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主要思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浅谈墨子 描写墨子的作文

  要了解一个哲人,总需要清楚这个哲人活动的大概时代背景。而墨子的生卒年实在是难以确定,大史学家司马迁没有给墨子立传,仅在孟子、荀卿的传后,简略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有人说墨子是生活在公元前480年—前400年,清人孙诒让考定认为:墨子生年约为公元前468年,卒年则为前376年。但是,恐怕连这个时间可信度也是不高的。我们现在只可以确定的只是:他活跃在孔子以后、孟子以前。在这个时期,周的制度、礼乐文化已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了;各国间战争日益激烈,社会组织也日益复杂。

  墨子虽可能“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见了这社会如此混乱,他怎么可能不痛心疾首呢?于是,他以一个传教士兼教主的身份,要把一切传统的制度和常规以及儒家学说一起打破,还要努力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墨子的哲学远比其他诸子难讲,为什么呢?他既是一个哲学学派的创建者,又兼任宗教领袖,也似乎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他的政治哲学可以和他同时期的柏拉图媲美,但从他百科全书式的哲人身份来看,他更像东方的亚历士多德。?他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但又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这是当时诸子所望尘莫及的。他精到地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力的概念和力矩原理,提出“力”、“动”与“止”的定义。也提出了“重”、“权”(力)、“称头”(重臂)、“称尾”(力臂)等概念。还提出了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的“端”、“尺”、“区”、“穴”等概念。又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实验,在当时就知道了光的直线传播。他也提出了“粒子论”的雏形,关于“端”的论述,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可再细分的最小单位……

  但不知什么原因,秦汉以后,墨学一度消亡,不受重视。加之年代久远,文献不足,虽有一部《墨子》可以勉强看到这位哲人的思想余晖,但这部书里面也有许多是墨家余论或后人所加,很多东西也不足为信。

  儒家是提倡爱人的,他们说“仁者爱人”,但这爱是建立在“老吾老,幼吾幼”的基础上的。儒家学说强调的是“推”,就是自己怎样爱自己的“老、幼”,那么推己及人——也怎么爱别人的“老幼”。这个爱是有等的,是有差别的。墨子却不然,墨子说我们要“兼相爱”,爱人要同等的,要无差别的爱所有的人。大家在一起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颇有基督教“爱人如己”的意思。但墨家的爱又略微不同于基督教的博爱,他同意“兼相爱”以“交相利”为前提。《说文解字》里说:“交,交胫也”,段玉裁注“凡两者相合曰交”,因此交就是“相交、相互”,“兼相爱、交相利”即是人与人之间以行动惠利彼此,就是无论是百姓或圣王,兼相爱交相利与身份地位无涉,重要的是“兼相爱之心”与“交相利之行动”合辙。

  面对着残酷的现实,兼并战争的惨烈,儒家会说:“社会是这样的”,墨子则不然,他会说:“社会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天下为什么会出现偷盗、诬陷、诽谤、互相攻伐呢?墨子说是因为天下人没有“兼爱”,这便是所有罪里最大的罪恶。那你说你是君子、是仁人、是贤圣、好国君,但若你不肯“非攻”,那么你还是一个“知小而不知大”的。墨子是不排斥所有类型的战争的,他赞成防御型的战争,即“救守”。如:墨子教导弟子禽滑釐的守城方法,并且好像还以和平的办法阻止了楚攻宋。墨子的“非攻”乃是不提倡“不义之战”,也就是国君为其私欲、野心罔顾百姓之“利”所发动的争战。如果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正义之战,就是“诛”而不是“攻”,是不反对的。而侵略战争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即使侵略人家自己胜利了,也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墨子说我们应该“兼爱”“非攻”,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他把社会说成一间银行,“兼爱”好比是存款,你的爱属于一种长期的有效投资;它也好比是保险,你“兼爱”他人是会得到你应得的偿还的。可也有人会问,那么我为什么一定要“兼爱”你?是啊,我们可以去银行不存款、可以不买保险————为了引导人“兼爱”,墨子于是便说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上天神祇的意思,老天“欲义而恶不义”,要“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于义”。他便提出了————“天志”“明鬼”,再把“兼爱”说成是宗教的,是“天”强制性的,是有宗教制裁的。这样:“天志”要求大家兼爱,鬼神也要求大家兼爱,谁还敢不去兼爱呢

