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认知觉醒读后感

  在企业家、投资人、文人三重身份著称的周玲先生所作的畅销书《认知觉醒》里读到一句话: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周玲说:无反馈,不学习。想办法尽快产出点什么,以获得反馈。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非常想“成为一名精致的互联网民工”。于是就要像周玲先生所说的那样“想办法进行关联、互动和强化”。

  这就导致了已坚持了若干天早起的我坐在这儿边喝着咖啡边码着字;我也得要有自己的认知,把从别人那儿学到的东西揉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以及语言体系当中。写出自己的东西是比读别人写的东西稍稍有点困难的事,但是我们必须要这么做,以获得自我提升。

  不论早起、阅读学习,还是运动,“与时间做朋友”,都能体现它坚持的意义,复利的效应,和得到耐心的奖赏。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攻读《认知提醒》这本书所得到的启发。

  并且这本书让我联想到我个人实际的感情生活,即便百般矛盾,我还是知道要跟适合的人在一起,而非与有感觉的人在一起,有感觉但不适合在一起。

  “曾经心痛为何变成陌生我只想要和你一起飞翔管它地久天长只要曾经拥有我是真的这么想……”就在今天大约四五点钟的时候,一阵伤感、悠扬的爱情歌曲把我唱醒了。我,又想他了。

  《认知觉醒》里说,我们需“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我就是在对那份奇怪的情感上一拖再拖。不想“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任由其“进入潜意识”,给它“变模糊的机会”。我知道它早已经进入了潜意识,然而却并没有想要将它挖出来。我的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但有时那何尝不又是一种美好、幸福和享受?!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幸福和享受。我找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以便在以后抓住时机对“症”下药。

  这段时间,我边循规蹈矩地上班,边严苛地要求自己,尽可能在自己“舒适区的边缘”一点点地延伸,不断提升自己、精致自己。我也尝到了甜头,特意制订了专属的“蓝蝶宝贝作息时间”;作文所有的碎片时间用来听书熏耳朵;记录以半个小时为一单位自己在做什么;注重“践行和改变”,把每天运动一小时调整为只运动半个小时,另半小时改用来亲手给自己做减肥餐;并且慢慢在以后的日子里将更合理安排利用好时间,断舍离,让家居环境越来越优雅敞亮,拍视频、精进专业技能、加快输出,提升认知,越来越优秀……

  这段时间自己以为最大的进步莫过于习惯了在规定时间进食,把注意力放在除“吃”以外的所有事情上。吃也是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如此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从容与踏实。爱吃、贪吃是人的天性。一吃毁所有。用觉知力约束天性,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在此特意推荐《认知觉醒》这本书,这是本特别接地气、工具书级别的好书。我想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不断重复研读它,直到它每一字每一句融入我的骨子里。

  周玲先生写出来送给他女儿的这本书,浅显易懂,百看不厌,我每学习一次都有所收获。在我们人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总能从中找到些启发。读他的书,就像与一位向你娓娓畅谈人生,满脸堆笑、亲切友好的告诉你些什么的人生导师面对面聊天那样惬意。

  查看先生的资料,居然与我的老爸同岁,既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同时又是一名投资人和文人。周先生说,我们阅读、学习,要想办法产出点什么以获得反馈,凡事不预不立,预则立,“想办法”是关键,无反馈不学习,可想获得反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那会使我们得到一种动力持续更进从而获得长足的进步。人的天性懒惰、贪吃、没耐心诸如这些缺点,我们要用不断学习到的知识去战胜它,克服它,认知越多越清晰坚定,我们就越能成为我们想要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认知提醒》这本书里说,运动,我们身体里的生态系统就如同一汪生水,不运动反之,我们的身体就如一潭死水;运动最大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这个认知让我更坚定了每天早起运动养成一辈子习惯的决心。

  “食不过饱,酒不喝太高。”

  “自律,是比在血肉之躯上刻字更使人痛苦的事。”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自律。人是高级动物,何况通过学习精进自己我们可以让自律不那么痛苦。

