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文言文阅读训练兴趣班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之一

  一、敏慧

  (一)、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②尝③邪④异⑤之

  2、翻译:

  ①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二)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②亦③并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三)、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已②善③俄④作

  ⑤盛馔⑥冀⑦具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之二

  (四)、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着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二、学习

  (五)、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

  说“经”。“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着作。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

  2、翻译:

  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六)、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文言知识】

  说“岂”。“岂”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指“哪里”,表疑问。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二、指“难道”,表反诘。如“岂吾不若人”,意为难道我不如别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

  2、翻译:

  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之三

  (七)、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着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着,着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着,对如初。或询其意,着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着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着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着

  ②又以问着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八)、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④庶几:有希望。

  【文言知识】名词作状语用。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既②弟子③从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②③④

  (九)、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文化常识】

  “朕”及其他。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称。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孤”、“寡人”。皇帝对臣子称“卿”。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向②暇③比④四海

  2、翻译:①躬亲戎事

  ②不徒言也

  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四

  (十)、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释】①纂录:摘录。

  【文言知识】句末语气词常表达各种感情,有时表疑问,有时表感叹,有时表警告,有时表呼吁。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况下用一个语气词,有时却两个甚至三个连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个语气词连用,其实只表达一个“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无人也矣”,“也矣”同样只表示“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择②望③懦④立⑤功⑥长⑦辄

  2、理解: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

  ②“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三、仁爱

  (十一)、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文言知识】

  说“故”。“故”是个多义词。一、指“旧”,与“新”相对。上文“不复有故态”,意为不再有旧的坏习惯。所谓“故居”,即原先住过的屋子。二、指“老朋友”。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指“所以”、“因此”。《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它还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不肖②且③恻然④稍

  ⑤怪⑥颇⑦徐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十二)、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注释】①归:承认

  【文言知识】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偷窃。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栖②阴③夫④斯

  ⑤孰⑥徐⑦谕⑧省⑨一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

  ②正色训之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虽是学过的课文,但却未读懂。有的同学平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虽然试题的阅读材料就是课堂学过的课文,但是没有真正读懂;在考试答题时,抓不住要领,或者所答非所问。泸州市试题第4小题,“促使周处认识到自身过错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多写漏写不得分)。”读懂原文,很好回答:“闻里人相庆”。未读懂原文的同学,其答案五花八门,在阅读文学中抄,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长长一段,有的把文中对周处的描写当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内容抄上。因对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题造成失误。

  2.实词词义不落实,对一词多义不会辨别、选择。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几乎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都在考查文言实词,有的特意考查一词多义。从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误有二:一是以今天的词义去套文言词义,如“具以情告”,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释为“具体”;二是不会辨别一词多义,在多个词义面前不会选择。

  3.对虚词的用法不熟悉。各地试题中,考查虚词的多种用法的试题是一大难点。究其原因,一是朗读不够,缺少文言语感;二是归纳、辨析不够。也许在课堂上教师帮助总结过多次,还是不熟悉,那是因为老师总结不能代替自己的总结。要在老师指导下举一反三,自己再找例句归纳总结。

  4.对课文、句子理解不准确。失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句子翻译不准确,对句中关键性的词语漏译、误译,对特殊句式不熟悉,不会翻译。二是对理解性的试题,答不准确。桂林市试题第4小题:“(乙)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从(甲)文中也找一个体现子墨子这样精神的语句。”这道题并不难,但是仍有考生答不好。有的考生摘录子墨子的语言答题,似乎答对了,但不准确。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①知:掌管。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

  ⑦陈⑧乞

  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参考译文】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参考答案】

  郑板桥知潍县

  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

  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训练

  文言文系列训练(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试题: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下面句中的“以”与“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B.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燕昭王求士》)

  C.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管晏列传》)

  D.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答案:B。用,介词。其它依次为:目的关系连词;因为;凭借,依凭

  2.下面句中的“为”与“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管晏列传》)

  B.楼阁田产尽为席有(《席方平》)

  C.编之于令,永为国典(《驳复仇议》)

  D.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燕昭王求士》)

  答案:C。例句:做,此指雕刻成。动词,做,作为。其它均为介词,依次为:给,替;被;替,给

  3.下面句中的“罔”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上下其鹰鸷之手,既罔念夫民贫(《席方平》)迷惘

  B.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无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通“惘”,迷惑,感到迷惘无所适从

