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德故事大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经典的传统美德故事

  诗曰:寿昌离母,历五十年,弃官寻觅①,骨肉团圆。

  朱寿昌是宋朝人,他七岁的时候,生母因为被嫡母嫉妒,被赶出家门另嫁他人,从此寿昌就和生母分离了。

  寿昌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母亲在身边,天天嘘寒问暖,疼爱有加,就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每到初冬,别人的母亲早早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寿昌的生母却不在;当别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可是寿昌却不能。试想一下,没有母亲的孩子,是多么盼望能像别人一样,可以经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

  寿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努力读书。后来当了官,虽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儿子呢?他一直明察暗访,并且抄经供佛给母亲积德。功德还不够,他就弃官离家,希望能尽快找到母亲。他在母亲没有找到之前,一口肉都不吃,说等母亲回来之后再好好吃。五十年来夜以继日地想念母亲,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泣不成声,他是多么希望自己可以亲自服侍母亲,让母亲重享天伦之乐啊!可是寿昌屡次多方打听,都没有办法得到母亲的下落。

  此时寿昌已经上了年纪,家里人也不放心他,都来劝阻,可是寿昌对家人说:“如果不见到母亲,我永远都不回来。”他远到陕西寻找母亲,意志非常的坚定,抱定必胜的信心,一定要找到母亲,与母亲共享天年。

  寿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险阻,非常艰辛,可是,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寻母的念头,相反,他想到和母亲分别五十多年都不能团聚,就更加深了寻母的信念。他走到哪里打听到哪里,天天祈祷。到了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天上降下雨,他同一些人在一起避雨,就询问这些人,当他把母亲的一些情况同大家说完后,奇迹出现了,刚好有人知道他的母亲就在这个地方。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健在,朱寿昌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母亲,他非常高兴,就把母亲接回家里,又把同母异父的兄弟都接回家同住。母子相聚,相拥在一起,多少悲欢离合啊!母子俩五十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全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朱寿昌与母亲分离长达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他都始终保持对母亲的孝思不变,实为赤诚孝心的真情流露。谚云“孝感天地”,使苍天降下雨,让他有这个机缘找到了母亲。

  与朱寿昌相比,我们这些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养父母的机会是何等的幸运!把握住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用心尽孝,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自心。

  他不仅仅如此孝顺,而且在当官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廉洁的清官。他常常照顾和帮助贫穷人,遇到贫穷人家没有能力安葬故去的人,都帮助他们顺利地把亲人安葬。后来朱寿昌的母亲过世之时,有许多白鸭在墓边徘徊。这样的异相更感动了朱寿昌一家人,从此,他们生活得更和谐、更美满。

  【注释】①觅:,寻找。

古代美德故事大全

传统美德的历史故事

  虞愿清廉。海边有石。乃往观之。云霄无隔。

  南宋虞愿、为晋安太守。郡出蚺蛇。胆可为药。有遗愿蛇者。愿受而放之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还床下。复送四十里外。经宿。更还故处。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中。相传惟清廉太守乃见。愿往观。清彻无隐蔽。

  许止净曰。一念慈心。遂感物类有依依不舍之意。然则所谓毒蛇者。人自毒之耳。石能判贪廉。此何殊于指佞草耶。如此可宝贵之物。何以无闻于天下。岂以清廉绝迹。如珠之远徙交趾乎。噫。

  南北朝时候。南宋朝的虞愿。在晋安地方做太守官。晋安那个地方。出产一种蚺蛇。这种蛇的胆。可以做药的。有一个人把这种蛇来送给虞愿。虞愿收受了。就把蛇放到二十里以外的山里面。可是一夜工夫。那条蛇仍旧回到虞愿的床下来。虞愿又把那条蛇送到四十里远的地方。过了一个晚上。那条蛇仍旧回到原地方来了。向来海边有一块叫做越王石的。一年四季常常隐在云雾的里头。百姓们相传只有廉洁不要钱的太守官。才能够看得见的。虞愿去看的时候。那块石头。很清爽地一些儿也没有遮蔽着的东西。

古代传统美德少年故事

  我国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孟子。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百里之外背米为父母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舜帝孝感动天的故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喂母亲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的故事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古代传统美德励志故事

