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回和撤销的区别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六级考试心得:短文改错考点在哪儿

  近来对简单的看了一下改错题型,改错是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流行的,也可能代表着一种命题的趋势,根据2000年到2005所考过的真题,改错的主要有以下具体的错误:

  1、介词搭配方面的错误,一共考过6次,分别是:landon/bythe/inoneofthecountry/as和like的用法inquieta和forquieta的用法lookupat和lookbackat等。

  2、主谓一致的错误,总共考过6次,其中占了大多数的是让你把改成,或者相反的做法。

  3、非谓语动词,共考过三次,如:filling改成filled,vie改成vie,consider改成considering。

  4、连接词的错误,共出现过3次,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5、关于句子结构方面的错误,考过两次,如:2002年6月的S4:thisisne成。

  6、语篇理解的错误,这是历年真题中出现的最多的,在同一年的试卷同一个文章中就会连续考好几题,比如2001年6月的真题中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74、76和79题,这是大家在考试时要特别注意的。

  7、紧居其次的是关于固定短语的错误,这要靠平时的积累,比如真题中考过的固定搭配有:keepsth。constant、soasto等等。

  8、另外真题中还出现过时态的错误、代词、定语从句错误。

  9、最后,发现六级真题中考过一次序数词的错误和依次冠词的错误,分别出现在2001年6月的真题中,大家可以去看看。

撤回和撤销的区别

纠正错别字

  最近,一些媒体上出现了高考语文作文错别字的“扣分”之争。先是新近公布的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从今年起,全国卷作文中每出现一个错别字要扣1分(重复的不计)。而后又传出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今年仍实行“每错3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且扣满5分为止”。

  这场表面上看来只是关联高考语文学科,甚至是作文打分的一般纯属业务性计算分数规定之“争”,其实却是如何对待眼下学生错别字增多趋势的意识之“辨”。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认为,既然是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对待错别字决不能“心慈手软”,就算采用每错一字予以扣分的做法也并不为过。他强调,对汉字的运用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维护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威。

  一位参与高考语文批卷的老师道出了这样的事实:这些年高考作文中的错别字几乎是一年多于一年,一篇800字的作文,错四五个字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错十几个字是普遍情况,极端的则要错二三十个字。而在平时,一些学生对汉字的态度也不太严肃:喜欢用谐音,甚至夹杂外文或网络语言书写作文,有的变成“无错不成文”。用手机写短消息或网上聊天时,这种错字连篇的现象更甚,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有些学生还将此谓之“新潮”。

  说到一些学生写错别字,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有些愤愤不平:“现在的情况是,有些学生对写错字已没有脸红的感觉,甚至认为,能省事替代的就好,这种缺乏是非观念的糊涂,比写几个错字更有害。”

  在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时,有人将此归结于电脑和网络,不过许多老师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虽然电脑打字和网络联系普及,却并没有提倡过大家可以乱写一气、不加规范。事实上,文字输入法的依据,就是最规范的文字。

  本市一些语言文字工作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学生对文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淡薄了,对“字如其人”淡漠了。

  考生和家长对考分分分计较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一些语文老师提出,不能因此而对写错别字“宽容”。他们认为,学生会在高考这么重要的考试中写错别字,至少表明其掌握文字的程度还不到位,扣分是对其的正确“处置”。更有许多老师指出,既然是语文考试,那么就更应当做到文字规范,这是与学科本身的要求相吻合。高考语文按错字扣分,这本身是对汉字尊严的维护。

  一些教师还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学生对汉字的起码尊重。况且,从小学到高中,假如学生还错别字连篇,这本身就说明很成问题。按实扣分,既能对社会正视语言文字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也能对学生认真学习语文产生一个警示作用。

  因此,关心纠正错别字不应限于高考扣分之畴,而应从更宽和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备战:作文审题技巧之易误辨正法

  所谓易误辨正,就是对那些表意或重点比较模糊、考生最易致误的题目,进行析误归正,准确地把握题旨,以减少作文审题的失误。容易致误的并不是整个题目,而是题目中的关键字,实际上是题中的干扰源。审题时,就要抓住这些易误字,进行辨别分析,进而明确命题意图和写作重点。

