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明文的资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元旦的资料:中国元旦的传说作文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的《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 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关于说明文的资料

关于梅花的资料作文

  有人喜欢芳香扑鼻的玫瑰,有人喜欢优雅的水仙花,有人喜欢夜里开的昙花……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傲雪孤立的梅花。

  冬天是天寒地冻的,到处的景物都是银妆素裹成为一个银色的世界。花儿都谢了,大树也开始脱掉“头发”了,人们都穿上厚厚的羽绒服,都很冷。但在这种天气里,只有梅花还在展现自己的美。你看啊!这梅花颜色鲜艳美丽,红的、黄的、粉的……这些仙子们为这个无聊的银色世界增添了几分乐趣和美丽。

  梅花一般有五个花瓣,这五个花瓣一直围绕着花蕊,花蕊又围着几颗比芝麻还小的小黑点,真是个团结的大家庭啊!诗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真的,这句诗把梅的香气描写的很形象,梅花的香一般夹着雪随着风飘向远方,所以就连方圆十里也能闻见。

  其实我喜欢梅花不只是它那美丽的样子,还有它的高尚品质。在冬天所有的花都因为禁不住严寒都谢了,但只要一到春天所有的花却争着抢位置吸引人们,而梅花不一样,愈是天寒地冻,愈是风欺雪压,梅花就开得更秀气、更漂亮,它从来不向风雪低头,它会仰首挺胸,迎着困难前进,梅花的这种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像梅花这样的人就比如江姐,她被甫志高揭穿后一直被关在监狱里受尽了酷刑。残忍的老虎凳,可怕的竹签子……但江姐始终不说出党的机密,她只是咬着牙坚定的说着:“胜利永远属于我们。”这真是太伟大了,梅花就是我灵魂的老师,是我成功的火焰。

  我爱梅花美丽优雅的身姿,更爱它那种坚强不屈的品质!

菊花的资料简介作文

  菊花之隐匿者也。

  花是处处可见,处处可寻的。春有:迎春花、杜鹃花;夏有:荷花、栀子花;冬有:梅花、天堂鸟。然而,百花之中,我独爱秋天的菊。

  菊虽没有迎春花那样,让人神魂颠倒的清香,但它也有吸引人眼球的缤纷色彩;菊虽没有荷花那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身躯,但它曾拥有伴自己终生的绿枝叶,灰枝干;虽没有保护荷花那样的绿色“大保镖”但也拥有为自己遮风挡雨的柔叶片;菊,虽没有梅的冷静,孤傲,却有自己纯洁,高贵的独特色彩。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生在秋,离在秋。他不曾享有桃花一样的待遇:被春风抚摸,被太阳呵护,被春雨滋润,被蝶蜜拥戴环绕的好。而是忍受着,自己一年的辛勤劳作所开的花直到孤宁掉落,还未被一人一物所看,所欣赏。但倔强的它从未放弃,每年还是在秋风的打击下,展现自己独特的美,愿自己的美,能被他人所见,能得他人所爱。

  菊,思念的寄托物。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有不少人登高望远都带着它们,去看望已故的亲人和离家在外的游子,希望那淡淡的思念,那淡淡的牵挂能伴随花瓣的飘落,能飞向他们的身边。

  从古代的陶渊明但现在,不知有多少人曾眷恋这清白,纯洁的菊啊!不知有多少人喜爱着这“隐匿者”呀!我独爱这菊,原有人去领略菊独据一番风采的美。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国宝大熊猫的资料作文

  三2班李荌囡33号

  嗨,大家好!你们认识我吗?知道我是谁吗?嘿嘿,勉为其难的给你们一点提示吧:像猫不是猫,似熊不是熊,最爱吃竹子,数量真稀少。对啦!我就是国宝大熊猫!

  我的个头只有一米多,但体重却有一百多公斤,是个名副其实的小胖子。圆滚滚的我憨态可鞠,性格也很温和。胖乎乎的身子穿着黑白相间的经典毛皮大衣,四肢和肩膀是黑色的,尾巴和身体是白色的。大大的脑袋上长着一对乌溜溜的小眼睛,最逗人的是眼睛周围的 黑眼圈 ,那可不是熬夜熬出来的,而是我自带的墨镜,是不是很酷呀!头顶上两只毛茸茸的耳朵好像两块奥利奥饼干,思考问题时它会动来动去。再看我的大胖爪子,摸起来肉乎乎的,可别小瞧它们,挥舞起来,比手术刀还锋利那!我还长了一坨小尾巴,走起路来和屁股一扭一扭的,可逗了!

