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能力训练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知识的力量精选作文

  【一】有一句老古话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确实,知识也给我力量。

  以前,我是一个很胆小的女孩。我怕鬼、虫子、蛇甚至是生疏人。但是我很喜欢听妈妈讲故事,我从故事中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虫子和蛇,分两种——有毒、无毒,生疏人不是各个都是坏蛋……

  张大一点了我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旧时的小说,让我明白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心情;各国的名著,让我了解了国家风情、民俗;鲁迅的杂文,让我领会到了什么叫做尖牙利嘴;朱自清的散文,让我感悟到了语句的娟秀隽永;徐志摩的诗歌,让我懂得了文字的灵动……

  后来,我从电视上获取知识。我看《动感英语》,锻炼自己的英语;看《国宝档案》,提高自己贫乏的鉴赏水平;看《台湾百科》,增长自己对宝岛台湾的了解;看《中国文艺》,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力;看《新闻联播》,了解时政……

  现在我从网上获取信息。我在网上查资料、问问习题、看新闻、写博客……

  我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丰富。

  失败时,书上主人公们的至理名言时刻激励着我,不要灰心;成功时,一条条因骄傲而失败的例子一直提醒着我,不要自大;孤单时,一个个故事陪伴着我,忘记孤单……冲动时,让我冷静;失望时,让我充满希望;害怕时,让我鼓起勇气;自卑时,让我恢复自信……这都是获取来的知识给我的。

  给我最多力量的还是《飘》中是斯佳丽,虽然她有很多缺点,但是我就是欣赏她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它陪我从学习中的低谷爬了出来。“我要用他们的方式打败他们!”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多启迪。

  知识确实给了我力量。

  知识的力量精选作文400字【二】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泰勒斯。他学识渊博,追求真理,从不以金钱富有为能事。他经常衣衫褴褛,匆匆走上街头。

  一天,有一位商人走道他面前,指着他挖苦道:“泰勒斯,都说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哲学家,可是据我看来,理论是没有用的。理论知识既不能给你带来金子,也不能给你带来面包,只能给你带来贫困和寒酸。”泰勒斯听了十分生气,他还击说:“我不能容忍你利用我的贫困来贬低和攻击理论的作用。我要用事实来教训你,等着瞧吧!”

  泰勒斯不甘受辱,决心化理论为力量。他运用丰富的天文、数学和农业知识,经过周密的预测和计算,断定明年将是橄榄大丰收年。到了冬天,他拿出所有的钱,以相当廉价的租金,租了附近所有的榨橄榄油的器具。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橄榄空前大丰收,对榨油器的需要骤然剧增,可是全部榨油器已由泰勒斯垄断了。他乘机也高租金,许多想租用榨油器的人都拥挤在泰勒斯的门前。那位曾经挖苦过泰勒斯的商人也满头大汗地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泰勒斯一眼就看到了他,便走上前去用嘲弄的口吻对他说:“高贵的商人,看到了吧?这些榨油器都是我用理论知识搞到手的。我要想发财简直是易如反掌,只要略施小计,就可以像你一样有钱,甚至比你更有钱。但是我其实不稀罕这几个小钱,因为世界上还有金钱买不到的伟大力量。”

  泰勒斯凭仗自己的理论和知识斗倒了狂妄的商人。

  知识的力量精选作文400字【三】当前,世界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繁荣、富强,就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人民文化知识水平。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即便一个国家暂时还不够富有,但只要它有智慧的人民,有重视知识的传统,那就可以断言:这个国家是有前途的。而假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目前很富有,却供养着一群“不学无术”之徒,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它一定会渐渐地衰落下去。

  历史上的唐朝之所以形成“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除了皇帝的开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各行各业科学技术得以充分开展。国内人才辈出,国家力量强大、威震四海。

  古时候,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被视作神的行为。每逢大旱,老百姓就杀猪宰羊。送上祭坛,磕头求神,听命道士呼凤唤雨。在今天看来,这些似乎太愚笨可笑了,然而它正是没有知识而导致的必然结果。现在我们有了科学知识,有了人工降雨的规定,即便遇上大旱,庄稼照样可以长得很好。“老天”也不能卡我们的脖子了。人定胜天,就是因为人们有了知识。

