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电影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苏菲的世界阅读笔记

  用半个学期读完了《苏菲的世界》,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是借苏菲与艾伯特教授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艾伯特的书信来介绍哲学史的。黑格尔说过,哲学是哲学史。所以,在书写哲学史的过程中,哲学理论也得到充分的阐述,同时以苏菲的生活作为引例,哲学变得不会晦涩难懂。这是苏菲的世界畅销至今的原因。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

  :是否有人天生就很害羞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明辨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

  .

  所以说,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领悟到自己有很多事情并不知道,并因此苦恼的人。就这一方面而言,他们还是比那些自称博学但实际上非常无知的人更聪明。我曾经说过,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段话使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原因是,现在的网络世界如此发达,人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机会了解到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然而,这却成为某些自以为是的人口中高谈阔论的‚资本‛,他们自恃在网络涉猎过某一方面的知识,便骄傲地侃侃而谈,不听别人的解释,无论是在现实,网络,都展现的自己学富五车。

  实际上呢,真正掌握知识的人,往往都有一颗谦卑的心,前有苏格拉底慨叹自己一无所知,后有爱因斯坦乔布斯对待知识的态度是保持饥渴。他们都明白对真理的探求是无止境的,所以要保持一颗谦虚求学的心,才能不让自己对世界的探索闭塞僵硬。我还联想到现在的马哲课,同学中有很多对这门课程很不上心,漫不经心,以为自己的理解已经到达可以不用了解哲学理论的境界了,殊不知,世界很大,阅历尚浅的我们假如不多积累一点理论知识,毕业后也许会摔跤。

  分享另一段文字,

  ‚可是笛卡尔却设法从这个零点开始出发。 他怀疑每一件事, 而这正是他唯一能够确定的事情。 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件 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 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 己的话来说,就是:Cogito , ergosu。 ‛

  ‚什么意思 ? ‛

  ‚我思故我在。 ‛

  ‚我一点都不奇怪他会悟出这点。‛

  ‚不错。但请你注意他突然间视自己为会思考的存在者的那种直观的确定性。也许你还记得柏拉图说过:我们以理性所领会的知识要比我们以感官所领会的更加真实。对笛卡尔来说正是如此。他不仅察觉到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我’,也发现这个会思考的‘我’要比我们的感官所观察到的物质世界更加真实。同时,

  他的哲学探索并未到此为止。他仍旧继续追寻答案。‛

  .

  当我们的理智很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 (例如外在真实世界的 数学特性 ) 时,那么这件事物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因 为一个完美的上帝是不会欺骗我们的。 笛卡尔宣称 ‘上帝可以保 证’我们用理智所认知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会与现实世界相符。 ‛ 这一段文字,使我对 Cogito , ergosu(我思故我在)这句 话的理解更进一步,了解到他思考的过程,对自己思考问题,解 决问题也有帮助。

  篇幅受限,恕不能一一列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一个小感想结束阅读笔记。当苏菲学习哲学后,成绩有了提高,但是在学之前,无论妈妈老师,对待苏格拉底,等有关哲学的人物的态度,都是无所谓的。个人觉得,学哲学,有利于对加深对世界的理解,生活中难免有一些困惑,假如能学点哲学,阅读一些理论我想烦恼可能会少一点吧。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2班

苏菲的世界电影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是否曾经想过,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儿

  我只知道,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思考过。可能不只是我,几乎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因为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就如作者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学家,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

  这本《苏菲的世界》,带着主人公苏菲爬回兔毛尖端的同时,引领读者进入了哲学殿堂。让我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哲学是什么?我想,可能,哲学就是认识自己,不一样的自己。

  合上这本书,回忆起带给我感触最深的“我思故我在”。或许,我们活着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写的一本小说罢了,连我们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证明。笛卡尔说过:“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那么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么人生就意味着虚无缥缈。”他认为,我们应该要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怀疑”这件事本身。这种观点,让我觉得与“庄周梦蝶”相类似。到底是周公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周公?在处于“毛皮深处”的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可是,这样的一个思考,却让我犯迷糊,让我感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类似的种。种,这不禁让我用最初的目光重新打量起这个世界。马为什么叫“马”?鸟儿为什么会拥有翅膀?难道只有人才会有思想吗?……

  《苏菲的世界》——梦的世界,智慧的世界,亦是哲学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未知、探索的世界让读者恍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在兔毛深处躺了那么多年……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作文

  让人惊讶,这是一本哲学故事书。读过之后,不仅能让我们收获知识,还可以让我们懂得好奇心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乐的学习。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叫苏菲的女孩,在年幼时面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并提出了认识世界的问题,得到了解答的故事。