  我每天会花上一半的时间睡觉,剩下的时间我就不停的吃啊玩啊,既能吃又能睡,我不胖谁胖。因为我最喜欢吃竹子,所以人们给我起了个雅号 竹林居士 。我吃竹子的时候总是紧紧地抓住竹子,然后用力折断,剥掉竹皮,先吃竹叶,再吃竹竿。左一口,右一口,吃得津津有味。吃的过程从不三心二意,生怕有人抢走了美食,谁叫我都不搭理。吃饱了就用胖胖的爪子擦擦嘴,开始懒洋洋地晒太阳。我还特别喜欢喝水,喝足了水的我仿佛醉汉一样,跌跌撞撞,所以又有 熊猫醉水 之说。

  中国明明有那么多珍稀动物,为什么会选我当国宝呢?因为,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已在世上存活了八百多万年,和我同时代的其他动物几乎都已灭绝,全世界的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 所以,我这个国宝当之无愧吧!

  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动物大家庭无忧无虑的生活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另外,我还有个小小的愿望:谁能给我拍张彩色照片?一张就行!

关于万圣节的资料作文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个hallo,辞典解释为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

  关于万圣节,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知道万圣节期 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装璜,诸如各式鬼怪 呀、南瓜灯呀、还有黑猫以及巫婆的扫帚之类;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 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说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你还想多知道一点吗?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 万圣节的由来与习俗。

  一、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二、hallo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en”、“the eve of all hallo”、“hallo'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三、“trick or treat”的传说:

  孩子们今天着装挨家要糖的习俗,据说起源于爱尔兰。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异教徒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因而,在“宴会”结束后,村民们就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于此同时,村民们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的摆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就成了孩子们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于南瓜灯也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脸点上烛火用以驱散鬼魂的;另一种说是鬼魂点上的烛火,试图骗取人们上当而跟着鬼魂走,所以人们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个嘲讽的脸面,用以调笑鬼魂:哼!傻瓜才会上你的当。传说因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爱尔兰人jack,所以人们又将鬼脸南瓜灯叫做jack-o-lantern。

  四、现在的万圣节

  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个孩子们的节目,也是年轻人化装舞会的节目。

  社会对节日的活动也一直做着正面的引导: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们不做恐吓性的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架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应该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打扰。另外讨糖过程的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全然没有骇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学生还端端在这时候会买一对南瓜或者鬼骷髅的耳环来佩带。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过分恐怖了,会遭到有关方面的制止,媒体也会令其暴光,让公众指责。

  万圣节的服装,也是万人万相,不是单调的大鬼小鬼了。有许多渠道教授人们如何制作万圣节服装。比如说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别忘了扣两个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还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裤,再从背后怎么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当然服装、道具业的商人们,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学校在万圣节是不放假的。有时学校出面组织晚会,有时不甘寂寞的学生们也会自己主办小型晚会;而朋友、家人间互寄贺卡祝万圣节快乐则成为每年十月间流行的习俗。如今网际网路的发达使得送万圣卡更为方便经济,有的网站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各种具有声响动画效果的万圣卡,免费让大家使用。

  总之,万圣节已成为西方人一个很普通的季节性节日。有很多人将此看作秋的结束以及冬的到来。万圣节一过,人们就开始期盼感恩节、圣诞节乃至新年了。

月亮的资料简介作文

  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Crisiu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使用。

关于燕子的资料作文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的1属。本属鸟类体型小,体长130~180毫米。翅尖长,尾叉形。背羽大多灰蓝黑色,因此,古时把它叫做玄鸟。翅尖长善飞,嘴短弱,嘴裂宽,为典型食虫鸟类的嘴型。脚短小而爪较强。

