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的三个比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望洞庭刘禹锡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望洞庭的三个比喻

望洞庭作文

  深秋时节,刘禹锡来到湖南省,久闻洞庭湖大名,于是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美丽的洞庭湖边。

  那是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刘禹锡来到洞庭湖边。天上,一轮明月高高挂起,尽情地把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向大地,辽阔无垠的洞庭湖水面,在月光的笼罩下,就像蒙上一层洁白的轻纱,清澈的湖面将皎洁的月光温柔地反射,让人分不清哪是月光,哪是湖水,好一派宁静和谐的景象。可以想象,此时浩渺无边的八百里洞庭,陶醉在月光的爱抚之下,一边轻轻地与周围的群山相吞吐,一边似乎在与月亮轻语呢喃。天上没有风,水面波平浪静,不见一丝波纹,月色迷朦,四周的群山绿树隐隐约约倒映在湖面上,使平静的湖面在洁白之外,更增加了几分朦胧,整个洞庭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开光的铜镜。远远望去,在皎洁的月光的辉映之下,洞庭湖山越显青翠,洞庭湖水越显清澈,明月,碧水,青山,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美妙的画卷。

  漫山遍野都是常青树,有松树、柏树、香樟树,还有龙舌兰和剑兰,在凉爽的秋风中,树叶婆娑,树影婀娜,仿佛在娓娓歌唱,又仿佛在翩翩起舞。面对如此的美景,刘禹锡忍不住自言自语起来:“已是深秋了,洞庭湖山水还是一片翠绿,不像泰山,叶子黄绿相间,更不像香山,叶子红叶似火,尤其是湖中的君山,更是碧绿无暇,青翠欲滴。”在美景中心醉神迷的刘禹锡,只觉得自己身轻如雁,飘飘欲仙。他忽发奇想,如果能够飞上云端,鸟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闪烁的湖面,真像一面完好的明镜,又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不,应该说更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碧玉般挺立着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银盘中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吗

  刘禹锡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贬谪的痛苦,忘掉了四处奔波的辛酸,只感觉心旷神怡,如饮美酒,不由得诗兴大发,吟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望洞庭

  一个月光皎洁,月色如水的夜晚,遥望湖畔,一轮明月高挂在天上,无私的月光如温和的水洒在在广阔无垠的土地上,在月光轻柔的抚摸下就像有一层薄薄的雾笼罩在湖面上,那雾使洞庭湖的景色朦胧,只能隐隐约约的看见微风拂过,洞庭湖随即泛起的涟漪。清澈的湖面一眼就让人看到底,湖面又将轻柔的月光反射,让人分不清哪是月光,那是湖水,可谓是一个融洽和谐的景色。风停了,水面风平浪静,月色迷茫,此时,整个洞庭湖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青山,绿水,明月,给人一种走进画卷般的美感。

  夜还深,安静笼罩了整个湖泊......

  ————改写扩写

  满山都是树木,有柏树,松树,还有杨树等,在沁人心脾的秋风中,树叶婆娑,树影婀娜,时而尽情歌唱,时而翩翩起舞。深秋时节,洞庭湖山水依然翠绿,如若化做小鸟,在天空飞翔,鸟瞰洞庭湖的绝世美景,那月光闪烁的湖面像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而湖中挺立的君山,不正是白银盘里的青螺吗

望洞庭的三个比喻

望洞庭作文

  在湖南省北部,有一汪湖,荡漾数百公里。犹如巨大的镜子沉入广阔的盆地,叫洞庭湖。有一天,诗人刘禹锡来到了这里。

  夜晚,溶溶的月挂在天幕上,在柔和的月光下,碧水茫茫,波光粼粼,如千万条银鱼游动,却不见半点动静。顿时,巨大的天幕沉了下来,水天一色,月明风稀,分不清是水是月,仿佛荡起木撸,既可游入月宫。

  湖水十分沉寂,恬静,像一匹舒展开的绸缎。黑夜带来的白色面纱盖在水面上,让湖水十分迷蒙。但也能映出人的轮廓来。

  湖水突然流动了起来,仿佛唱着催眠曲,推着摇篮,哄着婴儿。连连波涛,合拍抱岸,发出一阵叹息。层层叠叠,漾着金色的月,月光撒在湖面上,反射出粒粒白玉,轻拢在散发上。

  远望,湖水真如同一个银盘,而湖中心的君山,真如一枚青螺。

  让人垂涎三尺。那君山,又如一叶舟,没在烟岚中。

  洞庭湖!不用奇水奇潭,不需千军万马之势,只要有恬淡闲适之美。看惯了婀娜多姿,其实清净空蒙也是美。洞庭,如祖国母亲腰带上的一颗璀璨金星。

  看到这里,时常能感受到官场纷争的刘刘禹锡文思泉涌,提笔一曰,搁笔至此:望洞庭。

刘禹锡的望洞庭

  唐代诗人刘禹锡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诗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赏析】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望洞庭

  秋夜,皓月当空,我在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被它那迷人的景色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决定好好地游玩一番。