  虽然墨家提倡“天志、明鬼”但只要“尊天事鬼”,并“兼相爱,交相利”,那么是会“天鬼富之,诸侯与之,百姓亲之,贤士归之”的,命并不是天定的。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并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墨子一生却都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是实际的宗教领袖,他不倡导享乐,而是一个“以裘褐为衣,以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的“才士”。他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就连骂墨子“是禽兽也”的孟子,也不得不承认墨子是那种“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苦行僧大善人。墨子儒家注重丧葬的这些礼仪不但繁琐无用,还会引起国家贫困,百姓穷困,邢政混乱。他是鄙视享乐主义的,他认为儒家的那些厚葬繁琐礼仪祭祀:既没用又影响生产劳作,是不足取的。

  墨子不但要人们“兼爱、明鬼、节用、节葬”等,还提倡“尚贤”。那么,什么是“尚贤”呢?墨子认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并且还要“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要把天下交与贤者,“选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呢!而百姓与天子也要皆同于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不然你纵然是天子,也必践于桀、纣之迹。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的故事读后感

  我国先秦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派别,被后人称作诸子百家。而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则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派别。其中墨家是一个较为奇特的学派。一方面墨家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了一个盛极一时的思想政治团体,它的学说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当时的显学。战国中期的大儒孟轲曾这样描述过墨家的势力:“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而另一方面,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墨家沉寂了下来,以至于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它的学说几乎无人问津。这无疑引起了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兴趣,但同时也给对墨家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因为后世对先秦墨家学说的记载和评述太少,所以可供我们掌握和利用的资料也就相应的少了,这与对儒家,法家,道家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先秦时期记载墨家学说的《墨子》一书在我们对墨家的研究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墨学研究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同儒,法,道家相比,学术界对墨家的研究很少,但是在这些不多的研究中,在许多问题上学者们的争议却很多,而学者们在对自己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和对他人观点进行批驳时,又都是援引和利用同样的史料。于是在拜读了这些学者们的长篇大论后,更加感到了对这些原始史料深入和精确掌握的必要性,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墨家学说的实质。

  《墨子》这部书综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学说有关各个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贤”,“非攻”的政治思 “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张的第一要义。《墨子》一书中的尚同篇首先阐述了确立“尚同”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论前提。墨子认为在没有刑政的社会初始状态下,“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于是“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所以墨子认为要救世之乱,就要建立政治,国家,刑罚制度,即立“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那么在这里人们就有一个问题,即“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否必然导致人们的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结果?因为许多人发现人们之间“义”的不同和冲突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通过彼此的妥协和让步来解决,没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义”。而这样一来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那么墨子的理论在这里出现问题了吗?不是。因为再进一步分析,虽然有上面的情况存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关于“义”的冲突都可以由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彻底地排除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情况的发生。那么就整体而言,这就是一种必然。它不是一对一的必然,不是说有一次“义”的不同就必然导致一次非他人之义,而是说在“义”的不同和冲突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有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不了从而导致非他人之义及交相非的情况产生,所以说墨子的这个立论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明白了这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怎样去解决才能避免天下乱若禽兽然呢?墨子认为只有设立正长一同天下之义才能救世,于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但是这里就又有问题了,即面对这样的乱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义”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么墨子所提出的这一方法是最好的吗