  由此可见,国家的繁荣、富强是离不开知识的。

知识与能力训练

知识的力量-知识改变人生作文

  英国的史兰尔斯曾经说过一句话“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没错,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了解许许多多的知识,读着读着,渐渐地,我与书就建立起了一座永恒的感情桥。

  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喜欢上看一些小故事书,看得津津有味,由于是幼儿园没什么作业,所以回家一写完作业就翻开书来看,一看就看到吃饭。可由于书的量少,知识不多,乡下比我大几岁的人常笑我。

  到了二年级,认字多了,也就开始试着读有图画的《三国演义》,时常被书中的英雄上阵是的气场所震撼,如莽撞耿直的张飞,忠心义胆的关羽,艺高人胆大的赵云……每个字,每句话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被每一位英雄的精神所折服,从此以后,我看书的痴迷度越来越深,以至到了忘我的境界,但知识量还是超不过那些大我几岁嘲笑我人。

  从三年级开始我的科学知识就特别广泛,我已经可以看物理类的书了,当时,就我一个人的书籍多达65本,我的科学知识向外无限的生长开来。那些嘲笑我的人还是继续嘲笑我,但嘲笑的语言少了不少。

  现在我不仅看科学类的书,还看一些世界名著,就比如说雨果的《悲惨世界》,我现在就在看,有人可能要问我,你在什么地方看呢?我送他四个字:无处不在!在回家时,看;在车上时,看;在睡觉前,看;在写作业时,边看边写!我的眼睛,不是因为我看电视或看电脑看坏的,而是因为看书看坏的!但是,我付出终有回报,现在,我的科学知识量已远过我那初三的姐姐,我对化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先,在乡下嘲笑我没知识的人,现在谁也不敢小瞧我了!

  所以,朋友,记住我说的话,书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书,还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我愿一直沉迷于书中,从书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

阅读能力的提升训练

  一)《对与错》

  我7岁的小侄子从外地来江城玩。有一天,我带他走过一所邮局,他抬

  头,停住脚不动了,一手拽我,一手遥指邮局上方一块巨大的地图模型:

  “姑妈,错了。”

  “什么错了?”我莫名其妙。

  “位置错了。他们把南美洲和非洲放颠倒了。”

  我不以为然:“那只是一种装饰,谁会在意这个呢?”

  小侄子却不干了,说:“那是地图,如果地图放错了,人们会走丢的。”

  我感到大人的面子受到威胁,如果这种错误被一个孩子发现的话。

  “你怎么敢肯定错了?”

  “我摆过拼图,它就是错的。”他固执地说

  我恼羞成怒:“错就错吧,关你什么事?”

  小侄子委屈地跟我走了。但他却不肯放弃这个问题,一回到家,就翻出

  本地图让我看什么是正确的,殊不知我早就忘了那错误的形状。

  7岁的孩子对我彻底失望了。不过,临上火车告别江城时,他还不忘叮

  嘱我:“姑妈,你再去看看,那肯定是错的。”

  时至今日我也没弄明白那地图的对与错。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区别。

  孩子从小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是识别对与错,可作为一个大人,在纠缠

  到对与错之中,便被认为是幼稚了。我们生活在对对错错、是是非非之

  中,早已淡漠了孩子时期的标准答案。“难得糊涂”成为许多人的座

  右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最佳行为方式。它们消解了人们对公

  理和正义的坚持。在利益面前,责任和原则都不值一提;在混淆对与错

  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口实。聪明的大人不会做指出别人错误的蠢事,

  他们宁可把它当作背后的笑料。我常因此而扬扬得意,为了这孩子永

  远无法理解的大人的秘密。

  提升练习

  1、文中说“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口实。”“口实”一

  词是什么意思

  2.在邮局前,“姑妈”在混淆对与错上也有她的“口实”,请用自己的

  话概括出两条。

  (1):

