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徐文长写对联的谜语故事

  有年春节,杭州西湖总宜园举行灯节灯谜盛会,吸引了许多游客。

  恰巧,江南才子徐文长路过园门口,只见一群人拥挤在大门口,在昂首观看高高悬挂的一首诗谜。又见一群文人墨客立在旁边摇头搔耳,苦苦思索。徐文长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这样四句:

  二人抬头不见天, 一女之中半口田; 八王问我田多少, 土字上面一千田。

  徐文长读罢微微一笑:“不难,不难。”

  文人墨客一听,围了上来,嗡嗡云云:“请讲,请讲。”

  徐才子却未正面破谜,只说了句:“但愿人间家家如此。”便嬉笑而去。

  有个诗人静静地琢磨徐文长的话,忽然恍然大悟,抚掌你赞:“不愧才子,不愧才子,不愧才子!”

  你知道这首诗谜的谜底吗?徐文长为何要说“但愿人间家家如此”

  谜底:四句射出四个字“夫妻义(义)重”。所以徐才子才说这么一句。

徐文长的故事

徐文长戏弄窦太师的故事

  明朝窦太师,三考出身。有一次,皇帝问他:“卿识字几何?”窦太师回答:“字如牛毛,臣识一腿。”皇帝想:论牛毛,腿上最多最密,这样看来,他识字之多就可想而知了。当场试了些难字,果然个个认得。皇帝大喜,特赐给他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

  窦太师到绍兴后,每次逛街过市,总把这块御赐金牌挂在轿前,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

  这天,正是炎热盛暑,徐文长听得窦太师又要到学宫去,就赤身露胸,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哨哨……”鸣锣喝道的声音渐渐近了。头牌执事看到有人睡在官道中,禀告老太师说:“有个小伙子挡官拦道!”窦太师听得有拦道的,吩咐停住轿,自己出来看看。

  只见那拦道的睡得正熟,窦太师就连忙把他叫醒。

  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口问道:“你睡在热石板上干什么,难道不怕皮肤晒焦吗?”

  徐文长回答说:“我不干什么,只是晒晒肚皮里的万卷藏书。”

  窦太师听他好大口气,就对他说:“既然你读书多,一定会对课。我此刻有个课要你对,如对不出,你就速速让道。”

  徐文长反问道:“如果对出了又将如何?”

  窦太师想: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谅他有多大学问

  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出,我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二人言定就开始对课了。

  窦太师想起绍兴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占道:南街三学士。

  徐文长不假思索地立即回对。

  东郭两军门。

  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对得多工!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的大台门,不觉暗暗佩服。可是嘴里却说:“光是一个课,还不能试出真才实学,须得再对一个。”

  徐文长回答说:“太师只管吩咐,不要说一个,就是十个百个,学生也一概从命。”

  窦太师又想了一个连环课来难徐文长:

  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略一思索,即对道:

  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

  窦太师听了,大善塔和小江桥都是绍兴城的南朝古物,小江桥恰恰造在两县的分界河旁,桥洞的两面正对着山阴、会稽两县。这个课连接得巧妙,对得十分妥帖,不由得点头称赞:“好奇才!”

  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得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读遍天下的书,才特地赐我这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时宪书’你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是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哩!

  徐文长见时机已到,便把早已准备好的《万年历》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

  接着,就背诵起来,背得既流畅,又纯熟。

  那窦太师果然也聪颖,真是过目不忘,等徐文长背好,他也已经记住,立刻也背了出来。但徐文长说:“太师能背,极好,不过这只是顺背,学生还能倒背呢!”说罢,就把《万年历》从尾到头,倒背了起来。

  窦太师对着书,听徐文长倒背完毕,自己却背不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旁。过一会儿,徐文长问道:“太师既然有书未读,背书不熟,那么这块金牌将如何发落?”

