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同时,也很想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在工作之余,能稍微拒绝电视娱乐,拿起这些书来。又想如果大家看了又乐意分享(摘录、抄写、朗读或书评,形式不拘),可以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展示和交流,然后再根据大家兴趣办线下读书会,多好啊!有兴趣的朋友,期待加我个人微信dlddzz。

  下面还是附接受打赏的二维码,希望不要让有些朋友感觉不好。是想其他朋友以后也都这样,认真读书和分享,读到的人都以自己的价值判断用零钱来给点反馈,形成一种互相支持的良好循环,共同推动一种阅读的氛围。

  作品从奥勃朗斯基的出轨写起,和安娜后来的出轨相映衬,意味深长。真正出轨的,只安娜一人,其他人都在常轨(这点得满满说清楚)。

  这是一个正常人。有着健旺的生命力从他体内溢出。他出轨,那么普通而正常的事件;作为妻子的陶丽第一次发现,她痛苦仓皇,力求挽回女人的尊严,吵架,也是普通而正常的。挨骂后奥勃朗斯基睡觉,梦中听到歌声而笑了,醒来,想起夫妻矛盾,烦恼几分钟,很快就又忘了。他“对待自己是诚实的。他不能欺骗自己,不能装作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他是“多情的”,他“不能再爱她了”,“这一层他并不后悔。他后悔的是没有把那件事瞒过妻子”。他为这生活处境感到难过,可也没细想。他来办公室,即刻容光焕发,这个英俊男子,这个生命力健旺的人。

  正常的人和他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心理。他的关心政治和谈论政治,他的观点和信条,他的善良,他的适应现实的能力,他的安适之感和一些小烦恼,都是正常得毫不出轨——性出轨也是那么正常得在该有的生活的轨道。

  以出轨写常轨,这个开头真好。

  列文出场。和奥勃朗斯基构成反衬,两种生活与人的形态。

  列文的爱情,这样一份纯真,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让人感到害羞,感到卑微,感到虚弱的心灵的颤动。这和奥勃朗斯基的已然过去了的爱情也是一种对衬。一切爱情都将过去吗?什么样的心灵能为爱情保鲜

  列文与奥勃朗斯基关于爱情的谈话。

  对于奥,这已经过去的爱情,是生活无法卸去的负担,是一个男人的叹息。而对于列文,这正在来临的爱情,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生死攸关”,纯真得不能有一点亵渎,它让人感到害羞,感到自身的卑微,感到心灵紧张虚弱的颤动。

  彼此为各自的爱情体验而争执:在奥勃朗斯基眼里,女人已变成肉身的诱惑,列文怀着纯情之心嘲笑和反驳。他们是不同的,但细节是:列文终于有理解的笑容了,他无法在诚实的内心完全反驳奥。他突然意识到了肉身曾经的罪,“你说的话也许是对的。很可能是对的……可我说不上来,实在说不上来。”(P63)列文说。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奥勃朗斯基补充。

  列文叹气,分神。有些东西,是他不愿意去想的。

  好人列文,想到他落魄的哥哥。“他想从此忘记这个不幸的哥哥,但又觉得这样做是卑鄙的。这两种思想在他心里斗争着。”这样的雷霆之声,悄无声息地隐藏着,好像随意一笔。

  列文与吉娣在溜冰场见面。开始,吉娣热情欢迎列文,他在她心里是亲切的。然而——

  “同您一起溜,我也就更加有信心了。”他说,但立刻因为说了这话而感到害怕,脸都红了。果然,他一说出这句话,她脸上亲切的表情顿时消失,好像太阳躲进乌云里。她变得冷冷的了。人很难自然欢悦地接受一份感情,是因为人有害怕。感情往往是一种归属,它用来给这个,就没有了给那个,是这样的吗?因为不能同样程度地回报那表达者,所以羞愧,害怕,乃至厌恶逃避。人被感情所占有,生命的大海于是成为河流,有了它的规定的轨道。

  列文到吉娣家里,当面向她求婚。

  “她眼睛避开他,重重地喘着气。她兴奋极了,心里漾溢着幸福感。她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表白竟会对她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一刹那的事。她想起了伏伦斯基。她抬起她那双诚实明亮的眼睛望着列文,看见他那绝望的神色,慌忙回答:

  ‘这不可能……请您原谅……’

  一分钟以前,她对他是那么亲近,对他的生命是那么重要!可此刻,她对他又是多么隔膜多么疏远啊!

