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李白》余光中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寻李白余光中读后感

  李白,是中国诗史的旷代奇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余光中《寻李白》所寻寻觅觅的,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是一种“宛转的怀乡”,也是我们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种历史的情感。

  诗,应该讲究结构的美的经营,结构不具有美学价值的好诗,是不可思议的。《寻李白》的外部结构自由而严谨,造句、建节与成篇都比较自由舒展,是所谓自由诗体,但是,第一节与第三节各为十四行,第二节与第四节各为十行,基本格式有如扩展了的古典诗歌中的隔句对,这样,在参差错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饬之趣了。从内部构造而言,这首诗以“回旋”与“立体”构成它的间架的特色。诗以李白的“失踪”始,在叙写诗人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始终围绕“寻”字曲折成章,而避免作直线式的叙述。诗的开篇“至今还落在”的“至今”是超越时空的奇想,古今并举,形成时空的立体感,其它如写李白作品“千年后”的魅力,写现代之谜的“霍霍的飞碟”,都是古今互证,易地移时的手法,形成了全诗内在的立体构架,这样,全诗就不致停留在绝缘的古典的平面,而具有现代的浮雕式的美的效果。

  《寻李白》的开篇轰然而起,破空而来,拟人的“傲慢”与“羞愤”出人意外地加诸“靴子”和“手”之上,“至今还落在”与“人却不见了”似真似幻,不仅活画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采,而且有广阔的艺术时空供读者神游遐想。诗的第二节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写,妙想奇情匪夷所思,在第三节“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的渲染和跌宕之后,第四节诗人更忽发奇想:“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民间盛传李白在采石矶长江中捉月而死的传说,而余光中的一阕“月光奏鸣曲”,为读者奏响的竟是一个想像飞腾的奇妙尾声。李白诗的想像如行空天马,超逸绝然,而余光中诗作丰富而具有创作性的想像,确实也颇有“太白遗风”。

  余光中认为:“我敢断言,今曰许多以诗自命的三流散文,其淘汰率不会下于六十年代那些以诗为名的魔咒呓语。”《寻李白》的语言,密度高而弹性大,炼字炼句具有“新鲜”与“新奇”的美学效果。如“和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与羌马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苦吟”一句,虚实互转,伸缩自如,凝炼而繁富,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杜诗的内容和风格的特色,与李白诗作了美的对照,同时又概括了安史之乱与以后的回纥入侵,时空阔大而包举众端。又如“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不仅是“小”与“长”运用了西方诗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辞法,而且“长安城小”与“壶中天长”又是无理而妙的反向的变形,加之一“怨”,更觉文字向内紧凝而含意多面地向外延展,义有多解,令人咀嚼。如“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全诗最光彩照人的笔墨,“七分”,“三分”,“半个”等数量词运用各呈其妙,而“酿”,“啸”,“吐”这几个动词更可以说诗中之眼,没有这种雄奇骇俗之句,怎么解为我们民族的诗的“谪仙”写照传神

《寻李白》余光中

余光中诗《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余光中《寻李白》

  《寻李白》是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自由诗。李白,是中国诗歌旷代奇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余光中诗中所寻觅的,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是一种“宛转的怀乡”,也是中华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种历史的情感。

  作品原文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笑,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作品鉴赏

  《寻李白》一诗选自余光中《隔水观音集》。余光中曾在《莲的联想诗集·后记》云:“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是在对镜自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

  《寻李白》的外部结构自由而严谨,造句、建节与成篇都比较自由舒展,是所谓自由诗体,但是,第一节与第三节各为十四行,第二节与第四节各为十行,基本格式有如扩展了的古典诗歌中的隔句对,这样,在参差错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饬之趣了。诗以李白的“失踪”始,在叙写诗人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始终围绕“寻”字曲折成章,而避免作直线式的叙述。

  《寻李白》的开篇轰然而起,破空而来,拟人的“傲慢”与“羞愤”出人意外地加诸“靴子”和“手”之上,“至今还落在”与“人却不见了”似真似幻,不仅活画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采,而且有广阔的艺术时空供读者神游遐想。诗的第二节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写,妙想奇情匪夷所思,在第三节“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的渲染和跌宕之后,第四节诗人更忽发奇想:“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民间盛传李白在采石矶长江中捉月而死的传说,而余光中的一阕“月光奏鸣曲”,为读者奏响的竟是一个想像飞腾的奇妙尾声。李白诗的想像如行空天马,超逸绝然,而余光中诗作丰富而具有创作性的想像,确实也颇有“太白遗风”。

