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保障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在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四)以服务发展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把人才工作融入人力资源开发大局之中,根据我县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整合资源的新措施、新途径,有针对性地搞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队伍作用,抓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站所的建设;继续开展好“海外人才如东行”活动,做好智力引进工作,争取在人才、智力、技术、资金、项目引进与开发方面取得一批新成果;要加大开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要继续做好人才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便利。

  (五)以维护权益为重点,努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推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知法、守法、依法办事,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抓好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从源头上保证劳动者工资待遇和各项保险待遇;要建立快捷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及时处置重大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加大人事劳动争议调解力度,尽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要解决部分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应急预案,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事件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报告;要避免各类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四、科学统筹,强化落实,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突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把握发展大局,突出工作重点,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工作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水平,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一)要高度重视,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和工作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牢牢抓在手上,时刻放在心上,积极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对一些重大措施和重要任务,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听取汇报,组织推进落实,及时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二)要落实责任,狠抓各项工作推进落实。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确定,关键是要抓好落实。要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各项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到单位,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做到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时限、明确要求。对于关系大局的重要工作,“一把手”要亲自抓,扭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督查。把督促检查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督导检查、监测统计、专家评估、反馈通报等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全程跟踪督导工作的落实。要加强统筹。注意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各项工作措施要相互照应,各项政策要相互衔接,确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效果。要树立典型。善于总结基层探索创造的鲜活经验,善于发现、树立和培养先进典型,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三)要改进作风,塑造人社部门新形象。人社系统的广大干部要以机构改革为新起点,努力塑造自身良好形象。一要创新思想观念。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自觉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县委、县政府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落实,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重点工作的落实上来;切实增强群众意识,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慰民心、解民忧、保民生;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实做好每项工作,力求规范、公正、透明,不出差错。二要创新工作方法。围绕人事人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劳动协调等重点工作,扎实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争取每项工作都有鲜明主题,每个时段都有活动载体,以此作为推动工作的抓手,打造亮点、创造特色、寻求特色;搞好与上级政策对接衔接,把中央、省、市的政策精神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上级精神和决策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思路,谋划为具体的操作方案,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三要创新部门形象。在全系统营造“建一流队伍、树一流作风、创一流业绩”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创先争优,勤政为民,真抓实干;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转,避免打乱仗;要加强廉政建设,牢固树立廉洁意识,管好用好各项资金,确保权力阳光运作。

人力资源保障

关于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11月工作总结范文

  现将人社局一个月以来的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 就业再就业工作

  1、本月实现劳务输出96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91万元,人均实现劳务收入 1206元。

  2、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和准备,2015年11月2日,由人社局牵头、XX市东郊驾校协助举办的“XX县4.25地震灾区群众第二期汽车驾驶培训班”正式开班。人社局主要领导主持开班典礼,来自宗嘎镇、折巴乡、差那乡、贡当乡4乡镇的100名拟培训农牧民群众参加了开班仪式。为减轻农牧民个人负担,人社局将充分发挥就业培训资金作用,采取政府全额负担的方式拨付培训费。

  3、经过5个多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11月份,有82名农牧民汽车驾驶学员参加了科目四考试,69名学员顺利通过考试并领取了b2驾照;组织31名学员参加第三、四科目补考。

  4、组织输送40名农牧民群众到市人社局就业局参加装载机、挖掘机、汽车驾驶、唐卡绘画、藏餐厨师、农机维修、汽车修理、缝纫、电焊、藏式装修、钢筋工等12个工种培训。

  二、社会保险工作

  积极协调富康医院,组织开展干部职工健康体检,共计体检154人。

  三、人事工作

  1、为进一步做好工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工人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根据上级人事部门的要求,对照《工人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标准,从9月起,XX县人社局组织专人,利用近两个月时间,对全县工人档案进行了审核、整理和完善。共填写《工人人事档案材料缺失情况登记表》90份,补充《工人履历表》、《入党志愿书》、工资审批表、年度考核表等材料400余份,圆满完成了92个工人(其中2人新建)人事档案的补充完善,并移交至市人社局档案室,确保了档案整理高标准、高质量。

  2、完成退休固定工退休工资理顺,共涉及27人。

  3、完成吉委发〔2015〕54号、吉人发〔2015〕18号、吉政发〔2015〕216号任免通知中涉及的干部工资调整兑现工作,共涉及33人。

  4、完成2015年政府系统公务员信息采集统计。

  5、申报4名工人技术等级考试。

  6、对7名拟提前退休(离岗休养)人员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7、结合实际,补充替换8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其中7名为普通公益性岗位人员,1名为高校公益性岗位人员),并报市人社局、就业局审批。

  8、制定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方案,四乡两镇基层平台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到位,每个乡镇基层平台配备1名在编公务员、1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四、驻村工作

  1、按照县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参加全县驻村总结表彰大会、驻村培训,完成第四、五批驻村工作交接轮换,保证了驻村工作的有序开展。

  2、申报所驻村绵羊短期育肥项目,拟对该村800只架子绵羊进行短期育肥。

  3、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通过大会宣讲、入户宣讲等形式,大力开展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谈会精神、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会精神宣讲,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4、稳步推进驻村维稳,认真落实村值班带班制度,联合村“两委”班子、村联防队员开展日常巡逻,走村入户排查隐患,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确保了“三不出”目标的实现。

  五、其它

  认真落实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整合区、市人社部门及县政府配套解决的设备购置费595450元,在分管领导带领下,通过多家性价对比,与财政、人大等采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同采购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确保了采购过程公开、透明,本次采购预计节约采购成本48450万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知

  各市(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部分药品进行调整规范的通知》(人社厅函〔2015〕92号)转发你们,并结合执行《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0年版)(以下简称《药品目录》)过程中的有关情况,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是认真执行文件。近年来,人社部和我厅相继出台了对《药品目录》进行调整规范(包括删除部分品种、变更药品通用名、调整药品限定范围、明确复合药范围及新增治疗部分特殊疾病的特定药品等)的一系列文件,各地要高度重视,及时出台细化的办法,加以贯彻实施。

  二是做好药品目录数据库的更新工作,及时将调整的药品品种维护到当地的医保药品库中,确保参保人员使用相关药品时能顺畅报销费用。

  三是做好管理和宣传解释工作。针对某些特殊疾病,我厅已将部分高值药品试行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各地要做好这些高值药品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经办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确保合理用药、合规支付费用;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合理引导群众预期。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主持词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与各街道办事处签订2012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总结2011年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并就做好今年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进行部署。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主任及区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部门负责人。同时有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应邀参加了今天的会议。

  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签订2012年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请区委常委、副区长代表区委、区政府与各街道办事处主任签订2012年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会议进行第二项,请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传达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部署2012年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会议进行第三项, 请区委常委、副区长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今天会议的主要议程已基本结束。会上,区委区政府与各街道签订了2012年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对2011年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总结,认真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对今年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最后作了重要讲话,就落实全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全区人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各自实际,层层抓好贯彻落实。

  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招管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面向全国的起点公平、交易公正、过程公开的市场环境为目的,打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阳光交易平台”为宗旨,充分履行招投标监管职能,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体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服务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创先争优,奋力有为,不断强化公共资源交易规范运作

  (一)制度创新实现再突破。今年以来,以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为契机,着力查找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招投标程序和规则,拟定了《XX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即将上升到人大立法出台。先后制定出台了《合肥招标投标中心招标文件信息标前公示暂行规定》、《合肥招标投标中心项目跟踪回访制度》、《合肥招标投标中心网上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评标过程视频直播管理暂行规定》、《合肥招标投标中心窗口管理暂行办法》、《评标专家约谈暂行规定》、《合肥招标投标中心招标文件审查和备案暂行办法》、《XX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局推行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20多项,继续实施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便民式服务。

  (二)信息化建设实现再提升。一是网上招投标系统研发稳定推进。开发了县区业务受理网上申报系统、特邀监督员计算机随机抽取系统、小额零星项目定点单位自动抽取系统、保证金网上支付系统,实现招投标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投标人会员库制建设不断加强,目前会员库已有正式成员单位7076家,外省包括中央企业占会员库总量的47%,有效服务合肥“大建设”。二是加大网上招投标工作创新力度。在建工程招投标阶段推行图纸电子化,即招标人在申报招标项目时须同时提交施工图cad电子文件光盘,不再向投标人提供纸质图纸,投标人直接从网上下载电子图纸,无纸化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社会资源,每年可节约资金近千万元。三是实行网上招投标。目前,建设工程中心已有 4个项目成功完成网上递交投标文件,为下一步实施政府采购网上招投标奠定基础。四是进一步完善招投标门户网站。以合肥招标投标中心网为主体,相继建立XX市产权交易中心、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安徽省环境能源交易所等10多个子网站,打造区域型、综合性的招标投标门户网站。目前门户网站总访问量近4000万人次,日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在全国招投标机构独树一帜,成为了区域型、综合性的招标投标门户网站。