  列文哥哥热衷公益。“列文认为哥哥……这种他自己完全缺乏的办公益事业的能力,也许不是什么特长,相反,倒是由于身上缺乏一种什么东西——不是缺乏善良、正直、高尚的愿望和趣味,而是缺乏活力,缺乏所谓良心这种东西,缺乏志向,缺乏那种促使一个人从无数生活道路中选择一条并且为之奋斗的志向。”p327

  吉娣崇拜施塔尔夫人。可是,当那么一天,她带父亲去看她,借由父亲的眼睛,毁灭突然变了。

  “吉娣没有回答,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即使在父亲面前也不愿公开她内心的秘密。不过,说也奇怪,不论她怎样避免受父亲的影响,不让他踏进她心中的圣地,她却觉得她整整一个月来保存在心里的施塔尔夫人的神圣形象,从此消逝了,就像一具由旧衣服装扮成的木头模特儿,一旦剥去衣服,就原形毕露了。施塔尔夫人如今只剩下一个短了一截腿的躯体,因为模样太丑了,就长年躺在那里,可她还要折磨任劳任怨的华仑加,就为了给她盖毯子盖得不合她的意。吉娣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恢复施塔尔夫人原来在她心中的形象了。”p316

  吉娣佩服喜爱华仑——她那么朴素而几乎没有自我形象的关注,那么热心地照料每个病人。吉娣学习她。然后,两个病人因同时喜欢她而发生了争吵,委屈来了——

  “是我活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不是出于本心。别人的事同我有什么相干?到头来弄得我成了争吵的原因,仿佛我做了人家没叫我做的傻事。因此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

  “可为什么要装假呀?”华仑加低声说。

  “哎,多么愚蠢,多么可恶!我完全不需要……一切都是假的!”她说,把伞打开又收拢。

  “为了什么目的呢?”

  “为了要在别人面前、自己面前、上帝面前显得好一点,为了欺骗大家。不,这样的事今后我再也不干了!宁可当傻瓜,也不说假话,不骗人!”

  “到底谁骗人哪?”华仑加用责备口吻说。“您说话仿佛……”p320

  人和人如此不同。内心最深刻的需要的不同。人世有不同的道德。

  伏伦斯基的功名心。和谢普霍夫斯科的对话。p416

  一切都在开始时候就昭示了结果,可是,我们还得看着安娜如何跳进去,送命。构思时,作为道德家的托尔斯泰开始想要谴责,可真正写作时,文学让他选择了作为人去面对和挑战虚无。安娜真正出场,她爱,然后撕裂,毁灭。这里没有其它的价值支托,没有社会赋予的意义,没有理解,没有其它理由,纯粹就是爱情燃烧然后寂灭。其他人都在常态里,也许应该说,那一切都不能构成和虚无的对话,唯有安娜这个生命。——这是小说的命脉,也是在这点上体现了作家的真诚和勇敢。

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作品从奥勃朗斯基的出轨写起,和安娜后来的出轨相映衬,意味深长。真正出轨的,只安娜一人,其他人都在常轨(这点得满满说清楚)。