  (2):

  3.简要概括小侄子的性格特点。

  4.本文最后一段中,“难得糊涂”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危害是

  什么

  5.本文以“对与错”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请分别指出。(每小题不超过20个字)

  (1)从概括内容上说,“对与错”指的是

  (2)从揭示主旨上说,“对与错”指的是

  6.文中说“在混淆对与错上,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口实。”请你从日常生

  活中“人们各种各样的口实”里选出一条写在下面。

  (二)《最美好的时刻》

  ①一个春天的夜晚,他突然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屋子里洒满了月光,四

  周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发出的清香。

  他下了床,踮着脚轻轻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

  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他,笑了笑,拉他挨着她坐下。

  ②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临近的屋子都熄了灯,月光是那么明亮。远处,

  大约一里外的那片树林,黑压压地呈现在眼前。那只看门狗在草坪上

  向他们跑来,舒服地躺在他们脚下,伸展了一下身子,把头枕在母亲外

  套的下襟。他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都不出声。

  ③然而,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不宁静——野兔和小松鼠、负鼠

  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

  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

  ④那些红的桃花,白的梨花,很快就会飘散零落,留下的将是初结的果

  实;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野李子

  又酸又甜,都是因为太阳烤炙风雨吹打的;还有那青青的瓜藤,绽开着

  南瓜似的花朵,花朵里满是蜜糖,等待着早晨蜜蜂的来临,但过不了多

  久,你看到的将是一个个甜瓜,而不再是这些花朵了。啊,在这无边无

  际的宁静中,生命一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

  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正在活动着,它在生长,

  它在壮大。

  ⑤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沉浸在

  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不过,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

  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

  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

  么舒坦。

  提升练习

  1、文章的标题“最美好的时刻”具体指的是什么

  (1)“美好”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日时刻”指的是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第②自然段中对“那只看门狗”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第③自然段中“并不宁静”的景象,与全文的“宁静”矛盾吗?为什

  么

  参考答案

  (一)

  1、借口。

  2.(1)人们不会在意装饰内容的对错;

  (2)即使错了,也不关小孩子的事。

  3.纯真、执着。

  4.它们消解了人们对公理和正义的坚持。

  5.(1)大人和小孩对待地图对错的不同态度。(2)赞扬孩子明辨是非,批

  评大人混淆对错。

  6.示例:乱穿马路时,宣称别人也是这样

  (二)

  1、(1)宁静、温馨、和谐、幸福(2)春天的夜晚

  2.一个8岁的孩子和母亲起感受春天夜晚的宁静及生命的美好。

  3.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宁静。

  4.不矛盾;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方法,烘托了夜晚的和谐美好.

《离骚》知识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离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

  《离骚》代表一种类型,它们大都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情愫;《天问》代表一种类型,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诗篇,表现了他的学术造诣以及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代表另一种类型,它是楚国祭祀乐曲,在人物感情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屈原创造《离骚》的原因

  根据《史记》记载:“屈平疾王之不听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做《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也,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作者也看出了屈原诗歌“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这一“温柔敦厚”的“诗教”特色。孔子曾说:“诗可以怨”,也就是可以发牢骚,但要“怨诽而不乱”,“怨”,也就是“牢骚”,是可以的;但“乱”也就是抗争、叛逆是不允许的。屈原未必经习儒教,但在遵奉“诗教”方面,与儒教所倡,是一致的。

  三.屈原的美学品格

  (1)“水的生命精神”

  在人们认识屈原的时候,往往是从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出发来分析和评价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悲剧性的因素,使人们更加注重从诗人的“内美”和“耿介”的角度来认识他的人格精神。现在当我们重新面对《楚辞》时,有必要从屈原临水文化的特征,也就是有人所说的山水互依,情变以孕的东方气派的诗情与品格精神去解读,而并不是从单纯的景观美学的角度来看待屈原的作品,因为屈原作品中所经常引用的兰、芷、桂、若、蕙等草木,并不只是楚地的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诗人在这些楚地的草本身上,找到了可以寄托感情的载体的东西,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离骚》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拒绝污浊,拒绝世俗的诱惑,坚信自己的理想与道德操守,屈原洗涤并撅取了浩淼水国精神层面之下的芷兰之根,表现出“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风采。事实上,在《楚辞》的一些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恻锦丽而又恢宏放逸”的地域风格中,是有水的清流文化的渊源的。水的生命精神是我们对屈原人格崇高美审视的又一角度,我们的心灵可以因此再一次面对他人格美的博大情怀。

