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石壕吏原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石壕吏》白话文

  乾元二年。

  夜。残月疏星。

  迷蒙的黑雾静静地流淌,黏稠、冰冷。仿佛游离不知归途的魂灵。

  杜甫无来由地感到一阵冷意,紧了紧外袍。入了夜,这刚打春的年月便是一片冬日的光景,而今夜的风尤其砭骨。一路上披星戴月赶往华州任所的他奈何正值壮年,亦感到了些许疲乏,便在路边有意无意地觅着烟火人家。

  路边出现了几点赤黄的火光,似是有个村庄。他便走上前去,站在木门前,犹豫了片刻,终是叩响了房门。

  木门片刻后方缓缓打开。

  “还当是差役来了……快快请进。”屋内形如枯槁的老妇絮絮地念着,将他迎了入室。

  杜甫一笑,道了谢,下榻于此。

  入夜三更,杜甫为一阵嘈乱的蹄声惊醒,耳畔一阵粗暴的敲门声后,便是老妇那微跛的脚步声响起。后院又响起了重物摔在草垛上的响动,怕是那老翁在匆忙翻墙逃离。

  事出如何,尽在不言中。

  他起身,借着迷离的火光,探头而观。

  不待老妇开门,门便被一脚踹开,正是石壕的差役站在门外。

  “为何不速速开门?还劳本官亲自动手!”

  差役带着些许不耐,咆哮道,“征兵!交一个壮丁去服役!”

  “官老爷,我家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戍守了……一个儿子刚托人捎了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我看,他也是活一天算一天了……大人,您可怜可怜我吧,我家里着实是没有人了。”老妇跪在地上,哀哀地泣着。

  差役紧皱着眉头,似在思索什么。老妇见此情景,暗想此事或能就此揭过,心中稍安。

  不料,忽的一阵婴儿的哭声响起,差役遥指着屋内哭声发源之处,怒道:“大胆刁民,竟戏弄本官?若室中无人,这孩子莫不是凭空蹦了出来?”

  “不瞒官老爷……这幼童尚未断乳,只有寡母照看。她连件完好的衣服都不着身子,您行行好,放过他们母子吧。再不济,我老婆子也可去顶差,你们此时把我带走,我还能烧好晨炊。”老妇脸上,早已失了怔忪之色,只余认命的绝望。

  差役犹疑之际,杜甫走出屋子,蹙眉冷哼:“如今的官府连这孤儿寡母都要征,是何道理?”

  差役神情一变,却丝毫不惧,立刻堆上满面笑意道:“这位可是杜工部大人?大人有所不知,小的只是奉命行事。既然如此……那便不征那孤儿寡母了罢。”

  杜甫只片刻一怔,却见那两差役相互使了个眼色,拱手一礼,左右挟着老妇远去。

  三人身影渐渐被黑雾吞噬,只余一片令人胆颤的沉寂。旷野中隐约传来幽幽悲声。如若黑雾中氤氲的游魂,喑哑低泣。

  杜甫立于门前,喟然长叹。

  次日晨。

  天际倾泻出缕缕微光,杜甫只赠了些许碎银给那犹自老泪纵横的老翁,默然片刻,动身离去。

  时初春三月,战火犹燃。

  角色畸形了……

  某日作业。

杜甫的石壕吏原文

石壕吏

  在唐代安史战乱之后的一个早晨,东方刚露出了鱼肚白,浓雾笼罩着整个大地,石壕村一片死寂。这时,杜甫要启程赶路了,他紧紧地握住逃跑一夜刚回来的老汉那皱纹累累的手黯然道别。杜甫步履艰辛地走着,一路上民不聊生的情景,使他又想起了昨晚的情景。

  那时杜甫在夜幕降临时走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村子,他不得不在一个老百姓家里投宿。这家的老夫妇热情地接待了他。深夜,疲惫不堪的杜甫正要安歇,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接着又是一阵粗暴的叫声。老汉一听就知道是来抓他壮丁的,急忙翻过墙逃走了,老婆婆颤巍巍地去开门。

  “快把人交出来!”差役一个个怒目横眉,一进门就声嘶力竭地叫喊着,好似一群魔鬼。老婆婆哭诉着:“我三个儿子都防守邺城去了。前两天,我的一个儿子写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死的人已经长眠地下,而活的人还能活多久呢?”听到这里,差役暴跳如雷地说:“别罗嗦,快交出人来!”老婆婆痛哭出声,悲切地说:“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连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出来见人呢?你们若实在要人,我随你们去好了,我虽然年老体衰,可是连夜走到河阳还来得及给你们做早饭呢!”

