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周瑜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试论《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周瑜,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据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历史上的周瑜年轻貌美,风流儒雅。他为人宽宏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很得部将和其他人的拥护,只是与程普关系一度稍微紧张。但据《江表传》记载,那实际情况是程普因为自己年纪比周瑜大,而地位却比周瑜低,所以心中不服,于是便多次凌侮周瑜。可是周瑜能够“折节容下”,从不与程普计较。最后,程普对周瑜不得不“敬服而亲重之”,感动得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注)。为将能够如此虚怀若谷,谦让服人,不能不说是周瑜的一种美德。

  周瑜生活在一个沧海横流的时代,他本人担任孙权一方的最高军事将领,其军务之繁忙可想而知。照常理讲,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无心顾及其它。但恰恰相反,周瑜偏有雅兴。比如他对音乐就十分喜爱,并且有着很高的欣赏能力。饮酒“虽三爵以后”,如果乐曲演奏有了错误,他一定能听出来。一听出来就回头看演奏的人,以致使当时人把这种情况编成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当然,历史上的周瑜所以著名,不止是因为这些,而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他具有深远的政治眼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比如,鲁肃原来散居不仕,刘子扬劝鲁肃投郑宝,而周瑜却劝鲁肃投孙权。周瑜对鲁肃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指孙权。——笔者注)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鹜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见《三国志·鲁肃传》)。周瑜的这一番话中虽然掺杂着一些荒诞不经的成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想帮助孙权建立“帝基”,而且在以后的行动中,周瑜也一直把这一点作为他所追求的政治目标。

  周瑜曾指挥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表现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但最能体现周瑜的远大政治眼光和卓越军事指挥艺术的莫过于赤壁之战了。当曹操率领近三十万水步兵而号称八十万要与孙权决战时,孙权的谋士张昭等人,被曹操的气势吓破了胆,极力主张投降曹操。在这种紧急关头,周瑜与鲁肃力排众议,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从而坚定了孙权的抗曹信心。接着,周瑜又亲统精兵五万,大破曹军于赤壁。曹操逃回北方以后,一直无力再次南下。这就使孙权的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并终成帝业。赤壁之战的胜利充分说明了周瑜是一个政治上高瞻远瞩,军事上有雄才大略的英雄。这就是历史上的周瑜的主要特点。

  (二)

  正像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样,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给他笔下的周瑜安排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让他在作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结构纽带作用。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从全书来看,基本上是按历史发展顺序来安排结构的。但由于描写的历史阶段较长,因此,全书的艺术结构明显地可以分为几个组成部分。而赤壁之战前后,正是《三国演义》的组成部分之一。

  赤壁之战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规模宏大的重要战役。这一次战役集合了曹、刘、孙三方的主要军事力量,实际上也就是集合了三方面众多的谋臣武将,使他们各施谋略、各显威风,展开了政治的、军事的、明的、暗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斗争,展示了宏伟壮观的奇特历史场面。可以说,就其战役气势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战争场面之壮阔,各方矛盾之复杂来说,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是无与伦比的。怎样展示这错综复杂的矛盾,怎样把这众多的人物有条不紊地安排到艺术结构中去呢?作者安排了周瑜这样一个具有纽带作用的人物,使各种矛盾都与周瑜发出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通过周瑜把各种人物的行动贯穿起来,从而表现了每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推进情节的发展。