  (2)水的生命归宿

  有人说屈原的精神是由楚国的碧水所缔造的,水的生命精神在他身上还表现为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质,以水作为自己的生命精神归宿。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

  屈原的人生归宿由于受水文化的滋润,使中国的传统文人的明志方式有了载体。几乎所有的传统文人都具有的洁身自好的品性,但正是从屈原始,文人对于这些令人无力承受的愁苦和感伤,心存一种抗争的勇气:当活着会更加痛苦,那就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就以芷兰之香抵御世间污秽之气;当所有的吟咏和酬唱没有任何的效果,那就清清爽爽地离世而去。正是这种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成为诗人人生放达和恢弘气势的心理展示。

  (3)“弃妇式的审美心理”

  《离骚》中,屈原为自己定位了一个美好高洁的女性形象。“她”爱好“蕙纕”“揽茝”;长着秀美的“蛾眉”,令众女嫉妒;其穿着美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配饰华丽——“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虽然“她”如此美好,但“众女”“谣诼”,“灵修浩荡”加上“时俗之工巧”,“她”只能“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对此,虽然他满腹牢骚之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但,内心十分坚定要守住节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的“弃妇式的审美心理”怎么理解呢?屈原把自己比喻为弃妇的心理,其实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不能实现的无奈势必演化为怀疑和抗争,这些就造成屈原的借问于天的不解和苦闷,并演化为一种狂狷精神。源于自身的弃妇形象和心理的文学创造形态的转换,在屈原作品中就是表现出了一种忧怨的哀婉,进一步深化就是愤恨难平,感伤色彩较浓。这种色彩的进一步强化,就表现为悲怆而有愤怨。诗人在不能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和实现美好理想的时候,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就是面前属于楚地地域的悠悠江水和楚地无处不在的香草佳木——在被弃的心态中,这是他伤感情怀和失落心态的寄托。

  四.给下列红色词注音:

  (一)《卫风·氓》

  1.氓之蚩蚩 2.匪来贸丝 3.送子涉淇

  4.匪我愆期 5.子无良媒 6.将子无怒

  7.乘彼垝垣 8.载笑载言 9.尔卜尔筮

  10.体无咎言 11.以我贿迁 12.于嗟鸠兮

  13.犹可说也 14.其黄而陨 15.自我徂尔

  16.淇尔汤汤 17.渐车帷裳 18.靡室劳矣

  19.夙兴夜寐 20.靡有朝矣 21.咥其笑矣

  22.躬自悼矣 23.及尔偕老 24.隰则有泮

  (二)《离骚》

  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3.终不察夫民心

  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5.偭规矩而改错;

  6.背绳墨以追曲兮

  7.忳郁邑余侘傺兮

  8.宁溘死以流亡兮

  9.忍尤而攘诟

  10.悔相道之不察兮

  11.延伫乎吾将反

  12.步余马于兰皋兮

  13.制芰荷以为衣兮

  14.高余冠之岌岌兮,

  15.芳菲菲其弥章;

  五.背诵下列诗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

知识与能力作文

  小时候,记得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三国时,孙权送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是象太大了,他和文武群臣都束手无策。这时,曹操的小儿子曹冲说:“置象大船之上,而刻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大家照曹冲的意见办,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于是大家都夸曹冲年纪小,机智聪明。其实,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两物体放在相同的船上,若吃水度相同,则重量相同,曹冲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他也就没有称象的高明本事了,可见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

