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赠李白12首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赠别 杜牧诗选

  朝代:唐代

  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娉娉:同娉婷,美好貌。

  袅袅:纤长柔美貌。

  豆蔻:形似芭蕉的植物,初夏开花,故“二月初”尚未开苞,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梢头:形容娇嫩。

  春风十里:指长长的繁华街道。唐宋诗词中多用于扬州。

杜甫赠李白12首诗

阙题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歌的简介

  关于送别的诗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唯见长江天际流。

  2、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6、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8、送元二使安溪

  王维

  渭城朝雨沪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

  11、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2、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3、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4、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5、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6、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7、送李侍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8、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9、送别诗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初二书信:李白写给杜甫的一封信

  贤弟:

  近来可好

  我在外游乐也有一段时间了,兴致仍不减初游之时,贤弟你是否仍长居家中?你应该也抛开烦心之事,如愚兄这般,畅游天地之间,心旷神怡,又何乐不为

  愚兄曾独坐于敬亭山上,看众鸟高飞尽后,余留闲云,而无兴致索然。我登过许多山,憩过许多亭,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多希望你与我一道敬亭山上坐,饮酒赋诗,而眼下,空留我一人,独坐看闲云。

  我也去了庐山,看了那瀑布,不曾细看时,竟有紫烟飘飘袅袅地升起。而庐山瀑布真如众口相传那般美妙,银河般璀璨的瀑布挂于川上,使我不忍提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般美景,可惜愚兄不才,无法绘于纸上,予你一睹为快。我只好以笔代画,与你一赏,时里,深深沉醉难自拔。

  有友人汪伦曾致信于我,曰“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我至此地后,才知汪伦之意:桃花潭闻名并非因其潭边有十里桃花,而只是纯为潭水名尔尔;万家酒店也非是上万家酒店,是一户万姓人家的酒店。汪伦是为投我所好,邀我畅饮谈乐于潭边,我也逗留些时日,其间想起你于案前伏笔,全无我这般悠然自在,不禁在心里暗暗叹惜。临别时,我立于船头,友人挥手与我相别,汪伦沿着潭岸追逐而下,直至尽头。潭水纵有千尺之深,也不及汪伦别我一片情。

  贤弟,你可曾游过天门山?我行舟江面上,远望得见天门中断楚山开。我俯首视江,却见东流碧水激转回旋,我伫立船头,船家的长篙击阻后浪,那声音却悦耳动听,两岸青山在船入弯时,相对着迎我一般而出,红日打照我身上,微闭着眼,感受此景雄伟之美,和乏缺行伴的失落之感。

  愚兄又忆起你眉头紧锁,伏于文案无乐的样子,想我曾于一次饮酒兴头上,天子召我,我借酒之兴,与太监曰我乃酒中之仙,以此不面圣。那也只是我一世一次的难得痛快之事。如今我已鲜问政事,天地之间,皆能栖身,宫廷之事只使我郁闷不畅,这山这水这造化,我的心已然洗尽澄清,也只有这番天地,使我心灵轻盈不已。

  贤弟,愚兄也不强你之难,若你觉疲,而我也仍能行往自如,愿意随时同你再上敬亭山享闲云众鸟闲趣之乐,观庐山落瀑之美,望天门山开阔壮丽之势。眼下,愚兄思忖着年老后,也学陶潜寻一无车马喧之地,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远。

  望你一切安好!

杜甫的赠别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赠卫八处士》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石壕吏》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杜甫《野人送朱樱》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墓》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杜甫《别房太尉墓》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杜甫《野人送朱樱》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杜甫《别房太尉墓》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杜甫《别房太尉墓》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杜甫《野人送朱樱》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杜甫《野人送朱樱》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戏赠杜甫》李白

  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注释】

  戏赠:意思是开玩笑的话。其实,所谓开玩笑,往往表现了至交之问的真情实话。

  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

  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请问的意思。

  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

  总为:怕是为了。

  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赏析】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杜甫《赠李白》诗别解

  杜甫和李白有很深的交谊,常有诗作互相酬和。本文所及是其集中现存最早的《赠李白》诗。全诗如下。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杜诗向来注本多,诠释异,此诗亦不例外。该诗作于天宝三载(744),系杜诗集中现存赠李白诗中最早之作。