  以上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若两个答案都是否,那么墨子的政法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答案是否。因为我们知道不“一同天下之义”世界仍可以和平的发展,天下并没有乱若禽兽然,现实世界告诉了我们答案。其次,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也不难回答,求同存异这样的外交政策带给我们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显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问题好象解决了,但是问题真的那么简单吗?应该看到我们轻松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于我们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而经过了漫长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着不同的答案。在现代我们知道怎样最快的从北京到达上海是乘坐飞机,而这样的问题在两千年前正确的答案无疑是骑马。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时代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那个阶段,我们所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吗?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来并被实施吗?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在当时不能说其全部内容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但就整体而言,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在墨子生活的时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确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

墨子说偏心眼儿

  耕柱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代宗师墨子的学生,大家都一致公认耕柱子是墨子最优秀的学生。不过,耕柱子却经常挨老师的严厉批评,他觉得老师对自己要求太严厉,心里感到很委屈。这天,墨子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耕柱子抱怨地说:“难道我做的总是不好吗?怎么老是遭到老师您严厉的批评呢?老师您是不是有点偏心眼儿?”墨子听到耕柱子的话后平静地说:“如果我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马来拉车,还是用牛来拖车呢?”

  耕柱子回答说:“当然要用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子回答说:“道理很简单,因为马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牛呢,根本担当不了这个重任。”

  墨子说:“你说的一点没错,我之所以常常批评你,是因为我认为你能够担当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要说偏心眼儿,恐怕就在于爱之深,责之切吧!”

  耕柱子点了点头,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在老师的心目中,他是老师最欣赏、最着力培养的学生。

古代教师—墨子

  《墨子》是战国显学墨家学派的论文集,未必尽是墨子自着。

  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据孙诒让考证,墨子生卒年在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他出身低微,“上无君子之子,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跷”。他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创建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墨子在战国时代乃是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孙诒让《墨子传略》)“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说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主”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他止楚攻宋的传说。正因如此,他的智慧、坚定和见义勇为博得了历代人民尊敬。鲁迅根据《公输篇》写成了着名小说《非攻》,再现了墨子的传奇形象。

  到了汉代,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墨家学派渐趋式微。但体现墨家思想精华的《墨子》一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墨子》的主要版本有:①汉秘府藏简原本七十一篇(今不存);②汉魏间改写古卷本(今不存);③隋唐卷子本(今藏于日本宫内省);④宋刊本;⑤明正统十年刊道藏本(五十三篇,今藏于北京白云观);⑥明唐尧臣刊本;⑦清毕沅乾隆四十八年校刊本。《墨子》一书由历代墨者薪尽火传,一再加工整理或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即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决不可能成于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因而内容比较复杂。据专家考订,其中《尚贤》、《尚同》、《非攻》、《兼爱》等二十四篇是墨家专论城守防御的着述,《耕柱》等篇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经上》、《经下》等六篇是墨家后学着作,《亲士》等篇内容混糅,有街于进一步考证。

  在墨家整个思想体系中,军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一)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墨子认为,当时进行的战争均属掠夺性非正义战争,在《非攻》诸篇中,反复申诉非攻之大义,认为战争是凶事。他说,古者万国,绝大多数在攻战中消亡殆尽,只有极少数国家幸存。这就好比医生医了上万人,仅仅有几人痊愈,这个医生不配称之为良医一亲友,战争同样不是治病良方。历史上好战而亡的统治者不可胜数。这无异于给那些企图通过攻战来开疆拓土吞并天下的人以当头棒喝。所以墨子主张,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在墨子眼里,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兼爱是非攻的伦理道德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

  墨子主张非攻,是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墨子还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无尽的灾难。①贻误农时,破坏生产。农业是斩断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入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③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

  (二)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墨子“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从“非攻”出发,《墨子》论述了作为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这些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集中在《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概言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倡导积极准备,力争做到有备无患。“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必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只有在战前进行后勤、城防、军备、外交、内政等物质和精神上诸方面的充分准备,才能造成守城防御战斗中的有利条件和主动地位,赢得防御作战胜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敌为上”的积极防御指导思想。墨子认为在守城防御中,应守中有攻,积极歼敌。“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伤敌”的具体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确布置兵力;以国都为中心,形成边城、县邑、国都的多层次纵深防御,层层阻击,消耗敌人;顽强坚守与适时出击结合。

