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阅读的好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纸质阅读进行时

  电子科技的发展,大数据的时代的来临,阅读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电子阅读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电子设备阅读,沉浸在电子阅读器所带来的便捷中,而我则喜欢手捧传统书籍,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今圣贤对话的乐趣。

  有人说,电子阅读时代的来临,纸质阅读的时代将消亡。因为纸质书籍不易保存,比较笨重,而电子阅读器能存放长久,便于携带;因为电子阅读器查找方便,而纸质书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查找;更是因为电子书的价格低廉,而纸质书籍价格相对而言价格更贵。

  但是,当他们在享受电子阅读器带来方便的同时,并没有发现电子书籍的重大漏洞。电子书出版由于没有纸质书那样经过严格审核,修订疏漏之处甚多,甚至有些电子书错字连篇,简直难以入。页与页之间没有标识,更无纸质精美的装帧,而纸质书往往质量上更胜一筹。

  电子阅读过程缺少书的温度。电子阅读的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更是一个浅显化和浮躁化的时代。碎片化、信息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与阅读的本质相悖。阅读原是一种追求内心灵魂的宁静与闲适的行为,是为了去唤醒对文化的记忆而电子阅读呢?人们很难深入阅读,阅读追求快,只贪多,却不求深浅阅读,收效甚微。在光亮的屏幕前,你无法用指尖划动电子屏幕发来的感觉来代替翻动书页所带来的亲切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在应该慢下我们的脚步,将纸质阅读进行到底。

  对于纸质阅读,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曾这样评价“没有书,历史会暗淡,文学会失音,科学会瘫痪,思想会停滞。”

  纸质阅读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烙印了许多文化记忆,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而电子阅读缺少了历史的温度。

  古人总喜欢把书和茶联系在一起。李清照和赵明诚赌书泼茶,情趣横生,要是放在今天,赌手机泼茶,赌电脑泼茶,听着总觉得特别变扭,且不说再者意境不配,要是茶洒在电子设备上,那这带来的损失可不小。

  纸质阅读更能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去别人家里看到满屋的藏书,随机抽取一本翻阅,想借的时候借一本,及时归还即可。明代学者归有光少年时代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他与书主关系极好,同时,一本书也就几十块钱,别人借阅时不会有太多顾虑,而电子产品,价格昂贵,别人一般不会借。

  放眼外国,在加拿大,人们喜欢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图书馆,在西方地铁上,人们一上地铁,便会拿出书,而这在中国却以手机取而代之。低头族热潮由此而来,我们应该更多地呼吁人们慢下脚步,将纸质阅读进行下去。

  新科技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固然无法避免被数字化的浪潮所包围,纸质书代表传统文化,电子书代表新科技,两者可以共存,我们并不需要掘弃电子阅读,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放慢脚步,嗅嗅纸质书中油墨的清香,听听指尖翻动书页带来的韵律,去体会纸质书带来的真实,还这份天地一方宁静,将纸质阅读进行下去。

纸质阅读的好处

创新中的纸质阅读

  近日,京城的文化地标,被誉为几代人精神家园的人文社科书店“风入松”,因租金过高、环境陈旧等原因被迫关门停业。这条消息一出,多少嗜书之人扼腕长叹,哀声遍野。其实这样的“一声叹息”早在几年前便已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书店”这样一个曾经属于精神集散地的实体,已经逐渐被湮灭在商品化大潮之下了。在“关门大吉”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也是一个在电子化时代和快餐文化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纸质阅读的寒冬真的无法驱散了吗?文字阅读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离我们远去?喁喁独行的究竟是没落的书籍,还是我们的精神

