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化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国现代礼仪文化

  一、古代礼仪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项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

  二、尊老敬贤

  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仪尚适宜

  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四、礼遇

  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始终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四、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五、仪表要求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六、品牌文化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左传》中讲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据。《礼记·曲礼上》也讲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深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

  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道德水准等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主要标志。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对对方发自内心的尊重、感恩和仁爱的外在表现。

  作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最大的流派——儒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讲礼仪,也讲奋斗。在我国的历史上,最早实行礼治的是周文王,他用道德收揽人心,励精图治,威信很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经历了八百多年。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体现了礼仪和奋斗的精神。

  今天,我们很荣幸能用“礼仪之邦”命名企业,并首创尊重收礼人的愿意和选择、以收礼人满意为结果导向的“收礼自选到满意”送礼模式,也就是想企业能通过礼仪的主要物质载体——礼品,去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礼仪文化,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不断进取,用心去传递、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成为兴盛祖国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贡献者。

  七、送礼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礼尚往来,不是礼“上”往来。礼尚往来,正确理解应该是,礼,尚往来。意识是,所谓礼,崇尚的是往来之道,有来无往,非,礼也。

  这句话,被扭曲成为“礼物”上的往来,见人送礼。这样的低级肤浅含义。

  例如: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商务往来都离不开“礼”字。古代的礼品包含礼仪、礼物、礼节,代表爱戴、敬仰,多是用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而进入21世纪,礼品的内涵又更加丰富了许多。新时代的礼品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工艺性和实用性,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

  由此可见,在现代生活中,送礼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务往来、朋友结婚、生日、逢年过节等等人们都会想到送礼,可同时送礼又常常会让人非常的纠结,逛了半天的商场却仍苦恼于不知道该送什么样的礼品,好不容易挑出一件礼品送出去,却不知道收礼人是否满意,传统的送礼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送礼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礼品自选模式便应运而生,礼仪之邦推出的送礼方案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它解决了送礼和收礼一系列的问题。

  八礼仪之邦

  礼义之邦,与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当国君的要符合当国君的要求与规范,当臣子的要符合当臣子的要求与规范;当国君的要懂得事事时时按当国君的道理去做人行事,当臣子的要事事时时按当臣子的道理去做人行事。治民先治心、齐民先齐心,“礼义”实则是立国安邦的基础。把“礼义之邦”译作“state of cere”,意即典礼之国,是不对的!

  礼仪之邦,没有出处,更像是礼义之邦的笔误。礼仪,更多地应该是讲致敬、行礼的仪式:从招手、握手、鞠躬、请安等,到升旗、奏乐、鸣枪、红地毯等。

中国礼仪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作文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看书,听别人讲故事,走亲访友,我耳闻目睹了许多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经过今年学习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本资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认为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这说明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摒弃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得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

  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以为荣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是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作为小学生,我们现在是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十年后或二十年后我

  们就成为了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祖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交往中,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传统礼仪文化,了解祖国传统礼仪文化,学习祖国传统礼仪文化。做一个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使者。为弘扬祖国精神而努力奋斗。让祖国文化永远传播。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礼仪网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12/3/20077:17:23AM中国礼仪网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8230;8230;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责任编辑:

中华礼仪文化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应被有批判的继承,而非一票否决。

  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礼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左传中有言道:“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足可见礼仪在文明社会和民生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濯和沉淀的,那些优秀的文化价值礼仪不应被摒弃,而应被完善、继承和发扬。

  驻德全权大使吴红波曾被德国记者问道“德国人能从中国学到什么?”,吴红波答道:“谦虚。譬如:中国人完成一个项目,他不会突出自己的作用,他首先讲得是他的团队,他的导师,较少提到自己”,自卑尊人便是中国礼制精神原则所在。所谓“自卑”不是要故装卑微自己,而是放低姿态,谦恭待人。若要好,大敬小。这种诚敬谦让,合众修身的礼仪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值得提倡。