  就像摩天大楼离不开坚厚的地基一样,各种机敏的能力都离不开渊博的知识。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知识,锻造了能力。如果瓦特没有物理学知识,他也就不可能有发明蒸汽机的能力了;如果居里夫人没有高深的理化知识, 她就没有发现镭的能力了……可见,知识是一切能力的来源, 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

  但是,并不是掌握了知识就具备了能力,赵恬“纸上谈兵”,他平时谈起兵事,他的父亲赵奢都难以驳倒他;然而他与秦将白起作战时,只知道搬弄兵书,结果落得个全军溃败, 血染长平的可悲下场。这就说明他没有将知识转化为作战指挥的能力。马克思在给女儿劳拉·拉法格的—封信中,讲述了一则阿拉伯寓言:1艘小船在湍急的河流中行驶,途中,乘船的哲学家问船夫是否懂得历史和数学,船夫摇摇头。“呵,你 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哲学家刚说完这句话,风就把小船吹翻了,哲学家和船夫落入了水中。船夫问:“你会游泳叫?" 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这则寓言中的哲学家的知识是渊博的,似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没有游泳的能力,因此纵使他懂得再多的知识,还是“泥菩萨过江 —自身难保”。所以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曹操和大臣们有 称象的知识吗?有!却没有称象的能力。牛顿那个时代有没 有和他相同学历的人呢?有!却唯有他一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富兰克林的同学们有没有物理学、化学的各种知识呢? 有!却仅他一人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所以,不能只学习知识而不重视能力。在知识能力这个区间内,要使它们能够等量代换,就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

  20世纪是世界大变革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进入了空间迅速发展的时期。时间,在超强度的缩短;空间,在奇迹般地扩大。新的社会、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历史重任。知识的不断增加,新旧知识的不断更替,对我们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能力的人。所以,我们在学习屮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学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果一味地死学知识,即使再多也只是“两脚书橱”。

  至于说到分数,仅仅是检验知识、能力的一种标记,它并不能代表知识、能力的全部。很可能有的人分数高,但他不一定具有真才实学;然而知识渊博和能力强的人,必定分数高。 因此,我们学生应该追求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再也不应该把“分、分”当做“学生的命根”了。新时代的开拓型人才,难道要在分数这个小小的圏里画地为牢吗?不!时代不需要 “高分低能”的畸形儿!

  写到这里,我好有一比:知识是种子,能力是树干,分数是树叶,只有种子发芽,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只有根深,获取的营养丰富,才能叶茂。这就是知识、能力和分数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我的结论是:学习知识,形成能力,面向未来,迎接挑战!

韩愈《祭十二郎文》知识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①中年兄殁南方( )

  ②请归取其孥( )

  ③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

  ④明年,丞相薨( )

  ⑤呜呼哀哉!尚飨( )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

  ⑦及长,不省所怙( )

  ⑧窆不临其穴( )

  2.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遇汝从嫂丧来葬(sāng)

  B.故舍汝而旅食京师(shě)

  C.虽万乘之公相(shèng)

  D.吾往河阳省坟墓(shěng)

  3.解释下列红色的词:

  ①及长,不省所怙( )

  ②汝来省吾,止一岁( )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 )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

  ⑤汝之纯明宜业其家( )

  ⑥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

  ⑦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

  ⑧窆不临其穴( )4.下列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没世、死

  B.遇汝从嫂丧来葬  丧事

  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忧伤

  D.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近来

  5.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敛不凭其棺 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C.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D.毛血日益衰

  6.选出下列句中红色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

  A.惟兄嫂是依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B.将成家而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

  C.吾往河阳省坟墓

  汝来省吾,止一岁

  D.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7.对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汝之子始十岁  长者衰者而全乎

  使取汝者始行  长吾女与汝女

  A.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不同

  B.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长"字也相同

  C.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相同

  D.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长"字也不同

  ②如耿兰之报  然后惟其所愿

  如不能守以终丧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A.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不同