  看到这则材料的时候,我正在读墨盒子寄来的9月新书《小豆豆与我》。放下书本,不由的会心一笑,纸质书在我眼里,依旧是那么充满了活力。

  与墨盒子的邂逅,是去年的盛夏。当时我在北京比赛,看到一家独出新裁的书屋:墨盒子。店面整洁纯白,店名采用墨盒子的拼音,成七彩色,恰似一道婉丽的彩虹破空滑过,落在书屋。整个牌面典雅高贵又不失亲切感。步入墨盒子,清越的钢琴曲如潺潺溪水泠泠淙淙倾入耳中,在心间温柔流淌。迎面看到几只手编竹篮,篮里放着各种本子、铅笔和明信片,但每种仅两三件,价格与体积更是不成比例。一套薄薄的明信片,画有钢笔素描,十足的文艺范儿,要价高达廿八元,而一册厚厚的线状仿古册子,仅需几元。店内均是画册,几米、朱德庸、夏达、姚非拉、小皇以及国外的一些画集在此汇集。同样,每本书仅有两三本代售,想必是店主有意为之。书屋略显低矮,一面镜子巧妙地将书屋“扩大”了一倍,让书屋既充满温馨,又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店主是名中年男子,声音动听,蓄着络腮胡,带黑框眼镜,遗憾的是没有扎一鬏小辫子……结账离开时,心有不舍,店员微微一笑,轻声道:今后多来哦。爸爸说:这墨盒子买的不是书,是艺术。我深以为然。

  我没有那等幸运在“风入松”还开业的时候进去一览风采,但我想,不管怎样,墨盒子这样的文化创意对纸质书的推广总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纸质书面临市场的猛烈冲击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变通。墨盒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出售纸质书的同时,将音乐、图画等文化结合,形成一种吸引人的文化氛围,既是卖书,亦是卖艺术。

  与墨盒子的相遇,可以说让我发现,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去卖,这样去读!

  当然,对于出版商来说,我建议向郭敬明团队学习一下进行商业创新,虽说有人抨击他说其将文学过于商业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给许多富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对文学燃起信任和热情。而且,每个月的开卷出版统计摆在那里,最世出的书经常是处于垄断地位。纸质书在郭的手里,变得不再那么冷门,很多书甫一出来便销售告罄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有些悲观者在哀叹纸质书没有明天的时候,我想我一定是那些最后依旧捧着书本的人。我喜欢一个人读书,左手轻托书脊,右手滑过书页,中指挑开下一页,行云流水般翻到下文。纸质书和手指有着天生的契合感,摩挲着淡黄的书页,心里会泛起别样的欢喜。此时,除了指肚与书摩擦的声音,四周的一切,都应归于安宁。书中自有天地,有鸟鸣,有风语,有雨歌。有阵阵花香,有殷殷其雷,有泠泠溪水。一本书,一个世界,外界的一切纷扰在此时都化为虚幻,蒸腾为别样的安宁。这样的世界,一定不会在商业浪潮里化为飞灰。

重拾纸质阅读

  夜已深,一盏灯,一本书,我静静欣赏。睡前半小时的阅读时光,是我一直坚守的习惯,一段时光,一缕墨香——作者自序

  早晨,金灿灿的暖阳照醒了我,我开始了一天的美好时光,当然,这样的时光,一定有书陪伴。一走进地铁站,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地铁站里非常嘈杂,有人谈工作,有人说笑,甚至有人刷着短视频开怀大笑。而书里的文字,却带我进入了美丽而安静的世界。

  不知不觉间,时间过得飞快。地铁到站提示音终于将我从书中世界拉回现实。回过神来,我不经意间看到地铁里,人们手里都持一部手机,我手里却捧着一本书,这让我感觉自己显得非常突兀。我发现,有些人在看电子书,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他们都是爱书的人吧,可他们却抛弃了纸质书。想到这里,我内心有些苦涩,也许纸质书终将被电子书取代吧。地铁停稳,我急忙冲出车厢,冲向对面的车厢往回坐,唉,一时读书入神,又让我坐过了几站车。紧赶慢赶,我最终还是迟到了。

  第四节是自习课,我从桌肚里抽出一本《西游记》立在桌上,一只手撑着头读,很是舒服。不知不觉中我仿佛真的进了书中,我看见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与妖怪斗得不可开交,我看见唐僧错怪孙悟空念起了紧箍咒,孙悟空疼得满地打滚。我看见沙和尚满脸急切,猪八戒颇不耐烦……一阵喧闹把我从幻想中拉了回来。原来早已下课,我赶紧放下书,奔向食堂。