  (三)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现再突破。一是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共查处招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放弃中标资格等违法违规案件27起,记录不良行为39 条,对18家存在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个人作出限制6个月进入合肥招标投标中心交易资格的处理,维护了招投标市场的正常秩序。二是实行评标现场直播。在中心建立评标直播室,对评标现场进行同步直播,实况播放画面,由市场各方主体对评标现场进行实时全程监督,实现阳光评标。三是不断加大标后监管力度。强化约谈制度,共组织约谈会80余次,做到严格督查与热情服务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行招投标市场与项目实施“两场”联动,推行跟踪回访制度,深入一线,督促中标企业全面履约合同;招投标中心与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开展招标采购产品质量检测的合作,积极构建第三方检测机制;四是加强开评标现场监督。实行特邀监督员库随机抽取办法,从已建立的37人特邀监督员库中电脑随机抽取、语音自动通知,对项目开评标过程实行“一个项目一个监督员”的一对一现场监督,保证监督的规范、有序。五是加强专家库建设。为满足招投标业务扩容的需要,已建成3大类1145专业、5109人,并与北京、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行重大建设项目专家评委异地抽取;8月6日举办了全市评标专家培训大会,近1000名专家接受了培训,提高了专家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全面建立专家约谈制度,在年度内被约谈3次或3次以上的专家,其评标资格将被取消,进一步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

  (四)统一平台服务功能实现新拓展。一是专业产权市场建设稳步推进。通过主动上门搜集、平面和网络媒体征集、举办招商推介会等方式多渠道和手段,建立交易项目库,目前,已征集动漫影视、书法字画、古玉奇石、根雕盆景、摄影作曲等各类项目近200宗,实现产权转让收入7930.64万元;8月1日,国家版权局授予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全国版权示范单位”,安徽省版权协会授权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统一代理全省范围内版权登记工作,目前已登记作品数量达到70余件;征集农村土地流转项目 2万多亩,林权200多亩,已成交农村集体土地、林权等共计4399.95亩,实现成交额6581万元;环境能源交易所取得突破,已争取合肥地区所有热电生产企业炉渣、粉煤灰项目进场挂牌交易,首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已将于年内完成。二是举办各类项目推介展会。成功举办了安徽上海文化产权项目招商推介会,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1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11月8日的徽商大会暨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和北京国际文化产品博览会等,扩大对外影响力,为今后的项目征集和项目交易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产权交易范围日趋扩展。吸引了如中科院北京过程工程研究所持有的安徽众邦生物有限公司10% 股权、上海中大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合肥中州置业公司8%股权、安徽省国税局持有的徽商银行股权等中央级事业单位、市外企业、民营私营企业进场交易,已累计实现交易额6000万元。

  二、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合肥模式”招投标取得新成效。

  (一)交易规模不断攀升。截止2011年11月底,合肥招投标中心共完成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拍卖四大领域招投标项目3183个,预算(估算、挂牌底价)金额 622.04亿元,中标金额506.4亿元,节约和增值资金达176.28亿元,与上年度同期相比,项目预算金额增加45%,中标金额增加23%,节约和增值资金合计增加12.99%,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预计全年完成交易额700亿元。一是抓好重点交易项目。全年在交易业务量日益增长和繁杂的情况下,抓住重点,分清缓急,确保重点交易项目的顺利实施,共完成预算价5000万元以上项目177项,总预算价283.75亿元,占78.3%。圆满地完成了合作化南路高架桥、包河大道高架桥、十五里河片区中段广福花园、环湖北路等一批重点市政、民生项目。二是政府采购业务量不断提升。1-11月份共完成采购项目 1579个,签订合同金额42.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节约资金21.08亿元,资金节约率33%,完成了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盾构管片采购、十五里河片区拆迁复建点电梯采购、垃圾焚烧发电锅炉及烟气处理系统设备采购等一批重点采购项目。三是产权交易升值率不断攀升。1-11月份累计完成企业产(股)权转让、户外广告设置权出让、司法执行资产处置、企事业单位房屋租赁等各类项目408宗,较上年同期增长61%;合同成交额24.5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65%;合同成交额较挂牌底价增值3.39亿元,成交项目平均资产增值率高达16.04%。

  (二)“合肥模式”影响力逐步增强。一是领导充分肯定合肥招投标工作成绩。今年以来,中纪委七室主任黄晓薇、市委副书记熊建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魏晓明、市人大主任黄同文、市政协主席董昭礼等市领导先后调研合肥招投标中心,对合肥招投标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二是外地市考察学习借鉴“合肥模式”。今年以来,湖北、浙江、辽宁、宁夏、四川、新疆等省,重庆、深圳、南昌等省会城市先后有近120多批次来合肥考察学习“合肥模式”,并在体制改革、机构设置、市场建设、编制经费安排等方面“克隆”或借鉴“合肥模式”。黑龙江的XX市、内蒙古的XX市还派专人驻点全程跟踪学习,以推进地方招投标体制机制改革。在我省,除阜阳、宿州正在按“合肥模式”着手进行招投标体制机制改革外,全省16地级市中有14个城市借鉴“合肥模式”进行了招投标体制机制的改革。招投标“合肥模式”影响力正覆盖全省,走向全国。三是外地进场交易项目不断增加。今年以来,市招管局和招投标中心充分发挥招投标“合肥模式”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努力服务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经济建设,吸引了巢湖、六安、马鞍山等众多地市县的重点、重大项目进合肥招投标中心交易。成功举办了XX市市政工程重点项目和XX市2011部分重大投资项目推介会,引进一大批有实力企业参加后续招投标活动。1-11月份完成社会进场交易项目190个,预算金额为55.9亿元,中标金额45.63亿元。合肥招投标中心也已成为省内招投标交易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招投标平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市上“两会”和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和“”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人社工作的责任感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围绕尊重人的劳动、发挥人的潜力、保障人的权益、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来开展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期间,全市人社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改革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扩大就业成效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劳动关系保持和谐局面,人事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是我市抢抓机遇、夯实基础、做大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首先,中、省在稳定就业形势、保障民生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提高了城乡低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保障水平,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扩大了群众受益面。在中央制定的“”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我省也确定今后五年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今年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工程。其次,市委、市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保障工作十分重视。“”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民生投入9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6.9万人,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54万多人次,23.3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4.2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29万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时期我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将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拓展空间;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条件;更加重视和保障民生,今年计划民生投入40亿元,将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实施人才中长期规划,计划五年使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将使人才匮乏的状况有效缓解。这些都将为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化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是在劳动力供需矛盾以及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的情况下,对推动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每年新增大中专毕业生、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退伍人员等,都会使需要就业的总量持续稳定增加,就业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反映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必须深入把握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趋势,不断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对建立全市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就业方式、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进城农民、个体工商户、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需要保障的人群日益增多,目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全统一,城乡险种之间还存在工作缺乏统筹、管理缺乏协调等问题。逐步缩小相关群体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待遇差距,对社会保障管理及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加大高级技能型人才和高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全市有专业技术人才4.55万人、技能人才7400人,但高层次人才缺乏,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仅有1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人。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全市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四是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效能型政府,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切实增强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公务员科学的流动、激励、考核、评价机制,合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人社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五是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对着力解决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努力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

  二、要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线。要坚持以就业、社会保障、人才工作和农民进城为重点,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新发展。