  D.罔不因势象形无

  答案:A。不

  4.下面句中的“因”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苏武传》)趁着

  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燕昭王求士》)趁着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苏武传》)趁机

  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趁着

  E.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苏武传》)于是,就

  F.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答案:A。通过,经由

  5.下面句中括号内的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遗忘

  B.尝(贻)余核舟一送给

  C.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送给

  D.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苏武传》),送给

  答案:A。送给

  6.下面句中的“泛”与“盖大苏泛赤壁云”中的“泛”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柳永《望海潮》)

  C.泛彭蠡口,四望无际(《过大孤山小孤山》)

  D.泛泛而谈(成语)

  答案:D。浮浅,不切实。其它均为:漂浮,泛舟

  7.下面句中的“奇”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留侯论》)奇怪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奇异,奇特

  C.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合适

  D.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奇异,奇特

  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答案:A。奇异,奇特,奇伟

  8.下面句中的“可”与“高可二黍许”中的“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传》)

  B.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苏武传》)

  C.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苏武传》)

  D.何如?可谓仁乎(《先秦诸子语录》)

  E.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春江花月夜》)

  F.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答案:F。大约。ABCD可以E值得,堪

  9.下面句中的“许”与“高可二黍许”中的“许”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方平》)

  B.约一时许,鬼曰(《席方平》)

  C.二鬼拉去,见立木高八九尺许(《席方平》)

  D.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游园》)

  答案:BC上下。A应允,D这样

  10.下面句中的“轩”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游园》)高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

  C.开轩面场圃(《过故人庄》)窗户

  D.中轩敞者为舱高

  答案:A。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

  11.下面句中的“语”与“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中的“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恨歌》)

  B.顷之,传下判语(《席方平》)

  C.二鬼惧,温语劝回(《席方平》)

  D.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苏武传》)

  答案:A。说话。其它依次为:文案,文字;语言;告诉

  12.下面句中的“比”与“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B.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C.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D.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

  答案:A。靠近,挨着。其它依次为:比较;等到;最近,近来

  13.下面句中的“类”与“佛印绝类弥勒”中的“类”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

  B.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席方平》)

  C.修躯多髯,不类世间所传(《席方平》)

  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答案:A。其它均为“像,类似”

  14.下面句中的“属”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苏武传》)亲属

  B.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苏武传》)属官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亲属

  D.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劝人饮酒

  E.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劝人饮酒

  F.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属于

  G.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相类似

  H.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通“嘱”,叮嘱,嘱咐

  答案:C。指同一类人

  15.下面句中括号内的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燕昭王求士》)同”屈”,委屈

  B.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管晏列传》)同”屈”,委屈

  C.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同”屈”,委屈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

  答案:C。同”屈”,弯曲

  16.下面句中括号内的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尾横卧一(楫)船桨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整修,修缮

  C.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大概

  D.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答案:B。长

  17.下面句中的“衡”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无道,即衡命(《管晏列传》)衡量

  B.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先秦诸子语录》)衡量

  C.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通“横”。连横:秦国采取的离间六国的策略

  D.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归去来兮辞》)通“横”,横木

  E.左手倚一衡木通“横”,横着

  答案:B。秤杆

  18.下面句中的“端”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驳复仇议》)原因,事由,原委

  B.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原因,事由,原委

  C.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季氏将伐颛臾》)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原因,事由,原委

  E.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原因,事由,原委

  F.东坡右手执卷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答案:E。端正

  19.下面句中的“夷”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苏武传》)铲除;消灭;诛灭

  B.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传》)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铲除;消灭;诛灭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铲除;消灭;诛灭

  E.其船背稍夷平坦

  答案:D。平坦

  20.下面句中的“曾”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长恨歌》)曾经

  B.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曾经

  C.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乃、连、尚且、甚至

  D.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曾经

  E.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曾经

  F.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G.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乃,竟

  H.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曾经

  答案:H。通“增”,增加

  附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船的底部稍微平坦,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又用上一颗篆字印,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

  一、轶事十则

  (一)粟粥荠菜

  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②荠(jì)菜,一种野菜。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

  (二)不展家书

  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

  A.勤奋B.不怕清苦C.持之以恒

  D.谦虚E.不顾家室F.专心致志

  (三)铸砚示志

  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常临鉴自奇鉴:镜子。

  B.屡举进士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恶: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卒:终于。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

