个又到来了!最热闹的要数大年三十的这个晚上,在这个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大团圆。所谓的团圆,当然要数吃饺子了。北方就有句名言“好吃莫过饺子”。

  为了吃这顿饺子,婆婆一大早就开始准备了。婆婆又是洗,又是切,又是垛,忙碌了一个上午,才算把馅儿弄好。

  到了下午,我们全家人齐上阵,一起包饺子。闻着香喷喷的饺子馅味儿,我也禁不住诱惑,挽起袖子,问妈妈:“妈妈,我也学包饺子,行吗?”妈妈回答:“当然可以。”

  婆婆说:“我先学着擀饺子皮儿吧。”我先拿着擀面杖,再拿上饺子皮,但是由于我太矮了,所以我必须踮着脚,我拿着饺子皮,左一下,右一下。过了几秒种以后,一个饺子皮在我的手中诞生了。

  妈妈拿着我擀好的饺子皮,看了看,皱着眉头说:“你这哪里是饺子皮,明明是面片,这怎么能包成饺子呢。”

  我一脸茫然,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像个泄了气的皮球。

  这时爷爷向我招招手,说:“小子,你别跟他他们学擀饺子皮了,还是让爷爷来教你包饺子吧。”我走过去看到爷爷包的饺子,一个个呈圆形排列在桌子上,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好看极了。我不由得想起蒲松龄诗中写道“扁食捏似月牙弯。”

  我学着爷爷的样子,左手拿着饺子皮,右手馅儿放在中间,再一点一点地把它们捏紧,这样一个饺子就成型了。不一会儿我就包好了几个饺子。当我正欣喜地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时,突然发现有一个饺子四仰八叉地躺在那儿,肚皮已被“撑破”!我赶紧又拿了一张皮进行补救。爷爷看了,哈哈大笑道:“这个饺子还是你自己吃吧。”

  晚上,当婆婆把煮好的饺子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精致的盘里时,我立马就认出了哪些是我自己包的饺子。尤其是那个打了“补丁”的饺子,格外显眼。

  在吃年夜饭之前,爸爸和爷爷先去放炮,炮放完以后,大家都围坐在餐桌前,桌子上除了我们包的饺子以外,还有丰富的菜肴,菜的个数是双数的,婆婆说这叫好事成双。

  我们举杯同庆,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语。欢呼声,祝福声,碰杯声,声声悦耳,声声动听。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在除夕的星空中,回荡了许久许久。

吃水饺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家吃水饺。你可能说,吃水饺很正常啊!告诉你,今年我家多了一个花样,那就是“试运气”。你可能不明白,我来给你们解释一下。包饺的时候包上几个只有肉,没有菜的饺子,这种饺子的名字叫“幸运饺”。看谁吃到的幸运饺最多,谁就是本家的“幸运之星”。饺子一下锅,妈妈就对我说:“这次有7个幸运饺。”我想:“怎样也得吃3个。”开始吃了,我和爸爸把盘子里的饺子翻来覆去,是为了找出那7个幸运饺。我抬头看了看爸爸那副得意劲儿,就知道他吃了一个。我也不甘弱,一口气找了两个,吃了下去。离目标不远了。可爸爸又吃了一个。我有点着急了,突然又看到了一个,连忙吃了下去。再看妈妈,她也吃了一个。最后一个当然是我的了。我是小幸运之星。

  你们喜欢这种吃法吗?不妨也试试看。

有趣的包饺子

  春节团圆,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但是最有趣的就是包饺子了。请你听我说一说吧。

  年三十的午饭之后,就要开始包饺子了,这时候有趣的事情就来了:包饺子的时候不能乱说话,一定要说非常吉祥的话,例如:饺子包完了不能说包完了,要说包好了。

  饺子的馅也很有讲究:年三十的晚上一定要吃素馅饺子,饺子馅里不能有肉、葱、姜等,因为葱姜属于辣味,不能在三十晚上吃,这样的素馅饺子象征着全家人一年生活平平静静、健康幸福。在包时一定要把饺子皮剩下一些,把饺子馅全部包完,这样象征着生活富有、年年有余粮。

  而在正月初一的早晨,一定要吃肉馅饺子,在包肉馅饺子时也很有讲究:一定要多放肉馅,把饺子包的圆圆的,一定要把饺子皮全部包完,剩下饺子馅,这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天天有吃不完的肉,生活更上一层楼。

  春节包饺子有意思吧!

说饺子

  大年三十,我国北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传统的弯月形,还有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称之为“捏福”; 有呈“元宝”形的,象征着财富遍地;有的还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象征着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无论饺子什么模样,都象征着老百姓对来年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期盼。

  饺子的馅心种类更是数不胜数,以前,有最基本的白菜馅儿、猪肉馅儿、韭菜馅儿等等。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饺子又增添了许多新品种,什么海鲜陷儿、冰淇淋陷儿……味道也越来越好了。

  可你知道吗?饺子不但好看,好吃,还有许多关于它的习俗呢!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之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过去,大年三十要下好几锅饺子,第一锅先敬各路神仙,敬祖宗,然而才轮到家中的长者和孩子吃,喻为尊老爱幼,其余家人吃第二锅饺子。在山东胶东半岛很多地方的人家煮饺子时,主人还要故意煮破几个,但盛出来时,却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是饺子“涨”了,“挣”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饺子破了,包在里面的菜就会掉出来,而“菜”谐音“财”,合起来就是“涨财”或“挣财”

  饺子的装盘码放也很有讲究,是不能随便摆放的,还有句俗语呢: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在山东等地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圈摆放整齐,称为“圈福”,又叫“聚财”;有的甚至规定,盘子无论大小,每只盘子只能摆放99个饺子,且要布满整盘,因为“九”谐音“久”,摆放九十九个,就象征着 “久久福不尽”。

  关于饺子,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都被冻伤,冻烂了,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想:“我会医术,何不帮他们治治呢?”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起名曰:驱寒娇耳汤。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不知不觉中耳朵都好了。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娇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每到过年时便都要煮饺子吃,逐渐成了习俗。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对饺子是否更了解了呢

饺子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形的食品称为“粉角”或“角子”。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1300年的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混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里,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两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蕴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主人公

生日祝福语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