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汉字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规范,结构更整齐。

  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这种字体叫大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

  秦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篆书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显然大大加强。小篆使文字规范了,但书写还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隶书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更大的变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变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

  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形奔放。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

汉字的发展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

  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完美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但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鉴于此因,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演进了。

汉字演变的过程

  汉字经过了5千多年的演变过程,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的‘‘日’’字,圆圆的,如果没有圆,那就不是日了。

  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变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

  生活中也有许多人把字写错了,写错了的原因有三种;一、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而造成的。二、由于形近字引起的错别字。三、由于粗心造成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因为错别字造成的笑话,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汉字。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魅力、最寓意深远的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自豪和骄傲。学好汉字、用好汉字,弘扬中华文化,也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我爱汉字!因为汉字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已延续了几千年,从甲骨文一直演变到今天。

  汉字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法,它的用处非常的广,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没有了它,人类的生活就仿佛缺少了一部分。它不是一个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能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我认为如果失去了它,人世间就是平淡无趣的,是没有感情的世界。

  汉字的来历是根据象形来一步步推测出来的。比如“车”字,甲骨文的“车”底下像有两个轮胎,上面则是人坐的地方。汉字还有独特的奇妙,“甚至”的“至”添一个部首,又可以组成新的汉字,有“到”、“侄”等。“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山”字一看就知道像高山的样子,“轻”字使人有漂浮在天空的感觉,“重”字一望而沉坠。这些用笔画组成的美妙图画,这些由横、竖、撇、捺构成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它就像个智慧的海洋,任我们在里面尽情地翱翔。

  汉字形成的时代从商周到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经过了许多许多的演变,主要载体是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头、竹简、帛、纸。汉字字形的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

  我坚定在以后的日子里,汉字将越来越被世上更多的人所珍爱!

  汉字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法,它的用处非常的广,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没有了它,人类的生活就仿佛缺少了一部分。它不是一个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能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我认为如果失去了它,人世间就是平淡无趣的,是没有感情的世界。

  汉字的来历是根据象形来一步步推测出来的。比如“车”字,甲骨文的“车”底下像有两个轮胎,上面则是人坐的地方。汉字还有独特的奇妙,“甚至”的“至”添一个部首,又可以组成新的汉字,有“到”、“侄”等。“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山”字一看就知道像高山的样子,“轻”字使人有漂浮在天空的感觉,“重”字一望而沉坠。这些用笔画组成的美妙图画,这些由横、竖、撇、捺构成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它就像个智慧的海洋,任我们在里面尽情地翱翔。

  汉字形成的时代从商周到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经过了许多许多的演变,主要载体是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头、竹简、帛、纸。汉字字形的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

  我坚定在以后的日子里,汉字将越来越被世上更多的人所珍爱!

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后来,人们用毛笔写字,写在竹片上。发明了纸后,人们用笔将字写在纸上。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让我们来学好汉字吧!

中国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王羲之书法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对于汉字起源的旧说法有五种,

  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一些原始社会部落,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河图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仓颉造字:“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和简化,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体字。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有趣的汉字—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知道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吗?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在远古时期,人们都很迷信,把磨平的龟甲拿出来,挑一个好日子,进行占卜活动,占卜开始时,“巫师”就把那块龟甲拿出来,凿一个小孔,可用火去烧它,龟甲上就会出来很多裂纹,古人就会根据裂纹来判断吉与祸,并把这些事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有系统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中国文字演变到商周时代,人们就把文字刻在铜器上,因为古人把铜又称为金,所以那时的文字就叫“金文”。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想当大霸主,兵荒马乱,文字也自然就统一不了。

  一直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原,把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稍作修改,成了小篆,然后在全国推行,就这样,汉字又统一了。

  但是后来,秦朝官员要批的公文太多了,就把小篆圆润的笔画改成笔直的笔画,这就是隶书。

  隶书流行不久,楷书又出现了,楷书笔画直,字体工整,一直到现在,楷书也是标准字。

  草书就是一种草写的字体,起源于汉朝,而行书不像楷书那样端正,也不像草书那样潦草,是我们日常用的一种字体。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看看它的演变过程。比如说“天”,天、地">天、地">天、地">天天天,最前面是甲骨文,依次往后排是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因为古人认为天是老天爷的头顶,所以甲骨文和金文都画成像“人”一般的字。到了小篆,人们觉得天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所以上面有一个数字“一”,代表天的重要性。

