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3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革命先烈的故事

  黄继光,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

  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还加入了共青团。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30字

革命烈士感人故事

  秋瑾出生在1875年的福建厦门,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官宦家庭子女,秋瑾无论是胸怀还是气度都和平常女子不同,其眼界也要高于普通女子,看有关秋瑾简介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知道秋瑾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反对封建礼法,而且提倡男女平等,那个时候的女子,如果可以拥有这样的胸怀以及气魄,想必她必是人中之龙凤。

  而且,秋瑾还喜欢以花木兰和秦良玉来比喻自己,由此可见秋瑾真心是比较豪爽的,另外在鲜有的秋瑾简介里面还有一个信息,那就是秋瑾能文善武,还曾经自己孤身一人东渡到日本留学,之后又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不断的努力并且奋斗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了民族的觉醒,国家的自立自强。

  秋瑾就是这样一个不甘平凡的女子,甚至在众多的秋瑾简介之类的书籍里,还把秋瑾称之为一代女侠,她身负着女权崛起以及革命火种的重大责任,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真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秋瑾虽是一介女流之辈,但也能拥有男子汉般的大丈夫情怀,顶天立地,大义凛然,以死报效国家。

  秋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值得纪念以及缅怀的一位女英雄,女诗人,秋瑾的故事可以说是相当感人,而她的英名也应该永远被世人所牢记,她用自己的血肉和牺牲来使民族觉醒,促进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1895年从父母之命嫁与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生一子一女。

先烈的革命事迹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先烈的革命事迹

  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是我国的英雄。

  杨靖宇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喊话劝降,对方“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对方才“被打倒而绝命”。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军官狠狠地说:“算他是支那的一条好汉!”日本关东军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邱少云(1926-1952)抗美援朝英雄。四川铜梁关建乡人。23岁那年 被国民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

  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万古留存。

中国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秋,国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不到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道:“一个样”。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革命先烈李硕勋的爱国故事

  李硕勋(1903—1931),宜宾高县人,中共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曾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委代理书记,广东省军委书记。1931年。9月5日,在海口市东较场英勇就义。

  全国学生领袖.

  目睹帝国主义入侵、山河破碎和军阀混战的局面,李硕勋从小就萌生了习武从军的愿望,立下了“吾不欲为学者,愿成功一事业”的远大志向,怀揣正义之举、炽热的爱国热忱,一步步地踏上了革命的人生道路。

  15岁的李硕勋赴成都报考四川讲武堂,因不到16岁未被录取,便考入储才中学。在“五。四”运动时期,受新思想的影响,他效法当时的革命者,剪去长发,换上短装,舞枪弄棒,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迅速成长为四川学生爱国运动的骨干,带头参加学生运动,组织号召同学们闹学潮。

  学潮越闹越大,惹怒了当局,当局就对李硕勋等人发出通缉。省立一中老师恽代英得到这一消息后,并悄悄为他们办理了转学证,设法把他们安全地送出了成都。

  1920年春,李硕勋弃武回乡,入叙联中学读书,被选为“联中”学生会常委。在宜宾读书时他领导开展抵制“仇货”的运动,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游行,到各商店收缴那些奸商的日货,把学生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影响很大。

  在十月革命胜利鼓舞下,李硕勋与老乡阳翰笙等发起成立“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李被当选为四川省学生联合会领导人,积极组织学生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礼教,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在省立一中读书时,李硕勋带头反对军阀强占校舍、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遭军阀当局当局再次通缉,李不得不又离开成都赴北京……

  在北京求学一年之后,李硕勋考入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中共创办的上海大学,并被选为学校联合会代表。他与人一起创办《中国学生》周刊,发表“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国学生”等等反帝反军阀斗争的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特别是在蔡和森、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指引下,李硕勋悉心研读马列的大量著作,进一步地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他还经常到工人夜校帮助工人学文化,提高工人阶级觉悟,组织学生、工人、商界罢课罢工斗争。在学生、工人的集会上,经常能看到他动情演讲的身影。在这期间,他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党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他的出色领导才能,在第7届全国学联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学联总务委员;在第8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上,李硕勋作了总结全国学联的组织发展、宣传学生运动报告,为大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次会议上,他被当选为全国学生联合会总会长,并且担任了中共全国学联党团书记,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期全国爱国学生运动名符其实的领袖。

