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红旗渠简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第一次参观红旗渠

  端午假期里,我和爸爸等很多人参观了林州市的重大建筑物----红旗渠。红旗渠的来历是这样的:以前的林州市叫林县,那时林县异常干旱,村子里面没有水,大家只好去远离村子十几公里的河里挑水。(从1960年起),他们为了改变喝不上水的情况,开始造起了(修建)红旗渠。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把太行山打穿,把山西省和河南省交界的漳河水引到林县来。领头的是县委书记杨贵,他当时只有二十八岁,他却领导全县人民,用了十年时间把太行山凿通了。

  我们参观了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由当时的三百多年名青年用一年零五个月才打通得。我们租了一个电动的小船到洞里进行了参观。虎口崖是太行山的悬崖,(修渠的过程中)好多人腰系粗绳,手拿铁钩排除险石,他们在太行半山腰荡来荡去,就像虎口拔牙一样,可吓人了。最能干的是共产党员任羊成,有一次排险石时,一个石头把他的门牙都砸掉了,但他没有停下来,我们看到了他豁牙的照片。最厉害的要数山体爆破了。好多工人都在悬崖上用大铁锤和钢钎打炮眼,那个时候林县炸药严重不足,他们就用一硝二硫三木炭自己制造炸药。所有的自制黑火药用一个个木箱子装好,再装进打好的大洞子里面,最后由老炮手点燃导火索,山体爆破产生的石头像潮水一样飞起来又滚到漳河里面,这些地方既炸出了渠道,又炸出了许多石料。我们在旅游的路上,路过了神工铺。这是当年凿太行山时候,工人们在悬崖下休息的铺位,下面铺的是干草,很薄的被子,真是很艰苦。

  我们还爬了一线天,我在爬一线天时吓得只敢爬着走,它最窄的地方只有书包那样宽,估计一些胖子们过不去。我爸爸是侧着身子、吸着肚子,消耗了很多体力才挤过来的。最后我们到了山顶,我看见了吊在二百多米空中的吊桥。山顶上风很大,吹的吊桥有点晃,我爸爸紧紧地拉着我的手不放,我只好跟着他往桥上走。走到一半的时候,我不敢往下看,太高了,感觉特别吓人,人和桥都在晃动。万一固定不好,钢索一下子断了,掉下去咋办?我们就赶紧沿原路返回了,下山时我们坐的是索道,一个车厢可以坐八个人。我在红旗渠纪念馆看到的照片全是黑白的,当时的工人们都很瘦,爸爸说是当时吃不饱饭,有时吃野菜和河草,但他们把红旗渠修通了,他们真能干!

林县红旗渠简介

红旗渠精神力量

  20世纪6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最难熬的困难时期,受太行山天然屏障所困的林县人不甘命运安排,难而不惧,自力更生,靠双手和双肩,靠锤头和钢钎,硬是在太行山悬岩峭壁上凿出了让世界震惊的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修红旗渠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像太行山一样雄浑,厚实和坚韧。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的脾气,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民族之魂。我作为一名林州教育战线工作者,应该怎样去弘扬和学习红旗渠精神呢?红旗渠精神是什么?是团结协作,是艰苦奋斗,是自力更生,是自强不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这种精神去激励自己,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用自己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去影响学生。我生林州,长在林州,我亲眼目睹了林州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巨大成就,我真正能理解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含义。我虽没有经历过修渠,但从小时起就时常能听到有关修渠的故事,比如怎么打洞,怎么打天井,怎样背沙轻巧一些,其中有一个大爷讲到为了赶进度不落后,打洞时炮响以后,用人快跑的方式把洞里的烟带出来。过去自己只是单纯的听故事,今天再回想这些故事,我真为当时那些修渠人而感动。

  进入新世纪,太行富了,太行美了,但林州人民没有迷失,没有困惑,而是在一座座新的无形大山和屏障面前挖山不止,奋斗不止。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这是新时代林州人民的脾气,比太行山还倔,还犟,这也是新时代林州人民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内涵。