  传统礼仪还传播了许多优秀的基本价值观,如敬、恕、诚、信、仁、爱。在现代功利主义教学模式下,我们早已忘了传什么“道”,中国应该传什么“道”。而礼仪文化却给我们提供一个精神平台来领会这些优秀的精神内核。着名文学史者刘梦溪指出:“敬、恕、诚信、仁、爱等,应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传统礼仪也有其闭塞成旧的一面。如古时女子以纤小玉足为美,从小裹脚造成女子足部骨骼被硬性弯折,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儿女应听父母媒约,指腹为婚是谨守孝道的错误观念也使许多有情人分隔天涯。传统礼仪的封建思想一定程度框限了思想的自由,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中华礼仪文化虽有落后、陈旧弊端,但究其本质是对现代社会极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精神遗产,永不过时。择善而之,其不善而改之,让其成为国人深层价值的“根”。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古代的“礼”文化

  在封建时代,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

  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古代的“礼”文化“(二)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礼”的含义,按枟辞海枠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如敬礼、礼貌。

  (2)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3)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

  (4)指礼物。如送礼、礼品、礼单。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

  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儒家对礼的阐述与观点,礼文化(三)

  儒家认为理想的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

  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所以荀子说:“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礼记》中对礼的诠释,古代“礼”文化(四)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

  《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

  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传统礼仪礼节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说到礼仪,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同时礼仪也是中华民族重要传统美德之一。说到礼节,礼节是个人对人或神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和语言形式。比如,握手,鞠躬,磕头等,是动作形式,问候,道谢,祝颂等,是语言形式。

  其中传统节日也有相应的礼仪礼节,比如中秋节,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般在中秋节这一天,大家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传统节日因此流传了下来。中秋节的一些礼仪也因此流传了下来,中秋节送月饼给父母,给朋友,给孩子,之后在中秋节的那一天,大家围着圆圆的月亮,围坐在一起聊天玩耍,这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除了赏月,人们还会在中秋节猜谜、玩花灯、烧塔、观潮等。有的地方还会举办关于中秋节的大型活动,大家会在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玩耍,度过一个美好的中秋节。同时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不同,过中秋节的方式习俗也不同。

  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节日是十分宝贵的财富,而那些传统礼仪和李杰也是先说留下来到具有重大意义的。在《吕氏春秋》里有这么一句话,叫“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说的是想要知道平直,就一定要有水准墨绳;想要知道方圆,就一定要有圆规和矩尺。而一个人礼仪的“准绳”就是用道德做刻度来评价的。

  传统节日礼仪礼节是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要认真的对待它,我们要将其正确的发扬光大。

中国礼仪之邦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也必定为生长于这样一个礼仪之邦而倍感骄傲。

  古时候,皇帝乃九五之尊,天之骄子。臣民见了,都要行三叩九拜的礼仪。动则下跪、叩头、作揖。这样的礼节虽然显示了对皇帝的尊重,但也把人区分为高低贵贱。真的值得提倡吗

  说起古代的礼仪,恐怕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最具有代表性。小小的孔融在面对香甜可口的梨时,不为之所动,主动把大梨让给兄长,自己拿了最小的梨。这无疑是古人注重礼节最好的表现。现在的父母也常常拿这则故事教育孩子。然而并非所有古代的礼仪都是好的。

  近来《甄嬛传》热播,剧中甄嬛一朝之间被封为小主,连父母都要对自己的女儿行大礼。甄嬛断断不肯接受。明显古人虽然注重礼仪,但也对如此的繁文缛节不敢苟同。父母与孩子本就是长辈与小辈关系。怎可因女儿成了妃子就变成了臣民的关系。这样的礼仪着实增大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提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渐渐成了平等的关系。现在的礼仪之邦-中国早已废除了君主制。俗话说得好“人人生而平等”。再也不用动不动就下跪,叩头。没了那些繁文缛节,礼仪之邦又是怎样的呢