  卓越军事指挥员

  1926年,李硕勋受中共委派到第4军第25师担任政治部主任,开始了步入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生涯。

  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4.12”反革命政变。李硕勋和师长李汉魂奉国民政府调令,率25师73、74团从武汉到达河南驻马店,他们与奉军第12旅在上蔡发生激战。李冒着枪林弹雨亲临前线,鼓励将士发扬猛打猛冲、英勇作战精神,坚决歼灭来犯之敌,把12旅死死围困在上蔡城。

  一天凌晨,李硕勋率领73团从西洪桥出发,以优势兵力猛攻位于张庄附近的敌炮兵阵地和指挥所。数小时后,敌防线被全部突破,敌人溃不成军。他带领部队一鼓作气,又在上蔡以南十里铺一带,一举击溃来援的段国璋部,尔后与部队合力进攻上蔡。上蔡守敌已成瓮中之鳖,见大势已去,全部缴械投降。

  南昌起义前夕,周恩来派聂荣臻到25师驻地马回岭部署起义。李硕勋等按照“前委”的部署和指示,沿南浔铁路向南昌开进。他们到达南昌,编入以叶挺为军长、聂荣臻为党代表的第11军,仍沿用第25师番号,由周士第任师长、李硕勋任党代表、兼任书记等职。

  南昌起义后,由于形势所迫,起义部队决定南下。

  25师这次南下担任后卫,他们撤出南昌后,沿着江西东部的山区,冒着酷暑盛夏行军,先后经抚州、石城向南挺进,日夜兼程,奔赴起义军大部队所在地瑞金。

  起义军占领瑞金之后,敌军南路总指挥钱大钧部集结于会昌一带,桂军黄绍约7个团聚集在附近的白鹅墟一带,成掎角之势,企图狙击起义军。“前委”当即决定:集中兵力,消灭会昌之敌,再挥师南下广东。

  李硕勋、周士弟接到战斗命令后,他们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人不停步向会昌进发。

  8月30日会昌战斗打响了,激烈的战斗从早晨一直进行到中午,双方呈胶着对峙状态。李硕勋的部队开进会昌城时,听到激烈的枪炮声,他就迅速下达了战斗任务,将师指挥所移至前线,指挥部队采用迂回包围、两面夹击的战术,灵活机动地向敌军发起阵地攻坚战。敌人遭遇猛烈的攻击就开始溃退。下午4时,终于攻下了会昌城。

  9月,起义军进入广东境内,25师转归第9军副军长朱德指挥,驻守三和坝,构筑工事,准备阻击两广军阀进攻,掩护主力进占汕头。25师以梅江为天堑,苦战三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歼敌3000多人。但由于敌我悬殊,部队严重减员。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经朱德、李硕勋、周士第研究,决定不再硬拼,迅速转移部队。于是,25师边打边撤,摆脱了敌军的追击,往东南方向开拔,与主力部队会合。但随后得知,由周恩来、贺龙率领攻打汕头的部队作战失利,且无法与其取得联系。朱德在茂芝召集李硕勋、周士第等20多名军官研究,做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军事决议。

  部队向湘南进军后,与党失去了联系,就像一群孤儿东撞西碰,缺粮没药,饥寒交迫。朱德决定,派李专程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部队情况,请示今后行动方向。

  1927年10月下旬的一天,李硕勋经过一番化装,打扮成商人模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部队,告别“铁军”。奔赴上海寻找党中

  血洒琼崖

  央。谁知这一别,竟成他与“铁军”的永诀。

  李硕勋日夜兼程到达上海后,向党中央汇报了部队在赣湘粤艰苦转战的情况。党中央根据当时情况,决定把李留在上海工作,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浙江省委常委、省代理书记等职。

  在周恩来、邓小平等的直接领导下,李硕勋组织发动了大大小小数十次起义和战斗。他用“铁军”指挥官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直接领导国统区的武装斗争,战斗在白色恐怖的核心地带……