  还有“火”字,顺序是甲骨文、小篆到简体字。“火”字很好理解,它的甲骨文图形就像是在熊熊燃烧的大火,可见我国老祖宗的聪明。

  汉字也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象形字是按照物体的样子来画的字;指事字是要指出这个物体的重点所在;会意字是你一看到这个字,就能想到它要表达的意思;而形声字的一半是形旁,表示它的类别,一半是声旁,表示它的读音。

  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爱汉字!我爱奇妙的汉字!

汉字的发展故事

  文脉 汉字的历史 汉字可以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了。它从原始人用以记事的简单图画,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最 终成为一种兼具音、形、意、韵的独特文字。在世界诸多文字中,绽放着它独一无二的光彩。汉字发展 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 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仓颉造字的传说 传说中,汉字是仓颉所造。这个仓颉究竟是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创造汉字这种伟大文字的。 仓颉造字的传说中,究竟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呢

  甲骨文 祖先的文字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据专家研究,甲骨文中已有了形声字,是相当成熟的 文字了。或许,还有更古老的文字等着我们去发现。 金文 让青铜说话 金文也叫钟鼎文。是一种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多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记述。这些 文字穿越千年,向后人讲述着青铜时代的故事。 小篆 文字的大一统 小篆是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的直接产物。是汉字领域大一统的里程碑。但在秦灭亡后的两 千年里,它凭借着匀称优美的特点,依然受到书家的青睐。 从大篆到隶书 隶书是由一名狱吏在大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因为在下层民众中流行,所以得名。也许您 不知道,三国名将张飞也是隶书的名家。 楷书 汉字的楷模 楷书是汉字最终成熟的形态,是方块字的代表。它是最为正规的字体,因此也就有了"真书"" 正书"的称号。 秦桧与宋体字 通过书报杂志,我们每天都在和宋体字打交道。可您也许不知道,它的创造者就是那个秦桧。 飘逸之灵 行书与草书 行书与草书虽然不是正规的汉字字体,但它们却最好地将汉字的艺术美"舞"了出来。 六书造字法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 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 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 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字 画人画鸟画山岗 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它就像一幅幅画卷,展现着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万物的认知。 指事字 刃点刀口末划树梢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稍稍加工一下,就成了指事字,它通常用来表示抽象或局部的东西。 会意字 月在日边明,日月当空曌。会意字也许是六书之中最有趣的一种造字方法了。这些绝妙的文字透射出了中国人丰富的联想与率真的态度。 形声字 秀才识字认半边 秀才认字认半边能够不常露怯,主要是形声字的功劳。作为一种造字法的形声字是种简便好 用的方法,他的出现,满足了汉字大量制造新字的要求。 转注字 音义相近的家人 “转注”这个名称,古人是作为“造字法”提出来的。在汉字的六书之中,关于它的争议是 最多的。转注字音义相近,很像是个大家庭。 假借字 临时救场传千古 假借字有点像临时救场的演员,在本无其字的情况下暂时顶替位置。但由于人们的约定俗成, 它们最终流传千古,成了正字。 汉字的艺术古老的汉字孕育出了书法与篆刻这两种 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们完全是通过汉字那独特的形态来展现艺术家们的情致与风骨。

