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名胜古迹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有关名胜古迹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鱼米之乡-——南通。南通是,江海之城,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南通不仅有许多名胜古迹还许多土特产。接下来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名胜古迹和土特产吧!

  军山为海中岛屿时,相传曾为秦王屯兵之地,因形似伏象,又名象山。俯瞰军山,山水相依自然构成一幅八卦图。

  明代山西高僧法空驻锡军山,创建普陀禅院,狼山总兵题榜出门,着名书法家董其昌撰写了《军山普陀别院碑记》,认为于浙江普陀山相比“不减珞珈真境”。寺庙、宴堂曾多达百余处,为昔日东南佛门胜地。山上古迹有:燕真人洞、白云泉、四贤祠、包公祠、董其昌碑刻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办气象台等。

  重修后的普陀别院,坐北朝南,依据山形梯次式结构。圆通宝殿供奉着的是千手观音。翡翠观音楼则供奉着一尊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座像观音,院内两侧长廊绘有33应身观音石刻像,引人入胜的佛教观音文化在此得以集中、充分表现。新建景观有景区牌楼、中国第一观音净瓶、大观瀑、观景廊、望江台、潇湘榭等

陕西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

  兵马俑

  【兵马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皇陵位于临潼区骊山镇东5公里处。经探测,陵有内城和外城,内城为方形,周长2525米; 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94米;陵高76米,为覆斗形,底边为485×515米,巍然矗立。从陵冢向东1.5公里处是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坐西向东,共三个,呈"品"字形。一号坑在南,最大,深5米,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排成38路队伍,有同真人大小的武士俑6000多个,拖战车的陶马俑24匹,驷乘战车6乘。武士俑身高1.8米,神采各异,栩栩如生,身着短衣或铠甲,腿扎行膝,姿态不一,都威武矫剑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端北侧,面积6000平方米,呈曲尺形,由骑兵、距车、步卒、射手混编而成,有兵马俑1000余件,还配有实战的武器。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东西长17.6米,南北宽71.4米,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内有战车一乘,卫士俑68个,似为军旅中的统帅机构,也配备大批武器。3个俑坑分别组成阵势庞大的步、弩、车、骑4个兵种的队伍。兵马俑坑是研究秦代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及科技的实物资料库。

  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区西部未央区三桥镇阿房宫村附近。阿房宫是秦代所修大型宫殿。秦始皇建成前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续修建。楚项羽入关以后,全部焚毁。其遗址范围,南自丰镐路和平村,北至新军寨,长约5公里;东到氵皂河岸,西达王寺村西500米,宽约3公里。今前殿遗址在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东西约1320米,南北长420米,面积约49.2万平方米。前殿东北有"北司"遗址,出土刻有"北司"、"左宫"等小篆文字的绳纹瓦片。在前殿北的小苏村,发现6件铜建筑构件;在后围寨发现有高6米的宫殿建筑遗址。在前殿遗址东北400米处,有高14.98米、周长230.4米的不规则圆形夯土台基,传说为"上天台"遗址。阿房宫遗址是研究秦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鸿门

  【鸿门】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新丰镇。为秦末项羽屯兵并宴请刘邦之处。长1.5公里,宽0.5公里,地面有秦陶制五角水道管和秦汉瓦片。今建"鸿门文管所",内有鸿门宴宴台、霸王上马台、萧何寨等遗迹。并在昔日的宴台上搭起了高大军帐,新塑项羽、刘邦、张良、樊哙等塑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所描绘的鸿门宴情景

