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格式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014语文作文讲解详略:景物描写法

  我们用了三讲学习作文的三种开篇方法,而开篇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一定要能抓住老师的目光。最重要的是:简洁明了,快速入题。作文的开篇和结尾同样重要,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这一讲——景物描写收尾法。

  用景物描写收尾这个方法是写人叙事写作的最常用的笔法。结尾中的景物描写,绝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而必须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寄托一种情思,可以象征一种情态,可以表达一种含义,可以突现一种情境等。

  例1“我抬起头来,幽蓝的天空,辽远而纯净——这是春天的晴空啊!一群又一群鸟儿从远方来了,它们欢叫着,抖动着翅膀,划过透明的春天,飞呵,飞呵,飞……”

  这是赵丽宏的 小鸟,你飞向何方 的结尾。用小鸟隐喻十年动乱后热爱学习的年轻人,这样的结尾虚实结合,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例2“床头挂着一串星星,一串蓝色的闪亮的星星,十五颗闪亮的让人感觉静谧的星星。每每在灯光的照耀下它们那夺目的光芒,总会使我想起一个叫‘诚实’的字眼儿。”

  “至今,床头那串星星仍闪着美丽的光亮……”

  这是 床头,那串善良的星星 的开头和结尾,这篇作文荣获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初中组二等奖。文章开头写“蓝色的闪亮的星星”时,用“静谧”一词写出了蓝色的纯净给人的感觉。结尾仍旧用景物描写,不仅达到首尾呼应,而且写出了这件事给小作者的印象深刻,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例3“哦,又和父母闹别扭了。”

  “风渐渐停了,风筝缓缓地落下来,被一双充满温暖的手捧起来,它回‘家’了。云渐渐散了,露出一片湛蓝的天……”

  这是范文 风筝 的开头和结尾。“风筝”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小作者通过对风筝的观察与感受,叙述了自己由“迷惑到明了”由“烦恼到快乐”的经过。文章开头的基调是忧伤的,结尾的景物描写感情昂扬,意境悠远。

  通过以上的示例可以看到,景物描写的收尾法均是有的放矢,熔铸着小作者的感情,表达了某种含义,而且这种含义的表达含蓄隽永,意境悠远。自然成为作文的亮点。注意在写作时不用生硬地用景物描写结尾,而要在开篇以及文中贯穿这种景物,这样结尾才会水到渠成。

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格式

小四语文第6讲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方法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除情节外,也要写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好这两种环境,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无论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都主要有两种写法:

  客观描写:是比较真切地再现景物原形的描写,通过写景来写情,即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主观描写:是指作者带着主观情感去写客观景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这在写作中称做“寄情于景”。

  重点:1.在文中准确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具体作用。

  难点:1.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绿孔雀寨

  古时候,橄榄坝人的祖先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一天,突然从天上传来一阵阵叫声:“到橄榄坝去,那里会让你们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绿孔雀,绿孔雀说完,就展翅向远处飞去。人们跟着绿孔雀向前跑。

  跑啊,跑啊,人们历尽了艰难困苦,终于到了大坝子。但是,那里到处是沼泽,成群的蚊子黑压压地飞来飞去。有的人看了,说:“绿孔雀不是骗大家吗?”好多人受不了这里的环境,都纷纷离开了,继续过他们的流浪生活去了。

  但是,一些坚强的人留了下来,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建设橄榄坝。

  一年年过去了,橄榄坝慢慢变了样。一片片整齐的竹楼,竹楼周围是数不清的竹丛和果树,有芒果、木瓜、荔枝、柚子、芭蕉……一树树、一枝枝挂满累累果实,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成群的牲畜,金黄的稻田……

  绿孔雀没有骗人。后来人们为纪念绿孔雀,就把这个建好的寨子重新起名为“绿孔雀寨”。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2.文中划曲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二、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1.文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A

  一、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漓江风景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景点目不暇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1.文段中划线句子通过对____________描写,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之情。

  B

  一、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我看过太湖上的归帆,也看过东海上的归帆。

  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也染成万道彩霞。一会儿,黄昏的纱幕就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就在这当儿,水天相接处出现了一只帆影,接着又是一只……不多久,整个船队都出现了,它们散散落落地驶回港口,仿佛一队出征的战士,唱着凯歌整队回营,带着满舱的战利品。