  这是一个正常人。有着健旺的生命力从他体内溢出。他出轨,那么普通而正常的事件;作为妻子的陶丽第一次发现,她痛苦仓皇,力求挽回女人的尊严,吵架,也是普通而正常的。挨骂后奥勃朗斯基睡觉,梦中听到歌声而笑了,醒来,想起夫妻矛盾,烦恼几分钟,很快就又忘了。他“对待自己是诚实的。他不能欺骗自己,不能装作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他是“多情的”,他“不能再爱她了”,“这一层他并不后悔。他后悔的是没有把那件事瞒过妻子”。他为这生活处境感到难过,可也没细想。他来办公室,即刻容光焕发,这个英俊男子,这个生命力健旺的人。

  正常的人和他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心理。他的关心政治和谈论政治,他的观点和信条,他的善良,他的适应现实的能力,他的安适之感和一些小烦恼,都是正常得毫不出轨——性出轨也是那么正常得在该有的生活的轨道。

  以出轨写常轨,这个开头真好。

  列文出场。和奥勃朗斯基构成反衬,两种生活与人的形态。

  列文的爱情,这样一份纯真,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让人感到害羞,感到卑微,感到虚弱的心灵的颤动。这和奥勃朗斯基的已然过去了的爱情也是一种对衬。一切爱情都将过去吗?什么样的心灵能为爱情保鲜

  列文与奥勃朗斯基关于爱情的谈话。

  对于奥,这已经过去的爱情,是生活无法卸去的负担,是一个男人的叹息。而对于列文,这正在来临的爱情,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生死攸关”,纯真得不能有一点亵渎,它让人感到害羞,感到自身的卑微,感到心灵紧张虚弱的颤动。

  彼此为各自的爱情体验而争执:在奥勃朗斯基眼里,女人已变成肉身的诱惑,列文怀着纯情之心嘲笑和反驳。他们是不同的,但细节是:列文终于有理解的笑容了,他无法在诚实的内心完全反驳奥。他突然意识到了肉身曾经的罪,“你说的话也许是对的。很可能是对的……可我说不上来,实在说不上来。”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奥勃朗斯基补充。

  列文叹气,分神。有些东西,是他不愿意去想的。

  好人列文,想到他落魄的哥哥。“他想从此忘记这个不幸的哥哥,但又觉得这样做是卑鄙的。这两种思想在他心里斗争着。”这样的雷霆之声,悄无声息地隐藏着,好像随意一笔。

  列文与吉娣在溜冰场见面。开始,吉娣热情欢迎列文,他在她心里是亲切的。然而——

  “同您一起溜,我也就更加有信心了。”他说,但立刻因为说了这话而感到害怕,脸都红了。果然,他一说出这句话,她脸上亲切的表情顿时消失,好像太阳躲进乌云里。她变得冷冷的了。人很难自然欢悦地接受一份感情,是因为人有害怕。感情往往是一种归属,它用来给这个,就没有了给那个,是这样的吗?因为不能同样程度地回报那表达者,所以羞愧,害怕,乃至厌恶逃避。人被感情所占有,生命的大海于是成为河流,有了它的规定的轨道。

  列文到吉娣家里,当面向她求婚。

  “她眼睛避开他,重重地喘着气。她兴奋极了,心里漾溢着幸福感。她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表白竟会对她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一刹那的事。她想起了伏伦斯基。她抬起她那双诚实明亮的眼睛望着列文,看见他那绝望的神色,慌忙回答:

  ‘这不可能……请您原谅……’

  一分钟以前,她对他是那么亲近,对他的生命是那么重要!可此刻,她对他又是多么隔膜多么疏远啊!

  列文哥哥热衷公益。“列文认为哥哥……这种他自己完全缺乏的办公益事业的能力,也许不是什么特长,相反,倒是由于身上缺乏一种什么东西——不是缺乏善良、正直、高尚的愿望和趣味,而是缺乏活力,缺乏所谓良心这种东西,缺乏志向,缺乏那种促使一个人从无数生活道路中选择一条并且为之奋斗的志向。”