  新丰遗址

  【新丰遗址】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新丰镇西南2.5公里处的沙河村南。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将其父(太上皇)从今江苏徐州丰县家乡接到长安。太上皇思念家乡,不习惯都市生活,刘邦便在长安城东南秦骊邑的基础上为其修建宫邸,并置新丰县。新丰县城的布局、建筑一如丰县,并迁丰县的一些邻里街坊来此居祝遗址四周有夯筑城遗迹,城为长方形,东西600米,南北670米;城墙基础夯土宽7米。城外有城壕。在城墙西南角墙下发现一排五角形排水管道。在遗址的西南部到处散见秦代砖瓦,为秦代大型建筑群。城内有汉代建筑群遗址。出土遗物有板瓦、筒瓦、瓦当、砖等。另外还出土有铁削、铜镞等遗物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面积36平方公里。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未央宫由前殿、椒房殿等40余个宫殿组成。现存遗址主要有:(1)城墙,周长25700米,基宽12~16米,最高处残高近10米;(2)未央宫前殿遗址,东西200米,南北350米;(3)椒房殿遗址,东西150米,南北200米;(4)官署遗址,东西150米,南北70米 ;(5)少府遗址,东西210米,南北80米;(6)天禄阁遗址,边长20米,高10米;(7)石渠阁遗址,东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8)武库遗址,东西70米,南北350米;(9)桂宫鸿宁殿遗址,边长50米,高7米;(10)罗寨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11)樊寨遗址,东西100米,南北100米;(12)讲武殿遗址,边长25米,高17米;(13)楼阁遗址,东西700米,南北190米;(14)未央宫夯台遗址,东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汉长安城及城内宫殿遗址,曾出土大量建筑材料、汉俑、简册、秦汉封泥等珍贵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家乡的名胜古迹—法门寺

  说起明胜古迹,我们家乡的法门寺可名扬四海,乃至世界。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据说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周魏以前原名也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子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也是王朝所拥戴而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法门寺是唐朝初期筑成的,它原来是一个很小的寺庙,寺庙中间有一座塔叫法门塔,法门寺的起名是以它而来,1986年,国家文化部和地方文物管理局,发现塔有些倾斜,决定对它挖掘而重筑。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工人们在挖基地的时候,发现地底下有一座很大的地宫,挖掘出了很多唐代以前的文物,像释迦牟尼,舍利子等文化遗产,也由这一刻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它们可是世界佛教最高的财誉,还有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

  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在当时的社会还是无法创造出来的,还有像那玲珑塔,它也是世界仅有的,在这一刻起震动了全世界,特别是佛教国家特信仰,国家开始对地宫重新加固和装修,现在建起的法门寺,人们都很赞美、都很骄傲,都会竖起大拇指,法门寺这是中国的骄傲,由着一刻起小小的镇沸腾起来,它也成为了世界旅游之地,每天日接待游客,达到好几万人,大道两头分别是可容十万人的朝圣广场与山门广场。随着旅游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国家又对法门寺不断投入资金,开始对法门寺的面积增大,特别是刚建成的四

  面佛和法门广场,特别吸引游客,国家为了安全期间,对文物施行在深基坑施工阶段,加大巡查力度,在基坑旁专门有人24小时在哪巡查,当雨季来临时之前做好一切对基坑有条理性排水,对基坑的四周用防护栏围绕着,也施行了文物升降作用,白天游客参观,将文物升起来,晚上,并将它降下去,这就是对文物施行安全主要作用。如果,你走进寺院,那里的香火会越来越红,寺里的僧人听说都是佛教大学毕业的,他们都会热情款待,我们生为中国人都会有一股自豪感,为我们的圣地永远昂然与东方,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记住我们都是祖国的民族后代,是炎黄子孙。

介绍秦安名胜古迹作文

  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是甘肃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现在,随来看看一些关于秦安名胜古迹作文吧!

  秦安名胜古迹作文篇【1】我的家乡秦安县有一处旅游景点,名字叫泰山庙。它座落在县城的东南面。每逢春天才向游人开放。今年春天,我随家人到那儿游玩。

  整个泰山庙像梯田一样一层一层地分布在山坡上。走到泰山庙的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泰山庙的山门。山门高约六米,宽约八米,上面镂空雕刻了各种龙凤花鸟图案,富丽堂皇,很是壮观。