  1.请写出文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写出所起作用。

  C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采药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药,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贪赶路,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师徒两人焦急起来,突然他们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破庙。他们轻轻推开门,见里面到处是灰尘,神像上也蒙上了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暮色苍茫,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搬来些树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取来了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李时珍笑着问他的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老师是快五十的人,能挺得住,我二十多岁的人还叫苦吗?”庞宪说。李时珍动情地说:“成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是苦多了,但我们修好《本草纲目》造福万民,熬点苦是值得的。”

  月亮出来了,月亮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屋子里,李时珍看着皎洁的月色说:“庞宪,现在睡觉还早,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采访所得记下来吧。”

  庞宪从行装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搭成桌子,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笔,边回忆边写:“忍冬花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清热。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鸡肠草……”

  “庞宪,你先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便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味酸;鹅肠草,生嚼味涩。”……

  庙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夜深了,李时珍还在桌边写着,写着……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划横线句子描写了破庙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描写了当时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秋天的香山总是那么美丽,令人陶醉。

  早晨,我们乘车到香山游览。远远望见香山上深红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坡,哪里是路。

  一下车,我立即奔向山脚下,仰望香山,山上一片红色,好像熊熊的烈火在燃烧,又像天边飘落下来的一片红霞罩住整个山林。

  1.请写出文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写出所起作用。

  二、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1.请写出文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写出所起作用。

  一、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1.请写出文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并写出所起作用。

  二、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一九四七年春天,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顽强地坚持学习。

  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用黄土块代替。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抄一课学一课。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

  1.请写出文段中描写社会环境的句子,并写出所起作用。

七年级作文训练之三-景物描写

  通过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训练重点】

  学会进行景物描写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服务于文章的主题。

  【训练过程】

  一、激趣导入:呈现一幅山水风光图,要求生描述画面内容,明确描写手段自然揭题。

  二、感受景物描写的作用

  引出几句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让大家讨论他们的作用

  (一)景物描写的定义

  所谓景物,指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两种。前者着重表现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场景。后者偏重反映社会风气,风俗风情。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象,植物动物,古迹胜景,城乡风光天象气象,时序时节等。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2.烘托人物心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背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教师补充)

  4.暗示社会环境,表现文章主题。(教师补充《小橘灯》《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三、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呢

  1.根据文章的需要,确定适宜的景物描写,详略要适当。

  2.选好观察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与描写

  A.定点观察

  威尼斯是“海中之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用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醇,会带你到梦乡去。(朱自清《威尼斯》)

  B.定景换点

  月夜之下,站在果盒桥边,远望合掌峰,此刻竟成了一对恩爱的夫妻:外侧那“男的”绾着发髻,英俊潇洒;内侧那“女的”头插鲜花,婀娜多情……走近,来到灵峰招待所屋檐下,仰头看,只见一只展翅飞的苍鹰,凶悍无比,故叫:雄鹰展翅峰。再走几步,竟令我们羞而却步一夫妻峰竟又成了一位少妇丰满高耸的双乳了,故称“双乳峰”。

  3.抓住特征,准确用词,写出精神

  以有情之眼看景物,景物从而变得富有灵性,充满精神。

  如:好一片轻盈的娇鸣,我从睡梦中惊醒,这是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晨。宇宙为轻雾所笼罩,一阵阵的轻寒,微微地袭上了我的衣襟,太空晴、天一碧,只有一两片的云霞飞舞,东方天边的霞影,时刻在幻变中,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倏忽间,一个像美人脸儿般的朝阳出现了,她羞答答地露出云层,放射出万道光芒,照遍了大千世界,警醒了花草虫鸟沉沉的梦,照暖了这冷冷的心,照苏这世界上的一切一切。

  这段景物描写,从听觉入手,继而通过肤觉、视觉和感受等角度,表现出“一个美丽而恬静”的春天早晨的特点。

  4.注意顺序

  A.按空间方位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按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按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生结合朱自清的《春》的写景顺序理解

  (三)实践训练

  注意观察一下学校一处景物,进行景物描写。

  参考例文

  校园的梧桐树

  人人都说杨柳婀娜多姿,我却说它比不上我们学校的梧桐树。

  这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栽在操场的西北角上。它已经很古老了,据说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了。它那粗大的树干需要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抱住,根须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以便吸收丰富的养料供给树干和树枝。远看梧桐树比那操场北边的房子还高,它像大伞、像蘑菇、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着,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站在操场旁,看我们在它身旁嬉戏玩耍,快乐成长。微风轻轻地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伴随着同学们天真活泼的笑语在操场上回荡。