  诗的第一句语意显豁,诸本理解上虽无分歧,亦各显特色。如赵次公注:周公居东二年。东都,今之西京也。周公居东二年和杜甫的东都客留二载有何联系?是不是周公若居东三年杜甫就应该也在东都为客三载?在这句诗里杜甫是否有意将自己比附周公?我认为明眼人一看即知,杜甫根本没有此意。那么赵注中诸如此类处在引导后学方面究属有益还是无益?注杜本中的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由此可见一斑。当然明白如话的原文在理解上也未必没有分歧。如诗的第二句:所历厌机巧。所历:凡所经历。厌:讨厌、厌恶。机巧:奸刁巧诈的东西。这些解释都没有错。但合在一起若理解成:(杜甫客居东都二年)凡所经历的没有例外的都是些令他感到讨厌生恶的奸刁巧诈的人和事。(见《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这种理解是否有过于绝对之嫌?这句诗是杜甫的牢骚不假,不过还不是太强烈,只能看作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综观杜诗中的牢骚、气话是有一些,但比例不大,而且也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

  “野人”两句应该是紧承上句来具体写其所厌之“机巧”者。萧涤非先生的解释是:“朱门大户,顿顿鱼肉,杜甫既不习惯,又憎厌这些人。”从人之常情和对于贫穷交加的人来说,鱼肉之饭应是难得一遇的,怎么会不习惯?吃厌吃俗了“腥膻”的是那些达官贵人而不会是杜甫。故我认为此处的解释有商榷余地。笔者认为这两句话不妨作为互文来处理。几组隐性的对比:野人与(贵人),蔬食与腥膻,吃的不饱与(吃得俗厌)。野人当然是指杜甫,吃得是蔬食即菜食,甚或连蔬食也不得饱,写出其生活之极贫窘。贵人吃的是“腥膻”,且吃俗吃厌。可见这是几组反差极强的对比。赵次公对此两句诗的理解好象还差近杜甫原意:“此意似虽日见腥膻之物,而其食犹未厌乎藜藿,所以对之而增惭愧。则甫之贫困无资可知矣。”杜甫说“蔬食常不饱”,赵次公则说是“犹未厌乎藜藿”。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对的。这里应看作是杜甫有些心理不平衡和不满而已。此外,“蔬食常不饱”句还暗示出了杜甫客居东都二年,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并没有改变,他的才华并没有因多次向他讨厌的显贵干谒而被真正发现和赏识。这都是写其兼济天下之才不得展。

  “岂无”二语亦多不通处。作为一个反问句,“岂无”就是“有”的意思。我认为“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和“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冽”的句式和用法完全相同。因上句说连蔬食都不得饱,这里又说有青精饭可以使自己颜色变好,这不明显存在着矛盾吗?前贤之注家也肯定是注意到了这一点。赵次公就言:“四句通义,离为两端则语意不相接。盖诗人不以文害辞。”我认为此二语实是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独善其身人生追求。这也正是唐代诗人们的共同心态:进则儒,退则道;用之则儒,不用则道。但杜甫一直是一个积极用世的儒家知识分子,兼济天下才是他的大志,独善其身则非其本心。这一点也同于李白的“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为?”“大道在兼济”的政治理想。因此接着说: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此处之“资”字,历来注家都释作“资财、钱财”。如果这样解释就又与前两句有牴牾。“岂无”和“无”不正是相反而牴牾的?若再结合下二句来理解则更其荒唐:自己没有钱故不能去山林烧丹药,李白你是有大才的人,现在脱身去从事此事。这不成了杜甫向李白哭穷了吗?我认为这里的“资”不是“资财”而应该是“秉赋、资质”的意思。这种意思在唐人诗中也多有。大药:金丹。萧先生的注解是正确可从的。白居易的诗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亦曾登玉陛,举措多纰缪。至今金阙籍,名姓独遗漏。亦曾烧大药,消息乖火候。至今残丹砂,烧干不成就。”(白居易《不二门》,见《全唐诗》434卷)再如“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朱颜日渐不如故,青史留名在何处?”(白居易《浩歌行》,见《全唐诗》25卷)杜甫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是:(吃了青精饭,面色未变好)看来我是缺乏得道成仙的天赋和资质,故此我不去归隐山林烧丹药。其实这是一种委婉表达自己还不打算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的含蓄的托辞。“李侯”两句才写到李白。其中也暗含与自己的对比。此外也有对李白不得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像李白这样的“金闺彦”都要脱身官场,则其黑暗可知也。这也是“惺惺相惜”之意。“亦有”两句我同意萧先生的看法:杜甫游梁宋时,很可能是和李白同时出发的。

杜甫《赠李白》诗歌鉴赏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赠李白》,就是杜甫以心灵的笔触所刻划的一幅李白肖像。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构成一幅生动的艺术形象,李白的风采、气度、品格,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此诗作于天宝四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在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象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

  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诗,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

  “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

  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赠李白》杜甫全诗鉴赏

  秋来相顾尚飘蓬1,未就丹砂愧葛洪2。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9

  【注释】

  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白话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创作背景】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饮”二字,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经典唐诗20首

杜甫诗全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