  三是在防御作战具体战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御作战战术原则。《备城门》等篇,墨子通过禽滑厘的询问,对十二种攻城方法一一对以有效防御。如高临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当时颇为先进的攻城术,墨子对以别具匠心的应对措施,并详细解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墨子防御理论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有关防御原则和战术的记述,多祖述《墨子》,以至于一切牢固的防御也被笼统称为“墨守”。如果说范蠡是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朴素的积极防御理论,墨子则更多从作战角度探讨防御,形成了较完备的防御作战理论体系,而这一体系恰好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关系,对传统兵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墨子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曾有段话,用各色各物形容诸子百家,然他最期待的是黑色,并说墨子是黑色的珍宝,于我而言,墨子却是块黑炭。

  墨子之黑,古今闻名,黑衣褴褛,黑发黑肤,黑脸黑脚,甚至至今仍有人怀疑他是印度人。但这只是黑其表,要知道黑炭是从里黑到外的。

  人说,阻止脚步前进的,并不是所看见的,而是所无法看见的,什么情况下无法看见呢?深如夜的黑让人一无所见,墨家的理念正是这样黑色深入骨髓的哲学,没有哪一刻实现过“兼爱”,也没有哪一瞬彻底“非攻”。黑夜给了墨子黑色的眼睛,他孤身一人走在路上,用它来寻找这样遥不可及的信仰。因为太深遂无法正及,多数人退缩不前,但总有一些人键行不息,“一条路走到黑”。有人会质疑,“不分亲疏,爱所有的人,不去斗争,人与人之间永远和平。”这样的目的根本无法达到,还有什么意义呢?尼采说“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终极目的更多来说是一种信仰,就和树一样,它的梦想是天空,愈向高,向明,根就愈向下,向黑。墨家众人既知尚未到来的理想社会是极高极远处,就越能知道根系所处之地是极黑极暗处。

  此为“黑炭之黑其里,即墨家是黑色的,因它理念简单得完美,让众人望洋兴叹,畏葸不前,困囿于黑暗,或让坚守的人更加感受到信仰的可望而不可及。

  用黑炭写写画画的时候,需得一撇一捺,一笔一画,让炭迹留在纸上,决不可能仅凭空口大白话就能作出什么,必须亲自动手实践。这也是墨学的一大特色之一,反观其他学派,一边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一边被别人揭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墨家则是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的学派。在楚国攻宋之即,墨子为实践“非攻”理念,走了整整十日十夜,风餐露宿,跋涉千里,走到双脚受伤,满是黑泥……先是与公输班斗智,又劝说楚王,然后“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拒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最后淡道,禽滑厘等人“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家之言从不是大风乱来一片云,它是黑色的炭迹,点点滴滴都有迹可循。本来各种治世理念就不是插在花瓶里供人欣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旋律,正是那实践带来的活力,才让它们有了生命之姿。

  墨家是黑炭,因为它属于千千万万的黎民,它不是珍宝,珍宝只能够被王公贵族把玩欣赏,这样的黑炭却能在惊寒来临时倾倒出彻夜的温暖,而在无人知晓的火舌中燃尽自己。墨子在化解楚宋之争后动身走了,路过宋国时会天大雨,他想借个门檐躲雨,看门的人却嫌他浑身肮脏不让他进,这黑如炭的男人自嘲地笑了,这个刚刚拯救了宋国的男子被宋国拒之门外。但贪名声就没有理想,要理想就要敢于沉默,这世界如此喧嚣,让做的比说的多的人显得如此傻。墨学不在庙堂之高,它处于江湖之远,它不会为了统治者的需求委屈自己,它只为芸芸众生代言。“儒家讲仁爱”,要重兴周礼,维护秩序,这说到底最方便的是统治者,而墨家说“兼爱”,“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跳出自爱的小圈子,彼此之间不分亲疏地互相关爱,这才是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吧,可这等于间接地否定了君王高高在上的阶级地位,于是统治者嗤之以鼻,什么黑色的珍宝,一块黑炭罢了。

