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素材人物事例摘抄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最美劳动者事迹材料

  徐xx,永西村护村队员。作为一名最普通的村巡防队员,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尽可能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便民利民“这一理念。在综合环境整治中,他每天在烈日下坚守在自己岗位,协助上级领导做好安保与矛盾调解工作始终忙碌在工作第一线。在G20期间,在烈日炎炎之下,他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以上,实行轮班上岗,对永西工业区、沿街商铺等重点场所进行严密排查,重点针对高温天气容易出现的消防安全和用电安全,对工厂进行摸家排查,并向居民宣传消防安全,为G20峰会的顺利召开保驾护航。

  近几年来,乔司特别是我们永西村,外来务工人员日渐增多,难免会出现劳资纠纷事件。作为管理永西工业区的巡防队员,王建明与徐强主动帮外来务工人员解决薪资问题,调解好老板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帮他们得到应得的薪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难题。他们是永西村当之无愧地“最美劳动者”代表。

劳动素材人物事例摘抄

全国最美劳动者事迹材料

  默默奉献

  51岁的廖明在北京市地铁公司坚守了29个年头,同时安全行车29年,成了“北京地铁90万公里安全行车里程第一人”。

  2003年,北京地铁13号线使用新型列车,改变了以往列车的控制操纵模式。已经40岁的廖明,在短时间内,不仅掌握了新型列车的操纵方式和基本知识,还创造出了处理列车故障的方法。他发现司机室的车门由于开关次数多,经常产生开关出现障碍的现象,影响乘客上下车和到站时间,跑车时就随身携带一个装黄油的盒子,平时在锁舌上抹点黄油,润滑车门。这方法简便易行,很快在北京市地铁公司得到推广。

  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沾河林区瞭望员朱彩芹长年扎根深山老林,是沾河林区第一个夫妻瞭望塔,又称幸福瞭望塔。1988年,只有22岁的朱彩芹和丈夫一起调到通讯瞭望队,朱彩芹是塔长。

  瞭望塔建在山顶,海拔高、气温低,朱彩芹每天要在塔楼外观察瞭望上百次。瞭望塔台面积仅有8平方米,夫妻俩买一趟东西来回得三四个小时,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小河里背,有时甚至面临野兽的威胁。每次进驻,夫妻俩都要储存几个月的粮食、干菜和咸菜。工作环境艰苦,朱彩芹身患重病,但她依然奋战在森林防火的第一线。

  坚持创新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试油测试大队高级技师田明,从事井下作业已经28年了。试油技术是寻找、开发油气的重要依据。在工作中,田明先后完成了技术创新成果90多项,申请专利30多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

  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吕义聪是一名80后,通过7年的钻研,他掌握了过硬的装配和维修技能。据统计,他已经拥有50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变速器油封装配工具”“空调制冷系统效果提升装置”获国家专利。

  “争第一、创优质”是另一位80后电焊高级技师易冉的工作准则。2000年,23岁的易冉成为南车最年轻的电焊技师,27岁成为中国企业顶尖的国际焊接技师队伍一员。易冉先后参与了澳大利亚五联平车、巴西铁矿石车、澳大利亚FMG敞车等多种国际新产品车辆的试制。

  中国中铁一局五公司精密测量队技工白芝勇,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建筑施工精密测量专家。现在,无论是电子精密水准仪、光学精密水准仪,还是全球定位GPS,他样样精通。他开展的“竖井定向测量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和运用,提高了横向贯通精度,该项成果在2010年获得全国第三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

  钻研

  干一行,爱一行,还要钻一行。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井下作业处试油测试大队高级技师田明,28年前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井下作业工人。

  试油技术是寻找、认识、开发油气藏的重要依据,但在施工中一些工具不能满足工艺要求。为此,他研究发明了压力计过载保护器,使压力计的过载损坏率由16.6%降为0,测试准确率100%。

  20多年来,他先后完成了技术创新成果90多项,申请专利30多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

  “80后”吕义聪是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一名汽车装调工。通过7年踏实钻研,他已经拥有50多项改善创新成果。其中《变速器油封装配工具》《空调制冷系统效果提升装置》获国家专利。2012年,“吕义聪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

  “争第一、创优质”是另一位“80后”电焊高级技师易冉的工作准则。

  2000年,23岁的易冉成为中国南车最年轻的电焊技师,27岁成为中国企业顶尖的国际焊接技师队伍一员。易冉先后参与了澳大利亚五联平车、巴西铁矿石车、澳大利亚FMG敞车等多种国际新产品车辆的试制。

  中国中铁一局五公司精密测量队技工白芝勇,凭着不懈钻研这股劲,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建筑施工精密测量专家。