  一要全力抓好就业创业工作。温家宝指出,“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我市现阶段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每年仅初、高中毕业生不能继续深造需要培训就业的就达2.1万余人,每年还有近4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及1500多名退伍军人需要就业,再加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因此,必须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一要立足于在发展中拓展就业空间。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认真落实推动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三产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二要统筹做好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对大中专毕业生通过招考村官、公务员、教师,以及扩大“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就业见习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支持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接收、开发公共服务岗位、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多渠道促进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逐一登记,动态管理,开展专项援助活动,坚持政府购买岗位的形式进行托底安置。三要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完善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树立创业典型,强化示范效应,形成创业的社会氛围。全面落实中、省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扩大贷款规模,解决创业者融资难的问题。四要加大创业和技能培训力度。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结合劳务输出,整合技能就业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训资源,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调整思路,围绕促进就近就业,针对市域内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需求,有目的地开展定向、委托、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二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适应流动性和可持续性。一要下大力气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在工作推进上以进城农民和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为重点,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以城镇居民、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大学生为重点,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使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和97%以上;以非公有制经济和事业单位为重点,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以高风险行业和农民工为重点,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在抓好宁陕、石泉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同时,积极争取汉滨、汉阴、旬阳、紫阳列入全国或省上试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试点工作。二要努力提高保障水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医疗保险在优化保险政策,提高待遇水平上下功夫,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伤保险要完善制度,优化待遇,提高基金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失业保险要围绕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在保证正常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的前提下,继续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同时,要围绕养老保险跨区域的转移接续、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衔接和异地就医、农民进城落户后的保险接续等问题,在完善制度、方便群众上下功夫,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三要扎实做好人事人才工作。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现在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要树立新的人才观,高学历不一定是人才,人才不等于高学历,人才存在于群众之中,要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旧人才观,把所有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新性工作和创造性劳动,为经济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者都作为人才来看待。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突出抓好人才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首先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创造环境,创新机制,坚持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重,既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又重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其次,要加强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既培养形成支持发展的专家队伍、科技领军队伍、经营管理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又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技工、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使我市具有拔尖创新人才、一大批专门人才和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建立和充实我市人才库,对退伍军人中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普查,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开发,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等,加强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培训,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特长,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第三,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人社部门要从人才的高端引进、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使人才工作更具活力;加强各级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同时,要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考录、考核、奖励、培训等相关制度;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加大聘用制推行力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以重能力、重业绩为导向,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

  四要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去年市上部署后,各县区积极行动,整体工作进展势头良好。但工作进展不够平衡,特别是少数同志在思想上还有疑虑、还有畏难情绪。要围绕今年实现农民进城落户8万人的目标,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今后5年我市将转移35万农民进城,可以争取到省上用于培训及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补助8.7亿元,而且为满足农民进城后在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需求,省上还会有一系列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同时,推进农民进城将极大地促进投资和消费。去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469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536元,城镇人均消费比农村高出近7000元。如果35万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每人增加7000元的消费,每年可增加24亿多元的消费。从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来看,20xx年投资平均为消费的3.2倍,35万农民进城每年还可以拉动投资76个亿。农民进城落户还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因此,绝不能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简单的任务,必须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二要尽快完善政策机制。特别是工作滞后的县区,要围绕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尽快完善和出台农民进城的户籍、就业、社保、住房以及土地退出、资金筹措等配套政策措施。三要突出重点人群。把已在城镇有一定工作生活基础的农村居民作为重点,如在城区的务工经商者、农村籍大中专学生、新增退役的农村籍义务兵以及历年已用地未转非人员等,要加强政策宣传,只要符合条件,农民自愿,都要积极办理进城落户手续。要坚持抓点示范,3月底前“一体两翼”县区报两个点、其他县上报一个点作为示范点,明确领导和部门包抓,发挥示范效应。四要创新工作思路。各县区、各部门要围绕农民进城最关心的土地、住房、就业、教育、社保等问题,结合撤乡并镇、陕南移民搬迁、异地扶贫搬迁等工作,在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重点镇建设、保障性住房以及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6月底市上将召开现场观摩会、座谈会,来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市、县区“进城办”要加强组织协调、督促落实,抽调的人员要继续保持稳定,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五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实施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提高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重视保护农民工权益,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并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快捷的人事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及时处置、调解各类劳动争议;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维护社会稳定。

  三、要加强领导,提升能力,开创人社工作新局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把握发展大局,突出工作重点,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所担负的重要职责。

  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落实、工作上到位,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措施和重要任务要抓在手上。各县区要根据机构改革要求,理顺关系,加强统筹,整合力量,结合实际建好基层工作平台。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征收社会保险费、落实就业政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工作。

  其次,要切实加强人社系统自身建设。一要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加强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职工理论学习。人社工作牵涉的领域多、涉及的问题有时非常敏感,群众也非常关注,人社系统的干部职工特别要注重学习政策法规,熟练掌握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方面的政策,做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的化解员,带头严格执行政策,提高依法办事水平;要根据新的“三定”要求,适应新的体制,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开展工作,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工作和农民进城等重点,努力破解难题,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二要转变作风,树立形象。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工作流程,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城镇重点要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农村、社区重点要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领域;在服务方式上,要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现代化服务方式,尽量减少内部工作环节。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干部管理,严肃人事纪律,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对考试录用、军转安置、职称评定等热点工作,要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严格执行程序政策,树立人社系统良好形象。三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树立全局观念,认真履行职责,在服务中心工作、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要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人社局上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根据会议安排,由我来做今年上半年工作。今年上半年,全系统干部职工以“能力建设年”为契机,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这条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稳步推进了各项工作,目标进度进展顺利。截至6月底,全区新增城镇单位就业7318人,完成目标的64.2%;实现再就业4376人完成目标的68.4%;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95人,完成目标的73%;培育自主创业者1103人,完成78.8%;创业带到就业8184人,完成目标的74.4%;完成再就业培训3850人,完成目标的77%;在职职工培训8928人,完成目标的59.5%;创业培训1050人,完成目标的161.5%;新生劳动力培训908人,完成目标的129.7%;开展技能鉴定1866人,完成目标的8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1.84%以内。全区净增单位养老保险参保4652人,完成目标的58.2%;新增灵活就业人员参保5319人,完成目标的70.9%;净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056人,完成目标的88.2%;工伤保险参保7137人,完成目标的119%;征收社会保险费5.4亿元,完成目标的58.3%;社会化管理服务费清欠331.4万元,完成目标的59%;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率为100%。全区集体合同审查455家,完成目标的78.4%;书面审查用工单位5050家,完成目标的126.3%;新增劳动保障登记单位632家,完成目标的70.2%。全区市民卡发放29407张,完成目标的53.5%。

  一、狠抓人才建设,在提升整体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一方面,抓好公务员队伍管理。重点抓好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贯彻实施,完成全区2010年度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年报统计报送工作,并代表全市接受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联合检查获检查组一行高度评价。依法做好行政机关69名科级领导干部、71名科级非领导干部职务晋升、7名转任公务员职务任免工作。依法做好19名2009年新招录公务员、45名2009年度军转干部公务员登记工作。认真做好政府机构改革相关工作,指导部门、街道开展了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做好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对254名优秀公务员和35名连续3年优秀立“三等功”的公务员进行表彰。按要求顺利完成2011年度公务员招录网上审核、面试审核等工作。会同组织部门做好2010年度41名军转干部培训和安置工作。组织全区机关年终绩效评价和突出贡献评选工作,评选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鼓楼”杰出贡献工作2项,重大贡献工作3项,较大贡献工作5项。启动了2011年度全区机关绩效评价办法修订工作。另一方面,抓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主要是采取三项措施主动服务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第一,为申报职称的企业人员建立资料详实的信息库,建立短信互动服务平台,为全面做好职称服务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制作职称服务联络卡,为申报职称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业务指导。第三,开展上门服务,细心讲解职称申报的相关政策、办理流程及注意事项,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优质、贴心的服务。市人社局副局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吴成钢一行来我区调研海外人才工作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会同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完成2011年度“紫金人才”计划申报工作,实现13名高层次创业人才进入“紫金人才”计划的新突破。同时,全面完成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阶段的各项工作,我区有3名正高级职称报市局审批。