  我们先来看孙权一方的各种人物是怎样通过周瑜联系起来的。当曹操大兵压境时,孙权一方的谋臣武将迅速分化为投降和主战两派。主降派以张昭为代表,主战派以鲁肃为代表。主战与主降这对矛盾尖锐地出现在作品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虽然赞同抗曹,但又顾虑曹操新得到袁绍和刘表的一些军队,恐其势大,难以抵挡,因此心怀犹豫。在这关键时刻,吴国太对孙权说:“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于是,孙权便派人到鄱阳请周瑜,作家罗贯中在这里把周瑜放到一个决定性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主战与主降这对矛盾要通过周瑜来解决。这样一来,就把主战派与主降派都吸引到周瑜身边。最先来见周瑜的是鲁肃。他先“将前项事细述一番”,表现了鲁肃的焦虑心情。接着写张昭等投降派来陈述理由,希望周瑜能支持他们的投降主张,这表现了张昭等人的懦弱和自私。张昭等刚走,程普、黄盖等主战派又来见周瑜,表示宁死不降的决心。这既表现了程普等的勇敢。同时也写出了抗曹的基础。又写了诸葛瑾、吕蒙等文臣武将。罗贯中通过上述描写,一下子把周瑜推到了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周瑜的态度如何,成为矛盾的焦点。后经诸葛亮“智激”,进一步坚定了周瑜抗曹的决心。接下去作品写周瑜见孙权,驳斥了张昭等的投降主张是“迂儒之论”,精辟地分析了曹操用兵的四大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蒿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并且指出:“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经过这样一番分析,孙权于是果断地决定抗曹,并命周瑜、鲁肃、程普等率军前往迎击曹操,主战与主降的矛盾通过周瑜而得到了解决。至于在以后的整个抗曹过程中,孙权方面的各种人物的抗曹行动,如黄盖行“苦肉计”,阚泽献“诈降书”,庞统授“连环计”等,都是在周瑜的部署下进行的。这样,作家就通过周瑜这根纽带,将东吴的各种人物,都有条有理地组织起来。使他们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并展开行动。

  在抗曹过程中,刘备一方是孙权方面的同盟军。那么,作为同盟军的刘备方面的各种人物是怎样通过周瑜而联系起来的呢

  罗贯中在作品中通过他的艺术描写,首先造成一种刘备一方必须与孙权一方联合的客观形势,这就是刘备在当阳被曹操打得大败,逃到江夏,势力已经很弱,在曹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刘备有千钧一发之危。因此,诸葛亮决定联合孙权,藉吴兵以抵抗曹操。这样,刘备一方的生死存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孙权一方。诸葛亮带着联孙抗曹的使命来到江东以后,作品中为他安排了三次语言交锋。第一次交锋是“舌战群儒”,从下层扫清抗曹障碍。第二次交锋是“智激孙权”,促使孙权及早做出抗曹决定。第三次交锋是“智激周瑜”。结果,“智激”成功,周瑜表示“吾与老贼势不两立”!诸葛亮的目的达到。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诸葛亮提出的刘备一方的方针策略是通过周瑜来实现的。这样就把刘备方面各种人物的抗曹活动都与周瑜的战略部署联系起来,成为整个抗曹战役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井然有序地纳入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去。

  作为纽带,周瑜不仅起到了联系盟军的作用,而且也把敌方的主要人物纳入到赤壁鏖兵的宏图中。小说先从一次战斗写起。孙曹第一次交战,由于“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因此败了一阵。由于失败,曹操看出了自己军队的短处——不习水战。于是,就派刘表降将蔡瑁、张允操练水军。也同样是由于军事上的失利,曹操采纳了蒋干的劝降计策。而蒋干劝降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孙权方面的最高军事将领周瑜。于是,自蒋干劝降始,曹操方面的上上下下各种人物就完全受周瑜的摆布了。这主要是由于曹操企图争取周瑜或利用周瑜。这是曹方与周瑜发生联系的媒介。接下去写了蒋干的劝降和蔡中、蔡和的诈降,结果反倒都被周瑜利用,致使曹操相信了阚泽送来的黄盖的“诈降书”。由于曹操要利用黄盖的投降以破周瑜,因此又派蒋干往江东探听虚实,结果又被周瑜利用,使曹操相信了庞统,并接受了庞统的“连环计”。一就是在这种劝降和反劝降、利用和反利用的过程中,曹操一步步地入了周瑜的彀中,因而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失败。可见曹操方面的人物的行动及性格表现,是和周瑜这个人物的运筹帷幄密不可分的。

