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简短小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历史小故事

  算命不如修德

  傅佩荣

  《庄子·外物》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元君与白龟的故事,最后还让孔子上场做了个评论:

  宋元君半夜梦到有人披头散发,在侧门边窥视,并且说:“我来自名为宰路的深渊,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渔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来,叫人占卜此梦,卜者说:“这是神龟啊。”元君说:“有叫余且的渔夫吗?”左右的人说:“有。”国君说:“命令余且来朝见。”第二天,余且入朝。元君问:“你捕到了什么?”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龟,直径有五尺长。”元君说:“把你的龟献上来。”

  白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叫人来占卜,卜者说:“杀龟用来占卜,吉利。”于是,元君命人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神龟能够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十二次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

  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一语。武侠小说中,没有人可以独自对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战术。不论你如何聪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对付你?若想躲过这样的灾难,显然需要大智巧。

  所谓大智巧,至少要从提高自我修养着手。《庄子·徐无鬼》记载了一只灵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为借鉴:

  吴王一行人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见人来,都惊慌地跑开,逃到丛林中。这时,有一只猴子,从容地攀着树枝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的身手。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来箭。吴王命令左右军士一起迅速连发数箭,它就中箭摔下树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自以为灵巧,仗着身手敏捷来傲视我,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不要以骄傲的态度对待人啊!”颜不疑就去拜董梧为师,去除骄傲的态度,摒弃享乐,谢绝荣华,三年之后,国人都称赞他。

  以上这段故事中的猴子,确实本领高强,但是奈何万箭齐发,无所遁逃,以致死于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吴王最后对颜不疑说的话,显然有警示意味,而颜不疑也立即决定消解自己骄傲的态度,拜师修炼去了。

  古代国家设有卜人,是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周易》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的各种复杂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与爻写下卦辞、爻辞,说明其吉凶悔吝。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是归结其原理则是强调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

  譬如,“止谤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话。修养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其六爻“非吉则利”。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则难免招来别人的图谋与敌视,此时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小大之辩

  鲍鹏山

  《逍遥游》一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开篇即给我们说“大”。接下来,大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冥灵(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久特闻),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连绵出场,都是大人大物大境界,弄得我们滚滚红尘中的小人物目眩神迷,妒羡不已。

  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们,也可能是为了让渺小的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群体,与之相对,庄子也给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小”的人物:蜩与学鸠,狠命一跃才能飞上檀树和榆树树梢;斥鴳,攒足力量拼命一搏也不过飞上数仞之高。朝生暮死的菌,春生夏死的虫,还有,那些因为博取了富贵而自视甚高的人。

  并且,有意思的是,这些“小”东西,无一不沾沾自喜,无一不自以为是地去嘲弄“大”。

  于是,庄子感叹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就是小大之辩啊!

  文章写到这个层次,很心灵鸡汤。但庄子显然不是鸡汤大厨。因为我们知道,在庄子的观念里,世界上没有小大之别,他“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他“‘不谴是非’‘外死生’‘无终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在《齐物论》里,他甚至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在他的意识里,哪里又有什么“小大之辩”呢

  可是,他在此明白地说了“此小大之辩也”,还明白地说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小东西”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小”的: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开口即是赫然的“我”字,以自己的标准判断大鹏:我如此,他何必如彼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还是“我”,我在此,他何必在彼?更可笑的是,甚至把自己在蓬蒿之间的飞翔当作飞翔的极致。

  再看《秋水》篇中的河伯。秋水时至之时,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还是斤斤于一“己”之在。与斥鴳相似,它也以为天下的境界都在它的河里。

  问题是,一只鸟在飞翔,但飞翔不在一只鸟那里;蓬蒿之间是空间,但空间不在蓬蒿之间;河里是水,但水不在一条河里;天地之间有井,但天地不在一口井里。

  蜩啊学鸠啊斥鴳啊河伯啊,你们小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你们张口闭口即是我如何我如何天下之大唯我独在!何时你们才可以“吾丧我”

  一个牙签,我们不会嘲笑它的小,人们用它剔牙时我们也不会笑。但是——当我们看到某人手执一根牙签,和手执大刀长矛的人对峙时,我们会掩口胡卢而笑。

  我们是在笑那个使用牙签的人。

  “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秋水》)这不是嘲笑管锥,是在嘲笑我们使用管锥的方式:管锥不能用于囊括天地。

  所以,庄子不是在嘲笑“小”,而是在嘲笑用有限的“小”去判断无限的世界,嘲笑的不是“小之体”,而是“小之用”。庄子不会嘲笑我们知识的有限,但当他看到我们拿自己有限的知识去判别世界时,如同看到一个人拿着牙签自信地走上战场——庄子仁慈,他一定是无法忍住,才笑出声来的。

  我们的错误,不是由于我们的无知,而是源于我们的已知;让我们迷失方向的,不是我们不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让我们失败的,不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东西,而是那些被我们当成成功法宝坚执不放的东西。

  绊倒我们的,不是地面上“无”的东西,而是那些“有”的东西。

历史简短小故事

简短的历史典故

  01、涿鹿之战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祖先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追溯到5000年以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涿鹿之战,即黄帝对蚩尤的战争。

  据史书记载,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从小就很聪明、能干,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黄帝所处的时代,大约是我国原始社会逐步解体的时期,私有制、阶级有了初步发展。氏族公社不断扩大或合并,逐渐形成部落。黄帝最早居住在陕西北部,后成为黄河流域一个有名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定居下来。当时在黄河流域西北部有一个首领叫炎帝的部落,同一个首领叫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发生了冲突,斗争结果是炎帝被打败了。于是炎帝带领他的部落成员逃到了涿鹿,与黄帝部落合并,结成部落联盟,黄帝、炎帝担任正副首领,这就是炎黄部落,是中华民族的雏形。

  炎黄部落合并后,九黎族部落自恃强悍,经常前来骚扰。为了解除九黎族部落的威胁,一场新的大战开始了。

  传说中的蚩尤是一个人头、兽身、长着四眼六臂的怪物。他有81个弟兄,个个是人头兽身,铜头铁额,凶猛异常。黄帝更是异常,他一个头颅上长着四张脸,分别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他住在天廷中央,总管春夏秋冬。他拥有以虎豹熊罴命名的几支精锐部队,还有用玉石磨制的,在当时是很厉害的石刀石斧作武器。

