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高考古文翻译注意的“三步”

  古文翻译是高考中必考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对考生古文能力的全面考查,因此有较高的难度。可以这样说,古文翻译做不好,说明考生的古文能力相对较差。在高考中古文翻译的要求是三个字“信”“达”“雅”,也就是,忠实于原文,语言要流畅,而且要富于文采。一般来说考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有关古文翻译这个方面的复习方法有很多,有“增、减、删、移、调、补”等“口诀法”,有“分类対译法”等,虽然是言之凿凿,但学生还是“难求深解”,达不到高考的要求。

  其实我们认为我们做的这些方法,都只是重视从词句和句法等方面入手,从古文的外形去把握,而我们学生接触的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我们只有在翻译时,把古文和现代汉语的句子联系起来,才可以事半功倍,或者说我们要做的是把古文演绎还原成我们现代的汉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三个步骤,也就是“补满、明句、対译”。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高考句子来谈谈,希望能给考生一点启示。

  第一步是“补满”。所谓“补满”就是把古文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我们知道古文崇尚简洁,言简意赅,且古文中省略是常态,这就是我们在学古文中很不适应的一个方面;我们要翻译就首先把它“补满”,补充完整这些省略的内容,让这个“漏洞百出”的古文句子和我们现代汉语一样的语法、句式,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来操作了。一般来说古文中省略的有主语、介词、姓氏、宾语等,有时也省略谓语。括号内的内容为补充的内容。

  XX年海南卷

  (城)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朱)昭以智补(城墙)御(敌兵),(策)皆合法,然(势)不可复支。

  XX年广东卷

  (章献太后)语(李)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今子)殆过矣。

  上面的句子我们“补满”之后再看,就和我们现代的句子一模一样了,后面我们要做的只是后面要讲的“対译”就好了。

  第二步是“明句”。我们把省略的内容“补满”还不够,因为古文中很多的句子和我们现代汉语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是要明晓这些句式。

  古文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固定的句式,这些句式是凝固,如“不亦。。。。。乎?无乃。。。。。。乎?何。。。。。为?。。。。。。之谓也”等,我们对这些句式的翻译也是固定的,上面的几个句式依次译为:“不也是。。。。。。的吧?恐怕不。。。。。。。吧?为什么。。。。。。呢?说的是。。。。。。。啊。”

  第二种是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这包括“被动句、省略句、倒置句、判断句”,这些句式是我们需要重点注意的,不能很好翻译这些句式,就不可能做到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相合,也就谈不上流畅,也会不合理。在翻译时要分门别类,如“倒置句”有“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又分成好几种有介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等)、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我们在翻译时,就先要把它调整还原到和我们现代汉语需要的位置上;“判断句”我们就只需要翻译成“。。。。。。。是。。。。。。”的形式就可以,至于“被动句”和我们现在翻译是一样的,只是我们要能分辨出来;“省略句”上面已经说到了就不谈了。

  如XX年江苏卷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这里有状语后置句,“于明之亡也”应调到“无补”的前头。

  XX年天津卷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这里“非臣之所能也”是个判断句,应译为“这不是我们能做到的事”;“其。。。。。。乎”为固定结构,译为“大概。。。。。。吧”

  第三步是“対译”。把一个句子补满了句子就完整了,然后再明确了文言句式的特征,就是在整体上让古文翻译和现代汉语保持一致了,我们剩下的就是一一对应的翻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対译”。“対译”的关键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去“兑换”古词。这里的“対译”应该是“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是具体到每一个词古今含义和一些具体的用法不同而采用的办法。