  吉娣崇拜施塔尔夫人。可是,当那么一天,她带父亲去看她,借由父亲的眼睛,毁灭突然变了。

  “吉娣没有回答,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即使在父亲面前也不愿公开她内心的秘密。不过,说也奇怪,不论她怎样避免受父亲的影响,不让他踏进她心中的圣地,她却觉得她整整一个月来保存在心里的施塔尔夫人的神圣形象,从此消逝了,就像一具由旧衣服装扮成的木头模特儿,一旦剥去衣服,就原形毕露了。施塔尔夫人如今只剩下一个短了一截腿的躯体,因为模样太丑了,就长年躺在那里,可她还要折磨任劳任怨的华仑加,就为了给她盖毯子盖得不合她的意。吉娣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恢复施塔尔夫人原来在她心中的形象了。”

  吉娣佩服喜爱华仑——她那么朴素而几乎没有自我形象的关注,那么热心地照料每个病人。吉娣学习她。然后,两个病人因同时喜欢她而发生了争吵,委屈来了——

  “是我活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不是出于本心。别人的事同我有什么相干?到头来弄得我成了争吵的原因,仿佛我做了人家没叫我做的傻事。因此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

  “可为什么要装假呀?”华仑加低声说。

  “哎,多么愚蠢,多么可恶!我完全不需要……一切都是假的!”她说,把伞打开又收拢。

  “为了什么目的呢?”

  “为了要在别人面前、自己面前、上帝面前显得好一点,为了欺骗大家。不,这样的事今后我再也不干了!宁可当傻瓜,也不说假话,不骗人!”

  “到底谁骗人哪?”华仑加用责备口吻说。“您说话仿佛……”

  人和人如此不同。内心最深刻的需要的不同。人世有不同的道德。

  伏伦斯基的功名心。和谢普霍夫斯科的对话。

  一切都在开始时候就昭示了结果,可是,我们还得看着安娜如何跳进去,送命。构思时,作为道德家的托尔斯泰开始想要谴责,可真正写作时,文学让他选择了作为人去面对和挑战虚无。安娜真正出场,她爱,然后撕裂,毁灭。这里没有其它的价值支托,没有社会赋予的意义,没有理解,没有其它理由,纯粹就是爱情燃烧然后寂灭。其他人都在常态里,也许应该说,那一切都不能构成和虚无的对话,唯有安娜这个生命。——这是小说的命脉,也是在这点上体现了作家的真诚和勇敢。

读《安娜卡列尼娜》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

  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

  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on。

  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安娜·卡列尼娜世界文学名著典藏》读书笔记

  这本书主要围绕三个不同的家庭展开叙述,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列文和凯蒂彼此相爱,彼此理解包容,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凯蒂的姐姐多莉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被迫接受丈夫奥伯朗斯基的出轨,他们的家庭是貌合神离的。奥伯朗斯基的妹妹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才是不幸的。我主要讲讲安娜。

  安娜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卡列宁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安娜看作没有情感需求的花瓶,冷落了八年。

  寂寞空虚的安娜面对渥伦斯基(一名年轻帅气的奇兵)的猛烈追求像初恋的少女打开爱的河堤,很快淹没了自己。为了追求有爱情滋润的幸福生活,安娜抛夫弃子,做了渥伦斯基的情妇。虽然过着奢侈的生活,但由于爱情的不对等,对儿子的想念,以及丈夫为了所谓的宗教信仰宁愿一直戴绿帽子也不同意离婚等多方面的不如意导致安娜情绪崩溃,最后卧轨自杀。

  从安娜身上我学习到以下几点:不能无底线的去爱一个人;即使再相爱,也要学会给彼此独立的空间;要想在爱人面前保持长久不衰的吸引力,除了注重外在形象,更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

安娜·卡列尼娜传记

  安娜·卡列尼娜站在引路天使面前,等待着天使将其带入天堂或者地狱。

  天使对安娜说:“自杀的人只能送进地狱,但你死之前却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我很难决定送你去天堂还是地狱,所以我想先请你回答我几个问题。”

  “你问吧。”安娜面无表情地说。

  “安娜你知道吗,作为一位已婚妇女,如果有情人是被视为不忠的!”