  从上面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瑜这个形象是一个联接三方人马的枢纽式的人物。虽然孙、刘、曹三方的人马都通过他而发生作用,但由于这三方的关系不同,因此周瑜联接各个方面的方式也不同。对于孙权方面的人马,罗贯中让周瑜起统一和指挥作用;对于刘备方面的人马,罗贯中让周瑜起被凭借和被利用的作用;而对于曹操方面的人马,罗贯中则让周琦起用和驱使作用。这样,就把孙、刘、曹三个方面都如网在纲一般被组织起来,编织成一个疏密得当、无懈可击的有机整体。于此可见罗贯中卓越的艺术才能!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是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映衬作用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被毛宗岗称为“三绝”之一的诸葛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诸葛亮才是罗贯中所著力塑造的头号理想人物。而周瑜这个形象所起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诸葛亮的映衬。

  周瑜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十五回。在这一回里,除了写周瑜向孙策推荐张昭、张纮以外,还写周瑜协助孙策攻打太史慈。但攻打太史慈这次战斗主要是写孙策和太史慈,而对周瑜的描写却极少。此后,作者对周瑜这个人物便按下不提。诸葛亮的第一次被提到是第三十五回,而其第一次出现是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取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但对诸葛亮没有多少正面描写,真正正面描写诸葛亮的言行是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在这一回里,作者详细描写了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形。特别有趣的是在这一回里描写了诸葛亮以后,竟然在隔了二十三回以后再次描写周瑜。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周瑜阻止孙权送子入朝为质;二是写周瑜被孙权拜为大都督;三是写周瑜击黄祖。诸葛亮出场以后周瑜被再次写到;诸葛亮任刘备的军师,周瑜则任孙权的大都督。由此可见,诸葛亮与周瑜二者间的关系是何等的微妙。这当然不是偶合,而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周瑜之所以在二十三回这样漫长的章节中不被写到,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还没有出场。作为一个起映衬作用的人物,只有当被映衬的人物出场以后,才能更加充分地表现出他的全部性格特征。诸葛亮出场以后,接着写曹、刘大战。在这次大战中,刘备败于曹操。刘备的失败,这完全可以看作是孙、刘合作的直接现实原因,当然也是诸葛亮和周瑜发生联系的媒介。由于刘备的失败,才引出了孙、刘合作,才引出了赤壁大战,才使诸葛亮和周瑜有机会发生联系。周瑜这个形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诸葛亮起到了映衬作用,在映衬诸葛亮的过程中,也最后完善了自己,即表现出了这个典型的全部性格特征。诸葛亮也正是在周瑜的映衬下,才在初出茅庐以后,就以他鲜明的性格特征突现于读者面前。

三国演义周瑜

三国人物周瑜简介及典故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安徽庐江舒县人[1]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三国外传之诸葛亮三气周瑜

  话说三国之中,“大家一致公认”诸葛亮智力最佳,排名首位而周瑜则居于第二。小气的周瑜这下子对诸葛亮怀恨在心,想让诸葛亮出出丑。一天,周瑜下班便约了诸葛亮去KTV唱歌。

  周瑜一个劲让诸葛亮唱歌,自己躲在一边当拉拉队,本以为诸葛亮唱得一定已经变成“哑公鸡”。就唱了首《双截棍》人气指数100。哪知轮到诸葛亮时,它用比宋祖英高三倍的音调唱《青藏高原》,人气指数999,彻底打败了周瑜。周瑜一下子被诸葛亮气出了心脏病发作而昏倒,服务生连忙把周瑜送到医院。

  病好后,周瑜得到雷公、电母、风伯的真传,去给诸葛亮淋个“落汤鸡”结果,一到那儿就来了个“诸葛亮散冰雹”打得周瑜东逃西窜,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周瑜觉得不服气,决定去和诸葛亮打拳击。他明知道诸葛亮不会打拳击,却故意叫诸葛亮去打拳击。诸葛亮收到请柬后急得不知所措,便在淘宝上逛了一圈好让心情平静下来。不一会儿,诸葛亮知道怎样赢周瑜了。

  第二天,诸葛亮带来了Q版诸葛亮与周瑜对战。最后,诸葛亮以99胜1败的成绩战胜了周瑜。周瑜长叹一声说:“已经生了周瑜,为何海生诸葛亮呀?”

