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影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海上钢琴师》它没有恢弘磅礴的气势,没有曲折迷离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但它却是一部关于内心深处最微妙弦动的灵歌。

  影片的主人公1900说过这样几句话:“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土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很多观片人认为1900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交织的受害者,他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从而也就没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反而从中产生了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缺乏了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这种观点我不予否认,但我却不赞同。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唯一一尘不变的就是它不停的在改变。”我们的世界时刻在改变,科技、文化正飞速发展,我们的步伐也在喧嚣浮躁中驱驰,渐渐地我们的灵魂跟不上脚步,只是一身肉体匆匆来往。在这个大多数人都疯狂追逐“钱和权”的时代,亲情、友情、爱情渐渐变了质,甚至对某件物品、事物的喜欢,也是基于某些目的。而1900他就像一个孩子,一张白纸,它执着而单纯的喜爱着钢琴,美妙的旋律只取悦自己或是献给心爱的人,他知道他能拥有什么,不去渴望那些不能,或者根本没有必要拥有的东西;它知道它不了解什么,也不去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迷惘。若是他走下船,他或许可以在陆地收获名利,却只能以遗失本真来作为代价。

  最终,他选择与巨轮一同消失在天际,不是懦弱,而是遵从自己罢了,因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如此平静。1900,一位驻守在我心中的美丽。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11月电影《海上钢琴师》在内地院线以修复的画质重新上映,这部豆瓣评分9。2的神作,是无数人,无数艺术家,无数男女心中的挚爱。吉赛贝·托纳多雷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曾成功塑造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等经典作品,从人性,美丽,艺术,伦理各个角度完美的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大师”。

  我和朋友在17号看这部电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的导演一定是个艺术家,一定是个钢琴家。”用话语描述这段最经典的片段——在那个暴风雨夜晚,1900带着麦克斯弹的那段华尔兹,随着“维珍尼亚号”在海水上下左右荡漾,弥散在大海深处,钢琴在金色的大厅里旋转、飘移,仿佛优雅的黑天鹅在冰湖起舞一般,那无比欢快的琴键,麦克斯那傻缺的嬉笑声,这样的场景一生难得,如梦似幻,飘逸、潇洒、浪漫到极致,完全不像是真实。直到钢琴最后撞碎在船长的房间,才仿若让这个梦醒过来。

  1900是电影的主人翁,他出生便被他的移民父母抛弃到船上,本来他的父母是把他抛弃在富人区(“维珍尼亚号”巨轮上的有钱人、贵族消遣的地方),希望他被有钱人捡走,过上好日子。但是,他最后被一名打算从富人区捡点值钱的玩意的黑人旷工收养,开始了他在海上,准确的说是船舱下面的工作场的生活。他在飘摇的大海船舱下幸福满足地长大。

  直到在7岁左右,一场飞来横祸,让养育他的黑人矿工不幸意外死去,养父的去世让这个孩子失去了所有的安全感。他在养父的尸体被抛下大海的那个时间,仿佛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海鸥的歌曲,那一秒的触动,让他违背规定离开船舱走到了富人区,那里莺歌燕舞,和他生活的仅有一墙之隔却是两个世界。

  他在玻璃窗下听到了钢琴的演奏声,他的脸与玻璃窗上画着的天使的手掌重叠,仿佛告诉人们,1900一个被上帝亲吻的钢琴天才在此时就要开创属于他的纪元。

  1900长大了,他用他的生命中所有的热情注塑在演奏钢琴曲中,他为富人演奏,也为移民演奏,无数人听了他的曲子,说他是最厉害的钢琴天才,让他下船去陆地的黄金殿去演奏赚钱,他一一拒绝。随后他遇见了麦克斯,他最好、唯一的朋友麦克斯,他们一起演奏,欢声笑语,他遇见了人生的初恋,麦克斯劝说他下船和他的初恋一起结婚生子开始新生活,并且他的初恋对他表示好感,并告诉他自己的住址,种种迹象表明只要他下船他就可以得到一切,他的爱情、他的安稳快乐的人生——这也是整篇电影最温柔,最美丽的片段。