  于尔克.舒比格曾说“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只是默默成长。”千年前也好,千年后也罢,世人不相信墨家的兼爱非攻真能济于世,他们把它当作笑话,墨家弟子不说话,只如黑色的炭,在理想和信仰面前默默献上一片光热。

  黑夜降临,一块不起眼的炭在周遭如高温高压般艰苦的环境中,悄然改变自己的结构和形态,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人们都以为黑炭消失了,非也,它变成了漂亮坚硬的钻石,在历史的长夜中熠熠生辉。

《墨子》读后感

  鲁迅先生评价墨子为中国的脊梁,孙中山先生因墨子博爱,将他称为“东方耶稣”,足以可见现代人对墨子历史地位的肯定。《墨子》这部伟大作品无论在政治、哲学,还是伦理方面都有着非凡的贡献。

  说的墨子,我们想到的就是他关于非攻、兼爱的军事思想,提倡防守,而是不是进攻。墨家的哲学思想同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墨子中的《尚贤》、《非攻》等论著向我们阐述了选拔人才应当不拘一格,决不能任人唯亲。当官和老百姓应该平等,不能因为当官就显得高贵,平民就低贱,当官的要爱护百姓,而老百姓也得当官的服从。这也与我们现代的思想观念极为相近,官爷是鱼,老百姓就是水。《墨子》中哲学思想的体现主要在《天命》、《贵义》等篇目中,最大的观点就是否定唯心论。墨家认为知识从三方面来,一是直接学到的知识,二是通过思考、推导出的知识,三是在实践出真知,很明显墨家学派与儒家的“天命论”是相对立的,这是其先进性的一个体现。我觉得还有一个让我觉得很进步的观念就是“兼相爱,交相利”,这是也墨家的伦理方面的思想。墨家认为人生而平等,没有贵贱之分。人跟人之间应当相亲相爱,家庭关系讲究父慈子孝。任何时候都要有好的心态,即使你生在逆境之中。封建社会中能有这种思想,让我非常惊讶,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就在于大的环境就是封建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墨家的思想并不现实。

  墨家思想固然有其先进性,同样也有思想上的缺陷,就如《墨子》的《天志》中,墨子认为万物都受上天的主宰,鬼神同样存在。墨子的思想从之前否定唯心论又重新认同唯心论了,这是他思想不完善之处。

  总体来说,墨家更多的向人们灌输人人平等的思想,他们关爱广大平民,有着仁爱之心、博爱之心,无怪乎被孙中山称为东方耶稣了。

高三优秀作文:墨子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反战主义者。他的“兼爱”“非攻”思想凝聚者几千年来万亿华夏儿女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在现在的某些游戏中他却化身为充满暴力的机械人“杀敌无数”。

  历史上那个为和平奔波一生的人。如果说有一个人为和平奔波的一生,那个人一定是墨子,墨子生在战乱的年代,父亲也在他年幼时死于战争,因此对于和平的渴望深入到了他的骨髓,为此年幼的他发愤读书希望书本上的知识可以给人们带来和平,转眼那个爱好和平的孩子已变成了青年。幼年时的努力使他才学广博,但他和平的思想与那混乱的年代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不为统治者不喜。让他无法用知识换得和平,他对统治者失望了,转而将“和平”的目光投入民众,他民众传播和平的思想;他建立墨家学派,尽全力阻止每一场战场,日夜不息带领人们研究机关术建造更加实用的城墙开创性的开明了护城河,只为让进攻者知难而退……这就是墨子,一个为了和平奋斗一生的人。

  游戏中的机器杀手。一身钢铁的外衣给人一种“冷”的感觉手臂上的手炮火焰环绕,那是死亡的火焰。每次坐地铁总是能遇到放学回家的小学生,他们都总爱要某些网络游戏,一次听到他们对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上,快上,墨子对面都快没血了,快上杀了他们!”这就是墨子吗?带来死亡