《认知觉醒》读后感

《认知觉醒》读后感

  如果用一些词来形容我读完《认知觉醒》的一个感受的话,我觉得用受益匪浅,醍醐灌顶等都不足以完全表达我的一个感受,好久没有这种被文字的力量震撼到的感觉了。

  之所以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是因为它不像我之前读到的一些心理、励志的书籍一样,一味的引经据典,一味的列举名人事迹,每每读完都会给人一种要想出类拔萃就得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都有着超越常人意志力的感觉。这些书在刚读完时确实能给人以一剂强心针,于是我们开始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想要确确实实作出一些改变。但是时间一长往往发现自己难以坚持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够,不够勤奋等主观原因,几次三番以后,我们发现自己很难做成一件事,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甚至开始陷入自我否定,自责的漩涡。从此不敢制定什么计划,或者在潜意识认为自己制定了也完不成。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认知觉醒》里找到的两点启示是:

  1、你面临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即人的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组成,而在人类进化史中本能脑和情绪脑一直占据主导,毕竟人类真正解决生存问题到现在这个时间长度在整个人类进化长河中不值一提。所以理智脑目前进化的程度最弱。这也是我们时常做选择时不够理智的原因。避难趋易,降低无谓消耗是自然生存法则。所以不要再归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够或者不够勤奋,你面临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

  2、在“舒适区边缘”提升自己。舒适区边缘就是做一件事的难易程度刚好在超过我们感觉到舒适一点点的状态。这个难易程度下,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才不会那么“排斥”,而当我们完成时情绪脑也会获得一些正向反馈,慢慢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我们做一件事是由情绪脑驱动时,我们会感觉到轻松并且快乐,也更容易坚持下来。如果一开始无法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边缘,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借鉴,设定一个超低的下限,而不设上限。切忌好高骛远让自己一下跳进困难区。在痛苦折磨里最后放弃,又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我觉得书中提到的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上也给我很大启发。说几个感触最深的点:

  1、做什么就在想什么。这看上去像是一句废话。但我们可以回想几个这样的场景,一边跑步一边想着待会吃什么,而一边吃饭一边又在刷剧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我们看似具备了一种更强的能力可以双管齐下更高效的做一些事,然而慢慢的我们却开始丢失自己的专注力。所以吃饭时就全身心体会吃饭这个行为,跑步时就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迎面吹来的微风。活在当下活在生命的每一秒。这将大大提升我们的专注力。

  2、不要陷入量化式满足的误区。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都想着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今日阅读一小时,今日背了五十个单词,今日跑步五公里……我们可能会时常满足于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种种“打卡”行为里不能自拔,不可以说这种方式不好,只是当我们设定了这些量化的指标时,我们的关注点会不自觉的由原本这项活动而转移到那个量化的指标上。无形中相当于我们放弃了发掘这项活动原有的乐趣。甚至当我们有几次完不成“打卡”时还会陷入自责之中。

  3、用积极反馈来应对焦虑。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焦虑。面对焦虑我们不要让它一直埋在自己潜意识里,而要360度刨根问底式的去寻找焦虑的点,以及可以影响焦虑的因素,当我们一点点解决掉这些因素时,我们也会一点点收获正向反馈,当这些正向反馈足够多时,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早已不再焦虑了。

  4、“从现在开始”。当我们想要发生改变,想要有所行动时,不妨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不要纠结什么现在开始是不是太晚了之类的,因为现在不开始,你会把现在开始也错过,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你还是老样子。任何我们学到的动西如果没有行动上的改变都等于零,读了一波鸡汤感触满满,发个朋友圈配上自己见解。好像自己收获了很多,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突然发现自己生活还是没有任何转变。于是开始感慨,“读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任何改变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

  “输出”是提高学习力的一个好方法,它标识着你正在把这一块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我觉得《认知觉醒》这本书很适合那些想要改变却总是坚持不下来或者找不到好方法的人。另外书中还提到关于反思和冥想的一些话题,推荐感兴趣的朋友阅读一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纪录片《这十年》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