  但是,当1900终于决定人生第一次走下甲板的时候,他看着一望无际的城市,城市的工厂里冒着滚滚黑烟和天空融合在一起,无数蜂窝般的房子,无数来往匆匆的行人,让他感到害怕、恐惧、不安……1900惧怕了,他回到了船上,荒废地度过了一段时间,麦克斯问他:“为什么不下船?”他说:“延绵的城市应有尽有,却唯独没有尽头。”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而陆地对他来说,是另一架钢琴,一架不属于他的钢琴,无法演奏,无法歌唱。

  “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麦克斯,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艺术家的偏执,艺术家对艺术的疯狂执念,让1900在生命的尽头,仍坚守在船上。爆炸声响,巨轮彻底消失,1900也随着火花消逝在“维珍尼亚号”上,有人说1900根本不存在,他只是麦克斯臆想出来的一个不存在的朋友;有人说1900根本不存在,他只是一个爵士乐的拟人化形象;有人说1900根本不存在,他随时出现,随时消失,他的出生,他的经历,没有一个人可以证明,哪怕最后他死了,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影片已经结束,我们平凡的生活却没有结束,世界的尽头和人生的彼岸,永远存在正在追求美丽灿烂梦想的追梦人,他们永不泯灭,永不停歇,永远如春花灿烂,如秋叶静美,如同那红红的玫瑰“明知会散落仍不惧盛开”。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已经看完好几天了,但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要写点儿什么。很喜欢这部电影,甚至为之落泪动容。它没有凄怆的爱情,没有战争,似乎没有一切应该让人落泪的东西,但我却还是落泪了,虽然它没有一切看似噱头的镜头,但编剧却用他的笔触,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多年来从未曾消失的感受。遇见知音而落泪,因为有人了解自己的内心而落泪,这,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最大感受。

  不必去考究生活里到底有没有这样空穴来风的名为1900的人,甚至空穴来风的就成为了钢琴家,这个不重要,逻辑和理智不必总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里,至少我一直这么认为。人们会因为理智和逻辑生活得更好,但却因为感情才会生活得更有趣。

  1900生于一艘船,死于同一艘船。他用他的方式,看待这人生。看待陆地与海洋。重要的是,他用他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有一个一触及到的梦,但他却从不去触摸。电影里,也许导演读出的含义是,1900觉得陆地是他无法演奏的钢琴。所以,他拒绝登录。他只想弹奏他能控制的海上的钢琴,而不想去触及那阡陌纵横的陆地之琴。但我却觉得,除此之外,编剧还有另外的想法。

  我们这些人,谁又不是1900呢?不同的是,电影里的人,是生活在船上。而我们,生活在陆地上。我们莫名的来到世界上,总有一天,还要莫名的离开。我们生活在这个纵横捭阖的世界里,世界很大,我们的领地却很小。我们尽职尽责,战战兢兢。我们居安思危,谨慎从事。为人子时,做乖孩子;为人父母时,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剩余的一点,我们要奉献给自己的工作。我们的一生,就在这样的几个角色里,分别度过不同的幸福和努力的时光。我们遵守家规,校规,公司规矩;然后,我们要求孩子重复一样的道路,周而复始,万变不离其中。

  我就是这其中一员,这一切,并非埋怨。只是陈述。但我会问自己,如何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事实是,我从来未曾想清晰过,到底我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时间变了,我也变了,我们想要的,也跟着变了。我想也想不清,所以我就永远的继续的想。在未知的思绪里,有一点我却很清晰,我一直有个愿望,或者说,是一个美丽的梦。如果我们都无法真的过上自己觉得最美丽的生活,那么,我要把它存放在我思想的角落里,或者有一天,通过文字去实现,通过一本书,一本哪怕是耗尽我心血的书,把我所有的美丽愿望,编织在其中。1900用钢琴演奏他所有的思绪。而我,一直曾经希望,能用文字,寄托自己所有的梦想。所以,当我看到1900能终生都坚持自己的一个想法时,禁不住为之流泪。那近在天边的大陆,那个有着他心爱的人的大陆,他永远只是去想象和回忆。他牺牲了一些东西,成全他的一些梦想。而舍不得牺牲的我们这些陆地人,自然没有成全之事。