  走过山门,延着崎岖的石子铺的路穿过一条石拱隧道,来到一个平台,然后随着弯弯曲曲的石阶路走到第一层。周围布满了许多槐树和松树,远远地听见小鸟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就能闻见令人心旷神怡的槐花香。东面和南面分别修有两座庙宇,正殿里坐着玉皇大帝像,神情端庄,就想在思考问题的学者一动不动。侧殿坐着女娲像,传说她练石补天拯救了人类。

  从侧面穿过石阶路,来到第二层,最显眼的是药王洞,里面坐着古代名医华佗像,他手里拿着百药瓶,庄严而肃穆。庙宇的周围也有许多槐花树,上面的槐花星星点点的缀在树上面,可爱极了。

  爬上山顶,中央有一座古建筑,望月亭。每月十五的晚上,在这里赏月,因为这是泰山庙的最高点,离月亮最近,好像一伸手就能触摸到月亮,所以叫望月亭。亭子下面有一个池塘,小鱼在水里,亲吻着水草,欢快地游来游去,给水草讲了许多好听的故事。

  傍晚时分,该回家了,我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快乐地游着,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它们。

  回来的路上,我的耳边仿佛还能听见鸟儿的叫声,鱼儿在水草旁嬉戏声……

  秦安名胜古迹作文篇【2】凤山为九龙山余脉,也就是九龙山脉这条巨龙的龙头所在。

  九龙山脉由大陇山盘魄而来,其支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陇城,西达县城。明代中丞、邑人胡缵宗所著《秦安志》载:“庙山,其山自高峰趋赴县东,悠然而集,翩翩若凤焉。”又曰:“东四十里曰九龙山,其山九峰,踟躅如龙,东自陇,西自秦,磅礴百里,为县之主山。峰峦瑰垒,望之昂然,有九龙湫、九龙庙。”

  九龙山为县内名山,在今县城之东的中山乡境内,九座山峰,逶迤而集,或腾跃雄踞,或顾盼留恋,或引颈相望,与九龙庙所在的凤凰山形成“九龙朝一凤”的奇观。九龙庙建于凤凰山麓的“栖凤台”上。据庙内遗存元代碑刻记载,其庙始建于元大德甲辰年。此年因地震于山腰腹地裂出泉水九眼,天旱不减,“黝碧清泓,深不可测”(孙海语),时人以为灵异,于是于其侧建庙祈雨。在明嘉靖之前,九龙山圣母庙与凤山天齐庙同享官府祭祀之礼。“九龙湫窟”被胡缵宗列为秦安“八观”之一,“九龙矗矗,九湫濊濊,其山称灵焉,山非龙而云出焉;湫非龙而雨兴焉,可以备旱矣”。自元至清末,历代官员每逢天旱灾禳之年,都要徒步(甚至赤脚)行走四十余里,到九龙山取湫求雨(就是用一小口瓶,从九龙湫汲回一瓶水,带回县城)。当年那些打着赤脚,冒着炎炎赤日,怀着虔诚之心前往九龙山而去的祈雨队伍成为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多么悲怆的生存景观!明志对九龙山脉情有独钟,其县内景观“八观十二咏”中除“九龙湫窟”外,还有“九龙挺秀”、“高峰晚眺”之景观,九龙山在万山之中崛然秀出,蔚然而起,钟灵毓秀,不与众山同。“高峰”就是中山乡之内的四顾山,在九龙山附近,海拔1984米,为县东最高点。日落之前,登临远眺,山原旷野,沟壑梁峁,尽收眼底,霞光映壑,九峰簇聚,无限风光令人神思绵邈。

  九龙之首有凤山,中有凤凰山,尾有凤尾村,凤尾村与娲皇村相连,位于九龙山脉之下的陇城镇,为女娲娘娘诞生之地,有建于汉代之前的女娲庙和许多史前遗迹。九龙山脉,古迹众多,有秦始皇时始建的西番寺,西魏时的观音院、双塔山,传说中九龙山三圣母得道成仙之地的脱骨寺等,著名的大地湾遗址也坐落在九龙山脉的山麓。九龙山脉承载了上下8000多年的厚重历史,是一座文化山,神秘的山,她汲饮清水河,吐纳南小河,气脉绵长,充满灵气。正如元代碑文所赞:“层峦叠嶂,巨壑幽谷,启肇原陇,草木贡四时之秀,烟霞共千里之奇,真仙灵之窟宅!”九曲陇水,悠然而来,在县城接纳西小河,南小河,在九龙之首完成了她较大支流的最后汇聚。