  春天,万物复苏,梧桐树经过漫长的冬天,又恢复了生机;在春风的吹拂下,几天,就郁郁葱葱了。此时的梧桐树就像一位身着绿军装的少女在春风中舞蹈,在春雨中欢笑。这时,有许多小鸟在树上做窝,“吱吱喳喳”地呼唤同伴,给大地唤来了明媚的春光。

  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梧桐树像一把阴凉的大伞把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不留一点缝隙。当蒙蒙细雨从天上落下时,它用有力的臂膀挡住雨滴。同学们在梧桐树的蔽护下做游戏、讲故事,一样的快乐至极。

  秋天,梧桐树换衣服了,一阵微风吹来,枯黄的叶子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满地都是。真是“北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叶满地金。”它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风一吹,梧桐果互相碰撞,发出了悦耳的声音。有的小朋友还常常拾起落下的梧桐果来玩。梧桐树又给同学们增添了一样心爱的玩具。

  冬天,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梧桐树虽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但它仍然昂首挺胸,不屈服于寒冷的侵袭。冬爷爷被它顽强的精神所感动,经常用阳光照暖它的身子。这使梧桐树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可爱。同学们也更喜爱它了。

写作手法的分类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与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与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情节发展埋伏笔。

  与情的关系:烘托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感做铺垫;反衬某种情感。

  与理的关系:借景物来阐明某种道理。

  二.与位置的关系:

  1开头。奠定全文基调、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暗示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的心理、作为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点明事件的背景。

  2中间。暗示情节发展、表明地点的转换、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心理、渲染气氛、加强读者的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结尾。渲染气氛、升华主题、暗示结局、作为线索、前后照应、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描写景

  一、拟人妙如神助

  拟人要用得形象、准确,妙如神助。

  示例:

  1.老舍先生在《林海》中这样描绘兴安岭—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摔为裙,还穿着绣花鞍。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陈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兴安岭都人模人样地披衫挂裙了。小花竟身着艳装呼朋引伴了,蝴蝶也像模像样地做客了。你说景物“活”了没

  2.杨柳同学在《晨雾》中这样写雾—

  走在上学的路上,雾好像跟我捉迷藏似的把我团团围住,一会儿闪开,一会儿聚拢。我就好像童话故事中腾云驾雾的神仙。

  在雾的陪伴下,我来到了了学校教学楼前。我们班的教室仿佛也害羞地躲了起。

  来……

  我去寻找雾的踪迹,但是雾不见了!我向四周大声喊:“雾,你到哪儿去了?”

  小作者把雾当做了一位调皮的小朋友,还与她嬉戏玩耍呢!这种亲切的感受,让所描写的景物更加美妙动人。

  二、比喻耐人寻味

  比喻要用得生动、自然,耐人寻味。

  1.这样的山围烧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例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萦,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纬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早已分不清描写的是风景还是画,让读者自然想到“风景如画”一说,便随着作者荡舟碧波、画中神游了。

  2.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其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亭子变成了浮在天宇的鹰,峭拔不峭拔?灵动不灵动?读者自己想吧。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又离不开描写,学生对描写这种表达手法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常常把描写的内容与作用相混淆。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 孔已己 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如 我的叔叔于勒 中,去哲尔赛岛旅行的途中,“像平静的大理石桌面的海面”烘托了菲利普 一家人的愉悦心情,而归途中“阴影般的哲尔赛岛”则烘托了一家人失望、沮丧的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

  如 驿路梨花 中对小茅屋的描写:①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一)手法

  一、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动为静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

  二、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三、绘形绘声绘色

  所谓“绘形绘声绘色”,就是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陀斯妥耶夫斯基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铛铛地跳着”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四、细描白描

  细描:即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维妙维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五、多个角度顺序结合

  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写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同一景物,观察点不同,获得的印象就不一样。同是庐山,由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观察角度,呈现的景物姿态以及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以从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觉去描写,将景物真切再现,富有立体感,做到绘形绘声又绘色,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妙。

  如《荷塘月色》描写月色下的荷花时,从视觉上看到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从嗅觉上“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尤其是最后一句还用上了“通感”的修辞,让这个句子有着独特的韵味。

  六、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七、多种修辞结合

  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看:

  1.蜘蛛也惜春归去,网住残红不放飞。

  以“残红”代落花,鲜明生动;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达出惜春之情。

  2.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用对偶,有音乐之美;用拟人,不仅表现出环境的优美、幽静,而且渲染了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浓郁的书卷气。

