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闻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感

  2012年10月11日19时,一个令全中国人振奋的消息从千万里之外的瑞典传到了中国———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啦!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这时我想起了美国宇航员的名言,这一刻,莫言不也可以骄傲地喊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中国人的一大步”的豪言壮语吗

  事实上,莫言并没有这么高调。在公布诺奖的那个晚上,他为了让孙女安静学习而没有打开电视,连自己得奖的消息也是朋友打电话告诉他的。听到获奖的消息后,他并没有非常激动,只是平静地与家人分享快乐和喜悦。

  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十分实在和淳朴,饱含着满心的喜悦,却没有丝毫骄傲之意。这不就真正体现了中国人谦逊、实在的美德吗

  中国的进步是真实的,中国人的虚心美德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到今天为止,中国才出现第一个诺奖获得者。如今莫言前辈已为我们打开了诺奖之路,打破了零的纪录,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攀高峰。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曾获奖项盘点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后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文学硕士。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专业作家。1997年转业,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记者,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主席团委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莫言文集》(12卷),影视、话剧剧本多部。中篇小说《红高粱》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文学奖,《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文学奖,《酒国》(法文版)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另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4年获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作品大事记:

  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大家文学奖”。

  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5年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8年《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系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年份作品奖项

  1987年《红高粱家族》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8年联合文学奖

  1996年《丰乳肥臀》第一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2000年《红高粱家族》《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十八名

  2001年《红高粱系列》《今日世界文学》七十五年来全世界四十部杰出作品

  2001年《红高粱系列》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2001年《檀香刑》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1年《酒国》法文版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

  2003年《檀香刑》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4年茅台杯人民文学奖

  2004年法国“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5年第三十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2005年《四十一炮》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006年福冈亚洲文化奖

  2007年《生死疲劳》“福星惠誉杯”优秀作品奖

  2008年《生死疲劳》第2届红楼梦奖

  2011年《蛙》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感受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来,就像是往平静的潭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一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关注狂潮。国人都因为这个消息而万分激动,振奋不已,莫言实现了全体中国人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梦想,说明了中国作家的实力,了却了国人的一桩心愿。

  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可能就只有文学界的人和我们这些学习文学的人知道他的存在。但在他获奖之后,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彰显出了它的特色,莫言的头像被绘成漫画出现在了网站图标上,莫言的讲话、莫言的文章、莫言的视频图片以铺天盖地的姿态充斥在了网络上。看腾讯新闻,头条便是莫言;看空间动态,新的热门关注也是莫言;看小说网页,热门小说推荐里还是莫言。这让人不想关注也被迫关注了,于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

  说实在的,以这种高调的方式宣传这个消息让我个人有点反感。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是中国人期盼了很久的一个奖项,但它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它只是一个奖项而已,仅仅代表了莫言的《蛙》这个作品得到了评委的认同,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罢了,我们为此感到欣慰,但又何必过分激动呢?到目前为止,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也有不少,可有哪个国家对此大做宣传,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如此激动,聒噪地不停谈论的呢?这个消息出现后,世界上其他国家几乎是没有声音,偏偏我们国家是人声鼎沸,掀起了“莫言热”的浪潮。这样巨大的差异,让我觉得很是羞愧,我们的国民素质与其他国家的还是有很大差距呀。国人就像饿了很久的人突然得到一个馒头一样,激动地把持不住了,可能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我还是很想知道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呢

  从2012年10月11日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18日在北京公开亮相,莫言经历了万众瞩目的八天。在这八天中,莫言多次谈到获奖感受。从最初“惊讶惶恐”,到“不能代表什么”、“对夺奖已麻木”、“一切都像过眼烟云”,莫言始终谦虚面对已获得的巨大荣誉。莫言这种平和实在的心态让我很是敬佩,激动了一会之后,便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这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正是我所喜欢的性子。莫言因为获奖从一位普通作家变成了一位倍受关注的公众人物,有的人真心佩服他的学识和文采,也有的人出于“羡慕嫉妒恨”的心态对他妄加诽谤,不遗余力地对他的人和作品进行“鸡蛋里挑骨头”的批判。舆论的压力是巨大的,但莫言并没有因此有什么改变,他自称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这些对他的评价“如同一面镜子,让他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这应该算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在社会的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这会让莫言受益终生。