  凤山之北有秦安“八观”之一的“七星献奇”景观,明志曰:“其山七麓,突然县之东北,如拱如负,若斗然”,七个山丘,象北斗七星布于县北。凤山迤左,长山迤逦而来,如揖如让;凤山对面,夕山遥遥呼应,如迎如拱。秦安县城“四山旋拱,二水环流”。而凤山则占尽风流,独得佳境,为全县诸山气脉气之所结,山川精气之所聚,天地造化之所钟。明代状元、方志家、学者康海称赞:“山川清淑之气,必欲钟夫人,故圣贤君子之生,山川之名随之为穹窿,秦居陇西万山之中,而贤人君子,代不绝人,非其清淑之气承运播灵,安能若此哉!”秦安自创始以来已为成纪地,从传说中始创人类,炼石补天的女娲,初画八卦、肇启文明的伏羲始,历代名人辈出,王侯将相,文才奇士,辉映史册,关陇世家,威势赫赫,人文的积淀莫不是得益于灵秀清淑的山川之气

  秦安名胜古迹作文篇【3】泰山庙亦称天齐庙,坐落在秦安县城东的凤山上,是天水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泰山庙古建筑群。

  泰山庙的殿厦亭楼,按凤山山脊的自然地形,错落有致,分台建造,间有萦绕勾栏,盘曲石径相通连。明《秦安志》记载:“迤西为庙山,其山自高峰趋赴县东,悠然而集,翩翩若凤焉,有天齐庙,有天齐堡”。

  登山先经财神洞,洞门刻有“霞观叠雪“四个大字。过洞,迎面有原湖北书协主席吴丈蜀题“羲里娲乡”之牌镶嵌石墙中,顶上有财神庙。

  曲径幽蹊,俯级而上,为第一台阶。前有山门,为牌坊形建筑,上刻有“天齐庙”三个大字。主体建筑是东岳大殿,殿前建有抱厦,两厢配以斋舍;庙院中部复建抱厦,并有过厅一座,直通东岳大殿。庙院的东部建有福神庙。东岳天齐庙,构建宏伟,气势雄秀,居庙山建筑群之冠。这组建筑群的平面设计巧妙,建造工艺精湛美观。

  东狱大殿后是一座高三层的重檐歇山顶楼阁式“蓬莱阁”,巍峨屹立于高大的方形台基上,气势轩昂,直插云天,牙檐高啄,映翠飞丹。据清《秦安县志》记载蓬莱阁是公元1749年秦安知县蒋允君创建。

  阁后北部有“通天门”为上山之大道。拾阶而上,可至第二台。东边建有洞宾殿,著名学者郑逸梅题“洞宾殿”牌匾。西边建有山神庙和鲁班殿。殿前有报厦,殿内悬有紫竹林牌匾一面。

  第三台山势平缓,地面开阔,建筑物最为密集,属于“五台观”庙宇群,阁亭悬有原甘肃副书记王秉祥题写“五台观”牌匾。现存庙宇有钟楼、灵官庙、土地庙、无量殿、娘娘庙、药王洞、华佗庙、仓颉祠、千眼千手佛洞、接引阁等。