  大战开始,蚩尤和他的81位弟兄主动出击,黄帝则调动虎豹熊罴,狮貔貅各路军队,还请来四方天兵神将助战,杀向蚩尤。双方厮杀成一团,难分难解。黄帝命大将应龙拦截江河,以大水冲淹蚩尤,蚩尤则请来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对付。黄帝又命随军出征的女儿、名叫魃的旱神收云息雨,使狂风暴雨无影无踪。刹时烈日当空,把蚩尤的军队晒得焦灼不安,四散逃命。蚩尤眼看就要战败,便使了一个绝招:他和他的弟兄张开大口吐雾,使大地白茫茫、迷濛濛一片,抬头不辨东西南北,使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而蚩尤的军队却能时隐时现,运动自如。黄帝命人制作一辆指南车,用以辨别方向,并集中力量向蚩尤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最后打败蚩尤军仅并活捉了蚩尤,将他杀死,带到涿鹿埋葬。

  黄帝还领导他的部族改善了生活条件,有许多发明创造。他推算天文,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历法。他制造车船,方便了交通。他领导族人修房屋,驯家畜,种五谷,改变游猎生活方式。他和神医歧伯研究出一套治病方法,被后人编成医书《黄帝内经》沿传至今。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用来做衣服,改变了过去冬披兽皮、夏围树叶的原始蒙昧的生活,被后人尊称为“先蚕姑娘”。黄帝还命仓颌创造了象形文字;命伶伦用竹子做成十二音符的乐器,配成乐曲;命隶首制定了度、量、衡。

  此后,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部落,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以炎黄族为主体的部落群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我国各族人民都认为自已是炎黄子孙。

  02、大禹治水

  相传大约在5000年前,我国曾发生过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值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面向茫茫大水,人们束手无策,只得逃到山上躲避。为解除水患,部落联盟首领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决定推举鲧去完成排水任务。由于鲧采取“堙”、“障”等堵截的办法,治水9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治好,洪水反而越来越大。尧死后,舜当部落联盟首领。他巡视治水情况,发现鲧对治水无能为力,耽误了大事,就给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又推选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精明能干,办事认真。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和涂山氏的一位姑娘结婚,但他觉得治水大事刻不容缓,便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来到治水工地。

  大禹请来长者和同他父亲鲧一同治水的人,商量治水办法。他们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认为采取堵截的办法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根据地势高低,顺着水流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才是最好的办法。大禹根据大家的意见,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继续加固和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过去“堵塞”为“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为便于治水,大禹把整个地域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9个大州。大禹亲自带领27万治水群众,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劳动。他不仅指挥整个治水工程,而且身先士卒,同群众一起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

  由于长期的辛勤劳动,他手上长满了老茧,小腿上的汗毛也全磨光了。长年泡在水里的脚指甲也脱落了,更可贵的是在治水过程中,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看。在大禹领导下,经过13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顺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主体河流疏通后,又疏通各地的支流,让水流入主河道,从而制服了洪水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事业。在治水的同时,大禹还带领治水大军帮助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使大家安居乐业。

  03、商朝的灭亡

  商朝到商纣王时已把自己的国家搞得很糟。他特别讲究阔气,尤其喜欢吃喝。他在王宫里设了酒池肉林。酒池就是凿一个大得可以行船的池子,里面灌满了酒。肉林就是在酒池边上竖立许多木桩,上面挂着烤得香喷喷的肉。纣王和贵族在酒池边上尽清地酗酒,到肉林一伸脖子就能吃到肉。

  纣王特别宠爱一个叫妲己的女人。妲己尽想出一些坏主意,叫纣王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例如,她叫商纣王用一种炮烙的残酷刑罚来惩治那些反对他的人。炮烙就是用炭火把铜柱烧热后,强迫人在铜柱上爬,掉下来被熊熊燃烧的炭火活活烧死。

  纣王这样荒淫残暴,经常有人劝阻他,但他总是不听。他的异母哥哥微子启对他说:“我们这样拼命喝酒,败坏了先祖留下来的美德。喝酒使我们的百姓、大臣们都做出偷窃奸邪的坏事来,眼看我们殷朝就要灭亡了。”纣王不听微子启的劝告,微子启只得偷偷离开他。纣王的堂兄弟箕子也劝纣王,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囚禁起来。纣王的叔叔比干好言规劝他悬崖勒马,他居然命人杀死比干,剖开肚子,取出心来观赏。纣王这样残暴,吓得谁也不敢再规劝他了。大臣们有的装病不出,有的虽上朝但一言不发。一些大官甚至偷偷地拿起商朝太庙里的祭器、乐器,投奔了周武王。

  纣王对大臣们尚且这样残暴,对待老百姓就更加肆无忌惮了。他要造鹿台,就强迫老百姓去服劳役;他要喝酒,就随意把老百姓的口粮夺去酿酒;他要吃肉,就迫使老百姓没日没夜地到深山密林去猎取野兽;他的爱姬妲己喜欢看杀人,他就随便地把老百姓拉去砍头、剁足、剖肚子。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只好扶老携幼,哀号哭泣着四处逃亡。

  纣王的暴政,使得商朝的统治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这时周武王在姜尚和他叔父周公旦的协助下决定进攻商朝。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兵车300辆,虎贲(近卫军武士)3000人,士卒45000人,会合各小国部队,从孟津出发,向商朝都城朝歌进军。周武王在牧野,竖起伐纣大旗,在誓师大会上,历数纣王腐败荒淫、凶恶残暴的种种罪恶,然后指挥大军向商军进攻。此时纣王正带着他心爱的妲己和宠臣在鹿台欣赏歌舞,饮酒作乐。当下属把周军进攻的消息告诉他时,他才慌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因商军主力当时正在东南地区对付东夷,一时调不回来,纣王只好临时把大批奴隶武装起来,共70万人,开赴前线,抵抗周军进攻。

  当周殷两军摆开阵势,准备厮杀时,殷军在阵前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和周军一起杀向商纣王。纣王大败,带着少数卫士逃回朝歌。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就把玉石和其他宝贝围在腰上,在鹿台大吃一顿,然后放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商朝就这样灭亡了。

  04、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书房,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定公接受了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劝他,他躲着孔子。孔子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相传他有门徒3000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他编了好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孔子死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而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05、商鞅变法

  战国初期,7个诸侯国中,秦国是比较落后的。有一天,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立着,周围站满了人。担任左庶长(秦国官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卿)的商鞅当众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10金(秦以一镒为一金,一镒合24两)。人们听了,议论纷纷,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谁也没去动它。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增加到五倍,赏他50金。这时,一个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来扛”就不费力气地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围观的人都惊呆了,不由自主地说:“左庶长说话是算数的。”