  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恐怕也就莫言这般真性情的作家才保有了吧,虽然我只是一名旁观者,却也从中窥见了世间百态,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地微妙复杂。要想真正适应这个社会大熔炉,或许就应该像莫言这般,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纷繁世界中的自己,豁达乐观,宠辱不惊,才能更客观地认清现实,了解自己,才能慢慢练就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来承受现实中的各种打击。无论前方是荆棘沼泽,还是悬崖峭壁,只要我的心能够过去,那么我的脚也一定能够过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

  故事一:未来的变化难以用现状简单推理

  莫言说:外国记者问:中国目前发展是很好,但是贫富差距那么大,到2050年中国贫富差距会到什么程度,社会要出大乱子吧

  莫言:今年是2013年,到2050年还有37年。37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那是1976年,那时候谁能想象中国今天会是什么样?可能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到中国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那么,37年后中国又是什么样子?如今中国发展更快,变化更快,所以不要按照现在的情况去设想未来,我们可能无法想象那时会发展成什么样。不过,这些年中国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有条件发展地更理性一些、更沉稳一些。

  故事二 :差异定价

  莫言说,他经常在家乡的集市上转悠,看到有一个卖麦子面粉等的小贩,他的价格常常比其他的小摊卖得稍稍贵一些,别人卖1块1,这位小贩卖1块1毛五,仔细一看,在他的麦子和面粉旁边,放着一小勺的石子沙子,大概的意思,就是我没有把这些石子沙子放在面粉麦子中间,价格当然就要高一些。

  故事三:敢于信任、值得信任是商业文明的基础

  关于如何理解商业文明,莫言说,我还是再讲一个故事吧。我的一位前辈做生意,借了济南一家商号的钱。后来到年关他就坐车到济南还钱,那是一大口袋钱呀,可以说是巨款。在车上,他遇到一个人,大家聊天,问:你是干什么去?那位我家前辈就告诉他:我去济南某某商号还人家一口袋钱。结果那人说:巧了,我家就在那个商号边上,我们一起去吧。我的那个前辈说:我这次还有许多事情,干脆你带着这一口袋钱和字据,替我把钱还给那家商号吧。后来前辈就提前下车,办其他事情了。那个陌生人也真的把钱交给了那个商号。这就是一种商业文明,相互信任是商业文明的基础。当前值得忧虑的是,相互没有诚信和信任,每个人都可能相互是加害者,农民生产的牛肉羊肉自己不吃,但是他买的别人的商品也可能受到伤害,没有诚信,每个人可能都成为受害者。

  故事四:信任的力量

  莫言说,在他的小说中,写过一个情节:一位父亲为了显示自己的枪法高超,拿出一个苹果放在孩子的头上,然后拔枪把这个苹果打碎。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与孩子之间是相互信任的,首先是父亲的枪法要好,不能是怂包;其次孩子对父亲要有信任和信心,信任在外人看来,也可能包含着巨大的冒险。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然后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然后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

  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

  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像。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然后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

  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感受和体会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我们向莫言表示祝贺!

  不管承认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奖金丰厚、影响力大和权威而为世人看重。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符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价值。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了其着作的高水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国文学要走出国门,也必须走出国门;中国作家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向世界。

  当然,只有一个莫言还不够,中国不能只有一个莫言。同时,没有哪个作家是为了获奖而写作。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以为获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身份--作家,共同珍爱文学,共同的使命担当。……写作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获得鲁奖如此,茅奖是如此,诺奖也应如此。每个作家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写作能不能对得起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

  可以期待,莫言之后,还会有中国籍作家或华人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要作家敢于直视内心,只要不辜负这个时代,只要创作环境不断改善,有责任的作家必然推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致辞

  尊敬的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

  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是,我想说的,都记在了心里。感谢诺贝尔文学院给我的授奖词。

  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在这样一个殿堂中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向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他没有用处。谢谢大家!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获奖感言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一篇小文,哲理浅浅。但发人深省。尤其对上点年岁的人,须解其味。把苹果弄到四五千元一个的乔布斯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但是在病痛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的!乔氏西去,敬告各位:

  1、别总是在压力下工作,累坏了自己,特傻!

