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必背100个知识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下面就针对新教材谈几点心得。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乐理必背100个知识

乐理基础知识完全教程

  该专题是一套完整的基础乐理教程。全文系统讲解了乐理基础知识,五线谱入门教程。你也可以选择更符合你的章节直接观看,比如“第九讲和弦”。

  本文亦可作为音乐爱好者的查询手册。

  第一讲音的概念

  第一节音的形成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看不见又摸不到的“音”倒底是什么呢

  “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是由于物体受到振动,而产生“波”,再由空气传到您的耳朵里,通过大脑反馈,您听到的就是“音”。

  第二节音的分类

  物体的大小、薄厚与振动的强弱不同,所产生音的高低也就不同,这样就形成了高音、低音、强音、弱音。

  “音”大体又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种。

  1、乐音

  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并有准确的高度(也叫音高)的音,我们称它为“乐音”。

  2、噪音(noice)

  没有一定高度的音。它的振动即无规律又杂乱无章的音,我们称它为“噪音”。

  您明白了吗

  第三节音的性质

  音的性质可以分为:高与低、强与弱、长与短,还有音色等几种。

  由于音的性质有这么多的不同,所以才会产生出不同的乐音来。使我们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旋律。也通过不一样的音色,让我们辨别出哪一种声音是由钢琴弹出来的,哪一种声音是小号吹出来的。二胡和小提琴同样都是弦乐器,可是它们的声音又各自有所不同。也可以区分人声,哪些是女高音,那些又是男低音等等这些不同的发声体,你会发现:

  音的性质在音乐领域里的意义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第二讲乐谱的知识

  乐谱的知识——什么是乐谱

  第一节什么是乐谱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为了能使音乐保留下来,并且便于学习与交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象我们唱歌,或者演奏某一种乐器,仅仅靠记忆,或者是口传心授都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乐谱。按照作曲家提供的乐谱,才能演奏和演唱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也由于有了乐谱,才使得很多的优秀作品流传下来。比如我国优秀的民间艺人华彦钧(瞎子阿炳),他从小爱好音乐,勤于学习,既能唱又能演奏,当时当地的乐器样样精通。群众非常喜欢听他的演奏和演唱。他能奏“十番鼓”,“十番锣鼓”,又掌握许多民间唱腔,还创作了大量的乐曲,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及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和一些优秀的民间唱腔,他所创作演奏的作品,个个是精品,但由于生活所迫,流落街头,成了一个街头流浪艺人,受尽欺凌与压迫,受尽了折磨,刚刚解放就病故了,仅留下了有限的曲目,带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人世,再没人记得这些。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失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遗憾。

  乐谱实在是保留曲目、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

  乐谱的分类

  我国早在古代就发明了乐谱。记谱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公元九世纪我国唐五代世俗歌舞音乐的琵琶伴奏谱手抄本《敦煌曲谱》、《敦煌卷子谱》,曾经广为流传的《工尺谱》,古琴演奏用的《古琴谱》,锣鼓用的《锣鼓谱》等等,这些古老的乐谱有的还延用至今。现在我们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在研究它们。此外还有现在仍广为应用的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熟悉的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简谱》。以及国际上流行通用的《五线谱》等等。

  五线谱的优点

  《简谱》的优点:它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在单旋律的情况下运用还算方便。但是如果是多声部(几个音同时出现)或者是音域比较宽(高低音距离较远)以及转调频繁的时候,简谱就不那么方便易读了。

  相反五线谱在这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优势。首先五线谱在视觉上有明显的表示。比如那些复杂的和声(在一个位置上有几个音同时出现)(如谱例1)很容易识别。视觉非常清楚。其次在表示旋律方面尤其是高高低低的众多音的形态更是一目了然(如谱例2),就好象站在我们面前的一排排的人,哪个人高,哪个人低,而哪些人胖,哪些人瘦,都是很明显的,一眼望去很容易辨认。因此在国际上广为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五线谱。

  我们国家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也都采用五线谱,连民族音乐领域也逐渐过渡到五线谱上来与国际接轨。在音乐的领域里不管你是哪国人,只要拿起同一张五线谱,大家唱出的都是同一个调子。可以说五线谱是无国界的,是音乐中的“世界语”。这就是五线谱的优点,要想进入音乐的世界里,我们必须首先学会五线谱,它是我们跨入音乐大门的桥梁。

