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经典语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金刚经妙旨

  禅密两宗,皆一乘教。『一乘顿教,寓解于行;以行为主,以解为辅;行进步一步,解亦进一步;行愈深,解愈精;有行(杨按:指形式之行)无解,变成世间宗教;有解(杨按:唯慿意识,依文解义,难契妙旨。禅宗弘忍大师谓:「思量即不中用!.」)无行,变成人类哲学;解行相应:泯识显智、明体达用;随缘说法,乃能契机、契理。.』(参考冯老师示我的「一乘法要」)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历来深入广大佛子心中:持诵、抄写、讲解、注释者甚多,其能默契妙旨者却很少!大都不脱意识形态范围之故。冯达庵大阿闍黎于某年「五月十八日辰正圆证」『金刚般弱波罗蜜』(此文之后有冯老师留字为据)。从而契会金刚般弱波罗蜜经妙旨:「原来如是!」他所着的「金刚经提纲」,文约义丰、别具一格:「画龙点睛!」读之,妙理悦心。希有缘读此经者,精心「密行」!究竟彻参之!例如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此段经文,须发菩提心,修「慈无量心」。修至能入「大慈三摩地」时,才能究竟彻参;能入大慈三摩地,则位齐「菩萨摩诃萨。」故经文先提:「善男子善女人.」至此则云:「诸菩萨摩诃萨。」依识缘相,「我执无明」众生「同分妄见」幻成之 「我相、人相、众生相.」修至能入「大慈三摩地」时,则能「降伏其心!.」「八种识量泯尽无余。大慈性光、灵明清静、充遍大千世界。」尔时,泯识显智,所观众生、敛相归性,如如然融为一体;定中祗有惺惺寂寂、灵明自在;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以无所得故。心无罣碍.」。

  在大圆镜智遍照中,对于三世事情相、「一念顿具!」泯却「时间相」,故「无寿者相。」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爱因斯坦、夙根深厚,智慧超群;他的《相对论》有:

  式中:v表示物速;c表示光速;t表示地面时间;t表示变量时间;t是v函数。

  t=t/

  爱因斯坦由此得此结论: 「对于我们这些有信念的物理学家,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只是一个错觉;甚至是一种固执己见。」这与《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是相符的。但爱因斯坦仅从数理逻辑上推论之;能入「大慈三摩地」者乃能理论与实践结合验证之!

  六祖不识字而能说法,而且反应神速、言必中肯;他的「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自性本来具足!」「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等名言;正是「寓解于行」的表演。

  对于纯净「唐密」来说,本经各章重要之节,皆有相应的真言。例如第一章第二节-大慈。有「慈无量心真言」、修其「三密」成就,即入「大慈三摩地」。从而自能了悟本节经文的妙旨。其它各节,亦复如是。由此可见:「寓解于行」!.「精心密行!」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就是以金刚般的智慧到达彼岸。 “金刚”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金属,能断万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语音译,意为大智慧; “波罗蜜”也是梵语音译,就是摆脱烦恼,到达彼岸。因此,《金刚经》经名的含义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人生的种种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众所周知,《金刚经》一卷是《般若经》六百卷的精华所在。其思想深刻而文字简洁优美,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

  如何得清静

  《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这其实是所有的科学想要解决的人类的终极问题,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好好想一想的。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没有欲望的,因此怎样驾驭自己的欲望,是一种大智慧,是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大智慧。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实现自己的心灵宁静,还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其实佛学是人学,是心学,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人生在世,有许多疑问和困惑,会给人带来许多痛苦和烦恼,如何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安心,在人自身能力感到无所企及的时候,往往会想要借助于神的启迪和保佑。但是佛教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佛,不需要求神拜佛,要求就求你自己——就是通过参悟,启发智慧,感悟生命,不断寻找更高层次的生存智慧和力量,开发、实现自己心中的潜能。?这其实和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没有什么可以天长地久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朝露、如镜花、如水月、如闪电、如水泡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平时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象,实际上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象,事物的真正形象是“无相”。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不断的生灭变化的。因此,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都不应该执着,这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否则就是“着相”,即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体的讲,就是个人过多的考虑自己,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得到文凭、知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世事变幻如白云苍狗,文凭会贬值,知识会落后,爱情会枯萎,友情会破裂,财富会流失,美人会迟暮,名誉会消失,地位会跌落,家庭会崩溃,健康会恶化……没有什么可以是天长地久的。

  无私奉献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提到布施,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悉心的问候,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而真心给予无私奉献是不容易的,有人给予是为了沽名吊誉,或是谋取钱财……。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说的,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真正的给予是不求回报的,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献。

  我觉得给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奉献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心无所往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传说禅宗六祖慧能一闻此言,当下即便开悟。 《金刚经》的“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是,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金刚经经典语录

金刚经的全文

  前言:

  1.金刚 :指金刚石,以喻坚利之意,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

  2.般若 :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能。(比智能还高的层次)

  3.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

  4.顿悟 :就是一闻法,就知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立即开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为代表)

  5.渐悟 :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证,次第渐修,也可悟入。顿渐虽殊,而到彼岸则一也。(神秀为代表人物)

  6.经:经字当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

  7.此经年代约当我周穆王九年时,佛陀于中印度舍卫城南边的给孤独园说法。

  8.本经为姚秦时之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9.三藏是指经藏(佛所说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论藏(所说的法相问答,及佛弟子或佛灭后,诸菩萨所解释的经义,与辩论法相的典籍)。

