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扩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崔颢唐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言】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崔颢《黄鹤楼》扩写

黄鹤楼扩写

  烟雨濛濛中我登上了黄鹤楼,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远远望去,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如此壮阔的景象,我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飞去的黄鹤再也

  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千载不变。

崔颢《黄鹤楼》扩写

黄鹤楼扩写

  今天早上,我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广陵,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去送他。一路上,只见春光明媚、繁花似锦,路边栽满了桃树,刚开的桃花朵朵争奇斗艳,还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桃花旁翩翩飞舞。风景很美,可我心中更多的是对朋友的不舍。

  很快我们到了一个老字号饭馆,点了些饭菜与几瓶上等的白酒。菜一上桌我们俩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了了去广陵的事。很快,两个时辰过去了,一位奴仆走了过来,说道:“大人,您的航程还有半个时辰就要出发了。请大人注意时间!”

  “好,我知道了。”孟浩然说。

  “兄台,今日你一走,还不知道我们何日才能再相见。让你我二人再干一杯吧!”我说完便端起一杯酒下了肚。孟浩然答道:“兄台,感谢你今日来送我,干杯!”

  二人上了马,一路陷入了沉默,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到了黄鹤楼前面的江边,只见江河碧波千里,水浩浩荡荡的翻滚着,一条船也已在江边等候。

  “我孟浩然好不容易交到你这个朋友,可如今却要分开!哎!不说了!告辞,保重!”说完,孟浩然抱了抱拳,背过身便上了船,而船也缓缓开动了。

  “后会有期!”我大声说道。心中虽有不舍,可他有自己的正事要办,毕竟不能挽留。

  不知为何,这江中明明有几十条船,可在我眼中只有孟浩然所在的那一条。我静静地看着他慢慢地消失在我的眼中,情绪越发忧伤起来,我叫仆人拿来了纸和笔,提笔写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传说中有一位修仙之人,乘着这美丽的黄鹤离开了这里,再也没有回来过,也因此,此地之有黄鹤楼,而无黄鹤。那一层一层的白云悠悠的飘荡,似乎在遮隐这那位仙人的行踪。名楼望对岸,树树的影子清晰可见。春天碧绿的鲜草和艳丽的花朵,落英缤纷,皆在鹦鹉洲。天清气朗,高楼大江沐浴于下,却不能暖余心。暮色四合,薄烟笼罩,不能解愁之愁,却能化情之情。淡淡哀思,景寄于心。乡关何处是?哪里还能容得下我呢

崔颢《黄鹤楼》扩写

黄鹤楼扩写

  倾尽浑身解数,终于看到了日日所朝暮的地方。登上黄鹤楼,万般激动,欣喜若分,而盼来的却是失落……已是日暮,这里早已是人去楼空。天上的白云一层又一层,黄鹤楼的砖瓦一块又一块,但依旧没有我心所想。是啊!已过了千年,若是有招兴景象怕是早已消失殆尽了吧…望向天空,那轮落日,一切都是徒劳吗…?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碧绿,就像是一块翡翠。不知不觉…已近黄昏,眺望远方,只有一大片的薄雾笼罩江面,哪里又是我的家呢

  我今日有幸登临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的黄鹤楼,不禁想起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仙人费祎在此登山,每次都乘黄鹤于此休息。而如今,仙人费祎已不再返回此地,这里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与飘荡无所依的白云。哎!真是世事茫茫,难以预料啊!真不知道以后的我,以后的唐朝会怎样。对面晴日里的原野色彩分明,汉阳区的树木茂盛、高大,长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正繁,这样的美景本该令人兴奋,可是我却十分的思念我的故乡。因此,在这烟波浩渺的长江边上,我内心是十分愁苦、悲伤的。

崔颢《黄鹤楼》扩写

黄鹤楼扩写

  阳春三月,黄鹤楼里传来了两位诗友饮离别酒的碰杯声。只听见李白说:“孟兄,我与你将要离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来,我们干了这一杯。”孟浩然说:“是啊!将要离别,不知何时才能见上一面。不过,请李兄放心,只要我们有缘,就一定能在相会,俗话说‘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见面不相识’嘛!”。李白听了,放心多了。

  李白又说:“孟兄,这几年来,我与你都是形影不离的。如今,你要回家看望身负重病的母亲,只能先辞别了。在回家的这段日子里,没有我在你身边,你要多保重啊!不要让自己太劳累。”孟浩然听了,激动地说:“谢谢李兄的关心,我一定会注意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时,孟浩然的船夫走上来说:“客官,我们该走了。”这时李白终于忍不住地流出眼泪来,一直用眼睛望着孟浩然,想再多看一眼孟浩然。孟浩然又何常不是呢

  这时,船开了,孟浩然跳上了船,直对李白一边招手,一边说:“李兄,再见了!李兄,多保重啊!”李白望着船上的孟浩然,说:“孟兄,祝你一帆风顺,保重啊!”这时,船已经开远了,李白望着那载着孟浩然的孤帆,嘴里吟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黄鹤楼》扩写

黄鹤楼扩写

  传说中有一位修仙之人,乘着这美丽的黄鹤离开了这里,再也没有回来过,也因此,此地之有黄鹤楼,而无黄鹤。那一层一层的白云悠悠的飘荡,似乎在遮隐这那位仙人的行踪。名楼望对岸,树树的影子清晰可见。春天碧绿的鲜草和艳丽的花朵,落英缤纷,皆在鹦鹉洲。天清气朗,高楼大江沐浴于下,却不能暖余心。暮色四合,薄烟笼罩,不能解愁之愁,却能化情之情。淡淡哀思,景寄于心。乡关何处是?哪里还能容得下我呢