  宁静的夜晚到来了,又度过了忙碌的一天,我将自己扔在床上,从床角随手抽出一本古诗集,随手翻开,书里行行清晰的字迹映入我的眼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么美好的意境啊,此时,屋顶柔和的灯光仿佛变成了明月,书页上的阵阵纸墨清香变作了竹子的淡雅香气,窗边阵阵微风也化为流水,在山石上激起泠泠的乐章。我放松极了,置身于一片空灵静谧的境界里。直到一声鸟叫惊醒了我,大地又迎来光明。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我来说,读纸质书是与挚友切磋,是向良师请教。即使常常因读书入深而搞得自己狼狈不堪,我依然不改初心。

  书页的温度触手可及,眉批夹住随手而为,不虞电量多少、网络好坏,都可以安心地一直读下去。这就是纸质书,我在坚守,坚守纸质阅读。

将纸质阅读进行到底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有人喜欢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有人喜欢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而我则喜欢手捧传统的纸质书,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纸质书与电子书相比,有诸多益处。

  首先,纸质书的演变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烙上了许多的文化印记。我们所说的书,通常是指纸质书籍。其实,在东汉以前的书大多是用竹简、木简制成的,笨重,携带不方便。“汗牛充栋”“学富五车”等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一个人所读的书很多的情形。自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以来,纸质书横空出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古人总喜欢把书和墨、书和画、书和茶等联系起来。在古人眼中,一个人没有文化,叫作“胸无点墨”。宋代释净全《自赞》云:“匙桃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空虚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形容一个人有文化,我们会说“喝了不少墨水”。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情趣横生,要是放在今天,赌手机泼茶,或赌电脑泼茶,听着总觉得别扭。且不说茶与书的意境最配,要是茶洒在了手机、电脑上,这手机、电脑的寿命大概也就终止了。我们最多也只能是边看手机、电脑边喝咖啡,而且还要注意防烫、防洒。

  纸质书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人们能够从书本中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近年来兴起的电子书,尽管携带方便,储存容量大,但它缺少了一种历史的温度。

  其次,电子阅读时代,人们的阅读效率低,只贪多,不求深;浅阅读,收效甚微。在网络上读书,容易受到各种无用信息的干扰,时不时跳出的网络广告容易破坏人们的阅读兴趣。而且人还有猎奇心理,见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总喜欢浏览一下,对于自己真正要读的书自然也就降低了阅读效率。而纸质阅读则能培养人们的专注能力和钻研能力。一本喜欢的书,读一遍、几遍、百遍也不厌烦。在纸质书上,你可以随时动手做笔记,随时翻阅前面或后面的页码,十分方便。

  纸质书更利于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去人家里,看到满屋的藏书,慢慢翻阅,随机抽取,喜欢就借去几本,及时归还就好。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少年时代读书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他与书主人的关系想必是极好的。现在,大部分纸质书也就那么几十块钱,别人借阅的时候,不会有太多顾虑。而电子产品由于价格昂贵,别人一般不会借,你自己也不愿借给别人。

  纸质书犹如一个坦荡的君子,光明磊落,封面上大大方方地印着书名,你看什么书别人一目了然。对于陌生人,我们能透过他看的书推测他的爱好、他的修养、他的学识。电子书则“犹抱琵琶半遮面”,打开它,可能首先得输入密码,然后打开文件夹,找到文件名,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纸质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电子产品是新科技的体现。将纸质阅读进行到底,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摒弃电子阅读方式,毕竟在数字化的今天,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被这汹涌的时代浪潮包围。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放慢脚步,认真阅读几本散发墨香的纸质书,感受书本的气息,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增添一分诗意。

纸质阅读作文

  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发展,“低头族”的人数也愈加壮大。调查发现,人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日平均不少于4小时。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同时,也正是各样的统计数字让我们意识到电子产品的两面性。