  10.佛讲这本经,是说如来的心法。以断疑生信为主,以离相为宗,以无住为体。真空之妙,并不在言语行迹间,实不得已而言之也。所以经旨宏深,颇难了悟。倘若诵经之人,不知道经解;看经之人,不知道佛言,就是烂熟经文,也是茫无所得,更何能谈到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道理呢

  11.惠能大师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2.全部金刚经,共分三十二分,是梁昭明太子所分的。古藏真经,并无此界分。

  正文:

  ─────── 法会因由分第一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释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善现启请分第二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大乘正宗分第三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妙行无住分第四 ───────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如理实见分第五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释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正信希有分第六 ───────

  须菩提白佛言:释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做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无得无说分第七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依法出生分第八 ───────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释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一相无相分第九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庄严净土分第十 ───────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瞠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 ,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能,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法界通分分第十九 ────────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 知见不分分第三十一 ─────────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金刚经全文结束 ────

金刚经讲义-不受不贪

  壬)此科分二:(癸)初,结无我;次,明不著。(癸)初,又二:(子)初,明无我功胜;次,明由其不受。(子)初,又二:(丑)初,引事;次,较胜。

  (丑)初,引事。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流通本作持用布施。柳书、慧本,无持用字。以七宝布施,已含有持用意在矣。

  后半部校显经功,只一二处。然亦意不在校显,不过借作别用。(一)藉以作一段落。(二)藉以显明他义。如此中,既借布施福德,显成不受者之为得无我忍。复借无我功胜,结束前文所言菩萨应通达无我法之义耳。前半部中所以说无数宝施,乃至以无数命施,皆未称为菩萨,而此中独举菩萨为言,其必有深意可知。连下文读之,便可恍然,乃是互相影显之文也。盖此科虽仅言宝施,意则含有此人已知一切法无我,故称菩萨。但犹未成忍,故不及后菩萨耳。于何知之。试观下文云: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前半部中,无论宝施、命施,概言福德,未言功德。而此则云前菩萨所得功德。前菩萨七宝布施,以功德称,必其已知离相修慧,非但知著相修福之人可比矣。因言功德,因称菩萨。夫有我者必不能离相,故知其意含此人已知一切法无我也。况前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然则若非知法无我,其不称之为菩萨也决矣。总之,此三约不受福德一大科文中,一字一句、一名称,皆含极精之义,不可忽略。恒河沙等世界,谓世界等于河沙,犹言无数世界。以者,用也。满者,充满。谓用充满无数世界之七宝行施也。此科不过引一布施多福之事,以为下文不受作张本耳。

  (丑)次,较胜。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上文宝施菩萨,既影有知法无我意。此中得忍菩萨,亦影有宝施意。观下文不受福德,所作福德,等句,则此菩萨之大作布施福德,显然可见矣。因其大作福德而不受,所以称其得成于忍也。不然,得忍与否从何知之。故此科与上科之文,其为互相影显,决无疑义。此义既明,便知经旨并非不重视福德,惟当不著不受而已。则此中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两句,经旨亦实趋重于得忍。曾见数家注释,因未明了影显之义,遂将成忍句,看成带笔。因谓前菩萨但知修福,此菩萨则知法无我,故功德胜前。此修福所以不及修慧也云云,大失经旨矣。何以故?若是此意者,则前来切诫莫作不以修福德得菩提之念,何谓乎?(如于法不说断灭相一科所云。)谬甚谬甚。

  一切法不外境、行、果。境者,五蕴、六根、六尘等是;行者,六度、万行等是;果者,住、行、向、地乃至无上菩提等是也。无我者,谓一切染净诸法,不外因果。因果即是缘生,缘生体空。故一切法中本无有我。当知所谓我者,非他。即众生无明不觉,于一切法中,妄生分别执著之见,是也。而一切法性,本来空寂,那有此物。因其本无,故当除之也。知一切法无我之知,即是解也。谓领会得一切法性,本来空寂也。盖一切法无我五字,是理。知之一字,是智。得成于忍者,谓一切法性本来空寂无我之理,与其知之之智,已能冥合为一矣。忍者,忍可。契合无间之意,犹言合一也。理智合一,明其我执已化也。功行至此,是之谓成。云何而成?由于熏修,故曰得成。得成者,犹言熏修得有成就也。非精修功到,云何能成耶?故此两句,上句是解,下句是行。合而观之,是明此菩萨解行成就也。又复上句知是慧,下句忍是定。合之,便是定慧均等。因其定慧均等,所以解行成就也。所以所得功德,胜过前菩萨也。因前菩萨解、行、定、慧,其功行犹未能达于冥合为一。则是其知之之智,于一切法无我之理,尚未做到安安而不迁地位,故不及也。解行忍字之义,犹言安安不迁也。

  自前第三大科中,标示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以后,至此方始归结。可知上来所说,皆是无我法,而令菩萨通达者。但必须功夫做到得成于忍,方为真实通达,真是菩萨耳。何以故?通者,明通也,即指解言;达者,到达也,即指行言。故通达云者,即谓解行具足。解行具足,故曰真是菩萨也。故不可将通达二字,但作明理会也。须知解固居行之先。然非如法实行,确有经验,何能深解?前云行由解出,解因行成,二语,即通达之真诠。如是通达,乃得成忍耳。