  B.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也不相同

  C.两个"如"字相同,两个"惟"字也相同

  D.两个"如"字不相同,两个"惟"字相同

  8.对下列句中"以"字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

  ②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日月

  ③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④未可以为信

  ⑤未始以为忧也

  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A.②和③相同  B.④和⑤相同

  C.①和⑥相同  D.②和⑥相同

  9.下列对"诚"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而神者诚难明

  ③诚知其如此

  ④所谓天者诚难测

  A.①和②相同 B.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③相同 D.②和④相同

  10.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薨"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B."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C."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少年"。

  D."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11.下列红色词活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志气日益微

  B.谨拜表以闻

  C.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D.臣具以表闻

  12.选出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汝殁以六月二日

  B.惟兄嫂是依

  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赵悰妻父为钟凌大将,悰以久随计不第,穷悴愈甚,妻族益相薄,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一日,军中高会,州郡谓之"春设"者,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其妻虽贫,不能无往。然所服故弊,众以帷隔绝之。设方酣,廉使忽驰吏呼将,将且惧,既至,廉使临轩手持一书笑曰:"赵悰得非君之婿乎?"曰:"然。"乃告之:" 适极至,已及第矣。"即授所持书,乃榜也。将遽以榜奔归呼曰:"赵郎已及第矣!"妻之族,即撤去帷帐,相与同席,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1.以下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妻族益相薄 轻视、看不起

  B.然所服故弊 困乏

  C.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急速

  D.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赠送

  2.以下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A.悰以久随计不第

  B.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

  C.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D.竟以簪服而庆遗焉

  3.对下列红色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虽妻父母不能不然也  廉使忽驰吏呼将

  然所服故弊  将遽以榜奔归呼曰

  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将"字也相同

  B.两个"然"字不相同,两个"将"字也不相同

  C.两个"然"字相同,两个"将"字不相同

  D.两个"然"字不相同,两个"将"字相同

  ②乃告之  虽父母不能不然也

  乃榜也  其妻虽贫,不能无往

  A.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虽"字不相同

  B.两个"乃"字不相同,两个"虽"字相同

  C.两个"乃"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D.两个"乃"字不相同,两个"虽"字不相同

  4.对下列"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大将家相率列棚以观之

  B.众以帷隔绝之

  C.乃告之

  D.妻之族,即撤去帷帐

  E.州郡谓之"春设"者

  F.赵悰得非君之婿

  ①"之"的用法和解释相同的两项是:

  ②"之"指代赵悰夫妇的是:

  5.为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题目:

  A.赵悰及第 B.及第之后

  C.及第前后 D.及第之时

  附参考答案

  一.

  1.① ②nú ③sì ④hōng ⑤xiǎng⑥yǔn ⑦hù ⑧biǎn;

  2.D;

  3.①依靠;②停、住下;③真实、确实;④继承人;⑤继承;⑥慰问;⑦墓地;⑧下棺入穴;

  4.B; 5.D;

  6.C; 7.①A ②D;

  8.B; 9.D;

  10.C; 11.A

  12.B;

  二.

  1.B 2.A

  3.①D ②D  4.①DF ②B

  5.C

浅谈知识与能力

  以现今社会发展的脚步来说:“有知识就一定有能力”?不,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有知识并不是一定有能力的。然而,没有知识而有能力的人也不多见。

  为什么说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有能力的呢?就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还记得《三国演义》一书中的精彩内容吧!书中提到有个叫马谡的人,此人便是那位使街亭失守的千古罪人。当时马谡对诸葛亮进言说让自己守街亭一定不会失守,而诸葛亮也认为马谡有知识,一定能守住街亭的。后来的结局大家也都看到了,街亭失守。当然,主要原因在于马谡,因为他只是个书呆子,只会纸上谈兵而毫无作战能力。错用马谡也成为诸葛亮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知识并不代表有能力,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的。

  没有知识,而有能力的人也不多见。《三国演义》中的战国英雄――张飞,就是其中一个。张飞虽是个文盲,但他苦练兵法,努力学习的精神是不输于任何人的。虽然他没有关羽那样文武双全,但是他凭借着自身的能力,也在当时占有一席之地,是不容忽视的。像张飞这样的人才,至今也没多少个,也是不值得庆幸的。

  我们生长在21世纪的今天,应当提倡知能并重,才能使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能力。我们必须要学会知能并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

知识·能力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我们既要重视知识学习,更要重视能力培养。

  知识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应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些知识又有何用

  有一个实例可以很生动地说明这个道理:

  有三个新分配到炮团的大学生,准备在一次军事演习中大显身手,可结果却是“十打九不中”。部队首长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在学校,你们做起高等数学来也许得心应手,但面对实践,你们却缺乏实战能力。如果你们的知识不能化为能力,在战场上那是会死人的!”