  我们在“直译”时要注意分清实词和虚词,实词是古文翻译的关键,它在翻译时涉及的内容很多,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一词多义、本义”等,虚词相对来说只需考虑它的用法和前后的关系就可以了;至于“意译”就是我们在翻译时没有办法翻译或者没有合适的词去替换,或者是直译很别扭,使用了修辞手法等等情况才用,当然那些情况要“意译”我们在这里不能很详细地一一说明。“対译”的要求是“一一对应,字字落实”。在“対译”时可以有几种办法,一是“组词法”,就是以一个词为词根组合其他的词素来解释,如“恐”,可以为“恐怕”;二是“替换法”,就是用一个同义或近义词来换,如“恐”可以为“担心”;三是变形法,如“恐”可以为“使。。。。害怕,认为。。。。害怕”等

  XX年辽宁卷

  原文: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

  译文:已经到,高祖赞赏他清廉高洁,非常以礼相待认为奇特,每次朝见,还请求繁忙

  原为:职自效。

  译文:工作自己证明。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対译的形式。

  上面所说的“三步”,我们是力求把古今结合起来考虑,这样做起高考翻译也许会更有效些。

  下面举一些高考的文言翻译的练习

  ⑴人之所有,唯恐其不吾予也。

  ⑵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⑶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文言文翻译方法

课外文言文翻译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外文言文是初中各类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应该注意积累字词,这样才能更好的翻译句子,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翻译的更加熟练,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二、复习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的意思。

  1.通假异读

  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如果有别,一般要按照所表示的本字来读。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字,要读为pān(攀)。

  2.一词多义

  无论古代、现代,一词多义均是正常的、普遍的。例如:“于”的意思有

  (1)到。例如: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在。于舅家见之(《伤仲永》)

  (3)比。贤于才人远矣(《伤仲永》)

  (4)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3.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的情况外,还表现在词义不断演变。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例如:“或”字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4.通假字

  本有其字,古人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被替代的那个(未出现)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5.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在具体的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例如:

  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二、方法归纳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进行翻译。古属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帝号、年号、书名等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保留,不用翻译。

  删

  即通过删去无法翻译的文言词语来翻译古文。如无法译出的文言虚词。

  增

  即通过增加词语来翻译文言文语句。(1)便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句子

  换

  即将文言语句中的字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如把”岁”换成“年”,“布衣”换成“平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

  即调整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即变通,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考点/易错点

  文言文中重点的句子一定会考翻译。

  常见的字词一定会考释义。

  另外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一定会考的。

  四、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翻译:赵人乞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扰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答案】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

课内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必修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编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必修一《鸿门宴》)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必修一《鸿门宴》)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必修一《鸿门宴》)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必修二《兰亭集序》)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又何羡乎!(必修二《赤壁赋》)

  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1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必修三《劝学》)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必修三《劝学》)

  19.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必修三《过秦论》)

  2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必修三《过秦论》)

  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必修三《过秦论》)

  2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王秦族矣。(必修三《过秦论》)

  2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必修三《过秦论》)

  2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必修三《师说》)

  2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必修三《师说》)

  2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必修三《师说》)

  2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必修三《师说》)

  2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必修三《师说》)

  29.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3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3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翻译

  一、方法导引

  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2、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小结:,皆保留不动。

  二、方法探究

  (二)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4、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5、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小结:,翻译时可删除不译。

  (三)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6、唯兄嫂是依。(《祭十二朗文》)

  小结:,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四)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4、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小结:,需要增补。

  (五)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鸿门宴》)

  5、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结:,翻译时要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词语。

  (六)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3、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

  4、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5、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小结:,需要意译,使句意完整、贯通、准确。

  三、翻译训练

  1、任末好学勤记(王嘉《拾遗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贾人渡河

  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

  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翻译正确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那么考场上文言文部分必考点——中考文言文翻译题,该怎么征服它呢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原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敬重。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步骤:

  第一步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文中的地名:成都、陕(即:陕西)。这些词语都按原文或原义写出。

  第二步?其余各词语的意思,依次如下:

  “初”,即“当初”,“在”原义不变;

  “闻”,“听说”;“入相”,即进入相府,译为:“当了宰相”;

  “谓”,“对……说”;

  “其”,“他的”;

  “僚属”,“同僚们”;

  “奇材”,同今义“奇材”;