  易误题目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题目文字较长,干扰源多。例如1991年安徽中考作文题《记一个给我留下难忘印象的人》,这个题目用字达13个,审题时可化繁为简:《记一个难忘的人》。“给我”介宾短语多余,“难忘”的当然是“我”。既然“难忘”,不可能不“留下”“印象”,这两个词也与“难忘”重合。这样一删,既合理,又未改变题意,而且增加了题目表意的透明度。

  二是有关虚词的巧用。虚词有时表意不虚,题目的易误点往往表现在虚词上。例如1991年吉林中考作文题《让我再说一声:“老师好!”》。这个题目,最易致误的是一个表示频率的副词“再”。考生往往只抓住了它的表层意义“第二次”做文章,实际上,这个“再”主要是指毕业离校之时的“再”,具有特殊意义,可从内容、时间、场合和情感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再如1992年江西中考作文题《五星红旗从我心中升起——记一次升旗仪式》,对这个题目,考生往往只是简单地记叙校园升国旗的情景,或仅客观地写“一次升旗活动”,这些都能扣住副标题,而这个题目的重点,是正标题中介宾短语“从我心中”四个字。它要求考生不仅要写出客观“升旗仪式”的情景,更要反映出主观“心中”的感情,要通过抒情、议论方式,来表现升国旗时“我心中”情感的升华和联想的加深。

  三要受同义词表义的影响。汉语同义词丰富多彩,拟题时所用的词语,一般都有与之相应的同义词存在,如果所见之词与我们平时常用的有关词语相近而不是完全相同,致误点也就随之产生了,例如1994年安徽中考作文题《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失误考生几乎占了一半,误点都出在“波折”一词上,有的把“波折”写成了“风波”,有的把它当“挫折”来写。这三个词表面看意义相近,实际差别还是明显的。“波折”是事情进行中所发生的曲折,中性词;“风波”是指纠纷或乱子,“挫折”是失败或失利之意,都是贬义词。审题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同义词之间在表意上的细微差别。

谨防误区

  一、重视积累而缺少演练

  一些学生认为读多了就会写。是的,读多了,自然有感悟有积累,但这两者是有相对的独立性的,要求各自迥异。考生必须多阅读报刊杂志,阅览新闻,但也要在练上狠下工夫,并且是科学得法有系列地练,分门别类地把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训练到位,每周最少有一节课时间来专门训练写作,能力是通过训练提高的。

  高考作文不同于一般的写作,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要能戴起它那轻松的“镣铐”,跳出自己优美的“舞蹈”,不经常进行遵循“游戏规则”的训练,肯定不习惯的!

  二、重视演练而缺少积累

  一味地练习写作也是收效甚微的,多写未必笔下生花。作文需要灵感和感情,需要生活积累,需要材料,所以要多阅读,关注生活,特别是身边的事与物,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大小事情。宜每周最少有一节课的时间用来阅读,摘抄整理写作材料,在写作上反思。

  三、重视实践而轻视技法

  仅是一篇篇地写,一天写它一篇甚或一天写它几篇,是不能解决需应百变的作文写作问题的。必须在写作理论上善于学习和总结,比如各种体裁、各个高考作文得分点、各项基本环节等都要懂得一些写作的知识与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招数,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建议循序渐进系统地掌握作文技法,最好还能对照优秀的范文总结经验,对照自己的作文重点攻难。

  四、重视质量而忽视速度

  平时有学生写作文老是迟交,老是喜欢拿回家去完成。很多学生这样写出的作文还往往大受老师的表扬,其实这不免为误导。每年的高考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时间写完作文。语文科高考两个半小时,但用在作文上也就60分钟左右。因此应该训练快速作文的能力,最好规定在45分钟之内完成,从而达到训练的效度。

  五、重视规范而不敢创新

  高考作文不仅需要考生循规蹈矩,而且也需要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创新不是冒险,也不是不保险,相反,恰恰是最保险的做法。试想一下,谁愿意看到太古板而没有一点灵气没有一点创新意识的文章?各地推出的高考优秀作文没有一篇不是创新之作。我们在创新理解上常有误区。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在遵守规则下的大胆而富有意义的创新。创新和重视规范两者间应该是统一的。写作时要自始至终、时时刻刻遵守规则,更要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既敢于形式上创新,也敢于内容上创新。

