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的译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郑人买履作文

  这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想为自己买一双新鞋子。去集市之前,这个人预先找来一小段绳子,用它比着自己的脚量好长短尺寸,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谁知走得匆忙,量好的尺码却忘在家里没有带着。

  郑国人来到集市,直奔卖鞋的店铺,他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精挑细选了一番,终于看好了一双中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连忙对鞋铺的老板说:“对不起,我把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取来尺码再买吧。”说完,转身就往家里跑。眼看天色不早,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但是,鞋铺打烊了,鞋子没买成。

  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亲自量好的尺码,不相信我的脚。”

  智慧小语: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遵循规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个处事灵活而内心中正的人,应当破除偏执,遇事思虑周详,拿捏有度,该坚守尺度的时候,便要有择善固执的精神,该随机应变的时候,也要有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此方能处事圆融,自在无碍。

郑人买履的译文

寓言: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买双鞋,他先量好了自己的脚,将尺码随手放在了座子上。他急忙忙赶到集市,却忘了带那尺码。便对卖鞋的人说:“我忘记把尺码带来了。”说完便转回家去取。

  等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后也没买到鞋子。

  有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合适不合适呢?”他则回答说:“我宁可信那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这个故事是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的人。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事物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的,我们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研究、解决问题,要根据事情的变化去处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规。事情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着变,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郑人买履

  “瞧瞧你,鞋都穿烂了,还不快去买一双!”郑国一户人家中传来喧闹声,说出这句话的正是这户人家的女主人。

  男主人正窘迫地站在一旁,一边听着妻子的数落一边答应着,他一本正经地那一根茅草对比着自己的脚,量好后便走出了家门。经过长途跋涉后,郑人终于来到了集市。集市中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叫卖声不绝于耳。郑人东张西望,寻找买鞋的小贩。这时,看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买鞋。郑人径直走过去,左挑右选,看中了一双黑布鞋。这时,小贩开口了:“您穿多大的鞋呀?”郑人摸摸口袋,想找出那根茅草,可口袋里却空空如也。郑人心里“咯噔”一声:茅草落在家里忘记带上了。郑人忙对小贩说:“对不起呀!我量好尺码的茅草放家里了,容我回去取吧。”说完,转身就走。小贩叫道:“哎,客官,您可以……”小贩的话还未说完,郑人便走远了。小贩嘀咕着:“这人真是奇怪,难道不能直接在这里量吗?”再说郑人,回到家里二话不说,拿起茅草就向集市跑。当他气喘吁吁地再一次出现在集市时,却发现买鞋小贩早就收摊回家了。

  郑人没买到鞋,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妻子询问他时他一五一十地说了,妻子大叫:“你这个榆木脑袋,怎么这么笨?”郑人挠了挠脑袋,还是不知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郑人买履》新编

  秋分之日,晴,无风,宜郊游,忌遛狗。布满落叶的青石小路上走着一个人,他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从服饰上就可以断定。因为他很死板还很固执,所以大家叫他“老顽固”。

  路,往前一直延伸,两旁店铺的生意十分冷清,这位老先生十分谨慎地踩着路边枯黄的落叶,生怕踩到隐藏在落叶下面的狗屎,这条路他已记不清走过多少回了。忽然,他隐隐约约听到了店铺开门时的鞭炮声,听人说好像是卖鞋的,望着自己脚下的一双破鞋和口袋里的几个铜板,他兴奋地冲了过去。

  这里好就没有像现在这样热闹了,现在因为这一家店又有了几分生机,皮鞋店见得多得是,路边小摊有时也会写出“皮鞋处理”的小招牌,但店前面的招牌就不一样了,上面写着“牛魔王牛皮皮鞋店,开业打八折!”打八折并不少见,关键是牛魔王开的店,那就十有八九是真牛皮皮鞋了。

  他赶紧回家,把自己脚的长度量下来,呵!还挺长,他又有了新发现———又从床底翻出几个铜板,笑起来,这一笑不要紧,他量的度数也随之落在他新做的木头凳上了。

  到了店里,牛魔王热情地问他:“伙计,来双什么鞋?”一边说一边还给他介绍着,他抬起头一看,呵!架子上什么样的牛皮鞋都有,金边银底的,汉白玉饰的.....应有尽有,看得他两眼都红了,他不好意思地掏出了几个铜板“就这些钱了......”“没事”牛魔王爽快地一甩手,“拿一双精品牛皮鞋来!......哦!对了你穿多大的鞋?”“我带了在家里量的尺码了!”他连忙掏了掏包,结果肯定没有,“咦?尺码呢?”他想了想,“哦!忘家里去了!”他赶紧以超过刘翔的速度冲回了家,这里找找,那里看看......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他总算找到了,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走到了鞋店,但这时已经关门了,一位小伙子乐呵呵地拎着一双精品牛皮鞋走出来,“喂!你怎么站在这家鞋店前?是不是没买到啊!”他把今天的遭遇说给他听,小伙子不解地说:“你干嘛不试试自己的脚呢?”这个人的固执劲上来了“我宁可信量的尺码也不信自己的脚!我就等到天亮再买鞋!”“这人真是老固执!”小伙子无奈地摇了摇头,屁颠屁颠地回家了,