  《海上钢琴师》,让我想到自己多年来存放心底,却从未去登录的地方。如何付出和努力?如何放弃才能成全?终究有一天,时间会给出答案。

海上钢琴师电影个人观后感

  有人说,这是一个杯具。而我却以为,没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假如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便陆地上有大把大量的资金,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是那里。不是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杯具。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无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比较好,鱼是水,人是地,只不过合适不合适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怎么样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长时间,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非常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可以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儿走。

  看到那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大家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非常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没办法纯粹地活,由于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期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是人间,即便在那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部分。假如可以的话,他宁可一个人,一架钢琴,就如此一向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后选择与船一齐炸毁,这样,海上会流传着如此一个传闻:以往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一直没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我儿子说: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闲来看一看《海上钢琴师》,是为共享。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浪漫主义风格,以娴熟大气的拍摄手法,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柔抒情的音乐,以及演员出色的表演,成功打造了这部经典影片。

  但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我相信99%的人会被这个电影里头这种情节打动。这个片子拍摄起来既磅礴大气,而又低沉深婉。有好多地方通过优美的音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这部电影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电影配乐史上,它现在经常被当做一部教材来使用。

  这部片子它获得一种巨大成功还在于这里边对于人生价值,社会内涵的一种变现。其实,看了这部电影,你就会有体会,象征着我们人生过程中一种俭朴淡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不就追求过分的欲望。这个船象征着我们理想当中淳朴的人生观。陆地象征着无边无际的欲望。1900坚守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被物欲所俘虏。而这部电影最后,1900和弗吉尼亚号一起沉到海底象征着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对这种朴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基本坚守。这个电影的最大隐喻应该是我们人生在世的时候,你可以被一些无穷的欲望所沉迷,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在合适的时候,回归自己的心灵。在自己心灵里放着一艘像弗吉尼亚号这样的船。在适当的时候,我能不被物欲所迷失,能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舟当中。

海上钢琴师的影片观后感

  曾经我一度将1900视为一个完美的人,觉得这是一个令人崇拜的理想化的角色。但是近来重读时,我更加喜爱这个角色,却有了不同的理由。不是因为他是个完美的理想型主角,而是因为他的缺憾,因为那些他做不到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完美而迷恋他,而仅仅是因为我们偶然间发现了这个看似完美的人身上所带着的一丝丝胆怯。

  还是听我先从电影本身讲起吧。电影中慢镜头停留在了一个擦拭小号的人身上,伴随着他的独白“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不会完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荒谬但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这两种极端,一种是世俗的追求,一种是脱离俗世的向往。这两种极端构成了矛盾与冲突,升华了主人公1900的个人形象。

  站在1900对这个世界的角度来看,他以脱离俗世的眼光战胜了忙碌于世俗中的对金钱、地位、荣誉极度渴望的众人。这种胜利是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希望被看到的。观众需要1900做出献身来满足他们对于纯净的、无污染的精神世界的向往。高中时的我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自然对于这种结局也很是欣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越来越意识到1900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他可贵的精神世界。

  我在此想要赞扬的,不是他的精神世界,不是他的洒脱,也不是他敏锐的洞察力,更不是他坚守的信念,而是他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其实1900这个人物,最令人动容的地方,恰恰该是他身上拥有的这个与我们所有人的共性——缺乏安全感。正是这种共性让他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让他的胜利显得更加人性化,让他不至于脱离人的本性成为高不可攀的神,让他有血有肉,让他给了观众最大的撼动。

  跟我们一样,他需要安全感,甚至与我们相比,他的需要更为迫切。他的安全感最初来自于他的养父丹尼。这个善良的黑人挖煤匠给了1900童年的启蒙,为他单纯的性格打下了基础,同时也给了1900最亲的感情和最牢固可靠的依托。但是,1900的这一生注定不平凡,命运虽给了他一个全新生命的机会,但却残忍的在他8岁那年夺走了他最强的支柱。他的丹尼走了,谁来填补他内心的失落与孤单,谁能再次成为他的支柱,谁又能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看清未来的路