  (子)次,明由其不受。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流通本,须菩提上有何以故句。柳书、慧本,无之。此中本有一故字,已显释明上文之意。何需加何以故耶。曾见数家注解,谓此科是释上文功德胜前之故。大谬。上文已自说明,功德胜前,因其成忍矣。何须更释。当知此科是以不受之义,释明成忍之故者耳。夫成忍者,所谓证也。此科释之云:何以谓之证耶?不受是也。盖成忍之言,正是开示学人,功夫必须做到如此,方能无我。故须释明成忍之所以然。若功德胜前,原是带笔,何必特加解释。况前文已经说明耶

  云何不受。下科方明其义。今亦无妨说其要旨。所谓不受者,无他。广行布施六度,若无其事之谓。此非真能忘我者莫办。是其功行,已到炉火纯青之候,故曰得成也。诸菩萨,非实有所指。犹言一切菩萨。以者,因也。意谓,凡是菩萨,因其修福不受,方于无我成忍。此菩萨亦复如是不受,故曰成忍耳。上文言所得功德,此中言不受福德。正明其因不受故,所作福德,尽成无漏之功德也。

  上引事文中,不曰以满无数世界之七宝布施,而必以等于河沙为言者,亦寓精义。盖明自不受者视之,如彼无数宝施,等于泥沙耳。其细已甚,何足道哉。此其所以能不受也。若视为甚多甚盛,便已心为境转矣。心有其境,名之曰受。今曰不受,正明其心空无境也。思之思之,此亦欲不受不著者之妙观也。

  (癸)次,明不著。分二:(子)初,请明其义;次,释明不著。

  (子)初,请明其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长老请问,盖有三意:(一)既已修之矣,而又不受。则初何必修。恐不得意者,生出误会。此请问之意一也。(二)不受者,谓拒而不纳乎。福德之至也,因果一定之理,岂能拒而不纳。然则何谓不受耶?此请问之意二也。(三)上言得忍,由于不受。然何以能不受耶?长老请问,意在俾大众彻底明了,皆能达于不受之地。此请问之意三也。故特标以须菩提白佛言句,使知此问之要。应于下科开示,加意体会也。

  (子)次,释明不著。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初句言作福德,使知虽不受而应作。不可因不受之言,误会修福可缓。当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从大悲心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缓乎!第一重问意可以释然矣。次,三句,言不应贪著,故说不受。使知所谓不受者,非拒而不纳,乃不贪著耳。不贪著者,福德之有无,绝不在念之谓。盖明若为求福德以修六度,是名贪著,则是利益自己,非为利益众生。非大悲心,非无上菩提矣。故不应也。知此,第二重问意可释然矣。作福德,不著空也,大悲也。不贪著,不著有也,大智也。悲智具足,空有不著,是名中道。且著者,住也。不应贪著,即是应无所住。合之上句,即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正是回映经初所说。且修福不著,亦即最先所说度尽众生而无所度之意。皆所以降伏我执者。此经宗旨,在无住降我。故说至成证时,归结到无住降我上。精神义趣,一线到底,一丝不紊也。

  然则上文何不径曰:以诸菩萨不贪著福德故。岂不直捷了当。何故先说不受,再以不著释之。当知上科说不受,是开示云何而为成忍。盖成忍即不受之谓也。大智度论云:‘一切不受,是名正受。’正受者,三昧是也。亦谓之定。亦谓之忍。然则不受之言,乃成忍之注脚要语,岂能不特特标出。至于此说不著,则是开示云何而能不受。换言之。上科先告以成证之境界,乃是一切不受。此科复告以成证之方法,不外经初所言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也。云何证、云何修,指示得极亲切、极扼要。故不受、不著,两说皆不可少。

  且当知行人一切皆不应著。迨至不著功醇,便成不受。故不受亦是一切不受。兹不过约福德以明义耳。盖所以受者,由于著。所以著者,由于贪。所以贪者,由有我。而我之所贪,莫过于福。故约福德言之耳。知此,第三重问意可释然矣。

  总之,平等法界,本来一切法无我。学人先当开此正知。如是知已,便如是行。云何行耶?最初所说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此中所说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也。换言之,便是广修一切法而行若无事。久久功醇,则心若虚空。虽一切法炽然行之,不厌不倦。而相忘于无何有,是之谓不受。不受者,形容其一心清净,不染纤尘也。且自然如是,而非强制。恒常如是,而非偶然。则悲智具足矣,定慧均等矣,分别执著之我相我见,化除殆尽矣。至此地位,无以名之,名曰得成于忍。然此犹菩萨境界,而非佛也。故继此而明诸法空相,本来不生。若至于一念不生,不生亦无。则随顺而入如来平等法界矣。闻斯要旨,当静心思惟之。

  (辛)次,明诸法空相,结成法不生。

  向后经文,正是点滴归源之处。故其所含之义,甚广、甚深、甚细,若但解释本文,为文所拘,必说不彻底。又如何听得彻底,惟有先将所含要旨,发挥透彻。则说至本文时,便可数言而了。此亦讲演高深道理之一种方法也。

  上来所说,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无住而已。云何无住?所谓不住于相是也。何故不住相?所谓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是也。当知欲不住相,必须其心不取。不取,正为破我。而破我,正为证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此一法界,即是常住不动之法身,称为如来者是也。

  总之,全经所说之义,不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八个字。不过直至最后,始将此八个字点明耳。以是之故,此诸法空相一大科经义,乃是融会全经旨趣而究竟彻底以说之者。所谓点滴归源是也。故其所说,更圆更妙。