郑人买履

  1.妻子学傻,更愚蠢。2.从此,郑人穿着绣花鞋,妻子穿着男人鞋,在大街上走,天天受冷嘲热讽。郑人不以足试鞋,是愚蠢的;妻子学傻,更愚蠢。

  上次说道:郑人因为买鞋非要用尺子所以搞到爆笑全场,今天他妻子又做了一件蠢事了想看吗?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一天,郑人没有买到鞋子。他回到家,看见愚蠢的妻子也学着丈夫的样子做了一个尺码。第二天,郑人和妻子到不同的集市上买鞋去了。郑人到了集市,真不巧,昨天他看中的鞋子被买走了。郑人只好用尺码买了一双另外的鞋子,闷闷不乐地回家了。妻子到了集市上,看中了一双绣花鞋,便兴高采烈地用尺码量了量,买下了。回到家,夫妻俩都迫不及待穿上自己买的鞋子。不料刚穿上,郑人就觉得鞋子紧得难受,而妻子穿着比脚大几倍的鞋子,在屋里走着。原来,他们带错了尺码,郑人把妻子的尺码带走了,妻子把丈夫的尺码带走了。妻子的脚比郑人小得多。他们只好交换了鞋子。从此,郑人穿着绣花鞋,妻子穿着男人鞋,在大街上走,天天受冷嘲热讽。郑人不以足试鞋,是愚蠢的;妻子学傻,更愚蠢。

  这篇续写作文,不但延续了《郑人买履》中“郑人”的愚蠢,而且还让读者看到了“郑人”妻子的愚蠢。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为他们是夫妻,两人都有同样的思维,所以才会有这样更加可笑的结果。

新时代的郑人买履

  成语“郑人买履”,小学课本上学过,从百度上查,它是先秦时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它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郑国人买鞋,先量一下脚,记下尺度,然后用尺度去买鞋。忘记带了尺度,就买不到鞋,而不知道用脚试一试鞋是否合适而买鞋。这故事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它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这个故事的内容很浅显,人人都知道这个郑国人的愚蠢,而成为大家的笑话。其实在现代,类似的事,只是变换了形式和内容,不少人都变得象古代的郑人一样,只相信“尺度”,而忘记了制定这“尺度”的初衷。

  现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出水的排放标准,除描述废水中残留有机物的指标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有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氮和磷;还有防止致病菌引起的残留生物污染的指标粪大肠菌群数。记得早期的广州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虽然建设有消毒池,在“非典”之前基本不做消毒处理,非典期间,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染,各污水处理厂都投加化学杀菌剂,以投加次氯酸钠漂白水,或漂白粉为主。在城市给水与废水处理中用氯作为水的杀菌剂应用历史比较久,人们对它的研究也还算比较深入。氯杀菌的最大好处是价格便宜,且由于过量投加的氯会形成游离氯可以残留在水中,故它有比较好的细菌抑制作用;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游离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较大,且氯能与水中的有机物形成消毒副产物,而这些消毒副产生,可能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故为了生态安全,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并不提倡用氯作为消毒措施。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看,只要杀死城市污水中的“致病菌”,而不是要杀死水中的所有微生物。一般“致病菌”的鉴别与分离还是比较复杂的,且专门检测这些“致病菌”,相对检测的风险也高,故往往采用了一个综合性的“粪大肠菌群数”这个指标。一般来讲,“粪大肠菌群数”这个数值高,就是显示污水被粪便污染的可能性大,国家标准规定的粪大肠菌群数必须采用多管发酵法进行培养分析,即水样经一定时间培养后测定菌落数的方法,该方法只测出可能的菌群数,及菌群在培养期的增殖速度,但并不管这些菌是致病或非致病菌。为了减少余氯毒性的影响,可以选择的其它消毒手段有紫外线杀菌灯,或臭氧消毒等。在污水处理厂,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消毒手段是紫外线消毒,由于紫外线消毒在消毒后往往没有残余的杀菌能力,与臭氧消毒类似,臭氧分解后也没有残留任何毒性,杀菌后,容易发生水中细菌反弹式增长。而用氯消毒,水中有余氯的残留毒性,它能抑制在水样检测培养发酵过程中细菌的滋长,故用氯消毒,这个指标容易达标。紫外杀菌或臭氧杀菌,一旦离开紫外线,或臭氧分解后,几乎没有残留毒性,特别容易引起细菌的反弹,容易引起处理后废水的这个生物指标超标。