三国演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军师,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那么,诸葛亮当初是怎么三气周瑜的呢

  孔明三气周瑜

  一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摔下马来。

  二气周瑜

  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周瑜气得金疮再次迸裂。这也就是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俗语的由来了。

  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原文典故

  孔明一气周瑜

  曹操闻之大喜,遂问其计。程昱曰:“东吴倚仗者,周瑜也。丞相就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留华歆在朝重用之;瑜必自与刘备为仇敌矣。乘此相并,却作良图。”操曰:“仲德之言,正合孤意。”当日召华歆上台,重加赏赐,封为大理寺少卿。程昱曰:“丞相在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未尝动心;今闻刘备得了荆州,何以惊耶?”操曰;“刘备人中之龙也,平生未尝得水;今得荆州,如困龙而入大海。孤安得不动心哉!”即日颁诏,加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程普江夏太守,命使起程。文武尽醉。筵散,操回许都。

  使命径至东吴,周瑜、程普各受其职。瑜自领南郡,更思向日之仇,如何不报?遂上疏与吴侯,令鲁肃去取荆州。孙权唤肃曰:“当初汝保荆州来,今日刘备又是我妹夫,迁延不还,等待何时?”肃曰:“文书上明白写着,得了西川便还。”权叱曰:“只说取川,到今又不动兵,不等老了人!”肃曰:“某愿取之。”遂辞下船,投荆州而来。

  却说玄德与孔明在荆州广聚粮草,调练军马,远近之士多有归之。忽报鲁肃到,玄德问孔明曰:“子敬此来何意?”孔明曰:“昨者,孙权表主公为荆州牧,此是惧曹操之计。操封周瑜为南郡太守,此是令俺自相吞并之意也。他使两处兴兵,于中便来取事。今鲁肃此来,又是周瑜既受太守之职,又要夺荆州之计。”玄德曰:“ 如何抵对?”孔明曰:“若肃提起荆州之事,主公放声大哭。将自哭到悲切之此,亮自出来解劝。”计会已定,远接鲁肃,来到堂上,谦让坐次。肃曰:“今日皇叔做了东吴女婿,即是鲁肃主人,如何敢坐?”玄德曰:“如何太谦?”只念旧交,让肃坐于侧。茶罢,肃开言曰:‘今奉吴侯钧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自信许多时了,未蒙见还。今日既然结了亲眷,合宜交付最好。”玄德闻知,掩面大哭。肃大惊曰:“皇叔何故如此?”玄德哭声不绝。孔明从屏风后出曰:“亮听之久矣。子敬知吾主人哭的缘故么?”肃曰:“某实不知。”孔明曰:“有何难见?当初我主人借荆州时,许下取得西州时便还。仔细想来,益州刘璋是我主人兄弟,一般都是汉朝骨肉,若要兴兵去取他城池时,恐被万人唾骂;若要不取,还了荆州,何处安身?若不还时,于舅舅面上不好看。事实两难,因此泪出痛肠,只得恸哭。”孔明说罢,耸动玄德衷情,真个捶胸顿足,放声而哭。鲁肃起身劝曰:“皇叔且休烦恼,与孔明从长计议。”孔明曰:“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勿惜一言之劳,将此烦恼情节,恳告尊亲,再容几时。”肃曰:“倘吴侯不从,如之奈何?”孔明曰:“吴侯既以亲妹聘嫁皇叔,安得不从乎?望子敬诚为之。”鲁肃是个宽仁长者,见玄德哀痛至甚,只得应允。玄德、孔明拜谢。