  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①上国:春秋时,对吴楚而言齐晋等中原之国,称为“上国”。]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出游上国游:交游,往来。B.过徐君过:访,探望。

  C.系徐君好季札剑好:认为……好。D.口弗敢言弗:不。

  E.系徐君冢树而去冢:坟墓。F.岂以死倍吾心哉倍:通“背”,违背。

  2.画线语句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为使上国,末献”——出使上国,没有献出宝剑。

  B.“尚谁与乎”——还给谁呢?(与,给;宾语“谁”前置。)

  C.“吾心已许之”——我的心已许给了他。

  (五)不责碎玉吏

  宋,韩琦,在大名①日,有人献玉盏二只,表里无暇,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永为室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其上。一日召漕使②饮,将用之,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伏地待公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客曰:“凡物成毁有数。”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②漕使,管水道的官吏。]

  1.加黑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为一吏误触倒其桌俄:一会儿。为:被。

  B.吏伏地待公罪罪:动词,治罪。

  C.顾吏曰顾:回头看。

  D.汝误也,非故也故:事故。

  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正误。

  A.“永为室玩”一一一长久地作为室中的玩物。

  B.“覆以锦衣”——用华美彩色的饰布盖在桌上。

  C.“凡物成毁有数”——所有的东西形成、毁坏都有定数。

  D.“何罪之有”——什么罪他有呢

  (六)抱璞自泣

  楚,卞和,游荆山,得璞玉①,奉献武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为诈,而刖②其左足。及文王即位,和复奉献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为诈,而刖其右足。及成王立,和又欲献,恐见害,乃抱璞哭于荆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继之以血。成王闻之,使人问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吾是以悲。”随使献玉。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

  (注:①璞(pú)玉,没有雕琢过的玉石②刖(yuè,断足之刑。〕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恐见害见:表被动译为“被”。

  B.三日三夜泣尽泣:哭泣。

  C.子奚泣之悲耶奚:xī,为什么。

  D.宝玉而题之以石题:题名,命名。

  E.贞士而名之以诳诳:kuáng,欺骗。

  F.吾是以悲是以:“以是”的倒装。是:这,此。

  2.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

  “以和为诈”——(王)认为卞和是(在)欺诈。

  3.“吾是以悲”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内容是:(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七)强项尽忠

  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骖乘②。宣候之,乃驻车叩马③,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④。帝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赖(chì)“强项⑤令”,出。

  (注:①苍头,奴仆。②骖乘(shèng),古代乘车在车上右侧陪乘的人,③叩马,拦马。④帝,汉光武帝刘秀。⑤项,脖子。〕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因匿主家匿:nì,躲藏。

  B.宣候之候:等候。

  C.大言数主之失数:shǔ数落、指责。

  D.因格杀之因:副词,于是、就。格:打、斗。

  E.帝使宣叩头谢主谢:感谢。

  F.强使顿之顿:叩、磕。

  2.判断翻译正误。

  A.“主即还宫诉帝”——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向皇帝告状。

  B.“因敕‘强项令’,出”——(帝)于是称他为“强项令”,让他回去了。

  3.概括董宣的性格特征:

  (八)号殿上虎

  宋,刘安世,廷谏,至犯雷霆之怒①,则执简却立。待天威少霁,复前极论,一时奏对,且前且却者,或至四五,殿庭观者汗出竦听。众目公,号曰“殿上虎”。

  [注:①雷霆之怒,指帝王愤怒、发作。下句中的“天威”与此意同。]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廷谏,至犯雷霆之怒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犯:冒犯,触犯。

  B.执简却立简:即“笏”,大臣上朝手执的狭长板子。却:退。

  C.天威少霁少:通“稍?。霁:雨过天睛,此指气消。

  D.复前极论前:动词,上前。极论:极力论争。

  E.汗出竦听竦:sǒng,肃敬。

  F.众目公目:名词用作动词,看着。

  2.“廷谏”中的“廷”与“殿庭观者”中的“庭”意思是不是相同?(请查字典后回答)

  3.刘安世为什么被称“殿上虎”

  4.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九)俭啬老

  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理产业,聚敛无餍,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①减,比②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③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④,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货财没官。

  [注:①辄zhé,就。②比:等到。③寻:接着。④他说:外传。]