  二、狠抓岗位开发,在扩大就业容量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开展用工调查,动态掌握就业市场状况。一方面,邀请南京大惠企业发展公司、中铁集团等部份建筑、房地产、餐饮等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召开座谈会,调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动态掌握用工短缺情况,对“用工荒”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与剖析。另一方面,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对五星电器等企业进行了走访,调查用工状况,提供政策咨询,协助组织招聘活动,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的同时,为制定全区岗位开发规划提供了依据。二是实行就业援助,倾力援助困难人员就业。一月至二月,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题,深入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活动,对250名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实行区、街联动,筹集5000多个就业岗位,举办了12场专场招聘,帮扶244人实现了再就业。3月4日,会同区妇联、区总工会、区司法局等部门在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了“三八架金桥,春风送岗位,爱心大超市”女性就业专场招聘会。南京国际购物广场、南京绿地洲酒店、苏宁环球购物中心等31家用人单位共提供包括文员、会计、营业员等工种在内的岗位近千个,吸引了800多人前来应聘,当场达成就业意向的有200多人。5月,会同区总工会、区工商联联合开展了“鼓楼区民营业员企业就业服务月活动”,苏宁电器、南京电信、先声药业等135家单位共提供包括文员、话务代表、网络服务等工种在内的就业岗位5000多个。当天前来应聘的求职者共有700多人,有180多人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特别是区、街道、社区联合开展了“慈善岗位社区行”、“慈善岗位大篷车”活动,建立了“岗位信息超市”,“QQ岗位信息发布平台”,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实行“一人一卡一计划一月跟踪”的援助,共帮扶困难人员就业971人,其中稳定就业43人。三是开展春风行动,积极帮促外来人员就业。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缓解企业“招工难”的压力,开展了“春风行动”系列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2月11日,会同华侨路街道在汉中门长途汽车站为返城的外来人员开展了以送服务、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为主题的“四送”活动,共筹集就业岗位895个,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岗位信息》、《春风卡》等宣传资料200多份。同时,设立了咨询台,现场解答社会保险参保接续等相关政策,接待咨询近百人次。2月18日,组织丁山宾馆等14家用人单位筹集了1000多个岗位,在安德门民工市场举办了外来人员专场就业招聘会,当天共有60多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据统计,上半年,共组织各类农民工就业招聘会14场,帮扶1700多人实现就业。四是开展春暖行动,切实保障失业人员生活。在全区开展了“春暖行动”,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逐一进行入户调查,组织参加“失业人员之家”联欢活动,共为3776名失业人员发放困难补助151万元,为34户失业家庭发放特困补助3.4万元,保障了基本生活。开设了“失业人员之家”网站,在社区开展了“帮帮忙”主题活动,丰富了失业人员的文化生活。开展了2010年度“真情相助失业人”特色活动评比。各街道通过配音PPT的形式,将涉及就业服务、社团服务、创业服务、文娱、节日关爱、失业人回馈社会六个类型的24场活动,逐一进行现场展示,保障所所长进行拉票演说,既活跃了氛围,又丰富失业人员社会化服务内涵。

  三、狠抓资源整合,在提高培训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一方面,整合区位资源,提高培训水平。依托“培训机构联谊会”密切了与驻区大专院校、大企业技校、民办培训机构的联系。与欧索、其乐、益科等学校合作开办育婴师、药膳师、室内设计师、广告设计师、计算机操作(高级)等培训班20期,培训学员724人。另一方面,设置实用课程,提高培训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性为抓手,对家政、纸艺花卉等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加大学员动手练习课时的比重,提高了培训质量。同时,针对江东街道的186名被征地农民开设了3期实用性的职业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社会保险、优惠政策等方面,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狠抓创业扶持,在优化创业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落实政策,提供创业支撑。会同工商、地税、发改、财政、团委、妇联、工会等部门积极落实创业优惠政策,为女性、失业人员等创业落实资金、减免税费。上半年,共发放小额贷款350万元。二是开展培训,提供创业技能。一方面,在华侨路、宁海路等5个街道开展了创业意识(GYB)、创办你的企业(SYB)等培训班,共办班15期,培训学员538人。另一方面,扩大培训范围,将创业培训由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退伍军人、残疾人和在校大学生。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了一批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企业厂长经理及创业成功人士担任授课教师,增强了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三是筹建园区,提供创业平台。积极筹建大学生创业园,对驻区高校进行调查摸底,开展了建立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可行性论证。目前,正与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鼎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挹江门校区(鼓楼区龙池庵62号)创建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同时,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也正在筹建之中。

  五、狠抓社保征缴,在扩大社保范围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抓好“四保”,不断扩大企业社保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机制,重点抓好“四保”工作,从新增单位参保、下岗失业人员续保、规模企业增保、自由职业者自保入手扩大覆盖面,社保各项扩面指标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二是比对信息,认真做好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险工作。根据《南京市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宁政发[2010]254号),对涉及我区的被征地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和信息比对,在此基础上,全力推进参保工作。上半年,2004-2010年的被征地人员约有800多人,已参保400多人;1983-2004年登记的被征地人员有1700人,经国土部门确认的有1100多人,已参保620人。三是真情关爱,扩大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覆盖面。完善社区养老机制,对特困家庭老人、鳏寡孤独老人等进行了走访慰问,共发放各类慰问金230多万元。为68925名退休人员办理了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为30885名企业退休人员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同时,开展了以“追寻春天的脚步”为主题的企业退休人员踏青活动。开通了夕阳在线QQ群和夕阳茶坊社会化服务讨论版,丰富了退休人员的文娱生活。

  六、狠抓维权执法,在和谐劳动关系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以主动开展日常巡查促和谐。对全区各类用人单位进行日常巡查,审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367条,纠正用人单位违法条文171条,指导补签劳动合同1259份,督促 561家新成立单位办理了劳动保障登记。同时,开展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共审查各类用人单位5000多家,从中评选出40家劳动保障诚信企业,并对28家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依法进行了查处。二是以清理整顿市场环境促和谐。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中,与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区公安分局、区工商分局联合执法,共检查各类职介机构164家,取缔非法中介6家。三是以“规范用工平安创建”促和谐。春节前,按照八条创建标准,在建筑工地全面检查劳动合同制、工资月薪制、权益告知制和工资备付金制度的落实情况,将矛盾纠纷消除在了萌芽状态,未发生一起群访群诉案件,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以依法处理劳动争议促和谐。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建立了劳动人事争议巡回法庭,实行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共结案各类劳动争议286件。四是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促和谐。指导410家企业进行了工资集体协商,涉及职工17400多人。根据市局统一部署,在全区开展了“企业在岗职工工资调查”。共调查企业58家,涉及各类企业各种行业的1125名在岗职工。指标上报“全面、真实、及时、规范”,为全市出台新的工资指导线及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

  七、狠抓队伍建设,在优化政风行风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诚征建议,激励创先争优。在全局开展了“我为人社献一策”金点子征集活动。全局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民生五有目标,大胆探索人力强区新机制,就业创业新方法,保障维权新举措,积极建言献策,共提交涉及支部建设、考核评价、窗口服务等8个方面的建议16条,为推动鼓楼人力资源保障工作走在新一轮发展前列奠定了基础。二是查找不足,转变思想作风。召开了2011年度思想作风建设大会,对当前思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思想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三是建章立制,抓好信访办理。制定了局信访规章制度、“12345”工单回复的要求。对受理的案件建立台账,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与各部门、投诉人沟通,在规定的时效内解决问题,上报结果。共受理“12345”工单110多件,各类信访件27件。

  八、狠抓机关党建,在丰富党建内涵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进行支部改选,抓好支部建设。根据机构合并后党建工作的发展要求,对局机关和系统党支部进行了全面疏理,将原劳动保障局党总支下属的三个支部改选为区人社局机关一支部和机关二支部。并组建了区就业管理中心支部和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支部,与非公企业党支部一并归入局工委系统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工委的领导。二是推动创先争优,提升党建水平。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年度目标任务制定下发了局工委工作意见和局工委创先争优实施方案,向区委提交了局工委承诺书。几个月来,局工委围绕“创先争优、岗位奉献、践行承诺”的主题,以业务技能好、岗位业绩好、服务质量好、群众反映好为目标,深入开展了“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示范岗”创建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党员与岗位、岗位与职责的紧密结合,做到了“一个岗位一份责任,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同时,开展了以“创先争优•时代巾帼展风采”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展示出区人社系统干部职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争创一流的崭新风貌和时代精神。三是抓好党员培养,挖掘先进典型。在局协理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上报了2011年度系统入党积极分子考察人员名单。为迎接建党九十周年,以“我为党旗添光彩”为主题,深入挖掘 “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以此增强全体党员服务意识,带动各科室、各直属单位特别是窗口部门综合服务效能的提升。活动的开展在全体党员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广大党员自觉对照评选标准,以身边的优秀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并使全体党员增强了“以干好事业为本、以敬业奉献为荣、以创先争优为责、以落实目标为主”的四种意识,在全局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职位说明书-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3年北京市聘任制公务员职位表