  秦安名胜古迹--泰山庙钟楼上原来悬有一口大钟,每逢庙会,钟声一响,声播秦川,十里之外,人耳可听。无量殿有胡缵宗题书“太玄之殿”牌匾,有甘肃省书协主席顾子惠题书“太玄之殿”牌匾。娘娘庙前原有一轩,其后壁开两个玄窗,凭窗远眺,可见环山远景如画,壁上题联:“好山对面清如洗,远树当窗翠欲流”,可谓画意幽怀,曲尽情致。药王洞门刻有对联:“方著千金功同化育,医宗百圣道贯生成。”仓颉祠院,古柏参天,绿草如茵,祠前感怀,大有“仓颉造文,识人明体”之幽致。仓颉祠内附有唐代著名宰相,谥为“文公”的权德舆的塑像,寄托了家乡人民对这位勤政爱民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怀念之情。祠内上悬古文学家顾延龙题书的“权文公祠”牌匾。

  第四台上有三法宫,现仅存一殿。

  第五台为玉皇庙,上有玉皇殿,伏羲殿,高高居上,规模宏伟,亦自优澹可人。上悬西泠印社副社长钱君题书“玉皇殿”和苏适题“华夏祖荫”牌匾。

  第六台原建老君庙,今圮。

  再拾阶而上,就是新建的邀月亭,临顶可俯仰天地远吞山光,平挹陇川,心胸幽敞。每至春旦,景色宜人,鸟语花香,固自引人入胜。清代邑人安维峻吟诗赞曰“洞天高处是,烟井望中多。”在这里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泰山庙古建筑自创建以来,历代都经过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泰山庙建筑群。近年来,县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重修了登山石阶通道及殿宇。2008年4月至11月底,对蓬莱阁进行了加固维修,工程总投资57万元,按照国家关于《古建筑维修规范》的要求和科学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及修旧如旧的维修原则进行维修。重点加固了蓬莱阁的台基,采用直接更换法、填补法和局部更换法修复了朽化的木构件,用花岗岩修复了台基周围的栏杆,在蓬莱阁北面修建了一用仿古青砖铺设的台阶,恢复了蓬莱阁古朴、雄厚的历史原貌,全面保存、延续了蓬莱阁的真实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

  泰山庙有许多精美的佛像和书画作品,是广大游客观光揽胜的好去处。每当春暖花开,人们登游泰山庙,伫立山顶,俯瞰陇川地貌,山峦起伏,高楼林立,倍感心旷神怡,别有一番趣味。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省级凤山森林公园,将使泰山庙建筑群显得更加绚丽多姿。

西安的名胜古迹

  亲爱的朋友,你想了解西安吗?你想“五一”、“国庆节”和爸爸、妈妈来西安旅游吗?告诉你吧,来西安旅游,是你最理想的选择!不信,你先听我说说,游名胜古迹西安。

  我们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历史上叫做长安。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从建设到现在,已经有3100多年的历史。它曾经是我国古代12个朝代的首都;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著名的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从这里出发;它目前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

  我们西安最大的特点是,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特别多。一进西安,你就会看到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城墙。城墙的历史,已经有630多年。它高12米,宽度比高度还厚3—6米,看起来非常雄伟壮观。城墙把古城分为城里、城外两个部分。城里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钟楼,还有鼓楼和碑林博物馆;城外有大雁塔、小雁塔和我国目前最大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钟楼处在西安的市中心,是我们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说到钟楼,人们就会想到西安;说到西安,人们同样会想到钟楼。钟楼和鼓楼,都是以古代放置大钟和大鼓而得名,听说钟楼上放置的那个大钟,足足有5吨多重呢!

  碑林博物馆,那就更神奇了。它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里面有8座游廊和8座碑亭,收藏了从汉代到清代的碑石共2300多个,上面有隶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法,可都是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杰作,游名胜古迹西安。热爱书法的小朋友,你一定很希望去那里看一看!