  1.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侵晨而起侵:渐近。侵晨,天刚要亮。

  B.聚敛无餍餍:(yàn)满足。

  C.闭目以授乞者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

  D.我倾家赡君赡:shàn,赡养。

  2.判断语句翻译的正误。

  A.“恶衣蔬食”——穿破旧的衣服,以草菜为食物。

  B.“或人从之求丐”——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

  C.“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从堂屋走出,随着脚步减少(准备送给乞者的钱)

  D.“货财没官”——财产没有交给官家。

  3.老人给了乞者多少钱

  4.“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的细节与“我倾家赡君”这样的人物语言,表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十)诸小儿取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①王戎,西晋人,“竹林七贤”之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字:

  A.尝与诸小儿戏

  B.诸儿竞走取之

  C.取之信然

  2.翻译“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

  3.这个小故事要说明的是:

  二、许允妇故事三则

  (一)许允妇捉夫裾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①,德加妹②,奇丑。交礼竟,允元复人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③。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④,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⑤,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fú)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注:①许允,三国时魏人,官至领军将军,后被司马师所害。阮卫尉,姓阮名共,卫尉是官名。②德加,阮卫尉之子,官至河内太守。③桓范,官至大司农。④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纺织)。⑤百行(xíng):泛指各种好品行。]

  1.加黑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允有客至会,正好、恰巧。

  B.妇令婢视之婢,bì,使女。

  C.还答曰还,huán,回来。

  D.桓果语许云果,结果。

  2.加黑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见妇既:将要。B.妇料其此出其:指代许允。

  C.许因谓曰因:于是。D.遂相敬重遂:于是,从此。

  3.画线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礼意,允无复入理”——婚礼结束后,许允已不再有进入洞房的可能。

  B.“故当有意,卿宜察之”——肯定是有用意的,你应当细心体察。

  C.“便捉裾停之”——就拉住许允的衣襟要他停下。

  D.“妇有四德,卿有其几”——许允的媳妇应该有四德,你有其中几条呢

  4.选段开头“家人深以为忧”的原因是:_________此事之后家人还担忧吗?________原因是:(用文中语句回答)

  (二)许允妇诫夫免祸

  许允为吏部郎①,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②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论语·子路)》。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否,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③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注:①吏部郎,主管官吏任免、升降的部门的官员。②虎贲,官名,皇宫中卫戍部队的将领。③阮新妇,即许允妇,姓阮。]

  1.加黑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遣虎贲收之收:逮捕。B.其妇出诫允曰诫:告诫。

  C.明主可以理夺可:可以。以:用。夺:使改变。

  D.允衣服败坏败:失败。F.勿忧,寻还寻:不久。

  2.画线语句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A.“多用其乡里”——较多地重用了他同乡的人。

  B.“举尔所知”——举荐你所了解的人。

  C.“陛下检校,为称职与否”——陛下(可以)核查,(看他们)是否称职。

  D.“皆官得其人”——都是和官僚相好的那些人。

  3.许允被收,“阮新妇自若”的主要原因是:

  A.因为她知道许允没有任用坏人和亲信

  B.因为她知道许允会用孔子的话辩解

  C.因为她知道魏明帝是能听进道理的人

  D.因为她知道许允衣服破旧会感动明帝

  (三)许允妇教子免祸

  许允为晋景王①所诛,门生②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③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④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注:①晋景王,即司马师。②门生,两晋、南北朝时依附于世家豪族的人。③蚤,通“早”。④钟会,三国时魏人,官至司徒。]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门生走入告其妇走入:跑进(内室)。

  B.无豫诸儿事无豫:不关。

  C.景王遣钟会看之之:代许允的妻子及孩子。

  D.汝等虽佳汝等:你们几个。

  E.才具不多具:才能。

  F.会止便止会:正好。

  2.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妇正在机中”——许允的妻子正在机上纺织。

  B.“蚤知尔耳”——早就知道会这样的。尔,代词“这”。

  C.“后徙居墓所”——后来迁居到许允的墓地居住。

  D.“若才流及父”——如果才能的品级赶得上其父。流,品级。

  E.“儿以咨母”——孩子们为钟会要来之事向母亲请教。

  F.“率胸怀与语”——敞开胸怀和“话匣子”。

  3.翻译“会反,以状对,卒免”一句。

  4.总览《许允妇故事三则》说说许允的妻子是怎样一个人。

  三、《世说新语》故事八则

  (一)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①及中表②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③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阳⑥有师资之尊⑦,是,仆与君奕世⑧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yù)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注:①清称:有清高的名称。②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③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④仆,对自己的谦称。⑤仲尼,孔子的字。⑥伯阳,即老子,姓李。⑦师资之尊,指礼尊对方为师的敬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⑧奕(yì)世,累世。⑨了了,聪明、懂事。⑩踧踖(cù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判断画线词语解释的正误。