  不同的燕子有不同的生活习性。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它们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不同种类的燕子形态也不一样。楼燕体形稍大,飞得高,飞行速度快,全身黑色,发金属光泽,鸣声十分响亮,它喜欢在亭台楼阁古建筑的高屋檐下为巢;家燕体型较小,上身为发金属光辉的黑色,头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红色,飞的较低,鸣声较小,多以居民的室内房梁上和墙角巢穴,最喜接近人类。

  燕子一般在4~7月繁殖。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每年繁殖2窝,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金腰燕体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种燕腰部栗黄,非常明显夺目,下体有细小黑纹,易与家燕相区别。习性亦与家燕相似,但大都栖息于山地村落间。燕是典型的迁徙鸟。繁殖结束后,幼鸟仍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集成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来前南迁越冬。

  一窝家燕在一个夏季能消灭25万多只害虫,其中包括蚊、蝇、蛾、椿象、金龟子、蚜虫等害虫。俗话说:“燕子飞来多兜兜,一月粮食不用愁”。这是人们对家燕的赞美,因此,我们要保护它。

老虎的相关资料作文

  说起猫科动物,大家都会想到猫.狮子.豹子等等.我要说的是最大型的猫科动物---老虎.老虎是非常大的动物,

  身长达3—6米,身上有黑色的花纹,头上有着一个"王".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觉得它那么威猛,具有王者的气概.老虎黄色的毛,不只是好看,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什么样的作用呢。原来,老虎在捕捉猎物的过程中,身上的毛能让它不容易被发现它一步步逼近猎物.

  老虎又是怎么捕捉猎物的呢在捕捉猎物这一门技能中,老虎可以说是这方便的专家.老虎先在长长的杂草中隐藏着,接着一步步地接近猎物,不发出一点儿脚步声,当猎物毫无防备时,老虎就立刻扑上去,用它尖锐的爪子撕碎猎物.就算在水中的动物对老虎来说,是小菜一碟,老虎游泳可快呢,就像跑步一样,任何动物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如果实在找不到猎物,老虎就会吃青娃等小动物.老虎刚刚生出来的时候,没多大,这个时候雌老虎就辛苦了,它要保护好小老虎的安全还要找食物给小老虎吃,稍不留心,小老虎就会成为其他动物的腹中餐,像熊.蛇.豹子,连雄老虎也会吃它呢,和"虎毒不食子"完全相反.老虎真是奇妙,能做许多我们人类不能做的事.我真喜欢老虎!

关于冬至的作文及资料介绍

  20xx冬至是几月几日

  公历:20xx年12月22日

  农历:20xx年十一月十六星期六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2]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传统习俗】

  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很多地方对冬至很重视,甚至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有很多习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汉代,晚的也多见于唐宋,并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比如吃狗肉、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年糕、酿酒等。

  吃饺子、馄饨或汤圆。冬至这一天,北方时兴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子,江浙一带则喜欢吃汤圆和麻松。冬至的汤圆又称“冬至团”,有粉团和粉圆两种,里面要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清嘉录》记载道:“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来馈赠亲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讲究吃汤圆,有一首古诗说:“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北京一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这有一个故事。相传汉代时,北方的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其中有两个部族首领分别姓浑和屯,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的音,把它们叫做“馄饨”,然后恨恨地全部吃掉。借此表达对他们的痛恨之情,希望早点把他们消灭。因为做馄饨最初是在冬至这一天,于是就流行冬至吃馄饨。这个故事不知是否可靠。在宋代时,当时的京城杭州也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一个叫周密的人说,杭州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扫祖先。

  说到祭祖,就不得不说说广东一些地方,那里冬至祭祖的习俗很盛,甚至还有“冬节不回家无祖”的说法。因此冬至这一天,出门在外者,都要尽可能回家过节祭祖。一般的习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全家老少把甜丸汤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录》所说的“无馅而小者”,类似现在商场卖的小丸子。有的人家还在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在门上,俗称“敬门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称为“头丸(圆)”,冬至丸称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一切圆满。中午也要祭祖,供品需要荤素五味;晚上还得祭祖,供品中必须有嫩饼菜。

  饺子,相传起源于医圣张仲景。(可以参看前面“12.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现在北方的习俗,一般在冬至和春节都要吃饺子,有些人还把饺子称为“扁食”或“烫面饺”,并说吃了冬至的饺子就不怕冻了。