  一次,李硕勋得知江苏省委秘书处被“捕探”发现,仍奋不顾身赶去收藏秘密文件,在阳台发现自己被包围时,就跳到邻楼才得以脱险。他因过去是学生运动中的风云人物,认识他的人很多,其中有人已经叛变,此时上街活动很危险,他却全然不顾,经常乔装打扮后日夜外出。他在白区领导的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反革命势力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打破了反动派的严密封锁,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

  1930年李硕勋任中央军委委员,在江苏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农村暴动,还在上海各区委内建立了武装组织,并向部分工人纠察队员发武器,对敌特和叛徒形成了有力震慑,为保护党的地下组织功不可没。

  1931年5月,党中央决定调李硕勋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政委。李从上海踏上了驶往香港的客轮。当时,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设在香港。他到达香港时,因为工作需要,党中央把他留在香港工作,任命他为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当时,李患病在身,但他还是决定去广东省内最大的苏区琼州(今海南岛),策划组织开展游击战。

  1931年7月,李硕勋临行琼州时,他的爱人赵君陶虽然感到丈夫此去凶吉难卜,但她还是强忍内心不安,抱着3岁儿子李鹏,前来香港码头为丈夫送行。夫妻互道珍重、依依惜别……

  李硕勋在海口下船后,住进秘密联络的旅社准备接头时,因被叛徒出卖,他不幸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后,他忠贞不屈,不论敌人如何严刑拷打,除了“我是共产党员”的回答外,没有让敌人得到一丝一毫的东西。敌人打断了他的腿骨,打烂了他的皮肉,但摧不垮他的浩然正气。

  9月4日,李硕勋在即将慷慨赴义的前夕,从狱警那里要来笔墨,在一张信笺上匆匆给妻子写下遗书。

  陶: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

  勋。1931年9月4日

  这封遗书几经周折,终于送到还在香港的赵君陶手中……

  1931年9月中旬的一天,李硕勋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押出监狱。由于他的腿骨被打断,不能行走,敌人用竹箩把他抬到刑场。这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以28岁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建立后,朱德为烈士题跋:“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

  s("content_relate");

革命烈士陈辉的光荣事迹

  有位哲人曾经说:“愤怒出诗人”。因为文学是情感的产物,而诗歌则是情感推到极至后自胸膛里喷发出来的语言。或悲伤,或感叹,或怒斥,都是能够呼唤出精美的诗行的,直抒胸臆,一吐为快,语出惊人。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的感慨,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表白,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十万旌旗斩阎罗”的大无畏的精神,未央的“车过鸭绿江,就像飞一样”的欢欣,等等,都是情感的激流推出来的震憾人心的浪花。

  在陈辉看来,他手中的钢枪,可以射出愤怒的子弹,而他手中的笔管,同样也可以射出愤怒的子弹,他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笔高唱着战歌去战斗的钢铁战士。所以著名作家魏巍说他“是一位英雄的诗人,是一位诗人中的英雄”。

  他的诗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彰显的艺术个性,像出膛的子弹那样爱憎分明而有力度,像敲击钢铁发出的声音那样铿锵而有节奏,像一泻千里的长江之水那样磅礴而有震憾人心的气势。还是他自己说得好:“我是深入接触生活,投入斗争,把新的战争的现实写入诗里。我要给诗以火星一样的句子,大风暴一样的声音,炸弹一样壮烈的旋律,火辣辣的情感,粗壮的节拍……”

  陈辉在延安‘抗大’学习时,就发表了处女作《守住我的战斗岗位》。以后来到涞涿地区,他便在战斗的间隙里,在老大爷的热炕头,在夜晚的月光下,他分秒必争地写下了一首首激情澎湃的诗歌。可以想像当年他奋笔疾书的情景:远处,战火在熊熊燃烧;近处,枪声越来越密集,他两眼喷火,敏捷地写下几行诗后,握笔的手又迅速地抓住了枪管还有余热的钢枪……

  他写了约1万多行诗,分别发表在当时的《晋察冀日报》、《群众文化》、《诗建设》、《鼓》、《子弟兵》等报刊上。他甚至把自己的诗写在老百姓房屋的墙上,把诗油印出来后撒在战斗的阵地上,送进敌人的炮楼里……他手中的枪与他同行,他写的诗歌也与他同行,他比别人多了件打击敌人的武器。