  墨子还是那个“墨子”吗?当我问到你知道墨子是谁吗?的时候2/3的小学生,1/2的初中生竟回答是某游戏中的角色,这不禁引入深思,游戏是否对于历史的伤害对于伟人的不敬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和他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我认为答题是:是,游戏改变了青少年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墨子们”。

  墨子应当还是那个墨子,墨子是我们的先祖为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做出的极大贡献。我们应对“他”对和“他”一样的“他们”给予应当的尊重,了解和他们相关的历史,不应对他们和他们做过的事进行改变,使他们不再是曾经的自己。

墨子读书笔记

  对于墨子,以前不说很陌生,也算是了解不多,除了在历史教科书中学过有关他的简单常识,知道些姓氏名谁生存年代和“兼爱”“非攻”等主要主张,再就是在语文教科书中学过其《公输班》一文,知道其如何跑到楚国跟公输班进行道义上的交涉技术上的演练最终让楚王取消攻打宋国计划的故事,其余则知之甚少。后来说墨子乃是滕东木石处的本地人,后来在市里火车站广场上竖起了墨子铜像,又在龙泉广场西侧的龙泉塔下建了墨子纪念馆,我也没有多注意。直到单位领导研究墨学而且有所成就,我得到其签名著作,空闲中有时翻阅消遣,虽不大专心多是囫囵吞枣也毕竟慢慢多了解了些。

  墨子可谓是个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很牛的人,最早的小孔成像和一大堆儿科技成果,而且是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东西,很容易普及推广,而且效果极佳,墨守成规就可见他在科学和标准化等方面的成就。他的政治主张也颇得百姓拥护,哲学方面同样有才,为了实现其理念,还自己组织了非政府的军事武装,其军事才能也很突出。不管因为其自组武装行侠仗义说他是侠义的首倡者还是“黑-社-会”鼻祖,他是一个非常个性的有思想的人物,也因此他的学说遭到了统治者得打压,但墨家其平民观念和侠义思想在当时确实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今日也有些参考价值。

  《墨子》之中各篇文章的排序该是特意安排,墨家先是苦口婆心劝谏国君要重用贤良,约束自己,还要注意别折腾,注意治国的诸多问题,还要克服已有的或是可能有的太多问题,等等,可以说前头用名利来引诱,再辅以不然则“后果很严重”来吓唬,只求国君能当个他心目中的明君,给百姓一个和-谐。然后接着是一大堆的专业性治国治民-主张建议等等,尽可放心采用,该是很有疗效。墨子的一些观点在当时该是很有用的,对百姓也是很有好处的,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一些思想还熠熠生辉,让人叹服。当然,人都逃不脱历史的局限,我们学习墨子当然也该辩证,不能全拿来当做经典,毕竟时代变了。

  墨子文中字里行间看出的当时的弊端和弊政就已经很多,任官方面墨子多次提到“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面目美好者也。”同样横行的是官二代富二代或是裙带关系,与墨子倡议的量才使用相距千里,其主要问题还是当权者的问题,官僚的问题。墨子的很多观点和想法是好的,但结果跟后来我们知道的一样。当权者生活方面的奢华也一般无二,奢华的宫室、华丽的服装、浪费的饮食、豪华的舟车,还有大量蓄私等行为,无疑都是不利和-谐的,也已大量存在于当时,人的陋习从那时就大量存在,如今还在延续或是发展了下而已。我赞成墨子的很多观点,很多也可借鉴至今日,比如《辞过》,如今一心发展经济刺激消费就不是好事,甚至可以说人类正不断“发展”着“竞争”着直至彼此一起走上绝路。后世人接过的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当今一面说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拼命都要刺激消费糟蹋资源,二者本就是相对的。无尽的欲望会带来灾难。