  余光中认为:“我敢断言,今曰许多以诗自命的三流散文,其淘汰率不会下于六十年代那些以诗为名的魔咒呓语。”《寻李白》的语言,密度高而弹性大,炼字炼句具有“新鲜”与“新奇”的美学效果。如“和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与羌马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苦吟”一句,虚实互转,伸缩自如,凝炼而繁富,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杜诗的内容和风格的特色,与李白诗作了美的对照,同时又概括了安史之乱与以后的回纥入侵,时空阔大而包举众端。又如“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不仅是“小”与“长”运用了西方诗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辞法,而且“长安城小”与“壶中天长”又是无理而妙的反向的变形,加之一“怨”,更觉文字向内紧凝而含意多面地向外延展,义有多解,令人咀嚼。如“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全诗最光彩照人的笔墨,“七分”,“三分”,“半个”等数量词运用各呈其妙,而“酿”,“啸”,“吐”这几个动词更可以说诗中之眼,是为雄奇骇俗之句。[1] 其中就“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一句,笔力千钧,耐人寻味。凡识者见其凡俗,愚钝者读出遗憾,而卓识者或分享到无限诗意。全在这“绣口”,更在这“就”之妙用。所谓“绣口”,美言吉语之所从出,此美赞英雄所见宜略同,而“就”之副词连词动词之属性于此大用,则当细嚼:先说副词,“就”有十个作用,其表“事实正是如此”,“就半个盛唐”即“就是半个盛唐”,据此可见其省一“是”字,此乃“诗”与“非诗”之别;“就”亦连词,辞书所列二十八义项之“就此”类是, “绣口一吐”,半个盛唐就在此(诗里)了,斩钉截铁毋庸置疑,何等气魄和张力!“就”又为动词,“凑近”“靠近”乃其本义之源,而“完成”“确定”义则常见诸“成就”“功成业就”中,“就半个盛唐”亦袭其意,谓李白“绣口一吐”,成就乎半个盛唐,此乃越文学之脉,穿时空之限,蔚为大观。因此,这几句“厚实”的豪言,意境宏浑壮美,历来被赞赏有加,著名学者余秋雨更是将其奉为“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

寻李白余光中读后感

  很早以前,便听说过“酒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一次终于读得《寻李白》全诗,顿时,一股豪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小学时,得知李白人称“诗仙”,又听得种种传说,便被那侠义的情怀、浪漫的情趣和放荡不羁的个性深深的吸引,于是,便捧起唐诗三百首,背下了《将进酒》,背下了《蜀道难》,背下了无数不得其意的豪迈诗篇,企图去寻找那个传说中的李白。

  李白诗傲慢、狂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吾亦澹荡人,拂袖可通调”、“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他把鲁仲引为同调,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任侠行义、不慕荣利、不受羁绊、清高放任的侠义英雄。他自视甚高、夙有大志,想要为国效力。出川十七年,偶得唐玄宗的召见,他欣喜若狂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天真的认为,大展雄才、立功立名、出将入相的日子到了,于是,踏上了并不得志的仕途之旅。然而,或许是因为性格太过于放荡不羁、太过于清高,最终被排挤出长安,而在安史之乱中,有因永王李璘幕府,被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赦东归。

  李白爱酒,却不曾真醉。李白的爱酒,世人皆知,给了他一个“酒仙”的称号。然而我佩服李白,不仅仅是因为他“酒后吐真言”,写出了无数气势魁伟的诗篇,更因为他永远清醒着认识历史,认识人生。《襄阳歌》里,一群孩子拦住烂醉如泥的李白,拍手唱歌,引起满街人围观喧笑,而李白用醉眼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在那个兵家必争之地,联想到无数历史事件。面对“堕泪碑”,一句“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这独到的见解岂是一个神志不清的醉汉所能言及的

  李白的狂傲,李白的天真,李白的似醉非醉;他的豪放,他的侠义,他的神仙梦,这一切,似乎太难以集聚于一个凡人身上,也让苦苦寻觅他的后人,总是寻不得他的半点身影。寻李白,余光中没有寻到,我也没有寻到,一千多年来谁也没有寻到。因为他是一个传说,来自那遥远而美丽的传说,只因一时贪恋人间,而在人间短暂地驻足。长安陷落,他便不再属于那个朝代,于是,“将救酒壶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带他回传说里去了,留下的,只是那些雄视千古,睥睨一切的魁伟诗篇,和后人们对他的无限遐想。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李白最著名20首诗五言

李白的坎坷人生经历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