  A.诣门者——登门拜访的人

  B.乃通——(看门人)才肯通报

  2.“人以其语语之”句中,“其”指代,“之”指代,第一个“语”是词性,第二个“语”是词性。

  3.结尾处陈韪为什么“大踧踖”

  (二)割席分坐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①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②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③也。”

  [注:①轩冕,指官员乘坐的车。②废书,废止读书。③友,旧说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1.管宁为什么说华欲不是自己的“友”

  (三)荀巨伯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①贼攻郡。友人语(yù)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值胡贼攻郡值:正赶上。

  B.子可去去:离去。

  C.不忍委之委:委曲。

  D.遂班军而还班:调回或调动军队。

  2.试简评本段主旨。

  (四)张吴兴亏齿

  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①知其不常②,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③?”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注:①先达,有德行学问而又声位显达的前辈。②不常,才能不凡。③窦,洞。]

  1.张吴兴的“不常”,从文中哪里可见

  (五)阿翁以子戏父

  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①曰:“阿翁,讵②宜以子戏父!”

  [注:①敛手,拱手,②讵,jù,副词,表反问,“哪里”、“怎能”。]

  1.本段主旨是什么

  (六)玉镜台聘婚

  温公①丧妇,从姑②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③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馀④,乞粗存活,何敢希汝比?”却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第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⑤,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⑥,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⑦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注:①温公,即温峤(piáo)。②从姑,堂姑。③属,通“嘱”④馀,同“余”。⑤交礼,行交拜之礼。⑥老奴,对年老男子的戏称。⑦刘越石,西晋大将军。]

  1.加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密有自婚意密:私下里。

  B.但如峤比云何但:但是。比:类,同样的。

  C.乞粗存活粗:马马虎虎。

  D.女以手年披纱扇披:掀开。纱扇:遮面的纱巾。

  2.判断下列语句理解的正误。

  A.“姑以属公觅婚”——堂姑把女儿托给温公,让他给(女儿)找个夫婿。

  B.“何敢希汝比”一一哪敢希求和你相比

  C.“婿身名宦”——婿出身于有名望的官宦之家。

  D.“尽不减峤”——都不比我差。

  (七)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①,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②,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③,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借,又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④,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注:①武帝:晋武帝司马炎。②柯,草木的枝茎。扶疏,枝味茂盛下垂的样子。③讫,pì完了。④恨,遗憾。]

  1.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石崇与王恺争豪豪:富有

  B.并穷绮丽并:一起,都。穷,用尽。

  C.以饰舆服舆:车

  D.恺以示崇示:给……看。

  E.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悉:小心地。

  F.如恺许比甚众许:表约数。比:类,同样的。

  2.补出这个句子中省略的词语,并解释加黑字。

  又以为疾已之宝。

  3.王恺的身份是:

  4.结尾处王恺为什么露出了失意的样子

  (八)殷仲堪屏人

  王绪数谗殷荆州①于王国宝,殷甚患之,求术于王东亭。曰:“卿但数诣!王绪,往辄屏人,因论它事。如此,则二王之好离矣。”殷从之。国宝见王绪,问曰:比③与仲堪屏人何所道?”绪云:“故是常往来,无它所论。”国宝谓绪于己有隐,果情好日疏,谗言以息。

  [注:①殷荆州,即殷仲堪。②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③比,近来。]

  1.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绪数谗殷荆州数:shù数次,量词。谗:讲坏话。

  B.殷甚患之患:忧虑。

  C.卿但数诣王绪但:只。数:shuò,屡次。

  D.往辄屏人往:去了。辄,就。屏:bǐng,退;使……退。

  2.①文中括号处省略的说话人是。

  ②“故是常往来“停顿是否恰当?翻译此句。

  3.补出“谗言以息”中省略的词语。

  四、前倨后恭

  裴佶少时,姑夫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①报寿州崔使君候谒(yè)。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②,命茶甚急,又命酒撰③,又令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④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末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紽(tuó)千匹。