  所幸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就在丹尼的葬礼上,音乐来到了他的生命中,成为他的又一个安全感的来源,成为了他的信仰。他害怕像失去丹尼般失去音乐。所以当他录完唱片后,听到从唱片中发出来的旋律时,他慌了,不知所措,就像丢失了最宝贵的财富。他反悔了,“我不会让我的音乐离开我到其他地方去”,他不能失去他的依靠,他害怕没有安全感的生活。

  而陆地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地方。即使曾经因为一段美好朦胧的爱情,他曾想过去冒险尝试,试着去融入这个他不熟悉的世界。但是,因为害怕,因为恐惧,因为没有安全感,他像个孩子般的任性地、毅然决然地逃回了那个给他安全感的港湾。

  就像面对被唱片偷走的音乐那样,他后悔了,退缩了。他该是个多么胆怯的孩子啊!但却胆怯的这么惹人怜爱。他将自己藏了起来,包裹住内心的忐忑不安,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不敢被人发现自己的胆怯。他沉寂了许久,不再快乐。或许在他独处的时间里,他也有在思考自己的胆怯,他甚至可能陷入了迷茫。

  其实他与我们没什么不同,平凡人有不能舍弃的信仰,更有自己所依存的安全港湾。他也一样。

  所幸同样的,他也与我们一样拥有挚友。在他临终前,他终于有勇气告诉他的挚友迈克斯他内心的胆怯,他最终承认了自己的胆怯来自于没有安全感。

  他对迈克斯说:

  “整座城市,你永远看不到尽头。”

  “我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才停下来,是我看不到的。那些漫无边际的城市什么都不缺,就是没有尽头。我看不到东西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比如说钢琴,琴键有始也有终。…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但是我站在悬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这个键盘太大,而在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无法演奏。”

  “你没有看见那些街道吗?有上千条!你怎么去选择那一个?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一片窗外的风景、一种死亡的方式?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涌到你面前,你却不知尽头,你难道就从来没有被这种想法吓得要死吗?这样的日子是多么的恐怖。”

  他无法适应这种无法掌握的诸多未知可能,所以他只能选择呆在船上,选择自己可以掌握的东西,生活、钢琴与梦想,选择不会超出船头船尾的,可看见的尽头,选择快乐。这些才是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

  我们的1900,他只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普通人,只是刚好天分超群。这是他最可爱的地方,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虽然他是一个不存在的人,虽然他像一个抱着蜜罐不肯放手的孩子般需要外界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但是我们依然爱他。爱他天才的气质,更爱他身上人性的弱点。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影片有刻意理想化的成分在内,比如一个人在一艘废船上独居住好几年还能生存下来的奇迹。但是这并不妨碍影片精神的塑造,一个1900便已经足够有诚意了。

  希望关于1900,除了崇拜与仰慕之外,我们还能从他身上看到更多的人性的共鸣。这才应该是一部好电影该做到的,也才是我们作为观众,除了消遣之外,更应从影片中了解到的。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绝响的钢琴

  这该是怎样的一种音乐,让我从心里疼痛,一痛到底。

  平静,温婉,波澜不惊,电影就在这样的伴奏下缓缓前行。

  他的一生曾看尽繁华,是以音乐为全部的生存意义。

  两个半小时的光阴缓缓逝去,当看到最后一刻,那座钢铁森林在爆炸中消失,而他,也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所给我呈现出的一切。优美的钢琴曲,沉静的画面,富有哲理的对话,精心设计的伏笔。似乎,这部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正带领我进入另一个世界,用心去体会其中的美好……

  他没有亲人,没有国籍,只有一个名字:1900

  他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却似乎始终在这个时代之外,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以钢琴为伴度过了其孤独的一生,在他走上了那座钢铁森林的那一刻,虽然曾对这里不知所措,但是,他却做出了一个看似可笑但又会觉得深明大义的决定:一生都不会再下船。但是,直到他遇见并爱上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子,为她写下了一首美妙但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歌……