  “那就快走!”差役如狼似虎地喝道。

  突然一只乌鸦叫了一声,打断了杜甫的思绪,他望着这荒芜人烟。白骨遍地的地方,他无可奈何地拖着艰难的步伐,向前走啊走,走啊走……

《石壕吏》杜甫唐诗鉴赏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正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 “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史思明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杜甫在这时离开洛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石壕吏原文

石壕吏

  夜幕降临,杜甫加快了脚步,想在附近的村子里找一户人家借宿一晚,没过多久,杜甫来到了石壕村,看见有一户人家里还有微弱的光,便高兴地向那里走去。

  来到这家门前,杜甫敲了敲门,等了一会儿,一位老妇人打开了门。杜甫说:大娘,我逃难来到这里,想在您的家里借宿一晚,可以吗?老妇人说:我家的条件很差,只要你不嫌弃,就住下吧。

  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杜甫。只听见男子那粗暴的喊叫声:皇上有征兵,每家都要出一位男丁。老头马上越过墙逃走了。接着差吏喊叫:开门,开门;快叫你家的男人出来跟我们去从军。想这件事的情况,于是他透过墙听声音。

  杜甫听到老妇走到差吏面前对他们说:三个儿子都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人,另外两个儿子最近作战牺牲。活着的人过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家里再没有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名师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加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饭。

  此时,两名差役笑了笑说:那好吧,你就代替你们家男人去从军吧。精神可嘉,你迟早是会得到一点成功的。

  杜甫听到这里,很想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突然杜甫被老妇人的儿媳拉住了,她对杜甫说:你现在还不能出去。说了好久,外面的嘈杂声才渐渐地消失了。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地哭泣声。

  天亮了,杜甫起,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杜甫的石壕吏原文

石壕吏

  在唐代安史之乱中的一天早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晨雾笼罩着整个大地,四周茫茫,石壕村死一样的沉寂。这时,杜甫就要启程赶路了,他紧紧握着外逃一夜刚刚跑回来老汉的双手,黯然告别。他走啊走,一路上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使他想起昨晚的情形……

  当夜幕降临后,匆匆赶路的杜甫,投宿到一个百姓家。深夜,杜甫刚刚安歇,就被一阵敲门声惊醒了,接着就是粗暴的叫喊声。老汉一听是抓壮丁的,便翻墙逃跑了,老婆婆去开门。

  “男人呢,快交出来!”差使喊着,他怒目横眉,在火把的照耀下,恰似一群魔鬼。老婆婆哭诉道:“我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去了,前两天,大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弟弟已经战死沙场了,死的人长眠在地下,生的人还能活几天呢?”听到这里,差吏暴跳如雷地吼着“家里还有谁?”老婆婆痛哭道:“家里再没有男人了,只有个吃奶的孙子,就因为他太小,他母亲才没改嫁。但她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好出来见人呢?”“那也不行!”说着,差吏就要进屋捉人。老婆婆央求道:“求求你呀,留下她吧,你们实在要人,我随你们去好了,我虽年老体衰,可是连夜赶到南阳,还可以做早饭呢?”“那就快走!”差吏恶狠狠地喝道……

  夜更深了,大地又是死一样的沉寂,只隐隐约约地听到断断续续的啜泣声……

  杜甫深思着,他向前走去……

杜甫的石壕吏原文

石壕吏

  杜甫背着一个包裹,迈着沉重的步伐,正往前走着。一路上,他看见了很多逃难的人,也看到了凶神恶煞般的官兵到处抓人,心里十分沉重。

  夜幕降临,杜甫加快了脚 步,想找户人家借宿一晚。正想着,看见前面不远处透露着微弱的光,杜甫欣喜地往那里奔去。

  杜甫敲了敲那扇木门,等了许久,只见一位老妇人慌张地打开了门。老妇人看见叫门的是个文弱书生,她那充满警戒的脸才稍稍松弛了一些。杜甫说:“大娘,我是洛阳人,逃难到这里,现在天色已晚,想在你家投宿一晚,请老人家行个方便。”说着还作了一揖。老妇人连忙说:“客官别见外了,只是我家条件太差,若不嫌弃,就暂且住下吧!”