  宴毕,送肃下船。径到柴桑,见了周瑜,尽言其事。周瑜顿足曰:“子敬又中诸葛亮之计也!当初刘备依刘表时,常有吞并之意,何况西川刘璋乎?似此推调,未免累及老兄矣。吾有一计,使诸葛亮不能出吾计,子敬便当一行。”肃曰:“愿闻妙策。”瑜曰:“子敬不必去见吴侯,再去荆州对刘备说,既然吴侯结为亲眷,使是一家;若不忍去取西川,我东吴起军发马去取。取得西川时,以为嫁资,却把荆州交还东吴。此计如何?”肃曰:“西川迢递,取之非易。都督此计,莫非不可?” 瑜笑曰:“子敬真长者也。你道我真个去取西川与他?非也。只以此为名,实欲去取荆州,且教他不做准备。东吴军马收川,路过荆州,刘备必然劳军,就问他索要钱粮。兵到城下,一鼓平收,雪吾之恨,解足下之祸。”

  鲁肃拜辞,再往荆州来。玄德忙与孔明商议。孔明曰:“必是不曾见吴侯,只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计又来。但说的话,主人只看我点头,满口应承。”计会已毕,接鲁肃入。肃曰:“某回见吴侯,把皇叔言语尽情禀了。吴侯甚是称赞皇叔仁德,遂与诸将商议起兵发马,替皇叔收川。取了西川,却换荆州。想念爱亲之故,以此为嫁资。但军马经过,却望应付些钱粮。”孔明听了忙点头曰:“非亲不解其祸,难得吴候好心!”玄德拱手称谢曰:“此皆是子敬之赠,一言称谢难尽!”孔明曰:“如雄师到日,即当远远犒劳。”鲁肃暗喜,自回。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郎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玄德又问如何,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来取荆州也。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便就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玄德曰:如之奈何?”孔明曰:“主公宽心,便收拾窝弩,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鳌鱼。等周瑜到来,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唤赵云听了计:“如此如此,其余我自有摆布。”玄德大喜,自作准备。

  却说鲁肃回见周瑜,说玄德、孔明欢喜一节,准备出城劳军。瑜大笑曰:“原来今番也中吾计!”便救鲁肃诉禀吴侯,差人交割城子,并遣程普引军接应。周瑜此时箭疮结了白痂,浓水无出,身躯无事,调遣甘宁为先锋,自与徐盛、丁奉为第二,凌统、吕蒙为后队,水陆进兵五万,望荆州而来。周瑜自在船中,时复欢笑,以为孔明中计。水军二万五千人迤逦进发,前军至夏口。周瑜问:“前面有远接之人否?”人报皇叔使糜竺来见都督。瑜唤至,问劳军如何。竺曰:“主公皆准备下应付钱粮,陆续起运。”瑜曰;“皇叔何在?”竺曰:“荆州城门外相等,与都督把盏。”瑜曰:“今为汝家事,劳军之礼,休得轻易。”糜竺领了言语先回。战船密密排在江上,依次而进。看看至公安,并不见一只军船,又无一人远接,周瑜在那军中,趱上船只,离荆州十余里,只见江面上静荡荡的。哨探的回报:“荆州城上插两面白旗,并不见一人之影。”周瑜教船傍岸。瑜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盛、丁奉一般军官,皆上马随行,虎贲千余人,遥望荆州来。到城下,并不见动静。瑜勒住马,令前军叫门。城上守门将军问曰:“是谁?”吴军答曰:“是东吴周都督亲自在此。”忽一声梆子响,白旗倒处,两面红旗便起,城上军一齐都竖起枪刀。敌楼上赵子龙出曰:“都督此行,端的为何?”瑜曰:“吾替汝主取西川,何相罔耶?”子龙答曰:“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故留赵云在此。吾主公有言:‘孤乃汉朝皇叔,安忍背义而取川乎?若汝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瑜闻之,勒马便回。一人打“令”字旗于马前报曰:“左右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某从江陵杀来,张飞从秭归杀来,黄忠从公安小路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 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未知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孔明二气周瑜