  而这一刻他指尖所造就的便是那首经典的《playinglove》当录制成功的唱片在留声机中旋转的时候,1900激动的将那刚刚录制的唱片抢了过来,他不允许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而这一刻,他也爱上了那个女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不断的寻找着那个女孩的身影,一次次的想要将那张唱片送给她,但他每一次都没能鼓起勇气。直到,那个女孩将要下船……才最后一次将唱片拿在了手上,

  但是,仍然未能如愿。女孩临下船的那一刻,她告诉了1900她的住址,那是海边一个安静而祥和的小渔村。

  从那以后,他亲手毁掉了那张唱片,同时,下船的念头也在他的内心萌发。

  终于有一天,他做好了下船的一切准备,在和所有人一一道别后,他踏上了下船的阶梯

  行至一半,他的目光落在了繁华的海港上,他沉思片刻,转过身,重新回到了船上。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了影片末尾,他与好朋友之间的一句对话,便是最好的答案。

  “拿一部钢琴来说,琴键从开始,又结束,只会有88个键,他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

  但是它却可以用有限的琴谱出无限的乐章,下船后的世界,却是无限的了,他无法在那样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所以也就不能理解,当然面对岸上的世界时,怎么会没有一点的本能的好奇与向往呢?在那片大地上不曾留下他的足迹。而在那永夜的大海上,一道流星划过夜空的痕迹。

  生命的有限与无限,莫过如此。

  纪念那在我们心中永不沉没的Virginian号。

  和永不消散的1900。

2016《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灵魂的距离

  很难想象人的一生只在船中度过的样子。所以就有了一个人在海上的传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而命运却选择了1900在波动的大海和旋律中度过他执着却又短暂的一生。

  《海上钢琴师》,一部意大利充满艺术和美学的音乐电影作品。整个影片看下来 ,都会被悲伤所环绕。海上钢琴师的每一首曲子都是用心演绎,好象在诉说着他那内心空无却又无奈的丝丝忧伤。

  一个被抛弃的孩子,被好心的黑人烧煤工丹尼所收养,1900就是他的名字,只因为他是在1900年所生。一场意外老丹尼被飞来的铁块砸死了,从此1900又成了没人要的孩子了,他从未下过那只船,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他虽然8岁了但从官方的角度来看,他好象没有出生一样,这是一个怎样的孤独!而上帝又是公平的,1900的钢琴天赋,使他成为“弗吉尼亚号”的海上钢琴师。

  的确,他一生从未下过船。即使是爱情的出现与友情的劝说都从未动摇过他。玄梯成了他与外界的一面“墙”。有人曾告诉他:“世界就在外面,它只隔着一个跳板,只有一小步,就是海上午那一面。”也许,1900并不在乎海的那一面的名利与幸福;也许,他在乎的是那种感受—对船上一切的眷恋还有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也许,是他对音乐的热爱;也许,因为大海所给予他太多的感情,他美妙的灵感就是源于对大海的深情。这正像1900所说的:“我永远也看不到尽头;那些漫无边际的城市什么都不错,就是看不到尽头,也只有在海上,我才能感受的到……1900曾把城市比做钢琴的键盘,城市的键盘太大,他无法去演奏。这就是1900能够放弃爱情,友情的原因。他希望的是一个简单而又熟悉的生活,在那里只有 波动的旋律和起伏的海水。

  一声爆炸声,结束了尼“弗吉尼亚号”的旅行,同时也给载着一段传奇一生的“孤独”钢琴师划上了一个休止符。

海上钢琴师影评

  喜欢钢琴的儒雅与高贵,喜欢琴音或者精致或者激昂的感动你心底的每一寸角落。我从来不会自诩自己有多么高贵有多么艺术,但是但凡听了1900动情的曲调和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后,我都不会有丝毫的掩饰:我爱上了这种氛围,虽然不是那么疯狂,那么强烈,却如沁人心脾的芬芳一样挥之不去。在某天不经意的一个瞬间,突然想起。