  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得从头讲起。商勒(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卫国人,原名公列鞅,后因他在秦国变法有功,封于商地(今陕西商县),后人叫他商鞅。当时的秦国,因远在西方,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比,比较落后,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比如秦国河西地区大片肥沃土地就被魏国强占了。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使秦国强盛起来,便下令求贤,广聚“有能出奇计强秦者”。这时在魏国怀才不遇、有志难以施展的商鞅得到了这个消息后就来到秦国。他三次晋见秦孝公,对他说,“要使秦国富强起来,必须实行变法,一方面要奖励英勇善战的将士,同时还要制定新的法令,做到依法办事,赏罚分明”。秦孝公很赞成商鞅的主张。可是一些朝廷大臣却竭力反对。甘龙说:“圣人不改变民俗就可以统治,智者不变更制度就可以治国。”商鞅驳斥他说:“治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必须因时因事而异。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一味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没有恪守古制,却能使国家强盛;夏桀、殷纣倒是死守古法,没有变革,却灭国了。可见,反古法者,无可非议;因循守旧的人却不值得赞扬。”他劝说秦孝公不要犹豫,要下定决心,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遵守旧习惯和老规矩。秦孝公很快颁布了新法。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一律以战功的大小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老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因懒惰而贫穷的应入官府做奴婢。

  新法实行后,效果十分显著,农业生产发展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秦国很快摘掉了落后帽子,并打败了曾欺负过它的魏国。秦孝公更加信任商鞅,在公元前362年提升他为大良造(相当于相兼将军)。两年后,商鞅又开始了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奖励垦荒;健全地方行政机构,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规定刑无等级,不管普通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凡是违法者,一律依法治罪。并建议迁都咸阳,以便向东发展。

  商秧实行新法触犯了王公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敢公开抵制,便由太子驷的两个师傅唆使太子故意违犯新法。可是商鞅不畏权势,坚决维护新法。他狠狠地把太子批了一顿,又给两个教唆犯治了重罪。这样,其他王公贵族再也不敢触犯新法了。

  06、刘邦约法三章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或前257年~前195年),字季,沛县丰乡(今江苏省丰县)人,曾做过亭长。亭是县下面最小的行政单位,十里一亭。

  有一次,刘邦押着一批民夫到骊山去,一路上民夫不断开小差,刘邦估计到达骊山时,这批民夫会逃跑完的。一天夜里,他叫民夫们都吃饱饭,喝足酒,然后对大家说:“你们干脆都逃走吧,我也准备逃亡了!”说罢,把民夫全部放了。有十几个壮丁看到刘邦如此仗义,不愿离开他,表示要跟他一块去逃亡。

  他们一行人乘着黑夜往前逃去。走着,走着,前方探路的人突然跑了回来。向刘邦报告说:“不好了,前面……路上……有……有一条大蛇!”刘邦此时已经醉醺醺的,他乘着酒性说:“壮士走路,怕什么蛇!”他拔出宝剑,壮着胆子,冲上去一剑把蛇砍成两段。壮士们看到他如此勇敢,更加佩服他了。后来,有人把刘邦斩蛇的事,加油添醋地编成一段迷信故事:刘邦斩蛇走了之后,有个老婆婆在死蛇旁边放声痛哭。有人问她为什么哭。她说:“我的儿子被人杀了。”又问:“你的儿子被谁杀了?”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他变成一条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我怎能不哭呢!”说完,老婆婆就不见了。编造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刘邦是“真龙天子”,以增加他的号召力,使人们更加拥护他。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许多郡县的老百姓纷纷响应。刘邦的老朋友、在沛县当文书的萧何和当监狱官的曹参,打发刘邦的连襟樊哙把逃亡在外的刘邦找了回来。他们经过一番商量,杀了沛县县令,推举刘邦为沛公,在沛县起兵反秦。刘邦根据“白帝、赤帝”的故事,以赤帝的儿子自居,他树起书有“刘”字的赤色旗帜,在沛县一带招兵买马,很快就拥有二三千人。但是刘邦觉得自己力量不足,就带领人马投奔了项梁,开始和项梁并肩作战。

  项梁在定陶牺牲后,楚怀王命令项羽北上救赵,派刘邦带兵西进,攻打咸阳,并约定:谁先打进咸阳,平定关中,就封他在关中做王。刘邦带兵一路西进,在高阳采纳郦食其的意见,攻下陈留,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又诱使南阳郡守投降,并封其为殷侯,这样,军队前进的阻力减少了。从此,刘邦军队所到之处,秦军纷纷投降,刘邦顺利向咸阳推进。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刘邦进了武关。十月,打到灞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向刘邦投降。

  过了几天,刘邦召集各县有威望的父老豪杰到灞上,对大家说:“你们已经吃尽了秦朝的苦头,什么诽谤一下朝政就满门抄斩啦,私下议论一下时势就要杀头啦,这样太残暴了。现在,我只和大家约法三章:第一,杀人要偿命;第二,打伤人要制罪;第三,偷盗的要判罪。除了这三条,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我是替父老们除害来的,决不坑害大家,希望大家不要害怕,并把我的话转告百姓们。”

  老百姓听说刘邦对他们如此宽大仁慈,争先恐后地拿着牛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士兵。刘邦再三推辞说:“仓库里有的是粮食,乡亲们何必破费呢?”老百姓看到刘邦如此爱护他们,都希望他能够永远在关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统治。

  07、汉武帝削爵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是汉景帝的儿子,按次序排列,他是西汉第四代、第五个皇帝。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继秦始皇之后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

  汉武帝亲政以后,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问题。西汉建国70多年来虽经高祖、吕后及文、景两帝对异姓王和同姓王的不断打击和削弱,但郡国王侯仍有不小的势力。例如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刘武,出行时千乘方骑,完全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东游士莫不至”;他自作弩弓数千万,府库金银“且有钜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些诸侯王有的在地方上为非作歹,横行霸道。例如武帝的异母弟弟江都王刘非,私造宫馆,招四方豪杰,生活骄奢腐化。他的儿子刘建为了邯郸梁蚡的女儿与刘非争风吃醋,结果刘建霸占了梁女,还派人杀了梁蚡。汉王朝管司法的廷尉不敢审理这一案件。很明显,这些独霸一方的诸侯王仍是西汉中央政权不小的威胁。同时,他们的横行不法,也给各地百姓带来巨大灾难。因此,要巩固西汉政权,缓和阶级矛盾,继续对诸侯王进行打击和削弱,仍为汉武帝政治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用颁布“推恩令”的巧妙办法,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系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结果,许多大诸侯王国,都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由郡来管辖的小侯国。这些小侯国不再享有政治上的权威,只能收租税。这样,便很自然地使许多诸侯王国的势力大大削弱。例如梁国被一分为五,长沙王分为十六等等。这一法令遭到了大诸侯国强有力的反抗,以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为首的一些诸侯王勾结起来,准备联合向京城进攻,阴谋篡夺汉武帝的帝位。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他们的阴谋败露,汉武帝经过大臣和诸侯王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逮捕刘安,刘安闻风自杀。淮南国和衡山国被废除,改为直接由中央直辖的郡。此后,汉武帝又制定了“附益法”和“阿党法”,专门打击那些对朝廷不忠而又一味和诸侯王结成逆党的分子。从此以后,诸侯王的势力一落千丈,中央政权的威胁根本解除了。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又一次借故诸侯献给皇帝的贡金成色和分量不足,夺爵106人。以后诸侯也就越来越少了。