  窦太师尴尬万分,只好当着众人说:“卸了吧!”立即举步朝学宫走了。

  从此,窦太师进出府门,虽仍耀武扬威,鸣锣喝道,却再也看不到那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

徐文长难倒窦太师的故事

  徐文长(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名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年二十为生员,屡应乡试不中。中年做过幕僚,于抗倭军事,多所筹划。后编写《会稽县志》,曾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徐氏善诗文,风格新奇,不落窠臼。所作戏曲论着、杂剧,颇有超越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有些作品表现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工书法,行草纵逸飞动。擅绘画,特长于花鸟,用笔放纵,水墨淋漓,颇有创造。对后世大写意花卉画很有影响。着作有戏曲论着《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诗文《徐文长全集》等。

  徐文长从小就很聪明,十多岁时学问已经相当渊博。

  有一年秋试,皇帝派了一个叫窦光鼐的老太师到绍兴来主试,他为了筹备考务,提前来到绍兴。

  窦太师每次游街过市,总是有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扛在前面,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目空一切,傲慢非常。

  这天,正是盛暑季节,炎热非常。徐文长听说窦光鼐要来了,心想:把他的御赐金牌除下,给他一个下马威。主意既定,就赤膊坦腹,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

  “嘡嘡……”鸣锣喝道的声音越来越近。头牌执事看见一个小孩睡在官道当中,就禀告老太师:“有个小孩挡官拦道!”窦光鼐听说挡道的是小孩,他不以为意,吩咐停轿,自己出来看看。只见那拦道的小孩睡得很熟,连忙把他叫醒。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言问道:“你睡在石板上作什么?难道不怕皮肤烫焦?”徐文长大大方方地回答说:“不作什么,晒晒肚皮里的万卷书”。窦太师听他口气很大,就说:“既然你喜欢读书,一定还会对课。我有个课要你对,对不出,你应该让道回避。”徐文长立刻提出反问:“如果对得准,那怎么办?”窦太师心想:一个小孩有什么了不起。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好,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窦太师想起绍兴南街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出题:“南街三学士”,徐文长不加思索,回对:“东郭两军门”。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而且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气的,不由得点头称赞:“奇才!”这时徐文长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他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天下无书不读,因此御赐这块金牌!”徐文长接着又问:“那么,太师爷,你对《时宪书》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徐文长见时机已到,把早已准备好的《时宪书》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说着,就朗朗地径自背诵起来,背得又流利,又纯熟。

  窦太师果然也聪颖,真是过目不忘,名不虚传,等徐文长背完,他也会背了,但徐文长还能倒背,窦太师却不会。徐文长理直气壮地问:“太师爷既有书未读,那么这块金牌将作何处理?”窦太师尴尬地说:“那当然对我不适用了!”

  窦光鼐只好实践自己的诺言,刚想举步朝学宫走去,徐文长却叫住他:“启禀太师,自古中国才子算浙江,浙江才子算绍兴,绍兴处处出才子,太师要小心提防!”窦太师冷笑一声,愤然而去。

  等到开考的时候,大家写好文章,收毕文卷,窦太师吩咐暂勿退场,一面抽卷阅读,好的果然很多,特别是徐文长的考卷写得更好,但是卷后却画上了徐氏祖先的灵位,窦太师借此提笔落批:“父亲虽好,祭祖太早。”

  为了想试试绍兴才子的本领,窦太师念了一个课:“宝塔圆圆,六角八面四方。”叫大家对来。全场默然无声,大家都想不出好句。窦太师连声催促,全场只好举起一只手来摇摇。窦太师一看,没有不摇的人,连徐文长也在内。

  这时候,窦太师洋洋得意,禁不住冷言相嘲:“绍兴果然多才子,对起课来变呆痴!”窦太师正想返场,徐文长突然高声喊道:“太师你弄错了,我们都已对出,而且对得很好。”窦太师一下愣住了!徐文长接下去说:“这个课我们人人从小会对,因为考场规矩森严,不能你言我语,闹成一片,只好用手摇摇作个暗号,就是对:‘玉手尖尖,五指三长两短。’不是很好吗?”窦太师经他一说,惊讶得呆若木鸡。

  从此,窦光鼐进出府门,只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无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

徐文长幽默小故事

  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

  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

  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道:“是葫芦。”

  李四道:“是瓜。”

  徐文长:“葫芦!”

  李四:“瓜!!”

  徐文长:“葫芦,葫芦,葫芦!”

  李四:“瓜,瓜,瓜!”