  “天使,自从我嫁给大我二十岁的卡列宁,我身上的勃勃生机便不得不被压制在他的古板、虚伪之下。为了做一位称职的妻子,我只能亲手为心上挂一把锁,锁住热情之火。虽然卡列宁曾经千方百计想撬开这把锁,可只是白费力气。而俄伦斯基出现后,我就知道我的心锁已被他逐渐开启了,他会心的眼神便是一把可爱的钥匙……”

  “但是你不能跟俄伦斯基私奔啊,安娜!”

  “天使,那时我做出这个决定,并且深信,我不但可以私奔,而且应该重新结婚。我应该有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自由。我丈夫,却不知道该给我什么。尽管我被家庭所累,但我从不怀疑,相信一定会有某一个男人愿意而且能理解我的处境,接受我的感情和欲望。那人,就是俄伦斯基!”

  “安娜,你真的爱俄伦斯基吗?”

  “或许吧。当他读懂我的心之后,我的心锁彻底被打开了。我被压抑多年的情感和欲望宣泄而出,像大奖之水一样!这是我的丈夫不曾给过我的感觉。我喜欢格伦斯与我谈话时他眼神里的愉悦;我喜欢他欢快地叫我的名字;我喜欢他温和的表情和柔和的语调。”

  “可是,最后由于他的负心,使你走上了不归路,你恨他吗,安娜?”

  “我压根儿没那么想过。我从没有强求从他身上会得到什么至善至美的东西,因为他从我这儿也得不到它。我经常想,如果他不负心,或许我们可能会结婚的;而结婚后,他无疑会从体贴的情人变成古板而虚伪的丈夫——就像我的丈夫卡列宁一样。我宁愿他负心,却能保存着他至少曾温柔、多情过的一面。他了解过我,理解过我,接受过我,体贴过我,这就够了。我还很他什么呢?”

  “安娜,你爱憎分明,是非清晰,能认真对待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所以,听着,安娜,请进天堂!”天使拿出一把金色的钥匙,打开了安娜背后的大门,从门中传出的圣歌包围了安娜……

名著梗概:《安娜·卡林尼娜》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著

  [故事梗概]

  奥布朗斯基公爵是个爱装饰的美男子。他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因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和妻子杜丽吵翻了。这时他的一个朋友康斯丹丁·列文从乡下到莫斯科。这是个有三千亩土地的地主,性格安静而羞怯。他有强壮的体格,肩膀宽阔,蓄着鬈曲的胡子,戴着羊皮帽子。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总是东张西望,或者象小孩子一样涨红了脸。列文自称是一个“乡下人”。他和奥布朗斯基是大学的同学。这次他来到莫斯科是要向杜丽的妹子吉提求婚的。

  吉提是薛杰巴兹基公爵的第三个女儿,她在交际场中很出风头。彼得堡的花花公子、皇室的侍从武官渥沦斯基正在追求她。她也爱他。她想象和渥沦斯基结合将会有幸福的远景,但她又感到列文对她的爱更诚实。母亲要她嫁渥沦斯基,父亲则更中意列文。最后,吉提自己选择了渥沦斯基。

  渥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黧黑的男子,不十分高,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姿,从他的剪得短短的黑发和新剃的下颚一直到他那宽舒的、崭新的军服,都是又朴素又雅致的。他既有教养又有钱。他到莫斯科车站接母亲。在那儿他遇见了去接妹妹安娜·卡林尼娜的奥布朗斯基。安娜和渥沦斯基的母亲是同车由彼得堡来的。安娜来调解兄嫂的争吵。渥沦斯基在安娜面前表现了“不平凡的行为”。他把两百卢布捐赠给了被火车压死的路警的妻子。

  薛杰巴兹基公爵家举行盛大的舞会。吉提打扮得很漂亮。她想象着今天渥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了。安娜也被邀参加了舞会。在吉提眼里,安娜·卡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鬈发是迷人的,她的优雅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不仅如此,安娜内心还有“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提所达不到的”。在舞会上,吉提发现渥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