  记得当初在学校学历史时,教材里最主要介绍的是墨子的“兼爱”和“非攻”,对其他包括尚同尚贤等观点都未太突出强调。或是是时代的局限,或许是墨子心里明白嘴上没法说,靠明君实现精英政治,靠当权者的道德自我约束他们自己,太难了,“兼爱”和“非攻”很好,可古今中外——包括而今的民-主典范国家——又在哪里得到真正实现过?现实是残酷的,人性的世界也只遵循丛林法则。大家嘴上都可以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还是我想怎样就怎样,只要我喜欢!要改变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实质是不可能的,而通过比如墨子等人的主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一下矛盾,对社会各种力量间的行为进行一下规范,维持尽可能的让大家都能接受的状态。如今同样如此。

  对传统文化,该辩证着分析,不要死抱着传统,如今大讲传统也不能太绝对,对传统文化不必奉若神明死命弘扬,而应有选择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国的传统封建文化有些利民的成分仅为点缀而已,主要实际宣扬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等级观念,要求对上要绝对服从,可对百姓来说上层靠得住吗?靠上层的道德自我约束根本不靠谱,无法保证任何东西。另一方面士大夫的个人修养和安身立命方面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不免是过于自我陶醉一厢情愿地把解救天下的担子(实是欲望)全攥在自己手里,说的是贡献,其实是控制,是实现自己个人理念上的私欲,无非是把自己的绝对“正义”观点强加给人,而不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专制的传统下产生不了现代的文明民-主制度。墨子为天下着想劝谏国君实施墨家的政治主张,也不是每一条建议都正确得可以超越时空,不管怎么样,不管在什么时代,为天下的安定为百姓的幸福振臂而呼的人总是让人敬佩尊敬的。

  如今的世界比以前更复杂,我们也该立足现实兼顾长远,克制欲望,协调协商,让世界变成一个宽容的,节奏相对慢一些的和-谐世界才好。

墨子读书笔记

  所谓天志,就是上天的意志,是最高的行为规范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在先秦时代,借天之名申已之意是一种惯用手法。墨子此篇亦如是,借天之名,表达自己对治理天下的想法。在我看来,这是墨子治国思想的总成,尚同、法仪、兼爱、非攻、明鬼等观点在这儿得到了装配组合,形成了简单的理论体系。

  那么,什么是天允许鼓励的,什么是会得罪天的呢?墨子说:天欲义而恶不义。天下的事,有义的就生存,无义的就死亡;有义的就富有,无义的就贫穷;有义的就治理,无义的就混乱。上天喜欢人民活着而讨厌他们死亡,喜欢人民富有而讨厌他们贫穷,喜欢天下治理而讨厌混乱。所以,义就是上天喜好的,不义就要被天惩罚。

  接着,墨子讲了在治国时如何遵从天志,做到“义”。他说,“夫义者政也。”义是用来匡正人的,这个匡正不能从下而上,要从上而下。百姓竭力做事,不能擅自恣意去做,有官吏去匡正他们;官吏竭力做事,不得擅自恣意去做,有将军、大夫匡正他们;将军、大夫竭力做事,不得擅自恣意去做,有三公、诸侯去匡正他们;三公、诸侯竭力听政治国,不得擅自恣意去做,有天子匡正他们;天子不得擅自恣意去治政,有上天匡正他。这其实就是法仪和尚同的观点,一是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为所欲为,要按照天志行事;二是要从天子天始,一层层传达贯彻天志,按照天的意志去统一思想,匡正行为,努力做事。

  那么如何才是“义”呢?墨子认为义就要兼爱。上天是爱民的,抚养人民,知道人民的疾苦。从前禹、汤、文王、武王所做的事,上尊天,中敬奉鬼,下爱人民。所以上天说,对我所爱的,他们兼而爱之;对我所利的,他们兼而利之。爱人的事,这最为广泛;利人的事,这最为厚重。所以使他们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受人称道,尊为圣王。而桀、纣、幽王、厉王所做的事,对上辱骂上天,于中辱骂鬼神,对下残害人民。所以上天说:对我所爱的,他们分别憎恶之,对我所利的,他们交相残害之。所谓憎恶人,以此为最广;所谓残害人,以此为最重。所以使他们不得寿终,称他们为暴王。