  2、别忘了身体是一切,没有了健康,无法享用人生所有的乐趣,特亏!

  3、别以为能救命的是医生,其实是你自己,养生重于救命,特对!

  4、别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凡事只有不计回报,才能终有好报,特灵!

  5、别忽视了与你有缘者,等繁华落尽,你才明白知音难觅,特悔! 顺其自然的工作吧!慢慢享受生活,快乐享受人生每一天!

  多年前我跟一位同学谈话。那时他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他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儿后他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想起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将这段谈话与一位女士分享。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具放在酒柜里了。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到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将来”、“总有一天”已经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了。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

  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

诺贝尔获奖作品莫言

  很多人误以为莫言是凭借该作品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莫言获得的是终身成就奖。在2012年时,《蛙》甚至还未有英语版和瑞典语版。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既可以表彰一部作品,也可以表彰一个作家的终身成就。以以往的获奖情况来看,诺奖似乎越来越趋向于终身成就奖。2010年略萨,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2012年莫言,2013年门罗,都是表彰他们的终身成就,并非某一部作品。

  红高粱

  莫言1985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自此引起文坛关注。小说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的黑孩子,他坚忍地活在苦痛的现实中,以一种自虐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强大。作品成功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外部世界。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梁》,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红高梁》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梁》获第 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蛙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初版于2009年。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在艺术上极大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 本书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09年“文化原创榜年度图书虚构类致敬作品”,并入选多项年度好书排行榜。

  丰乳肥臀

  《丰乳肥臀》是莫言早期创作中的一座高峰,也是篇幅最为饱满的一部长篇力作。小说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以汪洋恣肆的笔触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描绘。书中的母亲艰难孕育了上官金童和他的八个姐姐,众多儿女组成的庞大家族不可抗拒地被裹挟卷入了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进程。小说通过描写家庭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表现了莫言对于女性的同情和赞颂。同时小说书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 本书获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檀香刑

  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抗争,一桩骇人听闻的血腥酷刑,一段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猫腔表演,一部真正来自民间、充满声音的长篇小说!

  《檀香刑》是作家莫言沥胆苦心磨砺出的长篇小说。在这部结构精巧、语色浓郁的作品中,真实地再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的斗争事件。带头领导这起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作品以“施刑”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王朝政治没落中的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外国殖民者的强取豪夺等等。

  小说围绕着檀香刑的实施,将封建王权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凸显了专制权力作用于个体上的历史机制,成功地折射出专制权力赖以存活的黑色土壤和阴暗法则。

  小说刻画了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浪漫气质的戏班班主孙丙、具有正义感的高密知县钱丁、从京城刑部大堂告老还乡的刽子手赵甲以及他们的女儿、干女儿、儿媳妇孙眉娘、残酷而狡猾的政客袁世凯等等。

  【莫言其文】

  面对着这样的时代,一个作家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透过过剩的媒体制造的信息垃圾,透过浮躁的社会泡沫,去体验观察浸透了人类情感的朴实生活。只有朴实的、平凡人民的平凡生活才是生活的主流,在这样的生活中,默默涌动着真正的情感、真正的创造性和真正的人的精神,而这样的生活,才是文学艺术的真正的资源。

  作家当然可以也必须在自己的创作中大胆地创新,大胆地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处理生活,大胆地充当传统现实主义的叛徒,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对抗,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所持的批判和怀疑精神,他们作品中贯注着的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和对现实的永不妥协的态度,则永远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法则。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必须在作品中倾注我们的真实情感,不是为了取悦某个阶层,不是用虚情假意来刺激读者的泪腺,而是要触及人的灵魂,触及时代的病灶。而要触及到人的灵魂,触及到时代的病灶,首先要触及到自己的灵魂,触及到自己的病灶。首先要以毫不留情的态度向自己问罪,不仅仅是忏悔。