  安娜因不愿看到吉提的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提前回彼得堡去了。渥沦斯基知道后也追踪而去。在彼得堡车站,由安娜介绍,他认识了她的丈夫卡列宁。卡列宁是彼得堡官场的头面人物。他在一个部里工作,有着显赫的位置,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

  渥沦斯基到彼得堡后,住在同僚比特立兹奇中尉家,他参加一切能与安娜会面的上流社会的舞会和宴会,并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情。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议论。

  卡列宁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感情。他是个基督徒,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职责(他们已有了一个儿子)。安娜认为卡列宁是虚伪的。他并不在乎妻子和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她又认为卡列宁是一架凶狠的机器,“八年来摧残我的生命,他动不动就侮辱我,而自己却洋洋得意”。和渥沦斯基的相识,在安娜心中唤醒了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沉睡的爱情。

  一次在古拿斯诺·塞洛举行赛马大会上,渥沦斯基是赛马选手之一。上流社会的人都来看热闹,连沙皇也来了。在比赛开始时,渥沦斯基跑在最前头,但他由于骑术上的错误,把马脊骨折断了。他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叫了一声。卡列宁认为这有失体统,便提前退场把她领走了。在回家的路上,安娜再也忍受不住卡列宁的平静与伪善,公开承认了她和渥沦斯基的关系。

  卡列宁考虑着怎样对付眼前发生的事。他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最后,他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原故使自己不幸”。他写信给安娜,要保持夫妇关系,不要割断那由神联系起来的纽带。

  列文遭吉提拒婚后,感到羞愧,回到乡下从事他的农业计划和农业著作。他实地参加劳动,和农民一道去割草。而吉提也因渥沦斯基的背信弃义,气病了。她的父母但带她出国旅行。回国后,她搬到姐姐杜丽的田庄--厄古梭华居住。这里距列文的田庄很近。但列文自尊心很强,并不来看她。列文和一些地主正在讨论土地与农奴问题。列文对农奴解放不感兴趣,并认为农民不应受教育。他想调整劳动者与土地的关系,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即以租佃关系代替旧的工役制,他反对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为此,他决定到西欧去进行一番考察,以便撰写他的农业改革的论文。

  渥沦斯基去看安娜。刚好在她家门口遇到了卡列宁。卡列宁并未拦阻他。他把这事告诉给安娜。安娜说,卡列宁是“木偶不是人……假如我处在他的地位有我这样的妻子。我早就把她杀死了。”

  安娜因分娩病危,拍电报给卡列宁,要他回家。卡列宁感到高兴,他希望妻子死掉。可是安娜并没有死。生了个女孩,这是她和渥沦斯基生的。她在病床上要求卡列宁饶恕她。卡列宁饶恕了她,还饶恕了正在他家里的渥沦斯基。由于一种“宽恕敌人”的念头,使他心里感到快慰。他主动叫渥沦斯基留在安娜身边,他说:“她也许会问到你的。”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行为,渥沦斯基感到卡列宁崇高、正直,而自己则卑劣、渺小;并想到安娜和卡列宁会重新和好的。他在苦闷中开枪自杀了,但没死。伤好后,他会见了安娜。这时,他们的爱情变得更加炽热起来。于是,渥沦斯基离开了军队,安娜离开了家。他们一同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举行的宴会上。列文和吉提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起来。不久他们结了婚。吉提亲自掌管家务,列文在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新婚的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

  卡列宁自妻子离家出走后,感到人人都轻蔑他、嘲笑他。只有老朋友莉蒂亚伯爵夫人自动来给他料理家务。不久,卡列宁得到沙皇政府颁发给他的一枚亚历山大勋章,于是他感到一切晦气都消失了。