  以下为两种谱子的对比,上为五线谱下为简谱

  第三讲学认五线谱

  第一节谱表

  现在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谱表:

  用来记写音符高低的表格,就叫做“谱表”。

  五线谱,顾名思义是由五条线组成的。的确,是由五条平行的“横线”和四条平行的“间”组成的。这就是五线谱的谱表。它们的顺序是由下往上数的。

  最下面第一条线叫做“第一线”,往上数第二条线叫“第二线”,再往上数是“第三线”、“第四线”,最上面一条线是“第五线”。

  由于音符非常多,所以“线”与线之间的缝隙也绝对不能浪费的,也就是“线”与“线”之间的地方叫做“间”。这些间也是自下往上数的。同“线”一样。最下面的一间叫做“第一间”。往上数是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下面请看谱例:

  每一条线和每一个间都代表着一个音的高度。

  然而这五条“线”和四个“间”还不够表达我们的情感心声,如果还有更高的音或者更低的音出现怎么办呢?于是就产生了更多的“线”和“间”。

  这些临时多出来的“线”和“间”叫做“上加线”和“下加线”。上面多出来的线叫做“上加线”,上面多出来的“间”叫做“上加间”。下面多出来的“线”和“间”叫做“下加线”和“下加间”。这些“线”和“间”向上下两边呈放射形。“上加线”和“上加间”是自下而上,往上数的,分别叫做“上加一间”、“上加一线”、“上加二间”、“上加二线”、“上加三间”、“上加三线”…………以此类推。

  在五条线下面加出的线是从上面向下数的(与上加线相反)。分别称作“下加第一间”、“下加第一线”、“下加第二间”、“下加第二线”……也是以此类推。(如下图)

  这里面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1、“上加线”和“下加线”根据音符只需要画一条短线,不需要很长。够表示音符就可以了。(如下图)

  2、在表示“上加间”和“下加间”的时候,不需要再把这个音符上面或下面的线画出来了。(如下图)

  第二节谱号

  在五线谱上确定音高的位置---也就是音名位置的符号叫做谱号。

  谱号就象男女有别一样,在五线谱上看上去是相同的音,由于谱号的不同而代表着不同的音高,这些谱号分别有高音谱号,低音谱号,C谱号三种。

  在五线谱上标有高音谱号的叫高音谱表,标有低音谱号的是低音谱表,同样,标有C谱号的就是C谱表,亦叫中音谱表,或叫次中音谱表(后面要详谈)。一般用高音谱表的乐器大部分是属于高音乐器,象小提琴、二胡、高胡、长笛、小号、双簧管、笛子等等,还有包括人声的男女高音声部,通常高音谱表用得较为普遍,除了特殊乐器声部以外,大部分用高音谱表来标写。使用低音谱表的一般是一些低音乐器和人声的低音声部,比如象大提琴,大管、大号、低音黑管等等。而C谱表则多用于中音提琴等等……

  谱例1:高音谱号(G谱号)

  谱例2:低音谱号(F谱号)

  谱例3:C谱号

  第四讲学画各种谱号

  第一节:高音谱号(G谱号)

  画这个谱号是从第二间开始的。从第二线开始向上紧靠着第三线顺时针往下画半个园,再紧贴着第一线画一个大于起口的圆形,然后,躲开这个圆形的开始的缺口,向上、向右、冲出第五线再向左,逆时针画一个小圆,回来,在第四线上定义。然后,从中间下来,穿过第三线、第二线,再穿过第一线,伸出尾巴来后,再左转,顺时针画半个小小的圆,结束时涂上一个小黑点点。这样,一个高音谱号就可以大功告成了。看起来复杂,实际画起来你会发现并不是很困难的。

  谱例1:

  第二节:低音谱号(F谱号)

  低音谱号就要容易得多了,您画这个谱号时要记住;要从第四线上画起。先画一个小小的圆点,然后紧贴第五线,顺时针画半个圆,穿过第四线向左一撇,直到第二线止住。再在第三间和第四间里各点一个小小的圆点。