  现在,无论是电子精密水准仪、光学精密水准仪、全站仪、还是全球定位GPS,他样样精通,还能对这些精密的仪器进行常规检校。他在武广客专浏阳河隧道开展了“竖井定向测量系统应用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提高了横向贯通精度。该成果2010年获全国第三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

爱劳动的名人故事

  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课的时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起初老板安排他专门擦桌子,他毫无干劲儿,当天就溜回了家。

  克洛克向父亲诉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父亲没有反驳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净。克洛克拿来毛巾,在桌子上随意擦了一遍,然后看着父亲,等他验收。父亲拿来一块崭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轻轻擦拭了一下,洁白的毛巾立即脏了,分外刺眼。父亲指着桌子说:“孩子,擦桌子是很简单的活儿。可是你连桌子都擦不干净,还能做好什么,凭什么做老板?”克洛克羞愧难当。

  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谨记父亲的教诲,每次擦桌子都要准备5条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顺着同一个方向擦,为的是不让毛巾重复污染桌面。

  最终,克洛克得到老板赏识留了下来,并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板。10年后,他创立了自己的——麦当劳。

劳动者的故事

  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封锁经济时,与普通战士们一样,下地劳动,并且坚决不让其他战士们帮忙,自己精心管理,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劳动,让人得到心灵上的安慰,让人的心灵升华。

  周恩来总理非常热爱劳动。一次他带领中央的同志们去工地视察,并且亲自与工人们一起推土石,筑水库,自己的手指被石头擦破了,也继续干,汗珠落了又落,也不停下来。他用一位总理的形象,让我们明白劳动不分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必须劳动。劳动让思想得到提升,让我们的品德更加高尚。

  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在失意的日子里,是劳动让他得以舒缓内心的抑郁,是劳动让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日子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让世界更加美好。劳动,实现自己更多的人生价值,劳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正如高尔基所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早期的祖先们正是通过劳动,才学会了刀耕火种,才孕育了伟大的文明。辛勤的农民们,正是通过劳动,才创造出供全中国13亿多人口所需的粮食。勤劳的工人们,正是通过劳动,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劳动创造了世界上最重要,最美好的东西,劳动最美。

劳动模范的故事

  孙远秀:师带徒传承纺织“薪火”

  她是精益求精的技术能手,更是诲人不倦的技能导师。作为纺织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孙远秀立足岗位,将责任、理想、技术、创新一肩挑起。

  以生产纺织品用纱为主业的长源纺织是福建省纺织龙头企业之一,来自生产一线的孙远秀,是这条纺织生产线上的工作标兵与技能大师。

  在纺织行业,孙远秀已经工作超过20年,作为总教练,孙远秀习惯了起早贪黑的工作节奏,丰富的经验让她把繁忙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人民当家作主人,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劳动的名人故事

  1938年1月,白求恩来到中国,就马上赶往抗日前线的战地医院。当时,战斗激烈,条件艰苦,前线医院缺乏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动手干!“,白求恩斩钉截铁地回答。当地的军民都被动员起来。大家忙着粉刷病房,制作简易床和工作服。

  夜深人静,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张简陋的工作台上反复思考着:医疗队大量的药物和手术器械要由牲口驮运。怎样才能使药瓶子不会撞碎或者打翻呢?他为此熬了好几个通宵,终于画出了草图,何工人民一起制作。

  白求恩笑着说:“一个战地医生,应该学会木工和铁匠的收益,才能根据伤员的需要改进医疗设备。”很快,一种特制的简易药架子制成了,因为形状像一座桥,白求恩诙谐地称它为“卢沟桥”。

  只有嗅到劳动药味的满足中,才能孕育出人生的乐趣。

劳动名人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隔断了边区和外界的交通,使边区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发出了“自力更生”的号召,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了。

  这天,警卫班的战士们正在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附近召开生产动员会。会上,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场,争当生产模范。这热烈的气氛惊动了毛泽东,只见他快步从窑洞里走了出来。

  “你们在开生产动员会,这很好嘛!”毛泽东来到了战士中间,满面笑容地说,“党中央号召我们开展生产运动,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可要带好这个头!”

  毛泽东双手叉着腰,环顾着两旁的山坡,充满信心地说:“杨家岭上的土地足够我们种植瓜果蔬菜了。我们还可以养猪,解决自己的吃肉问题。假如再能搞一个合作社,那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用发愁了。”说到这儿,毛泽东爽朗地笑了。

  战士们被毛泽东这么一说,仿佛看到了满山满坡菜绿瓜黄的丰收景象,于是群情更加激奋。大家围在一起,出谋划策,商量怎样开荒种地,怎样引水浇田,并决定几天以后正式开工。

  到了开工那天,天刚蒙蒙亮,战士们就扛着?头下地了。战士们经过毛泽东住的窑洞门口,看到里面灯光仍然亮着,大家都知道主席又熬夜了,所以谁也不忍心去叫他。大家蹑手蹑脚地从门口走过,生怕打搅了主席,不料还是被毛泽东听到了。没一会儿工夫,只见毛泽东扛着?头找来了,他边走边说道:“不是说好了给我一块地吗?我的一份在哪儿呢?”