  安娜和渥沦斯基在欧洲旅行了三个月。在这期间,安娜感到是幸福的,但她是以失去名誉和儿子的代价换来的。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这时她十分思念自己的儿子 。她想象儿子在父亲这块冷冰下,是得不到温暖的。于是她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望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绝望地叫道:“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安娜从谢辽沙书房出来,撞见了卡列宁,但他低着头,让她过去了。

  渥沦斯基被社会舆论和重新踏进社交界的欲望所压倒。他坚持要和安娜分居,避免和她单独见面。同时,还禁止安娜参加社交活动和看戏。安娜对渥沦斯基的行为感到意外,责问他说:“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在一次社交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渥沦斯基便抱怨和责备起安娜来,说她不听从他的劝告。

  他们搬到渥沦斯基的田庄上居住。田庄经过一番整顿,设备很完美,有育婴室、医院、马厩,一切都带有英国风味。渥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安娜答应了。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他们的感情已不象以前那么融洽了。安娜要想尽各种办法去博得渥沦斯基的欢心,而渥沦斯基正是欣赏她这一点。

  奥勃朗斯基邀列文去看他的妹妹安娜。列文被安娜的风姿所吸引。认为安娜身上有一切好东西:“智慧、温柔、端丽,还有诚实的品性”,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回家后,他把自己的印象和会面的情形告诉给妻子听。吉提感到气愤和嫉妒。

  奥勃朗斯基受安娜委托去向卡列宁提出离婚的要求。卡列宁拒绝了。他认为他不能违反基督教和神的意志。同时,他又告诉奥勃朗斯基:谢辽沙已长大,在他亲自教育下,已学会了对母亲的憎恨。

  安娜要求渥沦斯基把爱情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可是渥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他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人扔下。安娜要求渥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了,也请他老实说出来。结果,渥沦斯基大为光火。另一次,安娜追问渥沦斯基,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事,两人又发生了口角。渥沦斯基提醒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沦斯基也是个虚伪之徒,因为他并不爱自己的母亲。他们整整闹了一天的别扭。晚上,安娜称病,渥沦斯基没有去看她,使她感到灰心,她想到了死。第二天,渥沦斯基要到母亲那里去,安娜向他暗示:“你会后悔的。”但渥沦斯基却采取“置之不理”的办法。

  安娜见渥沦斯基走了,叫仆人去追他回来,自己要向他承认错误,但火车已开了。安娜准备自己坐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渥沦斯基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呢。她回想起她和渥沦斯基的这段生活,渥沦斯基已明白地表示出对她厌倦了,爱她的热情也过去了。……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她接到渥沦斯基的来信,告诉她今晚十时他才能回来。于是安娜决定“不让你折磨了”,她投向火车,卧轨自杀了。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孩带走了。渥沦斯基受到良心的苛责,他以志愿兵的身份报名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

  列文的生活过得很平静、幸福。但他没有信仰,精神空虚。特别是他的农业改革计划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失败了,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但他想起一次和农民费多尔闲谈时,听到的几句话:“费卡尼奇是个诚实的老头子。他活着是为了灵魂,他记着上帝。”于是列文恍然大悟。他决定走信仰上帝的路。这样一来,他便感到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意义起来,不再烦恼了。他们一家和奥勃朗斯基一家经常往来,讨论着各种问题。

安娜卡列宁娜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感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能够不顾一切,断然放下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我的感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理解弗龙斯基的感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骗自我,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感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感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好处,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我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感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我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感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感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感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我选取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感情,到最后能够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好处,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但是之后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我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感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期望而活,因为有了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感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感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感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感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感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我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我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但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先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感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好处。

安娜卡列尼娜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好处,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但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但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己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没有对错,只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安娜卡列尼娜

  1877年问世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所处时代,正是俄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对社会的冲击突出地表现在对宗法家庭的破坏上。不幸的家庭矛盾占据了小说中心,安娜所处的家庭及其遭遇就是小说的主线之一。