  电子阅读的方式想必在人群中并不少见,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方便、快捷,各式各样的读书软件都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畅心阅读。与此同时,纸质阅读的概率减小,纸质版图书的销量减少,而人们的视力也随之下降。

  无疑,带给我们这些变化的根本,非手机莫属。然而,指掌之间应当有本真正的书籍。

  纸质书籍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古今的贤者能人们都具备着较强的专注力。颜回于破旧的陋室中阅读,欧阳修于庞大的马群中阅读,毛泽东于喧闹的集市中阅读,可见他们的专注力着实超群。反观现在的年轻人,微信铃声一响,立即放下手头工作点开消息,此时,微博热搜连续更新,于是被好奇心充斥的他们玩起了手机……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坐在阅览室内工作的上班族,一旦哪里有任何动静,他们的目光便会随之飘去。如此的专注力,也着实值得反思。当你捧着一本书,沉醉于淡淡的书香,遨游于奇妙的世界,又怎会有暇关心他事呢?书海强大的引力早已将你所有的深思固定于书本之内。久而久之,专注力必定提高。

  电子阅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阅读进度,而阅读速度限制了人们的阅读量。经调查,我国公民年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俞敏洪在一次讲座中提到:“每周一本书,你的人生将如同开挂一般,不断地前进。”而现今人们的阅读量却不及讲座中所说的六分之一。那么按照此势发展下去,人们是否会变得越来越无知,越来越没有文化呢

  “没有金庸,就没有阿里巴巴。”这是马云在金庸逝世之后的悼念。他将武侠小说中的许多战略计谋经过变形应用到公司的经营当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江湖,并打出一片天地。所以,读书是能够让我们更加智慧的。每个人的指掌之间都应当有本真正的书籍。对比电子阅读,它不仅保护了视力,提高了专注力,还能更加丰富我们的头脑。

  回归纸质,全民阅读,感受读书带给我们的能量!

纸质书、电子书各有利有弊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高科技产品渐渐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书本,从古代的竹简,变到了纸质书,现在,多了一个多媒体阅读方式,许多人都用电脑、手机来阅读电子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这两天,《浙江省居民阅读调查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出我省的数字化阅读偏高。电子书,人人都不陌生吧,人人都看过吧。学校里、大街上,各个公共场所里都能看见低着头,手中捧着手机,津津有味地在阅读的人,却很少看见手捧一本书,坐着看的人。可见,人们现在大都偏爱用多媒体方式阅读,纸质书为何“失宠”了呢

  采访了身边的同学、居民,他们都喜欢看电子书。比较了一下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电子书体积小,能随身携带,而纸质书却不方便携带,体积大,占位置;二、电子书资源多,可以寻找自己想看的,纸质书却只有一本书的内容,先看别的书还得买或借;三、电子书伤眼睛,看多了视力会下降,纸质书能保持视力;四、纸质书在翻页过程中能锻炼脑筋,电子书却不能。

  在我的身边,同学、家长、老师经常看电子书,所以同学近视的原因中也有频繁使用电子产品有关。电子书看得时间长时,眼睛就会泛酸、发痛。

纸质阅读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纸质书,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在我看来,保持纸质阅读的习惯,便是对文化的欣赏和尊重。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阅读产品相继问世,丰富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多媒体阅读、电子书阅读、网络互动阅读……借助高科技介质阅读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阅读的方式,而延绵千年的纸质书阅读却离我们渐行渐远。其实,纸质书里不仅有文化的传承,还蕴含着一种古代的传统生活方式。

  纸质书是由在兽骨上刻字、到石头刻字、竹板刻字一点点演变发展而来,其发展历程较现在的网络阅读等不同阅读方式的发展而言是悠久甚长的。因此,阅读纸质书也就变成了对古代人们智慧、创造文化的欣赏与尊重。曾几何时,手与纸亲密接触的窸窸窣窣,嗅到充盈墨香时丝丝缕缕的心动,手捧着书或席地而坐或倚窗斜靠,一个个美好的与书相伴的日子悄然而过。