  首长一语道破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如果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无论有多么高深的知识都是徒劳的,有时甚至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下断语:既然能力比知识重要,那我们何不抛弃知识,只培养能力呢

  这种只重能力轻视知识的看法也是不对的。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学习了大量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知识既包括书本内的,也包括书本外的。正如我国著名教学家华罗庚所说:“基础越牢固,对今后的学习越有利,越容易登高峰,攻尖端。”

  但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重能力、轻知识,而恰恰相反,是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不是吗?课堂上的死记硬背不是依然存在吗?高分低能的学生不是仍在成批“制造”吗?所以我们要在重视学习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对能力的培养。

  何进一步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呢?我想有三点可以借鉴:

  1.转化观念。“一切思想都支配和指导着行为。”每个人,特别是能力欠缺的人,都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下决心从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转变到既重知识更重能力的观点上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勇于实践。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困难,要处理这些问题,解决困难,就要积极开动脑筋,把平时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地运用到实践中。这样坚持下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如果总是回避问题,轻视实践,那么能力永远也培养不出来。

  3.敢于创造。我们提高能力就是求发展,有创造才能有发展。人们工作学习若只是停留在“蹈袭

  前人一步一言”的基础上,而没有创造,对能力的培养必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敢于创造,积极创造,才能突破前人,更进一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既要重视学习知识,但更要重视培养能力。这正是:“知识诚宝贵,能力价更高。二者结合紧,人才刮目瞧。”

沁园春长沙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3.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4.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5.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6.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平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近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激扬典押飞驾

  B.廖廓荆棘漂泊炫耀

  C.火钵凄苦淩侮忸怩

  D.苍茫挥斥石壁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知识与能力

  有一个关于哲学家与船夫的阿拉伯寓言。当哲学家知道船夫既不懂得历史,又没有研究过数学的时候,哲学家认为船夫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而当风把小船掀翻,不会游泳的哲学家落入水中后,船夫告诉他,他将失去整个生命。从这则故事中,我体会到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知识和能力同等重要,它们之间密不可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丰富的知识,牛顿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居里夫人才找到了镭,茅以升才设计出了钱塘江大桥……

  但有了知识并不一定就具备了能力。诚然,故事中的哲学家是知识非常渊博的,但就因为他没有游泳这个简单的能力,才在落水后无法自救而一命呜呼!所以,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懂得怎样应用知识,也就是掌握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才能在实践中胜人一筹。

  三国时的赵括遍读兵书,各种用兵之道烂熟于胸。谈起兵事,连他父亲赵奢都很难驳倒他。可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奇才”,在与秦将白起的战斗中,全军溃败,血染长平。可见,知识不等于能力。与爱迪生同一年龄的接受过教育的人有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只有没念过几天书的爱迪生成了世界上拥有发明最多的人。难道说别人都没有知识吗?不,是他们没有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自己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能力,应用知识才会得心应手。

  一位预言家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而是没有能力的人。现在,在许多学校中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前不久,我还曾听说,一位女大学生以极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但还没几天的功夫,就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坐车返乡了。在我身上也体现了这方面的问题。从启蒙至今、家长、老师近十年的教育,让我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并初步具备了分析事物的基本能力,和同学们一起谈古论今也是滔滔不绝。但即使这样,妈妈不在的时候,一顿简单的午餐也让我手忙脚乱。由此可见,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21世纪是一个各方面都发展迅猛的多元化时代,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量不断增大,这就需要作为下个世纪主人的我们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锻炼自己,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