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ppt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陋室铭ppt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一气呵成,以“比”的手法,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中华传统文化ppt

徐志摩ppt

  《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PPT学案

  一、阅读前言

  在二十世纪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人——他信仰单纯,整个人生追求中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他的历史便是这“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他用自己短暂却宝贵的一生诠释着爱、艺术和灵性(生命)的真谛。

  二、说说你知道的徐志摩。

  三、走近徐志摩

  仔细阅读讲义《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的“徐志摩生平介绍”和“徐志摩哲学观”板块,从下列角度谈谈你对徐志摩的认识。

  (1) 身份

  (2) 求学经历

  (3) 情感经历

  (4) 人生追求、态度

  四、徐志摩作品

  仔细阅读讲义《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的“徐志摩著作情况介绍”板块,从下列角度谈谈你对徐志摩作品的认识。

  (1) 与历史上哪一诗派密切相关

  (2) 代表作有哪些

  (3) 作品艺术特点

  五、徐志摩作品赏析

  (一)《再别康桥》

  (1)朗读

  自主朗读《再别康桥》,注意读音准确。

  小组合作朗读,注音读准

  认真听录音,注意语调、重音,情感。

  小组推荐朗读,班级展示

  (2)赏析

  小组合作赏析

  (二)《沙扬娜拉一首》

  (1)朗读

  (2)赏析

  A、情感

  B、写作特点

  六、诗作背诵。

  (1)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两首诗背诵。

  (2)小组之间比赛。

  七、总结升华

温庭筠ppt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 《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诗人故事】

  才高累身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人物综述】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佳作欣赏】

  南歌子词二首/ 添声杨柳枝辞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经五丈原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写景作文ppt

  一、训练目的:

  1、掌握写景基本技巧。 2、提高描写景物的能力。

  二、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1、例文导读:

  (1)原句: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乌云。

  改写句: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 (2)原句:而我的脚下是公路。一副多美的画卷啊!

  改写句: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一副多美的画卷啊!

  (3)原句:一棵一棵的油菜,连成一片一片的,颜色是黄的,味道很香。

  改写句:一棵一棵的油菜,连成一片一片的,那油菜花的颜色好象是被精灵的画笔渲染过的一样。黄颜色,使人陶醉其中,有风的时候,更是阵阵清香扑面而来,在花的清香中似乎夹杂着泥土味。也就是这种味道让我记忆深刻的。

  (4)原句:雪飘落下来,撒在青松上,又在大风的吹拂下,掉到了地上,大地好像成了一个童话世界。

  该写句:“雪跳着轻盈的舞蹈向下飘落。给青松撒下了洁白的花朵,为杨柳裹上了素雅的银条。风吹来,玉屑似的雪末儿纷纷扬扬,轻轻地着陆。雪神给大地铺上了银毯,给屋顶戴上了白帽??哈哈!这里简直成了童话世界。”

  思考:品味上述改写之后的句子,思考怎样能够将景色写得更美

  三、写景方法的总结:

  1. 对所写景物加修饰语:越丰富的修饰词,就越能将景色描写地具体生动。 2. 运用修辞手法:恰当的修辞手法能够让你的语言充满灵性。

  3. 对景物多角度描写:对景色进行描写的时候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来展开,如“形——色——味”等。

  4. 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或合理的想象:合理的想象能够给文章注上新鲜血液,而在景色描写中的独特感受,更能将情与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情由景生,景为情活。

  5、要注意对景物的观察和描写顺序,让文章条理清楚。比如:一天时间变化,一年四季的变化,整体的状态和局部的姿态

  四、美文评析:

  文段一: 读远山 节选

  春光明媚中,远山充满生机,若有若无的,在温暖的春风里晒太阳。如火的夏季里,它的影像似乎丰满了许多,凝神细视,似乎能看到山间湿润的气息在蒸腾。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远山是一片浅蓝中的一缕悄无声息的黛青。黄昏时分,一片朦胧的山体上方,镶嵌的是一道神秘的金紫。冬晨,一夜雪花过后,远山是一道柔美的银色曲线,是那样的清远高洁。

  ——直接描写不同季节远山的形态

  文段二: 大自然的声音 节选

  晨曦初露,村内到处飘飘渺渺,笼罩着一层轻轻的薄雾,犹如羞答答的少女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给人一种轻柔朦胧的美感。不久,拂面的清风吹走了薄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大大的荷花池。池中荷花千娇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鹤立鸡群,有的则连冒出水面的勇气也没有。这一幕,流淌着淡淡的碧光。我犹如进入了蓬莱仙境,一天的开始由大自然的美景拉开了序幕。

  ——情景交融

  文段三: 荷塘月色 节选 朱自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巧用比喻,多角度描写

  五、妙笔生花

  命题:在你所见过的景色中,选择一处最打动你的,多手法多角度进行描绘,写一个

制作PPT

  “啊,完了,完了……怎么做PPT啊!都怪我以前上课不认真听讲,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就我打给我垂头丧气的时候,二哥就像黑夜中升起的黎明一样鼓励了我:“小强,有什么不会,我来帮你吧!”听了二哥说的一段话,我成功制作PPT的信心增加了百倍。