  即如全经皆说无我,至此则说无我原无。夫无我尚无,则是无住亦无住矣,不取亦不取矣。何以故?一切法本不生故。且亦无所谓不生,何以故?法即非法,相即非相故。夫而后究竟无我矣。无我亦无矣。

  由是可知上来所说无圣无凡,非一非异等义,乃是即圣凡而无圣凡,正一异而非一异,忘其为不受而名不受。故虽无圣凡,而无妨成圣成凡。虽成圣成凡,而依然无圣无凡。一异等等,莫不如是。

  则亦无所谓两边,无所谓著,无所谓中。何以故?一且不存,那有两,更那有边,那有中耶!非毕竟无也。虽纷纷万有,而有即是无也。何以故?本不生故,是之谓如如,是之谓不动,是之谓不取。

  盖生心不取,即是取矣!生心不动,其心早动矣!生心如如,尚何如如之有耶!生心除我,则我见我相俨然也。若不知向此中荐取,纵令辛苦勤修,终是打之绕、添葛藤也。

  总之,此一大科所说,正是极力发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至究竟处。即是引导学人,观照深般若处。亦即令一切众生,得大自在处。经文既眼光四射,面面玲珑。闻者亦当眼光四射,面面玲珑。未可死在句下,随文字转。当凝其神,空其心。字字句句,向未动念处体会。若沾滞一毫攀缘相,名字相,便无入处。

  顷所言当向此中荐取,不辞葛藤,为重言以申明之。标题曰空相者,含有本无相,不取相,两义。盖此一大科,正是说理体。亦正是说修功。行人应先明了理体本来无相,所以应不取相。且体既无相。故修不取者,便时时处处,皆应观照诸法本来无相之理体。是之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然则欲学般若无住之行,何必局定从头修起哉。便可径从诸法空相起修也。故曰当向此中荐取也。

  当知大乘圆教,亦有渐次,亦无渐次。故禅宗曰:直指向上。向上者。趋向本源之谓。直指者,剪去枝叶,一眼觑定本源处,单刀直入是也。若将此语看呆,以为惟看话头法门,可以如是观照而直入。念佛及修其他法门者,便不能作此观照本源功夫,自失善利,孰过于此。

  凡了义经,无一句不彻底,无一法不是彻首彻尾。所以说理处,即是说修处,且一直贯到证果处。所谓教、理、行、果,虽分为四。然若执定是四件事,岂非行果外别有教理,尚何教理之足云!以是之故,了义经中,语语能证道,句句可入门也。

  以弥陀经言之。如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两语,固然说有前后,执持句是下手处,一心句是执持之功效。然若不能体会一心以起修,终亦不能做到执持也。然则一心不乱,岂可仅作功效观之乎。

  以此经言。句句说理、说修,即无一句不可以贯通全经。岂独此一科为然。故随拈一句,皆可从此悟道。昔禅宗六祖,因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而得彻悟。后人乃执定全经中惟此一句最妙,此正所谓随人脚后跟转也。

  若真是伶俐汉,知得大乘佛说是法印者。便可随拈一句,以印之于事事法法。换言之。便是事事法法,都向这法印上理会之,如此方是会用功人。则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易得真实受用也。何况此一大科,语语说的是心源。佛之所证,证此也。若以为此是如来境界,非初学所及。难道学人不应返照心源乎?其为大错,更何待言。

  夫返照心源,固非易事。然不向源头上观照,而寻枝觅叶,如何修得好!源头上能观入些些。一切修功,皆可迎刃而解矣。此如学为文字者然,少得经、子,及秦汉人气习,下手便出人头地。修行亦复如是,当如是知也。古德云:不可高推圣境,自生卑屈,真吃紧语也。

《金刚经》灵异录

  金刚经由六祖慧能大师以后,已成为教内修持者必读之经,衍至今日,讲解持诵者益众。盖说理(空理)彻,而灵验有足征也。

  金刚经共有六种译本,最善者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之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而即今之流通本也。

  六祖大师因金刚经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悟彻心源,因而获得传承禅宗之衣钵。金刚经文义感人之深者如此。其后因读诵而彻悟者,固不乏其人,而消灾免难,化戾气为祥和者,犹累累也。

  大陆沦陷时,有一道姑由四川乘汽车逃难,车行万山群中,山路崎岖,陡坡峭壁,惊险万状。驰至斜坡时,司机失慎;车坠千丈悬崖下,全车乘客,惊魂失魄,自分必死。及车抵崖下,众客虽有震出车外,或受微伤,而道姑犹安坐车中,初固不知车之出事也。众皆怪之,详询道姑日常生活情形及所携之物,始悉道姑为忠实之佛教信徒,日诵金刚经若干卷,随身并携有金刚经一部。不但自免厄难,全车乘客因此皆蒙其庥。金刚经之功德,可思量乎!

  又民族晚报白屋野语内,述金刚经震慑缢鬼之故事一则,兹抄述如下:

  有名阿四者,具阴阳眼,能见鬼神。一日过黄姓家曰:‘此家日内将发生意外’。缘黄家居一贫妇,平日专靠纺织为生,某夜,挑灯独纺;邻居适有一青年亦独坐夜读,闻纺织声,欲窥视之。突在壁缝中瞥见一著红袍者,绕妇而拜,妇如苦不自胜,发于嗟叹,忽而起身欲投环,青年见状惊呼,然冥冥中身如负重物,喉亦被控,哑不成声,乃举足踢椅,足亦重千钧,奋力始及椅沿,椅上适有金刚经一册,被震落地,豁然为之惊觉,而妇亦如梦醒。问之,则云周身痉孪,似必欲投环而后快意阿四乃告人曰:此鬼欲觅替身也。人非在不得意时,鬼无以乘之。贫妇之幸免,盖震于金刚经耳。由此可知金刚经,不但能禳灾祈福,且可慑鬼,辟邪崇,其威力之大与夫关系人类生活之切要,盖可见矣!