  一个作家要有爱一切人,包括爱自己的敌人的勇气,但一个作家不能爱自己,也不能可怜自己,宽容自己。应该把自己当做写作过程中最大的、最不可饶恕的敌人。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里,在诸多的娱乐把真正的文学创作和真正的文学批判和阅读日益边缘化的时代里,文学不应该奴颜婢膝地向人们心中的“娱乐鬼魂” 献媚,而是应该以自己无可替代的宝贵本质,捍卫自己的尊严。读者当然在决定一部分作家,但真正的作家会创造出自己的读者。

  我们所处的时代对于文学来说,也正如同狄更斯的描述,“这是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只要我们吸取土行孙和安泰的教训,清醒地知道并牢记着自己的弱点,时刻不脱离大地,时刻不脱离人民大众的平凡生活,就有可能写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优点和弱点,深刻地展示了人类的优点所创造的辉煌和人类弱点所导致的悲剧,深刻展示人类灵魂的复杂性和善恶美丑之间的朦胧地带并在这朦胧地带投射进一线光明的作品”。这也是我对所谓伟大作品的定义。很可能我们穷其一生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但具有这样的雄心,总比没有这样的雄心要好。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

  莫言是个诗人,他撕下了程式化的宣传海报,让个人从无名人海中突出。莫言用荒诞和讥讽攻击历史的谬误、贫乏及政治的虚伪。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揭露了人类最黑暗的一面,不经意间找到具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却又超越这些进入一个国度,驴和猪的声音淹没人声,爱与邪恶都呈现超乎自然的比例。

  莫言的幻想跳出人类生存现实。他善于描述自然;也彻底了解饥饿的含意,他笔下的英雄、情人、施暴者、强盗,尤其是坚强不屈的母亲们,令20世纪中国的残酷前所未有如此赤裸地呈现,向我们展示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怜悯的国度,以及那里鲁莽、无助和荒唐的人们。

  中国历史上反覆出现的〝人吃人〞证实了这种苦难。莫言笔下〝吃人〞象征无节制的消费、铺张、垃圾、肉欲和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能那样跨越禁忌尝试去阐释。

  莫言的小说《酒国》中,极品佳肴是烤三岁童子肉。只有男童能入膳;被忽视的女童反得以生存。这一讽刺指向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令天文数字的女婴被流产:重男轻女,女孩连被吃的资格都没有。莫言还就此话题写了一部完整的小说《蛙》。

  莫言的故事用神话和寓言做掩饰,将价值观置于故事的主题。在莫言笔下没有毛时代中国的〝标准人民〞,而是充满活力、不惜用不道德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生活,打破被命运和政治划下的牢笼。

  莫言所描述的过去,不是共产主义宣传画报里的快乐历史。他用夸张、滑稽模仿加上变异的神话和民间故事,对50年来的宣传进行修正,并令人信服。

  在他最著名的小说《丰乳肥臀》中,从女性视角描述了大跃进和1960年的大饥荒,用嘲笑的笔法写革命伪科学试图用兔子精液让母羊受孕,并把所有对此表示怀疑的人斥为右派分子。小说结尾描述的90年代新资本主义,骗子们卖化妆品致富,仍在试图用异体受精孵出凤凰。

  莫言作品将一个被遗忘的农民世界生动展现人前,甚至不惜用刺鼻的气息刺激感官,既冷酷无情得教人目瞪口呆,又掺合令人愉快的无私,他笔下没有一刻枯燥乏味。这个作家彷佛通晓并善于描述形形式式人类生活,各种手工艺、冶炼、建筑、挖渠开沟、畜牧和土匪的花招诡计通过他的笔尖跃然纸上。

  他比拉伯雷和斯威夫特以及当代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来多数作家更滑稽和震撼人心。他语言辛辣,在他描述的中国近100年的画卷中,既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仙女,但他描述的猪圈式的生活,令人亲历其境。意识形态和改革运动来来去去,但人的自我和贪婪恒在。而莫言为所有小人物抱打不平,无论是日本侵华期间、毛式恐怖之下、还是今天的生产狂潮中面对不公的个体。

  莫言创作出的家乡是一个美德与卑鄙残酷交战之地,是一次踉跄的文学冒险。中国以及世界何曾被如此史诗般的春潮席卷?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的声音掩盖同侪。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匡衡凿壁借光

描写桃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