  刘备取了荆州之地后,周瑜要鲁肃去讨说法,刘备狡辩道荆州被是刘表的地盘,如今刘表虽然死了,可是他儿子还活着,我作叔叔的辅佐侄子取回自己的地盘怎么不行?这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不久刘表之子刘琦死了。鲁肃再去讨时,孔明又一席强辩,说什么刘备是皇族,本就该有土地,何况刘备还是刘表的族弟,这是弟承兄业,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也曾尽力之类的话。令鲁肃这个老实人不知道如何应答。到最后,终于说荆州算暂时借东吴的,但要取了西川再换,还立下文书。此时刘备夫人去世,周瑜便鼓动孙权用嫁妹(孙尚香)之计将刘备赚往东吴而谋杀之,继而夺取荆州,但不想此计被诸葛亮识破,便将计就计让刘备与吴侯之妹成了亲。当岁末年终,玄德依孔明之计携夫人几经周折离开东吴时,周瑜亲自带兵追赶,却被云长、黄忠、魏延等将追得无路可走,蜀国岸上军士齐声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气得再次金疮迸裂。

  孔明三气周瑜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没有丝毫取川的迹象,此时曹操为了瓦解孙刘联盟,表态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于是周瑜再遣鲁肃去讨荆州。孔明再次狡辩一番,为自己找理由。周瑜设下“假途灭虢”之计,名为替刘备收川,其实是夺荆州,不想又被孔明识破。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几路人马杀来,都言道“活捉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再次迸裂,昏沉将死,临终作书与孙权荐鲁肃代己之职,同时,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后大叫几声,便不治身亡。

周瑜

  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

  ——题记

  现在提起周瑜,人们就会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些的典故联系起来。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变成了一个心胸狭窄,虽有些才干,但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大都督。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活活气死的人。然而作为东吴的四英将之首的周瑜果真如此吗

  三国陈普传里曾写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由此看来真正周瑜其实与《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并不完全相同。其实我认为真正的周瑜有三点是最让人折服的:

  一是爱情。人人都知道周瑜与小乔的爱情故事,俗话说“江南有二桥,河北甄宓俏”,周瑜抱得美人归,故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引得后来多少豪杰对其羡慕不已。推测算起来小乔和周瑜做了12年夫妻,小乔与周郎实为三国里第一佳配。所以孔明也曾在赤壁之战前用计激周瑜时把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以此激怒周瑜,坚定他作战的决心。

  二是高超的智谋。赤壁之战这场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周瑜一生中光鲜无比的一笔。在赤壁之战中,朝中大臣们都人为吴国不能以卵击石,应该投降曹操,周瑜对此力排众议,分析敌我利弊,劝孙权与蜀国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又和诸葛亮不约而同地想出用火攻之计,充分体现了他的计智无穷,他步步为营,随机应变,使用黄盖的苦肉计和假投降一事令曹操中计,借东风火烧赤壁,从而大获全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中曾评价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描绘了赤壁之战,颂扬了周瑜的计谋高超。

  三是忠于友情。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

  自古英雄气短,周瑜英年早逝,《三国志》记载:“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儒雅中透出刚勇之气,沉毅里暗藏机警之心,不可否认,他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确实也配的上那句”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

  由以上看来,三国的风云当中若不是公瑾英年早逝,那就是另一番局面了。

谈周瑜—读《三国演义》有感

  初读《三国演义》,我对周公瑾的看法是: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由于周公瑾出现的篇幅不长,我也没太注意他。直到最近,我细读了一遍《三国演义》,才发现,周公瑾出现的篇幅虽不长,但他的可研究价值非常高。

  对于周公瑾这个人,公认的看法是: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我的看法是,从大方面来看。公瑾的却是嫉贤妒能,心胸狭隘;但是单从东吴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因为各为其主,他之所以要害死诸葛亮,是因为要维护本国的利益。所以,周公瑾只是要忠于自己的主公——孙权,才要害死诸葛亮的。