  我做臭氧氧化处理废水的研究比较多,臭氧的杀菌性很强,但臭氧在水中的半衰期很短,它很快就被分解为氧气,且臭氧使用后,微生物更容易在臭氧处理后的水中爆炸式反弹滋生。利用这个发现,我们开发了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一体化设备,利用臭氧能直接氧化部分水中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同时,还能部分转化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变为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再利用相对经济的曝气生物滤池法生化将它脱除,故它能有效地,相对比较经济地脱除水中低浓度的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从我们开发的并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的水处理系统中,可以进一步证明,被臭氧处理后的水,微生物更容易滋生,降解有机物的活性更高一些。但这里的微生物,与原来污水的微生物仍是不同的。若污水中原来有从人体排泄物中带来的致病菌,它们已被高浓度的臭氧杀死,而后来重新滋生的微生物,应是适应污水处理的微生物。

  污水处理被紫外线杀菌后,细菌容易反弹,本来说明水的生物毒性低,对水生微生物、动植物有利,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但现在为了出水口的“粪大肠菌群数”这个指标,要求处理后水必须有一定的残留杀菌性,真有点本末倒置,这样做并不能真的起到比较好的环保作用。我不反对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采用更严格的杀菌消毒措施,以确保生物安全;但现在这种为了所谓的“菌群数”达标,必须采用有残留杀菌性的化学杀菌剂的做法,真有点“郑人买履”的味道了。

  大家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达到某些“指标”而忘记了设立这些“指标”的初衷,忘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类事是不是还很多呢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汪晓军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屠呦呦得诺贝尔奖对我的启发

  更多

  收藏分享举报

  当前推荐数:33推荐人:吕喆李俊陈南晖刘智颖陈楷翰简磊罗德海王鸣远黄永义檀成龙肖小敏赵美娣李竞戴德昌彭渤徐耀曹俊兴赵凤光蒋永华武夷山李天成孙华姚伟晏成和qz窗体顶端

  推荐到博客首页

  窗体底端

  发表评论评论(15个评论)当前只显示与你操作相关的单个评论,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评论

  gdn2015-10-2818:03

  博主回复(2015-10-2720:58):标准必须与时俱进,定期进行更改与调整。原来人们对三致的长期毒害作用不注意,只注意急性毒性,但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开展了十多年了,而这个细菌的标准,几十年不调整。现在的问题已是:正因为知道它不合理,所以,环境理论知识多的执行者也就没有严格执行,而不懂的人,就在那里瞎执行!

  -------------------------------------------------

  我国的标准体系有很多的漏洞,只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已有的标准是大家竞争的公平的平台,有执行的有不执行的,这不公平。这只能是无奈之举。

  博主回复(2015-10-2818:08):呵呵,象这种标准,应该尽快完善。

  窗体顶端

  [15]农绍庄2015-10-2900:15

  博主回复(2015-10-2818:08):呵呵,象这种标准,应该尽快完善。

  -----------------------------------------------

  是应该尽快完善漏洞百出的标准体系了,但在堵上漏洞之前,只能按照已有的标准来执行。

  [14]晏成和2015-10-2818:28

  我的博客探讨物质的物理构成,提出来核外电子规律运动构成物质的特性。有不少科学网友留言怎么没有什么数学公式。由此我想到了郑人买履:

  科学的本源在哪里?是先有事实,还是先有公式?这是一个基本的科学常识。一年有365天,一个人有206块骨头,4种碱基构成了DNA,组成了自然界所有的生命。这些都是客观的自然事实,哪一个是用公式算出来的

  我们研究物质,首先是要探索其自然事实、客观实在。符合自然事实的公式和计算才有意义。连自然事实都没有弄清楚,搞些茫然的计算何用之有

  曾记否,燃素理论就有公式;地心说理论对天体运行就有非常复杂的计算公式。借问公式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鞋子(文章及其对大自然的探索、解读)合脚就好(符合逻辑、理性,贴合事实),可是有人吼道:你弄丢了鞋样!没有鞋样(竟然没什么公式),这鞋子肯定不行!几千年来,小学生都笑郑人很蠢,没想到如今,郑人的后裔薪火相传。

  博主回复(2015-10-2822:03):,是的,简单的郑人买履,大家都知道,其实现在有许多复杂一点点的,就不知道了。

  [13]农绍庄2015-10-2818:03

  博主回复(2015-10-2720:58):标准必须与时俱进,定期进行更改与调整。原来人们对三致的长期毒害作用不注意,只注意急性毒性,但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开展了十多年了,而这个细菌的标准,几十年不调整。现在的问题已是:正因为知道它不合理,所以,环境理论知识多的执行者也就没有严格执行,而不懂的人,就在那里瞎执行!