  我看到了在上课之前,同学们都会起立喊“老师好”,并鞠上一躬。这表达了我们对教授知识的辛勤老师的尊重;我看到了在表演或演讲结束以后,台下会自发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表达了观众对表演者的尊重;我看到了在公共场合人们有秩序地排着队,不争先恐后,这显示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伏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是点点滴滴的,是时时刻刻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人们生活在这里,可以没有心灵的隔阂,可以没有交往的障碍,大家互相尊重着彼此。其实,尊重别人很简单,比如轻鞠一躬,热烈鼓掌,按照秩序等等。并不一定要三叩九拜,规规矩矩地实行那些繁文缛节。

  礼仪之邦—中国还在继续发展着。炎黄子孙仍然在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去除了繁琐的礼仪,人们依然懂得尊重。

关于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

  俄罗斯族:相识的人每天第一次见面要问好;向陌生人问事,要先问好再问事,问过事以后要表示感谢;见到吃饭的人,要说“祝您胃口好”;见人出远门,要说“一路平安”;妇女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要带头贴,以示尊重;客人来访必热情接待,有用面包和食盐迎接客人的传统。

  鄂温克族:青年人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路与长辈须下马请安;对老弱孤寡者尤为关心,照顾。对客人或不相识的过路人,都以礼相待。在牧区,对客人敬奶茶和手扒肉是普通的礼节。在猎区,猎民则以奶茶和鹿的胸脯肉为上品招待客人。团结互助,路不拾遗,是鄂温克人的传统美德。

  德昂族:把尊重、爱护与赡养老人视为美德,每当年节,年轻人都要把家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示敬意。过泼水节时,幼辈还要给长辈举行洗手洗脚礼;吃饭时,请老人坐上座,给老人送东西须双手捧给,见面时要互相问好,并敬奉烟茶;客人来访,比热情接待;谁家有困难,亲友邻居都要前往帮助。

  保安族:保安族的礼仪同周围的回、东乡、撒拉族很相近,见面都要互致“色俩目”,年轻人见到长辈还要鞠躬。保安族注重邻里友善,视和睦团结为民族生存的根本,祖祖辈辈同周围的汉、回、撒拉等民族相亲相爱,和睦友好。

  裕固族:热情好客,当家里来客时,先用奶茶招待,即在碗里放上炒面,酥油奶渣、奶酪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喝完茶,便以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对贵客,主人还要给客人抬羊背子作为带走的礼物。

  塔塔尔族:亲友相见要握手问候,妇女见面多握双手;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由长者先谈,吃饭时,也要先把饭送给长者;对远道投宿的客人,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款待;如亲友邻居有困难,大家都会予以援助,直到困难解决。

中国传统文化礼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那你并不失败,因为明天还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那你也不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钱袋;如果你失去了礼仪,你才是彻彻底底地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钱袋;如果你失去了礼仪,你才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说到礼仪,有一件事情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位老人家家,她那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那是一天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大姨家的后院里玩耍,突然,一只美丽的黄蝴蝶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跟着它走到了大姨家的门口。这时,我看见一位老人家家正在路边扫着垃圾,一位阿姨撞了一下老人家家,却连声 对不起 都没有说,还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反到是那位老人家家说了声“对不起,是我不小心,请你原谅”。那位阿姨这才满意地哼着歌离去。我忍住心中的怒火问老人家家:明明是她先撞了您,为什么您说对不起呢

  老人家平静而又温和地说: “ 谁说 对不起 还不是一样的吗? ” 我小声嘟哝着:当然不一样啦,明明是她撞的您,应该是她说 对不起 才对,老人家家看出了我的心思说: “ 不要紧的,大不了她跟我说 对不起 也 不迟呀!”

  我从心里对自己说:这位老人家家真是位讲礼仪的好人啊,我们要向她学习。

优秀作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爱丽丝梦游辣镜

爱丽丝梦游辣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