  [注:①阍(hūn)者,守门的人。②须臾,很短的时间。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倨,jù,傲慢。〕

  1.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姑夫为朝官,有雅望雅望:好名声。

  B.言未竟竟:竟然。

  C.寿州崔使君候谒候谒:等候拜见。

  D.将鞭之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E.又令秣马、饭仆饭:使动用法,让……吃饭。

  F.及入门,有得色门:内室之门。得:得意。

  2.判断下列语句理解的正误。

  A.“崔昭何人,众口称美”——崔昭是什么人,大家都称赞他

  B.“良久,束带强出”——过了好长时间,(姑夫)才系上腰带,勉强地到前厅见客。

  C.“前何倨而后何恭也”——起初是何等傲慢,后来又是何等的恭敬呀!

  3.在括号处补出句中省略的成份。

  A.佶至宅看其姑,会其退朝,深叹曰

  B.及入门,有得色

  C.佶末下阶,出怀中一纸

  4.请各用一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A.“姑父”为什么生气地呵斥看门人,又要鞭打他

  B.“姑父”后来为什么对崔昭那么殷勤

  C.“姑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冉氏烹狗记(片断)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sh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①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jī)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②,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③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④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⑤。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⑥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间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⑦之用也,恶⑧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3.解释句中加点的字。(6分

  1)寻复南奔( ) (2)涉猎经史( ) (3)唯傅修期耳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译文:

  15.傅永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4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17.(2分)D

  18.(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关于七年级语文文言言阅读练习

  一)1.《临川先生文集》 北宋 王安石 悲伤哀痛 2.A 3.(1)父不使之学 (2)余令其作诗,其文理不能称前时之闻 4.五岁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1)略 (2)略 (3)略 6.先天的资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

  二)1.宋 郭茂倩 南北 北 2.(略) 3.只 胡人的战马 4.对比,写出了宿营地的空寂苍凉,烘托出了木兰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划为二层,第一句为第一层,以下为第二层。第一层叙写木兰紧张忙碌而有序的准备工作。第二层描绘出了行军的历程,同时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神速和形势的紧迫。

  三)1.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编年 2.

  .(1)到 (2)再 (3)重新 (4)于是,就 4.刮目相看,意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另有成语:吴下阿蒙,意思略) 5.语言 (对话

  四)1.(略) 2.(1)夹杂 (2)即使 (3)说出 (4)大腿 (5)几乎 (6)拉、拖 3.

  .于是宾客无不……几欲先走。衬托出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5.略

  七)1.(1)看、看见 (2)狡猾 (3)神情 (4)只 2.D 3.B 4.

  .(1)它们,代两狼 (2)那麦场 (3)柴堆 (4)屠户 (5)狼 6.(1)略 (2)略

江西省吉水县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

  1.★★★君子①志道②

  孟子③曰:孔子登东山④而小鲁⑤,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⑥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选自(战国)孟轲《孟子》

  〔注释〕

  ①君子:古指品德高尚的人。②志道:立志于大道。③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④东山:即蒙山。⑤鲁:古代诸侯小国鲁国。⑥科:沟坎。

  〔文言知识〕

  说“于”:“于”是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补语。上文如“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解释为“看见过大海的人,很难再被水吸引。”“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很难再被其他的言论所动。”又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意为“庞涓死在这棵树的下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登②小③为

  ④故⑤澜⑥明

  ⑦容光⑧盈⑨行

  2、翻译: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晋人伐刑①(xíng)

  晋人伐刑,齐桓公将救之。鲍叔②曰:“太蚤。刑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待刑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桓公乃弗救。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

  〔注释〕

  ①刑:指古代诸侯刑国。②鲍叔:即鲍叔牙。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信任的大臣。

  〔文言知识〕

  释“使动”:使动用法一般翻译成“使……”、“让……”;如,上文中“敝晋”的意思为“使晋国衰败”。又如,朱熹的《熟读精思》中“正身体”意为“使身体端正”;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意为“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伐②蚤③亡

  ④敝⑤重⑥利

  2、翻译:

  ①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

  ②待刑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

  3、鲍叔劝齐桓公晚救刑国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3.★以身作则,心平气和

  父兄有善行①,子弟学之或②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③。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人,不可稍形激切也。