  在削弱诸侯王的同时,汉武帝还对不法的地方豪强进行了打击。他派出许多严于执法的官吏,锄诛不法豪强。还派出一批刺吏,专门检察各地方豪强的情况,限制豪强的不法行动。经过这些措施,地方豪强势力受到遏制,社会比以前安定了。此外,汉武帝还在兵制和中央行政制度各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使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强盛起来。

  08、隋炀帝三下江都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残暴雨又奢侈的皇帝。

  隋朝初年,经过隋文帝的一番整顿改革,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杨广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并使江南地区的物资能够更方便地运到北方来,加上他个人追求享乐,一开始就办了两件事:一是在洛阳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叫东都;二是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这项工程十分浩大,每月要征调200多万民工,从江南运送奇材异石。许多民工活活累死在运送途中。隋炀帝又下令在洛阳西郊建造一个大花园,叫“西苑”。西苑周围有200多里,苑内有海。为把西苑点缀得四季如春,冬天用彩绫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水面上,供皇帝观赏。

  与此同时,隋炀帝又下令征发河南、河北各地民工100多万人,开凿一条从西苑到淮水的运河,叫“通济渠”,沟通了洛水、黄河、淮河,然后接上邗沟通向长江。接着,大运河又向南北两头延伸。向北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入黄河,直到琢郡。在长江以南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到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前后用了不到5年时间,一条长四五千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条大河的大运河全部完工了。大运河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祖国的统一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隋炀帝特别喜欢外出巡游。公元605年秋天,他带着20几万人的庞大队伍到江都巡游。隋炀帝和萧后分乘两条四层高的大龙船,船上有宫殿和上百间宫室,都装饰得金碧辉煌。接着就是宫妃、文武官员以及卫士们乘坐的大船,总共有上万条船只在大运河上排开,从船头到尾船连接起来,竟有200里长。在岸上拉纤的纤夫就达80000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气势非凡。随炀帝在船上饮酒作乐,沿途500里内的老百姓,被迫奉献食品。珍贵美味的食品吃不了,就挖坑埋掉。在江都住了4个月,隋炀帝又要回洛阳,为了装饰一个仪仗队,就动用人工几十万,钱财耗费更是大得惊人。

  以后,隋炀帝又两次巡游江都。他巡游一次,沿途百姓就要遭一次殃。而许多官吏为了升官晋爵,向皇帝争献厚礼,拼命搜刮老百姓,而且发了大财。

  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时,隋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全国各地燃起了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

  09、魏征诤谏

  魏征(公元580~643年)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人。隋朝末年参加瓦岗军。后来随同李密投奔唐朝,做辅佐太子的官。那时候,他几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恨透了他。

  玄武门事变以后,李世民派人找来魏征,沉着脸质问他:“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拔是非?”在场大臣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只见魏征神色自如,不慌不忙地说:“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得今天这样的结果。”大臣们听了更加紧张。没想到李世民倒转怒为喜。他器重魏征的正直,不但不处分他,还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不久,他们手下的人惟恐受到株连,人人自危。为安定人心,李世民宣布大赦:凡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前与故太子和齐王有关系的人一律无罪,如有人再告发,就要反坐,受到惩罚。但人们还是不放心。李世民派魏征到河北一带进行安抚,途中碰到州县官员押送两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魏征不避嫌疑,同副使商量后命令将他们释放了,李世民夸奖他做事能以国家为重。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18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陛下的诏书上清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也应征,这岂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他立即下诏,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并提升魏征担任太子太师的职务。

  贞观中期以后,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魏征却给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他对魏征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何脸面和你相见呢?”

  由于魏征处处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对皇帝的批评毫不客气,唐太宗对他既尊敬又害怕。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子,看见魏征走来,怕魏征责怪,急忙将鹞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时鹞已死在太宗怀中了。

  魏征死后,唐太宗为表彰他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准备举行盛大的葬礼,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太宗决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礼从简。结果,魏征就像一般读书人死去一样,只有一辆白木车子和一副白布帷帐为他送葬。

  10、武则天任人唯才

  徐进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时候,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骆宾王替他写了一篇《讨武盟檄》。武则天叫人把这篇檄文念给她听。武则天没有计较文中对她强烈的人身攻击,反而被骆宾王的才气深深吸引,满口称赞写得好。她问这是出自何人之手,当有人回答是出自骆宾王之手时,武则天说:“这样的人才让他流落民间,这是宰相的过错。”这个故事说明,武则天是非常重视人才的。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参政和执政前后的50多年里,重贤任能,积极发展生产,使贞观盛世仍在继续,对于后来开元盛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武则天在唐高宗去世后复杂的斗争中,表现出惊人的才干。本文着重介绍她在位期间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首先,武则天想出很多办法来发掘人才。她鼓励地方官推荐人才,还允许人们自已推荐自己。选才不拘资格,不拘门第。据统计,在贞观年间,有进士205人,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中,进士就增至1000多人。公元690年(天授元年)2月,武则天还在洛成殿亲自考试贡士,表示皇帝的重视,从此开始了“殿试”这种制度。过去的科举,只是选拔有文才的人,武则天专门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过去各州选送举人进京,总是把举人安排在向皇帝进贡的贡物后面,武则天把这种顺序改过来,先进举人,后进贡物,表示她对人才的重视。

  其次,武则天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她以修书为名,广泛召集有文才的读书人到宫里来,让他们对朝廷提出意见,处理各地送来的奏章,协助宰相工作。她听说有个叫王及善的人很有才能,本想派他去滑州当刺史,当她和王及善谈话后发现他很有政治眼光,就改变了主意,留作内史。再如狄仁杰,在高宗执政时当过大理丞,曾在一年中处理积压的案件17000多个,而且依法断得公道。武则天执政后,任他为宰相,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之一。由于武则天善于选拔人才,在她当政时期,人才济济,像李良嗣、狄仁杰、姚崇这些武则天选拔出来的宰相,都是历史上的“贤相”。