  -------------------------------------------------

  我国的标准体系有很多的漏洞,只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已有的标准是大家竞争的公平的平台,有执行的有不执行的,这不公平。这只能是无奈之举。

  博主回复(2015-10-2818:08):呵呵,象这种标准,应该尽快完善。

  [12]农绍庄2015-10-2719:08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标准制定了就得遵守。有意见可以提,标准也可以修订,但不可以不遵守。

  博主回复(2015-10-2720:58):标准必须与时俱进,定期进行更改与调整。原来人们对三致的长期毒害作用不注意,只注意急性毒性,但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开展了十多年了,而这个细菌的标准,几十年不调整。现在的问题已是:正因为知道它不合理,所以,环境理论知识多的执行者也就没有严格执行,而不懂的人,就在那里瞎执行!

  [11]赵凤光2015-10-2710:37

  刻舟求剑

  博主回复(2015-10-2711:09):

  [10]dgtian2015-10-2710:27

  不死扣标准,灵活也许是高等意识的特点,比方电脑和人脑。电脑有很多优点,如运算速度快,准确度高,但没有人灵活。最明显的就是敏感词过滤,如果把敏感词换一种形式,它就识别不出来,但人脑就能。高智商的人会根据精神实际灵活掌握,而智商低的人容易死板教条

  博主回复(2015-10-2711:20):是的,电脑的智能目前是死板的,但智能化也在提高呢。一些标准,应与时俱进,否则,就会成为阻碍发展的障碍!

  [9]李天成2015-10-2707:23

  死扣标准,一刀切等等都主要是因为国人太要求公平了!

  一分一厘都不能差了,否则就有人闹就有人算账(为啥我的分数66.51不行他的66.50就行!!哪怕人家招的空姐~)

  为了和谐,为了公平,丝扣标准,谁也说不出话来,领导免责清闲一下,大家就开始死攻标准

  博主回复(2015-10-2711:21):,若标准合理还行,有时,一些标准,随着认识的发展,标准过时了,也不及时修正,那就走向反面了!

  [8]蒋永华2015-10-2623:50

  方舟子之类的人反中医也是当代郑人买履。科学需要尺度,他记得很准确,病人的病被治好了,不知道通过什么尺度,他大呼中医不科学,进而一句逻辑反中医。中国特色道路不是靠尺码丈量的,是穿在脚上试验出来的,高层信奉这样的话,鞋子适合不适合脚,穿着才知道。老百姓看中医,也不是太在意是否科学,而是看是否治好了病。包括宗教。

  博主回复(2015-10-2700:19):实事求是最重要!不过,这个社会需要有质疑的力量,真理越辩越明!

  [7]赵克勤2015-10-2620:28

  类似的事情太多、太多

  博主回复(2015-10-2621:44):,是的,能避免还是应尽量避免,一些标准或检测方法,也应不断完善!

  [6]赵美娣2015-10-2616:24

  呵呵,类似的事情太多了

  博主回复(2015-10-2616:40):,是的,想一想还真不少!

  [5]jiareng2015-10-2616:04

  涉及标准的事情,还是以权威机构颁布的指标为参考为宜。哪怕和标准值相差只是那么一点点,也应该是合格的就是合格的,不合格的就是不合格的。来不得半点的通融。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比郑人买履更愚蠢的事情。例如,大家知道,中科院是中国科学院的简略说法。但是在中科院的很多机构,要求报销单据上的单位必须填写中国科学院单位,如果误写成中科院单位,则不予报销。

  博主回复(2015-10-2616:40):,是的,但标准要定期调整与回顾,适应新的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标准与要求!

  [4]yk-10-2614:51

  那么,可以尝试申请进行标准的修改工作。标准制定了就得遵守,否则岂不是乱套了。

  博主回复(2015-10-2616:39):同意你的讲法,标准要与时俱进,定期调整,适应新的情况与要求。关键就是实事求是!