  选自(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注释〕

  ①善行:好的行为;恶行,指的是不好的行为。②或:语气词,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③无庸徒事言词也:不能仅仅是说空话。

  〔文学常识〕

  《围炉夜话》: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效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肖②教③正

  ④率⑤形⑥激切

  2、翻译:

  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

  3、“以身作则”在文中的指的是(用文中的话回答);告戒作父兄的要。

  4、文中告戒人们,君子与小人相处,一定要(用文中的话回答),也就是要君子。

  4.★王维宁嗜(shì)酒

  仪真①王维宁,善诗赋,草书②尤精绝。家资巨万,性豪侈,嗜酒,每日宴客,续至者常增数席。人或劝其后计,王曰:“丈夫在世当用财,岂△为财用!”及业尽,不能自存,犹好酒不已。人又劝其耕砚可以自给,曰:“吾学书岂△为口耶?”一日,无酒不能耐,出步江上,见落日射水粼粼,大喜曰:“此中有佳处,龙宫贝阙③,或可乐吾也。”遂跃入,死焉。

  选自(明)曹臣编《舌华录》

  〔注释〕

  ①仪真:古地名。②草书:是书法艺术一种。草书与其他书体不同,笔画常化断为连,或似断实连,又多参差、错落、钩环盘绕,枯湿杂出。③龙宫贝阙:龙宫的珍奇宫殿。

  〔文言知识〕

  说“岂”。在古文中表反问语气的副词,意思为“难道、怎么、哪里”;也表揣测、商量、询问的语气,意为“大概、也许、是否”。如,文中“岂为财用”、“岂为口耶”意为“怎么能被财富所驱使”、“难道是为了糊口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善②资③嗜④至

  ⑤或⑥及⑦已⑧步⑨乐

  2、翻译:

  人又劝其耕砚可以自给。

  3、本短文中王维宁的性格特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从他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

  5.★★裴(péi)略自赞①

  温彦博②为吏部侍郎△,有选人③裴略被放,乃自赞于彦博,称解白嘲④。彦博即令嘲厅前丛竹,略曰:“竹,冬月不肯凋,夏月不肯热,肚皮不能容国士,皮外何劳生枝节。”又令嘲屏墙,略曰:“高下八九尺,东西六七步,突兀当厅坐,几许遮贤路。”彦博曰:“此语似伤博。”略曰:“即扳公肋,何止伤膊!”博惭而与官。

  选自(明)曹臣编《舌华录》

  〔注释〕

  ①自赞:自我推荐。②温彦博:人名。③选人:候补官员。④称解白嘲:声称自己善于嘲讽。

  〔文学常识〕

  “吏部侍郎”及其他。古代官职的一种称呼,从隋代开始设六部代替九卿的职权,吏部是六部之一,是掌管官吏的考绩、任免、升降、调动的官员,各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部下设司,各司之长称郎中,副者称员外郎。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为②放③令④凋

  ⑤遮⑥惭⑦与

  2、翻译:

  ①肚皮不能容国士,皮外何劳生枝节。

  ②即扳公肋,何止伤膊!

  3、温彦博“惭而与”裴略官职的原因是

  6.★白云山岳皆文章

  观朱霞①,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②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选自(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注释〕

  ①朱霞:美丽灿烂的彩霞。②黄华:飘香的菊花。

  〔文学常识〕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末民国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人类与大自然是相通的,大自然给人以无尽的乐趣,也激起人们无限的情感。如上文所述:早晨的太阳光芒四射,人们从灿烂的朝霞中感受到青春的勃勃生机;天上的白云舒卷,又使人感受到奇妙云海的变幻莫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悟②明丽③灵奇④浩瀚

  ⑤皆⑥虚心⑦晚节⑧本性

  2、翻译:

  ①观白云,悟其卷舒。

  ②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3、“俯仰间皆文章也”实指,本短文告诉我们。

  7.★★有度(dù)①(节选)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jīng)庄王②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

  〔注释〕

  ①有度:指国家更有法度的意思。②荆庄王:即楚庄王

  〔文学常识〕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表封建统治者掌握的最高权力。后来就用“社稷”代称国家。现有成语“宗庙社稷”,出自《周易·震》:“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奉②并③氓④启

  ⑤释⑥私⑦负⑧甚

  2、翻译:

  ①国无常强,无常弱。

  ②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3、本文着重阐述了的重要性,强调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初中文言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