  再说城外的大雁塔。凡是来西安的人,都要去那里看看。那可是当年唐朝皇上为了保存唐僧去西天取回的经书和舍利子,而专门为他修建的,至今已经有1355年了。

  说了这么多,还有最精彩的没给你介绍呢!那就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哪里有好多好多的秦代兵马俑,他们身材高大,形象逼真,身披盔甲,手拿兵器,排成一个个的方阵,好威武啊!凡是来过我们国家的外国元首和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都去那里参观过。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他的夫人和女儿,还下到正在挖掘的俑坑,和兵马俑一起照过像呢!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在我们西安附近,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黄帝陵、秦始皇陵、法门寺、武则天墓、杨贵妃墓等等。还有其它大大小小的黄帝陵墓共70多处。

  我们西安不但古迹多,而且交通也很发达。到西安来,不管你坐飞机、坐火车都非常方便。我们的火车站就在市内,飞机场离市内也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的市内交通也很方便,公交车、出租车满街都是,有一环路、二环路、高架桥、立交桥,还有绕城高速公路。总之,不管你去那里,保证方便。

魅力榆林

  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想了解榆林,听听榆林三部曲:

  一.榆林概况:

  全市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共1区11县榆林地区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大大小小的古遗址、古城堡、古庙建筑100多处:这里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有西北最大的道观所在地——佳县白云山、高原要塞——镇北台等,而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神木红碱淖、以及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更为这座塞外名城增色不少。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1.63万,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

  二. 当地特色:

  秧歌很早便在榆林生根。榆林秧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亦歌亦舞的表演。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龙灯、竹马、花鼓、腰鼓、霸王鞭等表演技巧。参加人数为二、四、六、八人,成双成对,男持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洒脱,又柔美细腻。榆林秧歌是一种开放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院落里、硷畔上、大路间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场所。榆林秧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喜庆结伴而行。每逢大年春节,或是节庆之日,榆林大地到处是秧歌的海洋,城镇和农村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问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访互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元宵之夜,还有举灯、提灯、担灯的彩灯秧歌以及九曲秧歌等。

  此外,榆林城内有很多建于明清时代的衙署、庙宇、府邸、店铺等,就连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石子铺就的小路,灰色砖房的院落,木制门窗上的精美铜环……无一不透出古朴厚重的明清风貌。

  三.旅游圣地

  假如你要来榆林旅游,你可以去榆林的镇北台、红碱淖(在榆林以北140公里处,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有“沙海明珠”之称)、.红石峡(又名“雄石峡”)、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白云山 、香炉寺。还可以尽情享用当地的名吃,例如油旋、羊杂碎、拼三鲜、菠菜烩豆腐、炸豆奶、粉浆饭,还有很多,别的呢还要等您来了之后吃,呵呵,这些都是价格便宜而且好吃的东西,您可大饱口福。

  我的家乡榆林——白天小乡镇 晚上小香港

  还望各地朋友经常来榆林串,榆林人热情好客,保证让您来的时候钱包鼓鼓,走的时候俩袋空空,从此对这里留下无比深刻的感情。

西安名胜古迹作文

  峰耸立,从远处看宛如武则天仰卧大地,因此有“睡美人”之称。乾陵最有名的还是“无字碑”。“无字碑”高63米,重99吨,碑上面是没有字的。据说,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德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没有刻字。此外,还有司马道翁仲、六十一宾王像等。大雁塔坐落在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原为无漏寺,是唐高宗李治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修建的,取名“慈恩寺”。唐代诗人岑参曾在《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中赞扬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我们中华民族真不愧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为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女而感到骄傲、自豪!

西安,名胜古迹的聚集地

  西安在以前是秦朝、汉朝、唐朝等八个朝代的首都,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碑林、城隍庙等,附近有:兵马俑、华清池、烽火台等。也有很多很多不可不尝的美食,如:羊肉泡馍、腊牛羊肉等。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有名的观光胜地去年,我去西安,参观过兵马俑。兵马俑一共有三个坑,一共有两万多平方米,八千多件陶俑、四百多匹陶马、一百多辆战车和十几万件兵器。俑人和俑马的大小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形象也很逼真。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士兵们排着队,有方队、有长队。我感觉非常神奇,壮观。因为兵马俑很出名,所以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来参观,挤得展厅水泄不通。而兵马俑里的士兵,有拿着矛的、有拿着盾的、也有拿着弓箭的,也有一些马,有的给人骑、有的拉马车,有四匹拉一辆、有两匹拉一辆。这些士兵是护卫秦始皇的墓的,体现了秦朝时期的强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秦始皇的陵墓工程非常宏大,耗费了无数的人力和财力。这就看出秦始皇是个多么残暴的皇帝。我同时也游览了大雁塔,大雁塔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是一座阁式砖塔,一共有七层,塔身是方形锥体状。大雁塔相传是唐僧(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在这里待了十几年研究和翻译佛经。大雁塔里还陈设有唐僧的塑像、高大的香炉、释迦摩尼如来佛的一双大脚印。