  结合红旗渠精神,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在我市正在进行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大会战中,自觉对照差距,为林州的教育事业再添光彩。如今教育系统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学生”,“给孩子们放手”“我的课堂我做主”,已成为师生的座右铭,我要再转变观念,积极向课改标兵学习,积极的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力争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打开报纸,新华社长篇报道“守望红旗渠精神家园的太行人”一文,写出了我们红旗渠人的骨气,写出了我们林州人践行红旗渠精神的决心。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杨贵、任羊成、许存山、张福根、郭变花、李广元、桑中生、万福生等,他们只是百万林州人民的代表,林州人民在山多土薄,交通闭塞的太行大山中,凭着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大力改革,积极发展,现在已经跃居全省前八强,我想,这就是我们林州人的倔犟吧。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有形的物质财富,还在于拥有多少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使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精神立市”是林州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的发展战略,弘扬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给红旗渠精神赋予更多更典型的新时代内涵是每一个林州人的义务,热爱林州,建设林州,让林州红旗渠精神如万泉湖里的水一样永不断流。我是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林州的教育发展,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多么希望我的家乡能涌现出更多的像李太生这样的高端人才,涌现出更多像李广元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更多像张福根这样的好干部,涌现出更多像王生英这样的好老师,涌现出更多像万福生这样的大慈善家。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勤劳朴实的林州人民,让我们团结起来,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而努力奋斗!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可谓是人间建筑之奇迹,天下之水利之奇葩,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让千家万户,不再取水困难,为水而争,解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让林县边成了林州,让这里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美丽!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以当作规范的典型精神。

  自力更生,乃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便会知道什么是自信。如果不懂得自力更生,而事事依靠着别人,就会丧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被人们认为是弱者,之后,生活中,就会越来越是低声下气,这种活法有什么意思呢

  艰苦创业,这种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有着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没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便会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反之,若是有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可以长风破浪,更可能出人头地,编织起自己一生的梦。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话吗,叫:不怕苦,吃半辈子苦。怕吃苦,吃一辈子苦。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自强不息,自然是任何人都少不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一辈辈的英雄豪杰们的传奇,才有了不断进步的人生。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诞生一代代的人物,一代代的才人,一代代的希望与辉煌。

  开拓创新,生物进步的写照,不仅仅是人类,就连动物也是如此。多少种动物为了生存,找出了新的觅食方式。在太古时代,又有多少的发明创造,让我们人类成为无愧与天地的万灵之长,这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威力。

  团结协作,更始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虽然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多了,但又有多少人为了或做间的蝇头小利勾心斗角,最后不成,情谊也不在了。

  无私奉献,这便是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包含了一切积极向上的精神,当你愿意为祖国无私奉献时,你会去好好的学习

  红旗渠,让我记住的并不是修成前,当地的落魄,也不是修成后当地的富饶,使我们安于现在的幸福状况,而是让我们记住,他的落差,正是因为有了红旗渠精神,才有了如此打懂得落差。当我们拥有了红旗渠的精神后,我们便能让我们现在原本幸福的生活更幸福,快乐的生活更快乐!

红旗渠

  去年暑假,我来到了河南省林州市。在那一座座秀丽的山峰上,盘绕着一个伟大的工程——“红旗渠”。

  你可别小看它,如果没有它,你能想象到今天的林州会是什么样的吗?如果没了它,林州市将会是一片苍茫。在遥远的一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旱地,仅仅二十几年内就发生了五十余次旱灾。如果村民们想吃水,就要挑着担子到几十里外的一个小井里打水,而这打水过程中丧失的人命不可计数呀!