  序号单位名称职位名称职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聘任条件联系方式1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际技术转移高级主管通过推动北京市国际技术转移工作,广泛链接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支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工作。摸索建立适合北京市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国际技术转移工作体系,组建国际技术转移专业团队。挖掘北京企业国际技术转移需求,搭建针对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的专业对接平台,跟踪项目、技术进展情况,整合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技术评价等关键要素,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及企业资源,推动国际技术转移项目有效地转化和产业化。(1)全面梳理北京企业需求:协助开展北京企业国际技术转移需求调研;(2)全面掌握全球创新资源:绘制包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科技与产业领域的创新资源地图;(3)协助探索双边技术转移模式:建立针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间技术转移机制;(4)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建设:广泛联系全球主要高端国际技术转移机构,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单位不断增加,形成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并利用成员单位有效进行北京企业技术需求与境外技术供给的日常对接工作;(5)打造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品牌活动:牵头组织北京国际技术转移大会,打造其成为全球技术转移领域的品牌活动,吸引国际高水平项目落地北京方面迈上新台阶;(6)整合国际技术转移配套服务资源:整合国际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技术评估以及金融配套服务资源,推动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专项基金,实现技术、项目的培育和孵化功能;(7)服务于北京经济发展:服务于北京市重点领域工作,通过推动国际技术转移工作,实现企业国际合作研发投入增长,形成直接经济效益。(1)理工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学位;5年以上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经历;(2)清正廉洁,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团结协作;严谨踏实,性格开朗;(3)对国际技术转移具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国际技术转移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掌握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工作的常用渠道、资源;(4)英语听、说、读、写熟练,英文商务文件写作能力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者优先;(5)熟悉国内外科技、经济、政策法规和管理等发展动态;具有敏锐的感知、把握我国科技发展动态和方向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政府公文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6)具有良好的项目组织、管理、协调以及商务谈判能力,头脑灵活,应变能力强,具有独立开拓相关资源的能力;(7)有较强的统筹协调、活动策划和执行操作能力,有牵头组织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的经验。咨询电话:010—66184965电子邮箱: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路7号院2号楼人事教育处邮编:100195序号单位名称职位名称职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聘任条件联系方式2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意技术转移高级主管牵头开展我国与意大利双边技术转移中心的合作建设工作。全面推动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工作,探索中意技术转移推进机制,将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为双边科技合作的典范,探索中意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基金的运营模式,实现项目、技术孵育、加速功能。通过构建中意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搭建“三平台一孵化器”,整合中意两国创新资源,深入推动技术、项目落地,以及双方企业、园区的深入合作。(1)推动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全面合作:协助与意大利合作伙伴以及全国网络成员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协助统筹全国对意合作需求,利用中意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在全国开展中意技术转移合作;协助制定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发展规划;明确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工作内容;(2)全面落实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负责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官方网站的运营和维护,收集、梳理对意合作技术需求和供给项目;(3)深入推动企业对接:完成技术在线对接系统的开发,利用线上系统进行日常对接维护;每年组织不少于5场次的中意对接活动,牵头负责一年一度的“中意创新论坛及企业对接大会”和“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中意专场”,推动中意企业和园区对接合作项目;(4)务实加强配套服务资源整合:整合中意技术转移中心配套服务工作资源,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评估以及金融服务;(5)进一步探索推动企业创新孵化器服务:实现中意企业、园区进入对方市场的“软着陆”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商业咨询、市场开拓、人员配备等孵化器服务;(6)通过双边技术转移促进经济效益增长:立足重点关注领域,推动两国合作技术合同交易额提升,形成直接经济效益。(1)理工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学位;3年以上工作经验,有对意科技合作或技术转移工作经验;(2)清正廉洁,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团结协作;严谨踏实,性格开朗;(3)具有良好的意大利语或英语交流能力,能用意大利语或英语独立开展工作(有意大利留学或对意工作经历者优先);(4)了解中意技术转移中心主要任务,对推进中意技术转移有较深入的思考;(5)熟悉我国和意大利科技、经济、政策法规和管理等发展动态;具有敏锐的感知、把握我国科技发展动态和方向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政府公文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6)具有良好的项目组织、管理、协调以及商务谈判能力,头脑灵活,应变能力强,具有独立开拓相关资源的能力;(7)有较强的统筹协调、活动策划和执行操作能力,有牵头组织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活动的经验。咨询电话:010—66184965电子邮箱: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路7号院2号楼人事教育处邮编:100195序号单位名称职位名称职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聘任条件联系方式3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交通运行监测技术高级主管根据委交通科技工作的要求,负责带领技术团队,并充分利用社会技术资源,开展我市交通运行监测前沿和应用技术的研发工作;负责支持上述研究开发的外部科研项目和信息化工程的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负责交通运行监测技术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团队的组建工作;负责交通运行监测相关技术成果的奖励申报、知识产权申请、应用转化、对外交流和合作推广工作;完成单位和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事项。(1)研究建立符合国际发展趋势、适合北京实际情况,涵盖道路运输、民航运输、铁路运输的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管理协调体制机制;(2)研发民航、铁路等城际交通的市内接续运输协调运行保障系统;(3)构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的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建立面向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出租汽车、道路网(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城市道路)运行,以及全市综合运输体系运行的全局性动态监测指标,提出相应的模型和算法,技术实现并投入实际应用;(4)建立不少于五种满足不同层级管理服务需求的多粒度交通运行数据提取模型和算法,技术实现并投入实际应用;(5)提出满足人认知要求的道路网交通运行状态识别模型和算法,交通枢纽客流状态识别模型和算法,技术实现并投入实际应用;(6)培养交通运行监测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2人;(7)成功申请外部科研项目或信息化工程项目不少于1项;(8)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项;(9)带领技术团队完成专业论著1部、SCI/EI期刊检索高水平学术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1)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智能交通、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全日制);(2)在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中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三年以上的专家学者,或在交通政府机构、交通相关非政府组织机构担任过高层管理职务的专家学者;(3)拥有10年以上的交通信息化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国际大城市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管理协调的体制机制,掌握综合交通运行监测、预警、预测的指标体系及理论方法,把握交通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发展趋势,精通交通数据分析模型,具有实际研发经验,在业界具有一定知名度,有业界认可的代表性科研成果;(4)具有良好的总体把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擅长带领技术团队开展工作;(5)熟悉国家部委、北京市相关委办局科研项目及信息化工程申报流程和组织管理要求,具有相关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经验。咨询电话:010—5707965857079657电子邮箱:tocczp通讯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南里甲9号首发大厦B座人事处邮编:100073序号单位名称职位名称职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聘任条件联系方式4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城市交通决策支持高级主管承担本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编制《2013—2030年北京交通发展战略》,编制《首都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纲要》;根据《2013—2030年北京交通发展战略》,负责交通行业改革与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制订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停车管理、绿色交通、货运管理、需求管理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措施。(1)《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实施情况评估:回顾北京交通发展历程、分析发展现状、反思并总结经验;对北京交通发展纲要提出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2)世界城市交通发展历程及政策分析:研究世界城市交通发展历程、发展目标、交通特征、交通政策及经验教训;(3)2030年北京交通发展目标及愿景规划:研究分析并明确2030年北京交通发展愿景目标,进行多情景测试;(4)交通与土地使用协调发展研究:交通系统超前规划、高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密度功能区轨道系统承载能力扩容等;(5)与能源环境联动的动态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研究:与能源环境联动,研究更加精细化的动态交通需求管理政策;(6)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综合停车政策研究:研究包括停车价格、停车供给、停车执法、停车体制机制在内的本地化综合停车政策体系与方法;探索以点带面、通过停车示范区逐步解决全市停车问题的发展模式;(7)生活开放空间与绿色出行环境改造的综合政策研究:分析北京步行自行车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步行自行车交通方式发展目标,制定城市不同功能分区的自行车、步行策略,提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出行环境改善措施;(8)创新型交通市场运作机制研究:分析现有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各种问题,就投融资模式创新等进行探讨;(9)多层级货运综合运输体系研究:调查并分析现有货运存在的问题,研究多层级货运综合体系及相关政策。(1)具有10年以上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工作经验,具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交通运输体系的全球视野,具备推动超大规模城市的内外交通协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的专业技术能力,精通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战略规划领域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熟悉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教训,全面掌握北京交通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2)在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中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或在国内外大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或相关组织机构担任过高层管理职务;(3)具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相关专业博士学位;(4)具有在国外大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带领技术团队编制大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工作经验者优先。咨询电话:010—57078201电子邮箱:xuyan通讯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南里甲9号首发大厦B座人事处邮编:100073序号单位名称职位名称职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聘任条件联系方式5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高级主管(1)研究生物医药产业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产业布局,每半年提供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不定期提供专题分析报告;(2)监测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运营情况,每季度提供经营情况和市场竞争力分析评估报告;(3)研究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提出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政策建议;(4)为开发区生物医药企业搭建一条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5)承担领导交办的重大事项。(1)国内外知名的全日制经济、金融等专业毕业,取得博士学位,或被中央或省部级单位评为高层次人才;(2)5年以上与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工作经验,熟悉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状态及运作模式,具有行业影响力;(3)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强文字表达能力,工作作风严谨务实,善于沟通;(4)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创新精神。咨询电话:010—67889122电子邮箱:通讯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15号博大大厦1609室邮编:1001766新区临空经济区建设高级主管(1)收集整理临空经济方面政策、信息,研究临空产业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产业布局,提供专题研究分析报告;(2)组织并参与临空产业各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提出规划起点高、实操性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符合首都南部发展定位的航空新城规划建设建议方案;(3)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建设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的工作方案;(4)制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符合新机场、新航城长期发展要求的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方案;(5)提出具有前瞻性、实操性的机场配套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机场辐射带动作用的专题分析报告;(6)承担领导交办的重大事项。(1)国内外知名的全日制临空经济相关专业毕业,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2)5年以上从事临空产业园区、综保区及物流园区的规划、申报、开发、建设、管理、运营方面经验,熟悉国际化机场建设管理;(3)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较强文字表达能力,工作作风严谨务实,善于沟通;(4)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创新精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讲话稿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和市“两会”精神,回顾总结我市20xx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工作任务。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真抓实干,开拓创新,20xx年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20xx年,是我市实施“壮腰工程”的关键之年,我们人社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紧扣“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促成省厅和市政府签署了着力实施“壮腰工程”共同推进荆州振兴工作备忘录,目前,已落实项目资金2.44亿元,扶持政策4个;承办了64所高校服务湖北推动“壮腰工程”20xx年荆州校企对接会,其中36所高校与68家企业共签订了89个合作项目;7月,我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我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争取省厅政策支持,实质性推进理顺改制事业单位从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向企业养老保险转移工作;切实加强人才载体建设,荆州开发区被批准为建设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试点单位;成立招商引资专班驻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165亿元,圆满完成任务;争取中省各类资金27.05亿元,比20xx年增加7.02亿元,增幅达到35%,为历年增幅之最。