  在此前,写过的《北大逻辑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菲的世界》的内容基本忘记,但它修正过我一些世界观,让世界在我眼中似乎有些不一样了,这是这本书提供的最大价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对比隔壁家的小孩,我们还会对比美国小孩。传闻,美国有一个小孩上学以后,知道了一个0代表太阳,而他母亲愤怒的将学校告上法庭,并索赔巨款,因为他的孩子失去了想象力,再看到0时,不会说鸡蛋了。

  这个故事应当是虚构的。

  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多么的固化,人的想象力又有多重要,当一个人拥有想象力,就像拥有翅膀,可以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世界,这种感觉是多么奇妙。

  而一堂逻辑课,或者一个哲学课,通过故事来讲给人听,又是多么悦耳,从而感受到世界不同的美好。

  《苏菲的世界》拥有这一切,尽管书名看起来像卫生巾的广告。当我们读完这本书,会觉得原来知识是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学习的,而且哲学也是一门有意思的课,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已经忘记因为何种原因知道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第一遍草草阅读之后,仅仅为其巧妙的故事情节和构思感到惊叹。于是,开始了对它的第二遍阅读。总的说来,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它将人类智慧发展的历史穿插在小说的情节中,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原本乏味的哲学讲的简洁而生动。它打破了哲学给人以脱离生活的印象,将哲学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促使人们跳出日常的琐事改变思维方式用一颗好奇心而非经验来对生活的本质进行思考。

  在苏菲的世界中,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和探讨,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上校为了给女儿庆祝生日而写的一本小说中的人物,他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继而通过运用哲学的方法逃出了上校的摆布。小说中很多情节都安排的很巧妙,引人深思。例如,在小说接近尾声时,艾伯特送给了苏菲一本书名字就叫苏菲的世界,而在现实生活中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少校寄给他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在真正的世界里,苏菲的世界则是由它的作者乔斯坦贾德为全世界青少年写的一本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小说,而席德和少校也仅仅是书中的人物罢了。写到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俄罗斯女孩这个玩具,一个世界包含着另一个世界。我们所处世界的外面是否还有一个世界呢?是否我们也像席德和少校一样是另一本书中的人物而不自知

  这样的安排多少会有些让人产生不知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的感慨,或许我们就像处在少校安排的故事下的那个苏菲的世界中的人物一样,尚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否真正存在,是否真正自由。这也是有可能的事,作为一个具有哲学思维的人,就不能轻易下论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唯一不会发生改变的只有理性(就像2+3=5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若把世界比作一只兔子,刚出生时,我们处于兔毛的末梢,越长大便越像里端爬,越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缺乏好奇心,那么人们通常在兔毛最接近皮肤的那一端,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而对其所处的世界全然无感。哲学便是帮助你往上爬的力,它使你抱有怀疑的态度及批判性地思维活着,它使你思考世界是什么?你是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哲学最重要的不是解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科学也是哲学发展的产物。在苏菲的世界中所介绍的各种历史观中我更相信的是直线式的历史观,历史是在不断地前进而非循环上演,在不同时期所谓正确的事情在其他的时期并不一定就同样正确,在考虑问题时,通常需要将大背景包涵进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最终越来越接近兔毛的顶端,认清真正的世界。

  在苏菲的世界中,讲祁克果的“人生三个阶段”的理论那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个阶段包括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正表明这个人处在“存在的状态中”,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道德阶段的特色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的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活在道德阶段开始在意事物的是非对错,而活在美感阶段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一个人至始至终活在道德阶段会变得过于严肃,如果一个人一直彻底的过这种生活,最后也会厌倦。有的人因此而重新回到美感阶段而有的人进而跃升到宗教阶段。的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在美感阶段和道德阶段徘徊。我们不能断定哪种阶段最好,一直停留在美感阶段似乎有点享乐主义的嫌疑而道德阶段则颇具有完美主义的嫌疑,若始终苛刻地追求完美,将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也会使周围的人感到你过于苛责,而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机会。或许能在美感阶段和道德阶段找到平衡,便是绝大多数所追求的真正幸福。

  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在哲学老师和苏菲的对话中还穿插着对神话的产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宗教信仰及先当今流行的星座等问题的解释。总之,在缺乏哲学教育的今天,《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籍,它可以引导我们更加透彻地看待我们的生命和我们所处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苏菲的世界》心得体会