  六、重视猜押而轻视素养

  猜题押题实际上就是想投机取巧蒙混过关。高考命题要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一份高考试题的出台,不知有多少专家,通过多少论证,会千方百计防止猜题、押题,所以,要完全猜到、押到,想蒙混过关,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多只能沾点边而已。懂得起码的写作技巧,练就基本的素养习惯,学会深深地动脑筋,真真地动感情……这些都是作文的基本功夫,是以一变应万变的基础,轻视不得。

  七、重视语言而忽视思维

  片面追求词藻文句的花哨而实质内容贫乏空洞,一些表述或比喻看似生动活泼而实则毫无道理,这更是极不可取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看重提高思维水平。思维,被恩格斯誉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富兰克林说“思维是最大的财富”,将思维这一瓶颈问题予以突破才是最根本、最明智的方法,也是学生终生受益无穷的方法。如果考生写作的思维能力没有确实提高,一切都等于零。必须在作文备考中持之以恒地强化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思辩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思维具有严密性、深刻性、敏捷性、广阔性、独创性,具体方法有:写议论性散文,学会同题多做(一个题目多种构思),养成列提纲的良好习惯,重视思路训练,敢于写新异文体的文章(如采访、日记、书信、调查报告、新闻等形式)等。

消灭错别字

  对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以及故意错用的广告成语采用不使用的态度,容易写错的字多写多记字形,对写成别字的还是要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

  1辨法(以音辨形)

  即通过朗读该词,发现词中字的书写正误。这就要求考生平时一定要读准字音,只有字音读准了,才能将字与音对号入座,才不会写成错别字。例如:墨守成chéng规(不能写成陈chén规)、渎dú职(不能写成赎shú)、人影憧憧chōngchōng(不能写成幢幢zhuàngzhuàng)、奴颜婢bì膝(不能写成卑bēi)、叨叨—叨扰、轧钢—轧账—倾轧、隽永—隽秀等。

  2辨法(以形辨形,认准字形)

  汉字中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考生可以抓住形旁,通过辨形组词法来辨别字形。另外还有一些字的形体十分相像,有的只是一笔之差,这就要求考生辨别偏旁,分清笔画。例如:“干燥、燥热”“獠、撩、燎、瞭、僚、嘹、缭”“掂量、惦记”“糯、儒、濡、蠕、孺、嚅”“好高骛远、趋之若骛”等。再如“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和“脉搏”的语境相吻合,那么,就会很轻松地记住“脉搏”的“搏”应是动词“搏”而不是“胳膊”义的名词“膊”。

  ⒊义辨法(以义辨形)

  即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来分析字形的书写是否正确。例如:“再接再厉”记载了古代斗鸡游戏中,为了斗鸡获胜,斗鸡者在磨刀石上磨斗鸡的嘴喙,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啄伤对方,甚至制敌于死命;“墨守成规”中的“墨”指墨子,有墨子守城的说法,故“墨”不能写成“默”;“一筹莫展”即一个办法也没有。筹,本义是指竹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主要用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物品的凭证。引申为“计策、办法”,故“筹”不能写成“愁”;“针砭时弊”中,“砭”指古代治病的石头针,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故“砭”不能写成“贬”。

  例:得陇望蜀厮打寒暄

  ⒋结构推断法

  有些词语结构比较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关系,或相反相对、或相互对照,考生可以通过其中一字来推断另一字,进而从结构上记准这些词。例如:“仗义执言”是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并列短语,若把“执”换成“直”,就把动词变成形容词了,其语法结构自然就被破坏了;“人情世故”中“人”与“世”对应,“情”与“故”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另外,类似的还有(括号内为误字):一张一弛(驰)、前倨后恭、伶牙俐齿(利)。

  前倨后恭文过饰非

  方法要有基础,这就是有一定的字词积累,因此,在熟悉方法的同时,根本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积累不认识不熟悉的字。