  为什么汉字的字形 能发展出独特的艺术形式?那是因为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一种文化的载体,它的形体本身就是一种神 奇而伟大的文化。它凸显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库。 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书法是中国最实用、最普及的艺术。 篆刻艺术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艺 汉字趣谈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种文字。 它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汉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经验综合性特征,它倾向于对事物作经验 的整体把握。倾向于让步,中和,这些思维特点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此外,中国人还很善于用汉字丰 富自己的生活。巧妙的字谜,以及用汉字谐音构成的笑谈,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汉字中的趣事, 说也说不完。 汉字究竟有多少 我们可能每天都会碰见自己不认识的字。汉字究竟有多少个?有没有可能将所有的汉字认 全?象囧、槑这样的古怪汉字还会有多少呢? 古人怎么给汉字注音 在汉语拼音产生之前的古代中国,人们遇到不知道读音的字要怎么办呢?古人想出了两种以 字注字的方法:读若法和反切法。 汉字的谐音 “春蚕到死丝方尽”,在诗人笔下,蚕丝成了人的思念,这就是利用了汉字的谐音。中国汉 字的谐音,给汉字文化增添了一番别样的情致。 字谜的奇趣 我们不清楚字谜是谁发明的,但可以肯定他绝对是个超级天才。在字谜中,汉字的音、形、 意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个中奇趣无穷。 荒唐的文字狱 汉字衍生出无数的文化瑰宝,却也生出了文字狱这个怪胎。“做则垂范”之类的奉承话也被 附会成辱骂君王的言辞,最终制造了很多荒唐的悲剧。 古人如何避讳字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避讳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他们想出很多方法来避讳。这些避讳字给后人 添了不少麻烦,却也为验证古书的年代提供了另类的证据。

中国汉字的来历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甲骨文: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起源于殷商时期。

  金文:刻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商周时期出现。

  大篆:又叫做籀文,周太史籀创造,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等地。

  小篆:适应秦统一中国的形式而形成,由大篆简化而成.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由小篆简化而成。

  楷书:出现于东汉时期,六朝时进一步完善,唐代时成熟,由隶书简化而成。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体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中国汉字起源的故事

  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结绳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 “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三、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人们在造字时分为象形法,会意法和形声法,也就是已经出现了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

  你们看看象形字,“日”就是个圆圆的太阳,“月”就是弯弯的月亮,“水”向条小溪,“牛”特别突出了两个犄角。

  “爵”象形字:

  1.甲骨文的形体,像古代酒器的形状,下有足。

  2.金文的形体,更像酒器的形状,右边增加了一只手。

  3.小篆的形体。

  4.是楷书的写法。

  而会意字里“明”写成如图示,意为“日”和“月”带来的光明。“旦”写成如图示 ,意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 婴”会意字:

  1.金文的形体,上部是“贝”,下部是“女”,表示妇女项上由贝做成的装饰品。

  2.是小篆的形体,上部是两贝,其意不变。

  3.是楷书繁体字。

  4.简化字。

  “婴”字的本意是用贝做成的项链。义为“缠绕”、“围绕”,如古人陆机曾说:“世网婴我身。”世网比喻世事。就是说:世事把我缠绕住了。

  “婴”字由项饰即宝贝。引申为婴儿之义。

  “孕”会意字:

  1.甲骨文,外部是一个人面向左侧而立,腹中有一“子”,诚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样子。

  2.小篆,上变成“乃”字,已无人形了,下部的“子”依然存在。

  3.楷书的写法,由小篆演变而来。

  关于形声字同学们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汉字的演变-关于汉字的作文

  汉字,是我们中国的文字,我们天天和它打交道,却不知道它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共有七种,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最早的文字是商朝出现的甲骨文。顾名思义,是刻在动物骨头或壳甲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最为古老,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大概都是象形字。看那“鱼”,仿佛正在水里游;看那“鸟”,仿佛正在高空中自由地飞翔;看那“马”,仿佛正在草原上奔跑;看那“日”和“月”,仿佛让一切都有了亮光,到处都洒满光辉。

  紧接着是周朝出现的金文。这种文字刻在青铜器上面,已经了摆脱了图画性,有了规矩,变得简单了一点,从这里开始,一点一点地演变。

  然后是秦朝出现的小篆。小篆和大篆相比,简单且方正的多,慢慢地出现了笔画,为造出后面的汉字奠定了基础。

  再是汉朝出现的隶书。隶书更加规范,笔画已经接近现代,越来越方正,越来越像现代汉字了,可以说隶书是最美观的了。

  再接着是魏晋的楷书。楷书非常有名,出现了许多楷书书法家,字体看起来刚正有力,漂亮极了。

  为了让字写起来很轻松,便出现了草书。草书是一种较乱的连笔字,让人经常看不出写的是什么。

  最后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行书。它既解决了楷书的费力,写起来又不会潦草,让人们写起字来方便轻松。

  这就是中国的汉字,它见证了6000多年的历史,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中国古文字大全

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