  1900是一个人。或者能够这么说,他是一个在1900年出生,被而父母抛弃在船上但却拥有惊人音乐天赋的天才。好心的船员收养了他,教他读书,教他写字,教他任何他好奇的东西。童心未泯的他很快就对自己的“父亲”告诉自己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因为他可爱的黑人爸爸经常会告诉他与报纸上不符的知识。有一天小家伙闪烁着自己纯洁的双眸问了一个任何孤独的小孩迟早都会想明白的问题:“妈妈,是什么呢?”我的心头因为这句话而微微一颤,我看着画面,看着他父亲的眼神,我不明白他要怎样才能完美自己善意的谎言,怎样来保护1900小小的心灵,“明白吗,妈妈是马,是赛场上跑的最快的马!”听了爸爸的话,1900煞有介事似懂非懂的重复了一遍,然后开怀的笑了,笑声中满是天真的味道。我的心暖暖的宽慰了,我突然想起了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一句话:儿童是人类的父亲,他将人的天真性灵举的太阳一般高。1900从一开始就生活在海上,那个虽然封闭却永远没有欺骗和虚伪的世界里,他永远都是天真的,没有一丝的瑕疵,一向到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从来没想过一脸痞子气,在昆汀的调教下不是演卧底就是强盗的TIMROTH竟然也会深情的落落大方,那绅士般的举止言谈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当长大成人的1900坐在钢琴前,用纤细的双手轻轻滑过琴键的时候;随着海潮的汹涌,随着钢琴的滑轮和悠扬的曲调在大厅里浮动起舞的时候;当他满面陶醉的在下等船舱里,为那些穷苦的人们带去自己的音乐的时候,我的心好像也在其中上下起伏,随着船舱里的调调。随着人们脸上的欣喜,随着外面海潮声。

  有的人说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欢的音乐中,伴他左右的是对他没有半点私心的朋友们,不用去担心纷繁与拥扰。但是,只是这样吗?每次停船靠岸时他独自向岸上远处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还有他偷偷的拨通陌生人的电话时那紧张和期盼的语调:“你好,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们能聊聊吗?”尤其是当他听那个飘过的流浪人告诉他自己的经历,他愈发的想去体验:站在岸上,听海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奇妙的感觉呢?我不是1900,但我分明能够抓住他心里最细腻的孤独和向往—-他渴望踏上陆地,那个他从没体验过的从没经历过的世界,这让他躁动不安,但又让他莫名的冲动,像我们在孩提时期盼生日早日到来一样。

  可当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站在下舱梯中间的1900,应对面前陌生的城市。凝视了良久,最终却又回到了船上。我当时并不明白他到底在想着什么,但当结尾时,1900含着泪告诉老友“:在船上,我拥有钢琴,我能够在它的88个琴键上奏出我所喜欢的无限的音乐,在那里,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可当我看着面前那个陌生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恐惧,那是一个无限的钢琴,没有限制,你行走其中,永远都不会明白你要去弹奏什么。在这样的世界,我要怎样去生活呢?”一切疑问像烟云一样散失在他依然纯洁的眼神当中,当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那样去生活,当我们把持着自己的方向拥有着自己的目标向远方的地平线风雨兼程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如果失去了习惯,失去了方向抑或是坚强的信仰,那么面前的远方,是否也是灰暗如是,散发的恐惧是否也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呢?这样一个超然物外的钢琴师始终没有迈出那跨越的一步,即使岸上有令他谱出无比华美乐曲令他砰然心动的女孩,即使踏上岸能使他听到向往已久的另一种海的声音,他最后还是选取了停留,即使这个决定的砝码,是他的生命。

  不能说这是一种愚昧,没有脱离生活的你我都无法去揣测1900那颗孤独的心。只是,在他娓娓诉说的琴声最后响起时,那双手在凭空轻轻滑动。只是,1900抬头看看天空时那异常平静的眼神,早就让旧船爆炸时的震耳欲聋,湮没的无影无踪。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议论文3个分论点范文

民生为主题的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