  拓展阅读:金刚经解释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金刚石,宝中之冠,光泽居金石之首,金中至坚利。金不变质,珍品之王,希世奇宝,喻真空直系化分之灵根,即一切生灵的真生命。人的灵根,道经称作道体、神;儒书称作明德、仁;佛典称作如来、佛,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本是真空灵明觉悟自心灵,又名道心、菩提心、仁心,《金刚经》称作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般若:梵语,华语妙智慧,是自我真生命,简称智慧体、慧命、慧根、慧光。妙智慧有天赋的良知良能,觉悟能通无量虚空,彻观能透自然真空妙有实相,即实相般若。《金刚经》、《心经》是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是妙智慧、自我如来圆觉海。觉海流出来的水,汇集成知识的海洋,有文字般若的佛经和其他的群书。般若是大乘作佛的真宗佛旨,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成佛之母。《心经》中有:"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波罗蜜:华语到彼岸。当今社会,业海茫茫,灯红酒绿,酒色财气,声名货利,醉生梦死。智者仁人,觉醒南柯,顿悟人生如幻,看破名利恩爱牵缠,不甘心灵根觉性流浪飘泊沉泥河,寻求上路,得遇明师,晓喻真理,始知人海有慈航,红尘非故乡,登上大觉路,复我真天良。忆原古,想炎黄,尧舜之风,中华民族鼎盛春秋,仁德至善永流长。天无绝人路,生从何来死何去?何处求真理,明知觉在先,心通无为理,未知智慧圆,自我解开妙中玄。闹市有桃源,人海火里红开万朵莲,莲邦在人间。千经万卷作证明,真佛种子在心田。

  经:真经不在语言文字间。无字真经无为路,无量虚空大彻大悟用觉参。真空含藏真妙有,只有妙明心能观。法语无为开口即是妄,真空妙理落笔就是假,全凭心感神能觉悟彻透无量观。

《金刚经》白话文

  第一分 金刚法会的缘起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

  当时,佛陀在中印度的舍卫国,一座名为祇树给孤独园的道场当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共同安住修行。这一天,到了快用斋饭的时候,佛陀便搭上袈裟,亲自托着自己的钵,缓步走入舍卫城中乞食。按照每天的次序,依次进行。得到适量的供养后,便托钵回到祇树给孤独园。用完斋饭,收起袈裟来,将钵洗干净。把赤裸的双脚洗净擦干,亲自铺设好法座,安然地坐到上面。

  第二分 须菩提尊者问法

  这个时候,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尊者,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按礼节坦露右肩。然后左腿半蹲,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当胸合掌,非常恭敬地向佛说道:

  “世尊!您的功德真是太稀有了!因为您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请问世尊,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已经发起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么,他们的心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呢?”

  佛陀这样回答道:“太好了,太好了。须菩提,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来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告诉已经发了菩提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应当让自己的心这样安住,应当这样修行,应当这样降伏心中的烦恼。”

  须菩提尊者回应道:“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非常高兴并期待您的说法。”

  第三分 大乘佛法的真正宗旨

  于是,佛陀这样告诉须菩提尊者:“诸位大菩萨们,应当这样观想并化解心中的烦恼: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不论是卵生、胎生,还是湿生、化生;不论是有身体形相,还是没有身体形相;不论是有思维活动,还是没有思维活动,或者既不是有思维、也不是无思维(非想非非想)的众生;我都应当度化它们,到达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像这样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数不清的众生,而实际上,并没有哪些众生得到了无余涅槃。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因为,假如菩萨还有自我形相的执着,他人形相的执着,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以及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分 无住布施的妙行功德

  “还有,须菩提,在修行布施方面,菩萨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应当以无所住着的心(所谓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而进行随缘自在地布施。也就是说,既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形状、颜色和数量等色法而进行布施,也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或者道理观念等任何一个方面而进行布施。须菩提,菩萨们应当这样布施,不偏重于任何事物现象,也不服务于任何目的,这叫做不住相布施。”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就不可思议,无法称量。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东方虚空的大小是可以想象或者度量的吗?”

  “不可以的,世尊。”

  “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以及上方和下方虚空的大小,是可以想象或者度量的吗?”

  “不可以的,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的话,他的福德,也和虚空一样不可思议,无法称量。须菩提,菩萨们应当遵照如来的教导,而如实安住。”

  第五分 离虚妄相见如来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可以通过身体相貌如何,来观察并见到如来吗?”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通过身体相貌,观察并见到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以如来的观察,所谓的身体相貌,并不是实有的身体相貌。”

  于是,佛陀告诉须菩提:“所有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假如有人在见到一切现象的同时,就完全明白它是虚妄的假相,他就见到了真正的如来。”

  第六分 善根众生得正信

  须菩提尊者恭敬地向佛陀问道:“世尊,难道真有一些众生,听到您这样的言语开示,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吗?”