  江南一带还有冬至晚上全家欢聚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这也有一个故事。相传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在冬至这一天,变成了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这样就可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此外一些地方还时兴吃年糕、荞麦面、九层糕等,“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年年如意。

  很多地方时兴冬至吃狗肉。据说这从汉代就开始了。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啥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于是,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先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可靠,冬天吃一点狗肉,确实可以驱寒暖身。

  客家人则喜欢在冬至时酿酒,认为冬至时的水味道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以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

  【冬至节气养生】

  食宜多样

  冬至养生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性,一定要保证营养的多样化,身体的滋养需要多种营养,所以冬至要养生就一定要保证饮食的多样化,是做到谷、果、肉、蔬合理搭配,是适当地选择一些高钙食品。

  食宜清淡

  冬季养生是不要吃太多的油腻的食物,特别是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较弱一些,所以是保持饮食的清单,如果吃太多油腻的食物,避免造成消化不良,出现健康状况,现代营养学的养生要求是老年人是“三多三少”,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是多多摄入;糖类、脂肪、盐是保证能少则少。

  食宜温热熟软

  冬天的时候老年人脾胃比较虚弱,阳气比较衰微,脾更是喜欢温热讨厌寒冷,所以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温热,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脾胃,而且老年人牙口一般都不好,吃东西的时候喜欢糯软的,讨厌冷硬的,所以是在吃东西的时候做到遵循养生原则,保证温热熟软的饮食摄入,放弃冷硬的食物。

  食宜少缓

  冬至养生一定要注意保持饮食的适度摄入,是让饮食保持八分饱,不要吃得太饱,太饱的话会给身体的消化系统带来不利影响,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细嚼慢咽,是保证食物被充分地咀嚼,这样不仅仅对脾胃比较好,而且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

  【冬至谚语】

  【湖南冬至谚语】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山东冬至谚语】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冬至无雨一冬晴。

  【山西冬至谚语】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湖北冬至谚语】

  晴冬至,年必雨。

  冬至有霜年有雪。

  【广西冬至谚语】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陕西冬至谚语】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浙江冬至谚语】

  一年雨水看冬至。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阴过冬至晴过年。

  【黑龙江冬至谚语】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江西冬至谚语】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

  【广东冬至谚语】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西藏冬至谚语】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

  冬至晴,春节阴。

关于说明文的资料

关于梅花的资料作文

  在那严寒的冬天里,有着一种多么高尚的花——梅花。

  许多花草在冬天里都死了,而梅花在那寒冷的天气中昂首挺胸。梅花的颜色是粉红色的,它那坚硬的树干屈曲而上,褐色的老枝铁铸似的,向四面伸展,在严寒中也不低头。我欣赏梅花的外表,可我更欣赏梅花那不屈不饶、永不服输的精神。一直以来,梅花和竹还有松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它们一直被人们所赞美,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梅花,它的美是令世人都十分惊讶、喜爱的。冬天的晚上下起大雪,到外都是白色的景色,只有梅花在一夜之间即已绽蕾吐艳,笑立枝头了,在雪中显得格外的美丽可爱。它那淡淡的清香,阵阵扑来,令人心旷神怡,游人都十分赞赏它。可我知道它的美不是它的外表,而在于梅花的内在,它那坚强不屈的品质。在冬天里,我们都穿着棉衣,戴着手套和帽子,在大街上来回奔跑,躲避着从天而降的风雪。在那风雪之中,我们又何从想过那耸立在风雪中的梅花呢?它在风雪中成长,在风雪中开花、结果,又在风雪中锻炼它那不向暴风雪低头的高尚品质。

  梅花,它极度平凡,有时平凡得微不足道,人们都懒得去管它,可是有谁知道,它经过哪一些困难呢?它经常被严寒的天气给弄得死去活来,可梅花用自己的努力与困难作斗争,与风雨作斗争,它不愿意向暴风雪低头。梅花凭着自己的努力,迎接着一个又一个严寒的冬天。

  在我们欣赏其他花草的时候也不应该忘了梅花。它那坚强不屈、永不服输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想:作为一个中国孩子,所需要的不正是梅花所有的那一种精神吗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励志的广播稿

六年级课本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