  3.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用博喻刻画白妞的眼睛:“秋水”见其清澈纯净,“寒星”见其晶莹明亮,“宝珠”见其圆润光泽,“水银”见其黑白分明、水灵生动。这双眼睛真是顾盼传情,美丽动人。

  4.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张潮《幽梦影》)

  运用排比,列举一连串悦耳之声,令人浮想联翩,心旌摇荡。

  5.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同上)

  以赏月喻读书,表达读书所获与阅历相关的道理,深入浅出。

  6、运用想象:如《沁园春雪》中想象雪后美景: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二)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一面》中第5段“门外,细雨烟似的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气氛,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三、烘托人物心情

  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四、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七、照应标题。如《祝福》中的景物描写就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可能是以下的一种或多种作用,要根据文章内容而定,开头用环境描写,第一种的作用可能性大

  1、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为下文作铺垫;

  2、烘托人物的心情;

  3、渲染气氛;

  4、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

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师版

  初中语文讲义之环境描写的作用NO1.

  主讲教师——张嘉楠

  前言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种类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语文学习与考试中,又一种常见题型,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就是我们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记叙文中常常会用到自然环境描写。它们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一道中考题:

  (点燃一个冬天节选)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18、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答:

  答案: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言之有理即可)

  这就是一道典型的景物描写作用的试题,那么景物描写究竟有什么作用,我们一起来看。

  ①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

  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

  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这种情况在课文中也屡见不鲜,还记得《最后一课》开头的景物描写吗:

  作者写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想逃学去玩,他眼睛周围的景物那么有诱惑力: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这在小弗朗士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和下文他知道发生的事件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很多的情况下,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的心情同时出现。

  例如《故乡》第二小节:“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这段是环境描写,刻画了故乡深冬严寒的特点,描绘了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了萧索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文中的“我”悲凉的心情。

  ③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

  事件的发生,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这样才会合情合理,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很唐突,很不自然。

  请看下面的文章: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边,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

  ……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僵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个蛇。…

  作者先描写了南方雨后的地面,“绿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无疑那里的路又潮又滑,这就为下文“我”踩住孩子的竹篾而使他跌伤作了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时候,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请看下面的描写:

  一路颠簸,大伙儿确实也累了。对付着填饱肚子,就怕在各自的铺上睡了过去。

  大约是半夜时分,先是一阵马嘶,随后,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大伙儿睡意全无,立刻从炕上跳下来,抓起武器,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狼群开始进攻了。听起来足足有上百只还多。嗷嗷的嚎叫着,很快就把小木屋围了起来。

  因为事件发生在“大约半夜时分”,自然环境往往需要通过听觉来表现,“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看了这段文字,不用说,读者也能想得到,下面将要发生人狼大战了。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会使事件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再如《智取生辰冈》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渲染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虞侯或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可以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实现,说明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力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

  (节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再如《故乡》文末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此种作用在考试中常见于正面衬托,以及反应清末民初时代的小说中。

  此外景物描写还有以下几种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展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展示人物性格;

  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衬托。

  这样的题可以按照这样的答题思路来考虑:

  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表现技巧);

  交代了、突出了(阅读术语)XX的场景、特点(结合上下文)

  ★渲染了(阅读术语)XX的气氛(结合中心背景)

  ★烘托出(阅读术语)“某人”XX的心情(结合上下文)。

  ★为下文XX的出现做铺垫(结合上下文)。

  ★用XX的景色衬托出(正衬、反衬)XX的什么心情。

  ★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

  我们可以体会到景物描写就是写景状物,是运动的语句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典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而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目睹其景,耳闻其声之感。

  真实、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和社会的本质,发展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同时,还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景物描写如同绘画中的写生画一样,要把景物本来的、具体的样子摹写出来,再现出来。造型性是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不过二者又有其不同之处:写生画是用线条、色彩来描绘的,更富于直感,而景物描写是用语言文字来刻画的,它没有绘画那样的直感性。此外,景物描写又不象写生画那样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者可以在同一篇文章里,围绕中心,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古今中外,南北东西,天上地下,城镇乡村的各种各样的景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文章比一幅写生画描绘的空间广阔得多,刻画的时间长久得多。总之,文学中的写景和绘画中的写生,务有千秋。然而造型性却是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学习写景我们就要抓住这个主要矛后,突出景物描写的造型性这个基本特点。在作品中,描绘出鲜明的形象图画,保持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的具体可感性,增强艺术感染力。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描写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语文常见的八种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