  佛陀告诉须菩提:“请不要这样说。如来涅槃以后,甚至到了末法五百年的时候,仍然会有持戒清净,修福修慧的菩萨们,对于这样的言语开示,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把它当作最真实的法义。你要知道,像这样的人,他们在过去世,绝不仅仅在一尊佛、两尊佛,或者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已经在数不清的千万尊佛面前种过善根。”

  “如果有人听到如来这样的言语开示,哪怕只生起了一念间的清净信心。须菩提,如来心中完全知道,完全明了。这些众生,以一念间的清净信心,得到了无量无边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在一念清净信心当中,放下了自我形相的执着,放下了他人形相的执着,放下了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也放下了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他们甚至放下了一切法相的执着,也放下了一切法相虚无的执着。”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的心,如果被形相所牵挂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如果被法相所牵挂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如果被法相虚无所牵挂的话,那仍然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倘若如此的话,这些众生将无法生起哪怕一念间的清净信心)。”

  “因此,你们大家不应当执着于法相实有,也不应当执着于法相虚无。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经常告诉大家,诸位比丘及众弟子,倘若知道如来所说法义,就像渡人过河的筏子那样作用的话;他就明白了,真实的法义(像筏子一样)尚且应当随时放下,更何况那些虚无的法义呢!”

  第七分 得无所得,说无所说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如来真地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吗?如来真地有法可说吗?”

  须菩提尊者回答:“按照我理解佛陀所说的法义,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确定的法义,如来可以宣说。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开示的法义,都不应当执着,也无法准确地描述。它们既不是实有的法,也不是虚无的法。道理何在呢?因为一切解脱的贤者和圣人们,只是因为对于无为法证入的深浅不同,而显现出了表象差别而已。”

  第八分 一切正法出于此经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如果有人用堆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琉璃、水晶、砗磲、赤珠、玛瑙等七种宝物来进行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福德,并没有什么实质的福德本性,只是一些善因缘而已,因此如来方便地说福德很多。”

  “须菩提,如果另外有一个人,能够在这部经当中,信受持诵哪怕其中的一个四句偈语等内容,随缘为别人讲解。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将胜过前面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陀,以及佛陀所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是从这部经出生的。须菩提,你要知道,所谓的佛法,并不是实有的佛法。”

金刚经心经

  bō rě bō luó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duō shí,zhào jiàn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kōng bù yì sè,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sè shēng xiāng chù fǎ, yǎn jiè,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nǎi zhì yì shí jiè, , yì jìn,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lǎo sǐ, yì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kǔ jí è dào, zhì yì dé, yǐ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duō gù ,xīn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guà ài gù,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duō gù,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ǎo sān pú t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shàng zhòu, shì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说咒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解读:

  《心经》是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旳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旳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旳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旳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旳《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旳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旳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旳是心经,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着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旳此岸到涅槃旳彼岸,从娑婆旳秽土到毗卢性海。

佛经金刚经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身。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身。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身。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身。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身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身。不应住色生身。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身。应无所住而生其身。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身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不应住色生身。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身。应生无所住身。若身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身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身。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身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身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身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身?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者。当生如是身。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身。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身皆为非身。是名为身。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身不可得。现在身不可得。未来身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身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身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身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经名言:

  1、一切法从身想生。

  2、是身作佛,是身是佛。

  3、累念积虑,为身走使。

  4、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5、六字洪名更能破地狱。

  6、狂身若歇,歇即菩提。

  7、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8、缘起性空,真空妙有。

  9、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0、才入信门,便登祖位。

  11、发上等愿,享下等福。

  12、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13、见色起淫身,报之在妻女。

  14、口称弥陀,即弥陀佛再来。

  15、念佛愈能熟,处事愈精详。

  16、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17、离一切诸相,即一切诸佛。

  18、若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

  19、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20、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21、身生种种法生,身灭种种法灭。

  22、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23、成功不是偶然的,失败必有原因。

  24、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25、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26、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

  27、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28、释迦所以兴出世,惟说弥陀本愿海。

  29、我自无身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30、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31、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32、世间事无非是幻,世上人何必认真。

  33、莫道地狱无人见,人间便是大地狱。

  34、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35、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36、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37、圣人求身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身。

  38、凡夫转境不转身,圣人转身不转境。

  39、戒杀念佛兼放生,决到西方上品会。

  40、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

  41、过去身不可得现在身不可得未来身不可得。

  42、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43、具足信愿行,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44、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45、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46、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

  47、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48、妄认四大假合以为身相,六尘缘影为自身相。

  49、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50、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金刚经偈

  如是我闻:

  偈颂:如是般若义,阿难亲所闻;说法者无说,闻法者无闻。

  一时,

  偈颂:因缘已具足,师资会遇齐;无因不可说,无缘不能闻。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偈颂:佛者大觉人,弟子大罗汉;外观诸法空,内知心空寂。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偈颂:缘生入大城,缘灭还本处;平等一切法,诸法毕竟空。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偈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日常,悟道于当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偈颂:尊者善解空,观佛般若行;为己与大众,恭敬请大法。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偈颂:人间之好话,世尊皆说尽;教人善护念,付嘱度群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偈颂:正定善男子,正慧善女人;定慧若等持,意中自清净。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偈颂:学佛须发心,心发愿能成;欲求无上法,吾等如何行。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偈颂:长者须菩提,善解如来意;万缘尽放下,一心来谛听。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偈颂:发心求佛道,为度迷众生;应以般若法,降伏其妄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偈颂:遵奉佛教诲,愿师广为说;大众乐深法,心切闻开示。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偈颂:发心即菩萨,无心摩诃萨;一心为众生,妄心自然除。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偈颂:灭除诸烦恼,能度一切苦;诸法本空相,实无众生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偈颂:着相名众生,离相乃菩萨;无我亦无人,众生寿者亡。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偈颂:菩萨于诸法,见相不着相;心应无所住,行当无相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偈颂:菩萨行布施,不住于诸相;无能施之心,所施之人法。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偈颂:不住行布施,心中无所求;有因必有果,福德自有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偈颂:东方无有边,思量亦不及;虚空无形相,想住也不留。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偈颂:一方不可思,十方岂可量;无住相行施,福德不可穷。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偈颂:度生不住相,菩萨之大愿;无住而布施,菩萨之大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偈颂:凡夫见色身,不见佛法身;不可着身相,得见于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偈颂:如来法身性,即非色身相;着相不见性,离相得见性。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偈颂:知相是虚妄,即能不着相;若见相不实,则能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偈颂:般若微妙法,甚深难信解;后人闻此说,能生真信否。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偈颂:此法虽难入,善根者实信;能持无相戒,广修利众人。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偈颂:信者有来历,早植福德本;昔时于诸佛,已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偈颂:离相修行者,闻此生净信;如同卢行者,一听即开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偈颂:如是诸众生,皆发大乘心;愿行福无量,诸佛无不知。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偈颂:斯人无四相,破执自觉悟;离法不拘文,悟空不执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偈颂:若着四相者,心取有人我;执法被经转,落空成断灭。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偈颂:佛说一切法,只为破执着;不应取有法,亦不应取无。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偈颂:众生愚迷病,佛说般若药;病愈药应舍,不舍大痴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偈颂:如来事相有,性空岂有得;如来说般若,般若无言说。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偈颂:菩提非外来,离相证菩提;随机来说教,岂有定法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偈颂:不定故不取,不说故自悟;行者须用心,法无定法也。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偈颂:三乘诸贤圣,根机有不同;利根即顿悟,钝根次第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偈颂:住施为有漏,无住识本性;七宝以布施,不离人天报。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偈颂:受乃解经义,持为依教行;自利且利人,其福胜七宝。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偈颂:此经为自心,佛法从此出;是心能作佛,诸法由心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偈颂:佛法非文字,文字藏佛法;循指能观月,依经能见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偈颂:初果无得心,入圣而不执;不染六尘相,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偈颂:前念若缠着,后念即能离;无我谁往来,二果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偈颂:三果已离欲,内外无所求;不来亦不执,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偈颂:四果阿罗汉,诸漏皆尽除;无复烦恼断,无有贪瞋离。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偈颂:诸法本无相,罗汉亦假名;若说我已得,自迷不能觉。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偈颂:自心无生灭,与人无所诤;虽有不作念,随缘心常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偈颂:修行当净心,无得自然现;身行意清净,则是阿兰那。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偈颂:法因师开示,于实无所得;徒因法自觉,于是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偈颂:佛土在心地,心净佛土净;心净亦不着,假名是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偈颂:菩萨心空寂,无有法可得;无住一切相,清净心自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偈颂:身如须弥山,有界亦非大;不住无边际,不执是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偈颂:恒河且无数,何况其河沙;分别对待泯,无执乃甚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偈颂:为人说大乘,化导众生悟;当知此无为,胜于有为福。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偈颂:此处为自心,自心无能所;以此无所得,天人应供养。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偈颂:自悟无相行,究竟无差别;吾心即是佛,受人来尊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偈颂:金刚乃佛性,般若为妙用;奉持此经名,可度生死海。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偈颂:若无妄念起,何须波罗蜜;佛说般若法,此法亦不取。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偈颂:如来为人说,不存有所得;尊者早已知,故言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偈颂:妄念如微尘,妄无非微尘;真妄俱泯尽,微尘亦无碍。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偈颂:无尘佛世界,染尘非佛界;众生佛世界,本是一法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偈颂:六度无住行,乃得相庄严;法身本无相,因相显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偈颂:为法忘身躯,不觉原众生;持经一念悟,大于命布施。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偈颂:昔来得慧眼,从有见于空;今已解义趣,遣空了中道。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偈颂:能信心清净,是人悟实相;实相本无相,无相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偈颂:佛在说此经,受持不足难;佛灭无人解,能持甚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偈颂:信解受持者,斯人无四相;离相名实相,实相即是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偈颂:若闻解义趣,湛然心清净;无有惊怖畏,斯者非常人。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偈颂:离相达彼岸,实相本不二;悟后无彼此,假名至彼岸。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偈颂:实无忍辱境,亦无受辱者;了悟人法空,即无忍辱相。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偈颂:如来于初地,受王割截身;若有着四相,心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偈颂:过去五百世,专修忍辱行;不着一切相,对人悉恭敬。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偈颂:发心名菩萨,此心亦应离;不染一切相,则生无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偈颂:心住非菩萨,菩萨心不住;布施利众生,不求己安乐。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偈颂:诸相因妄起,此相非真实;众生因缘生,实无众可度。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偈颂:迷妄故不真,悟即一切真;如来真实语,如是不诳语。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偈颂:法体本空寂,实无相可得;虚而无不用,故不可言无。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偈颂:心住无明起,暗生无所见;不住般若生,光照见诸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偈颂:读诵解其义,受持依于行;悟入佛知见,功德自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偈颂:闻经依教行,人我顿消尽;言下成佛道,胜于身布施。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偈颂:若人持此经,心已无能所;功德如佛心,无量不可思。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金刚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