  武则天还利用直言敢谏的大臣,来加强对皇亲国戚及其宠爱的人的控制。武则天曾封她的侄子武承嗣做魏王,还任命他为宰相,可是武承嗣并不因此满足,还想当太子做皇帝。当大臣李昭德看到武承嗣权势太重,野心勃勃,就建议武则天采取防范措施,武则天立即下诏,免去武承嗣宰相职务。

  武则天在唐太宗去世以后十分动荡的岁月里稳定自己的统治,客观上起着巩固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中国经典历史故事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并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妹夫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争夺做天下王的资格。等到了函谷关,见刘邦不但已经平定了关中,而且还派兵把守函谷关,不由得大怒,立即命令英布领兵攻下了函谷关,然后领兵四十万直奔咸阳,驻扎在了戏下(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的戏水西岸)。刘邦的属下曹无伤对刘邦很不满,为了得到更大的官职,他暗地里派人向项羽挑拨说、“沛公刘邦想在关中做王,然后让子婴做宰相,自己将秦的财物都纳入私囊。”项羽听了不禁火冒三丈,范曾也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最后是项羽 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惊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于是,刘邦设盛宴招待项伯,还和他约定为亲家。他对项伯说、“我自从入关之后,没有敢占有丝毫财物,将吏民进行登记造册,把府库封存起来,就是等着将军来的。我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并不是阻止将军你们入关,而是更好地守好关中地区,也防止强盗入侵。我和将士们日夜都盼望将军你们能早点来,怎么会有造反之心呢?请您回去务必向项羽将军说明此事,消除误会。”项伯满口答应,然后对刘邦说、“将军你明天一定要到我们的营帐亲自向项羽说明情况,当面赔礼才能得到项羽的原谅。”刘邦听了也答应了。

  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如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是项羽赔礼道歉。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在酒宴上,双方你来我往,项羽明里暗里杀机不断。项庄在席间借舞剑为名,想趁机刺杀刘邦,没有成功。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在咸阳城大肆屠杀,秦王子婴也被杀死,秦的宫殿阿房宫被项羽放火焚烧。火烧阿房宫后,项羽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共封了十九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现在的陕西南郑)。项羽自己为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楚王被尊为义帝。

  分封完后,项羽让大家到各自的诸侯国去就职,刘邦也只好到南郑去。项羽只分给了刘邦三万军队,后来又有一些人追随他到了南郑,但总兵力也不足十万,刘邦暂时还无法和项羽抗衡,只能坐待时机。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猜疑,也为了断绝其他王侯从汉中袭击,张良建议刘邦将通向汉中的栈道烧毁了。

有趣的中国历史小故事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从前有一群人住在一所房子里,这群人,他们勇敢、勤劳、聪明,在当家人的带领下,遵循着当家人所制定的家规,辛勤的工作着。于是他们逐渐的把房子的规模扩大了,房子里的装修越来越豪华,大家都觉得生活美满,邻居们也羡慕着这所房子里的人,纷纷与房子的当家人交朋友,又让自己的人到这所房子住,去学习这所房子里的人的美德。

  住在这所上千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当家人换了一代又一代。突然有一位,他命令把所有的门窗都关上,于是空气就不流通了,房子里的人渐渐变得昏昏欲睡,做着“老子是天下第一”的美梦。这时有人从外面强冲进来并且抢掠着屋子里的东西,屋里的人却还傻呆呆的问人家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一方面,这群入侵者肆意的抢夺屋子里值钱的东西,破坏着不能带走的东西,劳役着、伤害着屋里居住的人;另一方面,被强迫打开了的门窗使屋外的新鲜空气得以进入房子,于是屋子里的一部分敏感的人渐渐苏醒了。

  看着被糟蹋的家园,这部分人决心要拯救房子。第一人提出只需要对房子进行内部装修,这个人就是康有为。结果当然摇晃着的房子并没能得以加固;第二人认为房子要推倒重建,这个人是孙中山。但结果也是失败的,因为重建的房子并没有根基;第三人认为房子不但要推倒重建,而且需要把老房子的地基彻底铲除,并且新建的房子要把地基打得牢牢固固。结果这个人带领着屋子里一大部分希望保卫家园的人成功的把房子盖好了——这个就是中国共产党!

  2、《凿壁偷光》

  “啊——痛死我啦!”匡衡大喊一声,只见他用右手捂住正在流血的左手,这是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匡衡小时候的一天傍晚,他在家里看书,天色已晚,书上的字也越来越模糊,看不清了。可是匡衡家里一贫如洗,根本没有钱买蜡烛,他出去走走,看到邻居家里很明亮,便想凿开墙面让邻居家里的光亮透过来,借这些光看书。

  匡衡找好位置,左手拿着锥子,右手拿锤子,“咣、咣!”向墙壁砸了几下,把手震得发麻。墙面太硬了,一点洞也没砸出来。“这墙头这么硬,要不白天多看书,晚上别看了吧!”可这种想法立刻被否认了,他想起白天还要给地主家割草,放牛,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便又砸了起来。

  匡衡用更大力气,“咣!咣!”砸了几下。由于屋里光线太弱,他不小心砸到了自己的左手上,“啊——痛死我啦!”他大声叫起来,感到钻心的痛,他的左手被砸的鲜血直流,匡衡放声大哭起来。不知哭了多久,他不再哭了。他拿起一块破布缠住了自己的左手,又重新拿起锥子和锤子向墙面砸起来。

  不知又过了多长时间,一丝光亮突然从洞里透出。匡衡又小心地凿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儿,一大束光从洞里透了出来,匡衡高兴的一下子跳了起来,赶快迫不及待地拿起书在光亮下看书。

  因为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前读书,学到了许多知识,因此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大学问家。

有趣的古代历史小故事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高山流水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在龟山脚下,月湖侧畔。相传在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俞伯牙路经汉阳江口,夜泊江岸。当晚雨过天晴,明月高悬,景色清新,伯牙抚琴抒怀,调寄高山流水,引来樵夫钟子期。子期作过乐尹,善知音律,听罢情不自尽地赞道,“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江河”。

  伯牙巧遇知音,非常高兴。两人相约半年来此相会。第二年,子期不幸病逝。伯牙悲痛欲绝,来到子期墓前,重弹“高山流水”旧曲,痛失知音,遂将七弦琴摔碎,长歌当哭,吟诗一首:“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摔琴谢知音”的传说故事。古琴台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

