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李煜古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读李煜的《虞美人》有感

  一篇文学作品的好坏,是有基本标准的。通常人们认为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两个绝不可被取代的因素。实际上,评判作品的标准绝不仅仅是这两个方面。还应具备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应该有同类作品的独特之处;必须要有全新的意象和意境;在语言上必须贴近大众。本文只谈诗词语言方面问题。

  但凡诗词创作上卓有成就者,无一不在语言上大众化。毋庸置疑,那些用词晦涩难懂的作品绝对不应该在好作品之列。从语言角度看李煜《虞美人》,它的大众化的朴素言语而堪称顶峰之词。李煜这样的词不止这一首,但《虞美人》是最好!50年前初中未毕业的学生,都能读懂,可见字词简单,通俗,明了。尽管内在厚重,深奥,可是无生僻字词,无成语典故,表面可以理解,使我非常喜欢,直到现在。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在对宋王朝委曲求全中过了十五年偷安、享乐的生活。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朝消灭,李煜成了俘虏,被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词中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学龄前幼童都认识的一句话,却深含丰富的内容: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眼前的春花秋月仍与当年无异,如烟往事却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这位原君主的心啊!遥想曾经终日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这位亡国之君除了满腔悲苦,心中也有一丝悔意,于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这些孩子们是理解不到的。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送春,东风化雨,东风带来美好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引发人们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这“又”字包含了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在”与“改”之间,道尽了多少物是人非的酸楚与哀伤,又怎能不“欲语泪先流”啊?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而意境上却无人能胜过李煜。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充分体现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从李煜的词中,我们看出这位皇帝的才情盎然,聪颖慧敏。是天意,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也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竟造就了李煜在词上登峰造极的成就”,笔中多真情,字字是血,句句皆泪,李煜该是当之无愧的。我喜欢李煜的词,喜欢那明净的语言,喜欢那字里行间里露出的真挚情感,最后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李煜是帝王,可他的词句中却毫无帝王之居高临下,采用的是纯尚自然的语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传于天下

  前人先人对之褒奖如潮,而今我谓李煜:皇城之内,你不配国君,是罪人。拱手献出三千里地山河,尚不知忧国忧民,独自御寒盖罗衾。皇城之外,你是王者,堪称绝佳词人。诗坛词曲千万首,一曲“春水”流至今,吟来思断魂。

《虞美人》李煜古诗

改写李煜《虞美人》

  一棵嫩芽破土而出,然后一棵又一棵的嫩芽破土而出,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向空中播洒出独特的香气。当幽暗的月光轻柔地抚摩万花丛时,虫子们三五一群地朝花儿赶来,围绕着花转,那俯首称臣的虫子呀,你不知一名君王在此吗?为何拜花不拜我呢?难道是我不能像花一样来去自如,还是我自己都不能自给自足养不了你们呢

  唉,亡国后,每日陪伴我的只有杂草、小院。那辉煌的金殿,温柔的妃子子,俯首的群臣,以及名利权势,都离我远去。过去的时光真令人怀念呀!

  爱妃,朕上朝去了。皇上,记得来陪我呀!恩,知道。呀!这金阶、玉梯真是美妙不已,这纯金的狮子上,一滴水也停不住,那殿上的飞龙,意喻着国家的兴旺,慢步走上殿,听着听了无数遍的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心里乐开了花。可现在,万岁有何用?牢笼中,身为阶下囚,愁更愁,如活万千岁,总是囚,不如早长眠,轻身愁,飞龙向天冲,龙非我,玉虎金狮重,属他人,雕栏玉砌有何用!玉栏供帝王,铁室困囚徒,楼在人已换,物在楼台中,一阵努力为他人,怎得心甘情愿双手奉?唯有愁相伴,日夜春秋。

  唉,人这一生能有多少愁苦与忧怨,只不过半边乐半边愁。我早年喜乐无愁,如今只剩那如滚滚长江水一样的愁,从一代帝王到阶下之囚,人生起落无穷,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读书笔记

  这首词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仅失去了居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残酷的现实使他“日夕以泪洗面”,这使他产生了特有的悲与愁。这首词倾泻的就是作者的怀念亡国之痛,哀叹朱颜已改的情怀。