  [3]fdd0960300792015-10-2613:50

  死扣标准的事情太多了。

  博主回复(2015-10-2616:37):是的,且标准要与时俱进,定期调整!

  [2]黄永义2015-10-2611:42

  有些不该出现的事,却时不时的发生。

  博主回复(2015-10-2611:43):是的,

  [1]陈南晖2015-10-2609:26

  新时代不仅有“郑人买履”,更有“讳疾弃医”等古代的诸多病症。

  博主回复(2015-10-2609:28):,只是与时俱进,病因不同,但病源一样!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

  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郑人买履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做郑国,郑国里有一个人,他非常非常的相信数据,无论去做什么事都要先量一量再去做,他的家人劝过他多次,可他就是不听,索性他这一习惯对他也没有什么坏处,便由着他去了。

  有一天,他看见自己的鞋子旧了,便想着趁着赶集的时候去买一双新鞋。临行前,他用尺子量了量自己教的尺码,顺手写在了一根竹简上。这个人到了集市,先将自己的事情做完,然后便去卖鞋的地方买鞋,这个人又过分追求完美,一直到集市快散了的时候,才挑到合自己心意的鞋子,结果一摸口袋,发现自己事先量好的尺码没带出来,怕是放在家里了,便大叫一声:"糟糕,我忘记带尺码了。"便飞奔回家。卖鞋人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集市将散,便收拾了一下自己的东西回家了。

  再说郑国的那个人,他飞快的赶回家里,进门之后没说一句话,拿起那量好的尺码就跑向集市,奈何等他赶到集市时,集市早已散了,只看见一条空荡荡的街道,只有通过地上残余的货物,才能知晓这里曾经是个吵闹的集市。而这个郑国人想要的鞋子,自然是买不了了。

  这个郑国人失魂落魄的往家里走去,有个认识他的人见他如此沮丧,便问他原因,这个郑国人回答:“我的鞋子旧了,便想买一双新的鞋子,可是我这该死的记性,竟然把我鞋子的尺码给忘在了家里,等我取回尺码,在赶往集市时,集市早就散了,而我想买的鞋子,也不能买了。”那个人听了郑国人的话,大为不解,奇怪的问他:“那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一下那个鞋子,这样不就可以知道你鞋子的尺码了吗?”郑国人又叹息着说说:“唉,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愿意相信我的脚啊。”那个认识他的人只能无奈的叹息着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太过死板,因循守旧,否则注定一事无成。

《郑人买履》

  话说郑人名后已是家喻户晓,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人物,有人曰:“此人专爱钻牛角尖迂腐至极,可爱,可患,可叹!”另一个人曰:“买鞋之事成此人虽榆木脑袋一个,却好在做事认真,似乎也憨厚老实得可爱。”得可爱。”种种议论不知是否对郑人有所影响呢?却说这人妻子那天想喝咖啡,郑人又去集市买咖啡。

  郑人去到集市买咖啡,找咖啡店老板跟他买咖啡。老板曰:“你要名牌还是民牌。”他愣一愣快跑回家。却看妻子等咖啡。他问:“你要什么名牌还是民牌。”他妻子说:“名牌你买得起啊!”他又跑到咖啡铺说:“名牌我买得起啊!”咖啡铺老板说:“哦,那要什么牌子的”。他走回家问:“买什么牌。”曰:“恐怖份子牌,记住了。”

  郑人忽悠忽悠的走到集市,曰:“要恐怖份子牌。”老板曰:“哦,那要袋子装还是一包装的呢?”他又走回家说:“你要袋子还是一包啊!”他妻子纳闷着曰:“袋子啊呆子!”他又一瘸一拐的到了集市曰:“袋子啊呆子”。那位老板曰:“哦,那你袋子里要豆子还是粉啊!”他又回家曰:“你到底要豆子还是粉”。曰:“粉啊”!他又爬到集市曰:“粉啊!”老板说:“哦,那500元,那要刷卡还是付现金?”他又爬回家问:“我是要刷卡还是付现金呢?”曰:“卡咯,还要问吗!”他打的是到集市说:“当然刷卡咯,还要问吗!”他回到家门口晕了过去。

  到了医院医生问他:“你是中暑还是累晕的?”他拼了命爬回家问:“我是累晕还是中暑......

  此二人IQ有问题,值得专家认定是否是白痴呢?女的要买就自己去买,曰得烦,我打的也烦。男的不用拼了命也钻牛角尖吧!大家以后自己的事自己做!!!

郑人买履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

  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

  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

  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

  跑回去看鞋样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原文

三英战吕布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