  其实,如今纷繁多样的阅读方式,其内容究其根源都来源于纸质书。那么,我们为何不回归本源,去了解文化本来的面貌呢?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我们青少年或多或少染了些焦躁的气息,何不静下心来,像从前那样持一本纸质书,于宁静的时刻体会指尖触摸纸张的感觉,品味历久不衰的深沉墨香。通过与前人智慧的切肤接触来欣赏文化的本源之美,难道不是最值得被关注与传扬的事情吗

  此外,在阅读纸质书时,我们可以在书中写下自己的感想或解读。一段时间后,当你再拿起这本纸质书,翻开因时间的变迁而微微泛黄的书页,看到略微模糊了轮廓的字迹时,你便会对此书有了更全面的体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变化。透过一棵古树,你可以看到它的饱经风霜;透过大海,你可以看到它的包容万象……而透过这种因岁月流转而留下生命印记的纸质书,你可以感触到那种“曾经”、那种“年代感”。这样的感觉,是现在虚拟的网络阅读等高科技阅读方式所缺失的。

  当然,相比其它阅读方式的便捷性,纸质阅读会逊色一筹,但我相信这“文化的承载者”会被继续完善与改进,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历久弥新的感受。某款帆布包的创始人说过:“现在的包多种多样,但都是由古代布包一点点发展而来,我更愿意落后于时代,钟情于布包。”这种对布包朴素美的坚守,代表了一位时尚先锋对本源文化尊重与欣赏的态度。时尚潮流尚且要尊重本源,阅读书籍更应不忘初心。纸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发明,承载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重量,欣赏纸质阅读、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应有的态度。

关于纸质阅读的作文-纸书扬然

  走进书店,便有书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不久,便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固已泯然

  在不经意间,你到了书店的门口,有清风徐徐,有树叶相碰的声音,我不由自主的朝里面望了进去,看到埋头于书海的人们,有老师、有同学、有朋友,也有我不认识的人。我走了进去,便深深地被迷住了,这里不同于在家的那份安静,也不同于心里设想的那份安静,这里是时而不时的翻书声,交谈声,当然,都是弥漫着知识熏香的言谈举止。

  我在书架里找了一本书,在一个空位上坐下,打开书读了起来,霎时便忘了时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种气氛,与众不同。

  沉迷于此

  现在的我,似乎已经染上了有书香气味的书店,不,或许是气氛,是那种岁月静好,不扰乱于此的气氛。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改变我,但它是的的确确改变了我。从那以后,我便会经常去书店,去看书,去学习,自然而然的对文字产生了兴趣,但我当时并未想到此因——吸引我的应该是纸质板书里的文字。后来我才渐渐懂了。

  摧垮信念

  而今,学习的方式变了,越往高年级,我就被电子阅读给征服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它在我心里扎根了。现在的我似乎已经懒了,已经不去书店了,因为我觉得电子阅读更方便,不需要出家门便可读万卷书,渐渐的我开始沉迷于电子阅读,当有一天,我从手机上移开视线,抬眼远眺时,我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有点模糊。是的,我近视了,看东西时经常会眯眼,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好像不是对于书的热爱了,心里莫名有些烦躁。

  找回初心

  为了消除那些烦躁,我出门去散步。黄昏的时候总是那么美好。夕阳照在我的脸颊上,刚好清风徐徐,带着淡淡的花香。我回头惘顾,对啊,我似乎想起了什么,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跑到了书店门口,是我常去的那家,也是第一次去的那家。

  很熟悉的感觉,烦躁的情绪渐渐被消解。我同原先一样,走到书架,找到了我第一次来时看的那本书,找了个空位坐下。但是我并未打开书,而是盯着书的封面,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店里稀疏的翻书声,打断了我的沉思,我看了看周围,又看了看书的封面,不由得笑了。