  谱例2:

  第三节C谱号

  C谱号基本上是由上下两个英文字母“C”反过来,再加上两个竖线,(一根粗、一根细)组成。

  这个谱号的特点是:两个反过来的字母“C”最中间对准哪条线,哪条线就是“C”音(DO)。也叫做那条线的谱号,比如对四线,就叫“第四线C谱号”(也有人叫它次中音谱号),对准第三线就叫“第三线C谱号”(也有人叫它“中音谱号”)。

  如图:

  由于“C谱号比较灵活,看起来好象复杂一点,那么让我用一句最简单的话告诉您:这个谱号上下均等,最中间的部分对准哪一条线,在这条线上标出的音就唱(DO)。以此上下类推。

  (DO)我们会在音名一节中讲到。

  注:在画谱号的时候,一定注意要画在每一行线谱的最左边。每一行都要画。不能遗漏。

  第五讲音符

  什么是音符呢?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在乐谱表上表示正在进行的音的长短(也叫“音值”)的符号,叫作“音符”。

  第一节音名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便于称呼。在乐音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音(也是音级),也都有它独立的名子。也就是“音名”。在认识音符之前我们要先知道它们的名字---音名(唱名)。

  其中最主要的有7个基本音,分别由七个英文字母来表示,称为:

  CDEFGAB

  seidiyiaifujieibi

  它们分别还有小名(唱名---视谱时所唱出的名叫“唱名”)

  CDEFGAB

  (汉语译音)斗瑞咪发搜拉希

  (汉语拼音)DoRuaiMiFaSolLaXi

  (简谱)1234567

  在乐音的“家族”中有几十个高低不同的音,但是最基本只有这七个音,其它高、低音的音名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变化出来的。

  这七个音在钢琴上都是穿着雪白的衣服(白键子)。现在我们把这七个基本音的音名、唱名、译音、简谱记法全部在钢琴上做个对照。

  第二节音名的分组

  乐音的大家族里有几十个高低不同的音,但是它们并不混乱,而是井然有序的,人们都分别给他们排了队、分了组。这样我们就不难辨认他们了。它们分组的原则是以实际音高来区分的。

  1、“中央C”是主角,为什么叫它中央C呢?因为它是钢琴上距离钥匙孔最近的一个音。中央C的唱名也叫(DO)。

  从这个音一直到往右弹到B(Xi),这是一组。这一组叫做“小字一组”。再往右,也是从C(DO)开始再到B(Xi)这又是一组。这一组叫“小字二组”。总之是七个音一组,依次往右排,分别叫“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等。

  从中央C(DO)左边的一组音(也是7个音)叫做“小字组”,然后,再往左,同样是7个音一组,依次叫做“大字组”、“大字一组”……。

  这里有一点请注意:

  在书写的时候“小字组”用英文小写字母并在它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它所属的组名比如:

  “小字一组”的(Do)---d1

  “小字三组”的(Sol)---g3

  “大字组”用大写同样在它的右上角标明它所属的组数。比如:

  “大字二组”的(La)---A2

  “大字一组”的(Mi)---E1

  “大字组”和“小字组”因为本身不带数,所以字母后面不用带数字。

  下面请看看五线谱在钢琴的键盘上相应的位置:

  谱例:

  第三节认识音符

  我们各自都长得不一样,音符们也各有不同。但是它们大部分基本上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符头”、“符干”、“符尾”。

  谱例1: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些音符的名字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在五线谱中,这些音符各自的位置在哪里。

  谱例2:

  不同的音符代表不同的长度。音符有以下几种: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

  谱例3:

  注释:以下所讲的“时值”就是“音长”。

  (一)全音符《》

  这个空心的白色音符叫“全音符”。它是音符家族的老大哥,其他音符的时值都比它短,而且要以它为准。依次分为两半。

  (二)二分音符《》

  这个长着身子(学名叫符干)的白色音符叫“二分音符”。它只有全音符的一半长,(它等于全音符1/2的时值)

  谱例4:

  (三)四分音符《》

  这个黑脸的音符叫“四分音符”。它比二分音符又小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4的时值)

  谱例5:

  (四)八分音符《》

  这个黑脸的音符长出了尾巴,它叫“八分音符”它比四分音符还小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8的时值)

  谱例6:

  (五)十六分音符《》

  这个黑脸的音符长着两条尾巴,它叫“十六分音符”。它比八分音符还要小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16的时值)

  谱例7:

  (六)三十二分音符《》

  这个有着三个尾巴的音符叫“三十二分音符”。它比十六分音符又少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32的时值)

  谱例8:

  (七)六十四分音符《》

  长着四个尾巴的黑色音符名叫“六十四分音符”。它是“三十二分音符”的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64的时值)

  谱例9:

  ☆现在总的列出一张表,看一看音符这个大家庭直系的关系。

  名称音符时值简谱计法全音符二分音符1/2四分音符1/4八分音符1/8十六分音符1/16三十二分音符1/32六十四分音符1/64

  第四节音符的正确写法

乐理知识课件

  教学目标:

  学习、认识音的产生、性质、乐音体系

  重点难点:

  音的分组、等音、自然音级、变化音级。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音的产生:由于物体的震动而产生。

  2、正常音的震动范围每秒11—20000次,音乐中使用音的范围为每秒震动27—4100次。

  3、音的性质:高低(振动频率)、强弱(振幅大小)、长短(时值)音色。

  4、音列与音级

  (1)乐音体系:乐音中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的总和,称为“乐音体系”。

  (2)音列:将乐音按高低次序排列起来,称为“音列”。

  (3)音级:音列中的每一个音均称为“音级”。

  (4)介绍键盘

  白键:52个,基本音级(音名:CDEFGAB排列,唱名:do re fa soi la si排列。)黑键:36个,变化音级(无固定音名,其名称按相邻白键,通过使用变音记号表达)八度:在一个八度内,白键和黑键上的乐音共有12个,相邻两键的音高距离为半音,相隔两键上午音高距离为全音。

  55、音的分组:A2----c

  12345A2C1Ccccccc

  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共有七种完整的,两组不完整的。

  6、音的关系

  (1)变音(即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或降低,称为“变音”。

  (2)常用变音记号(五种):

  ①升记号(升号):“#”表示将原音升高半音,“x”表示将原音升高一个全音。②降记号(降号):“b”表示将原音降低半音,“bb”表示将原音降低一个全音。③还原记号:表示将被升高或被降低的音回归原位。

  (3)等音:音高相同,名称和意义不同,也叫“同音异名”音。

  (4)自然半音和自然全音

  ①自然半音:相邻两音级构成的半音。如:E—F;C—bD等。

  ②自然全音:相邻两音级构成的全音。如:E—#F;bB--C等。

  (5)变化半音和变化全音

  ①变化半音:同一音级或隔开一个音级构成的半音。如:C—#C;#E--bG等。

  ②变化全音:同一音级或隔开一个音级构成的全音。如:bC—#C;E--bG等。

乐理基础知识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五线谱的基本知识,音乐术语、乐谱记号、五线谱的构成、音符、节奏节拍、装饰音等知识。为以后的五线谱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1、音乐术语的理解

  2、音的力度标记

  3、反复记号的使用

  4、连线的作用

  5、各种不同的音符和休止符以及它们的时值

  6、各种节拍以及其强弱律动规律

  7、音值组合法,根据拍子划分小节

  8、节奏、节奏型

  9 、装饰音及其演奏方法

  教学难点:

  1、各种不同的乐谱记号的掌握

  2、不同的音符和休止符以及它们的时值

  3、节拍的强弱关系

  4、装饰音及其演奏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

  学时安排:

  授课内容:

  绪论

  这些知识是学习、理解、表现音乐所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学作曲、指挥、音乐学、演唱、演奏或音乐教育都是必须要学习的。 乐理视唱课是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联系视唱课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印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认谱,是学习基本乐理初级阶段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努力、认真地学好,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学习时要特别注意理解并掌握各种正确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一些书面文字或机械地套搬理论教条。