  义姑退兵

  诗曰:鲁义姑姊,遇军走山,弃子抱侄,齐兵遂还。

  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在郊外遇到一个妇人,一只手携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在跑,齐国的士兵就去追她。那个妇人就把手里抱着的小孩子丢掉了,带着携的孩子一同跑,士兵把那个妇人追到了,就问她:“你丢了手里抱着的孩子,却带着携着的孩子一同逃走,这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妇人就说:“刚才带着走的,是我哥哥的儿子;抛弃了的是我自己的儿子,我看着这个情势,是不能两存的,所以宁可把我自己的儿子丢了。”齐国的将官听了,就说:“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哪一个比较亲些呢?”那个妇人说:“对于自己的儿子,是一种私爱,对于哥哥的儿子,是一种公义。抛弃了自己的儿子,虽然心里肉痛,可是从公义上说,还是这样做是对的。”齐国的将官就把自己的军队约束住了,不再去攻打鲁国,并且说:“鲁国的一个女子,都如此深明大义,这般仁义的国家,哪里可以去攻打他们呢?”于是就带了兵回去。那妇人丢掉的自己的儿子也得以保全。鲁公得知了这件事,就送给妇人许多礼物,并且送她一个名号,叫“义姑姊”。

  嫠清捐产

  诗曰:嫠清上疏,捐资筑城,始皇嘉义,筑台以旌。

  秦朝时巴郡(今重庆市)有一个寡居的妇人,名字叫清,祖先得到一座出产丹砂的矿山,开采了好几代,积蓄了许多家财。清虽然守了寡,可是很能够守着这个祖业,用金钱保护自己,没人敢来欺负她。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巴蜀等地应当去做工的就有一万人。清上书给到秦始皇那说,不用官家里的金钱,情愿把她的家财全部拿出来,建筑几百里的边城。这样,百姓们不必离开家乡,就可以得到工钱,所以大家个个争先效力。不到几个月,那边城已筑造得很坚固了。秦始皇为嘉奖她,就造了一座“怀清台”,来表扬她的义气。

  【注释】①嫠:lí,寡妇。

  卢女慰父

  诗曰:卢文烈女,一语慰亲,网巾自给,信守终身。

  明朝卢文烈的女儿小的时候,卢文烈就常常对她讲古人节孝的故事,她也能领会大意。她十六岁的时候,卢文烈得了重病,就对女儿说:“你的母亲年龄还不大,两个弟弟又小,将来你若嫁了人,那么你的母亲和两个弟弟,又去依靠谁呢?”卢女说:“女儿愿意和母亲弟弟终身住在一起。”父亲死后,她的母亲说:“按我的能力,尚且保不住你的两个弟弟,哪里还有余力来管你呢?”卢女对她母亲说:“我做女儿的,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去换饭吃。”于是做了裹发的网巾,拿出去卖了钱,贴补家用。等到衣食稍稍可以敷衍了,就在吃的穿的上面节省下来,去祭卢家的祖先。后来两个弟弟长大了,都给他们娶了媳妇。有时候媳妇偶然对婆婆有忤①逆的行为,卢女就不吃东西,并且自己责罚自己。久而久之,她的弟媳们也被她的至诚所感化,都很孝顺婆婆了。

  【注释】①忤:,不顺从。

古代名人关于美德的故事

  没有美德的人生是孤独的,没美德可以让我们感到快乐,同时也会让别人幸福。让我们倍加珍惜美德这张通行证,朝幸福乐园的大门驶去!

  舜帝孝感动天的故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孟子读书的故事

  我国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孟子。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百里之外背米为父母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喂母亲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的故事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古代传统美德小故事

  故事一: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故事二: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故事三: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故事四: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故事五: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古代传统美德的好故事