  一年来,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六个“实现”。

  (一)全力营造创建氛围,就业创业工作实现新突破。一是积极拓展创业促就业成果。去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争创及创建合格后的完善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创新培训方法与培训模式,为学员提供个性化辅导。加强了创业基地、孵化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已增加到106个。通过积极的工作,帮助6079人实现创业,并带动2.43万人就业,开展就业创业培训3.86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80笔3.51亿元。二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就业。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三类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2322人,完成年计划的11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140人,完成年计划的12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低于省政府控制目标0.48个百分点。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60484人就近就地就业和跨地区转移就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放稳岗补贴888.5万元。积极争取各类资金近500万元,加强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失业保险运行新机制。加强了失业保险保扩面促征收工作。积极落实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政策。认真落实了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工作,补贴机制覆盖率达到100%。

  (二)全力推进扩面征缴,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一是认真落实完善社会保险各项政策。做好了20xx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企业养老保险经过8次待遇调整后,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平月均达到1420元。出台了《荆州市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规程(暂行)》,进一步规范了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出台了《关于理顺荆州城区部分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单位和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实施细则》,切实理顺了参保转企改制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各项转保工作稳步推进。出台了《荆州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调整完善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医保市级统筹工作取得新进展,医疗、工伤和生育三大保险市级统筹运行平稳。二是积极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20xx年,全市人社部门组织专班,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扎实开展扩面工作,针对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开展了多次集中扩面征缴活动。全市“五险”新增扩面16.49万人次,参保总人数达到392.17万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103%;基金征缴44329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41%。三是强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稳步推进前三批4个试点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全面启动了其他5个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7月1日起,全市各地均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市应参保人数259.45万人,已参保登记254.62万人,综合参保率达到98%,征收基金34572万元,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省目标任务。

  (三)全力搭建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荆州市贯彻落实湖北省“金蓝领”开发工程的实施意见》,与市经信委合作签定了实施“紫领人才培养计划”备忘录,各项培养工作有序进行。制定了人才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办法。全年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0430人,完成年计划的110%,新增高技能人才10184人,完成年计划的120%。切实做好了各类专家服务工作,成功推荐1名专家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候选人、4名专家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积极搭建平台,服务企业发展,新申报推荐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2家,积极争取省厅支持,对我市骨干企业进行了特殊评审,评审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630人。制定出台了《荆州市市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和特殊岗位人才的实施意见》,简化了引进程序。着眼完善人才评价建设,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努力打造阳光评审制度。从申报控制、评审资格的认定、评审方式的改进、评委的组建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完善。

  (四)全力推行规范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实现新跨越。一是公务员选拔和竞争激励机制基本形成。进一步规范了公务员面试、审查、录用工作,率先在全省实行考生、面试考官双抽签制度,实行四级联考以来,全市未出现违纪违规事件,20xx年共组织招录公务员(含参公人员)396人。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能力席位标准建设和全员绩效考核工作,在全市全面推行机关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建设和网上“日记载”、“月小结”、“季考核”和定性评鉴的办法。二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新阶段。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评聘分开、按岗聘用。严格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20xx年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实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笔试市级统考,共组织招录工作人员322人,定向招聘和特殊岗位选聘506人。三是稳步推进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经过充分调查摸底,正式出台了《荆州市市直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各县市区的实施方案全部审核批复,完成了全市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入轨的目标。

  (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劳动关系构建实现新发展。一是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坚持“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理念,积极完善了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做好了劳动关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深入开展了“春暖行动”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共为4520名农民工清欠工资2565.42万元,清欠率达到100%。二是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加强劳动仲裁实体化和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具有独立实体的仲裁院9个,各类调解组织4756个。充分发挥劳动仲裁调解作用,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741件,结案率达到95%。三是信访维稳工作有序有力。深入开展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今年累计接待各类来访群众7500余人次,直接办理各类信访案件71件,没有出现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扎实落实军转干部政策待遇,完成了计划分配军转干部46名的安置任务,认真开展“五包”责任管理,企业军转干部维稳解困工作保持总体稳定。

  (六)全力强化自身建设,系统服务效能实现大提升。以“喜迎,争创新业绩”为主线,认真学习党的“”精神,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强化治庸问责,加强窗口建设,较好地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积极转变干部选拔方式,在系统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加强依法行政,积极推进业务经办流程管理,实行阳光经办。市直及各县市区基本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项目任务,建立了符合部、省统一标准的市级数据中心。

  过去一年,是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改革较大,突破较多,成效显著的一年,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来自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来自于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和通力合作,来自于全系统干部职工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向所以关心、支持、参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就业“两难”矛盾依然凸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急需在加大改革进程和力度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关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尚需从制度上完善;基层平台建设需要适应社会事业的发展,建立长久的运行机制;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需加大推进力度;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年度考核机制不够健全,考核结果运用力度不大,工资福利正常增长空间过窄;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任务繁重等等。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全力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党的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市两会确定了全面实施“壮腰工程”,着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奋力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第四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指明了今后五年人社工作的发展方向,明确了20xx年工作任务。我市20xx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力完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指标,为“壮腰工程”深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一)立足就业质量提升,深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今年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2万人,扶持5000人创业,带动就业2万人,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600万元,全面实施“回归创业、素质就业、新市民”三大就业工程。一要深化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要充分利用“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这一金字招牌,发挥政策优势,进一步巩固拓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以培训提高创业能力为着力点,加强服务指导,激励各类群体创业。要加强创业示范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确保每个县市区抓好1-2个创业园区,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要建立和使用好创业担保基金,落实好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二要做好就业政策落实工作。要落实好新一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省政府就业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监管到位,培训促就业取得实效。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抓好创业服务场地、公共实训基地、基层平台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创业服务场所提档升级,有效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三要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做好实名制跟踪服务,提高公益性招聘会质量。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四要做好服务企业用工工作。要深入企业搞好用工对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后续服务,切实满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用工需求。五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加强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监管,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岗前培训,引导各地将培训工作重点逐步向创业培训转变,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强化培训过程管理,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六要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强化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积极争取支持,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作用,建立企业和劳动者供需信息渠道,做好就业服务援助工作。加快推进失业动态、就业信息监测管理,完善失业保险预警机制。

  (二)立足保障层次提升,全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相关制度。继续推进理顺改制事业单位从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向企业养老保险转移工作,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新途径。加快推进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统筹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调整。强化定点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完善退出机制。继续完善调整医保结算办法,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二要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着力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认真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严格办理程序。规范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管理,履行社会保险个人权益告知义务。贯彻落实即将出台的湖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和《职工生育保险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配套政策。三要强化扩面征缴工作。坚持依法扩面征缴,加强政策宣传和激励机制建设,以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重点,不断探索扩面征缴长效机制,确保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6.71万人次,社会保险费征收37.09亿元。要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切实做好征收和发放工作,确保发放率达100%,适龄人员参保缴费率达92%。四要强化基金监管。加强社保基金收支及运行情况分析,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探索利用基金监管信息化工作平台,实现实时监督,提升监管效率。落实基金要情报告制度,做好被挤占挪用基金的清理回收工作。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征收的新方法,减少征收环节,提高效率,确保基金安全。五要提高经办水平。推进社保经办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经办流程,推行阳光经办。积极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示范点建设。