  我在那里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孝顺的媳妇去打水,要知道,她打的可是八人的水呀!她走了一天,打过水回家,就在路上,她被绊倒了,水一下子洒光了,要想再去打,已经不行了——天已经黑了。回到家后,大家都没有责备她,而她却因为给自己过意不去,跳崖自杀了。

  在太行山腰有一条漳河,林州人民就想把漳河水引入林州,来解决人们的吃水问题。人们在1960年二月动工了,男子汉出动了,铁姑娘也出动了,少先队员放学后也来帮忙,人们都奋战在那悬崖之上。工具却是些麻绳,除险钩,锤,吃的是野菜,住也是在山洞里铺床睡觉,我们在景点山区的山洞里还发现了一些肮脏的被子、褥子和衣物,如果你到了这儿,你一定会被感动的。

  在极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十余年后,这项伟大的工程完工了,从那天起,便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7公斤。

  “红旗渠”还有许多景点呢,青年洞、天下第一滑、天一线……。啊!那一天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它正是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红旗渠赞

  红旗渠全长70.6公里,是1960年2月开始修建的,1969年7月,全面修渠成功,历时10年,在这十年的时间中,林州人民靠着双手在太行山上修了一条渠,这是当时林县人民的生命渠。

  那几年,林州市大旱,没有一滴水,林州人民便一个个都提着大桶上山的另一边去挑水,时任当时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便带领着十万大军“进攻太行山”当时的环境有多么恶劣,但是坚强的林县人民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硬是在十年的时间修好了一条伟大的生命渠。

  当时的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大型的机器,整条渠都是林县人,一锤一锤的敲出来的,为了让他们的后代喝上水,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奉献。据资料记载,整个红旗渠修下来共牺牲了81名全国各地的英雄,他们是百万林州人民的骄傲,是百万林州人民的榜样。

  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克服艰难条件,从太行山山腰修建的引入漳河水源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盘绕在太行山的半腰上的红旗渠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个景区雄伟险要,各有特色,相映成趣,尤以主景“青年洞”为甚,依靠断壁而凿的“青年洞”从巍峨雄险贯穿而过,十分震撼。

  2018年4月10日,对于全林州人民来说是个痛苦的一天,老书记走了,杨贵书记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林州,没有他就不会有红旗渠,他是红旗渠的领导者。当年是他一手带领着“十万大军进攻太行山"的。所以说他是我们全林州人的骄傲。但是他还是在2018年4月10日离开了我们。

  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修建过程艰辛,如果不是时任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勇于担当,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人工天河”。

  如今的林州早已不是以前的那个林县了。如今的红旗渠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景区每天都要接待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人民参观。同时这里每天也接待上千或上万名外国友人来到这里参观。这里也成为韩国人来中国旅游必来的景点之一了。如今,走在林州的大马路上,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绿植园林。各种惠民政策也开始实施。林州是最美中国·人文旅游目的地城市,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等...

  整个林州市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几年,林州市一定会发展成一个高效文明的旅游城市。

红旗渠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承担截流任务的林州人民,在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第二幅是“青年洞”,关于青年洞的大致情况我们在后面会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故称空心坝。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第六幅是“红英汇流”,描绘的是几大主要工程汇合完成的辉煌景观。

  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确实是一道雄险秀丽的风景!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书有“鹰咀山”三个大字。举目静观,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之上,极目远望,意欲展翅腾飞。看到雄鹰展翅,就不会忘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努力奋斗,建设好我们的祖国。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势险恶、高耸入云。当时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有石头掉下来砸伤修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勇敢无私的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腰系大绳从山崖上飞荡进入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种举动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铺了,是当年修渠民工住过的地方。为了早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他们都甘愿露宿山崖,争取更多的时间施工;面对艰难的生存和施工条件,他们不但毫无怨言,还互相鼓励,听从指挥,以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使得整个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林州儿女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情绪,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完成了这一伟大历史性工程。红旗渠的修筑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通过今天的游览,我想大家对整个伟大的工程一定有了更深了解,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当时艰苦的山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伟大的修渠人。

  好了,游客朋友们,景点的讲解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在这里,我要多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我想大家还意犹未尽吧,现在请大家自由参观游览,拍照留念。景区游人较多,请注意物品安全,不过希望大家注意把握时间,我们一个小时后,在景区门口准时集合登车,车牌号是豫A86206,为一辆蓝色大巴车。祝大家玩的愉快,谢谢!

