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诗100首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孟浩然关于襄阳的诗

  《登望楚山最高顶》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

  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

  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

  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

  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

  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

  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

  《高阳池送朱二》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竞来窥。

  澄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孟浩然的诗100首

孟浩然最有名的诗

  《春晓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眠”的酣畅。在这温暖静谧的春夜里,诗人睡得真香,以至于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巧妙地流露出了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到处的意思,四面八方都是鸟叫。鸟儿喧闹于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花儿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孟浩然写春景的诗

  1、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1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1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1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安《绝句》

有关于孟浩然的诗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题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 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 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写的诗

  《春晓》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初春汉中漾舟》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大堤行寄万七》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

  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

  《襄阳公宅饮》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

  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登望楚山最高顶》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附加阅读:《春晓》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乎感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会觉得诗中别有天地。而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孟浩然写过春天的诗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经破晓了,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代: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注释

  ⑴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⑵才子:指袁拾遗。

  ⑶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的是袁拾遗。

  ⑷梅花早:梅花早开。

  ⑸北:一作“此”。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唐代: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译文

  高卧林下正愁着春光将尽,掀开帘幕观赏景物的光华。忽然遇见传递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访问他家。

  炼丹的金炉灶刚刚生起火,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开花。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颜,何惜醉饮返老还童的流霞。

  注释

  ①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这里指梅道士。

  ②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这里也指梅道士。

  ③丹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④仙桃:传说西王母曾以仙桃赠汉武帝,称此桃三千年才结果实。

  ⑤“童颜”两句:意思是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颜不老,那就不惜一醉。

  ⑥流霞:仙酒名。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句中也指醉颜。

孟浩然的诗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下面是关于孟浩然的诗,请参考!

  《初春汉中漾舟》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大堤行寄万七》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

  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

  《襄阳公宅饮》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

  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登望楚山最高顶》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初春汉中漾舟》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清明即事》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迎气当春至,承恩喜雪来。

  润从河汉下,花逼艳阳开。

  不睹丰年瑞,焉知燮理才。

  撒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宴荣二山池》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甲第开金穴,荣期乐自多。

  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

  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

  山公来取醉,时唱接篱歌。

  《武陵泛舟》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

  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

  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梅道士水亭》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

  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游景空寺兰若》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

  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

  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

  寥寥隔麈事,疑是入鸡山。

  《晚春题远上人南亭》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给园支遁隐,虚寂养身和。

  春晚群木秀,间关黄鸟歌。

  林栖居士竹,池养右军鹅。

  炎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

  《寒夜》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闺夕绮窗闭,佳人罢缝衣。

  理琴开宝匣,就枕卧重帏。

  夜久灯花落,薰笼香气微。

  锦衾重自暖,遮莫晓霜飞。

  《春意》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一作春怨

  佳人能画眉,妆罢出帘帏。

  照水空自爱,折花将遗谁。

  春情多艳逸,春意倍相思。

  愁心极杨柳,一种乱如丝。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别业闻新制,同声和者多。

  还看碧溪答,不羡绿珠歌。

  自有阳台女,朝朝拾翠过。

  舞庭铺锦绣,妆牖闭藤萝。

  秩满休闲日,春余景色和。

  仙凫能作伴,罗袜共凌波。

  别岛寻花乐,回潭折芰荷。

  更怜斜日照,红粉艳青娥。

  《檀溪寻故人》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一作檀溪寻古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

  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小学孟浩然的诗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作品注释

  万山: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误。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试:一作“始”。“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作品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这首诗开头两句就从陶诗脱化而来。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似乎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这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孟浩然写春天的诗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原文】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注释】

  ⑴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⑵才子:指袁拾遗。

  ⑶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⑷梅花早:梅花早开。

  ⑸北:一作“此”。

孟浩然的送别诗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唐代: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译文

  江上碧波荡漾清水悠悠,江水退去露出小岛沙洲。

  岩石下潭水漩流不见底,绿油油细竹傍岸长得稠。

  鲛人潜在潭底不见踪影,渔翁唱起棹歌自在优游。

  回想起与您分手的时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

  夕阳斜照着傍晚的景物,独坐在小岛上兴味无穷。

  向南方遥望家乡鹿门山,归来满腹都是别绪离愁。

  注释

  1.江中孤屿:当是涧南园附近汉江中的一个小岛。王迥:号白云先生,行九,家住襄阳鹿门山,有时卖药,是孟浩然的好友,两人关系相当密切。

  2.沙屿:沙滩和小岛,泛指小沙岛。

  3.筿(xiǎo):又作“筱”,细竹子。傍:一作“边”。

  4.鲛(jiāo)人:又作“蛟人”,神话传说中居于海底的怪人。

  5.渔父(fǔ):渔翁。父,老人的通称。歌自逸:一作“自歌逸”。

  6.开晚照:一作“门返照”,又作“开返照”。

  7.鹿门山:在襄阳城南三十里。

  8.如:一作“相”。

  赏析

  此诗可分三部分。前六句为一部分,描写诗人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的情景。先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而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紧接着重写汉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测。岸边的翠竹,密密匝匝。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既写游汉江,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

  第二部分共四句,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诗兴非一,兴致无穷,不一而足,由于有第一部分作铺垫,这里只以“夕阳”一句景语,“中坐”一句情语,就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因为思念王迥,遥望王迥住的鹿门山;回到家中,仍然怅然若失。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把相思的感情通过具体的生活抒写出来,真挚而又绵长。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如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儿唐诗三百首上

课外阅读倡议书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