  (三)立足服务企业发展,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要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切实加强荆州开发区作为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试点单位的建设。继续做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选拔、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博士后产业基地建设、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湖北省自主创新岗位”设立等方面的工作。加快实施“金蓝领”工程,深入推进“紫领”人才培养计划,积极争取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完善和实施“首席技师”计划。加强技校招生工作,强化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学管理。鼓励建立用人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大中专院校联系合作的机制,促进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二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强化服务水平,转变服务方式,拓宽工作视野,建立招才引智的有效通道。完善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引进办法。积极为全市重点项目、重点产业聚才引智,有针对性地加强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突出企业主体作用,紧紧围绕贴近经济发展的一线招才引智,合理引导,强化措施,把企业作为主体推到招才引智的一线。三要加快职称制度和人才评价改革步伐。畅通企业人才职称评审渠道,继续做好特殊评审工作。规范评委会管理,做好高级评委库更新和中级评委会清理备案工作。加强职称诚信建设和职称考试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好20xx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实行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与业绩、待遇相衔接。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维护职业资格证书的公信力。

  (四)立足科学规范管理,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要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继续组织实施好公务员“四级联考”和遴选工作。完善面试组织工作,加强面试考官队伍建设,改进完善公务员录用体检、考察工作。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平时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深入推进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建设,深化能力席位标准应用。加强和规范公务员“四类”培训,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认真落实今年将出台的《湖北省公务员履职问责暂行办法》。做好政府表彰奖励工作。二要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办法。提高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规范化水平,扎实开展岗位管理第二轮竞聘工作。三要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好公务员第三步规范津补贴的准备工作。加大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力度,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使事业单位之间收入分配均衡发展,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的收入相协调。四要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和维稳工作。健全政策、计划、程序、结果“四公开”的安置工作机制,确保按时按要求完成20xx年度军转干部安置任务。加强自主择业干部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扶持,落实好各项政策待遇。认真落实好企业军转干部各项待遇,加大关爱力度,力保企业军转干部总体稳定。

  (五)立足长效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一要加强对企业用工和规范化管理的协调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意见》,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完善三方工作机制,及时研究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及时介入和协调处置涉及劳动关系的突发事件。严格遵守最低工资标准,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稳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提高集体协商质量。建立健全职工名册登记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以微小企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会保险覆盖面。二要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效能建设。继续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实现年底前市、县两级100%仲裁院建设目标。加大案件调处力度,确保结案率保持在93%以上。加大调解组织建设力度,形成具有人民调解组织、企业调解组织、区域性调解组织相互配合的大调解机制。三要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水平。强力推动执法维权综合治理机制,落实劳动保障监察中心城区协查联动机制,做好投诉举报受理和案件查处工作,确保结案率达到96%。全面推行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进一步做好各项专项执法和日常办案工作,依法加大对恶意欠薪、欠薪逃匿行为的打击力度。四要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完善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相关管理制度,联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民工城镇就业、落户、随迁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相关工作。积极培育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

  (六)立足事业长远发展,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建设。一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时完成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工作,推进权力公开和网上办事,精简办事程序,完善办事流程,打造优良的政务环境。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执行“一案一考评”制度,开展依法行政考评。适时召开以“依法行政”为主题的工作务虚会,提升全系统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二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市级数据库建设,确保9月份完成数据集中。不断完善和规范统一应用软件,全面支持各项业务应用。加强社会保障卡管理,推进加载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的发行。不断加强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和门户网站建设,加大系统信息化整合力度,强化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三要抓好基础服务平台建设。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加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切实推进乡镇、街道服务平台建设,各地要抓好落实。

  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切实增强做好人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新要求,党中央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全市人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牢记市委市政府赋予的使命,牢记人民群众寄予的重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服务水平,自加压力,狠抓落实,努力做到四个“强化”。

  (一)要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立场。人社部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部门、最重要的资源部门,工作涉及全部的人、人的全部,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市委提出的新要求,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权益。我们必须顺应群众的新期盼,守住底线,保证基本需求,重点关注农民工、城镇“零就业”家庭等弱势群体,努力构建共创共享的民生工作体制,要用改革最大红利让人民受益。

  (二)要强化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诚聆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认真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突出矛盾。对群众的诉求、单位的要求、基层的请求,不找借口,不打折扣,尽职尽责,尽力尽能,做到有求必应、应之必办、办之必果、果必满意。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不搞虚假政绩,不搞形象工程,做到不扰民、不损民。严格执行“三短一简”规定,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度,认真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主动接受监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真正树立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清正清廉的部门形象。

  (三)要强化公平公正、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有为才有位。人社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的每一名干部职工,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认真履责,做到视责如山、守责如城、履责如冰。我们要在系统内加强席位能力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创先争优和治庸问责,加大干部公开选拔力度,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尽力做到每个人能适应岗位需要、胜任岗位职责,在系统形成要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

  要强化勇于担当、精干高效的工作精神。干事创业,首先要有责任心,要勇于担责,直面矛盾不回避,应对挑战不畏惧,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敢于创新,大胆突破条条框框、惯性思维和体制束缚,善于利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对看准的事情,要敢于拍板决策;对认定的目标,要一往无前推进;对作出的决策,要雷厉风行落实,全力把既定的发展思路贯彻好、工作措施落实好、目标任务完成好。

  同志们,目标已经确定,号角已经吹响。做好今年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为加快荆州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任务繁重、充满挑战、风起云涌、大悲大喜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先后经历了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来势汹涌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三鹿奶粉事件等灾难和困难的突袭和考验,同时,我国也成功举办了全球瞩目的奥运会,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在改革开放30周年得到了空前提升和集中体现。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和严峻的形势,全市质监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发挥质监部门的职能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任务,我市质监事业取得了新跨越、新发展。2008年,我局获得了省局授予的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和“三大服务”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全系统完成总收入2676万元,同比递增45%。在全面超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的同时,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成果,在市政府组织的72家重点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对全市政府部门和行政执法单位的无记名综合评议中,我局名列第2名,被市政府授予“招商引资优秀服务单位”光荣称号。

  ㈠“三大服务”继续向纵深推进

  20**年,全系统按照省局党组进一步深化“三大服务”的总要求,紧贴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工作,围绕企业发展和壮大搞服务,围绕人民群众利益抓质量保安全。

  一是不断提高质监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和水平。抓住各级政府强力推进“工业立市”、“工业立县(区)”的有利时机,广泛开展“质量兴市”、“质量XX县(区)”、“质量兴企”活动。起草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XX市质量兴市活动实施意见》,从政府层面对“质量兴市”工作作了全面部署。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创建名牌产品,创新技术标准,开展节能降耗,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协助政府积极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先后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一部规章、两份实施意见,建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食品安全监管等多个工作平台,我市质监工作列入了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政府层面研究、决策、部署和推动,工作力度、工作成效明显增强。

  二是深入开展到企业上门服务活动。进一步把服务企业作为全年服务工作的中心环节,健全完善到企业上门服务和对口联系企业制度。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全年局领导带队到企业上门服务200多家次;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驻厂服务的指示精神,局领导分片包干,与60家重点骨干企业对口联系,了解企业困难和需求,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为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还开展了“三大服务”调研和座谈活动,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充分肯定。

  三是切实维护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开通了两路12365热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提高投诉举报电话的接通率;加强投诉举报热线的办理工作,全年办理群众来电件,件件有记录、有回音,办理率100%。开展了“3·15”、质量月、计量惠民免费检测等现场咨询服务活动,加大了对涉及健康安全产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计量监管,服务群众,保障民生。

  ㈡名牌战略不断取得新成果

  继续围绕工业立市、加快工业发展,加大名牌创建工作力度,加强对名牌创建和名牌产品的宣传,加大对名牌产品企业和有关负责人的表彰奖励,构筑平台,夯实基础,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全力打造合肥制造的整体形象。

  一是加强名牌产品培育工作。把名牌战略作为服务“工业立市”的重要平台,与企业加强联系,摸好底、排好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工作。建立名牌创建企业档案,每年根据名牌产品目录确定创牌重点。局领导带队到每一家列入产品目录的企业上门服务,动员企业申报;有关单位和部门根据企业需要到企业驻厂服务,帮助企业建立体系、完善条件,提高创牌的成功率。

  二是全力做好名牌产品申报工作。2008年,抓住我市有较多名优企业和产品进入2008 年度中国名牌产品目录这一难得机遇,力争我市新创中国名牌产品数量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组织8家企业、9个产品申报了中国名牌产品,36家企业、37个产品申报了安徽名牌产品。去年月,我市获得批准并公布的安徽名牌产品为个。

