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宪治国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宪法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把每个人的梦汇聚起来就组成了我们国家的梦,中华民族的梦,因此每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我们才能幸福和谐的生活。

  现在是“法治”社会、文明时代,“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时刻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只有学法、懂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一句话,对于法律,我们必须了解它、学习它、遵守它。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这“规矩”就是“法律”。“法律”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人们在不断地淡化道德意识,甚至有人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纽约,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却是犯罪率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而在我国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触犯刑法的不良现象。

坚持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重申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赋予其新的含义:(1)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重申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赋予其新的含义:(1)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四中全会《决定》把“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为党的六条执政经验之一”。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身在法治社会而不知法,犹如走路两眼瞎”

  “在宪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孟德斯鸠

  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好权威。十

  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为

  “国家宪法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我们面前就是认真学习好、

  贯彻好、落实好全社会宪法意识。

  宪法是国家的一个基本根本大法,十九大期间,习大大对宪法内容有

  所修改,将特色社会主义代入党指导思想,充实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与进步

  内容,充实国防和军队建设,明白特色主义思想定位,认真落实好,我们在这个大法的环境之下的得到保护。如何学习宪法呢?我们可以上宪法宣传课,让宪法知识走进校园,步入社会,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如何做到与宪法同行呢?可能会有人说,我们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不吸毒,宪法就约束不了我们,但这又是多么的无知啊!其实宪法与我们很近,那些轻视宪法,淡化法律意识,没意识宪法的重要性,是多么可悲呀!

  我们身为21世纪的接班人,应该懂法、知法、守法,不要以身试法。很有幸亲眼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宪法的突飞猛进,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已不再是一个梦想,也在更好的实施与发展。“身在法治社会而不知法,犹如走路两眼瞎。”近年来,我们身边也发生了很多不守法的现象存在。案例1:一个由几名未成年凑成的绑架团伙绑架了名中专生,他们向被绑人母亲索要6万元赎金时,被公安局一刑警所抓获,据调查,他们

  多次敲诈此学生,金额达1000元,三名犯罪嫌疑人中,最小一方还天真的问刑警“把钱还给他,我可以走了吗?”如果他懂法知法的话,是不是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案例二:一位中学生,平常爱开玩笑,一天他看见路旁广告语“当你有困难或麻烦时,请你拨打110。”灵机一动,谎称自己丢了钥匙,赶来的警察识破了谎言,严厉的批评了他,一向娇惯孩子的父母没有很好的批评和教育,而学生却存在感到有趣,刺激产生畸形报复心理,从此他拨打110,多大1个月30多次,学生的行为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被公安局拘留。所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许多时候是由于我

  们不知法,不懂法而造成的犯法犯罪,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就非常有必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让社会变得秩然有序,让国家成为一个和平美好的地方。

  “无规律不成方言,”没了宪法,就像开车超速没罚单,走路没有红绿灯,偷盗抢劫没人理,所以宪法很重要!。记得,之前有一次网友给我发了一个链接,有对国家不利,属于造谣,我看后很生气,他还说自己转发了好多人,我说你已属于违法,应该及时制止,我们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要说违纪违法的事,不要做违纪违法的事情,听后,他停止了造谣宣传。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宪法的威严无容触犯,是国家的尊严与主权,所以面对违法的事情,应加以制止、坚决抵制、不容儿戏、爱国家,爱那迎风飘扬的红旗,爱这片土地,我们要让每个社会公民懂“母法”,知宪法!

  闭眼沉思,想法荡回在空中,回想自己与宪法走过的漫漫长路,对于这一切的进步,我十分肯定十九大的发展,也希望在宪法的保护下,我国实现和亲相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我希望从“小我”做起,我将积极学习好,努力奋斗,将来成为一个国家栋梁之才,我不会做违纪违法的事情,另外,我将学习好专业知识,为社会做到贡献,早日为社会添砖加瓦,实现中国梦,争做文明高中生!

  位置:发表区年级:高中1关键字:

  推荐3星:[DANXUE]2021-12-410:54:47

  网友打分:(综合分:0)

  欢迎你投下宝贵一票(不能更改,入门级不能打分,选择收藏将进入我的珍藏)。

  +2收藏精品0点

  +1还行发表0点

  -1真糟退稿0点

学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心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原则,深刻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内在联系,始终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着力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xx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法律和道德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了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用道德的引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这就是德治。法治和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法治的作用不是万能的,良法善治必须同德治紧密结合。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承载着社会的价值理想和道德追求。一些道德规范可以凝结为法律约束,一些法律规范可以转化为道德要求。它们在功能上互相促进,互相依靠。“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的实施要靠道德的依托,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能更好地起作用;法律对道德的实践又具有强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在新形势下只有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养既有法治信仰又有高尚道德情操、既接受他律又能够自律的新人,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原则要求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确立宪法精神、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文化,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法治环境,要靠法治引领和规范。人文环境,要靠德治教化和滋养。与此同时,我们党要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也必须同时发挥好法律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总之,只有坚持和落实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统筹推进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要求,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使道德有可靠的制度支撑和刚性约束,更好地用法律的权威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以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以法治的力量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广泛宣传、广为人知的过程,就是推动其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的过程。要发挥法治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社会功能,通过严格公正执法司法营造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执法司法既是法律行为,也体现着鲜明的道德导向。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是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也是对先进道德的彰扬;而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则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恶行的纵容、对美德的贬损。要通过法律来惩治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道德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来保障底线。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激起公愤的缺德现象,仅靠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法治手段进行治理,让败德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发挥对整个社会的警示教育作用,为道德建设“保驾护航”。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有坚持以道德为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不仅法律的制定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完善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的法律体系,而且法律的实施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确保法律的实施不违背立法宗旨、不偏离正确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法律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尺,使执法司法行为既遵从法律标准又符合道德标准,既于法有据又合乎情理,获得坚实的民意基础、道义基础。良好的公民道德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同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坚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xx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与德治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共同发力、相互促进,更好地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局面。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清明上河园简介

一吃东西就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