红旗渠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安阳林州红旗渠风景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坚持苦干十年,削平了一千二百五十座山头,凿通了二百一十一个隧洞,架设一百五十二座渡槽,建成了盘绕林滤山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五十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奇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朋友们,“心动不如行动”,林州红旗渠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做好下车准备,关好车窗,带好贵重物品,到达景区后呢,请大家跟紧队伍,不要大声喧哗,也不要抽烟,注意保护景区环境。好了,请大家跟我下车参观吧!

红旗渠之旅

  今年暑假,我和父母来到了河南安阳的林州市,在这里我亲眼见到了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红旗渠,它让我感触很深。

  那天一大早,我们就乘车来到了“红旗渠分水苑”,进入大门,我一眼就看见了红旗渠的一干渠和二干渠从总干渠上分流开来,像两支声势浩大的马队朝两个方向奔驰而去。在这里我看到红旗渠渠道深约5米宽约8米,单从这两个数字来看,我并不觉得这项工程足以闻名天下。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踏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泽民总书记为红旗渠题的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看完这句话,我想:连总书记江泽民都为这条渠题字,看来红旗渠还真是有些与众不同。在馆内我真真正正地了解到了红旗渠工程的宏伟。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历时近十年,至1969年7月所有干渠支渠工程全面完成。它以漳河水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当时,每人每天只能吃到3两粮食是家常便饭,而且施工设备并不十分先进,人们就用镐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施工,劈开太行山,让漳河水穿山而来。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愣是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共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了解了这些,我也就了解了红旗渠闻名天下的原因,我也被红旗渠精神所深深地感染了,在我看来红旗渠是中国的又一个“长城”。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渠。”

  走出“红旗渠分水苑”,我不停地想,不停地对自己说:这就是中国的红旗渠,我了解了它的修建过程,中华民族拥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你见过这样的民族吗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着四大发明……啊,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我真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红旗渠之行

  寒假里,我们全家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林州的灵魂——红旗渠,红旗渠于1969年建成,它是集全林州人(原林县)之力,历经10年所建成的一条人工天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们边走边游览这如诗如画般奇特风景与这如雄狮般巍峨山石。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创业洞”,洞全长63米,高5米,宽6。3米,潺潺的河水从洞里缓缓流出,在巍巍太行山中尤显水之珍贵。

  而后我们到了惊险神奇的“一线天”,所谓一线天,就是两座大山之间只有一条很窄的缝,大人只能侧身一点点移动,我踏进两山之间的石阶,望向天空,只见一条线宽的长长的蓝缝,衬托的太行山更加巍巍挺拔。

  过“一线天”,我们来到了红旗渠著名的景点“青年洞”,青年洞全长616米,高5米,宽6。2米,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内全是钟乳石,衬上灯光更是美轮美奂,洞外江主席题词的“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更是让青年洞有了灵魂,青年洞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景点。

  游了一天的红旗渠,我感触颇深,单看一个个山洞的尺寸数字,或许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不足为奇,但在1969年科技并不发达,林州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引漳入林,终结了林州人民“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噩梦,作为林州土生土长的儿女的我,是幸运的,也是自豪的!

美丽的红旗渠

  红旗渠虽然没有殷墟历史悠久,没有冰冰背那样神奇,但红旗渠是林县人的智慧。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的。

  红旗渠非常美丽,有分水苑风景区、青年洞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青年洞风景区由分水苑风景区驱车上行30公里既可到达;这里山高路险,青年洞靠断崖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壮观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极目远眺,一切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啊!多美的红旗渠呀!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医最著名的对联

大学生强国强军梦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