  其实,在车壁之战中,周公瑾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单凭他诸葛亮,根本无法打出这赤壁之战,曹操南下,也就随他去了。没有周公瑾,就不会有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的典故。有一个有名的歇后语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没有周瑜,曹操又怎会相信黄盖投降?又怎会败走华容道

  在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从七星坛上下来后,周公瑾对鲁子敬说:“诸葛亮竟会妖术,此人不除,必有后患。”从大体上看,周公瑾试看诸葛亮比自己厉害,要杀诸葛亮,但是细看一下,其实周公瑾是为了东吴的后来着想,他认为,一旦孙刘两家闹翻,一旦刘备哪方有诸葛亮在场,那将是麻烦重重。所以说,当时是各为其主,如果让周公瑾在刘备营中,定不会这样。

  说周公瑾间接害死了关云长,这是事实,他逼着刘备还回荆州,同时也增加了孙权讨回荆州的决心。终于,刘备在取西川之时,孙权亲自率兵夺取荆州,在麦城杀死了关云长。其实,只有一半是关云长自己的错误,他刚愎自用。而周瑜呢,他也是为了讨回本国的城池。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因为他忠于自己的主公。

  其实,在历史中,周公瑾确有其人,历史上的他是一位儒将,所谓儒将,就是那种风流倜傥、潇洒帅气的将军,历史上的他:

  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裴松之《三国志注吴书九周瑜传》

  历史中的周公瑾既是如此,但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不免把它写成了一个论谋略,其策略被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得料到;论心胸,他心胸狭隘,远不及诸葛亮豪放的人,不免被诸葛亮气死的一个失败的人。

  所以,我们要看清一个古人的真面目,就要遵从历史,多看看正史,多动脑研究研究野史,就会看到:往日里在野史中是个英雄的人,他可能默默无闻,或是个卑鄙小人;在野史中是个小人的人,他可能是个英雄。

三国演义周瑜

三国人物周瑜简介及典故

  周瑜打黄盖的故事

  “周瑜打黄盖”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一书。讲述的是东吴大将周瑜用妙计对付曹操的故事,正是因为周瑜和黄盖的紧密配合,在赤壁大战中曹操大败而归。曹操打败了刘备,获取了荆州,曹操借此机会,想要对付东吴。

  当时,孙权门下张昭等人主张求和,周瑜劝说孙权和曹操对抗。周瑜给孙权分析完局势后,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共同对付曹操。一次,曹操想利用蔡瑁和张允为水军将领夺取荆州,曹操手下一谋士蒋干自告奋勇对曹操说,自己愿意前去充当说客说服周瑜降服。不料,曹操反而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将二位深知水战的将领杀害了。

  周瑜决定使用火攻,但是曹军将战船都连起来了,为了使东吴的火船更接近曹军,黄盖和周瑜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周瑜和大将正在讨论军事时,黄盖假装不同意周瑜的观点,甚至蔑视周瑜。周瑜非常生气,便下令处死黄盖,周瑜这一举动吓坏了军中的将领。他们以黄盖是有功的老臣劝说周瑜,让周瑜不要斩杀黄盖。于是,周瑜便让士兵对黄盖施行笞刑,黄盖受刑后,整日卧床不起。

  这一幕恰好被蔡中和蔡和看见了,随后,阚泽给黄盖诈降书中又被俩人看见。他们便将这一假消息传给了曹操,曹操没有丝毫怀疑。随后,黄盖带兵前来时,曹操没有没有任何预料。黄盖在曹营中成为东吴的间谍,实时汇报曹军情况,以至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

读《三国》品周瑜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他们有的是豪情满怀而一震群雄,却最终成为后世笑骂的人物。

  他就是长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论本领,他曾率领东吴兵马大战沙场,使得骄横一世的曹家军望风而逃;论地位,他年纪轻轻就身挂帅印,执掌兵权,可谓炙手可热;论功绩,有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不但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与才能,更从侧面有力的形成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是这样一位风流人物,却因无法克服嫉妒这一自身缺点,而遭世人唾骂。出于嫉妒,他曾无数次谋害才能高过自己的诸葛亮,数次斗智失败后,他又带者满腔的怨恨惨然地奔赴黄泉。最后,也就成为了“三气周瑜”中那个可憎的反面角色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段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很多年了,现在又旧事重提,意欲为何呢?其实, 周瑜这个历史人物带给我的是一个深刻的启示:嫉妒是人生之大敌!