  三是进一步做好合肥名牌的评选工作。按照市质量工作联席会议的要求,去年我们牵头评选了合肥名牌产品13个,合肥服务名牌5个。合肥名牌评选工作进一步瞄准打造现代化服务基地的目标,向旅游、餐饮、房产、物业等服务行业延伸。全市企业踊跃参与申报,质量联席会议各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积极参与推荐和评选,我市名牌创建活动的氛围更加浓厚。

  ㈢技术标准战略推出新举措

  起草并以政府名义出台了《XX市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对我市标准化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标准化工作进一步进入政府视野、汇入政府目标、纳入政府预算,上升到政府层面组织推动。

  一是不断提高全市企业执行标准的技术水平。做好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贯标工作,坚决杜绝无标生产行为。加强标准备案工作,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引导企业开展采标工作。积极指导企业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和标准化示范活动。2008年,帮助家企业制定了企业标准,其中2家企业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我市家企业个产品获得采标证书;9家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通过了省局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

  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技术创新活动。按照“工业立市”和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试点城市的要求,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技术创新活动,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和竞争优势。组织合肥工大高科等7家公司申报了9项国家级标准化技术组织的筹建工作,指导协调合肥东方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筹建国家标准工作组;指导合肥雪公胶粘剂公司起草了《淀粉胶粘剂》国家标准草案;指导合肥红四方磷复肥有限公司申报了省级标准化科研项目。

  三是加大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与市农委、财政局联合印发了《XX市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XX市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意见》,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进行全面奖补,组织成立了农业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我市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了肥东雪里蕻、肥西老母鸡、长丰长风养猪三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两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联合农业部门组织申报了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48个。新发布实施了雪山草鸡养殖等4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组织编写了11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草案。我市 2家企业成功申报开展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试点工作。

  四是进一步做好服务标准化工作。3家企业申报创建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10余家企业申报创建XX市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为提升我市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形象,联合市商务、旅游、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合肥传统食品“四大名点”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通过统一标准、规范制作、提高质量、加大宣传来重振合肥“四大名点”的形象,市政府领导予以充分肯定。

  ㈣产品质量源头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

  围绕建立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机制,切实加强源头监管。

  一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抗震救灾产品和涉及奥运安全产品的监管工作。对支援灾区的活动板房、棉被等生产企业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了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检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要求企业建立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销售的台帐记录,确保整个过程有据可查,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二是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10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召开了整治工作动员会和多次专题会议,举全系统之力抓整治、督查、抓落实。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专项整治任务顺利完成现阶段任务,通过省局验收。

  三是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等4类产品全过程监管试点工作。对我市23家4类产品生产企业每月巡查一次,帮助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管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五查、五禁止”活动,对企业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售后服务全过程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和各项管理措施进行指导和服务。

  四是加强日常监管。进一步做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完成905家企业1196组样品的抽样检验工作,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和30%,抽检力度明显加大。按辖区责任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企业巡查力度,对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的企业加强监控。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对所有获证企业生产条件、产品质量进行全面清查,不符合条件或质量不合格的,督促企业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报请省局吊销生产许可证。

  五是加大执法打假力度,为我市“大建设”把好质量关。开展了钢材、电线电缆、油漆涂料、建筑外窗、防水卷材、人造板、装饰材料等产品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出动执法人员300多人次,检查各类工地、加工单位和市场60多处,立案34起,查获涉案钢材数百吨,端掉了一批销售假冒马钢(合肥)公司钢材的窝点,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以来,以关系国计民生和涉及人身财产安全产品为重点,我们还开展了食品、农药、化肥、眼镜、燃气器具等重点产品的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打击假冒伪劣,维护生产经营秩序。

  ㈤两大安全监管能力得到新提升

  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是开展了以保奥运食品安全,杜绝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为目的的食品质量安全专项大检查活动,确认14家重点监控企业和5个重点隐患整治区域,进行地毯式全面检查和全过程动态监管,有效保障了涉奥食品安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建立从原材料进厂验收到成品出厂检验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制定印发了《XX市食品小作坊限制区域销售制度》,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落实。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区域整治工作。对全市范围内的所有食品生产加工者进行了全面检查;根据部分食品季节性集中生产销售的特点,对重点监控企业和重点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对重点隐患区域,进行集中整治。四是积极应对三鹿奶粉事件,全力做好我市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迅速成立了乳制品专项整治和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市政府和省局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组织召开了全系统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紧急会议,布置开展了奶粉、乳制品和含乳食品专项检查活动,共检查企业147家,抽查24家企业、74个批次产品和原料,封存销毁不合格产品和原料5吨多。为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市局成立7个督查组,局领导分片包干,确保监管任务落实。从9月17日开始,对我市2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实施驻厂监管,对进厂的原料奶和出厂的乳制品等五个环节严格把关,产品批批检验,监管员签字放行,确保新生产的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五是着力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督促食品小作坊尽快申领生产许可证,向食品企业转变,2008年,我市有154家食品小作坊通过技术改造领到了生产许可证;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强化各项监管措施;加强与XX县政府及双凤工业区管委会的协调,推动双凤食品工业园建设。

  积极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一是重点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排查涉及冶金用起重机械使用单位20家、设备45台,全部督促企业进行了整改。建立了隐患排查治理信息调度和报送制度,第一时间将隐患排查信息经统计分析后迅速报送到省局和市安委会。二是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对合肥逍遥津公园等4家列为重点监控单位的重点监控设备进行了逐台检查,确保五个100%监控目标的实现,有效保障了奥运期间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三是加强车用气瓶和电梯监管工作。强化对气瓶充装单位、销售单位、检验单位和使用单位各环节的监管,注重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按照市政府常务会的要求,起草了《XX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后,我们迅速组织宣贯,举办了宣贯培训班,召开了座谈会,制作了宣传展板,印制了3000多本宣传册,发放到每一个电梯制造、修理、维保单位和有关使用单位,进一步落实电梯管理单位和电梯生产、维修、检测和使用各环节的责任。四是开展雪灾和节日期间安全大检查活动,保障特种设备正常安全运行。重点对锅炉、大型游乐设施进行了检查,对浴池、大型商场、公园等人口密集场所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了抽查;对涉及奥运火炬传递的稻香楼宾馆等4处场所22部电梯和2台锅炉逐台进行安全检查,并安排专人在火炬接力现场为奥运火炬在肥顺利传递提供保障。

  ㈥质量技术监督自身建设取得新进步。

  一是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职工对解放思想、加快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组织开展到郑州、太原、南昌、XX市局的学习调研活动,紧紧抓住差距这个关键,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找差距、打基础、上台阶、寻求新突破”活动,树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在中部省会城市质监系统争先进位,五年寻求事业发展的新突破”的新目标。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加强班子考核,优化班子结构,大胆提拔重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群众公认度高的干部。在全系统首次组织开展了春训活动,加强学习,严明纪律,推进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对市局机关处室、分局、县局领导班子和重要岗位进行调整,对有突出工作业绩的同志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予以重点培养和使用。针对今年以来发生的“红苹果家具”行政诉讼案件等典型案例,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行政执法人员教育整顿活动,对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查摆、剖析和整改,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全系统执法办案水平。加强机关规范化管理,引入iso9000管理理念,对全局各项工作进行进一步规范,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体系,延伸职能,工作重心下移。继续加强四个城区分局XX县级分局建设,健全基层工作机构,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以适XX县、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质监系统层级管理,下放职能职权,分解落实责任,加强宏观指导。

  三是加强县级技术机构建设。成立了深化县级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县级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工作的意见》,对县级技术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2008年,县级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共投入资金万元,新增检验项目个、检验参数个。积极谋划在我市建立家电产品、汽车及零部件产品省级质检中心,做了大量的调研和促进工作。

  四是加强行风政风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活动,抓住权力运行这一关键环节,加强警示教育,健全完善制度,构筑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惩防体系的“龙头”工程来抓,实行一岗双责,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责任。进一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质监文化建设,开展学习型组织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文明素养。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积极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努力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全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这是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局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三大服务”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服务的计划性、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的技术保障、人才保障和制度保障要进一步落实到位。二是质量安全监管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客观上,食品小作坊大量存在,特种设备迅速增加,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主观上,监管方法比较落后,监管重点不够突出,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三是机关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单位和部门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程序不规范,工作缺乏针对性、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四是技术支撑、技术保障能力相对薄弱,县级技术机构还比较弱小,省级和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五是队伍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对于这些不适应质监事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积极寻求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工商行政管理

预备党员半年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