  初心依旧

  找回了那种失去已久的感觉。像是重获新生般的,后来的我,总会挤出些时间去书店。纸书上的字,总是会浮现于我的眼前生灵活现般在动。对于电子阅读,我时不时还是会去浏览,但会提醒自己,我喜欢的是纸质版的书。或许在别人眼里它是那么的呆板枯燥,但在我眼里它总是那么活泼迷人,而且比起电子阅读不容易造成近视。

  或许,你也喜欢纸书。它或许没有电子阅读那般多姿多彩,但你就是喜欢,不由自主地喜欢。这便是对纸书的一种钟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信仰,对知识的一种初心。

纸质书的魅力

  纸质书和电子书谁好谁坏不太能决定,但是在我心中我却认为纸质书是不错的。下面请听我给你说一下,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纸质书。

  对我个人而言,纸质书有一种仪式感。而电子书却并没有。如果你们想只是说得仪式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我只想告诉你,因为纸质书是经过历史得沉淀得,因为在中华得那么多年以来都是纸质书存在得,所以我才认为纸质书是经过历史得沉淀得;而电子书却浑然不同,因为电子书是由新人在新世纪发展而来得,并不是在从古代都有得。虽然我也不否定电子书携带方便,但是对我而言,纸质书那种仪式感却永远比随便携带得感觉要好得多。当纸质书翻动的时候,你会感觉到那些文字正在上下跳动中,宛如一个个小精灵在剩下的翻转。但是当你翻动电子书时候,那些文字宛如一个个机械那么枯燥而又那么无味。而当你专注于看电子书的时候,但是那些古代发生的大事件电子书却不一定记录真实,而纸质书这时候也凸显出了它用处,因为他记录的全都是历史。所发生的真真实实的事情,虽说也有一些误差,但是大体都差不多。

  对于我而纸质书。虽说不如电子书写的方便,但是我却认为纸质书比电子书更为好,不说别的,只是因为它经得起历史的沉淀。

纸质阅读益于电子阅读作文

  逐渐发展的现代技术正在一步步改善人们的生活,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捧着一本厚重的书欣赏里面的文章。于是,各种快捷的阅读方式便随之出炉。在各个场所,我们总能找到许多“低头族”的身影。他们面朝手机屏幕,时而欢喜,时而悲伤,沉迷于电子阅读无法自拔。而作为传统的纸质阅读,早已被大多数人所遗忘。但是,电子阅读弊大于利,我们更应倡导纸质阅读。

  电子阅读这种快捷的方式使人更容易沉迷于文章内容而忽视周围的一切,酿成不可挽回的惨痛结局。我国交通事故频发,其中不少案例都源起于手机。许多年轻人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微信、微博里的消息,双手不离手机。更有甚者,在不得不外出时,自以为能发觉周边的一切情况,感觉良好地发微信、看微博,结果往往不是撞上路边的珠子,头上肿起一个大包,就是在毫不经意间闯了红灯,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得送进医院抢救,从而出现无数逝者毫无感觉,生者痛苦懊悔的场面。

  电子阅读更是造成家庭矛盾的首要因素。一首《常回家看看》曾红遍大江南北,引得无数人深思落泪,收拾行李,赶回去与家人团聚。而回家以后呢,则经常是这样的场面:长辈面带微笑,期待着和孩子聊聊天,不断地给孩子夹菜,而年轻人却只顾手机微信上朋友发的信息,对长辈的关怀置之不理。本应热热闹闹的家庭聚会只剩一片冷清,长辈也最终铁青着脸,恼怒的摔晚离去,一个家庭聚会闹得众人不欢而散。

  纸质阅读则是利大于弊。在不少图书馆都能看到众人席地而坐,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室内不再有现代的快节奏,而是充斥着一股古典的气息。读者有长有少,有高薪阶级也有普通工人,全都寂静无声,只有指尖摩挲着书页的细微沙沙声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恬淡而满足的神情。纸质阅读更能使人获得心灵的宁静,更大限度的激发人汲取知识的潜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下,不妨试试找一个时间享受悠闲的阅读时光,捧一本书籍细细品茗,而不是紧撰着手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消防员救火图片

关于生活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