  杜甫随老妇人走进里屋,只见她家里还有个老伴和正在给孩子喂奶的儿媳妇。一家人热情地招待杜甫,虽然没好菜好饭,但杜甫心里感觉温暖。吃罢晚饭,老妇人收拾了碗筷,一家人正跟杜甫说着战乱之苦,生活之难。突然传来“砰砰”的敲门声和“开门,开门!”的吆喝声。老妇人说:“不好,肯定是官兵抓丁来了!”急忙示意老头子翻墙而逃,接着又将杜甫藏在一个柜子的后面。

  敲门声和吆喝声越来越重,老妇人上前开门,只见两名官差怒发冲冠,责怪老妇人为什么迟迟不开门。看那官差凶神恶煞的样子,老妇人被吓得两腿发软,几乎要哭出声来。连忙说:“官差大人呀,我家原有三个儿子,都被捉去防守邺城了。最近小儿子来信说,两个哥哥都战死了。活着的人也只是暂且活着,死去的就永远没了。家中只有一个正在喂奶的孙子,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有儿媳妇还在,可进进出出没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婆子我虽然没有多大的力气,请让我跟你们一起回营,赶快去河阳服役,还能为你们准备明天的早饭。”两位官差听老妇人说得诚恳,就依了老妇人的话,不再计较别的什么了……

  过了好久,一切又归于平静。老大爷已经回到家中,只见儿媳妇在低声抽泣,哀叹了几声后,劝慰儿媳妇休息……

  天空露出了鱼肚白,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杜甫急着赶路,跟老大爷告别,可再也见不到热情好客的老大娘前来送行……

――《石壕吏》

  唐朝的“安史之乱”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为了平定它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后来就延伸到了抓壮丁的地步……

  那时杜甫被任命为华州司空参军,正从洛阳赶往华州。一天,他路过石壕村,天色已晚,便在一户人家住下。一个不宁静的夜晚就这样开始了……

  突然,一阵粗暴猛烈的砸门声将正在睡梦中的杜甫惊醒,恍惚中好像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慌忙逾墙而去,人虽老,但身手却也敏捷,但这是为什么呢

  “门里的人听着!再不给俺们出来,俺可就砸门了!”

  “来啦,来啦。官爷,我来了。”这是位妇人嘶哑的声音,门闩已经快拉开了,可砸门声依旧不断,门几乎要将这位弱不经风的老人振倒。

  “啊,官爷,请问您找我们有何贵干?”

  “去你妈的!老子上门你说有什么事儿,少罗嗦,识相就把你家男人交出来,否则,休怪你爷爷无情!”夜虽深了,但也可以清楚看到这个恶吏的脸色没有红,也没有丝毫愧疚和慌乱。

  “哎呀,几位官爷,您应该也是知道的呀,我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我的三个儿子都被征去守城了,哪儿还有什么男人啊。前不久我的一个儿子才写了一封信来,告诉我们他的两个兄弟都刚刚战死了。您说这、这、这……”

  “你、你少、少、少在这儿演、演戏了!”这时在屋里,老妇人的孙子被吵醒了,便大哭起来。

  “嘿,这、这不就、就是男、男、男孩吗?你、你撒谎!!”“没有,没有啊,这是我唯一的正在吃奶的孙子,就是因为他,我的媳妇才没有改嫁……”“好啊,让她出来给我们兄弟几个瞧瞧!”

  “对,给俺们几个瞧瞧!”“对对对…对,瞧…瞧瞧,出、出来”

  “使不得呀,使不得!她还没有完整的衣裳呢!我老太婆虽然老了点,但我愿意跟随你们一起深夜回营去,这样还能为前线的战士们做早饭呢!求求你们了!”

  “好,你就跟我们走,快走啊!怎么着,恋家呀?走!!”说着,这个官吏还踢了老人一脚,老人颤巍巍,好像一支在寒风里摇摆的烛火,快要熄灭……背影远去,不时还会传来几声呵斥。杜甫呆呆坐在床上陷入沉思。

  过了一会儿,好像又有什么声音,杜甫仔细一听,是一个女人的哭声。这时的周围又好像静悄悄,又好像有人在窃窃私语,但老妇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居然被抓去服役了,然而为她送行的却只有一曲凄凉的“悲啼”和如小弦弹奏时的窃语,就让它们汇成一首悲歌送她远去吧……

  好像过了好久好久,一只雄鸡终于打鸣了,叫得那么力不从心,仿佛正在预言一个伟大的王朝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杜甫管不了这些了,他整理好衣冠准备辞行,这时老翁已经回来了,不过已不像昨天那样精神了。

  杜甫走出村子,他也许不敢想像昨天夜里老翁是怎样躲过的,也许也不敢想像这样的日子能持续多久,老翁能否为媳妇、孙子扛起来,假如他哪天倒下了呢

杜甫的石壕吏原文

石壕吏

  安史之乱后的一个早晨,杜甫走出大门,泣不成声地于老翁道了别,走上了尸横遍野的大道,继续出发。

  故事发生在前一个晚上,杜甫劳累地赶了一天的路,匆忙来到石壕村,只见这里残阳如血、荒无人烟。临近傍晚,他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希望能借宿一晚。