  它,使我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它,使我走进了专属于苏菲的世界;它,使我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安适中赫然惊醒,并努力向上攀爬到“兔子皮毛的顶端”;它,就是《苏菲的世界》。它,使我能与苏菲携起手来,共同用新奇的目光去探索这个世界。

  乔斯坦·贾德笔下的《苏菲的世界》风靡全球。少女苏菲在与神秘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书信中,学习到了许多哲学知识。经过不断思考与探索,她发现自己仅仅是书中的人物,而后又解开了自己周围一个又一个的谜团。此书已开放性的结局结尾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与想象。

  苏菲这一人物形象,在这本书无疑是最出彩的。她活泼乐观、为人友善、善于思考。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她身上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她总是满怀着好奇心不断去寻找问题,发出问题,然后又不停地实践、探索以寻求答案。她在艾伯特的帮助下学习了哲学知识,并且努力探求事情的真相,她在不竭的思考与探索中找到了事情的真相,而我在她的探索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人生不就是在不断寻找、不停思考,努力探索中前进吗?我们祖国的历史长河,不正是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得出理论的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吗?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不正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不断地探索的过程吗?屈原在《离骚》中说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实,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整个世界,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得以进步,从而发展壮大、获得成就的。

  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要学习苏菲这种探索精神,努力学习来建设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将在《苏菲的世界》中学习得来的优秀品质与精神,实践到现实生活中,付诸于行动里,做一个更加优秀的新时代好少年!

苏菲的世界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当我看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的苏菲的经历深深的吸引,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疑问、那么多的奇妙神奇的事情,苏菲的疑问似乎就是我的疑问,我真的想搞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带着疑问和好奇,读起了这本书,这是我看过的比较厚的一本书,也是我看的最入迷的一本书,每当我看起这本书,好像我自己就是苏菲,我走进了苏菲的世界,带着那么多搞不懂的问题,认真的看了起来。

  最后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但是那么多的问题好像还没有搞明白,我不知道为什么把自己当成了苏菲,我很想从书中找到答案,有答案吗?你能告诉我吗?…

  爸爸说,这是一本哲学的书,什么是“哲学”?我要去看第二遍。

  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觉得还挺有点味道,淘来给女儿看看,不知道她能看出什么名堂,这是一本充满哲学的书,理解起来还是挺有难度的。

  谁知女儿看了两日,非常着迷,还问起了一个个奇怪的问题,我也加入了《苏菲的世界》认真的研究起来,一个个哲学问题把我也吸引了,想想我们何尝不是也在心里问着同样的问题,只是生活的磨砺早就忘了那一份的童心。这次能和女儿同时在看一本书,让我获得了些启发。

  不指望通过这本书让女儿能明白多少哲学的道理,希望能通过苏菲的世界让女儿明白好奇和疑问是探索未来世界的动力。

苏菲的世界电影观后感

  好片都是看完之后感想如鲠在喉,不知先从哪个突破口喷薄而出。

  如果苏菲的世界只是一部穿越+欧洲史概论,那么它绝对不会如此火爆。

  在我没有睁眼看世界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会思考现实与虚幻这种不着边际的玩意,在第一次接触周庄梦蝶时,惊喜的发现,原来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同好,当苏菲的世界里第一次提到那个梦到蝴蝶的中国人时,我欣喜的叫了出来,原来,同一个思想可以散落在天涯的各个角落。

  总会做这样的一种梦:梦里以为自己醒了,实际上还是在做梦。甚至是一个梦套一个梦再套一个梦。长大了便想:我怎么知道我现在是醒着的还是在做梦呢

  我做梦的时候也会有感觉,能触摸到钢琴的冰凉,糯米糍的甜美,那我是不是现在一直处于一场无始无终的梦境,宛若爱丽丝仙境一样呢

  于是我害怕了,怕自己睁开眼睛清醒的时候,发现自己做了一场旷世的梦,睡美人睡了三百年会有王子吻醒,而我可能却发现自己已经垂垂老矣,而且马上就要死去。

  于是我问了许多人这个问题,答案不一。其中有一个人告诉我,其实你研究你是醒着还是做梦都没有什么意义,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吧。另外一个人告诉我,你去看苏菲的世界吧。

  当电子书在手机里静静地躺了好几个月之后,偶然发现原来有电影,偷得两日时间,被迫断断续续地,终于在昨天晚上熄灯之后独自一人坐在小本本前看完了。

  典型的欧洲文艺片,不管是瑞典语还是挪威语,这种上扬的语调很有意思,小演员很清新很精致,音乐很好听。

  最开始,只是抱着顺一遍哲学史的心态看看,虽说是基本上都知道的事情,但是还是看得很着迷。只是始终不明白战场上的上校究竟是何许人也,以为是苏菲的父亲,直到下半部才知道真相,于是开始愈发的兴奋。