  “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在李煜的笔下寓意却变了,一个“何时了”,一个“又”,把原本令人向往和盼望的良辰美景和春天醉人的信息变得蒙上了一层凄苦和哀愁,究其缘由,那就是越是这良辰美景越是容易触发起作者的怀旧情结和思念故国的伤痛。“故国不堪回首”,连回忆一下故国的过去都“不堪”又怎能愿意见这年年如是的春花秋月和报春的东风呢。每轮回一次,那就意味着又被囚禁了一年哪。这与李煜当时所处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未所发之愁。以水喻愁,一句巧妙的比喻,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了,将那看不见莫不着的愁思变成了有形的、永无止境的一江春水,创造了意想不到的的艺术效果,这也成了李煜词的主要特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作品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全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抒的是念国之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深沉。尽管词作篇幅短小,但余味无穷,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堪称为婉约派作品之绝唱。

李煜唐诗《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一题《虞美人·春怨》。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注释】

  ⑴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风:指春风。庭芜:庭院里的草。芜,丛生的杂草。

  ⑶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⑷凭阑:靠着栏杆。

  ⑸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⑹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尊罍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尊罍,一作“尊前”。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

  ⑺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⑻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香,熏香。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一作“画阑”。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深:一作“声”,指幽深。

  ⑼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思难任: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思,忧思。难任,难以承受。任:一作“禁”。

  【翻译】

  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开头称春风又回到小院里来,院子里的草又绿了。院子里的柳条上新生柳叶,细长如人睡眼初展,这样的柳叶在春天到来时,连续着生出来。这里写出小院中春天的信息,可以从庭草的绿色里,从柳叶的舒展和相续生出中看出来。“柳眼春相续”,写得很细,是诗人的观察。这里也透露出他的寂寞之感来。他在《玉楼春》里写在金陵时的春天景象:“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是盛极一时,跟被拘留中的寂寞正好构成对照。想起当日的情况,靠着栏杆半天没有一句话,透露他对故国之思的痛苦心情。这时想替自己排解,说风吹竹子的声音和新月的照耀还象当年。想来小院中还有竹子,春风吹来,还有竹声。不过跟《玉楼春》写的“醉拍阑干情味切”相比,这时的“半日独无言”又构成鲜明的对照了。

  下半片写他在赐第里还有故妓,还可以奏乐。笙歌未散,酒杯还在,还可以喝酒。春天到来,池面冰开始融化了。就他的处境来说,也许也像东风解冻。“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用“烛明香暗”来陪衬“画堂深”,用“满鬓清霜残雪”的霜雪来反衬东风解冻的“冰初解”。“画堂深”是深沉,看来故妓的奏乐也是寂寞中的聊以自慰,不能跟“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相比,所以无法解除寂寞,因此有画堂深沉的感觉。东风解冻透露春天的气息,但对他说来,春天永远过去了,这表现在四十岁光景的人已经是满鬓霜雪了,这里含有对故国的怀念、亡国的痛苦难以负担。这首词,结合被俘后的生活来反映故国之思,写春天的到来,东风的解冻,都无法减轻他的痛苦。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我非常喜欢李煜的词,虽然作为一名亡国的帝王,他的词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愁苦,但是的却给人的感受很深,我总觉得他是不适合做帝王的,但是生在帝王家的他,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是不幸的。但怎么说呢,或许就是因为他生在帝王家,才使得他创造出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词吧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书法、绘画和文章都很出色,总之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但作为一名君王,他却没有属于君王该有的那份霸气和统一天下的壮志,所以对于军事不感兴趣的他,最后终究逃不过亡国的下场。李煜的词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描写宫廷之中豪华奢侈以及风花雪月之类的内容,第二是体现极度忧愁的心情,第三是亡国之后在被软禁时写的反应亡国之情的词,这是李煜词成就最高的时候,但时间不长他便撒手西去了。

  当了囚徒,李煜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吃喝不愁,但身份毕竟不同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和享乐了,再加上亡国之痛,所有这些切身的体会,李煜都融进了词中,由此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虞美人》便是其中的一首。

  我非常喜欢李煜的词,虽然作为一名亡国的帝王,他的词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愁苦,但是的却给人的感受很深,我总觉得他是不适合做帝王的,但是生在帝王家的他,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是不幸的。但怎么说呢,或许就是因为他生在帝王家,才使得他创造出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词吧。也让我们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了他的内心。

  有时候帝王的苦与痛,悲与喜,爱与仇,或许也只能够书写进这些词或诗中吧。

李煜唐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前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的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赵匡义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