  五、引子解释

  皇帝写的错别字。“曲院风荷”还是“麯院风荷”

  “曲院”改成“曲院”,后人颇以为康熙错题,众议纷纭。乾隆有憾于兹,乃于康熙景名碑后题诗,竭力为乃祖辩诬:“九里松旁曲院风,荷花开时映波红。莫惊笔误传新谤,恶旨崇情大禹同。”

  明确: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乾隆就是“欲盖弥彰”,七字成语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张作霖手黑,郁郁乎文哉,琵琶”,错别字不可怕,可怕的是写错之后的态度,错别字确实也能形成佳话,但是写的人不同,场合不同,有的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更多的是笑话。不可否认,错字就是错字,如果错的汉字被广泛使用的话,就如同小团圆的媳妇,当整个社会都病了的话,对正确的东西就是扼杀。

  六、作业:1、将这次回家路上看到的广告条幅标语启事等等中的错别字找出来,看谁找的多。2、把练习和作业中出现的词语包括成语中正确的字记住。

  七、中国五大著名错字(视学生情况决定讲不讲)

  【核心提示】故宫近来丢了大脸。先是“盗窃门”,后又“错字门”。“撼”字确实容易惹乱,此字曾是2008年《咬文嚼字》评出的年度十大易错字之一。因为汉字难写,书写上比较随意,极具个性和艺术性,因此才有了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人群——书法家。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这里找出几个最有典型性的五大著名“错字”,与大家聊聊。

  天下第一错字——“避”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见图)。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魚”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

  错字如果是“有意错”,书写者都会附会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题四,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两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出现最多的错字——“明”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据说孔府这两个错字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

如何消除误解

  被人误解的事恐怕谁都遇到过:男女同学兴趣上相投,学习上互相帮助,你很为这种友情而骄傲,不料却引来其他同学的猜疑与非议,让你哭笑不得;明明是因为加班回家晚了,妻子却左盘右问,怀疑你有了外遇,弄得你又失望又生气;刚参加工作,你努力,你拼命,得到的却是冷嘲热讽凡此种种,都源于误解。

  人们有不同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造成了个体的差异性。然而,大多数人看世界,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参照,生活中就容易因此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误解,于是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怎样才能消除误解呢

  消除误解,首先要分析产生误解的人是什么类型的人。有人固执己见,有人通情达理。对前者,要说服他们放弃偏见往往是不现实的,但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又对工作生活无大妨碍,完全可以不必多作解释。这类人注重事实,当事实证明一切后,误解自然就消除了。对后一种人采用适当有效的沟通方法,基本上能达到消除误解的目的。

  有效的沟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时间。一^般是越早越好,最好是在误解刚产生之时,这时人的看法往往是摇摆不定的,哪种意见占多数,就容易偏向哪一边。

  2、场合。场合很重要。谁都要面子,有时明知自己不对,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维护面子,也要强词夺理,争个输赢;还有人脾气暴躁,也不适合在众目睽睽之下与他争辩。

  3、方式。如何实现由误解到沟通,不可不注意方式。有人性格外向,坦诚直率,就宜开门见山,以诚相待;有人生性内向,喜怒不形于色,就不妨含蓄一些,点到为止。

  4、态度。消除误解时的态度需要诚恳,且不可过多指责对方的错误,更不要逼对方承认错误。待人要宽容,要允许别人有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意见或看法,这才是做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俗话说:人间自有真情在。当我们最终消除误解达到相互谅解和理解时,自己的生命也会变得美丽。采取正确的方式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对于自己和别人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一条被撤回的消息