  我爬到顶层往下一看,四周特别壮观。周围环境非常美丽,有喷泉和古人的雕塑,是古城西安的象征,中外的游人非常多。西安的名胜古迹非常多,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的文明。

游西安名胜古迹

  西安是我们陕西的省会城市,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建都。西安也有许多名胜古迹,像小雁塔、大雁塔、兵马俑,大唐芙蓉园,大明宫。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

  一进西安城,你就可以看见保存完整的明代古城墙,城墙距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城墙高达十二米,厚度达到了六米,城墙分为内城墙和外城墙,内城墙里著名的就是钟楼,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外城墙有大雁塔、小雁塔。

  你们知道大雁塔是用来干什么的吗?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当年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唐朝皇帝专门为他修建了大雁塔,这个大雁塔是专门用来珍藏玄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玄奘专门坐在这里面翻译佛经。

  碑林博物馆在市中心旁边,里面可神奇了,它距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里面有许多长廊和凉亭,还有许多名画,这些名画,都出自我国明代大画家之手,热爱画画的小朋友一定要去那里看一看。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给你介绍精彩的呢!那就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那里面有千军万马,十分壮观,各个栩栩如生,有的佩戴铠甲,手拿武器,似乎即将奔赴战场,有的目视前方,神情凝重,似乎思念家乡……

  除了上面这些,我们附近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武则天墓,法门寺,王宝钏寒窑等。

  西安的交通也比较发达,不论你是坐飞机、火车、地铁,还是自驾游都可以,从飞机场到市中心三十多分钟就到了。

  我给你介绍了这么多,你一定心动了吧!那就请你到西安来,你还可以让我当你的导游呢

陕西旅游名景

  各位游客: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两座陵墓特别吸引国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东陵,一座是陕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虽不是皇帝,却是大权独揽,垂帘听政,丧权辱国的清太后慈禧;后者埋葬的则是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在位时政通人和,社会和经济发达,死后以山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来陵墓保存完好。

  “巨坟云是旧梁山,山石崔嵬颇耐攀。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这是郭沫若同志游乾陵时吟出的一首诗。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它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圆锥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两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整个陵园范围方圆40公里,周围还有王公贵族陪葬墓17座。各位游客,下面请随我一起走进乾陵游览一番。

  各位游客,当我们从西安出发,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时,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无论是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还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峰间,随时都可以看到高大雄伟的帝王陵。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也就是穿过陕西西部的小县城乾县时,我们还会发现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峰设置陵寝、门阙、城墙,表现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现在我们已站在梁山脚下,抬头能望见武则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东,一马平川梁山在西,山势峥嵘。远观梁山,有3座山峰相连:正对游客的远处松柏交翠、山峰峭拔的北峰为武则天陵寝;南面稍低的左右对峙的两峰为闭楼,其形象特别,当地群众俗称奶头山。“以山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与山峰浑然一体的设计,实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独见。唐太宗原以为如此筑陵较为节俭,还能免被盗之灾,谁知筑陵工程更大,耗费更为惊人,也未免去被盗之灾。

  乾陵营建于盛唐时期,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自不必说。单从其宏大的规模,壮伟的气势,富丽堂皇的建筑来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据《长安图志》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4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现在我们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门外。

  各位游客,请跟着我向前走。大家从朱雀门外向远处高耸的陵墓望去,可见墓前一条司马道相当宽阔,直通北峰。两侧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4个门外各有石狮回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就是从武则天下葬乾陵开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续到清代。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家庭教育的特点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