  宋朝有个姓王人家的丫环,名叫蓝姐,跟了她的主人家一同寄居在清泥寺里。有一天,主人家请了客人喝酒,一直到了半夜里才散席,夫妻两个人都喝醉了。忽然有许多强盗闯进来,把主人家的几个儿子和一班丫环都用绳绑了起来。丫环们叫着说:“这不关我们的事,家里管钥匙的是蓝姐。”蓝姐应着说:“不错,我确实是管钥匙的人,不过要求你们不使我的主人受惊,我才肯把钥匙拿出来给你们。”强盗答应了她,蓝姐就把所有的钥匙,都给了强盗,并且手里拿着刚才酒席上用过的蜡烛,照着强盗指点给他们看。于是强盗把所有的金银器具和首饰都抢走了。等到主人酒醒了,知道遭了强盗抢劫。第二天早晨,就到县里去报案,蓝姐就悄悄地对那些去捉强盗的官差说:“那些强盗都穿着白色的衣裳,我拿蜡烛照他们的时候,把蜡烛油滴在他们的背上做记号,你们只要看见穿着白衣服,背上有蜡烛油的人,就是强盗。”官差依了她的话去做,果然把所有的强盗都捉住了。

  不偷窃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丧品,偷大招祸。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亏。

中华传统美德诚信故事

  吴卓恕、尝还会稽。辞太傅诸葛恪。恪问何日复来。恕言某日。至日。恪为主人。停不饮食。欲以须恕。宾客咸曰。会稽建康。相去千里。道阻江湖。风波难期。俄而恕至。一座皆惊。宾主酬酢。尽欢而散。

  恕与范式略同。而恕较甚于式。恪之信恕。亦更甚于劭。盖式则自约期于劭。恕则因恪问而率尔对以期。劭则仅告母具鸡黍以俟之。而恪且延宾客。停饮食以待之。其知之深也。实以其信之笃也。

中国名人美德故事

  汉蔡顺,少孤,事母孝。遭王莽乱,拾桑椹,盛以异器。赤眉贼问其故,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之,赠牛米不受。母丧,未及葬,里中灾,火逼其舍,顺抱柩号哭,火遂越烧他室。母生平畏雷,每雷震,顺必圜冢泣呼。

  姜书鉴曰,人子于丁艰之际,躬当大事,处常且难。不幸遇卒变,惟有出万死一生之计耳。君仲母柩逼于火,抱而号哭,辟患不为,非天性激发乎。至諴感神,火越他宅,所全者大,拾椹犹其余事耳。

  【白话解释】

  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

  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蔡顺不肯受。

  后来母亲死了,还没有安葬,忽然那个地方起了火,火势直逼到他家里来,蔡顺就抱住了母亲的灵柩大哭。果然奇怪,火就跳过蔡家,烧到别人家去了。他又因为母亲生平最怕天雷的声音,所以每逢着有雷声的时候,蔡顺必定绕着坟哭着喊着。

古代道德小故事

  一、泰伯采药

  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他的第三个弟弟,名字叫做季历。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了。生下来的时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假称因为父亲有病,要到山里去采药,借着这个名头,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画了花纹,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孔夫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二、赵孝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三、许武教弟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

  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四、姜肱大被

  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一个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爱。虽然他们兄弟三个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开了睡,所以他们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个人一同睡着。

  有一次,兄弟们一同到府城里去,晚上碰着了强盗,就要杀他。他们兄弟三个人都抢着死,强盗也就把三个人都释放了,只抢了一些衣服和金钱去。

  到了府城里,别人家看见姜肱兄弟们都没有了衣服,就问姜肱这是什么缘故。姜肱就用别的话来支开了,终究不肯说明,碰着强盗这一回的事。强盗们得知了,觉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儿,叩头谢罪,把以前抢去的物件,统统都还了他们。

  五、缪彤自挝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缪单名叫做彤。表字豫公。他在幼小年纪的时候。早已没有了他的父亲。兄弟四个人。一同住在一块儿。等到后来各自娶了妻子。这几个妇女们就要请求均分家产。已经有好几次了。甚至于屡次有争闹的言语发生。缪彤听见了很感愤叹息。就关了门。自己打着自己说道。缪彤呀缪彤。你勤修身体。谨慎行为。学了圣贤人的法则。想去整齐世界上的风俗。为什么不能够去正了自己的家庭呢。他的弟弟们和那几个妇女听到了。就都在门外叩着头、谢了罪。缪彤才开了门出来。从此以后。他们一家的男男女女。就更加敦好和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小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方法5条

学生会自我介绍50字