  矛盾是不可避免,但也不是没办法解决的。就像我和父母之间,因为“斗争”而形成的代沟,就被我轻松化解,那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大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今天天气阴沉沉的,我的心里有些许忐忑,莫非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背着书包的我,一阵胡思乱想,果然不出我所料,回到家妈妈劈头问我:“你昨天是不是玩电脑呢”?我硬着头皮说:“没有呀”!妈妈听了我说的话,顿时火冒三丈。这时爸爸从屋里出来,拉住妈妈,嘀咕了几声,回到了房间,被吓坏的我,急忙回到房间,看到电脑安然无恙,我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还好妈妈没有看我的电脑。但不能不防备啊!开始写作业,过了一会,还是有点按耐不住。这时心里有两个念头在打架:“一会想:没事反正妈妈没发现,以后小心一点就是了,一会又想:不行,万一被抓现形怎么办”。两个念头你拉我我拉你,互相交替。最终,不玩电脑的念头妥协了。我趁爸妈去忙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我便打开电脑,急于见到我的偶像:迪丽热巴现身《奔跑吧!兄弟》第五季,正当我全身心融入其中达到忘我境界之时。“在干嘛呢!”耳边传来爸爸严厉的声音,他老人家什么时候进来的,蒙圈了,我故作镇静的说:“没干嘛!”“你完成作业了么”?我无语了。然后被爸爸数落一番,我却一声不吱,因为每次斗争都不敢与他直接对抗,但我心里不服,所以只好默不作声,以无招胜有招,坚持到爸爸走了之后。委屈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回忆爸爸刚才说的每句话,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感觉每次斗争的结局都不是我想要的。决定给爸爸发个信息:爸爸你知道我为什么在写作业时间玩电脑么,那是因为你把我玩的时间全都剥夺了。我就算写完作业想玩会电脑,你又让我复习功课。就算让我看电视,也只限历史剧,可无论如何我都不喜欢看历史剧,也许因为它枯燥无味吧!但是你每次反省的不是你自己,而是让我反省。我希望您好好想想,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按完发送键,心里轻松了许多,但是另一个念头悄悄地爬上了我的心头,我问我自己,爸妈为什么这样做?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我,反之我应该怎样去做!当这些问题渐渐有了答案之后,我决定撤回它!

  到了晚上,爸妈忙完了,我来到他们面前,鼓起勇气说:“爸妈我不应该骗你们,我应该跟你们说实话”。这时爸妈相视一笑,妈妈把我搂在怀里,像小时候一样,而爸爸笑着回房间了,我感到爸爸的眉毛都在笑,我在妈妈怀里,享受的靠在妈妈肩头……

  事后,爸爸问我你撤回的信息是什么?我有点不好意思的说:“跟你说声对不起呀!但后来想当面对你的说有诚意”!爸爸抚着我的头说:“这场“战争”没有胜负,就算你赢了,归根结底还是你输,因为你输掉的可能是人生,这样我们双赢,赢得是我们各自的前途和人生”!

一条被撤回的消息

  “请把我的笔还给我!你要知道那只笔对我很重要,即使你再喜欢也没有必要偷拿吧?”“你在说什么?我拿你的笔?可能吗?”以前形影不离的一对好同桌现在吵的面红耳赤。整整一天,我不想再搭理她。

  “真是太气人了,她怎么可能说我偷拿她的笔呢?一样的笔多了去了,真是太过分了!”我不停的向妈妈诉苦。“既然是误会就要想办法说清楚嘛!”妈妈边叠着衣服边开导我。“我和她关系一直不错,怎么能这么冤枉我呢!把我当成什么人了?”“那你为什么要买一支和她一样的笔呢”妈妈走了过来。“我,我是因为她是我的好朋友,我觉得好朋友就应该用一样的东西,才能体现出关系好啊!”我说出了心里话。“对啊,既然你把她当成最好的朋友就去跟她说清楚,和好吧。”妈妈摸了摸我的头。我想了想,茅塞顿开:好朋友发生误会是很正常的,只要吵完之后还能和好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登录qq账号,打开页面。

  印入眼帘的是:对方撤回了一条消息。让我欣喜万分,总觉得她有话说。会是什么呢?会不会是跟我道歉的话?还是说以后不能做朋友了之类的?不可能啊,那到底撤回的是什么呢?墙壁上的钟声一秒一秒的过去了。突然,页面抖动了一下,还发了一个图片,图片上正是那支一模一样的笔在桌子底下躺着。突然,恍然大悟:对,她一定给我发的是道歉的话,可能因为平时太要强了,所以会不好意思吧!