  “主席,您考虑革命大事,非常劳累,这开荒种地的小事就不用参加了。您的活,我们加把劲就都完成了。”战士们异口同声地说。

  “不行!不行!开荒种地是党的号召,我也不应该例外。”

  在毛泽东的一再坚持下,大家只好在临河不远处给他划出了一亩来地。

  毛泽东分到责任田后,对这一“争”来的土地十分珍惜,只要一空下来,他就去挖地。战士们发现后,一齐赶来帮忙,毛泽东总是坚持自己完成。他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块地,你们挖了叫我挖什么呢?别看我的年纪比你们大,我还敢与你们比一比,看谁的田种得好!”

  此后,毛泽东硬是忙里偷闲,一?头一?头地把地挖好,又垒了一个小水坝,将河水引到地里。不久,地里便栽上了黄瓜、辣椒和西红柿。毛泽东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施肥、锄草,蔬菜越长越茂盛。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夏天到了,毛泽东田里的西红柿结得又红又大,辣椒又尖又长,黄瓜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个个顶花戴刺的,真是诱人极了。人们每走过这里,都禁不住要停下脚步称赞一番。

  毛泽东亲手开荒种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延河两岸,军民大生产的劲头更足了。

最美劳动者事迹材料范文

  从农业机械化的“门外汉”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从服务农业到经营农业,从普通的农民到县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凭着农民的勤劳、朴实和热爱钻研、敢于创新的牛劲,他走出了一条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科技化,多方合作共赢的成功之路。走进田间他躬耕田垄,以身示范,社员们对他交口称赞。

  他就是马龙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马鸣乡农业领军人物、全乡种烟售烟大户、马龙县马鸣乡有金综合服务型烟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有金。

  贺有金是马鸣乡石板河村人,高中毕业后,因家庭条件限制终止学业回到家乡种地。面对一望无垠的田野,贺有金心想,要想改变农业“靠天收”的现状,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要学会科学种田。那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农村实用人才,开辟一条农业发展的新道路。

  20xx年,在烟草公司的扶持下,成立了烟农专业合作社。因为贺有金的种烟技术比较好,加上自己一直想为乡亲们多做点事情,大家推举他为合作社理事长。

  为将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贺有金带领社员加强学习,从旋耕、插苗、智能育秧技术,到喷药防虫、有机苗生产等,一样不落。同时,他还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先后攻克了水飘育秧苗技术,填补了软盘育秧苗技术空白,为合作社在沙土地区实施行机械化全程作业提供了技术保证,实现了规模种植向科学种植的转变。

  如今,合作社已由最初单纯的农机服务队发展成为融合农机与、烤烟全程机械化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两年发展,合作社的社员也由最初的20多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00多户,烟叶种植面积4000多亩,大型农机具有20多台。合作社实现了统一育苗、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烟叶生产减工降本增效非常明显。

  20xx年,看着乡亲们靠着种烟,日子过得不赖,他心动了。当听到大伙说,烟叶价格稳定,烟站科技员经常下乡指导,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年种了5亩烟。

  老辈人都说,人勤土生金。第二年,也就是20xx年,贺有金又扩大了种烟的面积,想着多挣点钱。说心里话,种烟的收益虽然高一些,但是当年赚的真是辛苦钱。这里是山区,条件差。移栽期间遇到干旱,乡亲们只能赶着马车、牛车去很远的地方拉水。坑坑洼洼的山路,拉水车走一路,水就洒一路,稍不注意,车子会翻到沟里。两人辛辛苦苦干一天,才能栽二三百棵烟。哪像现在条件好了,一个人一天就能轻松栽八九百棵烟。

  除了抗旱移栽,烟叶烘烤环节也让人恼火得很。原来用的土烤房质量差,温度控制不好,墙体就会被烤裂,发生“冒火”情况。火苗透过缝隙钻进烤房,烧到烟叶,一炉烟就毁了,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每到烘烤时节,村里都有人家发生“冒火”现象。现在好了,在烟草公司关心支持下他带领乡亲们修建了自动化烤房,不仅烤得好,还省心省力。那时候,煤炭也贵,乡亲们就上山砍树当燃料烧。心里明知道这是破坏环境,这样不好,但也没有办法。后来,烘烤条件好了,乡亲们都非常注重保护生态,再也不随意砍伐树林了。