  “咚咚”杜甫叩响了门,好一会儿,一个悲凉的声音传到了他的耳畔,“有什么事?”说着老人走出了家门,只见老妇人眉头紧锁,皱纹爬满了她的额头。“老妇人,”杜甫恭恭敬敬地问,“可否借宿一宿?”“唉,这年头,这世道,唉,进来吧”

  “咚”只听大门一阵巨响,“快,进去搜!”只见官吏带着一群兵冲了进来,老翁一见立刻爬墙逃走了,老妇人连忙起身拦住,“官爷,您这是要……”,只见那官吏凶神恶煞,怒气冲天大声吆喝到:“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交出来!”官吏又一次让士兵拿着火把,带着狗,准备进去搜查。

  妇人快步赶上,失声痛哭:“我们家的男人都已经去打仗了,家里已经没男人了,前几天我的小儿子捎来了信,说他们三个在守城时二哥和大哥都战死沙场死去的人们长眠于地下,活着的也不知还能再侥幸活几日!”突然,房内传来一阵哭嚎声,官吏直径走上,妇人连忙解释,那是我还未断奶的小孙子,他妈还没走,但是她已经穷到没一套完整的衣服了,我虽然年老,但我希望能与官爷一起离去,紧急地应对河阳战役,现在去还能做顿早饭,希……”

  “咚”大门猛地关上了,火光渐渐微弱,最后消失在了那长长的道路上。

  过了好些个时辰,也不见老妇人,也听不见老妇人的叹息、言语,一切都格外凄凉,格外冷清,格外得冷漠。

  天蒙蒙亮,杜甫与老翁告了别,走上大道,继续赶路前进了。

  安史之乱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让无数的人们遭遇了迫害,多少人,唉!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鉴赏:

  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正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史思明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杜甫在这时离开洛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老妇出门看”,交待了事情发生的环境,是“捉人”的序幕。

  诗一开头,就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点出了环境与事件。“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赶快找地方投宿。“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然而就连这样的荒村僻壤,官府捉兵都没有放过。“夜”字揭露出官府差吏抓人的凶狠和狡猾,知道白天捉不到人,只有在夜里强捕。

  而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在这动乱不安的社会里也早有了经验,知道半夜三更来打门,定是又要抓人,所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第二段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写捉人的经过。开头两句用“吏呼”“妇啼”两相对照,极其形象地概括出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痛,连用两个“一何”更加重了感情色彩,体现了投宿人对差吏的憎恶和对老妇的同情。

  “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一直贯到“如闻泣幽咽”, 是投宿者在房间内听到老妇啼哭着回答差吏怒呼的内容。这十二句并非老妇一口气说下来的,而是“吏呼”逼问的一次次回答。先说三男从军、二男战死的遭遇及老妇的沉痛之情。两个儿子都为国牺牲了,剩下的一个只能托人捎回家信。这样的家庭,三个儿子都献了出来,仍不放过,还一个劲地怒逼,足见其凶狠可恶了。“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两句无限酸辛,无可奈何、活一天算一天的失望含悲之情表现得淋流尽致。

  第二层从“室中更无人”至“出入无完裙”,写家中仅存孤儿寡母的贫穷生活。人民为战争,已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难道仅剩下的一个可以依靠的老伴还不应该幸免吗?何况家中的孤儿寡母都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人民对这一苦难的现实不正应该愤怒和反抗吗

  第三层从“老妪力虽衰”至“犹得备晨炊”,写老妇为挽救家庭,舍身应役的决心。老妇见多般的诉苦不行,差役还是逼她非交出人来不可。叫儿媳去吧,小孙子得饿死,把老伴儿交出来吧,家中不能没有个男人,于是老妇决定自己舍身从军。对统治阶级来说,无疑是一桩辛辣的讽刺、愤怒的控诉,就连这样一个“力衰”的“老妪”也没放过。

  第三段自“夜久语声绝”至“独与老翁别”,交待出事情的结果,是尾声。

  “语声绝”,说明老妇已被差吏带走了,“泣幽咽”是儿媳的哭声,“出入无完裙”的儿媳,死了丈夫,孩子又小,公公不在家,婆婆又被拉走,家破人亡。“如闻”二字用得形象,使我们看到投宿者对主人一家命运的关切,可推知他是悲愤激动得一夜不曾合眼的。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含意丰富,它和诗开头第一句“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昨天投宿的时候,还有老翁老妇双双出迎,如今老妇被抓走,儿媳又无完裙,不便出入,只有刚刚溜回家的老翁一人出来送行,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

  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

  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

  写投宿,只说“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

  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的家族史5000字范文

凿壁借光的故事简短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