  黄泉见母

  春秋时,郑武公的夫人姜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姜氏在睡梦中生下的,醒来后吓了一大跳,因此就起名为寤生。二儿子段长得一表人才,又武艺高强,姜夫人很喜欢段,不爱寤生,她一直劝武公立段为世子,武公没有答应,仍立寤生为世子,只给段一个叫共的小城,姜氏很不高兴,却又无可奈何。

  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姜夫人就开始和段密谋要篡权。大臣都劝庄公早点动手,庄公因为母亲和弟弟的阴谋没有明显暴露,就迟迟不动手。

  一天,庄公假装外出,姜夫人和段以为有了机会,就公开叛乱,结果被庄公一网打尽。段畏罪杀。庄公让人把姜夫人和段密谋的信件交给姜夫人,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姜夫人也觉得没有脸见儿子,就搬到颍地去住。

  当时,有一个叫颍考叔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带上几个猫头鹰的头去见庄公。

  两人见面后,庄公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鸟的头?”考叔说:“这鸟叫猫头鹰,长大后就吃了哺养自己的母亲,是不孝之鸟,所以我专门杀这种鸟。”庄公就拣了几块好肉包起来,放在袖中。庄公觉得奇怪,问:“你这是干什么?”考叔说:“我家里穷,平常没什么好吃的孝敬老母亲,所以每次有了好吃的,我就拿一些给母亲,让她老人家能尽量高兴。”庄公一听,长叹一声,说:“你虽然贫穷,却有母亲,我虽贵为国君,却没有母亲!”考叔明知故问:“您母亲姜夫人不是身体很好吗?”庄公停了一会儿,就把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对考叔说了。颍考叔听了以后,说:“如果您顾虑黄泉见母的誓,我倒有一个办法。”庄公连忙问:“先生你说怎么办?”考叔说:“您找一个地下有泉水的地方一直往下挖,挖到有了泉水后,就在泉水旁边盖一个地下室,然后把您母亲接到地下室,您不就可以与母亲相见了吗?”

  郑庄公听了大喜,马上就让颍考叔带人去办。等挖到泉水,地下室盖成后,颍考叔把姜夫人接到地下室,然后就派人去通知郑庄公。郑庄公急忙来到洞边,沿着梯子走进地下室,泉水沽沽地流着,庄公一见姜夫人,一头跪倒在地,说:“儿寤生不孝顺,请母亲恕罪!”

  姜夫人连忙扶起儿子,说:“都怪当忍受的我糊涂,与你没关系。”说完,母子俩抱头痛哭,然后,庄公扶着母亲走上地面,亲自赶车把母亲接到宫里。

  姜夫人与郑庄母子团聚,十分感激颍考叔,就封他为大夫。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

  1、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2、楚王问鼎

  《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3、炎黄子孙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4、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5、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

  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车同轨、书同文

  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大兴土木。

  9、鸿门宴

  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项羽在宴会上欲杀刘邦,但刘邦成功逃遁而去。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0、霸王别姬

  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范,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当初到汉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逃走,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将为淮阴侯,后萧何与吕后设计将韩信处死。

  12、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慨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于是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中平定西域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13、三顾茅庐

  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14、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1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孙曹髦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并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既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16、八王之乱

  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除掉汝南网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除太子。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废贾后,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等为争夺皇位展开厮杀。最终司马越毒死晋惠帝,夺取大权。西晋从此衰落。

  17、淝水之战

  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坚率80万军队攻打东晋,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击。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秦军撤退之际,晋军渡水突击,秦军大败,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此战直接导致前秦衰亡,东晋则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18、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一段较长的分裂时期。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煜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北方的北魏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北政权分统天下百余年。

  19、杨坚建隋

  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改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节俭肃贪,稳定政权,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9年,隋文帝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20、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利,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著名的贞观盛世。

  21、玄奘西行

  唐代僧人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到达到达天竺国取真经,学遍了当时的各种学说,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共带回600余部经文。他长期从事佛经翻译,译典有《大般若经》《心经》等,并著《大唐西域记》,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22、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23、日月同天

  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黄帝”。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24、桃李满天下

  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25、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选拔了姚崇、宋璟等名臣,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完善法制,编纂《唐六典》。经济上采取改革制度,安民劝农等一系列措施,并崇文重教,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史称“开元盛世”。

  26、安史之乱

  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黄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黄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8年,史称“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7、五代十国

  唐王朝灭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至960年),中国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28、杯酒释兵权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置酒宴请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于言谈中威胁利诱,解除他们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各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29、南唐后主

  李煜是南唐政权的最后一任黄帝。971年宋军灭南汉后,李煜对宋称臣,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国主”。公元974年,宋灭南唐,李煜共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他与政治方面毫无建树,艺术成就却颇高,曾发明“金错刀”书体,他的词尤以亡国后所做的《虞美人》等最为著名。

  30、杨家将

  北汉名将杨业,随北汉后主归宋后,被宋太宗任命为大将,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杨无敌”,后在征辽战役中,在陈家口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绝食而亡。之后杨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抗辽名将。后人将其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世代流传。

  31、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即澶渊),北宋名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32、靖康之耻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金人俘虏,北上金国,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33、精忠报国

  1128到1141年间,南宋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战斗,所向披靡。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被迫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朝廷杀害。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的故事成为我国著名爱国典故。

  34、一代天骄

  辽及北宋时期,蒙古国各部落为争夺领域展开了长期、激烈的部落战争,乞颜部落可汗铁木真力量逐渐强大,并陆续消灭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被推为大汗,即成吉思汗。公元1271年,其孙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世祖,次年迁都大兴府。随后大举南下攻宋。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南宋宣告灭亡。

  35、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加封子孙为王,镇守边疆。其中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以后决定削藩。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其部队称为“靖难军”,此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役”。三年后,燕军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36、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将近30年里,郑和七次出海,前后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

  37、土木之变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刺,兵败至土木堡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瓦刺太师也先兵犯大明,群臣推举其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38、东林党

  明末官员顾宪成罢官至无锡,修复筹建了东林书院,得到对当时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不满的士大夫、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支持,这群人形成了社会舆论的中心,称“东林党”。后遭到阉党的迫害,东林党领袖先后被逮捕,有“前六君子”和“后六君子”之称。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以后,惩治阉党,东林党得以昭雪,并一度入阁。

  39、清兵入关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同时,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府先后建立。1645年,清兵挥军南下,至扬州遭到明朝将领史可法的顽强抵抗。但由于寡不敌众,扬州陷落。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权覆灭。此后20余年,清兵终于完全平定反抗势利。