  想起自己曾经写过一篇小说,是关于自己一边码字一边和WORD的对话。写着写着我就觉得已经不是我赐予WORD思想,而是他真的在和我对话。

  下半部,终于明白为什么最开始要问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本以为只是讨论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后来柳暗花明。亦或许作者就是为了诠释这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而设计的剧情。

  曾以为哲学家都是疯子,纵然不是谁在楼顶上吼一嗓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就是哲学家了,但是我等无法脱俗的人是纵然无法踏入那篇神圣之地的。

  记得看过一句英文,写的很是精辟优雅:Fantasy and reality are never the t shall 。

  正是因为现实和虚幻有了重合,才有了悖论,才有了苏菲的世界。

  在作者一手打造的异次元空间里,我们看到了客体如主体一般有了自己的思想,仿佛或者就是有悖常理,但是细究起来,又为什么不会呢。就好像我小时候总是在想,为什么我不是一棵电线杆或者一只小鸟,而是我呢?为什么我会思考这些事情呢?难道电线杆和小鸟不会想自己为什么会是一棵电线杆和小鸟而不是一个人么

  苏菲觉得自己绝对不是一裘皮囊外面镶了个名字那么简单。倘若放在现实世界的人来说,这是个严肃的哲学问题,但是她所处在的虚拟世界里,决定了她不仅仅是在思考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而是关于自己命运的深刻思考——我原来只是别人笔下的一个人物,而已(吗?)所以她后来在为了自己的命运而奋斗,最终,证明了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意识,而不是一个物质这样的唯心观点。

  当看到他们坐在现实世界里却不能为真实的人所看见时,我想起了《灵异航班》,也是关于生与死两个时空重合的故事。安妮海瑟薇在一次次的发现那些灵异事件之后,最终,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死了,而周围的人跟她一样也早已死去。只是参照物都是灵魂,所以不觉自己早已不在人世。

  当电影邂逅心理学时,我们看到了《美丽心灵》和《搏击俱乐部》。

  当电影遇到哲学时,作者为苏菲架空了一个意识的世界,让我们就以哲学本身为交通工具,经历了一场欧洲哲学史之旅。不得不为这位中学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妙构思而拍案叫绝。

苏菲的世界电影观后感

  一部哲学教育影片。主人公,苏菲,一个将满15岁的初中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喜欢和她的好朋友聊些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比如'小鸟有没有思想'。然后,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只有三个字'你是谁?',起始以为是爱慕她的男孩子写的,但后来才发现时一封没有来历的信。后来她又陆续收到了好几封信,还是疑问'世界从哪里来?''生命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作者是借这种形式来把我们引入哲学的殿堂,从最简单的哲学问题入手。

  在邻近苏菲生日之际,苏菲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张影碟。她在妈妈睡下后,偷偷地观看。这时候,她的哲学老师才在影碟中现身,他叫艾伯特诺克斯,在影片中,他把苏菲引入古希腊,让苏菲了解了大哲苏格拉底死亡的经过,苏格拉底让很多人正确地思考,这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大家投票决定杀死他。本来苏是可以逃跑的,但是他没有,他说,可以杀死我,但是杀不死批判性思维,于是安然地饮鸩酒而死。

  第二个人物是柏拉图,他是苏格拉底最得意的学生,他继承了老师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诺里斯向苏菲介绍了柏拉图最著名的影子理论,即'洞穴之微笑',柏拉图认为,'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是永恒想法的影子,但是很多人都满足于虚伪的影子,他们就像洞穴人,从墙上看到影子,但是从不问自己,什么创造出影子,他们不敢离开洞穴去发现太阳或真理。不敢发现里面真正的含义。'

  影片第二节的名字叫'进化',主要讲苏菲思想的进化过程。老师诺克斯引领苏菲进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和哲学有很大的联系','所有事物本质上都有一定的形态。世界分为不同的物质,没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植物、动物和人类。只有人类能进行哲学探索、思考、反映事物,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任何事物本质上都有固定的形态''艺术家把他的一生奉献给虚幻的东西,但是他却能看到本质。哲学家是艺术家的兄弟。'就像一块普通的大理石,雕塑家能把它雕成一位纯真的少女,在雕塑家眼里,雕塑品就藏在石头里面,石头就是虚幻的东西,而雕塑家能从虚幻中看到隐藏的本质。