  当时他与田间、魏巍、邵马南等同为晋察冀诗会委员。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为祖国而歌》、《献诗——为伊甸园而歌》、《红高梁》等。

  新中国成立后,陈辉的诗被选入多种版本出版:著名诗人肖三主编的《革命诗抄》选入了他的诗;著名作家魏巍主编的《晋察冀诗抄》选入了他十多首诗;涿州市的宋俊杰编写出版的《陈辉传记》中引用了他不少的诗;著名诗人、他的好友田间更是把他的诗搜集整理成册,名《十月的歌》(约17万字),1958年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他在“序言”里写道:“陈辉是十月革命的孩子,他的手上拿的是枪、手榴弹和诗歌。他年轻的一生,完全投入了战斗,为人民,为祖国,为世界,写下了一首崇高的赞美词……”

  1981年日本九州大学教授、语言学家上尾龙介,把他的诗集《十月的歌》译成日文,在海外发行。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邹永常在专心研究陈辉诗歌的艺术特色,已有论文公开发表。

  他的战友何辛也写出了《陈辉传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德《桃花源》文学杂志社负责人、诗人方存弟多次写信与陈辉生前的好友田间、魏巍联系,并与中国作家出版社交涉,为陈辉争得一笔可观的《十月的歌》的稿酬。有了这笔钱,陈辉的姐姐便带上陈辉的侄儿上涿州市,把一行行的伤心泪水洒在陈辉的坟前。他们并受到了有关方面的接待,并听到了许多有关陈辉的故事。

  陈辉虽然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同千千万万的祖国的有志儿女一样牺牲了,但是他那为祖国而战的精神,以及他那许多充满爱国激情的战斗诗篇,将会永远鼓舞着活着的人们,让人们思考着怎样的人生才是最绚丽而有价值的。

  陈辉的生命是不朽的。正如他自己说的:

  ……我的生命

  被敌人撕碎,

  然而

  我的血肉呵,

  它将

  化作芬芳的花朵

  开在你的路上。

  那花儿呀——

  红的是忠贞,

  黄的是纯洁,

  白的是爱情,

  绿的是幸福,

  紫的是顽强。

革命烈士的故事

  马豪,原名冯圣发,慈溪县慈城镇(今宁波市江北区)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1947年5月在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二旅(1947年1月旅改称师)四团二营四连参加孟良崮战役,在围歼敌七十四师战斗中光荣牺牲。

  1923年,马豪出生于慈溪县慈城镇东高楼址。父亲冯可钧是杭州一家中药铺店员,靠工薪维持家庭生活,失业时生活无着,靠母亲当女佣或借债、典当、编织草帽等微薄收入度日。由于家庭贫困,马豪读到小学毕业就失学了。当时正值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慈溪与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马豪受到抗日救亡运动的进步思想激励,积极投身救亡活动。他废寝忘食地到处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起了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同时受其大哥冯伯华、二哥冯舜华(均系中共党员)的影响,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游击队,并担任了慈溪县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工作。

  1942年,父亲送马豪去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店当学徒。没过多久,马豪就离开药店,仍回到慈城,继续从事慈溪地下党的秘密工作。同年新四军浙东游击司令部在慈北成立,组织上就送他去游击司令部入伍。

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

  雨又不听话的落了下来,纷纷雨,丝丝情啊!“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是一个清明节的到来,望着宏伟的烈士陵墓,我不禁触景生情,想到了他……

  他——是雷锋!这个名字一定一点不陌生,他的事迹家喻户晓。他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解放军,却肯为党,最后因公殉职。“雨夜送亲人,苦练杀敌本领,在抗洪中奋不顾身,发扬钉子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一生只活了短暂的二十几年,却一直被人民记在心中,就是因为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接过雷锋的枪,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千万个雷锋在成长……”雷锋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他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发扬光大,千秋万代流传人世!

  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啊!我们可曾想过,这份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这是用多少革命先烈的生命和鲜血还来的啊!我们要好好学习,绝对不能辜负先烈们的期望,要热爱生命,乐观生活,保护好我们这珍贵的生活!

  清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随着雨来,又随着云走了,谁也没能捉得住它。但是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埋藏在我们的心理,永远也无法磨灭,无法擦拭!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元宵节花灯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