徐文长的智慧名人故事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端出一盘菜,却只一鸡蛋,舅舅说:文长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的鸡汤了。徐文长笑道:啊,真是难为你了。

  一日,徐文长复请舅舅,半晌,端出一盘竹片,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

  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道:“是葫芦”。李四道:“是瓜”。徐文长:“葫芦”。李四:“瓜”。徐文长:“葫芦,葫芦,葫芦。”李四:“瓜,瓜,瓜!”

明朝文学家徐文长名人故事

  明朝文学家、艺术家徐文长,从小爱动脑筋。

  他七岁那年,有一次,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边,拿出两只小木桶盛上水,问谁能提桶过桥。

  这座桥桥身很软,桥面紧贴着水面。孩子们平时过桥都不敢多拿东西,否则,河水就会漫过桥面。

  一个胆大的孩子站了出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提起水桶就想急步跑过桥去。但刚跑了几步,裤角儿已经泡进水面了。他吓了一大跳,只好匆匆返回岸边。

  这一来,学生们都憋住了。过了一会儿,徐文长开口了:“让我来试试吧!”他脱去了长袍,又脱去帽子和鞋子,接着将一个水桶浮到水面。

  水桶没有沉下去,徐文长又让另一个水桶也浮在水上,然后都用绳系住,边走边牵。这样,他轻盈而稳当地走到对岸。

  老师一边点头称赞,一边取出根系着一包礼物的长竹竿。原来,他还想考考学生们。他扶着竹竿说:“你们一不能把竹竿横放,二不能蹬桌椅板凳等物,谁如果拿到了礼物,这礼物就归谁。”

  老师还没说完,许多学生都争着试一试。有的围着竹竿团团转,有的跳得老高老高。但谁也摘不下那包让人眼馋的礼物。等到同学们的热情消失之后,徐文长才胸有成竹地走上前来,接过老师手中的竹竿,来到一口水井旁。

  他将竹竿慢慢地从井口放下去。当竹竿和他一样高时,他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竿头取了下来。

  徐文长打开包包,把里面的糖果全分给了同学们。老师见此情景,感慨地说:“聪明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徐文长赖帐

  明末文学家徐文长是浙江绍兴人,他娶同乡张百万之女为妻。张氏陪嫁衣物甚多,而且有田百亩。但几年之后,徐文长虽然耕种这百亩余田,却不交纳田赋,仍由岳父支付。屡次催他过粮完税,他均置若罔闻。

  岳父迫不得已,只好宴请本地绅士李、楚二位以及徐文长,准备将此事解决。宴席上,岳父行酒令表自自己的心意说:

  有月也是期,无月也是其,除了期边月,加欠变成欺,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言下之意,对徐文长的拖欠田赋,不肯罢休了。楚先生趁机劝说徐文长,也作一首酒令说:

  有力也是功,无力也是工,除了功边力,加系变成红,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李先生也行酒令,劝徐文长另图前程:

  有口也是和,无口也是禾,除了和边口,加斗变成科,且看三年后,一举定登科。

  徐文长听了,微微一笑,干脆来个软硬不吃,乃行酒令说:

  有米也是粮,无米也是良,除了粮边米,加女便成娘,嫁田不嫁粮,嫁女不嫁娘!

徐文长的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绍兴城里新开了一家点心店,徐文长常常光顾。一次,店主央求他给写一块招牌,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谁知招牌一挂出来,立刻门庭若市,原来大名鼎鼎的徐文长竟然把“心”字中心的一点没有写,绍兴城的人都来看热闹,点心店的生意也就格外兴隆。

  可是名声卖出去以后,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点心的质量每况愈下,生意也就渐渐不景气了。一天,一个顾客对店主说:“‘心’缺一点还叫‘心’吗?难怪生意不好!”店主于是用黑漆在“心”中间补了一点,可生意却并未好转,反而更加萧条了,店主摸不透个中奥妙,来请教徐文长。

  徐文长说:“‘心’无一点,引人注目,又使人有空腹的感觉,来吃点心的人就多。加上一点,变成了个实心肚子,谁还要来吃?做生意不可过分贪心。现在你把‘心’上那个黑点改成红的,生意还会兴隆。”

  店主恍然大悟,照办了,果然灵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绿色开花植物

学习的英文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