  老师后来又带领苏菲去中世纪,告诉苏菲'知识就是力量'。介绍了两位中世纪的哲学家,女哲海德格,她和苏菲一样,从小就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她是罗马的音乐家,为罗马教乐作曲,她觉得'人类的神性能在音乐中表达出来,所有的艺术都如此'。还有托马斯阿奎那这位大哲。老师告诉苏菲,她名字的含义就是'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的一种过程。

  整部影片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哲学摇篮雅典的三位大哲学家,然后又是中世纪(小说的介绍更为全面,电影只是节选了一部分),苏菲所到之处,洒满了人类智慧的光芒,凝结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它是一部哲学入门的启蒙书,是启蒙影片,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为人类哲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更成为了每个时代,爱好哲学的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元始。我们需要知道我们是谁,为什么会存在。洞悉哲学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问哲学的问题: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有时候,我们以为对自己足够了解了,但其实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还是浅显的,片面的,偏执的,并在潜意识里面将一些自我给蒙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并且值得一直去思考玩味的问题。一位印度的大哲说过'认识你自己',客观地认识自己,进而去认识这个世界,会有异乎寻常的发现。这样做之后,我们再看到的自我和世界,就是旧时自我和世界的深层内像。

苏菲的世界

  苏菲(Sophie)在古希腊语中(Sophia)有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关于智慧的童话故事。以一位哲学老师给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教授哲学课为线索,贯穿了西方哲学的源起、演变和发展。

  最开始,阅读体验很平淡,就是一个叫苏菲的14岁小女孩马上就要过她的15岁生日,而她的父亲远在海外,突然她收到了匿名的函授哲学课程,开始教她从希腊-雅典的哲学萌芽开始学起哲学。读者马上就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爸爸想以哲学课作为女儿的生日礼物嘛,不管是德谟克利特斯的古典唯物主义原子论,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性主义,或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分类法的看法都透着一股“朴素”的感觉,并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但是通过这一段阅读,你会开始问自己,“我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通俗的说,开始稍微严肃地考虑关于“三观”的问题了。

  就在你觉得这剧情不过如此的时候,事情变得没那么简单了。苏菲发现有个叫席德的女孩也在跟他在同一天过生日,而席德的爸爸总是寄给她各种明信片,并坚持说她一定可以转交到席德的手上。而苏菲也开始遭遇各种超自然事件,例如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在朝自己同时眨两只眼睛,抑或是在梦中拿到的席德的黄金十字架醒来后还握在自己的手上。这一段的哲学课也进入中世纪阶段,神学家背景的哲学家希望通过哲学方法印证上帝的存在。整个故事被盖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时不时还透出一丝诡异的色彩。

  接着,苏菲的哲学课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这时的哲学可以大致分成两个部分。一个相信理性,被称为理性主义,代表者是笛卡尔,他认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怀疑一切我们已得到的经验,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是具有理性的,要通过理性来检验我们所取得的经验,强调我思故我在。一个相信经验,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谟等人,认为人的心灵是空白的,而思维是心灵对我们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强调所见即所得,超出经验范畴的东西是无法通过理性来解释的,因而是无意义的。与此同时,席德的父亲开始展现各种“神迹”,通过各种匪夷所思的方法祝席德生日快乐,比如一夜之内将明信片从黎巴嫩寄到挪威,或是通过狗向席德说生日快乐等等。就在周围的事物愈发向着非理性反经验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终于意识到他们原来是席德爸爸的“作品”,他们是作为生日礼物被席德爸爸“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这时场景切换,一个叫做席德的小女孩收到了她爸爸给她的15岁生日礼物——一个讲义册,里面讲的是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学习哲学的故事。

  在“文学作品”这个真相大白之后,故事分成了两条线。苏菲作为一个文学人物开始通过各种魔幻主义的方法学习近代、现代哲学,而席德则开始通过读苏菲的故事学习哲学。后续的内容依然很精彩,但是在这个记录人类思考世界的发展史的文学作品中,文学人物发现自己是被“写”出来的创意才是本书的精髓。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读着苏菲的故事的席德其实也是个文学人物。可是,读着苏菲和席德的故事的我们,又是什么呢

苏菲的世界

  我们身边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有会发现的慧眼,不断去探索。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让大家画出来的话,也许大家都会画出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物,即使不是这样,也会画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狗会画画的话,也许会把它画成狗的摸样呢。我想世界上没有明分的对与错,一切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按照整个地球的标准去做哩,如果在一个没有明分对错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在宇宙的世界里,有一个想象力被局限的星球,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秘。这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变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舒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一段惊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

  走进哲学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人为什么会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回谢别人的祝福语

法语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