  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岳阳楼,抬头仰望,黑乎乎的夜晚仿佛一条黑色的瀑布,上面还点辍着水晶般的星星。洁白明亮的月亮有时藏在云中,有时露出他那害羞的脸蛋,真是太美了!我好不容易缓过神来,把目光投向了湖面。只见月亮把湖面照得亮亮的,湖水与清朗皎洁的月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一面没有磨试过的铜镜一样。周围的花草树木倒影在水中,山水浑然一体,宁静秀丽。

  远远望去,那泛起阵阵涟漪的湖面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大银盘,湖中的君山不就像一枚小巧的玲锣吗

  看到这样的美景,我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hi!大家好,我叫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称我为“诗豪”。告诉你们,有个地方是我一生当中觉得最美的地方,请你们猜猜看是哪个地方?哈哈,猜对了,是洞庭湖。现在我就带你们去看看洞庭湖长个什么样吧!

  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天上的月亮又圆又亮,明月的清光洒在大地上,照得大地亮堂堂的,宛如白昼。

  我在家闲的没事干,便出外散步,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来到洞庭湖旁。在湖旁,我感觉很累,便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上。登上岳阳楼的最高层,向远处眺望。只见明月的清光洒在洞庭湖上与清澈透明的湖水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令我心旷神怡,一整天的烦恼疲劳统统跑掉。见此情景,我不禁下了岳阳楼,在河边叫了一条小舟,让船夫戴维到湖中心的金山欣赏一下那儿的美景。

  我站在船头静静的看着湖中月儿。这时,一阵徐风吹来,湖中的月儿碎了,碎成了一块一块的了。湖面也泛起了一圈圈涟漪 仿佛无数数条银色的小蛇在游动。这时候,风停了,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我看看,突然想跳下湖,游个泳,但是湖水太深,我叹一口气,但是觉得又有些不过瘾,就轻轻的蹲下身,唯恐打破这特殊的宁静,我用手划动着带着丝丝凉意的湖水,才感到心意足。 小舟载着我来到金山,只见满山遍野都长着灌木,现在已经是深秋了,树叶都掉光了,而这儿的树却是枝繁叶茂。走进丛林,我看见了一朵朵、一簇簇的菊花五颜六色,美不胜收。侧耳细听,近处、远处传来一阵阵昆虫的叫声,真是“百虫争鸣”

  呀!......

  慢慢得,月亮渐渐西沉,我见天色已晚,便怀着依依惜别之情返回了岳阳楼。我站在船尾,遥望着君山。我越看就越发觉得君山像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想到这儿,我不禁诗性大发,作起诗来:

  你们觉得洞庭湖是一个人间仙境吗?我想你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的!”

  洞庭湖,这如画的风景,是我一生都忘不了的!

望洞庭

  唐代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在他转任和州时又一次来到洞庭湖。

  秋天的一个夜晚,刘禹锡来到洞庭湖边散步。放眼远眺美好的景色,他被那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他看到洞庭湖风平浪静,微波荡漾,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好像一块未经打磨的铜镜,水天一色、水月相互映衬,湖水的清澈透明与明月的青光交相辉映。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皓月银辉之下,山是翠绿的,山倒映在水里,水也成了翠绿的,山和水色彩上的和谐,山的形状和水中倒影形状上的和谐。望着眼前的景色,想起来自己人生的喜悲、大起落之后,他走向成熟。这次虽是转到和州赴任,但已大彻大悟、宠辱不惊。眼前洞庭秋月,水月的和谐,山水的和谐,诗人平和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融为一体,想到以往坎坷和郁郁不得志,想到即将赴任的新地,他从过去痛苦中走出来,从对明天的憧憬中走出来,在明月清辉之下,在碧波万顷的湖边,纷繁的心绪与大自然同归于平静,于是一首诗从心底沽沽流出,他挥笔写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的山水之“和”,既有湖光和秋月的和谐,又有湖水和青山的和谐,折射出的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平和。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望洞庭

  一个美好的夜晚,凉风习习,赴任途中的刘禹锡正坐在旅店的窗前,一个人对月小酌。这时一缕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桌子上,投下了一个朦胧的光晕。刘禹锡想:良辰美景,我可不能错过机会。想着,他就情不自禁地走出旅店,来到洞庭湖边,抬头望去,只见浅蓝浅蓝的天空中有一个明亮的月亮,浑然一体,像一块浅蓝色的桌布上有一个大玉盘。柔和的月光笼罩着洞庭湖,和清澈透明的湖面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清澈的湖水里倒映着美丽的月亮。没有风吹拂过的洞庭湖就像一面没有被打磨过的铜镜。如果把一块石头扔进洞庭湖,就能听到“扑通”一声,并会溅起一圈圈涟漪,隐隐约约能听到划桨的声音。

  从远处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就觉得更加美丽醉人了。在洞庭湖的中间有一座雄伟的山,这就是君山。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镶嵌在一个大银盘里,可爱极了。

  欣赏着那洞庭湖的美丽的山水画,刘禹锡诗性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赠汪伦诗意全解

望洞庭 唐 刘禹锡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