  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金刚经-讲行善积德的经典

  如果听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也有八万四千旁门、偏门。这说明你要遇到正门,确实不容易。正门只有一个,而旁门有八万四千。比如金刚经来讲,金刚经中是讲什么?很多人一说佛教,就说是空、虚幻,是无相。是真的吗?比如金刚经有个句子,佛说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比如不住相而行布施,或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无我相开始讲,金刚经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学佛,就什么都空了,认为无我相,就是没有我的存在。很多讲法的都这么讲,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识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个我出来,所以叫无我。这个解释,大错特错了。要是按照这个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无我相,这句话重在讲我相的重要。好比说,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情,然后不执着它。大家去思维,这个话,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为了做好,怎么样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认真做,做完后还要不执着它的方法来做事情。这叫无我相。

  其实很多法师都有开悟的相。像虚云老和尚等大德,他们建庙,建完了就走人,一点都不执着。这就是他们开悟的做法。认认真真按照规矩来做事,做完了,就不执着它。这就是讲无我相。先好好修好这个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圆满,法相庄严后,又不执着于自己的法相庄严功德圆满。这叫无我相。

  慈航法师临终前讲“空花水月道场,时时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这也是金刚经的境界。道场要时时刻刻建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但不要执着,要当成空花水月来看。有两个步骤,第一步,建道场,第二步,不执着。不能颠倒了。开口闭口谈看破放下的,其实是断灭空,因为阴德不够,魔王就会让他误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刚经,根本都是讲有,不是空。讲行善积德,持戒修福,讲法,不是讲空啊。处处讲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没有金刚经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刚经的有,是妙有。

  有个公案讲有个法师,建了庙做了大功德,往生前就梦到有人抬着大轿子,请他去当官,原来是去当土地神去了。因为他也持戒修福,但没有金刚经的不执着的智慧,所以一执着就执着他的福报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养福报,那就多念金刚经,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说金刚经讲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么都不要的,都不顾,但至少顾度众生。否则都是假的。做人必须要提起做一样东西。

  在金刚经中,还有几点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与七宝代表的钱财有什么区别。如果混同起来,那就看不懂金刚经了。

  功德是内修内证来的,好比一个人修,也能内证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样,福德是外求努力来的,福德是用跟众生结缘,修六度万行来的。所以念经可以内证自己的功德,而修种种跟他人有关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报和福德也不同。福报是福德的果报,就是相。你要怎么证明你的福德,从相就可以看出来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报。比如一个人声音很好,叫福报。为什么有这个好的声音,因为他有谦卑的福德。所以才有这个相。福报和福德是可以损的,而功德是损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个人都一样,所以损不了。从功德上讲,每个人都平等。从福德上讲,人是不能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用语有问题,你根本很难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这句话对不对?不对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说挖掘你的功德宝箱。讲修福田、福德,那是对的。普贤十大愿之一,广修供养,是修供养,供养是福报的东西。随喜功德,每个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随喜。如果把这功德、福德、福报布施七宝弄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刚经,应该有头绪。

  拓展阅读: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

  金刚一卷重须弥所以我皇偏受持

  八万法门皆了达惠眼他心踰得知

  比日谈歌是旧曲听取金刚般若词

  开元皇帝亲自注至心顶礼莫生疑

  此经能除一切苦发心天眼预观知

  莫被无明六贼引昏昏中日执愚痴

  世尊涅盘无量劫过去百亿阿僧只

  国王大臣传圣教我皇敬信世间希

  每月十斋断宰杀广修善业度僧尼

  胎生卵生勤念佛勇猛精进大慈悲

  厌见宫中五欲乐了知身相是虚危

  一国帝主犹觉悟何况凡俗不思惟

  昔日提娑是国主为求妙法舍嫔妃

  苦行精勤大乘教身为奴仆何斯仕

  今帝圣明超万国举心动念预观知

  文武圣威遍天下万姓安宁定四夷

  自注金刚深妙义蠢动含灵皆受持

  护法神专善常应诸天赞叹不随宜

  白象驰来敬寿寺宝车幡盖数重围

  明僧手执香花引仙人驾鹤满空飞

  八难回生极乐国五浊翻成七宝池

  开元永定恒沙劫摩王外道总降依

  万岁千秋传圣教犹如劫不拂天衣

  只是众生多有福得逢诸佛重器时

  金刚妙理实难诠一切经中我总悬

  佛布黄金遍地满拟买只陀太子园

  八部鬼神随从佛雁塔龙宫满化天

  只树引枝承鸟语下有金砂洗足泉

  食事持钵舍卫国广引众生作福田

  世尊尔时无我相须菩提瞻仰受斯言

  四果六通为上品龙宫受乐是生天

  转轮圣王处仙位神武皇帝亦如然

  又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肉得生天

  尸毗舍身救鸠鸽阿罗汉身过及三千

  阎浮众生恋火宅我皇引出遣生天

  一切有情如赤子但是百姓悉皆怜

  既得阿耨多罗果又共诸佛结因缘

  百劫千生不退转功德无量亦无边

  非但如影诸寺观十力世界亦如然

  总是金刚深妙义弟子岂敢谩虚传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每年24节气表

小学生二十四节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