  “惜”,“可惜”;

  “尔”,叹词:“及”,到,等到;

  “出陕”,出京外任陕西地方官;

  “适”,恰,正赶上;

  “罢还”,罢官还乡;

  “供帐”,供设帷帐;

  “为”,做;

  “去”,离去;

  “送之郊”,送他到市郊;

  “何以”,以何,用什么;

  “教”,教导;

  “徐”,慢慢地;

  “莫谕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

  “归”,回到府中;

  “至”,到;

  “谓”,说。

  第三步?就是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并加以通顺。译文如下:

  当初,张咏在成都(作官),听说寇准被拜为宰相,(就)对他的同僚们说:“寇准是个奇材,(只)可惜学术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准出任陕西地方官,张咏(也)正好被罢官从成都还乡,寇准非常敬重地供设帷帐,并准备了盛大的接待仪式。张将要离去,寇准送他到市郊,问道:“(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寇准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您)不可不读啊。”寇准并不明白他的用意,回来以后,拿出那《霍光传》读它,到“不学无术”一句,笑着说:“这是张公教导我啊。”

  注意:

  在这一段译文中,对原文的词语含义适当地现代语义选择,句内、句间作了串连,有些省略成分作了补足。从而使语义畅达,更符合作者的原义。这就是省略句的问题。

  对于判断句,要加“是”,如“寇公奇材”,可译为“寇准是个奇材”。

  对于倒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何以教准”句中“何以”就是“以何”,可译为“用什么”。

  关于被动句,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被”。如“闻准入相”,这是意义上的被动,可译为“寇准被任命为宰相”。

  俗话说学以致用方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掌握了知识点之后别忘了好好练习哦~这些试题你也许也会需要.

  文言文的复习不同于别的提醒,大家要把基础知识打扎实了才能更好的开展之后的复习,这几种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答题技巧希望也能帮的到大家,希望能在考生的备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补”、“增”、“删”、“调”。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例如: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例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例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例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以上介绍了翻译文言文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其实也就是古汉语词法、句法知识的综合运用。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5年第07期

  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将文言语句翻译由客观性试题改为主观性试题,分值为5分。文言文翻译是对考文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高考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要求是“直译”,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如去年全国试卷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有一句为:“其李将军之谓也。”很多考生没有译出表示推测、估計语气的“其”字,句式与原文不符。

  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为便于同学们记忆,我编了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如果再简洁一些,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对很多考生来说,译旬之难,主要在于对文言词义和句式的理解。其中理解文言词语是文言语句翻译的关键。

  如译句:“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这句话的难点是这样一个词:“说”,应译为“话”或“教诲”;“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应解为“志趣”、“情趣”、“志向”等;“规”在句中的意思是“规划”、“考虑”、“打算”等。这句话应译为:

高考文言文翻译经典十二法则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

  例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如:

  例2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如:

  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如:

  例4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如:

  例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如:

  例6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7、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如:

  例7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例8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

  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如:

  例9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9、变通法。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如:

  例10秋毫不敢有所近。

  例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意即可。如:

  例11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意——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11、凝缩法。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如:

  例12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缩法。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简,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如:

  例13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再如《过秦论》开头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翻译的操作程序和做法可用口诀归纳如下:

  文言翻译,遵其顺序。诵读全文,浏览大体。

  句不离段,词不脱句。难解句子,斟酌损益。

  详审语境,探究语气。省略词语,适当补齐。

  遇有倒装,调整语序。官名人名,不必翻译。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随文解意。

  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特征断句。

  对照原文,力求直译。委婉修辞,酌情意译。

  字词句篇,贯通一气。翻译完毕,复查仔细。

20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秘笈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中学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技巧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一~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丽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列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膈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三、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7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奇迹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审义。

  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诃。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一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

  (或“猜测”r惧怕”“埋伏”。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3.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甸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顺口,表意也.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做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删去不译。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停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著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横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学前教育研究

英语句子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