  故事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位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的有夫之妇。出身上流社会,17岁时因政治联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这便预示了安娜一家不行的结局。其兄奥勃朗斯基与妻子闹翻,安娜在为其调解的过程中结识了弗伦斯基,之后两人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爱情泥沼中。为了爱情,安娜不惜与丈夫和整个上层社会决裂,甚至离开了她的儿子。在备受外界压力下,安娜将自己全部的情感都寄托于弗伦斯基身上,但伴随着弗伦斯基对名利的欲望以及对安娜的不满,渐渐冷淡了她,而安娜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卧轨自杀……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细腻丰富,而凄惨的结局,令人感到十分痛惜和深切的同情。我对小说中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描写、动作刻画逼真、动人,令我印象深刻。“在那里!我要惩罚他,我一定要摆脱一切人,同时也要摆脱我自己。”之后,安娜跳了下去,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安娜的死看起来只是一时冲动,安娜本人应负全部责任。但我不这么认为:安娜的自杀行为虽是她自己决定的行为,但促成其这么做的还有其他三方面原因:弗伦斯基、卡列宁和儿子以及社会。为什么这么说呢?促成这桩悲剧发生的,主因是安娜“出轨”与弗伦斯基私奔才导致这个事情的发生。

  有人说,如果后来弗伦斯基不变心,安娜也不会自杀。对于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首先,弗伦斯基同样有追逐爱情的权利,不能因安娜的死便谴责弗伦斯基冷酷无情。相反,正是因为安娜太过在意和依赖弗伦斯基,在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打压下,脆弱得只得将自己全部情感交付给弗伦斯基,所以当安娜感觉弗伦斯基也背叛了她时,她感到痛苦、悲愤和绝望。这些使她无法自拔,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卡列宁则站在当时道德的制高点上,虽然他追求名利,对安娜毫无感情,但他面对安娜的背叛,已采取了极大限度的宽恕,并且卡列宁也并不是促成安娜自杀的直接原因。对于社会而言,安娜不恪守妇道,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安娜必会遭受社会的唾弃和辱骂,这自然也是造成安娜之死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无论如何,安娜敢于追求真爱并勇敢地向封建宗法挑战,虽然结局十分凄惨,但她毕竟十分努力的去追求。所以,安娜也是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得意之作。这部著作在我国的文学地位可以与我国的四大名著相媲美,由此可见《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造诣究竟是有多高。但是就是这样一部俄国文学的代表得意之作却为何要给文章主人公安娜安排一个惨死于车轮下的悲剧结局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感情纠葛?安娜的死究竟是谁之过

  卡列宁、伏伦斯基、社会、安娜这四个点。同样,我觉得安娜的死与这四个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关系。

  那么首先来说说卡列宁,卡列宁是安娜政治意义上的丈夫。安娜出身贵族,按照当时贵族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了卡列宁。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但是官运亨通。他虚伪冷酷,野心仕途,是个十足的做官机器。而安娜却同他正好相反,她热情善良,生气蓬勃,但在与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气被死死地压抑住了。所以安娜并没有得到丈夫应有的爱,她对此感到很失望,因此便会有了优伦斯基。

  其次,伏伦斯基是安娜心目中真正的丈夫,但是用一个准确的描述来说更应该是“情夫”。安娜对伏伦斯基一见钟情,赛马时伏伦斯基的受伤。也让安娜痛心不已。但也因为卡列宁对安娜没有爱,安娜对卡列宁列是毫无感情可言,所以安娜将自己的爱都倾注到了伏伦斯基身上,有一句话叫“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当安娜觉得伏伦斯基不爱她了以后,看到了火车,便扑向车轮底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岁月。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当社会的舆论遣责加在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身上,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是多么的紧张,多么的痛苦。

  安娜与一个“丈夫”生活在一起,她一点也不快乐。但她为什么没有权利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当然,安娜没有能够与卡列宁离婚,也一定是迫于社会教皇的规定。

  安娜的卧轨自杀四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责任。但总的来说我自己认为是安娜自己之过。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通讯稿运动会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