  义还体现为非攻,墨子说,居于大国地位的不攻打小国,居于大家族地位的不掠夺小家族,强者不强迫弱者,贵人不傲视贱人,狡诈的不欺压愚笨的。这就必然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做到这三利,就会无所不利。就是天所好的义,这样从事的君主就可以称之为圣王。

  此外,墨子多次提到祭祀鬼神,认为对鬼神尊敬也是义的表现,这就是明鬼。明鬼也是墨子思想的重要一部分,他在明鬼一篇中讲了许多鬼神之事,来证明这个世上是有鬼神的,不敬鬼神要受到惩罚,有点无稽。可细细想来,也许是借鬼神之名增强震慑作用,劝导当政者多行义举,关爱百姓。

  上篇的最后墨子再次明确了天志的重要性,他形象的将之比喻为圆规方尺,有如用圆规方尺来衡量方圆,用天志可以衡量出国君为政的好坏,并且只有这个标准才是正确的标准。

  中篇和下篇其实是对上篇内容的延伸,有许多重复交叉的地方。在墨子的文章里,如果分篇论述大多有这样的问题。中篇开头对天志和义关系的作了进一步论述,指出“义自天出”,天志就是要讲义。作为治国之君,一定要顺从天意,才会得到天的赏赐,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接着墨子描画了一个理想国度: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吃饱穿暖无忧无虑。要做到这样,归要到底就是要顺从天意,做到兼爱、非攻、明鬼、非命。下篇再次呼吁君子们不能总是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一定要遵从上天的意愿行事。在治理国家当中,要做到尚同,以义来匡正天下。做到兼爱,非攻,爱护人民,不发动不义的战争,不欺凌小国。

  虽然起名为天志,其实是墨子自己的想法,他将自己的重要观点借天的名义表达了出来。我总觉得这应该写成一篇巨制,可不知道为什么墨子先生并没有多费笔墨,在在论点的论证上往往点到为止,有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在论述层次上有点混乱,令人费解;还有说到兼爱、非攻时提的论据,依然是这些原篇中的内容。因此,在我看来,天志虽然是墨家思想的总成,但在深度上和影响力上远远不及零散的观点。正如有学者认为:“墨子天志的观点,未能深入形而上的世界观中作讨论,在理论的深度上不足,故而未得于后世再被发挥”。还有人说到墨子的天志观对秦汉以后的宗教活动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天志和鬼神的学说被引入了宗教的范畴,而且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我想这和墨子先生的本意相差太远了吧。

  不管怎么说,天志体现了墨家的治国理想,将天而不是天子个人的意愿作为治国的标准,还是有其进步意义。墨子在文中描绘的理想国度,也体现了当时的人民对安定平和生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墨子兼爱利人思想的合理性

  兼爱是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墨子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

  所谓兼爱。是不分老少、贵贱兼爱,是指平等的爱【即不分血缘亲疏和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是一种博爱】。这种爱不同于儒家的偏爱,即局部的,有差别的爱。因此墨子提出兼爱代替偏爱。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因为“凡天下祸纂怨恨其所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相交利之法易之。既然指责人们不相爱,那么用什么来改变它那?同时都相爱,交互利的办法来改变它,墨汁不仅谈爱,还谈利,认为爱和利是因果关系,兼相爱心然导致交相利的结果,而交相利又是兼相爱的物理基础。

  “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就是说看待别人的国家,好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好像看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可见兼爱既是爱人如爱己,爱无差等“视人若己”,对待别人就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多重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从对方角度看待问题,这样可以增进相互间的理解,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消除冲突。因此相爱,因此仁德的人都赞誉人们之间能相爱。

  在墨子看来,由于人们“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一切祸患都可得以清除,由于人们“兼相爱”,每个人都能“视人若己”,这样就能协调好人际关系,在“兼爱”,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社会。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时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柔性管理:它们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墨子的兼爱利人“思想是相当合理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先进个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