  “怎么回事?二哥电脑上怎么没有制作PPT的文档,还是去电脑上下载一个吧!”让我悲喜交加的是:在电脑上下载完PPT,就是一个模板,正当我不想做PPT的时候。我狂按右键,想刷新一下电脑。没想到出现了一个制作PPT的文档。嘻嘻。我真是太聪明了!这真应了那句名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开始了!我把这次PPT的主题用艺术字设为“语言的魅力”。为了PPT内容更加丰富,我把背景图片改为了“动态炮炮兵”。然后,我上网查了一些关于古今笑话、歇后语、幽默故事的资料。可最最最最令我二丈和尚摸不着脑袋的是:怎么才能把问题先放出来,答案自己按键才能出来呢?于是,我请教了“万事通”——我的二哥。他边帮我做我不会的东西,边给我讲制作PPT的核心工序。不过一会儿,二哥就三下五除二地帮我做完了PPT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诗经ppt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氓》

  【原文释义】

  氓之蚩蚩(氓,: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匪我愆期(推延日期。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三岁:指多年)。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言既遂矣(我在你家既已久了。言:句首语气词,不译;遂:久),至于暴矣(你就对我粗暴,虐待我了)。兄弟不知(通“智”),咥(音(xī),大笑貌)其(语气词,不译)笑矣。静言(语气词,不译)思之,躬自悼矣(自己独自悲伤。躬:自己,自身)。

  及(与)尔偕老,老使我怨。淇(淇水)则(总是)有岸,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则有泮(通“畔”)。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之宴(安乐,欢乐),言笑晏晏(和柔貌)。信誓旦旦(诚恳貌),不思其反(没有想到却反悔)。反是不思(违反了就不想了。是:则),亦已(止,指婚姻生活结束)焉哉(语气词)!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译文详览】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赏析品鉴】

  《氓》诗采用赋、比、兴和倒叙、插叙的艺术手法,通过诗中女主人公追忆她与一青年男子氓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展开情节,内容上叙述三个生活片段:一是婚前的美好爱情;二是诉说婚后不平等、不美满的家庭生活;三是对背弃信誓之人并不留恋,抱着“亦己焉哉”的决绝态度,毅然大归离开男家。它的主题有四:一是崇尚美好、自由的爱情、婚姻生活;二是申诉男女不平等、为妇之苦,对遭虐待、被歧视的地位和处境表示不满和反抗;三是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和忘恩负义之徒进行揭露和批判;四是告诫社会同友要当心,不要再上那些负心郎的当。

  《氓》诗一、二章,用赋直陈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据女主人述说,她原本是一位靠采桑、养蚕、缫丝卖钱为生的乡间桑女。在生产品交换的集市上与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触相识。她追忆说:“当初那氓说用他的布来换我的丝,其实是借故来向我谋求婚事的。他的憨厚、朴实引起我的好感,我愿意与他相处。每次相会,我都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才肯分手。他多次恳求我嫁给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我也一再向他解释说: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还没有选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礼。你可千万别生我的气,那么咱就把金秋作为婚期好了。”通过相处,一个热烈追求,一个痴心相爱。经占卜问筮、说媒请亲之礼,男娶女嫁,终成婚眷。女主人公对这一段恋爱生活,是那样痴情向往。

  诗中第三章,为全篇转捩点,采用比而兴和插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比喻,为下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张本,来表达她的感情已由开始的爱情得意高峰,顿时跌落到失意绝望的深谷。

  第六章,是这首诗的总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章。女主人公唱道:“开始你对我发誓,夫妻要白头偕老,如今老来却使我恨怨。淇水虽宽尚有岸,沼泽再广也有边,惟我之痛苦无限?回顾少年未嫁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此算了吧。”女主人公认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断、恩爱已绝的地步,我何苦为你的负情百思不解、自寻苦恼呢!对此,她并不徘徊留恋,愤而决绝大归,表现了她性格的刚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综观全诗,实为刺时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最具批判性的上好作品。

  《采薇》

  【原文释义】

  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止(作:生。止:语助词)。曰(说,或谓语助词,无义)归曰归,岁亦莫止(一年将要结束。莫:通“暮”。岁暮,一年将尽之时)。靡(无,没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之故。不遑(没空。遑:闲暇。)启居(启:跪坐。居:安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载(语助词)饥载渴。我戍(驻守)未定(安定),靡使(传达消息的人)归聘(探问)!采薇采薇,薇亦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止。曰归曰归,岁亦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止。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启用。忧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疚:痛苦),我行不来(不来,不归。来:回家)!彼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常(常棣,棠棣)之华。彼路(通"辂",高大的马车)斯何?君子(指将帅)之车。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业业:马高大貌)。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马强壮貌)。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隐蔽)。四牡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象弭鱼服(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服,"箙"的假借)。岂不日戒(每日警备),玁狁孔棘(通“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今我来思(语助词),雨(音(yù),作动词,下雪)雪霏霏(雪花纷飞貌)。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宾语前置句,没有人了解我的悲哀)!