  实践证明,五线谱是已知各类乐谱中记谱较为完善和规范的且被运用得最广泛的乐谱之一,它诞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由四线谱演变而来的。今天五线谱作为基本工具,是全球范围内用音乐语言进行交流的人们最熟悉的一种乐谱。我们的乐理教学也理所当然地以此为主。因此,我们应当理解,学好五线

  谱不仅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前提,也是学习基本乐理的主要环节之一。

  音乐术语

  要学习五线谱,必须首先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常识。这些常识不仅是基本乐理学习中的必备课程,也是各种音乐工作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整体学习的重要环节。音乐的生命力的源泉之一便是音乐术语。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音乐术语是学习音乐的主要环节之一。

  为了使演唱者和演奏者准确的掌握作曲家对作品的要求,因此产生了很多的音乐术语,这些音乐术语都在速度上、力度上、表情上提示人们该如何去演奏和演唱,因此掌握音乐术语就非常的重要,可以帮助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情感。

  本书介绍的较常见的音乐术语详见P3—7页,

  音乐术语来自于不同的外国语汇,它们是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而逐渐为人们进行音乐工作时所惯用的,它们分别源于法、意、德、拉丁文等文字。我们挑选出来的都是一些较典型、较常用的术语,并不是全部。而只有对它们做到熟悉并领会其用途才能在音乐工作中更准确地理解并解释音乐的内涵。

  课外作业:

  1.熟练地辨认各种(本书所列出的)音乐术语。

  2.默写或背出这些术语。

简谱乐理知识课件

  1、音高

  简谱用七个阿拉伯数字表示调式中的七个自然音级,即用1、2、3、4、5、6、7来代表do、re、、fa、so、la、si,这七个数字就是简谱中的音符。在音符的上方加一个圆点(叫做高音点)表示高一个八度,在音符下方加一个圆点(叫做低音点)则表示低一个八度。若在上方加两个圆点,即表示高两个八度,在下方亦是如此,依此类推。

  不带点的音符称为“中音”,带高音点的音符称为“高音”,带低音点的音符称为“低音”。为了演奏(演唱)的方便,一般将乐曲音域的中音区记成不带点的音符(中音),这样可以减少一些记谱符号,看得更清楚。

  do、re、、fa、so、la、si只说明了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并没有规定每个音的绝对音高,所以在乐曲开头的地方(和转调的地方)要用调号标明某一个音的高度,以便据此推断其它所有音的音高。调号的形式是“1=C”、“6=A”、“2=D”等;用作调号的音是调式主音,“1=C”就意味着这首乐曲是C大调(或C宫调式,关于民族调式的概念,下面将会介绍),“6=A”意为A小调(或A羽调式),2=D意为D商调式。不过,近来更常见的标记方法是无论什么调式都用“1”来作为调号的基准音,即“1=C”、“1=D”、“1=E”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目了然,人们常说一首歌是“C调”、“D调”,就是指“1”的高度;其主要的缺点是不能反映乐曲的调式,容易在说法上和概念上造成混乱。例如,一首“1=C”的小调歌曲,其调性是a小调(因为主音的高度是A);

  临时变化音记号(升、降号)的写法和用法与五线谱完全相伺,可参见前面的章节。

  2、时值

  简谱以四分音符作为基本音符,通常将四分音符称作“一拍”。在基本音符的后面或是下面的小横线起到改变时值的作用;在基本音符后面的小横线称作“增时线”,每一个增时线代表一个基本音符的时值单位(即一拍),下例分别为一拍、二拍、三拍和四拍:

  其中的a对应于五线谱的四分音符,b对应于二分音符,c对应于附点二分音符,d对应于全音符。

  在基本音符下面的小横线称作“减时线”,每一条减时线将基本音符的时值减少一半;下例为半拍(即八分音符)和四分之一拍(即十六分音符)的写法:

  同五线谱完全一样,简谱也可以用附点来改变基本音符的时值,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简谱没有全音符和二分音符(这两种音符是用增时线来表示的),所以附点只用在四分音符和小于四分音符的各种音符上;附点音符的写法和名称与五线谱是一样的,不必赘述。

  3、体止符

  简谱用“0”表示休止,0的时值相当于一个四分音符(即一拍)。改变基本音符时值的三种方法,即增时线、减时线和附点,同样可以用在休止符上。

  4、五声调式

  顾名思义,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尽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音乐中都可见到五声调式,它还是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