  20xx年政府和烟草公司在马鸣乡和旧县镇实施了“己沃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对包括村在内的10多万亩土地进行了综合整治。经过土地整理,原来分散的“巴掌田”连成了片,中低产田变成高稳产田。灌溉方面,不仅修建了许多小水窖、蓄水池,条件稍好的地方,还直接把水引到田间地头,“雷响田”(等雷响下雨后才能种庄稼的旱田)变为“活水田”。新修的机耕道,方便了农机进出,种地再也不用靠人背马驮了,乡亲们种烟开始轻松起来。也正是从那一年起,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面积开始扩大,从15亩一直增加到现在的近60亩。种烟规模大了,机械化程度也提高了,农忙时雇上些熟练的村民前来帮忙,贺有金反而觉得种烟还轻松了。尤其是这几年烟叶收购价格越来越好,烟农的收入也是节节高。比如说,“中桔三”从当初的10多块钱一公斤涨到现在的20多块,20xx年,贺有金家种烟毛收入差不多有26万。凭着种烟积攒下的家底,我在村里第一个盖起了两层小楼,有400多平方米,家里的电器一应俱全。20xx年,他又在镇上买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得很漂亮。

  在合作社贺有金的带领下,靠着种烟,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多了,村里许多人都走上了脱贫路、致富路。

  李柱生、李贵青兄弟俩曾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和父母一家四口挤在两间土坯房里,找对象都困难。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找兄弟二人聊种烟经验,带动两兄弟20xx开始种烟后,兄弟俩起早贪黑,短短几年间,不仅各自建起了两层高的小楼,还分别买了翻斗车,农闲时帮着工地运送建筑材料,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还有史建坤,原来和父亲开电焊铺子,日子过得只能算勉强可以。20xx年在我的带动下才开始种烟,去年家里就修上了新房子。在石板河村,像这样靠着种烟走上致富路的例子有很多。有了烟草公司的真诚帮助,只要肯下力气,用心种好烟,用不了几年,都能脱贫。全村180多户村民,光小面包车就有120多辆,至于摩托车、三轮车这些就没法算了。

  种烟也为农村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靠着种烟积累的“第一桶金”,不少村民开始种玫瑰、搞养殖……可以说,烟叶种植引领了石板河村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依托良好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20xx年开始,烟农开始大范围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产量和质量都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村周边那漫山遍野绿油油、长势喜人的花菜,都是在烟叶采摘完以后种上的,预计七月期间可以上市,指定能卖个好价钱。

  为了更好地发展烤烟种植,也为了带动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比如育苗,原来烟农都是各顾各的,不仅烟苗质量无法保证,还存在重复投入现象。现在实行工场化漂浮育苗,烟苗不仅壮实,还便宜,才几分钱一棵,比自己育苗划算多了。

  再比如,合作社实行统一的机械化耕作,有作业标准,节约非常明显。同样耕一亩地,原来要60多块钱,现在也就20块钱左右。其实,种烟所带来最大、最深远的影响还得数村民观念上的改变,尤其是在子女教育方面。

  以往,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就会让孩子辍学在家种地、学个手艺或者出去打工,早点挣钱养家。现在可不一样了,只要孩子愿意读书,家里会全力支持,因为咱有条件供孩子上学了。这几年村里好几个娃都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

  大家在吃好、住好的同时,也开始像城里人一样外出旅游。近几年,这里的很多人每年都要开车带着家人出去旅游,省内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等地都去过,省外也去过贵州、广西。一年花在旅游上的钱差不多有两万多块。想想刚开始种烟那会,我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这变化没法想象。

  作为马龙县马鸣乡石板河村民、县劳模先进工作者,贺有金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对农业发展现状、各项农业方针政策和如何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等问题高度关注。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深知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状,也清楚得看到了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贺有金多次针对目前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向上级领导提出建设性、可行性意见,同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不断推动农村深化改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更强农业、更美农村而不懈努力奋斗着。

关于劳动的名人故事

  193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儿子岸英在延安凤凰山某地居住。当时岸英只有十四五岁。

  在毛泽东住的院外有个小厕所。这里以前一直由警卫班的同志打扫,可是一连很多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去之前就被打扫干净了。战士们心中很是纳闷儿。

  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扫雪。当警卫班长准备去扫厕所附近的积雪时,发现厕所外的积雪早被打扫完了。“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却猜不出来。忽然,班长听厕所里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声音啊,班长立刻就听出了这是毛泽东同志和小岸英的对话。

  原来,毛泽东同志为了培养岸英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起来打扫厕所。从这以后,警卫战士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间断过。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劳动最光荣的手抄报简单

创业计划书完整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