  “今天是我做的不对,不应该跟你吵的那么凶!”我主动发过去了一条消息。“叮叮”页面抖动了。“不,今天都是我的错,我不应该冤枉你,请你原谅我,我不应该不相信你!”“嘻嘻,没事啦,我们以后还会是好朋友,形影不离的那种!”“嗯嗯,那我们明天见!”“嗯嗯,好!”

  所有的误会说开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些被撤回的消息或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声关怀,但却承载着理解,包容,和谐与美好。

一条被撤回的消息

  以前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QQ”等聊天软件具有了“撤回功能”就像泼出去的水,可以在两分钟之内收回来。

  “哎呀,这个书包有点坏了,我想再买一个”我喃喃自语道。——这个书包已经用了两年了,颜色都褪色了。于是便上网购买,在精挑万选后准备付款时,却余额不足了,因为这几天爸妈加班,也没让爸妈往卡里充钱。于是便想,哪个同学家可以帮我买一下,之后把钱给她。

  我上QQ在同学列表中搜寻着,“她家里好像没有,他家好像有,她家……”搜寻一段时间后,脑海里浮想起她前几天刚在网上买了一个书包,内心便有些激动,我在列表中找到她,点开聊天窗口,我又有些不好意思直接说,便先问到:“我有件事想请你帮忙行吗?”过了一会儿她回道:“什么事?”我接着问:“你能不能用你家网银帮我买

  个东西”她又问道:“什么东西?”“一个书包”这句话发送后顿时觉得心“砰砰砰”的直跳,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找同学帮我买东西。我凝视着聊天窗口,焦急的等待着她的消息,只听见“嗡”的一声,我打开一看,并没有消息,只看见一行小字“对方撤回了一条消息”我并没有很在意,还一直在等待她的消息。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也没看到她的信息,便开始胡思乱想“她为什么要撤掉信息,她是不是不想帮我买,怎么还不回我……。”我的心一下子坠落到低谷。又过了十几分钟,她终于回信息说:“对不起呀,我家没有,里面也没钱了”收到信息时,我默默地笑了笑心想:我应该早就知道是这样的结果,那条撤回的信息早己经告诉过我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消息是可以撤回的,但撤不回来的是内心的芥蒂,慢慢地我们都变了模样,早已习惯了遮掩和隐藏。

被撤回的消息

  人可能对未知的事情都具有好奇心理,会对这些事情进行猜测,揣摩,实验。也许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但还是忍不住的想要知道真相。

  和往常一样,写完作业后就去玩手机,打开手机之后进入QQ,看到了置顶消息,内容是“对方撤回一条消息”,我又看了一眼备注,满脸的疑惑,在心里默默地想:他给我发消息干嘛,有事找我?诶,不对,他发完消息后又撤回了,那他说了什么?,他是说我的好还是不好?不行我一定要知道!”的信念在心里已经变的是一件坚定的事情。

  但这种感觉很不好,就要喂到你嘴边的糖,眼看马上就要吃掉了,但拿糖的内个人又从嘴边拿了回去。心里全部的感情都已被不甘心所填满。

  吃饭时,还在想着撤回的内件事,手里拿着勺子,挖了一勺子的粥,悠悠忽忽的。睡觉的时候也睡不好,躺在床上,心里老是想着内件事,想着想着就翻个身,想着想着就翻个身。

  我自己又进行脑补,他会不会是在骂我,之后良心发现后又撤回了?诶,不对啊,我Q好友一般都没有良心,难道是他的好朋友发的消息,之后被他发现又撤回了?想着想着,整的连睡觉都没睡好……

  新的一天,实在受不了这种感觉了,所以直接问了她:“嘿,你昨天给我发啥啦?”她说:“昨天发作业,不小心发你QQ上去了,本来想跟你说一下的之后没想到就忘了”听到这些后,心情一下子畅通了,忽然也觉得今天的风景很美,看啥啥好看。

  我已经把我想要探索的事探索出来了,“一条被撤回的消息”案件也成功破案!

  虽然有时候好奇心是个好事,但也有句俗话叫做“好奇心害死猫”。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世界属于三体

形容文化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