  不是吗?周瑜出于嫉妒屡次谋害诸葛亮,使得抱憾终身,郁郁而终;曹操出于嫉妒杀害杨修留千载骂名,使得一世英明毁于一旦……诸多事例,不胜枚举,历史上无数惨剧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

  看历史,睹今日。

  记得在小学六年级时,班上有一对好朋友,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各方面都不相伯仲,两人你追我赶,在发奋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后来,在一次评选“三好学生”活动中,一个被评上了,而另一个却落选了。于是,嫉妒使他们的友谊宣告终结。没有被评上的那位同学炉火中烧,不但不认真斟酌自己落选的原因,反而整天挖空心思挑好朋友的毛病。结果,精力分散,成绩日益下降,最后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中学。而当老师、家长为她感到惋惜时,她说了这样一句发人生醒的话:“嫉妒,你害了我!”

  人的才能有高有低,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就说明了这一道理。对强者产生羡慕,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如何把握这种情绪,是让它成为自己奋起直追的动力,还是恶性发展演变成为嫉妒?如果是后者,那么,无疑,它将成为你进步的障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甚至严重到使你的一生彻底毁灭。

  仰望头顶这片天空,历史因你们而多彩,明天将因我们的创造更加斑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次演变为现实!

真正的周瑜-《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了解了周瑜是被诸葛亮三气之下给气死的,可我很好奇,于是,上网查了一些资料。

  其实,周瑜是个足智多谋的人。能够体现他足智多谋的战役自然是赤壁之战了,其实,历史上这一战役完全是周瑜一手策划的,周瑜当时分析了曹操的五大弱点,等待机会,一击得胜。

  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他临死前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等更是子虚乌有的事儿了。他虽然机智过人,但天妒英才,仅仅活了三十六岁就与世长辞了,不禁令人叹息呀!

  怎样,现在你了解真正的周瑜了吧!

说说《三国演义》之周瑜

  周瑜在我们大家的脑海中也是没有好的印象,这是个事实,因为在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的确不是多么的好,因为这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与人们的说法变出的一种说法,实际上我的认为是这样的。

  周瑜的才华,周瑜的才华可谓是数一数二,十分的厉害,不然孙策怎么会在临死前把整个江东的军事业务交给了周瑜,把江东的政治交给张绍,但是现在想一想张绍与周瑜,他们俩谁的本事高那?那当然是周瑜呀!虽然在说文官比武官的权利大,但是要是真的打起来,指不定是谁赢那!周瑜可是大都督,也就是现在的中央军事总指挥官(总司令)这在但是的江东这么大的地盘有这样能力的我想也就有两个,一是周瑜,二是鲁肃。但是周瑜的实力还是比鲁肃强的多,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以少胜多把曹操大的溃不成军,拆一点就玩完!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吗?有着这样的才华,有着这样的地位他需要去嫉妒诸葛亮吗,但是诸葛亮可只是刘备手下的一名军师,而且但是刘备还未有自己的土地,还是寄人篱下一点自己的权利都没有,真是十分的差劲,但是比起周瑜会怎么样那

  二是周瑜没有理由去嫉妒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是刘备的手下,他顶多回想,没有摊上一个好的军师真是十分的惭愧,如果他在我们这一方,还会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那?所以周瑜只是嫉妒刘备有一个这么好的人才,这个人才却没有在他的一方,不然他会高兴死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教研活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