  40、三藩之乱

  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的明朝将领有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清兵平定南方后,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仲明之孙耿精忠镇守福建。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起。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朝确立了稳定的皇朝统治。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探索古代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我们还原出最真实的历史,有哪些历史故事值得阅读的

  硬脖子的洛阳令

  汉光武帝在锁压了绿林、赤眉两支最大的起义军之后,接着又消灭割据陇右和蜀地的两个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国。汉光武帝把洛阳作为都城。为了和刘邦建立的汉朝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王朝称为“东汉”,或者叫“后汉”。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他知道老百姓对各地豪强争夺地盘的战争早已恨透了,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比方说,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不但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洛阳令董宣是一个硬汉子。他认为皇亲国戚犯了法,应该同样办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

  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拔出宝剑往地下一划,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

  这一下,差点儿把湖阳公主气昏过去。她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

  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

  说罢,他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

  汉光武帝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摁下去。

  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

  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候那么干了。”

  结果,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董宣回到官府,把这笔钱全分给了他手下的官员。

  以后,董宣继续打击不法的豪门贵族。洛阳的土豪听到他的名声都吓得发抖。人们都称他是“卧虎”(意思是“躺着的老虎”)。

  当时,敢于执法的官员除了董宣以外,还有一个管洛阳城门的小官,名叫郅恽(恽音yùn)。

  有一次,汉光武帝带了一批人,到洛阳郊外去打了一天猎,回城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皇帝的车驾到了上东门,城门早已关了。

  随从打猎的侍从叫管城门的开门,郅恽拒绝了。

  汉光武帝亲自来到城下,吩咐郅恽开门。不料郅恽说:

  “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汉光武帝碰了个钉子,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

  第二天,汉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

  汉光武帝看了奏章,就赏给郅恽一百匹布,还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

  华佗治病

  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到许都,心里郁郁不乐。偏在这个时候,他最钟爱的小儿子仓舒得了重病,家里人到处请医抓药,都不见效。眼看孩子没有救了,曹操伤心地说:“要是华佗在,孩子不会死得那么早。”

  曹操所说的华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着名医学家,和曹操是同乡。华佗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当地官员和朝廷太尉听到华佗名声,征召他做官。华佗都推辞不去。

  华佗诊病极其准确。一次,有两个官员闹头疼发热,先后找华佗看病。经华佗问明病情,给一个开了泻药,另一个开了发汗药。有人在旁边看华佗开药方,问他为什么病情相同,用药却不一样。华佗说:“这种病表面看来一样,其实不同。前一个病在内部,该服泻药;后一个只是受点外感,所以让他发发汗就好了。”这两人回去抓了药服了,果然病都好了。

  还有个姓李的将军,请华佗给他妻子治病。华佗去了,一摸脉,说:“这是怀孕时候伤了身子,胎儿留在肚里了。”李将军说:“我妻子已经小产过,胎儿已经下来了。”华佗说:

  “按照我的判断,胎儿还在病人肚子里。”

  李将军不相信。华佗走了以后,过了一百多天,他妻子的病越来越重,只好再请华佗来治。

  华佗说:“肯定有个坏死的胎儿在肚里。大概你妻子原是双胞胎,一个先小产下来了,一个留在肚里。”

  华佗给病人服了汤药,又给她扎针,果然产了一个死胎,病人很快就恢复健康了。

  华佗不但能治内科,还善于做开刀手术。他配制一种麻醉剂叫麻沸散。有个病人患肚痛病,痛得厉害,经过十多天,胡须眉毛全脱落下来。华佗一诊断,说:“这是脾脏溃烂了,得赶快开腹治疗。”华佗让病人服了麻沸散,打开腹腔,把坏死的脾脏切除,再缝好创口,敷上药膏。过了四五天,创口愈合,一个月康复了。

  历史书记载的有关华佗治病的传说还有很多。据说,有个太守生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治好。华佗诊治以后,认为这种病只有让病人发怒,才能治好。他故意向病人索取很贵的诊费,却拖拖拉拉不认真给他开方抓药,过了几天,竟不告而别,还留下一封信骂太守得了病是自作自受。

  太守果然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华佗。太守的儿子知道华佗用意,暗暗叮嘱家人不要去抓华佗。太守听说抓不到华佗,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不想这一呕,病反而好了。

  曹操一直患头风病。一遇到工作紧张,头风病发作,痛得受不了。他听说华佗的医术高明,就把华佗请来,华佗扎了几针,头痛就止了。曹操不肯放他,把他留下来做了随从医官,好随时给他治病。

  华佗虽然乐于帮助人,热心给人们治病,但他却不愿一直呆在曹操身边,给一个人管药箱。有一次,他借口回家探亲,顺便去取点药,曹操没有怀疑,让华佗走了。

  华佗回到家里,托人给曹操捎了一封信,说他妻子病得厉害,一时回不了许都。曹操一再催促,华佗还是拖着不去;

  曹操又命令郡县官吏去催,也碰了软钉子。

  这一来可惹恼了曹操。曹操派个使者到谯县去调查。并告诉使者,如果调查下来,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送他四十斛(斛,音hú,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小豆,听任华佗推迟假期;要是华佗谎言搪塞,就把华佗抓来。

  调查结果,华佗被抓走了。

古代有趣味的历史故事

  历史本身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合起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历史故事有哪些

  黄耳冢的由来

  魏晋时代,有一个有名的士人名叫陆机。他曾经养了一只善解人意的狗,名字叫“黄耳”。

  有一次,陆机在京师有急事想要通知家人,但是却又找不到一位能够信任的送信人。

  “唉!这该怎么办?这件事如果不赶快通知母亲,那她老人家一定会担心的。”

  陆机在房中走来走去,一边叹气一边想办法,忽然,他低头看见了黄耳,于是灵机一动,把黄耳叫过来吩咐:

  “黄耳啊!这信要靠你喽!我把这封信写好,你就替我带回家去,要记得带一封回信回来喔!”

  黄耳听完陆机的话后,神态严肃,好像了牵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陆机写好信后,把信绑在黄耳的身上,然后拍了拍黄耳的头,对它说:

  “好狗儿,一切就靠你了。现在去吧!”黄耳听了,就出发了。

  一路上,黄耳都不敢稍做停留,不停地向前跑。饿了就找些剩菜剩饭来吃,渴了就喝露水或雨水。就这样,不管日晒或雨淋黄耳一直向家中跑去。自从黄耳走后,陆机几乎每天都站在门边望着家乡的方向,心中想着:

  “不知道黄耳到家了没有?希望它一路平安。唉!我叫一只狗送信会不会太为难它?”