  【译文详览】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品鉴】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制作PPT

  几周前,我连续好几天中午都没有睡觉,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马上就是我们组的班会了,我要精心准备,还专门下载了一个PPT模板来做,主题是“趣说历史”。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三千年前有火锅?”,这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需要把找好的图片一个个放上去,很是繁琐,有些不懂的地方也要加上注释。第三部分是最简单的,只要出几道题,调整出现顺序就可以了。

  虽然做PPT复杂繁琐,但在这几天中,我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各个历史人物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知道了用心地做一个PPT是很费功夫和时间的,我这么简陋的PPT都做了三四天,那要做一个精美的PPT得花多长时间啊!而且周五的班队会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努力总是有回报的!

  五年级:韩泽薇

  我先确定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中国简史:远古至三国”、“三千年前有火锅?”和“效果检测”。最费劲的是第一部分“中国简史:远古至三国”,需要一个一个复制,粘贴,再更换字体、大小,通过各种资料确认后添加注释,还需要上网查找、下载图片用来装饰画面,十分复杂。做了两天多,才做好第一部分。

  但PPT还没做完,还要仔细地检查一遍,然后加上各种切换效果和出现特效,保证顺序不错乱,时间要卡好,不能超过一节课,也不能少的太多,要整个放映、估计时间,查看缺陷并修正,谈不上非常复杂,但也足够麻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作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遗忘与不屑,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老百姓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和产物。是不能够被人们轻易的轻视和糟蹋掉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应是体现中国人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们还可以使我们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将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会否定自身的传统文化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有害的。

  而传承和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让它受外来文化所侵略。

传统文化

  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摊开一本厚厚的《论语》,不停地读着、背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朴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鸟儿飞来飞去,美丽的歌声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清脆动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国学教我们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学教我们为人处事;“百善孝为先”国学教我们孝敬之道。

  中国文化,就是风雨中坚忍不拔的大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无法将他打败;就是风雨时同舟共济的努力,团结一心用爱温暖每一个人;就是风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与困难搏击之后才会显现。

  5.12,我要爱。在5.12特大地震中,我们泪流满面,在巨大困难面前,所有同胞众志成城;20xx,中国北京。在圣火遭遇困难的时刻,中华儿女不惜一切代价,在08奥运之风吹遍世界的时候,炎黄子孙热情欢迎各国各族人民。这,不就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吗?这,不就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经久不衰吗

  其实,中国文化就在我们细小的举动中流露。在早上,妈妈耐心的叫我们起床;上学路上,不随便攀折树木;学校里,见到师长礼貌问好;上课时,谦虚认真地倾听;课间,朋友互相帮助,不耻下问……国学并不是一定多么深奥的哲学,而是在最细微中体现的。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但是腹有诗书却不能够真正做到书中所讲,岂不是变成了书呆子?!现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学问,却显得特别肤浅,是他们学问少吗?不,是他们做不好。在如此发达的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质”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文明、礼仪、帮助、关爱、感恩等素质的重要性。而这些素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中国文化,这些中国文化,就是大家所说的国学。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文化

  妃色的岁月在时光的空隙中渐渐沉淀下来,一声铜质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陈迹斑斑的记忆,响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屈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之路上屹立不倒,历经代代坎坷,最终在斑驳的老墙上静静绽放泫然的美丽。不知从何时起,我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而后对它的钟爱和痴迷也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渐渐地,我从中感悟到一个古老的国度点燃的文化之火。

  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孕育中,褪去华丽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一笔永久的财富,那便是五千年的沉淀—爱国情怀与民族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一方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历代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我想起了先秦哪那些宣扬礼仪仁道的先哲们,想起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想起了那正直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官海瑞,想起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戊戌六君子……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是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到的有一个价值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给了很好的诠释。自古以来,不论在天灾还是人祸面前,中华儿女从不屈服和放弃。面对各种挑战而不丧失斗志,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永远保持着不屈不饶的精神,在我的人生中,需要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上,我更应该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瑰丽的诗篇是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到的又一个收获。我听阮籍呼号“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而哭,那是魏晋的愤恨之泪。我在“草色遥看近却无”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在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事故变迁后,我又展望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蓬勃景象。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铁骨铮铮,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豪情壮志,都让我深深的沉醉。流芳百世的不只是他们绝妙的诗句,还有他们的忠肝义胆,就像秋之落叶,那般返往。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或许久久地回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里难免会汲取一些浩然正气吧,中华五千年沉淀的独有的忠孝、爱国民族魂、瑰丽诗篇、道德也值得我们受用一生。宛如冬天里彻骨寒风,落拓不羁。这些精神,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于是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徜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不知何时,我走进了它的世界,幸福的我流连于它的世界里,找不到出口。此时,仅需一杯清茶,伴随着传统文化流入心田,就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爱我的祖国诗歌朗诵

幼师讲三分钟经典幼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