  五声调式中的五个音是按照五度上行的关系得出的;假定从do开始,即为:

  do→so→re→la→,为了方便起见,下面我们用简谱来叙述(所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简谱知识”这一章中)。

  将这五个音顺序排列起来,便得到一个五声音阶,音阶内部的音程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其中的每个音都有一个名称:

  五个音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是调式的主音,由此产生了五种调式:

  宫调式:1 2 3 5 6(1)

  商调式:2 3 5 6 1(2)

  角调式:3 5 6 1 2(3)

  徵调式:5 6 1 2 3(5)

  羽调式:6 1 2 3 5(6)

  在调式名称的前面再加上调高,就构成了完整的调性名称。例如宫调式,1=C对称为“C宫调”,1=D时称为“D宫调”,1=E时称为“E宫调”……;又如徵调式,5=C时称“C徵调”,5=D时称“D徵调”,5=E时称“E徵调”……;其它调式依此类推。以五声调式为核心,还有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即由六个音或七个音构成的调式。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五个音称作“正声”(或正音),新加入的音称作“偏声”(或偏音)。偏声分为四种:

  变宫:宫音下方的大二度,假如1是宫,变宫为7;如果4是宫,变宫就是3。

  清角:角音上方的小二度,假如3是角,清角为4;如果6是角的话,清角就是b7。

  变徵:徵音下方的小二度,假如5是徵,变徵为#4。

  闰:宫音下方的大二度,如果1是宫,闰就是b7。

  五个正音和七个偏音的关系是:

  1 2 3(4)(#4) 5 6 (b7)(7)

  宫 商 角 清 变 徵 羽 闰 变

  角 徵 宫

  这四个偏音加入之后,产生了大量的调式,例如:加清

  角和变宫的七声宫调式:1 2 3 4 5 6 7 1

  加变宫的六声羽调式:6 7 1 2 3 5 6

  加变宫的六声徵调式:5 6 7 1 2 3 5

  加清角和闰的七声徵调式:5 6 b 7 1 2 3# 4 5

  加变宫和变徵的七声徵调式:5 6 7 1 2 3# 4 5

  不同的调式会产生不同的“味道”,如果平时多留心,从听觉上判断调式并不困难。如果我们要从理论上分析、确定一首音乐作品(这里指的是中国民歌或是用民族调式写成的作品,用大、小调体系或其它欧洲调式写的作品不在此列)的调式,应该做的事情是(1)找出调式主音:大多数情况下,乐曲是结束在主音上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看结束音是什么,再将旋律唱一遍,看看调式是不是围绕这个音进行的,如果不是例外的话,主音就可以确定了;(2)列出调式音阶:将乐曲中出现的所有的音从主音开始向上排列,直到高八度的主音为止,这样就列出了这个调式的音阶;(3)确定宫音: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调式的主音,但是仍然不知道调式的名称,这就需要先知道宫音的位置(从而知道其余各音的名称)。五声调式有一个特点,主音上方、宫音和角音之间有一个大三度音程,由于这个“宫—角大三度”是五声性调式中唯一的大三度,所以很容易判断,可以据此找出宫音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列出调式的音阶之后,如果其中只有一个大三度,那么它肯定是宫—角大三度,下方的音就是宫音。如果在音阶中发现两个大三度,其中一定有一个是由偏音(相对不稳定的音)构成的,需要找出这个偏音,排除一个“虚假”的大三度,再确定宫音的位置;(4)明确了主音、音阶、宫音、调高四个因素之后,就可以说出乐曲的调性了。下面是山西民歌《交城山》,我们用它做例子来看一看分析的步骤:

  (1)找出主音 在这个例子中,开始的音和结束的音都是“5”,主音是毫无疑问的;

  (2)列出音阶 乐曲中所有的音按照出现的顺序为:5,#4,3,6,2,1,7,共七个音;由主音到主音排列起来,其音阶为:5,6,7,1,2,3,#4,5;(3)确定宫音在这个音阶中有三个大三度,5—7、1—3和2—#4,分析一下旋律,我们可以看出#4只出现了一次,能够肯定不是正音,7虽然出现了三次,但是都不在强拍位置,只是作为经过音使用,也不是正音,因此5—7和2—#4是“虚假”的,1—3是宫角大三度,1为宫音;各音的名称为:

  5 6 7 1 2 3 #4 5

  徵羽 变 宫 商 角 变 徵

  宫徵

  (4)根据调号“1=G”,可知主音5的音高为D,所以这首曲子是D徵调式,完整地讲,是加变宫和变徵的七声D徵调式。

  简谱的起源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那时有一个天主教的修道士名为苏埃蒂;他用1、2、3、4、5、6、7来代表七个音来写谱教歌,尔后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学习素歌和音乐的新方法》,那时西方人极注重发明创造和版权等个人成绩,才被记载入史册。

  18世纪时法国人,名卢梭;1742年在法国巴黎向科学院宣读了一篇论文《音乐新符号建议书》再提这“数字简谱”。18世纪中叶此后,又有一批法国的音乐家、医生、数学家等把“数字简谱”加以整理,完善。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兴起“新式学堂”,其中的“学堂乐歌”课直接效法日本的音乐教育,也沿袭了日本使用简谱的做法。在许多中小学里开设唱歌课。当时的唱歌教材,以我国音乐教师填词的日本歌曲居多,其中五线谱,也有简谱。简谱大概就是这个时候由日本传入我国的。

  1903年,留学于日本东京音乐学校的曾志忞在留日江苏同乡会于东京编辑出版的中文杂志《江苏》第六、七期上发表《乐理大意》一文介绍西洋乐理知识,并以简谱与五线谱对照的形式刊登了《练兵》、《春游》等六首歌曲,这被是认为是目前所见中国人使用简谱的最早记录。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也是简谱的最早传播者之一,他编辑的《学校唱歌集》于1904年出版,成为中国出版并流行的第一部简谱歌集,从此后简谱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由于它的简明易学和排印方便,在年代兴起的中国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中,简谱对于歌曲的传播发挥了极大作用。同时,简谱本身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普及。

  简谱得以在中国广泛普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简谱的记谱法与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工尺谱相当接近。如工尺谱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几个字和附在字左边的不同的偏旁来表示音的高低的,而简谱则是用七个阿拉伯数字和附在数上面或下面的圆点,来表示音的高低。工尺谱是用附在字右边的板眼符号来表示音的长短,而简谱则是用附在阿拉伯数右面或下面的短横线,来表示音的长短。简谱与工尺谱如此相近,简谱记录音的高低长短的方法又比工尺谱更简便、更精确,因此中国人十分容易接受简谱。

  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又将其发扬光大的国家。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简谱得到如此普及。

  简谱有着较简单易学、便于记写等多种优点,这使它在中国有着比五线谱更为众多的使用者,对于推动和普及群众性的音乐文化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许多音乐家在创作乐曲时,记录最初的创作乐思,多习惯使用书写方便的简谱。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时,他们的初稿也都是用简谱来记写的。

  简谱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所有音乐的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的高低”和“音的长短”:

  1、音的高低:任何一首曲子都是高低相间的音组成的,从钢琴上直观看就是越往左面的键盘音越低,越往右面的键盘音越高。就数字简谱来说,在数字的正上方或下方有若干点“˙”、“︰”符,点的多少可以理解为强度,越多越强,在其上方代表高音,在其下方代表低音。原理表现为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振动频率越高,反之亦然。

  2、音的长短:除了音的高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的长短。音的高低和长短的标注决定了该首曲子有别于另外的曲子,因此成为构成音乐的最重要的基础元素。原理表现为声音的时值长短。

  3、音的力度:音乐的力度很容易理解,也叫强度。一首音乐作品总会有一些音符的力度比较强一些,有些地方弱一些。而力度的变化是音乐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因素之一。原理表现为振幅的大小。

  4、音质:也可以称音色。也就是发出音乐的乐器或人声。同样旋律的音高,男生和女生唱就不一样的音色;小提琴和钢琴的音色就不一样。

  上述四项构成了任一首乐曲的基础元素。应该说简谱基本可以将这些基础性元素正确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小学生规范守则

小班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