  陆机每天站在门边等候,都把门槛踏坏了。好不容易过了五十天后,黄耳终于面容憔悴地拼命跑回来。

  “喔!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办到的,真是我的好狗。”陆机高兴地抱着黄耳,并且迅速地拿下黄耳带回来的信。

  陆机赶紧打开信来看,黄耳这时已经精疲力尽地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

  等到陆机读完信,才发现黄耳已经因为力气用尽而死了。陆陆难过极了,抱着黄耳的体痛哭。

  “黄耳,你真是一只忠心的好狗,都是我害死你的,呜…………我一定会好好埋葬你的,呜…………….”

  陆机在离开不远的地方,选了一块地替黄耳建了一个墓冢。这个地方就是后来人们所谓的—————“黄耳冢”。

  两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景公养了三个大力士,因为他们不懂得君臣大义和朝廷礼仪,以至让众大臣及景公对他们产生了反感,所以齐景公想除掉他们,但是他们力大无比,而且武艺高强,有万夫不挡之勇,没有人能够近他们的身,所以一直也没有好办法。

  晏子给齐景公出了个计策,赐给三个大力士两个鲜桃,让他们比功劳。谁的功劳大,谁吃,晏子的意思就是想让他们自相残杀。

  于是,景公把他们三个宣上来,然后叫奴役用盘子端出两个鲜桃给他们,并对他们说:“三位爱卿,你们都是寡人深爱的大力士,寡人想奖赏你们,可是今日奴役们在后花园里摘桃子,只有两颗,寡人想把它们奖赏给你们三个其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你们开始比自己的功劳吧!”

  大力士公孙接说:“当年主公在狩猎时遇到两只猛虎,我一一将它们擒杀,才救得主公一命,像我这样的功劳,完全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说着抓起一个鲜桃,站起身来就要吃。

  大力士田开疆说:“当年主公被敌军围困,我一人手持兵器两次打退敌军,才救出主公。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说完,他也抓起一个鲜桃站起身来就要吃。

  两个鲜桃都被人抓走了,另外一个大力士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君王渡过黄河,一只鼋鱼咬住左骖马,把它拖进砥柱山下的漩涡里,我就潜入河水下面,逆流追出百步远,又顺流追赶了几里远,擒获鼋鱼而杀死它。左手抓住左骖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鱼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的船夫都说:‘黄河水神出来了!’他们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举起的鼋鱼头。像我这样中流砥柱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何不把鲜桃放回到原处!”古冶子说着抽出剑来,拉开决斗的架式。

  大力士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武不如你,功劳赶不上你。我们毫不谦让地抓起鲜桃,是贪婪的表现。既然都这样了,如果我们还不死,是太不知羞耻了!”

  于是公孙接、田开疆就把两个鲜桃放回原处,然后拔剑自刎了。

  看到这种惨烈的场面,最后一位大力士古冶子说:“你们两位都死了,惟独我还活着,这是不仁爱;用语言羞辱人家而夸耀自己,这是不道义;悔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这是没有勇气。你们两位都送回鲜桃,为保持气节而自杀了,难道我会单独享受两个鲜桃吗?”

  于是,古治子也自杀了。

  三人把勇敢和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结果为了二枚鲜桃都自杀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两桃杀三士”的故事。

  少年康熙擒鳌拜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人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古代历史故事

  我们中华名族上下五千年,有许多,非常经典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这些古代历史故事吧!

  伯牙绝弦

  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 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很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 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三年与三天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fú],小时候在私塾馆学写字,学了三年,也没学成。

  一天,有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村里。米芾听说这位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就跑去求教。秀才翻看了米芾临帖写的一沓子纸,若有所悟,对他说:“想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不过,贵点,五两纹银一张。”米芾一听吓了一跳,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这不成心难为人吗?秀才见他犹豫了,就说:“嫌贵就算了,我还急着赶路呢!”米芾求学心切,一咬牙借来五两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吧,三天后拿给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着五两纹银买来的那张纸,左看右看,不敢轻易使用,于是翻开字帖,用没蘸墨汁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想着每个字的间架和笔锋,把字一个一个印在心里。这样横琢磨竖琢磨,竟入了迷。

  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纸上却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一惊,如梦方醒,才想起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道:“我,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了三天,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秀才拿过来一看,这个字写得道劲潇洒,大有长进,便故意问道:“为什么三年学不成,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我怕浪费了纸,不敢像先前那样信笔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对!”秀才打断他的话说:“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我该走啦。”说着,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纹银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上路去了。

  米芾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这位启蒙老师的苦心教诲。

  范蠡与陶朱坑

  楠溪江边的碧莲白泉乡前山,有个山头岙窟。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勿晓得从哪里搬来了一个大户人家,在山坳里拣块地方斫树造屋,居住下来。家长是个名叫陶朱的老人,他心地很好,常常做好事,大家都尊敬他,称他为陶朱公。

  陶朱公一日三件事,写书、练武、养鸡。他和家人在那里挖了三十来条沟,每条沟有十来丈长,三四尺宽,一尺来深。挖好后,放上柴草,盖上细泥,饲养白蚁。白蚁养起来后,把鸡放到沟里吃。鸡长得又大又肥,蛋又下得很多。

  每逢青黄不接时候,陶朱公常常到外坳、长坦一带看看山下几个村庄,哪一户屋顶上若升不起炊烟,就把粮食、鸡蛋送去。

  一年秋天,雨水好,粮食丰收。村民们备了许多礼物送给陶朱公,料勿到来到他家时,整座屋里没有一个人。大家奇怪了,一打听,才晓得陶朱公早已搬到别地去了。

  后来,从外面归来的生意人说,陶朱公就是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带兵打败吴王夫差后,范蠡辞官隐居深山,养养鸡、种种田,过起神仙生活来了。后来,勿晓得为什么,他又带着一家人搬到别地去。白泉村的人们,为了感谢陶朱公的恩德,就把他隐居过的地方起个名,叫做陶朱坑。

  点击展开全文#art_sho;z-index:900;botto;;padding:0;%;height:50px;border-botto solid #f9f9f9;background-i-gradient(hsla(0,0%,100%,0),#f9f9f9);color:#1c6bcc;text-align:center;line-height:170px}#art_sho{position:relative;font-size:14px}#art_sho,#art_sho{position:absolute;top:-20px;left:50%;display:inline-block;-left:-4px;;height:8px;border-botto solid #1c6bcc;border-left:1px solid #1c6bcc;content:' ';transfor(-45deg)}#art_sho{top:-15px}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历史名人名字来历的故事

历史小故事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