  我今日有幸登临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的黄鹤楼,不禁想起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仙人费祎在此登山,每次都乘黄鹤于此休息。而如今,仙人费祎已不再返回此地,这里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与飘荡无所依的白云。哎!真是世事茫茫,难以预料啊!真不知道以后的我,以后的唐朝会怎样。对面晴日里的原野色彩分明,汉阳区的树木茂盛、高大,长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正繁,这样的美景本该令人兴奋,可是我却十分的思念我的故乡。因此,在这烟波浩渺的长江边上,我内心是十分愁苦、悲伤的。

崔颢《黄鹤楼》扩写

黄鹤楼扩写

  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孟浩然即将踏上去往杭州的旅程。李白闻之此事,决定到黄鹤楼为好友送行。

  一路上,李白策马扬鞭,朝着黄鹤楼的方向飞奔而去。小径两边山花烂漫,柳枝随风摇曳,树上的鸟儿悠闲地唱着山歌,与河边洗衣服的几个姑娘的窃窃私语遥相互应,然而,李白却无暇顾及这美景佳人。此时,他的心中只有黄鹤楼,只有他的孟兄。此刻,仿佛路程变得漫长了,时间似乎凝固了,李白的心早已于他的人先一步到达了黄鹤楼。

  初春的黄鹤楼掩映在一片繁花似锦、绿树环绕之中,显得格外幽静。孟浩然正倚栏远眺,等待好友的到来。只见李白身影渐近,孟浩然疾步向老友奔去。二人相见,执手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李白将随身携带的酒菜摆将开来,他要为老友饯行。

  李白举起第一杯酒:“孟兄,此行路途遥远,当保重身体。”

  李白举起第二杯酒:“唉,不知何时能再相见,我多想伴君同行。”

  李白兴起第三杯酒:“此番前行,愿君能遇伯乐,尽展才华。”

  孟浩然连饮三杯,长吁一口气,慢慢起身,艾艾说到:“时候不早了,我该启程了。“

  李白站在江边,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消失在水天连接之处。他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随船前行。李白望着滔滔江水,随笔写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改写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幕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开了。这里只剩下了一座千年名楼——黄鹤楼。

  黄鹤已经驼着仙人归去,可是,他是不会再回到黄鹤楼的。只有那千百年来飘在空中的浮云。马尾般的云烟,在阳光的照耀下,金丝万缕,牵引着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晴朗而美丽的天空中,太阳默默地照耀着大地。长江对岸汉阳城里的树木清晰可见,长江中的鹦鹉洲春草茂密。天色马上就要晚了,哪里是我的故乡呢?诗人放眼江面,烟波浩渺,不禁想起家乡来。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崔颢《黄鹤楼》扩写

黄鹤楼扩写

  家境的贫寒,致使诗人崔颢长期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四十岁的年龄,却使人以为他年届五十。

  虽然时运不佳,可是崔颢依然刻苦诵读,同时像李白一样追求得道成仙的梦想。

  据传,位于长江边上的武昌有一个胜景——黄鹤楼,曾经出现神仙下凡的故事,传授长生的秘诀。崔颢闻讯摩拳擦掌,决定徒步千里,去实现人生的梦想。

  经过艰难的跋涉,有限的盘缠几乎耗尽,日夜期盼的大江以及古色古香的黄鹤楼终于向崔颢展现迷人的容颜。

  登临上黄鹤楼,却空无一人,更无黄鹤的踪迹。

  恰巧江边徘徊着一个白发老者,困惑之时,崔颢向老人求教:“长辈,小生叩问此地莫非黄鹤楼?”

  “足下所问正是。”

  “黄鹤楼不是流传仙人的故事吗?”

  “但是那是很久以前的佳话了。我的儿子就因为久盼无果而投江自尽的。”

  告别素不相识的老人,崔颢重新登临俯瞰大江的黄鹤楼。纵目远眺,浩浩荡荡的大江,向东奔流而去,时间仿佛无穷无尽,又似乎凝固在这个轰响不止的时刻。黄鹤楼空空荡荡,四周也不见游人踪迹。极度的失望,感觉太阳瞬间失去了光芒,犹如月亮一般暗淡。得道成仙的夙愿顿时土崩瓦解,化为一道看不见的青烟。崔颢泪流满面,当即研墨挥毫,直抒胸中块垒。

  故人西辞黄鹤楼,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写罢一阵天旋地转,崔颢栽倒在黄鹤楼的石阶上,直至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用米汤把他灌醒。

  老人循循善诱,告诫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要对神仙执迷不悟。

  崔颢感谢老人搭救之恩,辞别老人,在一家简陋的旅馆连续睡了三天三夜,终于从幻想的迷梦中挣脱出来,准备返回故里。

  临别之前,崔颢再度登临黄鹤楼。此日,正值响晴天气,从黄鹤楼纵目远眺,武昌城掩映在繁茂的绿树中,显得格外壮观,格外生气勃勃。而长江中的小洲——鹦鹉洲,如一枚翠绿的碧玉,引人遐想万千。可是想到自己人生的至高追求,崔颢顿时又觉得眼前瑰丽的景物似乎暗淡下来。

  还是回家吧,还是和至爱亲朋叙叙天伦之乐吧。崔颢不由想到,于是归心似箭的他不由吟道: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为了把自身人生教训警示他人,崔颢把前后八句诗,用楷体书写于黄鹤楼墙壁上。所以后来发生李白见诗而罢笔之佳话。p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睡前故事三只小鸭子

小熊不刷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